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
试论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一集的音乐语言与演奏处理——调式、和声与色彩性音乐的表现
![试论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一集的音乐语言与演奏处理——调式、和声与色彩性音乐的表现](https://img.taocdn.com/s3/m/22a766ca89eb172ded63b79e.png)
一
、
色彩性音乐 的调性特征及演奏
第 四首 练 习 曲 的 1 . 2 0小 节 是全 曲 的呈 示 段 。在 这 一 段 里 德 彪 西 运用 了强 调 调 式 中心 音 、 调 性游 移 、双 调 性 以及 变化 音 等 创 作 手 法 ,来 加 强 音 乐 的色 彩性 。这 种 创 作 手 法 给 人 一种 非传 统 的音 响 效 果 和 调 性模 糊 的感 觉 。 但 这 并不 代 表 德彪 西 的音 乐是 无 调 性 的 ,而 是 运 用 了 “ 保持调性一 扩 充色 彩 ” _ 2 】 的办 法 。
融 合在 一块 。因 此 .我们 在 表 现 色彩 性 音 乐的 时候 ,除 了理 性分 析 、手指 的表 现 以外 ,还 应 从 心 灵 上感 受到 和 声 和调 性 的 发
展 转 变 , 用 耳 朵去 聆 听 色彩 的 变化 , 才 能 弹 奏 出真 正 发 自内心 的 音 乐。
关键 词 :德 彪 西 练 习 曲 ; 色彩 性 ; 演 奏 处理
德彪西的作品力图用音 乐来表现 自然界 中光线与色彩 的变化 。这是 “ 依据 了心理学 中的通感原理” ,l 1 】 以听觉对应视觉 , 再 以感觉为媒介,将声音与光色进行类 比,从而创造 出具有光色性音 响效果 的音乐表现手法。德彪西运用了各种新颖 的音乐
形 态 和 表 现 方 法 ,对 传 统 的创 作模 式进 行 革 新 ,来 表 现 色 彩 性 音 乐 。其 中 调 式 、和 声上 的革 新 ,在 音 乐 色彩 的表 现 中起 着 较 为直接的作用 。
拍的 A音;第 3小节 的第三拍一 4小节的 音;第 5 - 6小节 的 G音。
第 2小 节 的 A 音 ,是 D 大 调 六 级 的属 和 弦 的三 音 ( F . A — C - b E ) ,具 有 不 稳 定 性 ,色 彩 偏 亮 ;第 3 . 4小 节 的调 中心 音 A, 这 个 音 依 次 是 D大 调 的主 和 弦 ( D— F一 A. C)和 F大 调 五 级 上 的七 级 和 弦 ( B. D . F一 A) 的音 , 和声 色 彩 从 稳 定 到 不稳 定 的进 行 ,音 响 具有 渴望 被 解 决 的 效果 ;第 5 - 6小 节 的 调 中 心音 G ( C — E . G - b B)音 是 F大 调 的属 七 和 弦 ,具 有 稳 定 性 。 整 个 调 中心 音 的音 高走 向具 有 由 上而 下 的发 展 趋 势 , 因此 音 色 逐渐 变 暗 和 柔 和 。整 体 上 来 说 ,2 - 6小节 的和 声 有 不 稳 定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31c64ab65ce050876321384.png)
德彪西《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作者:梁宝忠来源:《音乐时空》2013年第24期摘要:《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一部管弦乐前奏曲。
这部作品所使用的丰富的音乐术语对于牧神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的表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是笔者尝试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该作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音乐术语的分析与研究来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印象主义音色音乐术语内容表现《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的一部管弦乐前奏曲。
这部作品以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细腻透明的配器风格,描绘出了一幅介于梦幻和现实之间的朦胧、飘忽的神秘境界,确立起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筑起了一座通向现代音乐的桥梁。
法国的拉威尔、西班牙的德·法雅、意大利的雷斯皮基、波兰的席曼诺夫斯基、英国的德留斯、俄国的里亚多夫以及日本的武满彻等都受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牧神午后》也成为了人们学习和研究印象主义音乐的最佳范本。
对管弦乐作品进行作曲技术研究有很多已知的途径与视角,比如对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与配器的研究,以及作曲理论综合分析等,但是通过对作品的音乐术语进行研究同样可以管窥到音乐作品的某些特征,并达到对其作曲技术更为全面的认识。
音乐术语是用以标记或提示音乐的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的专业语汇。
这些专业语汇或者为外文词语(一般为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或者西班牙语等),或者为某些记写符号,有些术语兼具这两种形式。
[1]这部作品所使用的丰富的音乐术语对于牧神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的表现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笔者尝试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该作的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术语的分析与研究来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一、速度术语速度术语是用以标记或提示音乐进行快慢的专业语汇,一般用意大利语作为国际语汇,不少作曲家也会在速度术语中加入自己熟悉的语言,常见的有德语、法语和英语等,有时还会出现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混用的现象,这部作品就主要使用了法语语汇作为速度术语;有时也会见到表示速度的标记符号,具有与速度术语相当的功能。
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
![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https://img.taocdn.com/s3/m/9106cb0c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cd.png)
Music and dance <音乐与舞蹈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董乐晨(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山东济南250000)【摘要】德彪西在记谱方面的精妙是有目共睹的,充分表现了德彪西对作品构想的精细程度,也反映了他对音响效果的不同要求。
作为演奏者,如果能够在学习演奏前仔细分析、比较一下谱面上的表情术语,而后再去进行演奏的话,可以更好地表达作曲家的创作意图。
【关键词】德彪西;单簧管;表情术语【中图分类号】J621.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4-151-03【本文著录格式】董乐晨,德彪西《单簧管第一狂想曲》中表情术语的理解与运用[J].中国民族博览,2021, 02 (04) :151-153.引言单簧管是在17世纪最后十年间发明的,它的前身是古代 一种名叫沙吕莫(chaiumeau)的竖笛。
从单簧管开始出现在乐队编制中,担当其他管乐器的助奏,距今已经有300多年 的历史了。
和其他乐器一样,单簧管的发展也经历了一个从诞生到发展直到繁荣的历史衍变过程,其间无数的作曲家、演奏家对推动单簧管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其中,法国 印象派代表人物德彪西(1862—1917 )为单簧管所做的《单 簧管第一狂想曲》是单簧管室内乐中的杰作,更是在20世纪,将单簧管的演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高度。
克罗德•德彪西Claude Dehussy ( 1862-19丨8),杰出的 法国作曲家。
他于1873年入巴黎音乐学院,在十余年的学习 中一直是才华出众的学生,并以大合唱《浪子》获罗马奖。
后与以马拉美为首的象征主义诗人的诗歌为歌词写作了许多歌曲。
并根据马拉美的同名诗歌创作了管弦乐序曲《牧神午后》,还根据比利时诗人梅特林克戏剧写出了歌剧《佩利亚斯与梅丽桑德》。
他摆脱瓦格纳歌剧的影响,创造了具有独特个性的表现手法。
声乐作品的创作是德彪西最重要的创作方面。
他的歌曲 创作富有很强烈的个性,首先表现在他对诗歌的选择上,贪 婪地阅读诗歌是德彪西与浪漫主义作曲家共有的特点。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指挥法探析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指挥法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8c74e7d74b73f242326c5f0c.png)
德彪西的《牧神午后前奏曲》指挥法探析田笑(南京艺术学院,江苏南京210013)摘要:本文结合印象派管弦乐作品《牧神午后前奏曲》谱例,尝试寻找、探讨更适合此作品、更符合作品意境的乐队指挥法。
关键词:指挥法;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中图分类号:J61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4-0060-04一、前言乐队指挥法,即乐队指挥通过自己的双手图示、手形、表情、气息的预示,控制整个乐队的演奏时间、节奏、整齐度及各声部之间的配合默契程度,进而使整个乐队达到预期的演奏效果。
二十世纪以来,随着西方古典音乐各流派、风格、美学思想等的演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乐队指挥及指挥法正式登上历史的舞台,现代乐队指挥法在短短的百余年时间,飞速的发展并完善,成为一个独立、非常重要的专业门类。
对于近现代的管弦乐队来说,乐队指挥已经成为不可或缺的,并且是最重要、最核心的角色。
德彪西《牧神午后前奏曲》是一部公认的伟大、开创性的印象主义管弦乐作品,音乐形象朦胧、变幻、雅致,调性色彩不可捉摸。
追求模糊抽象的音乐结构,节奏上的变化多端、游移不定是其最为核心的音乐语汇。
针对本作品指挥法的运用,虽然音乐形象是模糊多变的,指挥乐队演奏此作品时却应当注重预示拍的精确性,尤其是在主要主题与新材料进入的时候,必须斩钉截铁,给出最明确的提示,不能有任何模糊的空间,以保证音乐的精确性。
现代指挥法的应用,体现在技巧性和艺术性两方面,就是对乐队的“预示”,包括针对预备拍、演奏速度、表情变化的提前指示与持续掌控。
针对本作品中复杂多变的起拍及速度转换,实际指挥乐队时必须令乐队领会指挥的意图,将不同速度、力度、表情提前传达给乐队,准确适度。
如果不能做到准确、提前的预示,就很有可能失去对乐队的控制,严重的话甚至会造成各声部“对不上”的情况发生。
谱面演奏的准确、声部配合的默契、音乐表达的适度,是指挥本作品的根本目的。
笔者将分别从几个角度,结合谱例探讨一下《牧神午后前奏曲》的指挥法。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点
![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与演奏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952fefc389eb172ded63b70c.png)
在音乐史的长河中,法国作曲家克洛德·阿希尔·德彪西(ClaudeAchilleDebussy),这位世界音乐舞台上的巨人,是音乐史上最重要的革新者之一。
作为2O 世纪最伟大、最重要、最富于创造精神的作曲家之一,音乐界对他的赞颂多年以来都是一如既往。
虽然他的作品数量不能为他赢得多产作曲家的称号,但他仍然与时代转换时期的其他音乐巨人们并肩而立。
德彪西主要是运用与印象主义绘画相同的美学原则进行音乐创作的。
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强调光与色的变化,强调个人的主观感受和作曲家眼睛中对世界的瞬间印象。
他的作品在描写对象和艺术意境上可说是一幅幅用音乐来表现的印象主义的图画,因此德彪西属于印象派作曲家,并且是印象派音乐中居于领袖地位的人物,更可以称他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
德彪西对钢琴演奏的各种音色的运用,以及在钢琴演奏技术的发挥上都有新颖独到的创造。
他竭力避免使钢琴变成打击乐器,他本人弹奏时简直能使人忘记钢琴是一种用锤子直击琴弦的乐器,他的表演文雅、妩媚,音量经常保持“PP ”,音色显得朦胧,但舒适自然极富魅力,他的音乐为钢琴家提出了新的课题,丰富的音乐变化,多样的触键法,巧妙的踏板运用,天衣无缝的连音等。
钢琴家在演奏中长期的摸索与追求,对钢琴演奏流派的形成与钢琴艺术的发展写下了新的篇章。
一、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的音乐特征德彪西的钢琴《前奏曲》一共两集,每集12首曲子,第一集前奏曲完成于1910年,包括:(1)《特尔斐舞女》、(2)《帆》、(3)《原野上的风》、(4)《飘荡在晚风中的声音与香味》、(5)《阿拉卡普里山丘》、(6)《雪上足迹》、(7)《西风所见》、(8)《亚麻色头发的少女》、(9)《被中断的小夜曲》、(10)《沉没的教堂》、(11)《小妖精帕克之舞》、(12)《游吟歌手》。
第二集前奏曲完成于1913年,包括:(1)《雾》、(2)《枯叶》、(3)《阿汉布拉宫殿的大门》、(4)《精于舞蹈的仙女们》、(5)《石楠树》、(6)《怪癖的拉文将军》、(7)《月色满亭台》、(8)《水妖》、(9)《向匹克威克先生致敬》、(10)《骨灰匣》、(11)《交替的三度音程》、(12)《焰火》。
浅谈在德彪西作品中音乐表情术语对演奏的指导——以前奏曲第一集为例
![浅谈在德彪西作品中音乐表情术语对演奏的指导——以前奏曲第一集为例](https://img.taocdn.com/s3/m/9cf7f93f0066f5335a81213a.png)
躁 ( r a g e u r )、嘲 弄 的 ( m o q u e u r )、兴奋 的 ( n e r v e u x )、 幽默 的
对 于 表 现音 色 的表 情 术 语 ,~般 多为 柔和 的 、优 美 的 、轻柔
术语的重要意 义。
二 、触 键和 音 色的 控制 德 彪 西 的作 品 更 多 的 是 用 客 观 的 艺 术 —— 色 彩 、 光 线 、 诗 情 、画 意通 过 暗 示 的手 法表 达 其 意 ,而对 这 些 因素 的实 现 ,除 去
关键词 :印象派 ;钢琴 前奏曲 ;音乐表情术语 ;作品指导
理 解作 曲家 的意 图 ,只有 这样 的演 奏才 是准 确 的诠释 。
一
打击 性 的音 响 。
、
音乐 形象 的把 握
在 德彪 西 《 前 奏 曲 》 中我们 可 以发 现 , 他使 用 的力度 术 语 一
应 当承 认 ,在 德彪 西钢 琴 作 品 中 , 速 度 术 语 使 用 的频 率 之 般 都 是 比较 弱 的 ,例 如 : t o u j o u r s 始 终 很弱 的 ,t r a n q u i l l e e t 高 , 正 因为对 乐 曲速 度 的 改变 ,才 能表现 出德彪 西 音 乐 中那 种瞬 f l o t t a n t 宁静 而漂 浮 不 定的 ,T r 6 s c a l m e e t d o u c e m e n t  ̄ 常 安 息万 变 的 光影 和 色彩 ,这 也并 不是 说 为 了塑 造变 幻 多变 的音 乐 , 静 并柔 和 等 ,这 些 术 语 结 合 了不 同 情 绪 的 力 度术 语 ,表 现 了不 而 随心 所 欲地 改 变节 奏 。在 演 奏 中 ,演 奏 者 要准 确 把握 乐 曲本 身 同个 性 的 力度 内 涵 。 因 此 在 演 奏 中 对 于 不 同 性质 的弱 也要 有 所 的速 度 、节奏 ,若遇 到 节奏 变 化 时 ,也要 保 证 乐 曲整体 速 度 的和 区 别 。对 于 短 暂 出 现 的 力 度 高 潮 ,大 都 瞬 间 又 回 到 了 弱 的 力度 谐节 奏 的 一致 ,对 于 速度 之 间 的转 换 也要 力 求做 到 自然 、浑然 天 范 围 ,对 于 强 的 力度 标记 也有 所 区 别 。如 : f u r i e u x 狂暴的,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演奏探析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演奏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d797f9b2cc1755270622081a.png)
德彪西《阿拉伯风格曲》第一首演奏探析作者:申楠宁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5期摘要:阿希尔·克劳德·德彪西,是对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的欧洲音乐界影响力颇深的作曲家之一,也是之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他的音乐风格对之后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阿拉伯风格曲》之一是他初期钢琴音乐作品中的一首,这首乐曲既沿袭了一部分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特色,也有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的雏形特征,是在钢琴教学中了解、学习演奏印象主义音乐作品的优秀教材。
《阿拉伯风格曲》之一中曲式的创作大多沿用了传统音乐的技法,但是在踏板的运用、和声的进行等方面又给听众带来了一种新的感受。
他在这首乐曲的节奏及调式调性方面明显表现出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与浪漫主义音乐风格的不同。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主义音乐;演奏中图分类号:J624. 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 (2020) 15-0076-01一、作品本体分析1888年,德彪西创作了两首《阿拉伯风格曲》,其中第一首为E大调。
因为其动人的旋律及典型的五声调式音阶所产生的浓厚东方色彩而被广泛学习。
整首乐曲已经表现出德彪西早期音乐作品中的印象主义风格音乐的先兆。
“阿拉伯风”一开始是中世纪时期阿拉伯建筑上的专有词,具体指一种由神怪、花卉、人物、飞禽等以小棕树叶穿织交错在一起的装饰性建筑图案。
德彪西把这种以天然之物为主的视觉艺术,表现在了听觉的艺术中,音乐的旋律华丽且富有变化,转调也比较自由,除少数应用了色彩性和声,多数情况下高低声部均匀的使用了单音、三连音与八分音符组成的两条单线条旋律交错组合,巧妙地将自然界中的声与景紧密结合。
第一首《阿拉伯风》的曲式结构可分为A、B、A’三段。
二、作品的演奏分析《阿拉伯风格曲》之一的旋律柔美生动,但弹奏者想仅仅用手指演奏出乐曲中包含的曼妙意境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演奏者演奏时要十分注重处理旋律线条与和声进行的关系,这就要弹奏者具有非常熟练的演奏技术外,丰富的联想能力以及对乐曲的深刻感受也十分重要。
乐理表情术语
![乐理表情术语](https://img.taocdn.com/s3/m/b3188e6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97.png)
乐理表情术语1. “欢快”- 乐理里的“欢快”就像春天里蹦跶的小兔子,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你听那莫扎特的《小夜曲》,一开头那节奏,就像是一群小朋友在嬉笑玩耍,满满的欢快感。
这“欢快”的表情术语啊,就像是生活中的一抹亮色,能瞬间把人从沉闷中拉出来。
2. “激昂”- 哟,“激昂”这个词在乐理里可不得了!就像战士冲锋陷阵时的呐喊,充满了力量。
就拿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来说,那开头的敲门声一样的旋律,那就是“激昂”的代表。
每次听到,我就感觉像自己站在了战场上,热血沸腾。
3. “忧伤”- 乐理中的“忧伤”,就像一个人在黑暗的角落里默默地哭泣。
像肖邦的《夜曲》,那旋律就像是诉说着无尽的哀愁。
我有个朋友,他失恋的时候听这首曲子,说感觉那音乐就像在讲他自己的故事,这“忧伤”的力量可真够大的。
4. “轻柔”- “轻柔”在乐理里就像是微风轻轻拂过脸庞。
比如德彪西的《月光》,那音符就像一片片羽毛,轻轻飘落。
我记得我在一个安静的夜晚听这首曲子,感觉整个世界都变得温柔起来,这就是“轻柔”的魔力。
5. “深沉”- 乐理中的“深沉”就像一位老者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
巴赫的音乐里常常有这种感觉。
我爷爷就特别喜欢听巴赫,他说听的时候就像在和一位智者对话,那“深沉”的韵味能让人陷入沉思。
6. “活泼”- “活泼”这个表情术语呀,就像是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音符间跳跃。
海顿的交响曲里就有很多这样的感觉。
我妹妹听到这种曲子,就会跟着节奏蹦蹦跳跳的,就像被那“活泼”的音乐注入了活力。
7. “庄重”- 你知道乐理里的“庄重”吗?就像举行盛大典礼时的那种肃穆感。
比如亨德尔的《弥赛亚》,那音乐一响起,就感觉像是进入了一个神圣的殿堂。
我参加婚礼的时候听到类似的音乐,大家都不自觉地安静下来,这就是“庄重”的魅力。
8. “诙谐”- “诙谐”在乐理里就像是一个小丑在逗你笑。
像施特劳斯的圆舞曲里,常常会有这种诙谐的感觉。
我和朋友们一起听的时候,大家都会忍不住笑出声来,就像被那音乐里的小玩笑给逗到了。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https://img.taocdn.com/s3/m/a543c358804d2b160b4ec076.png)
分析德彪西意象集第一册《水中倒影》的结构特色和演奏摘要:德彪西是印象派作品的创始人,而他的意象集第一集《水中倒影》是印象派作品中最具特色的作品之一,通过对作品曲式、结构、特色的分析,以及对钢琴演奏处理手法的理解和探索,能对演奏这首作品的人有所帮助。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作品;结构;特色;演奏德彪西的音乐,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期间,高度成熟的法国文化的结晶,反映出这位作曲家高度的知识性和深厚的教养性。
德彪西是印象派音乐的创始人,他的音乐如梦幻般地闪烁着光和色彩。
意象集是最具有印象派特色的代表作。
意象集洋溢着肯定人生的幸福感,把作曲家对大自然的感受,用独特的作曲手法,生动完美地在钢琴音乐中表现出来,不断的潺潺流水,成为作品中的主角。
第一首《水中倒影》,则是作品中最具特色的典范。
如曲题所示,这是一首水与光的嬉戏,光波随着水面颤动,微妙地闪烁发光。
乐曲几乎是用即兴风格写成,要把此曲弹奏完美,着重在把握作品的结构,色彩的运用,以及独特的触键、和声、踏板的处理上。
一、独特紧密的曲式结构《水中倒影》乐曲的曲式与结构:ABABA+尾奏德彪西作品不受传统曲式的约束,大都使用非常独特、非常紧密的结构写成。
德彪西在这里也使用了变奏曲等手法,由两个主题把乐曲统一起来。
第一主题虽然几乎不作任何变化,但第二主题重复出现时予以变化。
全曲结构是A:1-23小节,其中第一主题1-8小节,过门9-23小节;B:第二主题,23-34小节;A:35-49小节;过门45-49小节+B:54-70小节;A:71-80小节;B:78+尾奏81-94小节。
从以上益式结构分析足以看出作曲家着重曲体和旋律的要素,大胆独特的应用变奏曲的手法,把自己对大自然的感受用音乐生动地表现出来。
二、不同的音色表现不同的色彩发自本能的旋律是法国音乐学派最重要的素质,对音色有着特殊的敏感,崇尚华丽、匀称、优雅,是学派充分表现法国风雅趣味的根本所在;崇尚印象的瞬间交替变幻,是学院派直觉的、令人激动的情趣。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15c0cdc26fff705cc170a8e.png)
再 现 9 4 - 1 1 0 第1 0 2 小节 R e t e l i l i 段 第1 0 3 小节 8 t o m p o
更快
第1 0 5 小节 T r s 1 " o t e n u 十 分的 突慢 第1 0 6 小节 T f s l e n t e t 十分慢 的
t f 6 s
的 最 佳 范 本 对 管 弦 乐 作 品 进 行 作 曲 技术 研 究 有很 多 已知 的途 径与视角 , 比如 对 旋 律 、 和声 、 复调 、 曲式 结 构 与 配 器 的研 究 , 以
及 作 曲理 论 综 合 分 析 等 .但 是 通 过 对 作 品 的 音 乐术 语 进 行 研 究
结合诗篇《 牧神午后 》 的情 节 内容 与 上 表 我 们 可 以看 到 , 刚 开 始 牧 神 的 恍 惚 倦 怠— — 速 度 的不 够 稳 定 f 第 一 段 速 度 节 奏 较 慢) , 到 梦见 仙 女 后 难 以 自持 、 心神 愉 悦— — 速 度 很 不 稳 定 ( 中间
段速度节奏 由较快到停止 变化、 再 到较快 ) , 再 到 牧 神 梦 醒 后 依
一
快) 这 些速 度 术 语 不 仅 对于 表 现 牧 神 梦 遇仙 女 的文 学 性 内容 起
到 了很 好 的铺 垫 与 配 合 : 而且 , 这三 个 段 落 中 速度 的游 移 不 定 , 速 度节奏的不断变化 . 对于 “ 飘 忽不定 . 空幻神秘” 的 印 象 主 义音 乐 风 格 的形成 所起 的作 用 同 样 是 不 可忽 视 的 二、 节 拍 术 语
力度、 奏 法 和 表 情 等 的专 业 语 汇 这 些 专 业语 汇或 者 为 外 文 词语 ( 一般 为 意 大利 语 、 法语、 德语 、 英语或者西班牙语等) , 或 者 为 某 些 记 写 符 号 有 些 术 语 兼 具 这 两 种 形 式 … 这 部 作 品 所使 用 的 丰
浅析德彪西第一集《钢琴前奏曲》
![浅析德彪西第一集《钢琴前奏曲》](https://img.taocdn.com/s3/m/308df14d77232f60dccca105.png)
浅析德彪西第一集《钢琴前奏曲》作者:周晓梅鄂旭来源:《音乐时空》2016年第01期摘要:德彪西音乐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一种音乐创作体裁便是钢琴音乐。
这位印象主义作曲家对于钢琴音乐的贡献在于建立了一种全新的钢琴演奏风格,并且推动了钢琴技巧的发展。
尤其是大量色彩斑斓和声的使用使得他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别具一格。
在德彪西钢琴音乐中最为重要的当属两集《钢琴前奏曲》,这两集《钢琴前奏曲》创作于德彪西音乐创作的成熟时期,不仅集中体现了强烈的印象主义风格,更加展现出德彪西对于钢琴的理解与感悟。
本文将对德彪西《钢琴前奏曲》中的第一集做简要分析,以增添读者对印象主义钢琴音乐风格的理解。
关键词:德彪西第一集钢琴前奏曲创作特征提及法国音乐的领军人物德彪西,人人都会沉醉于他创作的钢琴小品《月光》。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音乐发展历程中,这位印象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以大量的歌曲、钢琴音乐、乐队作品而获得大量的追随者。
虽然,印象主义音乐并没有像古典主义、浪漫主义音乐那样历经多年,但是这种音乐形式仍然连接着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与20世纪的现代音乐,并且在欧洲音乐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一、作曲家及作品背景介绍德彪西生活的时代正处于象征主义诗歌与印象主义绘画全面发展的时代。
这些先锋的艺术家对同时代众多艺术领域的青年艺术家影响颇深,其中便有德彪西。
在音乐创作领域,德彪西凭借其感观的敏锐力突破陈旧的传统,在其18岁求学时便处处体现出要求创新的创作思想。
在创作《钢琴前奏曲》时,德彪西的身体状况非常恶劣,癌症时时摧残着他的生命,他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
但是,德彪西凭借他顽强的意志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继续进行他的音乐创作。
他说到:“我下决心要忽略我的身体状况,要回到工作上,而不再受这无比霸道的疾病所奴役……如果我注定很快要消失于人世,那么我希望自己至少尝试着恪守尽责。
”出于对写作前奏曲的那些大师们巴赫、肖邦等人的敬仰,德彪西在其生病期间完成了这样的钢琴音乐巨著——两集《二十四首钢琴前奏曲》。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17b71e36a45177232f60a2fe.png)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摘要】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创造性的运用了极具个性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钢琴前奏曲》是德彪西钢琴音乐的精华之处,其中频繁使用的音乐表情术语最能体现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个性的音乐语言。
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为例,对德彪西前奏曲中的音乐表情术语从力度、速度、情绪、演奏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为更准确的演奏好德彪西作品做指导。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表情术语德彪西《前奏曲》中表情术语的使用与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速度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和声和旋律。
音乐中细腻的印象,音乐情绪的瞬间转变,色彩的瞬间交替,绝妙的触键这些音符无法表达的地方都需要表情术语才能更准确的传递出来,这也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表情术语的独特之处。
因此对德彪西独特新颖,个性十足的音乐风格有深入的理解,就要对作曲家明示于谱面的表情术语惊喜全面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在演奏中更准确的诠释个性鲜明的音乐风格。
一、力度术语从德彪西《前奏曲》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整体的力度记号大多都在pp-p之间,但也有如sfz、sff、fff这样极端的力度记号,但都是稍纵即逝,持续时间较短。
除去这些明确的力度记号,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主要是文字表述的力度术语。
marqué强调、着重,endehors突出地、显着的。
这两个表示突出力度的术语在德彪西作品中是比较常用的。
这两个虽然都是表现突出、强调的含义,但是德彪西对于它们也是区别对待的。
也辅以trés,unpeu 程度术语表现不同的力度变化。
1、marqué术语marqué是在德彪西创作《意象集》第一集才开始使用的,一般强调某一个单音或和弦为主,有时也用以强调短小的副动机。
解读——德彪西前奏曲1-6
![解读——德彪西前奏曲1-6](https://img.taocdn.com/s3/m/7b78edfb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e.png)
解读——德彪西前奏曲1-6第⼀册第⼀⾸《德尔斐的舞⼥》开篇第⼀⾸,德彪西采⽤了古希腊的题材,这类题材在20世纪初的⾳乐创作中相当流⾏。
显然,古希腊艺术与⽂学的成就给了德彪西丰富⽽强烈的感受,因此他将这⾸降B⼤调的前奏曲放在整个曲集门楣的位置。
作曲家的灵感很可能来⾃希腊德尔斐的阿波罗神庙中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司。
这⾸前奏曲长两页,坚定⽽稳固的萨拉班德舞曲的步伐如宗教仪式⼀般庄严,全曲没有速度变化,也没有停顿间歇,只有难以觉察的3/4拍到4/4拍的微妙转换。
在全部24⾸前奏曲中,它是唯⼀的⼀⾸从头⾄尾都保持着同⼀速度的。
正如德彪西另⼀⾸以古代⽂化为题材的前奏曲《埃及古壶》那样,曲中有许多重叠和弦。
这也许是法国⼈理解的希腊⽂学和语⾔的特⾊:有⼀点点刻意的痕迹,颇为古板和谨慎。
根据玛格丽特ž隆(Margueritte Long)的回忆,德彪西本⼈在弹奏这⾸前奏曲时“精确得如同节拍器打出来的⼀样(avec une exactitude presque métronomique)”。
与此曲古风相近的还有,德彪西的艺术歌曲《⽐利蒂斯之歌》(作于1898年),《为钢琴⽽作》组曲中的第⼆段《萨拉班德》(作于1901年),为竖琴⽽作的《宗教舞蹈》(作于1904年),钢琴曲《意象集II》的第⼆段《⽉落古刹》,钢琴前奏曲中的《埃及古壶》(作于1913年),长笛独奏曲《牧神潘的排箫》(Syrinx,作于1913年),为钢琴四⼿联弹⽽作的《古代墓志铭6篇》(作于1914年),更不要忘记他的管弦乐作品《牧神的午后》(作于1894年)以及《夜曲》的第三段(作于1894年)。
第⼀册第⼆⾸《帆》这⾸作品⼤部分是由全⾳阶构成的,⽆明确的调性。
这本⾝就造成了⼀种模糊不清、漂浮不定的感觉,隐喻着遥远⽽⽆垠的空间。
在前奏曲中,德彪西除第42-47⼩节之外只⽤了六个⾳:C、D、E、升F、升G、降B及它们的等⾳。
第42-47⼩节使⽤的是由五个⿊键组成的五声⾳阶(诚然,严格地看,第31⼩节的简短经过⾳确实也不能算在全⾳阶范围内)。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
![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539a139d6aec0975f46527d3240c844769eaa0b0.png)
目录摘要及关键词 (1)前言 (2)1 印象主义与德彪西 (2)1.1 德彪西的时代背景 (2)1.2 《第一狂想曲》的创作背景 (3)2 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作品分析 (3)3 《第一狂想曲》的风格特征及演奏技巧 (7)3.1 音乐风格表现,通过旋律获得色彩 (7)3.2 演奏过程中的技巧难度 (9)结论 (12)参考文献 (12)浅析德彪西单簧管独奏曲《第一狂想曲》的艺术风格及演奏技巧摘要:德彪西为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印象派作曲家,是法国名垂后世的作曲家、革新家,其作品中并不追求古典主义严谨规整的音乐结构,也看不到浪漫主义的过度自我膨胀,取而代之的是奇异的幻想元素和莫测的生活色彩;《第一狂想曲》全曲贯穿印象主义音乐独特的音响效果,充溢着梦幻色彩,其音乐并不直接描绘各种生活图景,却始终渲染着对于图画的感觉和印象,印象主义的作曲家们“画”出一幅幅出色的作品,他们将新鲜的血液注入音乐的长河里,使音乐的发展有了不竭动力,启迪了20世纪初一大批作曲家的创作,影响深远。
关键词:德彪西;印象派音乐;音乐风格On the Artistic Style and Performing Skills of Debussy's Clarinet Solo"First Rhapsody"Abstract: Debussy was an Impressionist composer in the late 19th and early 20th centuries. He is a famous French composer and innovator. His works do not pursue the rigorous and regular music structure of classicalism, nor can he see romance Excessive self-inflation ,Replaced by strange fantasy elements and unpredictable colors of life, the first Rhapsody runs through the unique sound effect of Impressionist music and is full of dreamlike color,his music does not directly describe various life scenes, but always renders the feelings and impressions of pictures,the Impressionist composers "painted" an outstanding work. They infused fresh blood into the long river of music and gave inexhaustible impetus to the development of music,which inspired the creation of a large number of composers in the early 20th century, affecting Far-reaching. Keywords: Debussy; Impressionist music; music style前言莫扎特后期有一部单簧管古典作品中最具代表性的里程碑式的作品《A大调单簧管协奏曲》,而德彪西的《第一狂想曲》则是另一部里程碑式作品;受印象主义绘画和文学的影响所迸发出的“印象主义音乐”,注重听者瞬间的联想与感受;法国作曲家德彪西打破了传统的音乐结构,在音乐的道路上探索革新,开创了新颖的音响效果,彰显了与以往作曲家不同的创作手法,将意境感、朦胧感的音响效果表达的淋漓尽致;德彪西用独特的创作手法将音色与美感做了新的诠释,把瞬间印象经过音乐表现出来。
以德彪西先生的《大海》为例,用联觉理论,分析其表情特征
![以德彪西先生的《大海》为例,用联觉理论,分析其表情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aa2de4c416fc700abb68fcdb.png)
以德彪西先生的《大海》为例,用联觉理论,分析其表情特征身份证号码:37120219990310xxxx今天所研究的这首《大海》也在荷兰印象派绘画音乐家德彪西前辈音乐创作的最伟大协奏曲之中,是他所创作的一首音乐的画卷。
这类作品主题风格是胆大而新奇的,主题风格围绕全部旋律,其管弦乐色彩比之前更为栩栩如生,纹路线更为繁杂细腻。
同时这也暗示着德彪西前辈前辈的音乐创作已经到达了一个新的高度。
一位音乐点评家曾经说过,我还从未在这《大海》里听见过海的声音。
德彪西前辈回应:我造就的是大海的意象。
听了德彪西前辈前辈的话后,我也对这首《大海》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
切入主题先浅谈说一下德彪西前辈前辈的《大海》,丰富多样的音色和弦,协和的发展趋势简短的旋律就是我对这首作品的的第一印象。
并且我觉得《大海》这首作品有三个段:在第一段落中的大海,像是天刚刚明亮时黎明曙光的大海一样平静,仿佛海面从若隐若现的梦中醒来,夜幕逐渐散掉,那样的安静祥和。
黎明的阳光照在海面上,海面像个小宝宝一样,在黎明的第一缕阳光下慢慢地挪动,慢慢的冲起来一波又一波宁静的波浪;这一段在我看来,德彪西前辈前辈把在黎明时分在阳光下照的波光粼粼的海面与天上的云朵和水上的太阳光的转变通过短小的节奏表达的淋漓尽致,也就是我前面所提到的德彪西前辈前辈音乐创作中他独有的个性化处理,使得让听众的思维更加开阔,将音乐与所描绘的画面也非常连贯的结合在一起。
所以我认为第一段用来表达天亮时分黎明曙光下平静的大海是非常合理的。
在第二个段落里,我也不知道怎样给它形容是好。
根据资料查询的结果,我得知它称为“浪之嬉戏”。
于是我又仔细的听了几遍后发现从最初大海海面的宁静安详,到忽然大海变得有了激情,越来越有点儿明朗活泼,乃至大海开始变得兴奋了起来,就如同大海碰撞海湾,波浪纹在海平面上玩耍。
德彪西前辈先生用他自己的创作手法,将大海化作一个顽皮的孩童嬉戏打闹,所以这一段称之为“浪之嬉戏”也是非常的恰当。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5d979576aaea998fcc220e9a.png)
管弦乐前奏曲《牧神午后》音乐术语分析作者:梁宝忠来源:《音乐时空》2014年第06期部管弦乐前奏曲。
这部作品所使用的丰富的音乐术语对于牧神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的表现以及印象派音乐风格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文章是笔者尝试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该作的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音乐术语的分析与研究来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关键词:德彪西牧神午后印象主义音色音乐术语内容表现《牧神午后》是法国著名作曲家德彪西(Achille-Claude Debussy,1862-1918)的一部管弦乐前奏曲。
这部作品以新颖独特的音乐语言、细腻透明的配器风格,描绘出了一幅介于梦幻和现实之间的朦胧、飘忽的神秘境界,确立起了印象主义音乐风格,筑造起了一座通向现代音乐的桥梁。
法国的拉威尔、西班牙的德·法雅、意大利的雷斯皮基、波兰的席曼诺夫斯基、英国的德留斯、俄国的里亚多夫以及日本的武满彻等都受到了印象主义音乐的影响。
《牧神午后》也成为了人们学习和研究印象主义音乐的最佳范本。
对管弦乐作品进行作曲技术研究有很多已知的途径与视角,比如对旋律、和声、复调、曲式结构与配器的研究,以及作曲理论综合分析等,但是通过对作品的音乐术语进行研究同样可以管窥到音乐作品的某些特征,并达到对其作曲技术更为全面的认识。
音乐术语是用以标记或提示音乐的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的专业语汇。
这些专业语汇或者为外文词语(一般为意大利语、法语、德语、英语或者西班牙语等),或者为某些记写符号,有些术语兼具这两种形式。
[1]这部作品所使用的丰富的音乐术语对于牧神音乐形象和音乐内容的表现以及印象派音乐风格的形成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是笔者尝试性的研究,试图通过对该作的速度、节拍、力度、奏法和表情等术语的分析与研究来加深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一、速度术语速度术语是用以标记或提示音乐进行快慢的专业语汇,一般用意大利语作为国际语汇,不少作曲家也会在速度术语中加入自己熟悉的语言,常见的有德语、法语和英语等,有时还会出现意大利语和其他语言混用的现象,这部作品就主要使用了法语语汇作为速度术语;有时也会见到表示速度的标记符号,其具有与速度术语相当的功能。
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一集)踏板的作用
![浅析德彪西《钢琴练习曲》(第一集)踏板的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65e1f5dc84254b35eefd34f9.png)
谱例 2 :第一首练习曲的第 4 8 — 5 3 小节
∞竹 8 g r f s 讯0
s i mi l e
j 口 t ・
.
…
广 - 丁 乃
一
一
J _ ]
・
印
一 一 ~
团
’
F’
.
t
确
j
新
J J 正
上 的 突变 。 因此 ,在 突 强 的地 方 除 了手 指 和手 臂 在 力 度 上 加 大 以外 , 踏板 的使用更能迅速有效 的提高渐强的幅度 以及增加前后力度 、色彩 的对 比度 。
2 . 辅助 力度 的渐 变
第一首练 习曲的 1 1 1 - 1 1 3 小 节 ,力 度 是 从 弱 到极 强 的渐 变 ,渐 变 幅度大 ,时间短 ,而且还有术语标记有 “ 震耳欲聋” 、 “ 迅速地渐强” 。 因此除了在力度上大的渐变 以外 ,要达 到音色上所需的宏厚度 ,光靠 手 指 和 手 臂力 量 的弹 奏是 远 远 不 够 的 。还 需 要 使 用 踏 板来 增 加音 响 的 洪 亮 度 和 厚度 ,以便 加快 力 量 渐 变 的速 度 ,增 加 泛 音 的产 生 ,从 而 达 到 震耳 欲 聋 的音 响效 果 。
2 o / 音乐教育与 劬[ 7 4 . 干净 、有韵律的音色效果 ;5 2 — 5 3 小节可使用右踏板 ,因为这里 需要轻柔 、缥缈 的音色,右踏板的使用 可以增加这里 的柔 和度 ,使各声 部音 色融 合 ,增加 泛音 的出现 ,从 而 产 生虚 无 缥缈 的感觉 ,强化 与 前 句 的音色对 比。
那么在 《 钢琴 练习曲》 第一集 中,踏板 的使用为表现德彪西音乐特点
对德彪西前奏曲《维诺门》的音乐学分析
![对德彪西前奏曲《维诺门》的音乐学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aefc6e95cc22bcd126ff0c35.png)
44 Northern Music 对德彪西前奏曲《维诺门》的音乐学分析谷文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 100000)【摘要】克洛德·德彪西(Claude Debussy,1862-1918)作为“印象主义”音乐的开创者,是 19、20 世纪之交法国乃至世界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
尽管他本人并不十分乐于接受“印象派音乐代表”这一称谓,但其音乐所具有的突破创新意义的和声语言、丰富而自由多变的节奏以及飘忽不定如谜般的旋律,同时期“印象主义”绘画流派的风格相得益彰。
不同于早期浪漫派的标题音乐利用标题去表达一个故事或感情,“印象主义”所追求的是一种转瞬即逝的情绪与气氛,一种触而不及的神秘感——德彪西的音乐无疑很好地诠释了这点。
【关键词】德彪西前奏曲;《维诺门》;音乐学分析德彪西一生创作作品虽不多,但均带有鲜明特色。
本文所要探讨的《维诺门》,是德彪西在1910-1913年间创作的一部钢琴前奏曲。
“维诺门”是地处西班牙南部格拉纳达的中古西班牙摩尔人诸王的豪华宫殿的大门,作曲家本人并没有到过此地,只是在收到印有“维诺门”景色的明信片后,便创作了这首前奏曲。
[1]题目虽为“维诺门”,但音乐所具体表达的却是门前广场上的热闹场景——载歌载舞的人们举酒欢庆的场面。
这首前奏曲同作曲家的《格拉纳达之夜》一样,都带有鲜明的西班牙音乐风格,热情而奔放。
多重调性对置鲜明,和声色彩丰富,力度时强时弱极富变化,哈巴涅拉舞曲的速度使作品始终充满了张力。
本文即从以下几方面分析《维诺门》的创作,以求“以小见大”地通过此曲更为了解德彪西和印象派音乐的风格特点。
一、曲式结构当19世纪末的西方音乐过渡到印象主义时,传统的曲式结构已不是那么明朗,德彪西在创作中有意淡化各个部分之间的界限,以求一气呵成式地完美描绘乐曲中那些细腻的印象。
但在《维诺门》这部作品中,我们还是能从其作品的结构框架中,找到一丝传统的痕迹。
全曲共有90小节,为前有引子后有尾声的再现单三部曲式,结构图如下:乐曲在开始处的引子部分便呈现出了极富民族特征的哈巴涅拉舞曲节奏音型。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的节奏处理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的节奏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0db455dec1c708a1284a44de.png)
的一些节奏型 比喻成 “ 水中的小 卵石 ” 。其 中很多作品跟水 有关 , 像《 西风所见》 《 、沉没的教堂》 、 帆》《 。例如《 中低音 部分描写 帆》 的就是平静 的水面 , 用持续音加上 四二拍节 奏组 成了“ 静的海 平 面” 。有很多诗人都跟德彪西 的意境相近 , 比如特里斯坦 ・ 勒尔米 特 的作 品《 漫步的恋人》 中有 很多句子都让人联想 到德彪西作 品 中的意境 :接 近这黑暗 的洞穴——在这里我们 可以呼吸道多么 好 的空气——海 浪与 石头 、光 明与黑 暗在 摔 跤——溪 水厌 倦
竟 素 豫
德彪 西《 前奏 曲》 第一集 的节奏处理
画 王 瑛 陶 宁
摘
要 : 彪 西 《 奏 曲 》 典 型 印 象 派 的 代 表 , 分 的 展 示 了德 彪 西 的 创 作 风 格 , 过 对 大 自然 德 前 是 充 通 的变 化把 节 奏谱 写 成 了不一 样 的色 彩 。《 奏 曲 》 一 集的 创 作 用 了很短 的 时 问 , 在 前 第 是
的很 多作品都与水有关 ,比如 《 、》 《 妖 》 水 的 节 奏 是 他 作 品 中最 具 特 色 的 节 奏 型 , 多 水 、海 , 很
的小音符经常 出现在强拍。
一
了——它们 的冲刷使 石子变得光滑——它们在鱼塘 中休息——
那水仙花枯萎的地方。红花 、 下垂 的香蒲 的倒影——仿佛就在其 中——水 的睡梦。《 中倒 影》 水 中的节奏变化 , 细腻的和声以及写
I
226 节 ./ 拍的 奏: 11
, - 11例 第五 《 丁 26 如 首 阿 :/
纳卡普里的山丘》 此例是典型的弱起节奏 , , 以三个音为一组 。德 彪西创作 的节奏有很多都是具有 现代 派风格 。本 曲描绘 的是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音乐表情术语解析
【摘要】印象派的代表人物德彪西,创造性的运用了极具个性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创作手法开创了一个全新的音响世界,《钢琴前奏曲》是德彪西钢琴音乐的精华之处,其中频繁使用的音乐表情术语最能体现其独特的创作手法和个性的音乐语言。
本文以《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为例,对德彪西前奏曲中的音乐表情术语从力度、速度、情绪、演奏法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为更准确的演奏好德彪西作品做指导。
【关键词】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表情术语
德彪西《前奏曲》中表情术语的使用与象征主义诗歌、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是分不开的。
在他的音乐中,色彩、音色与节奏、速度的重要性绝不亚于和声和旋律。
音乐中细腻的印象,音乐情绪的瞬间转变,色彩的瞬间交替,绝妙的触键这些音符无法表达的地方都需要表情术语才能更准确的传递出来,这也是德彪西钢琴前奏曲表情术语的独特之处。
因此对德彪西独特新颖,个性十足的音乐风格有深入的理解,就要对作曲家明示于谱面的表情术语惊喜全面研究和分析,这样才能在演奏中更准确的诠释个性鲜明的音乐风格。
一、力度术语
从德彪西《前奏曲》中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整体的力度记号大多都在pp-p之间,但也有如sfz、sff、fff这样极端的力度记号,但都是稍纵即逝,持续时间较短。
除去这些明确的力度记号,我们在这里讨论的是主要是文字表述的力度术语。
marqué强调、着重,endehors突出地、显着的。
这两个表示突出力度的术语在德彪西作品中是比较常用的。
这两个虽然都是表现突出、强调的含义,但是德彪西对于它们也是区别对待的。
也辅以trés,unpeu 程度术语表现不同的力度变化。
1、marqué
术语marqué是在德彪西创作《意象集》第一集才开始使用的,一般强调某一个单音或和弦为主,有时也用以强调短小的副动机。
根据在乐谱中的语汇环境m arqué一般出现在弱的范围内,如《前奏曲》第一集第十首《沉没的教堂》:
谱例1:《沉没的教堂》(18-19小节)
第18小节和19小节处标明的marqué,指示在p-pp的力度背景下轻轻的突出,这个和弦就好像大教堂上的尖角在雾中时隐时现的情景。
2、endehors
此术语必定是用于乐曲最鲜明的主要旋律层次的强调指示,从pp-f 的力度层次之间都有出现,德彪西并辅以程度术语及文字描述性术语出现。
例如区分不同程度的突出,《帕克之舞》第63小节unpeuendehors “稍稍突出”,用于较弱的力度背景中;《西风所见》第35小节
Trésendehors“非常突出”,第47小节endehors“突出”,用于较强的力度背景中。
此外还有表现乐曲不同性质的文字描述性术语例如《西风所见》第26小节maisendehorsetangoissé“突出地、焦急不安地”,《帆》第50小节doucementendehors“柔和而突出”,《德尔菲舞女》第11小节douxmaisendehors“柔和而突出地”,它们都是用在pp的力度背景下,音色性质与所表现的力度是和谐一致的。
如第一集第七首《西风所见》中endehors伴随着程度术语和文字描述性术语都有出现;第26小节maisendehorsetangoissé“突出地、焦急不安地”,第35小节Trésendehors“非常突出;第47小节endehors “突出”,这三个结合不同的力度背景,表现了三个性格不同的主题动机:
二、速度术语
德彪西作为印象主义的代表,他的音乐极力摆脱结构框架的限制,他的音乐冲突变化丰富,主题短小,对于和声、色彩上的运用细腻多变,这些因素在他的作品中也就表现为:高频率的使用速度术语及变换拍号,这些速度术语充分的表现了德彪西音乐中丰富多变的节奏特点,有助于我们更深层的理解德彪西的音乐。
在《前奏曲》第一集中常用的速度术语有:
表示记谱速度的有:lent“慢的”、rapid“迅速的”、vif“活的、活跃的、生气勃勃的”,animé“活跃的、活泼的”,modéré“中速的”(中板),atempo“回原速”,aumouvt“恢复原速”。
表示速度变化的有:cedez渐慢,tetenu减慢,rit突慢的,serrez 加紧、加快。
这些术语与tres非常、plus更加、unpeu稍稍相结合,表现不同程度或性质的改变。
以《前奏曲》第一集第五首《阿纳卡普里的山丘》为例,这是德彪西《前奏曲》中唯一描写在意大利逗留的音乐画面,这首乐曲为明亮的B 大调,表现阿纳卡普里山丘灿烂的阳光和大海的气息,是一种单纯的、毫无顾虑的愉悦之情。
这首曲子高频的使用速度术语,充分表现了盛夏卡普里岛上耀眼的阳光,瞬息万变的色彩和光影。
曲首以Trésmodéré“中庸的”作为整首曲子的基本速度开始,第3、4小节芦笛轻快的对答(vif),欢快而鲜明的塔兰泰拉舞曲穿插进来,与前面形成鲜明对比,继而又被干脆的琶音所打断。
第5-11小节是前四小节的变化重复,其中出现了标有enserrant“加紧加快”逐步将情绪推向高潮的和弦。
此外,在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中经常使用的速度变化的术语包括cedez和retenu。
Cédez常和---//搭配,指的是很小幅度的速度缓冲,与其他速度术语交替使用,仅仅为了展现乐曲的分句和自然呼吸,是一种音乐情绪上的转变,一般不会出现在曲尾。
而retenu也常与---//、trés搭配,指的是较大程度上的放慢,感觉似乎是进入另外一种新的音乐环境,有一种中途“插入”的感觉,带给我们一种全新的音乐感受。
一般曲尾处的渐慢标记都用此术语。
例如:前奏曲第一集第五首《阿纳卡普里的山丘》
三、表情术语表情术语是对乐曲整体音乐风格的确立。
在德彪西音乐中除了力度术语、速度术语还大量使用了表情术语。
这些术语对乐曲的力度、速度、情绪氛围,演奏方法都做出了详细的要求,这些术语的出现,更加体现了印象主义风格特征。
如《前奏曲》第一集第六首《雪上足迹》
谱例7:《雪上足迹》
该曲首标有TristeetLent“悲伤而缓慢的”,确定了整首曲子的情绪基调;Cerythmedoitavoirlavaleursonored’
unfond depqysqgetristeetglacé“此节奏应保持足够的音值,以表现冰天雪地的凄凉景色;Expressifetdouloureux“有表情而悲痛的”指的是
右手的旋律,这又是一个情绪上的指示,作曲家在短短的三小节里多次使用悲伤Triste、凄凉glacé、悲痛douloureux这些情绪意境上的词,不断加深演奏者对乐曲的感受。
四、奏法术语
在德彪西钢琴《前奏曲》第一集里,除了力度术语、速度术语、表情术语,还有一种对乐曲奏法提出要求的术语。
例如第一集第二首《帆》Commeuntreslegerglissando“如同轻巧的刮奏”,让人想起竖琴的拨弦刮奏,要求弹奏是既要轻巧又要均匀,同时踏版不要踩得太深。
又如第一集第六首《雪上足迹》(见谱例7:《前奏曲》第一集第六首《雪上足迹》)曲首下方的术语Cerythmedoitavoirlavaleursonored’unfonddepqysqgetristeetglacé“此节奏应保持足够的音值,以表现冰天雪地的凄凉景色,演奏者首先要掌握好曲首低声部这个贯穿全曲的固定动机的弹奏,在弹奏时要特别注意节奏的把握、声部的清晰、音量的控制、意境的营造。
总之,德彪西《前奏曲》第一集中的这些音乐表情术语都是对印象派风格的写照,这些音乐表情术语的使用更加准确的刻画出德彪西独特的音乐个性,同时德彪西的音乐风格也为二十世纪的音乐产生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弗兰克.道斯着,克纹译《德彪西钢琴音乐》,人民音乐出版社1985年1月,第1版
[2]朱秋华编《德彪西》[M],东方出版社,1997,1月第一版
[3]赵晓生着《钢琴演奏之道》修订版[M],世界图书出版社,1999,7
[4]江晨《德彪西前奏曲解读》[J]钢琴艺术
[5]徐洁《德彪西力度风格的演奏诠释》[J]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作者简介:
王璐1987年9月,女,汉族,河南洛阳人,华中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湖北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