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 血液凝固和抗凝习题和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理学血液凝固和抗凝习题和参考答案
(一)血液凝固的基本步骤
血液凝固是指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其本质为血浆中的可溶性纤维蛋白原转变成不溶性的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交织成网,把血细胞及血液的液体成分网罗在内,从而形成血凝块。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复杂的酶促反应过程,需要多种凝血因子参与。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形成;纤维蛋白形成三个基本步骤,即:
第一步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

第二步凝血酶原→凝血酶

第三步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
1.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原酶复合物为Ⅹa、V、Ca2+和PF3(血小板第3 因子,为血小板膜上的磷脂)复合物,它的形成首先需要因子Ⅹ的激活。

根据凝血酶原酶复合物形成始动途径和参与因子的不同,可将凝血分为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两条途径。

(1)内源性凝血途径:由因子Ⅻ活化而启动。

当血管受损,内膜下胶原暴露时,可激活Ⅻ为Ⅻa,进而激活Ⅺ为Ⅵa。

Ⅵa 在Ca2+存在时激活Ⅸa,Ⅸa 再与激活的Ⅷa、PF3、Ca2+形成复合物进一步激活Ⅹ。

上述过程参与凝血的因子均存在于血管内的血浆中。

故取名为内源性凝血途径。

由于因子Ⅷa 的存在,可使Ⅸa 激活X 的速度加快20 万倍,故因子Ⅷ缺乏使内源性凝血途径障碍,轻微的损伤可致出血不止,临床上称甲(A)型血友病。

(2)外源性凝血途径:由损伤组织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液接触而启动。

当组织损伤血管破裂时,暴露的因子Ⅲ与血浆中的Ca2+、Ⅶ共同形成复合物进而激活因子Ⅹ。

因启动该过程的因子Ⅲ来自血管外的组织,故称为外源性凝血途径。

2.凝血酶形成:在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作用下,血浆中无活性的因子Ⅱ(凝血酶原)被激活为有活性的因子Ⅱa(凝血酶)。

3.纤维蛋白的形成:在凝血酶的作用下,溶于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单体;同时,凝血酶激活Ⅻ为Ⅻa,使纤维蛋白单体相互连接形成不溶于水的纤维蛋白多聚体,并彼此交织成网,将血细胞网罗在内,形成血凝块,完成血凝过程。

血液凝固是一系列酶促生化反应过程,多处存在正反馈作用,一旦启动就会迅速连续进行,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凝血止血效应。

1.外源性凝血系统的作用起始于
A.组织受伤释放组织因子Ⅲ
D. 凝血酶的形成
C.第Ⅻ因子被激活
D.血小板第3 因子的释放
E.第X 因子被激活
正确答案: A
2.内源性凝血途径的始动因子是:
A.因子Ⅻ
B.因子Ⅱ
C.因子X
D.因子Ⅲ
E.因子Ⅶ
正确答案: A
3.血液凝固的本质是:
A.纤维蛋白的溶解
B.纤维蛋白的激活
C.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
D.血小板的聚集
E.凝血因子Ⅻ的激活
正确答案: C
(二)主要抗凝物质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血液在心血管内循环流动而不发生凝固,即使在生理止血时,凝血也只限于受损伤的局部,并不蔓延到其他部位,这是因为正常血管内皮是光滑完整的,血液内也不含有因子Ⅲ,因此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均得不到启动。

另外,血浆中有许多抗凝物质,如抗凝血酶、肝素、蛋白质C 和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抗凝血酶和肝素。

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一种脂蛋白,它能封闭凝血因子Ⅸa、Ⅹa、Ⅺa 和Ⅻa 的活性中心,使这些凝血因子灭活而起抗凝作用。

肝素是一种酸性黏多糖,主要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产生。

肝素是一种强抗凝剂,其主要的抗凝机制是增强抗凝血酶的活性。

当肝素与抗凝血酶结合后,可使抗凝血酶与凝血酶的亲和力增强100 倍,使后者对凝血因子Ⅻa、Ⅺa、Ⅸa 和Ⅹa 的抑制作用大大增强,从而达到抗凝目的。

外科手术时常用温热盐水纱布等压迫止血,这是因为纱布可激活因子Ⅻ及血小板,加之适当地加温可使凝血反应加速而促进止血。

此外,在临床工作中可采用枸橼酸钠、草酸铵和草酸钾与Ca2+结合而除去血浆中的Ca2+而进行体外抗凝。

能增强抗凝血酶Ⅲ抗凝作用的物质是
A.肝素
B.蛋白质C
C.凝血酶调制素
D.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
E.δ2- 巨球蛋白
正确答案: A
第四节血型
(一)血型与红细胞凝集反应
1.血型:是指血细胞膜上特异抗原的类型。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红细胞的血型。

目前已确认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29 个。

其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ABO 血型系统和Rh 血型系统。

2.红细胞凝集:若将血型不相容酶两个人的血滴放在玻片上混合,其中的红细胞即凝集成簇,这种现象称为红细胞凝集。

红细胞的凝集常伴有溶血,输血时若发生凝集反应,可堵塞毛细血管,溶血则可损害肾小管,同时伴有过敏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红细胞凝集的本质是抗原- 抗体反应。

红细胞膜上的一些特异蛋白质、糖蛋白或糖脂,它们在凝集反应中起抗原的作用,称为凝集原。

而在血浆中有一种能与红细胞膜上的凝集原起反应的特异抗体,称为凝集素,它是由。

γ- 球蛋白构成的。

发生抗厉} 抗体反应时,由于每个抗体上具有2~10 个与抗原结合的部位,抗体在若干个带有相应抗原的红细胞之间形成桥梁,因而使它们聚集成簇。

通常所说的血型是指
A.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B.红细胞膜上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C.红细胞膜上特异受体的类型
D.血浆中特异凝集素的类型
E.血浆中特异凝集原的类型
正确答案: B
(二)AB0 血型系统和Rh 血型系统、
1. AB0 血型系统:在AB0 血型系统中,红细胞膜上含有两种不同的抗原,分别称为A 抗原和B 抗原。

在人类血清中还含有与其相对的两种抗体. 即抗A 抗体和抗B 抗体。

AB0 血型系统根据红细胞膜上所含抗原的种类,将人类血液分为四型:凡红细胞膜上只含 A 抗原者为A 型;只含B 抗原者为B 型;含
有A、B 两种抗原者为AB 型;既不含A 抗原也不含B 抗原者为O 型。

在同一个体血清中不含有与其本身红细胞相对抗的血型抗体(表2-1)。

即在A 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有抗B 凝集素;B 型血的血清中,只含有抗A 凝集素;AB 型血的血清中一般没有抗A 和抗B 凝集素;而O 型血的血清中则含有抗A 和抗B 凝集素。

另外,A 型中还可含有A1 和A2 亚型。

因此,在测定血型和输血时都应
注意到A 亚型的存在。

表2-1 ABO 血型系统中的抗原和抗体
注:“+”表不有凝集反应,“- ”表不无凝集反应
1.血清中含抗A、抗B 凝集素,血型为
A. A1
B. A2
C. B
D. AB
E. O
正确答案: E
(2~4 题共用备选答案)
A.红细胞膜上含A 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 凝集素
B.红细胞膜上含B 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 凝集素
C.红细胞膜上含A 凝集原,血清中含抗B 凝集素
D.红细胞膜上含B 凝集原,血清中含抗A 凝集素
E.红细胞膜上不含A 和B 凝集原,血清中含有抗A 和抗B 凝集素
2. A 型血正确答案: C
3. B 型血正确答案: D
4. O 型血正确答案: E
2.Rh 血型系统:人的红细胞膜上除A、B 抗原外,还有另一种较常见的抗原,这种抗原最先是在恒河猴的红细胞上发现的,称Rh 抗原(也称Rh 因子)。

目前发现的Rh 抗原有40 多种,与临床关系密切的是C、c、D、E、e5 种,其中 D 的抗原性最强。

凡红细胞有D 抗原者称为Rh 阳性,不含 D 抗原者为Rh 阴性。

在我国各族人民中,汉族和其他大部分民族的人,属Rh 阳性者约占99%,Rh 阴性者仅占1%,但是,在某些少数民族中,Rh 阴性的人数较多,可达15%。

(三)输血原则
一般应输同型血,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

如果主、次侧均不发生凝集反应,可输血。

如果主侧(供血者红细胞与受血者血清)不发生凝集反应、次侧(受血者红细胞与供血者血清)发生凝集反应,在应急情况下可谨慎地少量缓慢输血。

如果主侧发生凝集反应,则不可输血。

1.输血时主要考虑:
A.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红细胞所凝集
B.给血者血浆不被受血者血浆所凝集
C.给血者红细胞不被受血者血清凝集
D.给血者血浆不使受血者红细胞凝集
E.受血者红细胞不与其血浆发生凝集
正确答案: C
2.关于输血的叙述,错误的是
A.父母的血可直接输给子女
B. O 型血可少量、缓慢输给其它血型者
C. AB 型者可少量、缓慢接受其它血型血
D. Rh 阳性者有可能接受Rh 阴性的血液
E. ABO 血型相符者输血前仍需做交叉配血
正确答案: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