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垃圾的危害与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垃圾的危害及处理
建筑垃圾资源化势在必行
在我国, 建筑垃圾已占到城市垃圾总量的30%- 40%。
清华大学建材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阎培渝介绍, 北京市每年新增建筑面积约8000 万平米, 产生建筑垃圾约4000 万吨。
随着现有建筑大规模更新时代到来时, 全国每年将有50 亿吨以上的建筑垃圾产生, 若处理方式不变, 将面临垃圾包围城市或无地可埋的严重情况。
绝大部分建筑垃圾采取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处理, 不但耗用大量的土地征用费、垃圾清运费等建设费用, 而且占用了大量的土地, 污染地下水源。
清运和堆放过程中的遗撒和粉尘、灰沙飞扬, 以及某些运输单位偷拉私运等问题也会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
专家指出, 要解决资源、建设、环保之间的矛盾, 就必须转变观念, 把建筑垃圾当作再生资源加以综合利用, 可生产出砂石料、干粉砂浆、砖、砌块和混凝土等。
在日本, 建筑垃圾是当作“建筑副产品”看待的。
日本政府1977 年制定了《再生骨料和再生混凝土使用规范》, 并相继在各地建立了以处理废弃混凝土为主的再生骨料加工厂, 其主要目的不在于生产混凝土, 而在于处理垃圾, 用垃圾处理费支撑混凝土生产。
我国建筑垃圾的资源化刚刚起步, 寥寥几家企业对建筑垃圾的年消纳能力只有几十万吨,而且生存艰难。
据企业界人士介绍, 建立上百家年消纳能力百万吨的企业也不过仅能消纳北京市建设垃圾的一半左右,未来的发展空间极大。
1建筑垃圾的组成及特点
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步伐的加快,建筑垃圾正在日益增加。
建筑垃圾系指人工建筑构筑物拆除后产生的建筑废渣,一般是在建设过程中或旧建筑物维修、拆除过程中产生的。
不同结构类型的建筑所产生的垃圾其基本组成是一致的,主要由土、渣土、散落的砂浆和混凝土、剔凿产生的砖石和混凝土碎块、打桩截下的钢筋混凝土桩头、金属、竹木材、装饰装修产生的废料、各种包装材料和其它废物等组成(如表1所示)。
建筑垃圾有几大特点:一、数量大。
每拆除一处建筑物,都会产生几百吨甚至上千吨的建筑垃圾。
致使城市建设固体排放物的排放距离越来越远,甚至无处排放。
城市管理开始征收固体排放费用。
用以加强固体排放物的管理工作。
二、普遍性。
全国城市都在搞建设,普遍存在建筑垃圾问题。
三、经常性。
建筑垃圾每天都在不间断地产生。
四、污染性。
建筑垃圾对植被和耕地及环境造成污染,侵占性地对土壤造成无机物污染,使土壤长期无法生长植物。
2建筑垃圾的危害
建筑垃圾对我们生活环境的影响具有广泛性、模糊性和滞后性的特点。
广泛性是客观的,但其模糊性和滞后性就会降低人们对它的重视,造成生态地质环境的污染,严重损害城市环境卫生,恶化居住生活条件,阻碍城市健康发展。
因此建筑垃圾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不容忽视。
2.1占用土地,降低土壤质量
随着城市建筑垃圾量的增加,垃圾堆放点也在增加,而垃圾堆放场的面积也在逐渐扩大。
此外,露天堆放的城市建筑垃圾在种种外力作用下,较小的碎石块也会进入附近的土壤,改变土壤的物质组成,破坏土壤的结构,降低土壤的生产力。
2.2影响空气质量
建筑垃圾在堆放过程中,在温度、水分等作用下,某些有机物质发生分解,产生有害气体;一些腐败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腥臭味,垃圾中的细菌、粉尘随风飘散,造成对空气的污染;少量可燃建筑垃圾在焚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的致癌物质,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
2.3对水域的污染
建筑垃圾在堆放和填埋过程中,由于发酵和雨水的淋溶、冲刷,以及地表水和地下水的浸泡而渗滤出的污水,会造成周围地表水和地下水的严重污染。
垃圾渗滤液内不仅含有大量有机污染物,而且还含有大量金属和非金属污染物,水质成分很复杂。
一旦饮用这种受污染的水,将会对人体造成很大的危害。
2.4破坏市容,恶化市区环境卫生
城市建筑垃圾占用空间大,堆放杂乱无章,与城市整体形象极不协调,工程建设过程中未能及时转移的建筑垃圾往往成为城市的卫生死角。
混有生活垃圾的城市建筑垃圾如不能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旦遇雨天,脏水污物四溢,恶臭难闻,并且往往成为细菌的滋生地。
2.5安全隐患
大多数城市建筑垃圾堆放地的选址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随意性,留下了不少安全隐患。
施工场地附近多成为建筑垃圾的临时堆放场所,由于只图施工方便和缺乏应有的防护措施,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建筑垃圾堆出现崩塌,阻碍道路甚至冲向其他建筑物的现象时有发生。
3我国建筑垃圾综合利用的现状
据最新统计结果显示,我国每年的建筑施工面积已超过6.5亿m2,但随之而来的建筑垃圾也与日俱增。
目前,我国每年建筑垃圾的数量已占城市年垃圾总量较大的比例,成为废物管理的难题。
绝大部分建筑垃圾均未经过任何处理而被运到郊外或乡村,采用露天堆放或填埋的方式进行处理。
传统的处理方法(如露天堆放、填埋、焚烧等)已不再适应建筑垃圾的迅猛增长,且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在实际施工中,据测算,材料实际耗用量比理论计划用量多出2%~5%,这表明,建筑材料的实际有效利用率仅达95%~98%,余下的部分大多成了建筑垃圾。
颐和公司的技术人员对建筑垃圾的组成、性能及特点,回收方法,加工处理等进行长期和系统研究后,利用独有技术,将其合成性能良好的轻集料砼,制成了密度小于2000千克/立方米、强度达45兆帕、抗冻性能优良、收缩值低的再生轻集料砼,再根据西北地区寒冷保温和高抗震性要求及建筑以框架(剪)结构为主的特点,经实验分析,采用城市工业和城市固废物,研制成功了满足上述特点及要求的轻质复合保温砌块。
产品除胶结材料是水泥外,
不消耗天然资源,不直接采用洁净水,由于不烧结,能耗较低,产品生产无“三废”排放,达到了清洁生产要求。
产品具有轻质高强、隔热、保温、耐水、抗冻性好等优点,同时实现了国家要求65%的建筑节能标准,有较好的适应性和广泛的应用价值。
村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制备混凝土,村镇建筑垃圾再生利用制备混凝土墙体材料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一些高校、科研院所已经开展了利用城市垃圾再生混凝土技术的研发,并形成了成套技术。
该技术是将解体混凝土和废弃砖瓦进行再生资源化处理后,作为混凝提骨料、轻骨料,生产普通混凝土或高性能混凝土砌块,这种再生混凝土的强度达C30。
在应用方面,北京的一家城建企业将回收的800多吨各种建筑垃圾,成功地用于砌筑砂浆内墙和棚顶抹灰、细石混凝土楼面及混凝土垫层。
湖北省襄樊市的公路建设中,在水稳基层中采用了30﹪左右的再生骨料,使水稳基层的性能得到改善,降低了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破解建筑垃圾围城困局,2000年我们首次开展了建筑垃圾循环再生利用的实践工作,经过数年的不懈努力,通过生态设计,成功研发出性能优、功能多、耐久性好的轻质复合自保温砌块。
江苏省淮安市墙改节能办加大节能利废新墙材的研发力度,与市安居建材有限公司联合研制开发出了普通混凝土复合EPS板保温空心砌块产品和改进型产品,已获国家专利(专利号为ZL200720039441.8和ZL200820040199.0)。
2008年10月产品通过江苏省建设厅的评审认定,获得了江苏省建设厅颁发的“江苏省建设科技成果推广项目认定书”。
目前该产品在淮安市区建筑应用面积已达20万平方米,经过现场热工检测,保温效果明,能满足公共建筑节能50%设计标准要求。
同时,使用该产品外墙保温工程造价每平方米可降低20元~30元,缩短工期30%,减轻工人劳动强度20%,墙体的耐久性、可靠性与建筑物同寿命,施工方便,易于掌握,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由盐城工学院和盐城市墙改办共同承担的建筑垃圾制备自保温墙材的开发研究项目开题报告会在盐城市墙改办会议室召开。
省、市墙改办以及盐城工学院的有关领导参加了报告会。
会议听取了该项目主要负责人盐城工学院张长森教授的研究思路报告,并针对报告中的有关问题提出了建议。
盐城市人口有800万,资源少,人均耕地少。
为进一步推动盐城地区新墙材的可持续发展与应用,市墙改办根据当地新墙材资源的实际情况,结合自身推广应用新墙材的工作职责,积极主动联合当地科研院校盐城工学院,对盐城地区建筑垃圾资源进行调查,提出了综合利用建筑垃圾制备自保温墙体材料的课题项目。
为保证项目的顺利实施和研究目标的如期实现,还专门成立了课题研究攻关小组,负责确定研究目标、研究内容、资金合理安排、研究进度及组织管理方式等。
项目开题后,将确定研究思路的重点方向,从产品的实用性角度出发,对不同的材料进行筛选,高标准去开展研究工作,并将进一步加强项目组成员力量,切实推进项目的进展。
建筑垃圾资源化是指采取管理和技术手段从建筑垃圾中回收有用的物资和能源。
它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
2.1物资回收
指从建筑垃圾中回收二次物资不经过加工直接使用,例如,从建筑垃圾中回收废塑料、废金属、废竹木、废纸板、废玻璃等。
2.2物质转换
指利用建筑垃圾制取新形态的物质。
例如,利用混凝土块生产再生混凝土骨料;利用房屋面沥青作沥青道路的铺筑材料;利用建筑垃圾中的纤维质制作板材;利用废砖瓦制作混凝土块;利用废石膏制作石膏胶黏剂等。
2.3能量转换
指在建筑垃圾处理过程中回收能量。
例如,通过建筑垃圾中废塑料、废纸板
和废竹木的焚烧处理回收热量。
国内建筑垃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系不健全
由于我国对建筑垃圾的管理尚属起步阶段,所以管理体系方面的孔雀和空缺较多,现有体制中也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方面。
而目前我国的垃圾管理,仅处于城市市容的角度出发,解决乱堆乱弃的现象,这是远远不够的。
2、科研投入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在这方面的科研投入较之日本、西欧、美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相距甚远,而我国的资源短缺又远远超过了这些国家,这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
3、法律法规不健全
至今国家关于建筑垃圾管理的法律、法规文件较少,现有的法律规章中,有关建筑垃圾管理的定量指标无从查询也即缺少建筑垃圾环境污染方面控制的标准,这给具体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