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油藏描述考试试题及答案A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卷)
一名词解释
储层表征(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定量地确定储层的性质、识别地质信息及空间变化的过程(ke, 1986)。
油藏地质模型是将油藏各种地质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及分布定量表述出来
的地质模型。
储层静态模型:针对某一具体油田(或开发区)的一个(或)一套储层,将
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上的变化和分布如实地加以描述而建立的地质模型。
储层参数分布模型,储层参数(孔隙度、渗透率、泥质含量等)在三维空间
变化和分布的表征模型。
确定性建模:对井间未知区给出确定性的预测结果,即试图从已知确定性资料
的控制点如井点出发,推测出点间确定的、唯一的、真实的储层参数。
胶结率定量表示胶结作用对砂体孔隙性的影响,反映了胶结作用降低砂体原始
孔隙体积的百分数,亦即反映了胶结作用的强度。
胶结率=胶结物含量/原始孔隙体积*100%
油层组:为岩性、电性和物性、地震反射结构特征相同或相似的砂层组的组合,
是一相对的“不等时同亚相”沉积复合体。
储能参数(h.φ.So)
二简答题
1.开发早期阶段的油藏描述的内容是什么?
开发早期油藏描述内容为:(1)油层精细划分与对比。(2)研究小层岩石相与沉积微相,描述砂体几何形态、连续性、连通性,建立小层沉积模型。(3)关键井研究及多井评价(4)油藏渗流地质特征研究。(5)流体性质及非均质特征描述。(6)建立油藏分级静态模型。主要是油藏规模、层组规模、小层规模和单砂体规模油藏地质模型。(7)已开发探明储量计算及油藏质量综合评价。(8)油田开发效果分析及提出改善开发效果措施。
2.简述油藏规模的储层模型特征
是对一套油藏的整体表征,主要用于油藏整体模拟,是决定开发战略、划分开发层系及开采方式的重要依据。这种模型重点表征的是各砂体及其间的宏观非均质特征,特别是储层的连通性及层间非均质性,这是驱油效率的主控因素,因而模型包括以下四个主要内容:
(1)各种沉积环境的砂体在剖面上交互出现的规律性、平面延展性及三维分布特征;
(2)各砂体间渗透率的非均质程度;
(3)各层间隔层的岩性、厚度、纵向上和平面上的分布;
(4)构造裂缝的发育情况及分布。
3.简述关键井的研究及多井评价内容
(1)测井曲线的深度校正,岩芯资料的数字化与深度的匹配,保证同一口井的所有测井和地质资料都有准确的深度和深度对应关系。
(2)测井资料的环境校正及数据标准化。
(3)关键井分析,确定井剖面地层的岩相。
(4)弄清研究区目的层岩性、物性、含油性及电性的基本特征。
(5)分析研究区储层四性间的内在联系,弄清影响储层参数的各种地质因素。(6)确定适合于全油田的测井解释模型、解释方法及解释参数,包括岩性模型(骨架成分及其测井参数)、反映测井值与储层参数关系的测井响应方程、解释参数(胶结指数m、饱和度指数n、地层水电阻率Rw)等。
(7)建立测井参数与孔隙度、渗透率等储层参数间的油田转换关系。
(8)研究工区油层原始含油饱和度及其分布规律。
(9)用岩芯及其他地质资料,检验所计算的储层参数,并根据检验结果修改测井解释模型与解释方法。
(10)改进并完善测井分析程序,处理关键井资料。
(11)多井评价,即研究储层岩性、物性、油气水在平面上的变化规律。
4.层内渗透率韵律类型及其特征?
研究认为陆相油藏,常发育5种韵律类型,即:
(1)正韵律型(A):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
(2)反韵律型(B):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顶部。
(3)均质型(C):渗透率相对均质、稳定。
(4)复合型(D):进一步细分为正复合型(D2)、反复合型(D3)、正反复合型(D1)、正复合型其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底部,反复合型相对高渗段在顶部,正反复合型最高渗透率相对均质段在中部。
(5)随机型(E):相对渗透率均质段很难划出,或纵向上分布无明显规律性。三论述题
1.如何进行剩余油分布研究?
我国许多老油田在剩余油分布研究方面做了许多工作,目前主要有六大类研究剩余油分布方法:①以开发地质学为主的方法;②以油藏工程理论为主的方法;③矿场资料的数理统计分析法;④以测井为主的方法;⑤以地球物理为主的方法;⑥检查井取心分析法。但仍没有一种行之有效、精度较高的方法可以推广使用。
剩余油分布研究,首先必须进行油藏精细描述,建立精细的预测模型,深入研究储层非均质特征、流体非均质特征以及开发工程对水驱油规律和剩余油分布规律的控制作用。同时,必须发展各种测定剩余油饱和度的方法和技术,目前主要包括取心、测井、试井、井间示踪剂等各种测试方法,以及物质平衡、数值模拟等油藏工程计算方法。
剩余油分布研究必须是一项综合多种信息、多手段集成的技术,以精细地质研究和油藏描述手段为基础,搞清控制剩余油分布的基本地质因素.比如.微型构造的发育特点对剩余油分布在地下地层结构方面起到一个宏观的控制作用,其次,按照层次界面和流动单元级细分的精细地质思路,搞清楚储层的非均质性变化.然后充分发挥剩余油检测技术直接得到剩余油的井点井层的分布,并与大量的动静态资料结合,利用常规的油藏工程手段,进行油水运动规律分析.至少以单个油砂体的研究单元,首先总体量化资源潜力和剩余潜力,然后依据动态数据和监测资料描述单层内剩余油的宏观分布规律,在此基础上,以高精度油藏地质预测模型为基础,进行敷值模拟研。如果有条件,考虑采用较大规模的数值模拟技术,精细刻画剩余油分布.
2.论述精细油藏描述的发展趋势。
1.定量化要求
要搞情高含水后期油藏内部复杂而又分散的剩余油分布特征,抽藏描述必须向精细化和定量化方向发展,建立能够反映地下客观情况的、精细刻画油藏非均质特征的三维定量地质榴型.一是通过油藏地质的层次化研究达到精细化的目的:二是充分利用密井网资料和井间信息,将沉积学最新研究成果和地质统计学相结合,采用随机地质建模等先进技术,建立预淤剩余油分布的精细地质模型.
2.多学科综合
特高含水期油藏油水关系十分复杂,剩余油分布研究难度很大,仅凭单—学科预测剩察,油分布存在很大局限性,只有应用多学科理论、方法和技术才有可能准确地预测剩余油分布:多学科综合研究要求最大限度地利用综合信息,地质,地璋物理、油藏工程等不同专业的专家共享一个数据库,以单一的统一地质模型为媒介.以预测剩余油分布为目的,紧密配合,协同攻关.要求每一学科从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方面为预测剩余油分布提供依据,而且允许各学科从自身角度出发来评价本学科和其它学科对剩余油分布进行预测的结果是否一致.
3.地质条件约束
通过油藏地质精细研究,可以揭示剩余油分布规律及控制因素,它为利用其它技术预测
剩余油分布提供了条件.预测剩余油分布的测井,井间预测.油藏数值模扣技术均要求给定
一个地质模型和地质约束条件,同时要求必须有地质上的科学依据.
4.动静态结合
国内过去开展的油藏描述侧重于静态描述,利用原状地层参数,建立概念模型和静态型。开发中后期储层研究则必须开展动静态相结合的精细油藏描述,充分利用动静态资料,考虑储层及流体参数在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大庆,胜利等油田每年都要打一些检查井,为搞清油藏中的动态变化提供依据.动静态相结合的油藏描述要求进行地质模型和数值模扛。一体化研究,动静结合地揭示剩余油分布.
5.预测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