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论文:干扰素简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级临床一班周丽娟20095111125

干扰素简介

摘要:干扰素(IFN)是一种广谱抗病毒剂,并不直接杀伤或抑制病毒,而主要是通过细胞表面受体作用使细胞产生抗病毒蛋白,从而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同时还可增强自然杀伤细胞(NK细胞)、巨噬细胞和T淋巴细胞的活力,从而起到免疫调节作用,并增强抗病毒能力。干扰素是一组具有多种功能的活性蛋白质(主要是糖蛋白),是一种由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它们在同种细胞上具有广谱的抗病毒、影响细胞生长,以及分化、调节免疫功能等多种生物活性。

关键字:发现、合成、效用机制

一、干扰素的概念及发现

干扰素是目前临床上应用非常广泛的药物,也是人类对抗病毒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包括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重要武器。如同疫苗、青霉素等的出现一样,干扰素的发现也是在人类同病毒的战斗中一次伟大的突破。

50年代之前由病毒造成的传染病大流行严重影响了人类的健康,仅1918年的一次全球爆发的流感大流行就造成了4千万人的死亡,此外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也是非常流行,然而,人类一直没有找到一个象对抗细菌感染一样对抗病毒的有力武器,索性当时免疫学的发展促成了人类疫苗的研制成功,通过疫苗人们成功的抵御住了天花、麻疹、脊髓灰质炎的侵袭,然而,对于流感病毒感染却一直没有取得很好的突破,由于流感病毒容易变种的原因,流感疫苗一直未能研发成功,但仍有很多科学家在不遗余力的进行着流感病毒疫苗及其免疫接种等相关的研究。

在这种情况下,在1957年Alick Isaacs 和Jean Lindenmann在进行流感病毒试验时发现鸡胚中注射灭活流感病毒后发现出现鸡胚细胞膜中生成了一种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干扰”(英文:interfere)流感病毒感染的作用,当时Isaacs就将这种物质称之为“interferon”,也就是我们说的干扰素。1957年之后,Isaacs在伦敦国家医学研究院继续从事干扰素相关研究,而且后续很多围绕干扰素进行研究并取得一定成就的专家都有与Isaacs共事或在在Robert M. Friedman(Mill Hill)学习的经历,从这个意义上讲,Isaacs 可谓是干扰素之源。

之后,Robert M. Friedman来到Robert M. Friedman的研究室,两人继续对干扰素的研究。在此期间,Friedman发现干扰素在动物体内产生于病毒感染的部位,并确定动物之所以能从病毒感染中恢复也是由于干扰素的作用。并在1966到1971期间,发现干扰素对病毒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干扰素干扰了病毒信使RNA功能,而抑制了蛋白的合成。之后干扰素抗病毒作用的作用机理才被逐渐展开。

在干扰素50年的早期发展历程上另外一个重要人物就是Derek C. Burke。Burke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在其毕业之后,受Isaacs的建议,进入Mill Hill的国家卫生研究院协助他一起进行干扰素的研究。当时人们对干扰素的热情正处于高涨时期,很多学者已经在考虑如何将干扰素转化为实际应用。当时人们就在设想是否会有希望将干扰素发展成为一个对抗病毒感染的抗生素。而且在50年代的英国还盛传着另外一个关于盘尼西林的故事——盘尼西林由英国人发明,传到了美国进行了工业化生产并注册了版权。因此很多英国学者就不希望在干扰素领域再发生这样的问题,因此,很学者包括Derek C. Burke把精力投入到干扰素的生产流程的研究,也的确在1980左右实现了通过人类白

细胞进行干扰素量化生产,虽然这种生产方式无法与基因技术出现后的生物工程生产方式相比,但对干扰素从实验室成功的走向临床却是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为干扰素50年发展大事记

1957年科学家从流感病毒的鸡胚试验中发现干扰素

1960年从人体血细胞中纯化出干扰素

1969年证实干扰素可以抑制动物的肿瘤生长

1975年纯化人类白细胞干扰素

1986年基因工程技术使干扰素得以大规模生产

1986年干扰素α被用于毛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1991年FDA批准干扰素α用于治疗丙肝

1992年FDA批准干扰素α用于治疗乙肝,使其成为治疗乙肝的第一个药物

1993年FDA批准干扰素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

2002年FDA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用于丙肝的治疗

2005年FDA批准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用于乙肝的治疗

二、干扰素的合成及作用机制

干扰素的合成

干扰素是由病毒和其他种类的干扰素诱导剂,刺激网状内皮系统(人体免疫系统的一种)、巨噬细胞、淋巴细胞以及体细胞所产生的一种糖蛋白。这种蛋白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包括抗增殖、免疫调节、抗病毒和诱导分化作用。根据来源和理化性质不同,可将干扰素分为α、β、γ三种类型。

细胞在未受到刺激的时候并不产生干扰素,病毒的感染是产生干扰素的最主要原因,其它因素如细菌、支原体等感染也可以在某些细胞中产生干扰素,尤其是单核吞噬细胞,一些低分子量的化合物也可以在动物体内诱导干扰素产生。

对干扰素合成的调控发生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转录水平的调控涉及对基因的去抑制和激活新的转录因子;转录后的调控主要是稳定干扰素的信息RNA。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可以使干扰素mRNA合成增加,称为超诱导,可能是因为阻断了与干扰素同时诱导的抑制蛋白的合成,导致干扰素的合成量增加。而β干扰素基因的诱导需要一个trans 作用因子,这个因子又可以被干扰素诱导,这就解释干扰素作用于细胞后的引动现象(priming),也就是低浓度的干扰素预处理细胞可以提高干扰素的产生。

对调控α干扰素和β干扰素转录的cis和trans 成分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表明,这是一个涉及到正向和负向调控的复杂机制。如人的β干扰素基因的调控区含有4个正调控区域(PRDI~IV)和一个负调控成分(NRE),它们在结构上是重叠的。通过细胞转录因子作用于该调节区域调节β干扰素基因表达。转录因子IRF-1和IRF-2可以识别和结合PRDI元件,但IRF-1的结合作用能够促进β干扰素基因的转录,IRF-2则β干扰素基因的转录起抑制作用。

结合到PRDI片段的另一个蛋白质是PRDI-BF1,这种蛋白质不属于IRF-1家族,是β干扰素基因的抑制子,它可由病毒感染诱生。PRDII结合到NF-kB 转录因子,这种因子也可被双链RNA激活。不过NF-kB 转录因子通过作用于PRDII部位来激活β干扰素,尚需要另外一种蛋白质--HMGI(y) ,它具有促进转录活化因子-2(ATF-2)的活性,并使后者进一步结合和作用到PRDIV成分上。因此β干扰素的转录起始或许是由多种蛋白质复合物参与的复杂过程,其中很多成分均可以被双链RNA或病毒感染激活。

与PRDII部分重叠的有一个11bp的负调控成分(NRE),对PRDII起静止子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