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合集下载

翻译史考试试题

翻译史考试试题

1. Explain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view of Catford.⑴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The use of the term “textual material” underlines the fact that in normal conditions it is not the entirety of a SL text which is translated, that is, replaced by TL equivalents. But at one or more levels of language there may be simple replacement, by non-equivalent TL material. Moreover, at one or more levels there may be no replacement at all, but simple transference of SL material into the TL text.The term “equivalent” is clearly a key term.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that of finding TL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A central task of translation theory is that of 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⑵A formal correspondent is any TL category (unit, class, structure, etc.) which may be said to occupy, as nearly as possible, the “same” place in the economy of the TL as the given SL category occupies in the SL.Formal correspondence can be only approximate, and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ultimately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equivalence at some point.3.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Nida?According to Nida, 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 is: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Translation (pp12-14)1. Translating must aim primarily at “reproducing the message”.To do anything else is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aim)2. The translator must strive for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In a sense this is just another way of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essage rather tha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form of the utterance. (equivalence)3. 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It should studiously avoid “translationese”—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natural)4. A conscientious translator will want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5. Meaning must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 is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which is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translating, and to do anything else is 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6. Style is said secondary to content, but it is still important. One should not translate poetry as though it were prose, nor expository material as though it were straight narrative.5. Explai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proposed by Newmark.①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②Generally, a semantic translation tends to be more complex, more awkward, moredetailed, more concentrated, and pursues the thought-processes rather than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mitter. It tends to overtranslate, to be more specific than the original, to include more meanings in its search for one nuance of meaning.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likely to be smoother, simpler, clearer, more direct, more conventional, conforming to a particular register of language, tending to undertranslate, i.e. to use more generic, hold-all terms in difficult passages.③A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out of time and local space, where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ephemeral and rooted in its context. A 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rve its author’s idiolect, his peculiar form of expression. It relates to “express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wher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responds to the voc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④On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s that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mmunicative must emphasize the “forc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t he message, e.g.:Beware of the dog!1) 当心狗!2)“狗咬人” 或“狗很凶”Keep off the grass!1)勿踏草坪!2)不要在草坪上行走。

翻译理论复习题

翻译理论复习题

Part I Complete the following statements by filling in the blanks1. 我国的翻译事业有约两千年的光辉灿烂历史。

从现有史料的记载看,翻译活动始于夏商两代。

2. 到了周代,因为异族杂居,翻译活动才逐渐频繁起来。

3. 佛经的翻译始于西汉哀帝刘欣时代,较大规模的翻译是在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开始的。

4. 安世高是安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

5. 支娄迦谶译笔生硬,不易看懂,从此,大概就有了直译和意译这一问题。

6. 佛经翻译很有名的人是支娄迦谶、支亮、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

7. 月支派里还出现了一个名叫竺法护的大翻译家,他对佛法流传贡献很大。

8. 到了符秦时代,在释道安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翻译事业从此从民间私人事业发展成为有组织的活动。

9. 释道安主张严格的直译,因此在他主持下翻译的《鞞婆沙》便是一字一句地翻译下来的。

10. 鸠摩罗什是天竺人,他主张意译,并提倡署名。

11. 到南北朝时,应梁武帝之聘,一个名叫真谛的印度佛教学者来到中国,他翻译的《摄大乘论》对中国佛教思想有较大影响。

12. 从隋代(公元五九O年)起到唐代,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的时期。

13. 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经都不多,其中有释彦琮,梵文造诣很深,他为佛经翻译者提出了八条必须具备的条件,即“八备十条说”。

14. 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我国佛教三大翻译家。

15. 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出发去印度求经.十七年后才回国。

16. 玄奘不但把佛经由梵文译成汉文,而且把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成为第一个把汉文著作向国外介绍的中国人。

17. 明代的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玛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前六卷、《测量法义》等书。

18. 1857年,李善兰与英国人伟烈亚力对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的后九卷的翻译使几乎中断近二百年的科技翻译又延续下来。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一)翻译史发展1.西方最早译作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

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

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

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

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

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

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中西方翻译简史(包含中西方翻译大家简介)全
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
“英最伟大译著”
路德(Luther) (1483-1546)
• 翻译必须采用人民的语言。 • 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译者不能与语法背道而
驰,但更应该注意意思的理解和表达。 • 翻译必须遵循意译七原则。 • 翻译必须集思广益。
➢ 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

东晋到隋(发展时期)

唐代(全盛时期)

北宋(结束时期)
东汉至西晋(草创时期)的佛教翻译:
• 始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
• (公元148-316年) • 主要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翻译主要靠直译,甚至是“死译”、
“硬译”,采取口授形式,因此可信度不高。 • 最早的翻译家有两人:安清(即安世高)和娄迦谶(又名:支娄迦谶,
奈达(Nida)
• 理论原则:

语言的共性---可译性;

差别在于对语言的需求
• 翻译的性质
• 翻译的功能
• 语义分析
翻译的性质
: • Nida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 的标志。
费道罗夫
• 翻译理论首先“需要从语言学方面研究”, • (翻译理论由翻译史、翻译总论和翻译分论三部分组成); • 费道罗夫的《翻译理论概要》一书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了分

中西翻译简史第6章

中西翻译简史第6章

• 2)公元661年倭马亚攻占叙利亚,建立倭马亚哈里发王朝(中国史称“白
衣大食”)。该王朝从建立起就接受希腊文化。该王朝将阿拉伯语定位官方
语言,首先将行政文本翻译为阿拉伯语。后来,集中许多科学家到大马士革
将希腊的哲学和科学著作译为阿拉伯语。该举动对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科学哲 学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12)15至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者直接接触原著。 • 13)17世纪至19世纪知识的民主化和不断扩大的读者群给科技翻译增加了难度。 • 14)现代科技翻译
• 现代科技翻译的数量不断增加,还产生了大量的隐性翻译。科技翻译是一个创造过程。翻译文本
越是深入渗透到目标文化的语言体系和文化构造之中,就越能得到广泛的传播。翻译使知识广泛 传播。
二、古罗马的自然哲学与科学 • 2)古罗马时期的自然哲学家和科学家
• (1)欧几里得
• 雅典人。是第一个把几何学系统化的数学家。他的《几何学原理》把许多分散的定
理和证明从各个方面聚拢起来,编为有条理的课本。
• (2)克罗狄斯. 托勒密
• 哥白尼之前最伟大的天文学家;著述有《地理学》、《星体》、《光学》和《天文 学大成》。
13世纪的译者服务于非宗教人士。
• 10)13世纪西班牙国王阿方索十世大力支持大规模翻译。他让人翻译成西
班牙语的《国王书》是一系列的他指定翻译为西班牙语的文本。
二、托莱多翻译院
• 11)托莱多翻译院对科学和哲学传入中世纪的欧洲起到重要作用
• 这时期对阿拉伯重要学术著作的引介拓宽了欧洲的知识广度。西方世界通过翻译逐渐了解阿拉伯 的命数法、代数学、托勒密的天动学和希波克拉底和盖伦的著作,还有希腊和阿拉伯的医学体系
• (3)老普林尼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

(完整word版)中西翻译简史第1、3、5章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亲爱的读者:本文内容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收集整理后编辑发布到文库,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详细的校对,但难免会有错误的地方,如果有错误的地方请您评论区留言,我们予以纠正,如果本文档对您有帮助,请您下载收藏以便随时调用。

下面是本文详细内容。

最后最您生活愉快 ~O(∩_∩)O ~第一章1.“翻译”的词源学含义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启示?(P6)答:从翻译的词源可以看出,(1)印欧语言比其他语言更强调相似性,特别是在早期的宗教典籍翻译中甚至要求一致性。

这也就是为什么在西方的翻译理论中“对等”观念会起到核心作用,而要表示自有翻译时,则会使用其他术语如“改编”的原因。

(2)很多语言中,“翻译”与“口译”使用不同的术语,意味着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活动。

“口译”比“翻译”更强调“调停”。

(3)不同的语言对翻译观念的阐释方式也不同,并非所有的阐释都像印欧语言中那样强调保存同一性。

斯特科尼提出翻译的符号学特征具有三个方面共性:相似性,差异性与调停。

这些共性可以看作是所有翻译都具有的特征,但“翻译”一词的确切含义不是预先给定,一劳永逸的,也不是不证自明的,它需要在对历史上翻译过程与翻译结果的研究中去发现。

3、三大宗教典籍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答:(1)《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也是被联合国工人为对人类影响最大、最深的一本书。

对西方社会的精神信仰和行为方式影响尤其巨大,与希腊神话同为打开西方精神世界的钥匙。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一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阅读《圣经》各种一本的人如此之多,甚至连研究它的著作也是汗牛充栋,以至于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即“圣经解释学”。

(2)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得道成仙”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中国西方翻译史测验复习题

中国西方翻译史测验复习题

发给学生:中国、西方翻译历史(第一次测验复习题)中国、西方翻译历史填空1译界一般认为,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史当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西域安息国人()到洛阳从事佛经翻译算起。

2支娄迦谶有位门生叫支亮,支亮有个弟子叫支谦。

三人均为月支国人,故并称(“”)。

3东晋初至隋末这一阶段佛经翻译家开始研究翻译理论,并出现了有组织的官办翻译机构,译经由私译开始转变为()。

4()在对般若经的各种版本进行了比较研究后,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理论。

就是说,翻译时有五种情况译文容易失去本来面目,有三种情况不易处理。

5彦琮,今河南省西平县人,我国隋朝的一位佛经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

他在总结了自己和前人的译经经验,提出了译人(“”)。

6我国佛经翻译时期的特点是:一、时间长(前后长达一千多年);二、译量大;三、译者多为________ 。

7中国翻译史的第一时期,即佛经翻译时期,可分为______ 个阶段。

8同治元年(1862年)6月,因为精通外文的人才奇缺,清政府在北京成立了_____, 直属总理衙门。

这是一所培养翻译人员的外国语学校,也是一个官办翻译机构。

9翻译沙翁剧作成就最大、最有才华者,当推_____ 。

他在10年间共译出莎剧31个半,出版了《莎士比亚戏剧集》和《莎士比亚全集》。

10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______ 改名为译学馆,并入京师大学堂。

11.1635—1637年意大利人艾儒略翻译的《天主降生言行记略》八卷本问世,成为______ 最早的汉语节译本。

12五四运动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

五四运动以后,我国的翻译事业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这一时期,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开始被介绍到中国;翻译中,_______ 开始取代文言文;涌现出了以____ 为代表的无产阶级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

13________ 翻译的高尔基的《海燕》达到了登峰造极、炉火纯青的程度。

这篇短短几百字的散文,竟数次修改,字斟句酌,前后达十年之久。

翻译证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翻译证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

翻译证考试题库附参考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直译的特点?A.保持原文风格B.保持原文结构C.保持原文意义D.过度自由发挥答案:D2.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意译的特点?A.保持原文风格B.保持原文意义C.保持原文结构D.灵活处理原文答案:C3.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增译的特点?A.增加原文没有的信息B.增加原文隐含的信息C.增加原文省略的信息D.增加原文多余的信息答案:D4.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减译的特点?A.省略原文多余的信息B.省略原文隐含的信息C.省略原文省略的信息D.省略原文没有的信息答案:D5.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变译的特点?A.改变原文结构B.改变原文风格C.改变原文意义D.保持原文意义答案:C6.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倒译的特点?A.倒置原文语序B.倒置原文结构C.倒置原文意义D.保持原文意义答案:C7.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分译的特点?A.分开翻译原文B.分开翻译原文结构C.分开翻译原文意义D.合并翻译原文答案:D8.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合译的特点?A.合并翻译原文B.合并翻译原文结构C.合并翻译原文意义D.分开翻译原文答案:D9.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换译的特点?A.替换原文词汇B.替换原文结构C.替换原文意义D.保持原文意义答案:C10.翻译中,以下哪项不是反译的特点?A.反转原文语序B.反转原文结构C.反转原文意义D.保持原文意义答案:C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1.翻译中,以下哪些属于直译的特点?A.保持原文风格B.保持原文结构C.保持原文意义D.过度自由发挥答案:ABC12.翻译中,以下哪些属于意译的特点?A.保持原文风格B.保持原文意义C.保持原文结构D.灵活处理原文答案:ABD13.翻译中,以下哪些属于增译的特点?A.增加原文没有的信息B.增加原文隐含的信息C.增加原文省略的信息D.增加原文多余的信息答案:ABC14.翻译中,以下哪些属于减译的特点?A.省略原文多余的信息B.省略原文隐含的信息C.省略原文省略的信息D.省略原文没有的信息答案:ABC15.翻译中,以下哪些属于变译的特点?A.改变原文结构B.改变原文风格C.改变原文意义D.保持原文意义))答案:AB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6.直译就是完全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翻译。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要点

中西翻译简史第1章当代翻译研究视角下的中西翻译史第15章翻译现状与展望1.“翻译”一词的由来:中国最早关于翻译活动的记载见于《周礼》和《礼纪》。

2.我国最早的作品是公元前528年,西汉刘向在《说苑·善说》中记载越语原文楚语译文的《楚人歌》。

3.西方最早的翻译作品是约公元前250年罗马人李维乌斯用拉丁语翻译的荷马(Homer)史诗《奥德赛》(Odyssey)。

4.简答题:三大宗教典籍翻译的异同点相同点:①字对字直译---意译---直译意译兼顾②忠实观,原文至上观不同点:①《圣经》是世界上印数最多、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圣经》除了是一本宗教典籍之外,它本身还是一部重要的文学作品,它的译本几乎是欧洲大多数民族语言的第一范本。

圣经翻译经久不衰,每14天出一本译本。

②印度佛经原无写本,初期翻译主要靠外来僧人凭记忆口授。

译者受中国传统宗教尤其是道家观念的影响,往往是以道家的哲学名词,概念来比附佛学。

其典籍全世界汉译本保存最多。

③与《圣经》、佛经典籍不同,《古兰经》则要求翻译者要对经文有深刻理解,要具有多方面的良好修养,如语言学,句法,词法,语义学。

宗教学者认为《古兰经》翻译不合法。

其翻译长达1300年最早主要是口头译讲。

最早的笔译为波斯文,因为波斯人是接受伊斯兰教较早的民族。

除土耳其文译本被官方认可,其他均为个人作品,只能称为“对《古兰经》阐释的翻译”。

5.为什么文学翻译称之为“带着镣铐跳舞”的艺术?文学翻译首先是一种艺术创造性活动,再现原作之美,这种创造又是有限度的,必须以忠实原著为前提。

6.归化:在翻译中采用透明、流畅(transparent, fluent style)的风格,最大限度淡化原文陌生感(strangeness)的翻译策略。

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原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

7.傅雷曾说过:“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8.钱钟书的“化境”强调了两个方面的内容:①是翻译时不能因语文习惯的差异而露出生硬牵强的痕迹,如果译文显得生硬牵强,那就得“化”它一化了。

中西翻译简史第7章精编版

中西翻译简史第7章精编版
• 1. 利玛窦:口述《几何原本》(1607年,徐光启笔录) • 2. 李之藻 :将以前跟利玛窦研习和翻译的算学书编辑为《同文算指》(1613年); • 3. 徐光启:1613年,着手翻译《泰西水法》,会同传教士熊三拔制作多种天文
仪器。
二、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
• 4. 金尼阁:1620年传教士金尼阁从西方带来7千部书籍;1623年传教士艾儒略 撰写《西学凡》一书,叙述了这些书的纲要。
二、洋务派设立的翻译出版机构
• 1. 1862年北京建立培养外语人才的京师同文馆;徐继畲为总管同文馆事务 大臣;同年设立英文馆;
• 2. 1863年设立俄文馆和法文馆; • 3.1866年设立科学馆‘组织学习天文算学; • 4. 1872年设立布文馆(德文); • 5. 1895年设立东文馆(日文) • 6. 北京同文馆图书资料较好曾经组织翻译了不少西学书籍。
• 2. 《山海舆地全图》
• 1)1584年起在明末有不同版本。1602年由李之藻刻板,增订吴中明本的《坤 舆万国全图》流行最广。
三、利玛窦的翻译活动
• 2)这份世界地图采用与1570年的奥代理世界地图相同的投影方法进行绘制。 为了说明地图概念,利玛窦特别应用圆锥投影在地图加绘赤道北地、南地半球, 注明地为圆形、南北两极、赤道南北昼夜的长短、五带、五大洲的名称:欧罗 巴、利末亚(非洲)、亚细亚、南北亚墨利加、墨蜡泥加。他标注出欧洲30余 国,对南北美进行介绍,并以现代科学方法与仪器作实地测量,画出中国北京、 南京、大同、广州、杭州、西安、太原、济南八座城市的经纬度。
二、洋务派设立的翻译出版机构
• 10. 其他翻译机构
• 兵工中学堂(1869,上海)、强学书局(1895,北京)、南洋公学译术院 (1895,上海)、农学社(1896,上海)、译书公会(1897,上海)、京师 大学堂翻译馆(1901,北京)、江楚编译局(1901,武昌)、商务印书馆编译 所(1905,北京)、福建船政学堂(1866,福州);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考试重点总结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考试重点总结

英汉翻译基础教程考试重点总结第一单元翻译概论1翻译就是接受语言复制出与原语信息最接近的自然等值体---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风格而言.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2按翻译技巧来分: 直译、意译、音译Literal translation does not mean word-for-word translation. Superficially speaking, it means ―not to alter the original words and sentences‖, strictly speaking, it strives ―to keep the sentiments and style of the original‖.例如:paper tiger—纸老虎Free translation i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generally used to convey the meaning and spirit of the original without trying to copy its sentence patterns of figures of speech.例如:Adam’s apple—喉结;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It rains cats and dogs—大雨滂沱3按翻译原则方向来分: 异化翻译(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Domestication )归化的例子:as timid as a hare 胆小如鼠at a stone’s throw 一箭之遥wet like a drown rat 湿如落汤鸡as stupid as a goose 蠢得像猪5 傅雷:1951年在《高老头重译本序》中提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翻译理论考试及答案

翻译理论考试及答案

翻译理论考试及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翻译理论中,“直译”指的是:A. 逐字逐句翻译B. 完全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C. 保持原文的风格和语气D. 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形式的翻译答案:D2. 哪种翻译策略强调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和风格?A. 异化翻译B. 归化翻译C. 交际翻译D. 功能翻译答案:A3. 翻译理论中的“等效”概念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奈达B. 纽马克C. 贝克D. 霍姆斯答案:A4. 在翻译过程中,哪种方法强调译者的主观能动性?A. 机器翻译B. 直译C. 意译D. 逐字翻译答案:C5. 翻译理论中,“交际翻译”主要关注哪个方面?A. 原文的忠实度B. 译文的流畅性C. 读者的接受度D. 语言的准确性答案:C6. 翻译理论中的“功能翻译理论”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奈达B. 霍姆斯C. 诺德D. 贝克答案:C7. 翻译理论中,“归化翻译”主要指的是:A. 将原文文化元素转化为目标语言文化元素B. 保持原文的文化特色和风格C. 完全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进行翻译D. 忠实于原文内容和形式的翻译答案:A8. 在翻译理论中,哪种翻译方法强调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形式对应?A. 交际翻译B. 功能翻译C. 直译D. 意译答案:C9. 翻译理论中的“动态对等”是由哪位学者提出的?A. 奈达B. 贝克C. 诺德D. 纽马克答案:A10. 翻译理论中,“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的主要区别在于:A. 忠实度B. 流畅性C. 文化适应性D. 语言准确性答案:C二、多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15分)11. 翻译理论中的“交际翻译”关注以下哪些方面?A. 原文的忠实度B. 译文的流畅性C. 读者的接受度D. 语言的准确性答案:BCD12. 翻译理论中的“功能翻译理论”主要强调以下哪些方面?A. 原文的忠实度B. 译文的功能C. 读者的需求D. 语言的准确性答案:BCD13. 翻译理论中的“直译”和“意译”的主要区别在于:A. 忠实度B. 流畅性C. 文化适应性D. 语言准确性答案:ABC14. 翻译理论中的“等效”概念包括以下哪些方面?A. 形式等效B. 功能等效C. 语义等效D. 文化等效答案:BCD15. 翻译理论中的“异化翻译”主要关注以下哪些方面?A. 原文的忠实度B. 译文的流畅性C. 原文的文化特色D. 语言的准确性答案:ACD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10分)16. 翻译理论中的“直译”和“意译”是完全对立的两种翻译方法。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一、简介翻译简史考试是一项评估翻译能力的考试,旨在测试翻译者对于翻译历史、理论和实践的了解。

本文以翻译简史考试的核心内容为线索,全面整理其考试要点,以帮助考生更好地备考和进行知识复习。

二、考试内容1. 翻译史概述翻译史是翻译研究的重要分支,考生需要熟悉翻译史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过程。

重点内容包括:a) 古代翻译:重要翻译活动和成就,如《译庄》、《出使史》等;b) 现代翻译:关键翻译理论的提出与发展,如信源理论、文本学等。

2. 翻译理论体系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考生需要了解翻译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代表理论。

重点内容包括:a) 功能对等理论:由尤金·南尼斯等人提出,强调译文与原文的功能等价;b) 文化翻译理论:由鬼才斯大林斯基等人提出,强调翻译中的文化因素;c) 办公性翻译理论:由久留米大学教授大野晓等人提出,强调职业翻译的特点和规范。

3. 翻译实践范式翻译实践是翻译研究的核心内容,考生需要了解翻译实践的不同范式和具体方法。

重点内容包括:a) 直译和意译:考生需要掌握直译和意译的区别和适用场景;b) 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考生需要了解自由翻译和准确翻译的特点和要求;c) 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考生需要熟悉文学翻译和科技翻译的特点和难点。

4. 翻译技巧与实战成功的翻译实践离不开合理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经验。

考生需要了解常用的翻译技巧和实战策略。

重点内容包括:a) 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考生需要熟练掌握语言转换和风格调整的技巧;b) 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考生需要学会处理术语翻译和文化调整的方法;c) 翻译评估和修改:考生需要掌握翻译评估和修改的技巧和要求。

三、备考建议1. 熟悉考试大纲:详细了解考试大纲中所列的知识点和要求,合理安排备考计划。

2. 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掌握翻译史、理论体系等理论知识,又要注重翻译实践的积累和技巧应用。

3. 学习与交流互动:参加翻译培训班、研讨会等活动,与其他翻译者进行学习和交流。

翻译概论考试及答案

翻译概论考试及答案

翻译概论考试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翻译活动最早可以追溯到哪个时期?A. 古埃及时期B. 古希腊时期C. 古罗马时期D. 古巴比伦时期答案:B2. 翻译理论中,哪个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行为?A. 语言学派B. 交际行为理论C. 功能派D. 比较文学派答案:B3. 以下哪位学者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A. 严复B. 傅雷C. 林语堂D. 钱钟书答案:A4. 翻译中的“直译”和“意译”分别对应于哪种翻译方法?A. 直译:逐字翻译;意译:自由翻译B. 直译:逐句翻译;意译:逐段翻译C. 直译:逐字翻译;意译:逐句翻译D. 直译:逐句翻译;意译:逐字翻译答案:C5. 在翻译中,哪种技巧涉及到对原文的增补或省略?A. 转换B. 增译C. 省略D. 重复答案:B6. 翻译中的“忠实性”原则主要指的是什么?A. 忠实于原文的风格B. 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C. 忠实于原文的作者意图D. 忠实于原文的文化背景答案:B7. 翻译中的“等效性”原则主要强调的是:A. 语言的等效B. 功能的等效C. 信息的等效D. 文化的等效答案:B8. 以下哪种翻译方法强调对原文的忠实和精确?A. 直译B. 意译C. 归化D. 异化答案:A9. 翻译中的“文化适应性”原则主要考虑的是:A. 语言的适应性B. 读者的适应性C. 文化的适应性D. 作者的适应性答案:C10. 翻译中的“交际性”原则主要关注的是:A. 语言的交际功能B. 信息的传递C. 读者的反应D. 作者的意图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1. 翻译是一种跨文化______活动,它涉及到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答案:交际2. 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从语言学派到交际行为理论,再到______的发展过程。

答案:功能派3. 翻译中的“忠实性”原则要求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保持对原文的______和形式的忠实。

答案:内容4. 翻译中的“等效性”原则强调的是译文与原文在______和功能上的等效。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翻译简史考试完整版整理

1.梁启超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主要有哪些贡献1创建大同议书局2翻译了(《佳人奇遇》、《俄皇宫之人鬼》、《十五小豪杰》、《世界末日记》)四部小说3编成《西学书目表》4引导翻译的潮流,培养翻译人才。

5重视我国的佛经翻译。

2 严复的译作主要包括哪几种?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语中国教育议《天演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并且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富》为中国人自强求富指明了方略;《群学肄言》强调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国家政治的指导作用;《社会通诠》向人们展示了由图腾社会到宗法社会,再到军国社会阶段的完整社会进化表;《法意》宣传的是自由民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及君主立宪的好处;《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语》介绍了近代格物穷理的治学方法。

3 简述严复《天演论》的价值及影响。

●天演论以达尔文主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给了当时中国人以振聋发聩的启蒙影响和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天演论刺激了中国人合群保种意识与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为其后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做了一次社会总动员,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并且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明确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

4. 简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意义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达就是使译文能让人看的懂;雅就是和原文的内容及体裁相称,要得体。

这三字标准,既不空洞,又不重叠,去一不可,添一不可,而在指导实践,检查实践效果上却最有效用,它是必要的,又是足够的。

6.简述林译茶花女遗事的影响茶花女遗事启发了人们想到婚姻自由,从而人们又觉悟到必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反封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茶花女遗事犹如一股清风,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给沉闷的封建制的中国送来了新观念,激发了世人变革的热情。

8.林译小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一,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国历来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令中国人了解不到外部世界的情况。

翻译史考试试题学习资料

翻译史考试试题学习资料

翻译史考试试题学习资料1. Explain the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formal correspondence” in the view of Catford.⑴Translation may be defined as follows: the replacement of textual material in one language (SL) by equivalent textual material in another language (TL).The use of the term “textual material” underlines the fact that in normal conditions it is not the entirety of a SL text which is translated, that is, replaced by TL equivalents. But at one or more levels of language there may be simple replacement, by non-equivalent TL material. Moreover, at one or more levels there may be no replacement at all, but simple transference of SL material into the TL text.The term “equivalent” is clearly a key term. The central problem of translation practice is that of finding TL translation equivalents. A central task of translation theory is that of defining the nature and conditions of translation equivalents.⑵A formal correspond ent is any TL category (unit, class, structure, etc.) which may be said to occupy, as nearly as possible, the “same” place in the economy of the TL as the given SL category occupies in the SL.Formal correspondence can be only approximate, and can only be established ultimately on the basis of textual equivalence at some point.3. What’s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e of translation” in the light of Nida?According to Nida, the nature of translating is: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xplanation of the Nature of the Translation (pp12-14)1. Translating must aim primarily at “reproducing the message”.T o do an ything else is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aim)2. The translator must strive for equivalence rather than identity. In a sense this is just another way of emphasizing the reproduction of the message rather tha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form of the utterance. (equivalence)3. The best translation does not sound like a translation. It should studiously avoid “translationese”—formal fidelity, with resulting unfaithfulness to the content and the impact of the message.(natural)4. A conscientious translator will want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because of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5. Meaning must be given priority, for it is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which is of prime importance for translating, and to do anything else is essentially false to one’s task as a translator.6. Style is said secondary to content, but it is still important. One should not translate poetry as though it were prose, nor expository material as though it were straight narrative.5. Explain “semantic translation” and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proposed by Newmark.①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render, as closely as the semantic and syntactic structures of the second language allow, the exact contextual meaning of the original.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oduce on its readers an effect as close as possible to that obtained on the readers of the original.②Generally, a semantic translation tends to be more complex, more awkward, moredetailed, more concentrated, and pursues the thought-processes rather than the intention of the transmitter. It tends to overtranslate, to be more specific than the original, to include more meanings in its search for one nuance of meaning. 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likely to be smoother, simpler, clearer, more direct, more conventional, conforming to a particular register of language, tending to undertranslate, i.e. to use more generic, hold-all terms in difficult passages.③A semantic translation is out of time and local space, wherea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is ephemeral and rooted in its context. A semantic translation attempts to preserve it s author’s idiolect, his peculiar form of expression. It relates to “expressive” function of language, where 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responds to the vocative function of language.④One basic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is that where there is a conflict, the communicative must emphasize the “force” rather than the content of the message, e.g.: Beware of the dog!1) 当心狗!2)“狗咬人” 或“狗很凶”Keep off the grass!1)勿踏草坪!2)不要在草坪上行走。

翻译简史

翻译简史

第六章 西方的科技翻译
1. 翻译在人类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中有何作用? 翻译在人类科学技术的传播和发展中有何作用? 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科学技术方面的交流使得先进的科学技术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传播, 其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翻译工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中介者, 其中翻译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科技翻译工作者不仅是知识的中介者,还往 往是创造者,还是先进科技的启蒙者、教育者和探索者。( 。(Page 93) 往是创造者,还是先进科技的启蒙者、教育者和探索者。( ) 2. 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有何特点? 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有何特点? 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不仅包括对古希腊文明典籍的拉丁语翻译, 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不仅包括对古希腊文明典籍的拉丁语翻译,也必然包 括对其他语言的翻译和建立在翻译基础上的交流。 括对其他语言的翻译和建立在翻译基础上的交流。在西方古代的科技翻译 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翻译形式:编译。 中存在着一种较为普遍的翻译形式:编译。
第三章 中国的佛经翻译
4.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方法对佛教的中国化有什么影响?为什么会有这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翻译方法对佛教的中国化有什么影响? 样的影响? 样的影响?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借用道家概念来类比佛经概念,很容易为中土人所接受,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借用道家概念来类比佛经概念,很容易为中土人所接受, 这使印度佛教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结合点, 这使印度佛教找到了与中国本土文化结合的结合点,也进一步推动了佛教 在中国的传播。 在中国的传播。 (Page 47) ) 5.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响? 佛经翻译对中国的文化和语言有哪些影响? 一方面, 佛经翻译对汉语影响深远… 一方面, 佛经翻译对汉语影响深远 另一方面,佛教对中国思想界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同, 另一方面,佛教对中国思想界具有不可磨灭的影响同,而佛经的翻译无疑 充实与丰富这方面的作用。( 。(Page 56) 充实与丰富这方面的作用。( )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doc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doc

中外翻译简史期末复习I .何谓翻译?找出十个对于翻译的不同定义,并对其进行讨论。

2. 何为翻译学?翻译作为一门学科,应该包括那些内容?中西翻译研究优缺点何在?3. 什么是翻译史?翻译史和翻译思想史有何种关系?翻译史的内容包括哪些成分?4. 中西翻译史研究的不足之处何在?如何弥补这些不足之处?5. 中国传统译论的特点?6. 译中国佛经翻历史的,大致可以分为哪几个时期?每个阶段的特点是什么?7. 佛经翻译:支谦《法句经序》在翻译史上的地位、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鸠摩罗什、彦琮〃八备〃说、玄奘的〃五不翻〃、赞宁■佛经翻译的总结者,这些著名佛经翻译者的观点和贡献。

8 .什么叫做格义?其最先的功效和缺陷?9. 中国佛经翻译、伊斯兰教《古兰经》的翻译以及基督教《圣经》的翻译存在哪些差异和共同点?10. 在中国古代佛经翻译的各个阶段,翻译佛经的译场分别有哪些特点?为何会发生这些变化?II .佛经翻译对中国文化和语言的影响何在?12. 中国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科学的发展有何作用?13. 中国清末民初的科技翻译有哪些特点?对科学的发展有何作用?14. 洋务派翻译理论:傅兰雅、马建中15. 维新派代表人物及翻译思想一:康、梁、严复16. 林纾的翻译思想及活动17. 鲁迅的翻译思想18. 罗新璋先生认为,我国有着自成体系的翻译理论,并以〃案本——求信一似一^境"八个字概括我国译论及其发展历史。

请简述这八个字的主要内涵,并对罗新璋先生的观点进行阐述。

19. 西方翻译史历史阶段的划分;西方历史上的六次翻译高潮;20. 古罗马的翻译家: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恩尼乌斯、西塞罗、贺拉斯、昆体良、菲洛、杰罗姆、奥古斯丁1)西方翻译理论体系有哪两条清晰可见的主要路线?试论这二条线的长短。

2)翻译的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之争的焦点。

二战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如何看待文艺学派与语言学派的观点?3)你认为,翻译究竟是科学还是艺术?4)西塞罗的翻译观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梁启超对我国的翻译事业主要有哪些贡献1创建大同议书局2翻译了(《佳人奇遇》、《俄皇宫之人鬼》、《十五小豪杰》、《世界末日记》)四部小说3编成《西学书目表》4引导翻译的潮流,培养翻译人才。

5重视我国的佛经翻译。

2 严复的译作主要包括哪几种?天演论原富群学肄言群己权界论社会通诠法意穆勒名学名学浅语中国教育议《天演论》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并且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富》为中国人自强求富指明了方略;《群学肄言》强调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对国家政治的指导作用;《社会通诠》向人们展示了由图腾社会到宗法社会,再到军国社会阶段的完整社会进化表;《法意》宣传的是自由民权学说,三权分立学说及君主立宪的好处;《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语》介绍了近代格物穷理的治学方法。

3 简述严复《天演论》的价值及影响。

●天演论以达尔文主义的科学性和说服力,给了当时中国人以振聋发聩的启蒙影响和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

●天演论刺激了中国人合群保种意识与现代民族主义的形成,为其后波澜壮阔的救亡运动做了一次社会总动员,在中国近代史上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敲响了亡国灭种的警钟,并且为人们提供了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严复在天演论的“译例言”中明确提出了“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

4. 简述信达雅的翻译标准意义信就是忠实于原文的意义;达就是使译文能让人看的懂;雅就是和原文的内容及体裁相称,要得体。

这三字标准,既不空洞,又不重叠,去一不可,添一不可,而在指导实践,检查实践效果上却最有效用,它是必要的,又是足够的。

6.简述林译茶花女遗事的影响茶花女遗事启发了人们想到婚姻自由,从而人们又觉悟到必须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反封建,起到了思想启蒙作用;茶花女遗事犹如一股清风,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大背景下,给沉闷的封建制的中国送来了新观念,激发了世人变革的热情。

8.林译小说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一,让中国人看到了一个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世界。

中国历来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令中国人了解不到外部世界的情况。

林译小说打开了一扇让中国人了解世界的大门。

第二,呼吁读者爱国。

开启民智,让读者有爱国之心,拯救祖国。

他倡导人人从事实业,强国富民,方能自保。

第三,林译作品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小说在中国传统文学观念中的地位。

林译小说更新了国人的传统观念,提高了小说的地位,同时也引导中国文学家将注意力投向社会进步、历史发展的大问题上。

第四,在林译小说的影响下,中国文学界人才辈出。

朱自清、冰心、茅盾等一大批文化名人都曾深受其影响、文思如泉涌、佳作迭出。

14.清末明初,英国传教士在我国主要创建了哪些翻译机构?一、墨海书馆。

二、格致书室。

由傅兰雅主持事务三、广学会。

由李提摩太经营和管理。

21. 简述清末科幻小说的翻译。

1.科学小说非常受中国读者的青睐,他们从小说中看到了科学的神奇性和伟大性。

仅儒勒.凡尔纳一人的科幻小说就被翻译过来17种之多。

2.鲁迅于1903和1904,一口气译出了散步科学小说:《月界旅行》和《地底旅行》以及《北极探险记》3.法国佛林玛斯安的《世界末日记》、荷兰达爱斯克洛提斯的《梦游二十一世纪》和日本押川春浪的《空中飞艇》等23.简述清末文学小说翻译的特点。

1.质量上较粗糙,译者在主观意识上存在着局限性,以至不尊重原作,但译品有震撼力,令读者耳目一新。

2.当时的译者多为政治家和思想家,利用翻译宣传他们的政治观点,有时甚至还会着意歪曲原文的意思以影响读者。

32 简述我国对《国际歌》的译介情况《国际歌》是“五四”期间传入我国的,由列悲翻译,题为《劳动歌》,共有6段歌词,于1920年10月至12月之间发表在广东共产主义小组的周刊《劳动者》上。

1923年6月,瞿秋白重译《国际歌》,发表在《新青年》季刊第一期的《共产国际》号上,并且配了曲调。

萧三也翻译过《国际歌》,并在冼星海等人的帮助下进行过修改,最后就成了一直沿唱到60年代初的那首雄壮的歌。

34 简述对《娜拉的出走》(《玩偶之家》)的译介情况。

易卜生戏剧进入中国,形成了贯穿于“五四”时期的热潮。

早在1918年6月,《新青年》便推出了“易卜生专号”,发表了罗家伦与胡适合译的《傀儡家庭》。

不久,“说部丛书”出版了易卜生的《傀儡家庭》(陈嘏编译),《梅孽》及《社会柱石》。

潘家洵翻译了《易卜生戏剧集》(包括《娜拉》等5个剧本)。

易卜生的戏剧在中国的戏台上大出风头,赢得了千百万人的赞赏。

仅他的《玩偶之家》就出现了9个译本。

35简述中国文化在域外的传播天主教父最早从事汉学研究,欧洲汉学研究的热潮最早兴于意大利和法国。

1593年,利马窦翻译拉丁文的《四书》寄回罗马,催发意大利的汉学研究。

之后,金尼阁将《五经》译为拉丁语,许多国家都设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

到了19世纪,法国成了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国内汉学大师层出不穷。

德国也是欧洲研究汉学的一个基地。

19世纪后半叶,中德两国交往日益频繁,德国陆续建立了一些汉学研究机构,对德国的哲学、文学等诸多方面都产生了影响。

英国的汉学研究和译介也不甘落后,成为世界汉学研究的又一支劲旅。

19世纪下半叶,有40余名英国传教士、知名学者以及外交官涌入中国。

荷兰和俄罗斯在汉学研究上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涌现出像施古德等那样的杰出汉学家。

39.简述鲁迅的翻译观1.鲁迅历来认为外国语言中有许多先进的部分,应该把他们收入中国的语言里。

在接收的过程中,必须做到两点:必须让译文容易理解;必须保存原作的风姿。

41,简述郭沫若的翻译观。

1,他提倡严谨的翻译作风,坚决反对“滥译”和“胡译”。

翻译前充分了解原文的作者及作品。

应倾注感情以打动读者。

2,认为译文和原文必须在意思上是贯通一致,在手法上灵活掌握,不拘泥于格式。

3,很重视信达雅的标准,但应变通的看待信达雅。

4,对文学翻译工作者而言,文学的修养和语文的修养是很重要的。

5,翻译工作者必须有强烈的责任心,在翻译之前必须慎重选择要译的东西。

42,简述矛盾的翻译观。

1,对于翻译最低限度的要求,至少应该用明白畅达的译文,忠实的传达原作的内容。

而对于文学的翻译,则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2,从事文学作品的翻译,必须精通本国的语言以及被翻译的语言,还要具备文学修养,另外也要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

3,所谓的“直译”并非字对字的翻译。

4,反对背叛原文的歪译,反对字对字的硬译。

5,对待诗歌和散文的翻译,建议用意译法,不任意删节原文,合乎原作的风格。

43.简述对俄苏文学的译介情况。

1.俄苏文学译介的规模,远远超过其他的外国文学。

《花心蝶梦录》揭开了译介俄苏文学作品的序幕;马君武译出了托尔斯泰的《复活》,林纾译出托尔斯泰的《罗刹因果录》,周作人翻译了一些托尔斯泰,安特列夫的短篇小说。

2.五四运动之后,俄罗斯作品的翻译跃居外国文学翻译作品中的首位;3.二战爆发后,中国文人一面继续翻译俄国作家的著作,一面翻译反法西斯的作品,振奋中国的民心。

45.简述郑振铎的三条“法则”。

1. 要求从事翻译工作的人“必须对原文所用的文字有完全的认识,其次就是他必须对于原文中所论的或所描写的那种事物,有充分的研究。

2. 要求译者不但要忠实原作的意义,也要“同化”原作的风格及态度。

3. 要求译文必须体现出原作中的“流利”。

47.简述董秋斯“六条建议”的内容(1)编著“中国翻译史”,用正确的历史观点,总结东汉以来一千几百年的翻译经验,从发展的过程中,把握正确的方向和法则。

(2)搜罗东西各国有关翻译理论和翻译制度的专书和论文,加以编译,作为我们建设理论和制度的借鉴。

(3)依照斯大林的语言学观,用科学的语言学方法,比较中外语文的特点和发展方向,指出当前译文应守的范围和“欧化”的限度。

(4)加强翻译批评工作,提供时间和力量,广泛地寻找典型,优良的加以推荐,粗滥的加以批评。

这样,不但提高翻译工作者的积极性,也给翻译理论的建设提供丰富的实例。

(5)号召负责翻译和审校的人,把总结经验作为自身工作的一部分,随时提供心得,与同工者观摩切磋,既可提高业务的水准,也有助于翻译理论的建设。

(6)办好翻译工作的机关刊物,使散居各地的翻译工作者(至少在目前,集中在一个机关的可能性是很少的),能随时互通消息,交换意见和心得,发表研究的成果。

48.简述瞿秋白的翻译观。

1.瞿秋白提倡通过翻译的途径,把外语当中新的表现法输入汉语中,以丰富汉语的结构。

2.瞿秋白提倡的是大众化的白话文。

他认为每一个译者都应该遵守一条新的原则:就是竭尽使新的字眼和新的句法都得到真实的生命。

3.瞿秋白提倡用直译法从事翻译,但反对用不顺的语言。

4.他认为,翻译文学作品文字上要求更严格,必须严密的反映出作者的用意、情绪等因素。

5.瞿秋白非常重视佛经的翻译。

49.傅雷的翻译观(1)从文学的类别来说,译书要清楚自己的所短所长。

(2)从文学的派别来说,我们得弄清楚自己属于哪一派。

我们的界限与适应能力只能在实践中见分晓。

(3)除了专业修养,还得训练我们观察、感受、想象的能力;平时要深入生活,了解人,关心人,关心一切。

(4)在翻译的时候,译者要斟词酌句,把握好尺度。

(5)傅雷反对凭借字典胡译一通的现象,反对堆砌文字的做法,提倡“传神达意”。

52.老舍的翻译观:(1)翻译文学作品应当个人单干,确保文笔的一致性。

(2)搞翻译至少需要精通两种语言,随着原文走,不能随便添减。

(3)不宜提倡文学作品逐字逐句的硬译。

(4)第一流的翻译应当是能够保持原著风格的同一个著作有好几个不同译本也不嫌多。

(5)译者也应该有译者自己的风格。

(6)不管原文句子有多么长,我们应把它们分为较短的句子,以符合中国语法,力避因堆砌而造成的生硬。

(7)翻译者们必须从生活中来的现成的字汇词汇里找出最恰当的字眼,不要只利用字典词典。

(8)要翻译某一作者的书,就应先阅读他的其他著作,研究他的身世,对他的身世、思想、风格作全面的了解,应当郑重从事。

(9)翻译也应该分工。

53. 简述钱钟书的翻译观答:钱钟书的一整套系统的理论是在《林纾的翻译》一文中提出的,阐述了翻译中的”诱”(或曰”媒”)、”化”、”讹”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根据钱钟书的观点,”化”只是一种难以实现的理想,而”讹”则是不可避免的现实。

彻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某些方面、某种程度的’讹’又是不能避免的毛病,于是’媒’或’诱’产生了新的意义。

”56.简述梁实秋的翻译活动翻译了诸多作品,主要有,《莎士比亚全集》,《阿拉伯与哀绿绮思的情思》,《幸福的伪善者>>,<<潘彼得>>,<<织工马南传>>,<<约翰孙>>,<<西塞罗文录>>,<<结婚集>>,<<咆哮山庄>>,<<吉尔菲先生的情书>>,<<苏俄的强迫劳工>>,<<法国共产党真相>>,<<莎士比亚的戏剧故事>>,<<百兽图>>,<<冬天的故事>>,<<英诗选>>,<<雅舍译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莎士比亚全集》奠定了他在翻译史上的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