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考点知识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填空及选择】
现代汉语就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普通话,它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汉语的现代形式。
方言是局部地区的人们使用的语言,在共同语形成之后,是共同语的分支。
现代汉语方言根据它自身的特点大致分为(七)种(北方方言占70%,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粤方言)。
汉字形体的演变,一般分为(古文字阶段和近代文字阶段),先后出现了形态迥异的多种字体。(甲骨文,金文,篆文,)称为古文字。(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称为近代文字。(秦末汉初)是汉字发展两个阶段的过渡时期。从文字的表达对象和表达语言的途径来看,世界现行通用的文字,可以分为表音文字和表意文字两大体系,在字形方面,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汉字的构造方法有四种: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汉字以(象形性)为根基,(表意性)是汉字的突出特点。在字义方面,汉字系统中存在着明显的类化现象。在组词成句方面,汉字具有灵活的构词能力。
什么是语言:语言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和思维工具,语言是一套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
现代汉语——语音的特点:声韵配合规律性强,元音占优势,有声调变化。词汇的特点: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构词法灵活多样,词的来源途径广泛。语法的特点:没有严格意义的词汇变化,以语序和虚词作为主要的语法手段,有丰富的量词系统。
赋、比、兴是《诗经》中最突出的艺术表现方法。宋朱熹在《诗集传》中说:“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比,也就是今天的比喻和比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兴,就是托物起兴。
孟浩然《过故人庄》《宿建德江》和王维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王维山水诗的代表作是他的《山居秋暝》,田园诗的代表作是《渭川田家》。
杜甫的诗之所以称为“诗史”,是因为他以客观的笔法描绘了社会人生。
“小李杜”是晚唐诗坛成就较为突出的诗人李商隐和杜牧的合称。
苏轼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与辛弃疾并称“苏辛”。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她的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她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关汉卿是我国戏剧史上最早和是最伟大的戏剧作家。《窦娥冤》是关汉卿杂剧的代表作,也是元杂剧四大悲剧之一。
《论语》是孔门弟子记录和整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回忆录。
元剧四大家:关汉卿《窦娥冤》,王实甫-西厢记,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
纪君祥与赵氏孤儿,高明与琵琶记
明清戏剧;汤显祖与牡丹亭,洪昇与长生殿,孔尚任与桃花扇
现当代戏剧:曹禺《雷雨》,老舍《茶馆》
西游记---妇孺皆知,成就最高的神魔小说
魏晋南北朝“志怪”代表:干宝《搜神记》,“志人”代表:刘义庆《世说新语》。
中国文学史上第一步文人独立创作的长篇小说是《金瓶梅》--世情小说。
《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的长篇讽刺小说。
鲁迅创作出版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与《故事新编》。
边塞诗:代表作家:高适、岑参、
【名词解释】
(1)《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前1100年)至春秋中叶(前600年左右)近600年的诗歌305首。由于这些诗在当时都是乐歌,所以根据当时音乐的分类标准,《诗经》又分为风、雅、颂三部分。根据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早在孔子时代他就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当时人们叫它《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汉武帝施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统治,它作为儒家圣典的权威地位被确定下来,称为《诗经》。
(3)建安风骨:又称建安风力、汉魏风骨,是指建安诗人继承《诗经》、汉乐府优秀的现实主义创作传统,一方面在诗篇中真实地描写汉末的大动乱、大分裂,表现对民生疾苦的关切;同时又在诗歌中抒发统一天下、建立伟业的雄心壮志。诗歌的情感基调慷慨悲凉,语言自然明白十分流畅,成为后世诗歌创作推崇的榜样。
(4)边塞诗派:唐代边塞诗人大多有从军入幕的戎马经历,擅长采用七言歌行和七绝的体裁。他们的作品主要表现表达请缨杀敌、报国立功的豪情;描写了边塞艰苦生活,缭绕不尽乡思边愁;揭露军中矛盾,以及表现塞外奇异风情和民族融合。代表作家有高适、岑参、王之焕、王昌龄等。
(5)元杂剧:元杂剧,中国元代戏曲艺术。以宋金杂剧为基础,融合唐宋以来的音乐、说唱、舞蹈等伎艺而形成。由于用北方曲调演唱,又称北曲或北杂剧。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宋词并称的元曲,实际上还包括散曲,并不专指元杂剧。宋元南戏与元杂剧的形成,是中国戏曲艺术发展到成熟阶段的重要标志。
【赏析】
《蒹葭》属秦风。周孝王时非子(嬴姓)受封于秦(今甘肃天水县)。平王东迁后,开始列为诸候。文王击退犬戎,占有岐山以西地方。春秋时建都于雍(今陕西凤翔)。国土包括今陕西中部和甘肃东南部。秦风就是这个地域的诗,共十篇,多数是东周时作品。
《蒹葭》是一首表现求偶不得而苦闷惆怅的恋歌。全诗三章,章各八句,结构相同,字数相等。回环三叠,往复歌咏,情感婉曲深挚。每章前两句写景,既点明节令是晚秋,时间是白露由“为霜”到“未晞”再到“未已”,即从拂晓到日出,同时通过对水边寥落苍青的芦苇的描绘,点染一种苍茫凄清的氛围和色调。在此背景下,后六句写寻求“伊人”的情况。诗人触景生情,热烈地追求其所爱慕的“在水一方”、“宛在水中央”的“伊人”,虽然神魂颠倒,痴迷执着,竭尽“溯洄”、“溯游”的努力,在大河上下反复寻求,却仍然是可望而不可即,欢晤受阻,使诗人徘徊瞻望不已,流露出一种难与“伊人”倾诉衷情的怅惆情怀。
这首诗情调凄婉动人,意境深邃朦胧。苍苍的芦花、露结的白霜、茫茫的秋水、曲折的河流、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而又觅之无踪的伊人……这一切又与诗人的彷徨失望和执著的追求融为一体。诗人以“从”(寻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