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视频处理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音视频处理技术
资成本201016019张海华
摘要:信息技术是一门日新月异的学科,每天都有不同的软件被开发、被改进、被运用。本文探讨了“音视频获取与编辑”技术及其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本文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反思和探讨。
关键词:音视频;编辑;软件;教学方法;教学效果
本单元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一个单元,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发展,目前网络上的一些供网友自唱自秀的翻唱网站(如/)以及一些播客网站(如/)正在蓬勃地发展,使得网络成为一个体现个人价值的理想场所。而现在的初中生刚好处于一个需要张扬自我个性但却又很容易迷失自我的时期,笔者认为学习本单元的内容对我们的学生有很现实的指导意义。
原教材对于本单元内容的定位在于让学生作为一个了解,所以内容编排上较为松散,知识点基本属于“东打一榔头,西敲一棒槌”,就软件这部分内容来讲对教师的实际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做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整理工作。
一、教材内容分析
1.音频处理
(1)在音频处理的这一讲里笔者统计了课堂内容实际涉及的相关软件有三款(千千静听、GOLDWA VE、豪杰音频通),上课的时候这些软件时不时地跳来跳去本身就容易让学生造成学习障碍和困扰。
(2)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为:声音的类型和播放;获取声音;声音的编辑。
第一:声音的类型和播放
从体系看是逻辑完整的,而且具体编排:类型和播放作为单独的一个内容也没有问题。
第二:获取声音
这里讲了五种方式:一是从因特网上下载;二是录制语音;三是从CD中录取曲目;四是从视频文件中录取背景音乐;五是声音格式的转换。
①声音下载。课本提供了一个探究学习,其实这个内容在前面的有效获取信息一节内容里已经完全解决了,而这里学生需要知道的是下载的什么文件是声音文件就可以,而这个问题在声音的类型中是已经解决的。
②语音的录制。课本提出了利用GOLDWA VE来录制一段声音作为实践内容,实际上目前网上大部分翻唱者使用较多的软件为COOLEDIT PRO。COOLEDIT PRO对声音的编辑操作和界面设置确实要比GOLDWA VE专业些(当然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但是这个活动明显没有考虑机房设施问题(倒不是经济问题,而是很多学校以前配置机房根本就没想过要麦克风)。
③从CD中录取曲目。
④从视频文件中录取背景音乐。
⑤声音格式的转换。
后三个内容倒是没有安排实践操作,看起来是可以给教师发挥的一个内容,但是笔者认为第④种方式和第⑤种方式尤其是后者,学生还是比较有掌握的必要(同一曲目的不同音频格式会导致大小不同,并且可用的场合、音质也不同,这点比较重要)。
第三:声音的编辑。
这里讲了4个内容:一是删除片段;二是连接声音;三是混合声音;四是添加特殊效果。
这四个内容本身编排比较杂乱,而且单独成节,学生根本不会明白其意义所在。删除、连接、添加特殊效果这三个功能COOLEDIT与GOLDWA VE是类似的,但是在混合声音上面COOLEDIT有着先天的优势(其本身界面就是多音轨操作)。
2.视频处理
在视频处理里会声会影比较简单易用(相对)。
本节内容的知识点为:获取视频;视频的类型与播放;视频的编辑。
在这里,知识点内容前两部分的内容刚好是和前一节调换了一下,不是很明白其中深意,但是总的知识点排布和音频还算是一样的。
第一:获取视频。
一共讲了五种手段:采集视频;VCD视频截取;采集屏幕动态信息;数码摄像机摄录(这个内容实际上和采集视频为一个先后关系,可以编为一个);网上下载。这里并未安排任何实践。
第二:视频的类型与播放。
包括三个内容:格式;播放软件;格式的转换。未安排实践。
第三:视频的编辑。
包括四个内容:视频的截取;视频滤镜;镜头的过渡;配音和字幕。这里倒是均安排了实践活动。
小结:视频部分的内容总体感觉前两个知识点跟走过场一样,而且很突然地把视频这部分的内容分量加重了。这样给教师课堂教学过渡造成一定的困难,容易给人造成无所适从的感觉。
二、课堂教学效果资料收集方法
1.教学受众
本单元面对的学生是八年级,笔者共教11个班,三个层次的学生,普通层次班7个,偏优层次班2个,优秀班2个。
2.设计方案
首先按照课本编排备课上课,试上班级为一个普通班,一个偏优班,然后根据上课的课堂效果和课后反馈效果进行相应改进。
3.结果分析
根据课本备课上课的班级效果和修改后上课班级效果的对比来考虑修改因素是否合理。
三、针对教材内容的教学过程及反思
在第一第二节课按照教材顺序及编排备案上课时,笔者的教学体会是按照课本内容比较难以组织课堂内容,而且无法将整个课堂内容连贯起来让学生记忆,整个课堂较为松散。学生整堂课下来之后给人的感觉是从开始到结束,自己学会的内容,如何使用,在何处使用,并且记忆也不是很深刻。所以后来笔者对教材内容进行了组织调整(个人非常欣赏第9单元制作多媒体作品的内容编排,所以自己也尝试着依葫芦画瓢)。由于学生上课缺乏明确的任务感,导致组织学习松散,目的很不明确,所以依照任务驱动模式,笔者为每堂课编制了连贯的任务,并且最后综合出学习成品,实践下来感觉效果还是比较好的。
参考文献:世界电子原器件;现代电视技术;中国有限电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电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