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政策概论复习重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政策概论复习重点
19世纪80年代德国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标志着政府开始通过一定的社会政策,通过向人们提供各种必要的服务来达到社会管理的目标。
社会政策的定义:政府或其它组织在一定社会价值的指导下,为了达到其社会目标而采取的各种社会福利性社会服务行动的总和。
社会保障政策的涵义:是政府通过公共行动向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政策体系。
(名词解释)
劳动就业政策的涵义:一般是指政府或其他组织为劳动者提供就业机会、合理的分配就业机会、解决失业问题和保护劳动者权利而采取的各种公共行动的总和。
社会福利的涵义:就是在公共资金的支持下向社会成员无偿或低偿提供或服务产品的制度和过程。
国家和政府部门的社会政策常常是以各种法律和法规的形式表达的。
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大法。
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贫困和风险不再仅仅是由于个人原因而造成,而更主要的是由于社会的原因即社会制度的不合理而造成的。
“福利国家”一词首见于英国坎特伯雷大教主威廉邓普1941年所著的《公民与教徒》一书。
福利国家是一种工业国家的国家形态,他不只是社会保险或公费医疗,也不只是家庭福利或社会救助计划,甚至也不能完全等同于社会保障或社会政策,而是它们的总和。
《贝弗里奇报告》的诞生及其影响:P26
英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采取了一系列行动,探讨在战后应该如何改进其社会保障及福利体制。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为战后重建社会福利而由贝弗里奇委员会于1942年11月提出的《关于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的报告,即《贝弗里奇报告》。
贝弗里奇的目的是要消除社会中的“五大病害”:匮乏、疾病、无知、肮脏和懒惰。
他设想要在战后建立一个新的、统一的、综合的和基本上涵盖全体人民的社会保险体制,以取代旧的国民保险计划。
新的社会保险体制的主要特点有:以均等给付和均等供款为基础,充分满足最低限度的生计需求,由被保险者、雇主和政府三方共同负责其经费来源。
当然,社会保险不可能把所有的国民都包括在内。
因而对与社会保险范围以外的人,贝弗里奇提议建立一个国民救助系统予以救助,以补充社会保险系统的不足。
贝弗里奇明确指出,社会保障体系是否能够成功将取决于另外三个基本条件:
①由政府建立一个家庭津贴系统,对第一个儿童以下的每名儿童,每周给予津贴;
②引入一个综合的健康和康复服务,为全体人民提供免费的卫生和康复服务;
③由政府承担其维持充分就业的责任,借兴办公共工程,维持人民的全面就业。
贝弗里奇相信,只要政府在这些领域中都建立起了必要的社会福利项目,社会保障制度就可以充分发挥其作用。
美国联邦政府终于在罗斯福总统的引领下,承担起了满足国民基本需要的责任,于1935年颁布了一项影响深远的《社会保障法案》,开创了美国社会福利史新的一页,也为世界带来新的社会福利发展契机。
1997年工党重新执政后,奉行“第三条道路”的社会政策,主张权利与责任平衡、用积极的或投资型的国家代替福利国家。
在实践层面,英国自1997年开始实施“新政”计划,力图使人们从依靠福利转向依靠工作,令那些有工作能力的青年、单身父母和长期失业的人等投身于工作。
“社会政策”一词最先是由德国人提出来的,对社会政策的研究也发源于德国。
在19世纪,德国新历史学派的
休谟纳、瓦格勒、施穆勒、布伦坦诺、桑特巴等想在亚当斯密的旧资本主义学说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学说之间另外开辟一条中间路线的学者,于1873年发起创立德国“社会政策学会”,鼓吹劳资协调,主张国家干预经济生活,实施社会政策,保护劳动者正当权益,以抑制共产主义思想。
费边主义者利用社会研究的一些成果,主张国家应该通过实施社会政策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蒂特马斯肯定了价值在社会科学中的作用,认为社会政策研究不可能是价值中立的。
1951年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勒纳撰写出版了《政策科学:范围和方法的最新发展》一书,首次提出了政策科学的概念和体系,从而也第一次使政策研究具有了科学的形态,这标志着西方政策科学研究的开端。
虽然社会政策涉及资源分配和政治过程,但其起点却是由于社会问题。
从这个角度讲,社会政策研究亦离不开社会学理论的贡献。
一种有代表性的描述性理论是由威伦斯基和黎贝克提出的关于社会福利的“剩余性模型”和“制度性模型”。
①剩余性模型假定家庭和市场经济是满足个人需要的两个“自然”的渠道和优先性的福利供给结构。
②制度性模型认为,在复杂的现代生活中,人们往往没有能力为自己可能遇到的风险和困难做好充分准备,家庭和就业往往也难以满足人们的全部需要,因此,社会需要预先设立一套规范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去帮助个人和家庭满足需要和解决问题,而不是等家庭和就业都失效后才去补救。
从学科特点来看,社会政策是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
其产生是和社会工作实践密不可分的,其发展也离不开对社会中社会福利问题的回应,其研究目的则是促进社会政策实践的发展以解决社会问题。
在当代社会中,政府之所以要制定和实施各项社会政策,最基本的目的是要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并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从社会政策角度看,个人及社会需要是社会中的个体和整体社会为了维系其生存并求得发展而必须设法满足的各种条件。
个人需要的内容:从社会政策的角度来看,个人的社会需要要是个人或人群生活中的实际条件未能达到该社会认为应该达到的标准,因而引发各种问题。
如贫困、失业、住房不足或居住环境不良、儿童和老年依赖、健康问题、越轨等问题,都是由于人们的某种需要未能得到有效的满足。
社会需要的涵义:这里所讲的“社会需要”,也可以表述为“社会的需要”,是指社会整体的需要,也即社会整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必需的条件。
P69
社会问题的涵义:社会问题可以被认为是对社会成员和社会整体造成负面影响、社会主流价值不能接受因而需要采取集体行动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社会歧视的涵义:所谓社会歧视,是指社会中的某些个人和群体因性别、种族、出生地域以及其他一些先天或后天的因素而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受到不公平的对待。
社会政策在解决社会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①首先,政府通过社会政策积极地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可以扭转因市场失灵和社会生活中的功能缺陷而导致的各种社会问题。
②其次,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严肃性和强制性,因此在解决社会问题方面具有很强的有效性。
③再次,社会政策可以通过科学的研究方法比较准确的诊断出社会问题,通过比较科学的政策决策方法来合理的配置资源,以更加科学合理的解决社会问题。
④最后,社会政策行动可以动员广泛的社会参与,从而形成全社会的力量去解决社会问题。
社会政策行动的主体:是指发起或参与这一行动过程的行动者。
当代社会福利理论中用“制度模式”和“补救模式”的概念来概括两种不同的社会福利模式。
①所谓制度模式,是指社会福利是一种基本的社会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强调首先由政府的福利计划来满足社会成员的各种需要和解决各种社会问题。
②而补救模式(又称“剩余模式”、“残补模式”),是指由其他各种方式去满足人们的各种需要,而只有当这些方式都失效时,才由政府通过社会福利的方式去解决。
国家福利模式的涵义:是指由国家(政府)负责为民众提供各种社会福利服务的社会福利模式。
“第三部门”的涵义:是指在社会服务领域中在公共部门(政府)、私人部门(企业)之外的另一个部门,即各种非营利性的民间组织。
就业组织的涵义:是指人们在其中就业的组织,是由雇主和雇员共同构成的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政府机关、社会团体、军队、社会福利机构、民办非企业机构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
19世纪80年代,德国俾斯麦政府的社会保险立法第一次规定雇主必须为其员工的社会保险项目投保,从而将就业组织纳入了政府的社会政策体系之中。
社会政策的对象可分为一般性对象和专门的对象,以及普遍性对象和选择性对象。
①一般性对象:是指社会政策指向社会中的普遍民众。
②专门的对象:是指社会中需要某些专门化社会服务的群体。
③普遍性对象: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不考虑个人需要的差异,面向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成员都提供无差异的福利服务。
④选择性对象: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有针对性的帮助社会中某些具有特殊困难的个体成员。
普惠型福利模式的涵义:是指社会政策行动倾向于不加区分的给全社会或某些群体中的所有社会成员都提供相同的福利待遇,而不论他们是否每个人都有没满足的需要。
选择性福利模式的涵义:是指社会政策行动更倾向于首先要界定社会中或一个群体中哪些人真正具有特殊困难,在此基础上将福利项目集中提供给那些最困难的个人或家庭。
弱势全体的涵义:笼统的描述社会中各类由于各种原因而导致其社会地位比较低下的群体,一般是应该得到社会帮助的群体。
是社会中一些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受到社会排斥的散落的人的概称。
弱势群体产生的原因:自身的原因和社会的原因(关键)。
其中:
①在自身原因方面,弱势群体主要是由于生理状况或自身文化技术素质的局限而导致在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中能力的地下。
②在社会原因方面,主要有社会歧视,或某些群体所处的较差的社会经济环境等原因而导致他们处于较低的社会经济地位。
同时,在经济与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有时会出现社会保护机制的紊乱,或一些人对社会快速变化的不适应,从而导致某些群体在一定的时期中陷入弱势状态。
增能的涵义:就是指通过各种方式去提升弱势群体自身的能力,以改变其弱势的状况。
(名词解释)
政府社会支出的涵义:是政府在社会政策各个领域所作的财政投入量的总和,也是指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用做实施社会政策的部分。
在实际的社会政策过程中,影响资金供应量的基本因素主要有社会福利需要和可调动的财政资源。
但在不同的社会政策体系中,政府对这两个基本因素的反应是不同的,从而形成了社会政策行动中资金供应的两种不同模式,一是需要向导性,二是预算约束型。
准市场机制的涵义:主要是指在社会政策行动中引入一定的市场机制。
社会政策的制定过程的涵义:是指社会政策的主体(政府)为了满足全体或某些社会成员的需要,或解决某些社会问题而制定相应的社会政策的全过程。
(名词解释)
民主型决策的涵义:是指在公共政策决策过程中人民群众可以以各种方式参与其中,并且能够对公共政策的制定起到实质性的影响。
集中型决策的涵义:是指公共政策的权利被掌握在少数人的手上,广大的人民群众或者难以有效参与,或者虽然参与,但对其过程和结果的影响不大。
社会政策的可行性,从总体上看是指一项社会政策能够有效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的可能性。
更具体看,社会政策的可行性包括了“可能性”、“合理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等若干方面的意义,并且可以分为经济可能性、政治可能性和技术可能性。
(填空、选择、名词解释)
社会政策议程,一般特指政府根据各项任务的轻重缓急而安排的制定社会政策的计划。
政府社会政策议程的实质是政府对各种问题的优先性安排,即哪些问题应该优先解决。
从内容上看,社会政策的议程包含了两层意义:一是政府在制定各种社会政策中的时间安排,将急需的和比较重要的政策放在前面;二是决策过程的资源配置结构,对重要的政策行动投入更多的资源,以集中力量尽早完成政策制定过程,而对不太重要的问题则可以留给少数机构和人员慢慢研究。
(简答题)
基线调查的意义:
①一方面是收集当时当地与该项目主要行动有关的数据,以便为项目设计提供基本的数据;
②另一方面是掌握在项目开始时所及区域中与项目有关的主要问题的现状,以便将来与项目执行后某一时点的情况进行比较,以评估项目执行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