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袭性垂体瘤MRI诊断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诊断价值
【摘要】目的探讨mri对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06~2010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资料,对其mri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32例侵袭性垂体瘤伴有坏死或囊变者14例,伴出血者9例。肿瘤在t1wi呈低、等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为等信号或不均匀高信号,t1wi增强后肿瘤多不均匀强化。结论 mri有助于侵袭性垂体瘤的诊断及确定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直接指导意义。
【关键词】侵袭性垂体瘤;磁共振成像
垂体瘤起源于腺垂体,属于良性颅内肿瘤,占所有颅内肿瘤的10%~15%。其中少数垂体瘤虽然在组织学上表现为良性,但生物学行为似恶性,称为侵袭性垂体瘤。此类肿瘤手术难以彻底切除,术后易复发,因此术前采用影像学手段了解肿瘤生长方式及其与周围组织结构之间的关系非常重要。本研究通过对一组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侵袭性垂体瘤的mri表现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该肿瘤的影像学特征。
1 资料与方法
收集我院2006~2010年行mri检查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2例垂体瘤卒中患者,其中男14例,女18例,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为45.2岁。按激素类型分为:无功能腺瘤21例,泌乳素腺瘤6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混合型1例。
用siemens公司symphony 1.5t 磁共振扫描仪,采用头颅正交
线圈,常规选用se序列行轴位、矢状位、冠状位t1wi(tr=450 ms,te=15 ms)和t2wi(tr=3 000 ms, te=90 ms);注射gd—dtpa后行常规轴位、矢状位及冠状位t1wi。在冠状位上测量肿瘤的最大直径,对图像上肿瘤的大小、部位、信号特点及周围组织侵犯情况进行分析描述。
2 结果
2.1 临床表现视力下降或丧失13例,神经内分泌症状11例,头痛5例,头晕2例,无明显症状者1例。
2.2 mri表现肿瘤最大径均>10 mm,属巨腺瘤,平均为25 mm ×29 mm。32例病灶形态均呈不规则形,其中15例病灶边界欠清。32例中14例伴有坏死、囊变,t1wi呈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9例伴卒中者t1wi等信号内见不规则高信号,内可见分层,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平扫呈中等信号部分增强扫描时见轻中度强化;9例呈较均质实性肿块,t1wi及t2wi均呈均匀中等信号,增强扫描呈轻度或明显强化。32例中,21例突破鞍隔向鞍上侵犯,视交叉不同程度受压上抬,并于鞍隔处出现“束腰征”;17例侵犯颈内动脉及海绵窦,7例双侧同时侵犯;10例侵犯蝶窦;5例合并侵犯斜坡;2例侵犯前颅窝;1例偏一侧生长侵犯一侧颞叶。
2.3 手术及病理表现术中全部病例可见肿瘤组织和周围结构
关系紧密,刮除难度较大,手术无法全切肿瘤。鞍底硬膜穿孔、破坏21例,肿瘤包绕颈内动脉17例,蝶窦腔内直接见到肿瘤10例,
侵犯斜坡5例,侵犯前颅窝与额叶关系密切2例,1例于左侧中颅窝见肿瘤组织,与mri表现一致。术后病理结果显示32例均为侵袭性垂体瘤,肿瘤染色显示嫌色细胞腺瘤25例,嗜酸细胞腺瘤5例,嫌色细胞并嗜酸细胞腺瘤2例。
3 讨论
侵袭性垂体瘤是由jefferson于1940年首先提出[1],目前认为侵袭性垂体瘤是指垂体瘤细胞侵犯了周围正常组织结构,如海绵窦、颅底、副鼻窦等,并引起相应的破坏。侵袭性垂体瘤最早是由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手术中可见肿瘤组织和周围组织结构关系密切,肿瘤可包绕局部血管,以颈内动脉最为常见,手术难以全部切除,病理上可见肿瘤细胞具有一定的异型性及核分裂象,并侵入邻近硬膜组织,但不具备恶性肿瘤的组织学特性[2]。
侵袭性垂体瘤的临床表现常与肿瘤有无内分泌功能有关。侵袭性垂体瘤中的大多数无功能,本组病例中,21例为无功能腺瘤,其临床症状仅表现为肿瘤的占位效应[3],包括视力下降或丧失(13例)、头痛(5例)、头晕(2例)等,另有1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其他11例具有内分泌功能侵袭性垂体瘤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分泌激素类型有关,泌乳素腺瘤为最常见类型,表现为女性月经紊乱、闭经,男性性欲低下。生长激素腺瘤在成年患者表现为肢端肥大症。本组中泌乳素腺瘤6例,生长激素腺瘤4例,混合型1例。
由于术前诊断对手术方式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而在影像学检查中,mri可多序列成像及对软组织的高分辨,使其成为
侵袭性垂体瘤最理想的检查方法。mri可明确显示肿瘤大小、形态、生长方向和所累及范围,mri增强检查更能显示出肿瘤向周围组织的侵犯。侵袭性垂体瘤的mri信号特征与瘤内有无囊变、坏死、出血有关。肿瘤内无囊变、坏死、出血,为较均质肿块时,多为等t1等或长t2信号,增强扫描呈均匀强化。瘤内有坏死或囊变时,t1wi 为不均匀低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增强扫描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部分不强化。瘤内出血时,t1wi呈等信号内见不规则形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高信号,t1wi平扫呈中等信号部分增强扫描时见轻中度强化。本组32例中14例伴有坏死、囊变,9例伴瘤卒中,9例呈较均质实性肿块。肿瘤中发生坏死、囊变和出血都可能提示侵袭性垂体瘤。
侵袭性垂体瘤的形态常为不规则分叶状,提示肿瘤生长不均衡,内部分化不均一,易造成周围结构侵犯。垂体腺瘤最常见的鞍外扩展方向是鞍上扩展,其次为向两侧扩展侵及海绵窦并包绕颈内动脉,再次经鞍底进入蝶窦,另外还可侵犯斜坡及颅底。本组中21
例突破鞍隔向鞍上侵犯,视交叉不同程度受压上抬,并于鞍隔处出现“束腰征”,17例侵犯颈内动脉及海绵窦,10例侵犯蝶窦,5例侵犯斜坡。冠状面增强扫描对判断海绵窦及颈内动脉是否受累有较高价值。一般垂体瘤早期强化程度没有海绵窦明显,两者在信号上有所区别。鞍底破坏于矢状位t1wi显示较好,表现为鞍底线状低信号下移、中断甚至消失,肿块向蝶窦腔内突入或充满整个蝶窦腔。鞍背及斜坡侵犯于矢状位t1wi显示较佳,表现为局部骨髓腔内的
短t1高信号消失,代之以与肿瘤近似的等信号。综上所述,侵袭性垂体瘤术前mri检查对手术方式和术后治疗措施有着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罗毅,叶远良,邱修辉. 侵袭性垂体腺瘤的mri特征及临床意义. 山东医药, 2009, 49(17): 113—114.
[2] 朱芳,周义成,王承缘,等. 侵袭性垂体瘤的mri和病理研究.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1, 20(9): 653—656.
[3] vieira jo jr, cukiert a, liberman b, et 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of cavernous sinus invasion by pituitary adenoma diagnostic criteria and surgical findings. arq neuropsiquiatr, 2004, 62(2b): 437—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