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 整合
心理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
心理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设计简介本文档旨在探讨心理学与信息技术整合教学的设计。
通过将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相结合,可以提供更有效和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的研究和发展。
本文将介绍整合教学设计的优势、实施步骤以及相应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整合教学设计的优势整合心理学和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具有以下优势:- 个性化研究:利用信息技术的个性化功能,可以根据学生的研究风格和能力为其提供定制化的研究资源和教学方案。
- 互动研究:信息技术可以提供各种互动研究工具和平台,促进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增强研究过程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 数据驱动的教学:信息技术可以收集和分析学生的研究数据,为教师提供有关学生研究进展的反馈和指导,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和满足学生的研究需求。
整合教学设计的实施步骤以下是整合心理学和信息技术的教学设计步骤:1. 界定研究目标:确定教学内容和研究目标,明确学生应达到的知识和技能。
2. 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工具:根据研究目标和学生特点,选择适合的信息技术工具和平台,例如在线研究平台、研究管理系统等。
3. 设计个性化研究资源: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开发个性化研究资源,包括在线教材、练题、辅助教学视频等,以满足学生不同的研究需求。
4. 促进互动与合作: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创建互动研究环境,鼓励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合作,例如在线讨论、合作项目等。
5. 监测研究进展:利用信息技术工具收集学生的研究数据,并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有关学生研究进展的反馈和指导。
6. 针对学生需求调整教学:根据学生的研究数据和反馈,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和资源,满足学生个性化的研究需求。
挑战与解决方案整合心理学和信息技术在教学设计中可能面临以下挑战:1. 技术限制:某些学校或地区可能缺乏足够的信息技术设备和网络连接。
解决方案可以是与学校或教育部门合作,争取更多的技术支持和资源。
2. 教师培训需求:教师需要掌握使用信息技术工具的技能和教学方法。
提供相关的培训和支持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应用整合教学设计。
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发展趋势论文
整合:当代人格心理学的发展趋势摘要:从建构主义、进化论心理学和认知——情感人格系统理论角度,试图发现人格理论研究的整合趋势,并通过对上述理论的阐述为人格心理学提供整合途径。
关键词:建构主义进化论心理学认知——情感人格系统整合人格心理学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它已经成为众多国内外学者关注和研究的热门领域,理论观点百家争鸣、研究手段百花齐放、学说论著层出不穷。
许多新的人格理论观点和学说为我们解释人格的本质和机能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促进了人格研究范式新的发展。
然而人格领域的研究一直被认为是松散的,曾有学者在谈到人格及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现状时充满信心,他认为:“当前传统的人格理论并未死去,而又产生了更多新的人格理论,但同时缺乏能整合前人资料、进一步指导研究的人格理论。
”[1]之所以如此,关键在于缺乏一种整体思想和一个整合观念。
笔者认为,以下几种理论为人格理论提供了整合途径。
1.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可以追溯到 goffman 的社会学理论、印象操纵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以及符号互动理论[2]。
人格是一种建构,人格的建构主义根植于上述三种理论,尤其是符号互动理论,人格建构过程包括三种成份:行动者、观察者及自我观察者。
按照人格的建构主义观点,在行动者、观察者及自我观察者三成份中,自我起决定作用。
自我意识使人际交流成为可能,交流使自我展示成为可能。
人格源于个人的自我展示,借助于旁观者对这一展示的感知及行动者的自我意识,人格最终得以建构。
在以往的研究中,人格建构的三成份分属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及临床心理学研究范畴。
人格的建构主义理论试图将这三个组成部分整合到同一理论框架中,从而为人格心理学提供一种元理论。
在整整一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围绕人格的形成、人格的结构、人格发展的动力及人格测量等问题,人格理论家们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从这些研究中我们发现,从理论假设到实证研究,传统的人格理论几乎都局限于个体内部的人格探讨,个体是人格分析的基本单元,每一个体内部都存在一种能够进行描述、测量甚至可以改变的人格。
论心理学的整合观
学”的性质。在 中国传统文化要义 “ 和而不同”的基础上 实现心理学的整合 ,是统合两种研 究范式 、摆脱 学科分 裂危机 的 有效途 径 。
关 键词 :科 学主 义 人 文 主义 人 的二 重 性 和 而不 同
心理学 自独立以来 ,在百余 年的发展历程 中 理学对其研究对象—— ^ 、 仍未有一个完整和统一 虽取得过骄人成绩 ,却也步履维艰 ,至今依然矛 的认识 ,难 以 确立 起 与人 的性 质相 适 应 的研究 范 盾繁多、危机重重。纵观心理学发展现状 ,我们 式 。在这 门以人为研究主体的学科里 , “ 人”的
1 心理学两种研究取向及其分裂 .
仅用 自然 科学 的方 法来 认 识 和理解 人 的心理 的全 部 ,这 显然是行 不通 的翻 。而人 本主义 心理学 的出
心理 学 中由来 已久 的 “ 两种 主义” ,或 被称为 现则是 对科 学 心理 学 霸权 的直 接反 动 ,人本 主义 心理学 中 的 “ 种文化 ” ( 尔) “ 种价值 心理学家认 为人有其 自身的性质和价值 ,不能以 两 金布 、 两 取 向” ( 贾林 祥) 等 。即心 理 学两 大研究 体 系科 研究机器或动物的模式来研究人。他们主张研究 学 主义心 理学 和人 文 主义心 理 学 。这 两 种取 向 自 整体的人,把心理学从实验室拉回到了现实生活,
社会心理科学 第 2 卷 总第 19 5 0 期 2 1 年第 3 00 期 总第 29 5 页
・ 论研 究 ・ 理
作者简介 :郝文卓 (9 5 ) 18 一 ,女 ,华南师范大 学应用心理 学专业硕 士研究生 ,研究方 向:心
理分析与中国文化 。
论心 理 学 的整 合 观
郝文 卓 霍 涌泉
心理学整合的四大认识分歧
脱 离 心 理 学 的 趋 向 , 多 社 会 心 理 的 研 究 者 来 自社 会学 、 化 人 类 学 等 领 域 ” 于 是 “ 许 文 。 高级 的 心 理 过 程 和 低 级
的 心 理 过 程 , 体 心 理 研 究 和 社 会 心 理 的 研 究 都 脱 离 了 心 理 学 ” 说 明 心 理 学 领 域 正 逐 渐 被 其 它 学 科 所 蚕 个 , 食 。 美 国前 心 理 学 会 主席 雅 内 ・ 彭 斯 (a e S ee ) 说 : 在 我 可 怕 的 噩 梦 中 , 梦 到 心 理 学 的 组 织 被 大 … 斯 Jnt pn e 也 “ 我 批 解 散 : 类 实 验 心 理 学 家 逃 到 正 在 兴 起 的认 知 科 学 学 科 中 , 理 心 理 学 家 愉 快 地 到 生 物学 和 神 经 科 学 系 报 人 生
Au , 0 2 g. 2 0
No. 4
文 章 编 号 :0 7—3 5 {02 0 10 5 8 20 }4—0 1 0 6—0 3
心 理 学 整 合 的 四大 认 识 分 歧
武 任 恒
( 西科技 师范学 院社 科部 , 昌 江 南 30 1 ) 30 3
摘
要 : 们 对 心 理 学 整 合 的 问 题 在 认 识 上 存 在 着 四 大 分 歧 : 1 对 整 合 必 要 性 的 分 歧 ; 2 对 整 合 可 能 性 的 分 歧 ; 3 对 整 合 的 人 为 性 人 () () ()
( S K h ) 出 的 概 念 。 它 是 指 学 科 群 体 共 同 接 受 的 理 论 框 架 , 念 体 系 、 法 和 态 度 等 等 。 库 恩 认 为 一 T. . u n 提 概 方 门学 科 只 有 形 成 了稳 定 科 学 范 式 才 能 称 得 上 是 “ 范科 学 ” “ 熟 科 学 ” 规 和 成 。用 范 式 理 论 来 衡 量 心 理 学 , 然 显 心理 学 不 属 于 “ 范 科 学 ” 还 处 于 前 科 学 时 期 。 与 此 相 近 的 观 点 是 : 为 一 门 科 学 必 须 有 一 个 “ 同 的 基 规 , 作 共
心理学的整合理论
・中、短篇论文・心理学的整合理论郑荣双Ξ 车文博(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长春,130012)1 心理学不统一或分裂的原因 一是笛卡尔二元对立思维模式的影响。
这种二元论将学术理论观点分为客观与主观以及质化与量化等等。
这样对立的区分模式在心理学中已成为一种思维和研究定势;二是心理学领域中存在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
金布尔发现心理学中存在五个与之相关的对立范畴。
沃特森则认为有18个,黑特认为有12个。
我国的研究者指出这些对立还表现在自然科学模式对人文科学模式和价值中立对价值负荷说等方面的对立。
表层研究与深层研究的对立以及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研究等方面的对立;三是方法论的对立。
实证主义和现象学被称为“现代心理学的两大对比基础”。
实证主义强调对象的可观察性、方法中心、原子观、定量研究和还原论等;现象主义则主张以直接经验为对象,以问题为中心,坚持整体观、定性研究和非还原论。
四是科学文化长期以来在心理学中处于支配和霸权地位,对人文文化采取排斥、轻视的态度,以它严格的自然科学研究范式将人文文化置于心理科学的领域之外,加剧了心理学的分裂局面。
2 心理学整合的必要性 一种观点认为,心理学中存在的分裂和矛盾是心理学中的一大难题。
只有妥善解决这一难题,才能克服分裂与对抗的巨大阻力,使心理学健康发展。
有的论者指出,心理学中两种文化之抗争的后果之一是心理学存在着分裂的危机,后果之二是使得心理学的可持续发展困难重重,最后使心理学的科学性受到动摇。
另一种观点是,两种研究取向和方法论互有不足和优势。
科学主义取向的优势是可以获得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较为深入的认识;人文主义取向的优势是使人的心理学成为真正的“人”的心理学。
在探索心理现象规律时,两种认知取向都是必要的,也是互补的。
3 整合的可能性和动力 整合的可能性。
从科学和社会发展来看,心理学中的两种文化必将整合。
马克思指出,自然科学将成为人文科学的基础,两者将相互包含成为一门科学。
心理学整合法
心理学整合法在心理学领域中,整合法是一种很重要的方法。
它不仅是理论上的一种方法,还是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一个有效途径。
整合法的本质就是将不同领域、不同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结构。
整合法的应用意义由于心理学涉及面非常广泛,而各个领域之间也互相影响,因此整合法在心理学中的应用意义非常明显。
例如,组织心理学、社会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子领域与普通心理学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但又各具特点。
在此情况下,整合法对这些领域进行整合,将它们的相似之处合二为一,使得心理学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
整合法还可以有效减少心理学理论上的冲突。
不同领域、不同理论之间可能存在着理论冲突,而整合法的应用可以消除这些冲突,使得心理学理论更加完整。
整合法的具体应用心理学中的整合法,其实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要想整合不同领域、不同理论,首先需要有一个系统性的认识。
即,先要了解各个领域、各种理论之间的关系,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所在。
在此基础上,需要进行理论的归纳分析。
心理学理论之间的相通之处、不同之处都需要被全面地吸收和整合,才能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理论结构。
最后,还需要将得出的结论应用到实践中。
整合法的目的在于服务实际应用,因此整合后的理论结构需要能够被应用到实际中,才能够被认为是有效的。
以组织心理学为例,整合法可以将先前单独研究的组织结构、组织沟通、组织文化、组织氛围等不同方向进行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组织心理学理论框架。
这样,既能够全面地认识组织的各个方面,又能够使得实践应用更为精准地进行。
总之,整合法是心理学理论建设和实践应用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方法。
只有深入地理解各个领域、各种理论之间的相似之处、不同之处,才能将它们有机地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更加完整和有效的理论结构。
从整合角度分析心理学理论流派
Vo 1 . 2 0. No. 4. 01 2 3
从 整 合 角 度 分 析 心 理 学 理 论 流 派
周 峰
( 南阳市政法干部学校, 河南 南阳 4 7 3 0 0 0 )
摘 要: 现代心理学流派众 多, 理论观点 多种 多样 , 从 各 自的角度揭 示 了人 类心理 和行 为的规律 。这 些理 论流派之 间有 所联 系也有所 区别。文章 尝试从理论整合 角度去分析有关心理 学流派。 关键词 : 心理 学流派 ; 整合 ; 行 为主义; 精神分析学
1 . 1 行 为 主 义 理 论 概 述
Hale Waihona Puke 行为主义的主要 观点 是认 为心理 学不 应该 研究意 识 , 只 应该研究行 为, 把行为与意识完全对立 起来 , 认 为人 的行为遵 循着刺激 一反应 模式 。新 行为 主义对 这些 观点 做 了改 进 , 强 调 了意识 的参 与作用 。在刺激 一反应模式之 间增加 了一个 中 介变量 , 其代表着反应的 内部心理过程 。 行 为主义 主要理论基础之一是 巴甫洛夫 的条件反 射学说 和斯金 纳的操作 条件 反射 。美 国心理学家华 生受 巴甫 洛夫影 响建立 了刺激 一反应模式 , 即人 的行 为是对外界刺 激 的反应。 他认 为外部 环境 决定 了一个 人 的行为模 式 , 这种行 为是 经过 学 习而获得 的, 也 可以通过 学 习而更 改 、 增 加 或消除 , 在 他 眼 里人和动物没什 么差 异 , 都遵循 同样 的规律 。华生 忽略 了刺 激 与反应之 间的心理过程 。 斯金纳在 巴甫洛夫经典条件 反射基础上 提 出了操 作性条 件 反射 , 他制作 了一个 “ 斯 金纳箱 ” , 箱 内装一 特殊装 置 , 压一 次杠杆 就会 出现食 物。他将 一只饿 鼠放 入箱 内 , 它在 里面乱 跑乱碰 , 偶 然一次压 杠杆 就得 到食物 , 长 时 间下 来 , 老 鼠学会 了压杠 杆去得 到食 物。斯 金纳将 这种行 为命 名为操作 性条件 反射 , 饿 鼠通过偶然操作得到 了食 物这种强化 物 , 而这个强化 物又巩同了饿鼠压杠杆的行为 。斯金纳认 为这种 强化过程是 机体行为的主要机制 。 新 行为主义者修 正 了行为主义 的极 端观点 。指 出在个体 所受刺激与行为反 应之 间存在 着 中间变量 , 它包 括需 求变 量 和认知变量 。需 求变 量本质 上就 是动 机 , 包括性 、 饥饿 、 求 安 避险的要求 。认知变量就是能力 、 认 知等。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心理现象及其影响下的精神功能和行为活动的科学,它涵盖了众多的领域和知识点。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来归纳一些重要的心理学知识点。
一、感知觉感知觉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基础。
感觉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我们通过眼睛看到颜色、通过耳朵听到声音、通过鼻子闻到气味等。
而知觉则是对事物整体属性的综合反映,它让我们能够将感觉到的各种信息整合起来,形成对一个完整事物的认识。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个红色的苹果时,“红色”这个属性是通过视觉感觉到的,而将“红色”与苹果的形状、大小等其他属性综合起来,认识到这是一个苹果,就是知觉的过程。
感知觉具有选择性、整体性、理解性和恒常性等特征。
选择性让我们能够在众多的刺激中选择关注某些部分,而忽略其他部分;整体性使我们能够将事物的各个部分组合成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理解性让我们能够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解释感知到的事物;恒常性则保证了我们在不同条件下对事物的感知保持相对稳定。
二、记忆记忆是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基本过程。
根据记忆保持时间的长短,可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的保持时间极短,一般只有 025 2 秒,但它的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的保持时间约为 5 秒 1 分钟,容量有限,一般为 7±2 个组块。
长时记忆的保持时间在 1 分钟以上,甚至终身不忘,其容量几乎是无限的。
记忆的过程还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识记的方法、材料的性质、时间间隔、情绪状态等。
为了提高记忆效果,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合理组织材料、运用联想、重复复习等。
三、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它能够帮助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
思维具有间接性和概括性的特点。
间接性是指我们可以通过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来推断未知的事物。
比如,医生通过病人的症状来诊断病情,就是思维间接性的体现。
概括性则是指我们能够从众多的事物中抽取共同的本质特征。
探析心理学整合的一种可能路径:基于“质”与“量”对峙的思考
对 立论 的学者 有认 为 是两 种 文 化 的 对 立 , 即科 学 文 学那样 拥 有 统 一 的范 式 。有 持 乐 立 … 。有 学 者认 为 是 两 种 主义 为心 理学 在 当代 科 学 高 速 发 展 的 潮 流 中会 朝 着 科
学史 ; 方双虎 ( 1 9 7 4一 ) , 男, 安徽枞 阳人 , 安徽 师范大学教育科 学学院教授 , 心理 学 系主任 , 博 士, 硕士 生导 师, 研 究方向 : 理论 心理学与心理学史。
.
1 36 .
立“ 星丛式” 的大科学观 J 。以上学者都是从宏 观 至对变量 间是 否存 在 因果性关 系也不作 断言。同
总第 1 5 8期
S u m No . 1 5 8
探 析 心理 学整 合 的一 种 可 能 路径 : 基 于“ 质" 与“ 量" 对 峙 的 思 考
汪国瑞 , 方双虎
( 安 徽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 学院 , 安徽 芜湖 2 4 1 0 0 0 )
摘要: 心理 学研究方 法中“ 质” 与“ 量” 的分歧 由来 已久。纵 观现代 西方心理 学的 百年 发展 史 , 各 学派之 间的对
的对立 , 即客 观主 义 与 相对 主 义 的 对立 J 。研 究 中
学方 向演变 , 最终 会 成为 一 门真正 、 严密 的科 学 。
长期争论 的结果是人们 会思考心理学是否是 一门
国内的大部分学 者都认为心 理学的发展存在
但 他 们 认 为 心 理 学 并 不 是 绝 对 会 走 向分 科学 , 换 句 话 说 心 理 学 是 否 存 在 危 机 或 分 裂 的倾 着危 机 , 向。心理 学经 过百 年 的 发展 , 有 学 者 对 心 理 学 的未 裂 , 他们也 提 出各种整 合 的观 点。具 有代表 性 的 来发 展前 景持 悲观 态 度 , 前美 国心 理 学 学 会 主席 斯 有 : 陈 立认 为在 心理 学 的 整合 需 要 在 研 究 中将 现 象 4 j 。 叶 浩 生 认 为 心 理 学 彭斯 曾经说 过 : “ 在 我最 可怕 的 噩梦 中 , 我 梦 到 心理 学方法 和 实 证 方 法 相 结合 l
心理学的整合理论
心理学的整合理论
郑荣双;车文博
【期刊名称】《心理科学》
【年(卷),期】2003(26)2
【总页数】1页(P349-349)
【关键词】心理学;整合理论;实证主义整合观;人本主义整合观;场论整合观;人学整合观;系统科学整合观
【作者】郑荣双;车文博
【作者单位】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心理学系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84
【相关文献】
1.从西方理论心理学的崛起看中国理论心理学发展——兼论中国理论心理学建构[J], 姜永志
2.整合、创新与展望--中国心理学会理论心理学与心理学史专业委员会2003年年会纪要 [J], 李炳全
3.从心理学理论到理论心理学--心理学发展的理论观 [J], 陈少华
4.整合创造力心理学研究的理论心理学途径(下) [J], 宋晓东
5.论"理解心理学"与"解释心理学"的统一--整合维果茨基与皮亚杰理论的一种途径[J], 杨慧;熊哲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完整版)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第⼀章⼼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法(⼀)⼼理学的研究对象1、⼼理学——⼼理学是研究⼈的⼼理现象发⽣、发展规律的科学。
2、⼼理现象——⼼理现象是⼼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理过程和个性⼼理特征的统⼀体。
3、⼼理过程——是指⼈的⼼理活动发⽣、发展的过程,具体⽽⾔,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下,在⼀定的时间内⼤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
⼼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理特征——个体⾝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理特点,包括能⼒、⽓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个统⼀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产⽣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①⼈的情感对意志⾏动有⼀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的情感。
7、⼼理学真正成为⼀门独⽴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理学家冯特在莱⽐锡建⽴⼼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理学是⼀门与⾃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的⼼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的⼼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如体温的⾼低或饥渴等等;③⼼理因素,即⼼理对⼼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的⼼理对今天发⽣的⼼理的影响。
10、⼈的⼼理实质:⼈脑是产⽣⼼理的器官,⼼理是⼈脑的机能。
⼈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1、⼼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理学规律。
2、⼼理学研究的意义(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主义做⽃争;⼼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定的理论意义;⼼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
趋向整合的超个人心理学作者:杨韶刚一、超个人心理学的兴起作为一种独立的心理学流派,超个人心理学的历史是非常短暂的。
但是其思想渊源却既可追溯到2000多年以前西方古代思想家如普罗泰格拉、德谟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人对人性及其潜能的理解,也可追溯到古代东方哲学和宗教,如印度文化中的瑜珈功、东南亚各国的佛教、中国的道家学说、日本和中国的禅宗、伊斯兰教的泛神论神秘主义等。
随着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频繁,这些古代东方的思想对西方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些西方的有识之士,如W.詹姆斯、CG.荣格等人都在他们的研究中呼吁人们关注这些在一般人看来貌似神秘的心理现象。
在他们看来,这些现象并不神秘,只是在目前情况下还难以用科学实证的方法进行研究而已。
不能因为它们难以研究,就把它们丢弃不管,任意地由宗教、巫士和骗子们根据各自的需要来加以解释。
20世纪中叶,人本主义心理学在反对行为主义和精神分析的呐喊声中,打着心理学第三势力的旗号走上了心理学的历史舞台,它强调研究人的尊严和价值,发掘人的自我实现的潜能,探索人生存在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一些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发现,在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超个人的发展倾向,这是一种对于人格健康成长的不断追求,它包含着许多自我超越的特征和动机。
但是,大多数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所关注的是正常而健康的人,他们虽然承认有超个人心理现象的存在,但没有多少人愿意潜心研究它们。
即使是那些关注人的内在潜能和自我实现的人,也不愿意超出其特定的研究范围。
超个人心理学要想有所发展,就不得不从人本主义心理学中分化出来,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另外,在60年代的西方主流心理学中有许多值得怀疑的信念指导着心理学的理论和实验研究。
例如,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主流心理学认为,人一旦在生理上长大成人,其心理发展便基本停止,因此,大多数关于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儿童期和青少年时期。
超个人心理学则认为人的心理是可以终生发展的。
在心理健康研究中,当时的主流心理学主要以病理学为依据,认为心理健康只不过是身体上“没有病”而已。
从多元到整合——谈心理学整合之路
【 关键词】 分裂; 多元 ; 系统; 整合 1 分 裂 的存 在
在 冯 特 之前 漫 长 的岁 月 里 。 方 心 理 学 作 为 哲 学 的 附 庸 一 直 处 在 西 它 所 赖 以 产 生 的 情 景 和 文 化 背 景 来 说 都 是 合 理 、 法 的 , 应 受 到 尊 合 都 重 , 有其 存 在 的 理 由 。 都 不存 在 一 个 超 越 ~ 切 的 、 中立 的价 值 标 准 作 为
衡量各种理论观点的尺度。因此 , 每一种理论相对于理论的建立者来 散乱零碎而不成体系的状态中。l 纪末 , 9世 在冯特 的努力 下, 心理 学 说 都是 “ 理 ” 理 论 与 理论 之间 是 一 种 平 等 的关 系 。 真 ,
成 为 一 门 独 立 的学 科 。 那 时 起 , 理学 内部 产 生 了众 多 的 学派 。 是 从 心 仅 相 对 主 义 的 根 本 问题 在 于它 没 有 理 解 共 性 和 个 性 之 间 的 辨 证关 大 的 学 派 就有 构 造 主 义 、 能 主 义 、 为 主 义 、 式 塔 学 派 和 精 神 分 析 机 行 格 系 , 大 了个 性 而 忽 略 了共 性 。 夸 每一 种 理 论 固 然是 依 赖 一 定 的 文 化 、 情 五 个 阵营 , 的 学 派 如 联 结 主 义 、 小 目的 主 义 等 以及 由各 主要 学 派衍 生 景 产 生 的 , 必 须 明 白 自 己的 限 度 在 哪 , 即在 进 行 理 论 的推 广 时避 但 也 出来 的 支 学 派更 是 多 得 不 胜枚 举 。 些 学 派 相 互攻 击 , 此 排 斥 , 心 这 彼 使 免 发 生 以偏 盖 全 的错 误 。我 们 已经 指 出 , 度 的 多 元 化 和 多样 化 对 于 适 理 学 陷 入 “ 战 ” 中 。2 内 之 O世 纪 6 0年 代 以后 , 由于 科学 技 术 的进 步 、 政 维 持 心 理 学 的 生 命 力 来 说 是 必 要 的 , 是 , 对 主 义 的 观 点 使 得 心理 但 相 府 资 助 的 增 加 以及 心 理 学 队 伍 的扩 大 等 原 因 . 理 学 知 识 呈 爆 炸 式 增 心 学 家 丧 失 了任 何 的评 价 标 准 ,任 何 的 理 论 观 点 都 有 其 存 在 的 理 由 , 其 长 。 是 西 方 心理 学 却 不 是 趋 向 统一 , 反 。 但 相 向心倾 向 的优 势 逐 渐 被 腐 结 果是 心 理 学 中理 论 观 点 的 泛滥 。 且 由于相 对 主义 所 倡 导 的 多 元 和 而 蚀 , 而 代 之 的是 分 裂 的 离 心倾 向 。 取 多 样 化 是 建 立 在 不 可 公 约 的 基 础 上 . 不 同 文 化 群 体 、 同理 论 观 点 即 不 是 不可比的, 这样 一来 就 使 得 寻 求 共 同 的基 础 化 为 泡影 。心 理 学 将 继 2 整 合 的必 要 续 生活 在 分 裂 危 机 的 噩 梦 中 。这 样 一 种 观点 鼓 励 分 裂 , 然是 心 理 学 显 认 为 心 理 学 存 在 着 分 裂 的危 机 的 心 理 学 家 衡 量 危 机 的主 要标 准 整合 的另 一 个 障 碍 。 是 心 理 学 目前 仍 没 有 一 个 科 学 哲 学 家 库 恩 所 说 的 “ 式 ” 库 恩 在 范 。 16 9 2年 出 版 的 《 学 革 命 的结 构 》 书 中认 为 范式 是 学 科 群 体 共 同 接 4 科 一 受 的 理 论框 架 、 念 体 系 或方 法 和态 度 等 等 。 一 门 学 科 只 有 形 成 了稳 概
试论斯塔茨的心理学整合观
最 初 , 塔 茨认 为 斯 金 纳 的激进 行 为 主义 不 斯 适 合用来 研 究人 类 的各 种 行 为 , 是 他 称 自己 的 于
研究 为社 会 行 为主 义 , 以表 明其 理 论 与 传 统行 为 主 义 的联 系 和 区别 , 出 版 了 《 会 行 为 主 义 》 并 社
( t t, 9 5 。后 来斯 塔 茨指 出 , 管 他 提 出 的 Sa s 1 7 ) a 尽 统一 理论 当时只是 一 个框 架 , 具有 革命 的潜 力 , 但
tu le Sat) h r br t s教授所做 的工 作非 常值 得关 注 。 Wi a
他不 仅倡导成 立 了心 理 学统 一 问题 研 究 协 会 ( o S-
心理学 就 在追求 运 用 自然 科 学 的方 法 , 其 成 为 使
像 物理 学那样 的科学 。统 一 的 自然 科学 及其 科学 哲学 一 直都 是心 理学 的理 论 模 型 。1 6 9 2年 , 恩 库 提 出范 式论 , 引起 了众 多心 理学 家 的关 注 , 塔茨 斯 也 是其 中一 员 。他赞 同并 试 图用范 式论 来 指导 心
理学所 必须 完成 的任务 。
即 多水 平 的理 论 与 方 法 。
关键词: 斯塔 茨 ; 合观 ; 理行 为主 义 ; 整 心 多水 平 的理论 与 方法
中 图 分 类 号 : 8 文 献 标 识 码 : 文 章 编 号 :0 1 4 0 (0 1 0 B4 A 10 — 6 8 2 1 )2—0 1 0 收稿 日期 :0 0—1 l3— 5 21 2—2 4
正如斯塔茨所说以往的每个心理学行为主义呈现了一种清晰的对比的方法只有当领域都有自己的目的和兴趣研究者大力发展自己人类行为被分析为组成它的行为事件即刺激和反领域内的研究者感兴趣的方法问题结果知识和应事件时才能被理解而且分析得越充分理解理论但并没有提出在统一理论的目标下组织这些得也越透彻staats1996p368
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
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以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的培养为标题,本文将介绍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培养该能力的方法。
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是指个体将所学的心理学知识进行整合、归纳和应用的能力。
在现代社会中,心理学知识的应用非常广泛,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活动,还可以应用于教育、管理、咨询等领域。
因此,培养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对于我们提升自身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非常关键。
培养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需要我们具备广泛的心理学知识储备。
心理学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包括认知、情绪、人格、发展、社会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学习心理学专业课程、阅读心理学相关书籍和期刊、参加心理学研讨会等方式,不断积累心理学知识。
同时,我们还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如心理学网站、博客等,获取最新的心理学研究成果和理论。
培养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需要我们具备系统思维的能力。
心理学知识的整合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各个知识点串联起来,更重要的是能够发现其中的联系和规律。
通过系统思维,我们可以将不同领域的心理学知识进行分类、整理和梳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将心理学知识与具体问题相结合,找到解决问题的最佳途径。
培养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需要我们具备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批判性思维是指对所学知识进行评估和分析的能力,能够辨别真伪、判断逻辑和提出合理的质疑。
在整合心理学知识时,我们需要对不同理论和观点进行比较和评价,了解各种观点的优劣和适用范围。
通过批判性思维,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心理学知识的本质和应用的局限性,从而提升整合能力。
培养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还需要我们具备创新思维的能力。
心理学知识的整合并不仅仅是对已有知识的重复和复述,更重要的是能够结合实际情况提出新的见解和观点。
通过创新思维,我们可以将不同领域的心理学知识进行融合和创新,形成新的理论和应用模式。
在实践中,我们可以通过开展研究项目、参与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心理学知识整合能力。
心理学中的整合性心理治疗是怎样的
心理学中的整合性心理治疗是怎样的在当今快节奏和多元化的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各种各样的心理挑战和困扰。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这些问题,心理治疗领域不断发展和创新,其中整合性心理治疗作为一种综合性的治疗方法,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整合性心理治疗并不是一种单一、固定的治疗模式,而是一种灵活、多元的治疗理念和方法的融合。
它旨在综合运用不同心理学流派和治疗技术的优势,根据每个来访者的独特需求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要理解整合性心理治疗,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些常见的心理学流派和它们的核心观点。
比如,精神分析学派关注潜意识和童年经历对个体心理的影响;认知行为学派强调思维和行为模式的改变;人本主义学派则注重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在价值。
而整合性心理治疗并不局限于某一流派,而是博采众长。
在整合性心理治疗中,治疗师会对来访者进行全面而深入的评估。
这包括了解来访者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社会关系、当前的心理症状等多个方面。
通过这样的评估,治疗师能够更准确地把握来访者问题的本质和根源,从而为后续的治疗提供依据。
治疗过程中,整合性心理治疗师可能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
比如,在帮助来访者探索潜意识冲突时,可能会借鉴精神分析的方法;而在帮助来访者改变不良的思维和行为模式时,又会运用认知行为治疗的技巧。
这种灵活的切换和综合运用,使得治疗能够更贴合来访者的需求,提高治疗效果。
整合性心理治疗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强调治疗关系的重要性。
治疗师与来访者之间建立起信任、尊重、理解的关系,为治疗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
在这种关系中,来访者能够感受到安全和支持,更愿意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内心世界。
此外,整合性心理治疗也注重来访者的主观体验和自我成长。
治疗师不仅仅是帮助来访者解决当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引导来访者提升自我认知、增强心理韧性,培养应对未来挑战的能力。
比如说,有一位来访者因为工作压力导致焦虑和失眠。
治疗师在开始阶段,通过倾听和共情,与来访者建立起良好的关系。
动机的整合原理
动机的整合原理动机的整合原理是由心理学家贝里尔创立的,主要用于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和变化。
该理论提出,人的行为是由各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这些因素包括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等。
动机的整合原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和阐述。
首先,动机的整合原理认为,人的行为是由生理需要驱动的。
生理需要是人体对于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例如食物、水和睡眠等。
当人体感到饥饿或口渴时,这种生理需要会促使人去寻找食物或水源来满足需求。
这种驱动力是一种基本的原始动机,是行为的重要来源。
其次,动机的整合原理强调了心理需要对行为的影响。
心理需要是人类对于满足自身心理发展和成长的需求,例如自尊、归属感和成就感等。
当人感到被尊重和认可时,他们会更加愿意投入到工作和学习中,因为这些活动能够满足他们的心理需要。
换句话说,心理需要成为了人们行为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第三,动机的整合原理还涉及到社会需求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需求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的需求,例如友情、爱情和归属感等。
当人们感到孤独或缺乏社会支持时,他们会努力寻找和建立社会关系来满足这些需求。
因此,社会需求也成为人们行为的动机来源之一。
最后,动机的整合原理强调了个人目标对行为的影响。
个人目标是人们为了实现自己的期望和目标而努力。
当人们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并有信心能够实现时,他们会更加有动力去追求自己的目标。
个人目标可以激发人们的内在动机,使他们能够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目标。
总结起来,动机的整合原理认为人的行为源于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生理需要、心理需要、社会需求和个人目标等因素共同影响着一个人的行为。
了解这些因素对行为的影响,有助于我们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的动机来源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选择题
1.人的个性心理特征的结构主要包括()
A.认识、情感和意念过程
B.感觉、记忆、思维、想象
C.能力、气质和性格
D.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自我调节系统
2.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流派是()
A.行为主义
B.精神分析
C.人本主义
D.认知主义
3.下列哪一种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
A.见风流泪
B.乐极生悲
C.谈梅生津
D.望梅止渴
4.一种感觉受刺激影响,引起了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发生变化,这是()
A.感觉的对比
B.感觉的相互作用
C.感觉的适应
D.感觉的后像
5.在影响深度知觉的线索中,人们看远物纹理模糊,这种影响是()
A.空气透视
B.物体重叠
C.线条透视
D.双眼视差
6.“万绿丛中一点红”易被人注意是利用刺激物的什么特点()
A.强度
B.活动
C.持续
D.对比
7.注意是下列哪一种心理现象()
A.心理过程
B.个性心理特征
C.组织特性
D.认识过程
8.当人们看见“天安门”三个字或其他刺激时,头脑中重现天安门城楼形象是()
A.再认
B.会议
C.表象
D.想象
9.先学习记忆的材料对后继学习记忆的干扰作用称为()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延缓抑制
D.消退抑制
10.艺术家创作时的构思活动主要是()
A.记忆表象
B.再造想象
C.无意想象
D.创造想象
11.学生做多项选择题时说明其下列哪种思维能力强()
A.再现思维
B.求同思维
C.辐合思维
D.发散思维
12.神经系统是由()构成的
A.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
B.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和大脑
C.脊髓和大脑
D.脑干、间脑、小脑和大脑
1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A.对客观事物的感知
B.个体的愿望和需要
C.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
D.个体的能力与人格
14.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A.对艺术作品的欣赏
B.对祖国的热爱
C.助人为乐的幸福感
D.高考被录取带来的喜悦
15,以下属于智力因素的是()
A.注意力
B.动机
C.情感
D.意志
16.个体在调节自己的心理活动时表现出的心理特征是性格的()
A.态度特征
B.理智特征
C.情绪特征
D.意志特征
17.弗洛伊德将人格结构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他认为其中()具有最强大的力量。
A.本我
B.自我
C.超我
D.三者都是
18下面对气质的描述错误的是()
A.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
B.人的气质差异是通过后天培养形成的
C.气质不具有好坏之分
D.气质不能决定一个人未来的成就大小
19.语言中可以独立运用的最小单位是()
A.单位
B.语素
C.词
D.句子
20如果一个失语症病人无法将看到的物体和听到的物名声音之间建立起对应的联系,而不能理解语词的意义,那么我们可以大致判断病人的()受到损伤。
A.布洛卡区
B.威尔尼克区
C.弓形束
D.角回
1-5CACBA 6-10DCCAD 11-15DABDA 16-20DBBCD
多选题
1.内部感觉包括(CD)
A.味觉
B.触压觉
C.运动觉
D.平衡觉
E.内脏感觉
2.个体心理包括(ACD)
A.认知
B.注意
C.情绪与动机
D.能力与人格
E.意识
3.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包括(ABC)
A.个体心理
B.个体心理的现象与行为
C.社会心理
D.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E.动物
心理
4.心理学研究的类型包括(ABC)
A.相关研究
B.个案研究
C.因果研究
D.实验研究
E.追踪研究
5.心理学的性质可做如下描述(BC)
A.自然科学
B.中间科学
C.社会科学
D.玄学
E.思维科学
6.神经元按功能可以分为(CD)
A.感觉神经元
B.脑皮层神经元
C.中间神经元
D.运动神经元
E.视听神经元
7.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最小变化量叫(ABCD)
A.差别感觉阈限
B.差别阈限
C.最小可觉差
D.j.n.d
8.韦伯定律()
A.说的是差别阈限与标准刺激强度的比例是一个常数
B.说的是心理量和刺激的物理量的对数成正比
C.可以用公式表示为:S=KlgR
D.可以用公式表示为△I/I=K
9.(B.C)的现象属于感觉后像
A.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
B.电灯灭了,眼睛里还会看到亮着的灯泡的形状
C.声音停止后,耳朵里还有这个声音的余音在缭绕
D.绿叶陪衬下的红花看起来更红了
10.神经元由(A.B.C)
A.树突
B.轴突
C.胞体
D.细胞核
二、填空
1.注意具有如下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对信息的整合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预测与预见功能等。
2.人能够感受到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别量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
3.记忆从内容性质不同可划分为形象记忆、抽象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4.知觉的恒常性是指知觉的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变化时,直觉映像保持相对不变的特征。
5.个性结构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
6.发散思维又被称为求异思维,它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着多种可能的方向扩散,从而寻求各种正确的答案。
7.语言产生也叫语言表达,是指人们通过发音器官或手的活动,用语言把所要表达的思想说出来或写出来的心理过程。
8.权利动机是指人们具有的某种支配和影响他人以及周围环境的内在驱力。
权利动机可以分为个人化权利动机和社会化权利动机。
9.`情绪的外周神经机制主要与植物性神经系统、内外分泌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系。
10.内分泌腺分泌激素到血液。
在情绪、动机和人格中起调节作用。
脑垂体成为“主腺体”是一种最重要的内分泌腺。
简答题
1、注意的功能有哪些?
注意的功能有:1选择功能;2维持功能;3调节功能。
2、简述情绪和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表现在:第一,情绪通常指与生理需要相联系的体验,而情感是指与人的社会性需要相联系的体验。
第二,情绪具有情境性、冲动性和短暂性。
情感具有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第三,在个体发展和人类进化中,情绪发生早,而感发生晚。
晴绪和情感间虽有区别,但两者又是密不可分的。
一方面,情感依赖于情绪,人的情感总是通过各种不断变化的情绪得以表现的,离开具体情绪,人的情感就不能存在和表现。
另一方面,情绪依赖于情感。
情绪的不同变化一般都受到个人已经形成的社会情感的影响。
总之,情绪和情感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3、简述感觉与知觉的区别与联系。
答: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但感觉和知觉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1、感觉和知觉的相同点:
(1)两者都是人脑多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
(2)两者都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3)两者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人脑的活动。
2、感觉和知觉的区别:
(1)反映的内容不同。
(2)产生的性质不同。
(3)生理机制不同
4.什么是求异思维,它有什么特点?
答:求异思维也叫发散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各种不同的途径思考出多样性的答案的思维。
其特点有: 1.流畅性,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一连串回答出十几个或几十个解决问题的方案;2.变通性,指能思考出多种不同类型的解决方案,如回答布可以做伞、帐篷、绷带、画布等;3.独特性,指思考与众不同,如提出“一国两制”的方案
论述题
论述思维的本质。
答:思维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思维的本质:它反映的是事物的本质和内在的规律性。
其间接性的表现在:(1)思维能对不在眼前、没有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加以反映。
(2)思维能对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进行反映。
(3)思维能在对现实事物认识的基础上做出某种预见。
其概括性包含两层意思:(1)是把同一类事物的共同性抽取出来,对其本质属性加以概括。
(2)是从部分事物的相互联系中,找到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并将其推广到同类的现象中去。
通过思维的间接概括反映,人的认识就能从个别上升到一般,从现象到本质,由片面到全面,有外部联系到内部联系,从偶然中发现必然,从现实中推知过去、预见未来,使人的认识范围更加广阔和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