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
综合大学背景下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案 、 学 方法 、 价 制度 。不 同类 型 、 同层 次 的 高 教 评 不 等学校 的人才 培养模 式 均涵盖 上述五 个要 素 。综 合
大学师 范教育 人才 的培养 模式也 不例外 。随着教 育
体 制改 革 的不 断深 化 , 面 向 2 世 纪 教 育振 兴 行 动 《 l
计划 》 《 和 中共 中央 国 务 院关 于 深 化 教 育 改革 全 面
立师范 教育学 院 ( ) , 系 外 一些 师 范 院校 也相 继 改 办 成 以师 范教育 为 主的多科 性综合 院校 。在综 合大学 中如何 培养具 有实 施 素质 教 育 能力 的教 师 , 主要 应
第 20卷 201 0年
第 4期 第 4期
兵 团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oURNAL oF BI NGTUAN DUCATI E oN NS TUTE I TI
v 120 No 4 o. .
Au 2 0 g. 01
・
高校 管理 与 实践 ・
综 合大 学 背 景 下 师范 教 育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研 究
高 等学校 培养模 式是 为实现 人才 培养 目标而 把 与之相 关 的若 干 要 素 有 机 组 合 而 成 的一 种 系统 模
式 。其 关键 要 素 包括 : 养 目标 、 养 制度 、 程 方 培 培 课
向作用 。培养 目标 规定 了高等学 校应 培养什 么样 的 人才 , 反映 了各级各 类 高 校对 所 培 养人 才 的 特殊 要 求 。而高等 师范教 育 的培 养 目标 则反 映着师 范类人 才 的特 殊培养 要求 。师范类 人才 培养 目标可 以概括 地 表述 为 : 养有创 新 精 神 和创 造 能 力 的教 育 家型 培
面向“新师范”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
面向“新师范”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与实践作者:陈涛和斌涛马引弟来源:《陕西教育·高教版》2024年第02期[摘要]“新师范”教育是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到来孕育而生的。
本文在解析“新师范”教育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师范专业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重点以陕西理工大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专业为例,根据“新师范”教育的建设理念,从重塑人才培养目标入手,构建了涵盖“五模块”一体化课程体系、“五层次”渐进式实践教学体系、“高校—政府—中小学”三位一体协同育人新模式、“五阶段”全程闭环式质量保障体系的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为“新师范”教育背景下师范专业建设提供借鉴。
[关键词]“新师范”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培养目标基金项目:陕西省教师教育改革与教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SJS2022YB048);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23BZ047)。
引言近些年,我国基础教育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发展转变,基础教育的师资需求从“以量的增长”向“以质的提升”转变,并呈现出“发展性需求”,即从对“合格教师”的需求向着对“优秀教师”需求转变,这对教师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教师教育提出新的使命和要求,赋予新时代背景下中国特色师范教育体系新的内涵。
同年,教育部等五部门出台《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年)》的通知,提出办好一批高水平、有特色的教师教育院校和师范类专业,健全教师培养培训体系。
这些政策的陆续出台,标志着我国师范教育正式开启“新师范”教育的新篇章,它赋予了教师教育新的目标和任务,振兴教师教育,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进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满足当前和未来人民群众对高質量基础教育的期盼。
2018年开始,国内学者对“新师范”教育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王创等系统介绍了广东省“新师范”建设的总体情况,为我国其他省份开展新师范教育提供重要参考。
高等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次就 业 率 仅 为
32 4 8 %
.
、
30 0 1%
.
一
、
28
.
10 %
理
。
通 过 分 析 研 究 总 结 出体 育 教 育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模 式 及 存 在
, ,
和 2 6 9 3 % 不 到 同 期 大学 生 整 体 初 次 就 业 率 的
,
半 在各类 院
, 。
的 问题 并 提 出 相 应 对 策 与 建议
2
1
“
培 养模 式 培养 模 式 是 指 在
一
大的差 距
21
。
定 的教 育思 想 和 教 育理 论 的指 导 下
,
世纪是
一
个 高 科 技 的世 纪 是
, 、
、
一
个 充 满 竞 争 的世 纪
,
。
这
为 实 现 培 养 目标 而 采 取 的 培 养 过 程 的 某 种 标 准 构 造 样 式 和 运
种竞 争 不 仅 是 资 源 资 金 市 场 的 竞 争 更 重 要 的 是 人 才 的 竞 争 而人 才 的 竞 争 归 根 到 底 是 教 育 的 竞 争
维普资讯
第
30
.
卷第
1
.
期
1
山 S h a n do n g S p o
东体 育 科 技
r ts
20 0 8
年
3
月
v 01 30 No
Sc ie
n c e
& T e c h n o lo g y
Ma
rc
h 2008
高等 师 范 院 校 体 育 教 育 专 业 人 才 培 养模 式 的研 究
浅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
浅论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音乐的要求越来越高,音乐作为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丰富多彩的内涵和深刻的意义。
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方向是重要的人才培养领域之一,在人才培养上具有自身的特点和优势。
一、培养方式和方法多样化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多样化,包括课堂教学、演唱训练、考级评测、作品演出等多种形式,各类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学生有机会通过参加校内音乐会、选修公共艺术课、参加校外比赛等方式拓宽自己的音乐活动领域,同时也能够拓宽文化、文艺知识储备、增强人文素养,达到更高层次的艺术神韵。
二、教师队伍水平高,教学质量优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方向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高,教学质量也相对较优。
在音乐和声乐表演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具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巧。
教师具有接受国内外先进音乐艺术教育的机会,扩大音乐视野和鉴赏力的能力,同时还有机会参加各种教育和学科研究,保持自身的时代感和创新能力。
三、考核标准高,人才输出质量可靠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人才的考核标准较高,学生必须通过严格的考核才能毕业,毕业生的人才输出质量可靠。
在管理机制上也有一定的规范化,良好的管理机制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充分体现和发挥,毕业生不仅有高深的理论知识,更具有丰富的演出和创造经验,具备独立创作和表演能力。
四、综合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全面发展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专业的知识和技能,还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全面发展学生。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注重学生的性格、思维、情感等多元素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同时,学校还会开设一些综合性实验课程,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热点和文化发展趋势,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思维能力。
综上所述,高等师范院校音乐学专业声乐表演人才的培养方式和方法多样化,教师队伍水平高,教学质量优,考核标准高,毕业生人才输出质量可靠,综合素质教育注重,人才培养全面发展。
专科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
专科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研究——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徐方亮王昀(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西·赣州341000)摘要对于专科院校而言,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能促进学校教育质量的提升,对于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科学稳定开展产生重要的影响。
因此专科院校发展过程中,要加强对高层次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重视,积极构建完善的人才队伍建设模式,为学校长效化发展奠定基础。
本文以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例,对专科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探究,仅供参考。
关键词专科院校高层次人才人才队伍建设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识码:A为了促进人才战略在学校中得到贯彻落实,实施全面人才强校的发展目标,加快建设能满足学校教科研需求的高层次人才队伍,为赣南苏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高素质人才保障,赣州师范院校在发展过程中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在《关于创新人才政策、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引领下,结合学校实际针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做出了实践探索,对具体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措施进行完善,力求能发挥创新人才引领作用,加快学校发展进程和区域经济社会综合建设进程。
1专科院校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专科院校主要承担着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重要任务,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深入推进和教育质量的逐步提升,对本校学生的个人发展以及区域经济建设产生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特别是在十九大精神引领下,我国明确提出要发展创新经济,以开放创新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促进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目标的实现,确保我国参与国际市场竞争能力得到不断增强。
在此情况下,专科院校人才培养环境和培养方向出现了巨大的变化,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已经难以与新时期人才培养工作需求相适应,传统师资队伍也难以保障专科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优化开展。
在此背景下,专科院校为了能实现人才强校的发展目标,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就必须针对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进行探究,夯实专业院校长效化稳定发展基础。
师范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
像 力、 创造 力 的课 堂和 充 满 智 慧 、 重 互 动 的教 学 , 养 学 注 培
生 的创 新 意 识 和 实 践 能 力 。长 期 以来 , 国 的 师 范 教 育 沿 我
1 改 善 课 堂 教 学 。改 善 课 堂 教 学 效 果 , 要 创 新 课 要 既 程 体 系 , 要 创 新 教 学 方 法 。创 新 课 程 体 系 , 点 在 于 优 也 重
老 一 套 模 式 n , 当多 的 师 范 院 校 片 面理 解 适 应 基 础 教 育 ]相 改 革 发 展 需 求 , 至 提 出 中 学教 什 么 、 师 就 学 什 么 的 口 甚 高 号, 导致 了培 养 规 格 实 际 降 低 , 生 缺 乏 想 象 能 力 和 创 造 学 激 情 , 能养 成 不 断 追 求 创 新 的思 维 和积 极 探 索 未 知 的 勇 未
● 高校 管 理 ●
师 范 院 校 创 新 型 人 才 培 养 策 略探 析
姚 江 龙
( 阳 师 范 学 院, 徽 阜 阳 2 6 4 ) 阜 安 30 1
摘 要 : 当前 , 础 教 育 的 改 革 和 发 展 , 教 师 需求 已 由量 的 扩 张 转 向质 的 提 升 , 教 师在 学 科 前 沿性 、 基 对 对 知 识 综 合 性 、 究 自觉 性 、 会 适 应 性 的 要 求 越 来 越 高 , 师 从 知 识 传 授 者 变 为 学 生 智 慧和 精 神 资 源 的开 发 研 社 教
质 , 终 培 养 学 生 的 创 新 精 神 和 创 造 能 力 , 为 适 应 基 础 最 成
教育改革发展需要的创新型人才 。
在 推 进 基 础 教 育 改 革 过 程 中 , 师 角 色 与 过 去 相 比发 教 生 了重 大 变 化 。教 师 由过 去 单 一 的 知 识 传 授 者 身 份 向 学
教师专业发展研究与高等师范教育的人才培养
理 学知识 ; 践性知 识 , 实 即教 师 教育教 学经验 的习得 和 积 累。一名 优 秀 的教 师 , 正是 在 具 备 某一 学 科 扎 实 的专业 知识 基础 之上 , 步形 成娴熟 的专业 技能 , 逐
最 终形成 较 高 的专 业 精 神 , 样 一 个 长 期 内化 、 这 积 累、 反思 、 提高 的过 程 中发展 和 成长 的 。 作 为 向中小学 教育 输送 合 格教 师主渠 道的高 等 师 范教育 , 如何 制定 出 既 能保 证 学 生 在 校期 间 学 习 掌 握某一 学科 专业 理 论 知 识 和 专 业 技能 , 又要 学 习 好 教育学 、 心理 学基 础 知识 , 能通过 有效 的实践环 还
业 作为 专 门职业 来 看 待 。此 后 , 于 教 师 专 业化 的 关
赫的“ 职前 期 , 任 期 , 全 期 , 熟 期” 段 等 等 。 初 安 成 分
我 国不 少学者 也从 不 同视 角对 教师 专业 的发展 阶段
理 论研 究 和实践 探 索迅 速 升 温 , 2 到 0世 纪 8 O年代
育 , 须在 教师专 业发 展 的过程 中, 必 发挥更 为重要 的
代教师 教育 改革 的 中心论题 之 一 。
对 教师 教育 专业 发展 的研 究成 果表 明 ,从本 质 “ 上 讲 , 师 专 业 化 强 调 的 是 成 长 和 发 展 的 历 教
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
当代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研究[摘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我国的师范生就业逐渐市场化。
与此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开始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毕业生数量剧增,相反的是,计划生育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使得中小学生的数量较以前有明显的减少,这就导致了师范生膨胀性失业。
因此,越来越多的师范生在选择成才方向的时候不再把教师这个职业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他们的成才方向开始多样化。
本文分析了师范生成才方向多样化的原因以及当前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改进师范生培养模式以促进师范生多样化成才的对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师范生成才多样化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20-126-01在师范生成才方向多样化的新形势下,我国许多高师院校的师范生培养模式却依然陈旧、落后,已经不能满足师范生多样化成才的新要求。
所以笔者认为,改进和完善高师院校师范生培养模式已经迫在眉睫。
一、师范生成才方向多样化的原因分析当今时代师范生不再专注于“教师”这一职业定位,而是成才方向越来越多样化,这一现象的成因是多种多样的。
下面从师范生就业市场化,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计划生育和教师资格证制度的实施这几个方面对师范生成才的影响做一下阐述。
第一,师范生就业市场化,就业难度加大。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人力资源配置是按照市场供求关系和价值规律来实现的。
各高师院校为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充分考虑到市场经济规律的影响,主动适应和参与市场,关注“产品”营销,并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来培养人才。
另外,目前国家对师范生不再实行免费培养,师范生跟非师范生一样都要交费上学,这使得师范生理所当然的有了跟非师范生一样的选择职业的权力。
总之有关师范生的一系列变化,使得师范生毕业时真正的参与到了就业竞争这一大市场中,不再享受国家的包分配政策的师范生,就业难度自然加大。
高等技术师范院校“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技术师范院校“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自动化专业在进行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热爱职教、理论够用、教学过硬、技能突出”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原则,构建了职业技术师范自动化专业“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体系。
[标签]高等技术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自动化专业通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取得了一系列改革与创新成果,确立了“高素质、强能力、重应用”的人才培养理念。
提出了“热爱职教、理论够用、教学过硬、技能突出”的职教师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原则,创建了职业技术师范自动化专业“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体系。
一、“三三+三五”式人才培养模式特色理念几年来,我们对我院自动化专业近30年的办学经验进行了深入总结,考察了全国其他7所独立设置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并对职业技术师范本科院校的性质、服务定位和功能三方面的特色进行了系统分析和理论研究,为建立和完善职业技术师范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奠定了理论基础。
主要内容如下:1.在人才培养目标上,坚持“学术性、职业性、师范性”相统一,突出教学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确立了自动化专业“热爱职教、理论够用、教学过硬、技能突出”的“双师型”职教人才培养目标。
2.在学科专业内涵上,突出以控制理论为基础、微处理器芯片与接口技术为核心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单片机、PLC、DCS等)的教学与研究,同时形成以重点学科、特色专业、精品课程、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为框架的学科、专业、课程建设格局,以适应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对师资的需求。
3.在课程体系上,根据产业、行业用人部门及职业学校的需求研究构建职教师资能力标准,在形成能力标准基础上,加强学科基础,拓宽专业面向,紧扣市场需求,注重现代职教师能、工程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课程设置坚持3个不断线的原则,即外语学习与应用不断线,师能训练不断线,工程设计训练不断线。
4.在课程内容改革上,整合本专业课程的设置,实行课程重组和重构,弱化学科式课程内容体系,强化体现工程实践导向和项目驱动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努力建设“大工程”观念下的课程体系。
高等师范院校法学专业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关键词 : 高等师范院校 ; 法学专业; 才培养 人
专业知识 , 于许多大 学生毕业 后选择 继续 深造或 者通过 对 司法考试 以期 成为法律 职业型人才是 不可或缺 的。 但是我们还要看到当今世界的飞速发展, 已使法学 问题涉 及 到社 会 的方 方 面面 , 法学 专 业 的学 生不 可 能 只 凭 掌握 的最基 本 的法 律 知识 去分 析 、 断和 解 决错 综 复 判 杂 的法 律 问题 。因此 , 师 院校还 应 开设 可 以扩大 学 生 高 知识面的人文社会科学类等选修课 , 延伸学生学习的深 度 和广 度 , 使学 生在具 备扎 实 的法律 知识 功底 、 善 的人 完 文知识 背景 、 密 的逻辑分 析能 力基 础上 , 圆满 地解 决 严 最 所 遇到 的法律 问题 。 在课 程 设 置 的过 程 中 , 们还 应 该 注 意对 学 生进 行 我 虽然与法律知识本身不是密切相关 , 但却对所培养 的法 律人 才有着 重要影 响 的法律 职业 道德 教育 。如果 一个 法 律职 业者对 法律 职业 的认识 、 解不 深 , 乏较 强 的敬业 理 缺 精神和职业道德品质的话 , 极易导致司法腐败 , 而一次公 正 的裁判 , 权威 完美 鲜 明地再 现 , 法律 却可 以增 强人们 对 法律 的凝 聚力 、 向心 力 和亲切感 。可见 , 律职业 道 德教 法 育对 法 学人 才 的职 业道 德 品 质具 有特 殊 的影 响 , 法律 职 业道德教育有利于形成法学人才对法律的共同信仰和对 法律 的尊重 。 其次 , 一定 要 加强 实 践性 教 学 。法 学 是一 门理论 性 和实 践 性高 度 融合 的学 科 。 实践 性 ” “ 是法 学 教育 的基 本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
作者: 谭细龙
作者机构: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教师素质训练中心,湖北武汉430205
出版物刊名: 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
页码: 29-33页
年卷期: 2011年 第1期
主题词: 师范院校 培养模式 教学技能
摘要:随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教师教育将由办学模式改革向培养模式改革深化,普通师范院校是面向基础教育、专门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教育机构,必须率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引领教师教育走上创新之路。
普通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应该以“增强实习实践环节,强化师德修养和教学能力训练”为价值取向,狠抓实验实训教学和实习环节,让师范生在扎实的技能训练和“伴岗实习”中养成教师专业能力,成为合格的中小学教师。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在2 l 世纪的新形势下 , 我国高等教育改革 中面 模式 J 。由此可知 , 不同社会历史时期 和时代背景 临的一个 重要课 题 就 是 要培 养 什 么 样 的人 才 , 如何 下 ,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显示 出不同的特点和形 培养。目前 , 师范院校教育体制改革 的目标和模式 , 式 。决 定高校 能 否在市 场 经济条 件下实 现 自我存 在 如何 培养 具有应 用 型 、 创新型 、 适应型人才 , 以适应 和发展 的关键 就 是培养 的人 才 能否适应 和满足社 会 经济发 展 的需 要 , 是世 界 各 国教 育 工 作者 一 直 关 注 需求 。 随着社 会 的不 断 进步 , 计 划 经 济条 件下 的高 的 问题 。 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 已不再适应市场经济人才的需 自1 9 9 9 年高校实施扩招政策以来 , 我国高等教 求 , 因此改革迫在眉睫。本文尝试从师范院校人才 育规模迅速扩大 , 到2 0 0 2年 , 入 学率已约达 1 5 %, 培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与改革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对 这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 已步人大众化发展阶段。在 师范院校人才培养体制的改革进行系统地探讨。 师范 院校 人才培 养体 制 改革 的必要性 其发 展 过 程 中 , “ 量 ”的 增 长 必 然 引 起 “ 质 ”的 变 1 化L 1 J 。摆在 教育 工作 者 面 前 的一 个 现 实 而 又 紧迫 近年来 , 许多高校毕业生走向社会后 , 在工作过 的问题是 : 传统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是 否 适 应 如 今 的新 程 中表 现 出适 应 能力较 差 , 缺乏 上进心 , 继 续学 习的 形势, 新 的培养 人 才 模 式 是 什 么 ?这 是 我们 急需 研 动机不 够 , 而 在校 学生普 遍存 在学 习 目标 不够 明确 , 究 和解决 的重大 课题 。 缺乏学 习 的激 情 与创新 意识 , 求 知欲望 不足 , 甚至出 高等教育不同于基础教育 ,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现对学 习厌烦 的心 理 , 上 课 就 是 敷衍 了事 。这反 映 体 制是高 校为学 生 构 建 知识 、 能 力 和素 质 的一 种结 了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着欠缺 , 也体 构 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模式 , 从根本上规定 了人才 现出部分高等院校在本科人才培养上 的放任、 浮躁 的特征 , 并体现 了高校 教育思想 和观念 , 从社 会需 和急功近利 。我国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着求大、 求全、 3 J 。首 先 , 校 园建设得很大 , 但缺乏大 要、 专业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 , 制定切实可行的培养 求高的心态l
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以漳州师范学院为例
定着高等学校培养人才的根本特征. 在我国,众多的地方高师院校面临着如何应对当前社会经济和教育的 发展 变化 ,改革 单 一 、狭 窄和 工具 性 的人才 培养 模 式 ,逐 步 形成 多样 性 、宽厚和 人 性化 的人 才培养 模式 的 问题 .因此 ,探 索 地方 高师 院校 人才 培 养模 式改 革亟 待研 究和解 决.
1 . 1全 校性
人才 培养 模 式改 革 的全校 性 ,是指 高等 学校 中的所有 专业 都必 须进 行 人才 培养 模 式 改革.当前 社会 的 经 济 、文 化 、科 技每 一 天都 在产 生 变革 和 发展 ,人类 已经 进入 信 息资 讯社会 、知识 经济 时代 .无论 是社会
经济进步,还是高等教育的发展 ,双方各 自结构的层次类型出现了急剧分化整合,各个学校各个专业如何 发展 和生存 ,成 为主 要 的变革 特 征.尤 其值 得注 意 的是 目前 国家进 行 的教 师教 育 多元 化 改革 ,使 得师 范教
1 全程 性 . 3
收 稿 日期 : 0 7 .5 2 0  ̄92
作者简介:李进金(9 0) 16- ,男, 福建 省泉州市人,教授 , 博士.
维普资讯
14 3
漳州师范学 院学报 ( 自然科学版 )
20 0 8年
人才 培养模 式 改革 的全 程性 是指 人才 培养 模式 改革 是贯 穿于人 才培 养 全过 程 的改 革 , 是贯 穿于全 学程 的各个教 学环 节 的改革.
中图分类号: G60 5 文献标识码: B
高校 人才 培养模 式 是教 育观 念 、培养 目标 、培养 规格 和培 养方 式等 多层面 有机 结合 的产物 ,涉及 到专 业设 置 、课 程 设计 、教 学管理 和 质量 等 多个 教育教 学过 程环 节.人 才培 养模 式 是深 化 教学 改革 的关键 ,决
关于我国高师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综述
教青科学SI LI C O NL L E Y—l≥《关于我国高师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综述张丽萍李晴(重庆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重庆400047)[搐要]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问题关系着国家的兴盛强弱,其中人才培养规格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综合阐述高师院校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
总结已往研究者关于人才培养规格研究的主要成果有:影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的主要因素;人才培养规格的构成要素:实现人才培养规格的措施等。
通过对我国高师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的研究,文章认为: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还应做进一步探讨:对人才培养规格内容的研究还应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人才培养规格内涵主要成果研究反思中图分类号: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71--7597(2008)0510098--01一.向■的提出人才培养规格调整是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是高师院校适应社会服务于经济发展所决定的,为了有效地把社会对人才培养规格的要求与学校办学定位有机结合起来,高师教育必须提出和实施对应的人才培养方案,这是使社会人才要求通过高师教育获得实现的必然途径.本文侧重于探讨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和各个研究者在人才培养规格研究方面已经取得的成果,并对高师教育人才培养规格研究做出了一定思考。
二、人才培养规格的内涵对人才培养规格内涵的解释,研究者一般将它同人才培养目标相比较进行解读。
大多数研究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是体现高等教育本质和特色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之间既相互融合,内涵又不完全相同。
人才培养目标侧重于解决人才培养的方向问题,是高等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人才培养规格侧重解决人才培养的质量问题,是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化,人才培养目标如果不把它具体化为人才培养规格,就会缺乏可操作性,就无法控制教育的全过程[1]。
部分研究者提出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总原则和总方向,是开展教学的基本依据:人才培养规格是培养目标的具体化,是组织教学的客观依据[2]。
另有学者认为人才培养目标受到社会对人才类型、规格的需求与学生的基础条件及全面发展要求的共同制约,它是培养模式中的决定性因素。
新课改背景下师范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 北师 范 学院 物理 与电子科 学 学院 , 北 黄石 湖 湖 4 50 ) 302
摘要 : 以传统物理 学专业为例 , 师范人 才市场适应性 现状进行 了分析 , 出专 业培 养体 系的探 索和尝试 对 提
的主要思路 , 通过 一 系列人 才培养改革 实践 , 对新课改 下师范专业人才 的职 业技 能 、 业能 力培 养模 式、 专 中
第三 , 在师 范性 , 特别 是 师范 特色性 方 面受到 普遍地 质疑 。为数 不少 的地方 师范 院校在 人才培 养
模 式 、 设置 、 课程 教改 研究 等方 面 缺乏科 学 发展意识 , 目追求 与重 点 院校相 似甚 至相 同的指标 , 各 盲 在 类评 估 中难 以体 现专 业特 色 。 即使 在重 点 院校 , 师范教育 性质 的专 业地位 也 受 到广泛 的质疑 。
够 的专业 训练 ; 在课 程设 置上 , 受较 多教育 原则类 的知 识 , 与实 际联 系不 紧 , 对 教学实 际 的案例 接 但 针
知 识储备 不足 。有些 问题 是许 多 高等 师范学 校共 同具有 的 , 比如课 程 的实用 性等 问题 。也有 的是本
校 较 突 出 的 。 如 在 模拟 教 学 训 练 环节 、 习 、 习 等方 面 。 一些 高校 分 批 次 实 习 , 习见 习期 长 例 见 实 有 实
1 对 师范 人 才 的市 场 适 应 性 问题 的现 状调 查
为 了突破这 些难 题 , 将这 些 问题具 体化 , 我们 依托 湖北 师 范学 院 , 武 汉 、 石 地 区对 公 、 立 在 黄 私
教 育机构 、 中学进 行 了 了解 或 调研 。与 一线教 师 、 长 、 校 教研 组 长 、 研 员 、 教 特级 教 师 进行 r频 繁密 切
对地方师范学院人才培养现状的调查研究——以某地方师范学院为例
选 取 部分 教师 和学 生 分别对 其 人才 培养 现 状进 行
了 问卷 调 查 。 次 调 查 共 发 放 用 人 单 位 问 卷 3 本 3份 ,
回 收有效 问卷 3 3份 . 效 率 为 1 0 ; 放 教 师 问 有 0% 发 卷 10份 , 收 有 效 问 卷 10份 , 效 率 为 8 % ; 8 回 6 有 9 发 放 学 生 问 卷 8 0份 . 后 回 收 有 效 学 生 问 卷 7 4 0 最 7 份 , 效 率 为 9 .5 。 据 的 录 入 和 结 果 的 统 计 分 有 67 % 数 析 均采用 S S 1. P S 30统 计 软 件 进 行 。
1 3. ( 4 2 6 %、 1(85 6 . 4 %1 l( 1 75 . 5
1(5 9 54 . 5 1 5. ( 6 9 7 %1 l(4 %) 85. 5 1( l % 75 | 5 1(7 %1 95 . 6 1(2 %' 44 . 4
1(7 9 95 . 6 l 8 %) 4 . 5 1( . 23 4 6 %)
1(2 %) 44 . 4 1 (6 ‘ 23 . q 4 1( - 0 03 3 %1 1 ( .%1 1 33 3 61 . (8 %) 2 1 ( .% 9 76 、 5 ( 1 2 .々 6 61 . (8 %) 2 1 ( .%1 6 85 4
调查 从用 人单 位 、 校 教 师 和学生 三 个层 面 。 本
一
表 1 用 人 单 位 对 学 校 毕 业 生 的整 体 评 价 评 指 很差 价 标 较 差 一 般 较 好 根 好
人数 ( 比倒 ) 人 教 ( 比 ) 人 数
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T e I t r e s p a i g a i o tn a t n O Fd i i . h n e n ti ly n mp r t r i U al l e On a p y f t e n t wec n la n a o t e sb t o n b o d a d s me h e . a e r b u w oh h mea d a r a n o n oh r i f r t n s we1 e c n a s k h n al ,e d t e n o mai s a l W a lo ma e p o e c l s n o . s me s g s b ma l , o t e c o l , n e r o eg a ・ sa e y e— i g o n t s h os a d l a n f r in ln s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体 育 教育 专 业 是 一 个 与 社 会 发 展 、科 技 进 步 息 息 相 关 的 专 业 ,社 会 主 义 市 场 经 济 发 展 的 总 目标 要 求 高 校培养出2世纪“ 育教学与健康教育相结合 ”“ 学 、 练、 1 体 、教 训 科 研 相 结 合 ” “ 文 与 社 会 实 践 相 结 合 ” 需 要 的 高 素 质 的复 、人 所 合 型 体 育 人 才 。但 现 如 今 我 国 的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体 育 教 育 专 业 人 才 培 养 还 存 在 许 多 的不 足 。与 总 目标 的 实 现 还 有 一 定 的差 距 , 严 重 影 响和 制 约 着 我 国体 育 教 育 事 业 的 发 展 。 这 21 .专业 口径 不 宽 。专业 设 置 与社 会 发 展对 体 育 人 才 的需 求 一 致 是 体 育 专 业 课 程 设 置 的趋 势 。 如 美 国 斯 普 林 菲 尔 德 学 院 的 专业 设 置 几 乎 涉 及 本 国增 长 最 快 的 前2 类 职业 。专 业设 5 置点 多 面 广 , 至 超 出 了体 育 的 范 畴 。 然 我 国教 育 部 在 19 甚 虽 98 年对 高 等 师 范 院 校 进 行 了专 业 调 整 ,将 体 育学 科 划 分 为 五 个 专业 , 即体 育 教 育 专 业 、 动 训 练 专 业 、 动 人 体 科 学 专 业 、 运 运 社 会体育专业 、 民族 体 育 专 业 , 本 上 改 变 了 以往 高等 体 育 院 系 基
普通师范院校培养技术师范类人才的研究与探讨
Re e r h a d d s c s in o e h ia e c e — r i i g s a c n is u so ftc n c lt a h r— t n n a
技术 师 范教 育 作 为 我 国高 等 师 范 教 育 的一 部
分, 是一种集 职业 技 术 教育 和 师范 教育 于一 身 的新
势 为技术师 范类学 生 学 习教 育基 本 原理 、 握教 育 掌
规律 、 熟练运 用教学技 能提供 了良好 的条件 , 为学生 毕业 后迅速 进入教 师角色打 下 了坚 实的基础 。 1 2 学科 门类齐全 , 究基础 深厚 . 研 师范 院校 学科 门类齐 全 , 良好 的学 科建 设基 础
断创新 , 能够为技 术 师范 类 学生 提 供宽 厚 的理 论基 础 , 利于宽 口径 培养技 术师范类 人才 , 加专业适 有 增 应性 。学生可 以根据 自己的知识 基础 、 学习能力 、 特
ta h rtan n d l o r e y t m ,c u s ss tn n e c i g p a tc h u d b ic mi ae n e c e r i i gmo e ,c u ss se s o re e i ga d ta h n rc ie s o l e ds r n t d i i t e p o e so r ii g h r c s ftan n . Ke r s: n r a ie i y wo d o m lunv r t s y;tc n c lt a h r—ta nn e h i a e c e r i ig;c liae t ln s u tv t a e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等师范院校人才培养的研究论文2019-03-28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处于一个非常关键的时期,在经历了累死“跃进式”的大发展之后,中国的高等教育完成从"精英化”到“大众化”的过渡,然而,这些表象的繁荣并未取得大众对高等教育的满意,反受颇多垢病。
根本原因就是,高等教育的发展在追求规模扩张的同时,却没有提高自身的发展决定其自身发展,导致自身发展改革滞后,也忽略了更多原本应该遵循的内在特质,忽视了人才培养的原本规律,因而,培养出的人才也离社会需求越来越远,与社会的契合度也越来越低。
作为培养未来教师的各级师范院校,近年来也被急速的高等教育扩张大潮搅得浮躁起来,盲目追求综合性、研究型,教学已被严重忽视,教师职业意识的传导已被逐渐淡化,作为生产特殊“产品”一未来教师的高等师范院校,不能再舍本逐末、盲目跟风了,只有回归到师范教育的本原之路,才不会使未来教育的绿洲荒漠化,才能真正培养出支撑国家发展的园丁之才。
一、高等师范院校办学中存在的问题目前,我国师范院校的定位和分类很不稳定,既有部属师范院校、省部共建院校,也有地方师范院校,同时,也有国家级和地方综合性大学参与师范教育办学。
无论是处于顶层的部属师范大学,还是处于中层及下层的地方师范院校及专科学校,都肩负着为基础教育培养高质量师资的共同使命。
虽然近些年来我国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很大成绩,然而,培养出来的师资质量严重下滑却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方面,招生入口的生源质量较低,学生在就业出口时受工作编制的影响,大部分毕业生不能带编进入中学任教,有些学生在一些民办学校或培训机构择业,更有甚者,个别学生以顶岗的名义在中学代课,所有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对未来从事教育工作的热情,出口决定入口,师范类学生就业率低也直接导致对师范类高校高考报名的热度。
各级师范院校目前所采用的办学模式,除了少数学校进行枝节性的改革,大多沿用旧有的师范教育模式,有些新模式亦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依据,忽视师范教育的属性,淡化教师职业专业化标准,在教师成长规律、师范教育特质等方面也缺乏深入的理论分析,往往出现以少数人的价值观念、决策人员主观臆断代替学校发展规划的现象。
同时,师范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在近些年的高等教育中被逐渐弱化,缺乏系统分析和理论框架的支撑,操作性不强,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已凸显出严重的与基础教育错位的现象,关门搞发展,不了解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情况。
目前,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推进速度,使得过去那种师范院校引领基础教育发展步调的局面已经发生变化,此种制约发展的瓶颈如再不及时冲破,势必要影响到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和未来国家、社会对高质量教育人才的需求。
在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着师资培养体制应否独立设置曾经有过几次大的争论。
虽然每次争论的问题略有不同,但实质都是围绕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属性和专业地位的认识展开的。
争论的结果,虽然在高等师范教育的重要性、师范教育独特地位以及人才培养的特殊性等问题上取得共识,但在如何办学问题上争论较大。
最终形成了部属师范大学、地方师范院校和各级综合性大学内师范教育并存的格局。
从近年来师范院校发展的情况来看,高校发展的模式同构、泛化,缺少自己的办学特色,而高师的特殊属性与特殊规律也逐渐被淡化,由于对教师职业的专业特点、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水准认识模糊甚至出现偏差,要么贬低高等师范教育的专业地位,要么盲目跟风模仿综合性大学办学模式,以综合性大学的学术标准来衡量高等师范院校的学术水平,尤其是在当前这种评价机制下,使得各级师范院校在制定发展目标时,常常陷入顾此失彼的境地,在以综合性大学各项指标为评价标准时,人为地混淆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的界限,学校重科研、轻教学,盲目追求科研项目数量,教师应付课堂教学现象非常普遍,教师和学生师范意识淡化、模糊,学校缺少师范教育的整体氛围。
此外,受近年来师范毕业生就业不景气的影响,一些师范院校把“考研率”作为衡量各专业办学质量的指标之忽视师范教育应有的培养规格和培养环节,师范教育被割裂,学生在学期间接受到的师范教育显得支离破碎,这种知识体系培养出的学生如何能适应基础教育的需要?作为培养未来基础教育优秀师资的高等师范学校,虽然近年来在各种综合性指标方面取得很大发展,但师范教育办学思想却不明确,缺乏与基础教育改革速度相适应的师资培养理念,培养观念陈旧,与基础教育改革脱轨,在理论研究上,无法占领高等师范教育的高地,前瞻性不足,如此,毕业生质量严重下滑,无法适应基础教育教学工作自是情理之中。
师范教育发展到今天虽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依然有诸多问题困扰着师范教育的发展,个别院校的办学已经脱离了师范教育发展路径,师范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质逐渐模糊,高校同质化的倾向愈发明显。
如此,如何保证师范教育发展的独特地位、遵循其独有规律,保证师范教育人才培养的优质性,是我们不得不高度重视和亟待解决的问题。
唯有认识和解决好师范教育的“定位、定性、定量”问题,回归师范教育发展的本原之路,才能保证师范教育发展不偏离轨道,才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的优秀师资力量。
二、高等师范学校人才培养的属性与定位高等师范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战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师资的主阵地。
如何办好高等师范教育,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师资,需要弄清高等师范教育办学在国家整体教育战略中的定位问题;如何遵循教育发展规律,需要弄清师范教育独有性质的定位问题;以及办什么样的师范教育、怎样办师范教育的定性问题。
在科技发展、知识更新、社会变化不断加快的形势下,对于未来教师在学科的前沿性、知识的综合性、研究的自觉性、面向社会需要的适应性方面的要求会越来越高。
只有明确高等师范学校办学思想定位,搞清师范教育的独特办学性质,才能确定师范教育的发展模式以及围绕师范教育发展而进行的课程设置和改革等等诸多问题。
所谓定位,就是要明确师范教育在国家整体教育发展战略中的地位,以及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在地方教育发展中的位置。
目前,我国师范类院校大致分为部属院校、地方院校和省部共建院校。
无论是处于师范教育顶层的师范大学还是位于中层的师范学院,以及处于底层的师范专科学校,无论是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还是社会服务功能方面有多大差异,但其共同的办学目标定位是面向基础教育,为基础教育提供高质量的师资队伍。
作为培养未来特殊职业一教师的师范类院校,除了具有一般高等教育所应具有的特征,其本身还兼具其他高校所不能替代的特质。
因而,上至国家下至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充分重视师范院校在整体教育格局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其特殊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对此类高校,除了要给予其他高校所共同享有的政策,还要予以特殊政策扶持和特别关照,因其关系着国家基本教育发展的连贯性和持久性。
师范院校的基本办学目标就是为社会输送优秀师资,因而教学是学校的核心工作,应区别对待此类院校与其他综合性大学办学的评价机制和办学收益预期,只有保障师范院校办学的独特地位,才会使得师范院校避开急功近利的短视办学行为而不至于为了争资源、争排名而陷入疲于应付的考评过程之中。
师范教育关系着国家和社会未来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若要优秀师资储备链条不阻断,就要给予师范教育以足够的重视,并从未来人才竞争战略的高度来审视高等师范教育的发展问题,唯其如此,才能保证高等师范教育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大潮中的本色特殊地位,亦不至于被泛化和同质化。
同样,对于师范院校来说,应该充分认识到自身发展的着力点和办学动力,而不是在高等教育发展的大潮中迷失自己的方向,在办学思想定位上,不能模糊师范专业与非师范专业之间的界限,更不能造成“师范不师”的现象。
所谓定性,就是要正确认识师范教育的性质,除了遵循高等教育的一般办学规律,还要看到师范教育特殊的性质、特殊的办学规律和人才培养的独特性。
各级师范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输送优秀的师资,教师这种特殊的`职业对培养未来教师的师范院校提出了不同于其他高校人才培养的特殊要求,因而,在遵循高等教育一般规律的前提下,应该看到教师培养的特殊性,要围绕培养未来合格教师的制度设计、实施好一系列人才培养的办学理念、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和教学方式。
不仅要重视未来教师本身所应具备的专业知识的储备、教育知识的习得和教学基本技能训练等“师能”方面的奠基,更要重视职业道德、职业素养和职业理念等“师德”方面的养成教育,还要铸造一种“师道尊严、终身以之”的“师魂”信仰。
无论在社会,还是在校园内,让“师者教育”成为一种令人敬畏的事业、一种特殊的人才培养渠道和模式,也只有让高等师范教育有别于一般高等教育,才能培养出国家和社会未来需要的从事教育的优秀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以市场评价为主、办学模式多元化的局面。
如何在高等教育多样性的形势下重视并突出师范教育的发展,将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从人口大国转换成人才资源大国。
而作为“教育的工作母机一师范教育将起着三、结语综上,随着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需求及民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要,学科综合发展的趋势日益凸显,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这种情况对教育的影响也更加紧迫,由“专门化”的教育转向综合素质的教育,强调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与技术科学的集成与综合是一种必然趋势。
因此,培养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综合素质、全面发展的人才,是我国各级、各类学校共同努力的目标。
要达到这种目标,首要的是对教师提出更高标准的要求,教师要一专多能、学识渊博并能从事跨学科教学。
学生基础知识是否宽厚、视野是否开阔、是否具有创新思维,直接取决于教师自身知识体系是否完整。
因此,对于培养未来师资的师范院校来说,在遵循高等教育办学共性规律的同时,更要把握师范教育发展内在特殊的办学要求,从长远的战略高度出发,避免办学过程中出现的过于市场化的短视行为,扎实推进培养未来优秀师资的基础性工作。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的师范教育发生巨大的变化。
由延续多年的专门师范院校培养中等师资的模式逐步发展成今天师范院校和综合性大学竞办师范教育的格局。
在学科优势、学术水平、职业观念、职业角色和职业技能胜任等方面,综合性大学和师范院校各有自身的优势,但无论是哪种培养模式,都必须遵循师范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具有正确的办学认识,结合自身实际,立足师范教育本身,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师范教育的办学规律和路径。
唯其如此,才能培养出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合格师资;也唯其如此,才能保证我国优秀教师队伍链条的连续性。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必须始终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按照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出发,从总体战略、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内容、实施规划、管理体制和机制、组织领导及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战略规划和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