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所况介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况介绍

研究所概况

上海交通大学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拥有制冷及低温工程国家博士点重点学科和供热、供燃气、通风与空调工程硕士学位授予点,并承担热能与动力工程(制冷方向)和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两个本科专业的教学工作。研究所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学科现有教授12人、研究员3人、副教授4人、讲师4人、高级工程师1人、行政助理1人和技工3人。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比例占96%。具有在读博士生83人,在读硕士生101人,3名在站工作博士后。学科拥有一批治学严谨、造诣深厚、科研成果显著、站在学科前沿、学术思想活跃的青年学科带头人。现有“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和“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名、教育部新世纪人才5名、上海市教委曙光计划2名、上海市浦江人才计划3名、上海市青年科技启明星5名。学科带头人王如竹教授系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学名师奖获得者,长江学者。该学科紧跟市场发展需要,以家电、能源与环境等重要支柱产业为发展先导,积极与国内外企业合作,在人材培养、研究开发和基地建设方面发奋努力,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使其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部分处于国际先进。

人才培养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重视本科教学和研究生培养,反映研究所传统特色的《制冷与低温原理》本科教学课程获得了2005年国家精品课程荣誉称号,《制冷空调学科前沿》课程则已经成为制冷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最受欢迎的创新教学课程系列。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注重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每年有许多研究生获得各类奖励,例如所培养的博士生张鹏和王丽伟分别获得2002年和2008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吴静怡、孙志高分别获得2003、2005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王丽伟博士还获得了2007年国际制冷学会优秀青年学者奖(IIR James Joule Young Researcher's Award)。

产学研与政府合作

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以“基础研究带动学科发展,产业需要引导研究方向”为学科建设准则,与国际和国内的著名企业如日本大金、Carrier、Lennox、UTRC、日本松下、日本富士通将军、海尔集团、春兰集团、双良集团和江苏华扬等有着广泛和长期的合作。拥有上海汽车工业总公司-上海交大车用空调工程中心等校企合作机构。此外,为加强科技成果转化,2003年还与江苏华扬合股成立了江苏华扬新能源有限公司。以制冷与低温工程研究所为核心的教育部太阳能发电及制冷工程研究中心也已经于2004年8月通过教育部竣工验收,上海市低温技术研究与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也已经于2008年正式启动。2007年还与意大利环境、海洋与国土资源部签署(对方捐赠100万欧元)协议建设上海交通大学绿色能源建筑实验楼。

科学研究

研究方向

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和国家节能减排以及制造业的发展需求,研究所已经形成了一批有影响的学术研究方向。

1. 制冷与空调系统能源利用:涵盖吸收和吸附制冷、除湿、热泵、微型热电冷联产系统、绿色建筑高效能源利用、太阳能热利用与转化应用、蓄热与蓄冷等。

2. 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优化与数字化设计:含制冷与空调系统的动态仿真,汽车空调系统设计,制冷设备和热交换器数字化设计等。

3. 低温系统和低温传热:含低温流体传热传质、超导相关的低温技术、液化天然气技术、低温流体和制冷剂热物理性质、低温制冷机等。

4. 空调系统热舒适性原理与设计:涵盖暖通空调系统设计,医工结合的热舒适原理、空调流场组织、室内空气品质等。

研究方向

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和论证形成了5个具有鲜明特色的学术研究方向:(1)制冷空调中的能源利用与环境控制;(2)制冷空调系统的仿真优化控制;(3)气体液化、贮运及低温工程;(4)空调系统节能、自动化及室内空气品质;(5)食品冷冻与冷藏研究(与农学院合作)。这些学科方向已经为中国制冷空调行业的知识创新和高级人才培养做出了显著贡献。根据国家中长期科学发展规划和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所已经确定了分布式供能、建筑节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高效余热利用、制冷空调机电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液化天然气技术、低温超导与低温传热、制冷空调系统工程等新的学术方向。

新发展

为了满足国家节能减排和市场发展需求,2002年还新增了暖通空调硕士点,形成了一个博士点学科和二个硕士点学科的格局。2005年批准获得建筑环境与设备本科专业招生权。建筑环境与设备本科专业将按照“重设备、善可再生能源利用、与建筑设计院对接、联系城市能源建设和规划、以及国际化”等特色办学,将该专业办成能为未来城市能源筹划的特色专业。

科研成果

论文

(1). R.Z. Wang et al. Solar sorption cooling systems for residential applications: options and guidelin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9, 32: 638-660.

(2) R.Z. Wang and R.G. Oliveira. Adsorption refrigeration—An efficient way to make good use of waste heat and solar energy. Progress in Energy and Combustion Science, 2006, 32(4): 424-458. (3) T.S. Ge, Y.J. Dai, R.Z. Wang, Z.Z. Peng.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n silica gel and polymer coated fin-tube heat exchangers. Energy, 2010, 35( 7): 2893-2900

(4) G. L. Ding. Recent developments in simulation techniques for vapour-compression refrigeration 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frigeration, 2007, 30( 7): 1119-1133

(5) Y. P. Zhou, J. Y. Wu, R. Z. Wang, S. Shiochi, Y. M. Li.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