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_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d872b02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fc3d87d.png)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践活动,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提高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理解摩擦力的概念;(2)掌握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2)通过小组讨论分析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3)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设计简单的应用实例。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增强团队协作意识。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
2. 教学难点:摩擦力的计算和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讨论法和实例分析法进行教学。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摩擦力现象,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
2. 实验观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摩擦力的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产生的原因。
3.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摩擦力的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和影响因素,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5. 实例分析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体会知识的实用性。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应用。
7.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巩固所学知识。
课后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讨论和实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摩擦力的基本知识,并能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摩擦力的计算方法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这方面的讲解和练习。
课堂上的小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可以尝试采用其他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总体来说,本节课教学效果良好,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六、教学拓展1. 介绍摩擦力的计算方法,如滑动摩擦系数和静摩擦系数的计算。
小学科学_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2014ffb3964bcf84b8d57b01.png)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受到阻碍运动的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2.5N),供拉动的小车,砂纸,钩码(作为载重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我这样测出来的读数是什么力啊?(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物体),那这样呢(用弹簧测力计拖动笔袋)。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刚才说的对不对。
(一)认识摩擦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46cc5e5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92.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和作用《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和力》单元的第5课。
本单元以物质科学领域主要概念“运动和力”为学习线索,引导学生研究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以及不同形式的能量之间的转化。
摩擦力是一种常见的力,在生活中无处不在。
本课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让学生认识摩擦力的存在,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以及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力的概念,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学习其他力的知识以及能量的转化奠定了基础。
(二)教材内容结构本课教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聚焦:通过生活中的现象,引出摩擦力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索:包括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
一是通过直接感受和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认识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二是探究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了解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会影响摩擦力的大小。
3.研讨:引导学生对探索活动中的发现进行讨论和交流,加深对摩擦力概念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4.拓展:介绍生活中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例子,让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目标1.知道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2.了解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
3.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二)科学探究目标1.会用垫圈拉动纸盒,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能测量物体在不同表面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大小。
2.能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和物体重量的关系,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和推理。
3.能对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反思与评价,提出改进建议。
(三)科学态度目标1.对摩擦力的研究表现出兴趣和探究热情。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四年级上册科学教科版](https://img.taocdn.com/s3/m/b7191275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46.png)
作业布置与反馈是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适量的作业布置,学生可以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同时,及时的作业反馈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并改进。教师应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目标,合理布置作业,并及时给予学生反馈,以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为了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教师可以准备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和视频等多媒体资源。例如,可以准备一些展示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不同压力下物体运动状态的图片,或者制作一些动画视频来演示摩擦力的作用机制。这些多媒体资源可以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此外,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发现有些小组的团队合作效率较低。这可能是因为沟通不畅、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引导他们更好地协作。
八、课后拓展
1. 拓展内容: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阅读材料或视频资源。
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我推荐以下拓展内容:
a. 《摩擦力的奥秘》:这是一本专门介绍摩擦力的科普书籍,内容丰富,深入浅出,适合四年级学生阅读。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摩擦力的类型和影响因素。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写300字,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摩擦力相关的实际问题。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实验操作。这个操作将演示摩擦力的大小和影响因素。
b. 摩擦力实验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一些摩擦力实验,如测量不同接触面粗糙程度下的摩擦力大小,探究压力对摩擦力的影响等。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9a115940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2c4b573.png)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背景本节课旨在帮助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观察和实验,学生能够掌握摩擦力的基本性质,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掌握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的产生和变化规律;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积极思考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难点: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2. 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3. 参考资料:相关教学课件、实验指导书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PPT展示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提出问题:“摩擦力是什么?它对物体的运动有什么影响?”2. 知识讲解讲解摩擦力的定义和性质;阐述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3. 实验探究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运用控制变量法,分析实验结果;讨论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的关系。
4.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提出拓展问题,引导学生课后思考和探究。
5. 课后教学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提出改进措施;总结教学经验,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学生对摩擦力的定义、性质和影响因素的理解,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中的观察、记录和分析能力,以及运用控制变量法的能力。
3.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练习题,评估学生对课堂内容的巩固和应用能力。
七、教学反馈与改进1.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反馈,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2. 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3. 针对学生的共性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讲解。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3篇)教科版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https://img.taocdn.com/s3/m/410b2c786ad97f192279168884868762caaebb37.png)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反思(1)在教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后,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反思,以便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提升教学质量。
一、成功之处(一)情境导入,激发兴趣1. 在聚焦环节,通过“摩擦初体验”活动,引导学生亲身体验摩擦,从手在桌面滑动以及利用身边物体感受摩擦出发,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为切入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这种基于学生前概念的教学方法,能够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为后续摩擦力概念的构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 以古埃及人搬运巨石的情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如何搬运重物以减小摩擦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
这一情境不仅让学生感受到科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还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能力。
(二)实验探究,培养能力1. 在探索环节,给予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让学生自主设计实验来比较不同运动方式搬运重物时摩擦力的大小。
学生通过观看实验微课,梳理实验方法,并在师生共同小结实验细节后,动手操作进行实验。
这一过程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包括提出问题、设计实验、收集证据和分析数据的能力。
2. 在实验过程中,强调垫圈要一个一个地增加、轻拿轻放,棉线不能脱离滑轮卡槽等实验操作规范,培养了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实事求是的精神。
同时,要求学生重复实验三次并及时记录数据,有助于提高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让学生明白科学实验需要严谨和细致。
(三)研讨交流,深化理解1. 在研讨环节,组织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讨论。
学生能够自主分析数据,总结出滚动时摩擦力更小的规律,并能从使用滚木和轮子运输重物的活动体验中,深刻理解人类技术的进步意义。
这种研讨交流的方式,不仅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合作与交流,还培养了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归纳总结能力。
2. 通过对不同小组实验结果差异的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大小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物体的重量等。
这一过程让学生对摩擦力的影响因素有了更全面的认识,深化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e43094d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4e.png)
教科版四年级上册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运动和力章节的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主要介绍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
学生在前几节课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概念,了解了力对物体的影响。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摩擦力的概念,明白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 能力目标:观察和描述摩擦力的表现形式,能够简单解释摩擦力对物体的作用。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思考能力,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教学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运动和力的基本概念,对物体的运动和力有一定的了解。
他们能够进行简单的观察和实验,并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但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作用可能还不够清楚,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实验进行引导和讲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老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复习运动和力的概念。
2. 老师出示一些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物体的运动状态。
第二环节:引入摩擦力的概念1. 老师出示一个小车和一个光滑的桌面,让学生猜测小车在桌面上会怎样运动。
2. 老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将小车放在桌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会观察到小车在桌面上运动一段距离后停下来。
询问学生为什么小车会停下来,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一种力使得小车停下来。
第三环节: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1. 老师出示一个带有毛毡底的小车,让学生猜测这个小车在桌面上会怎样运动。
2. 老师让学生进行实验,将带有毛毡底的小车放在桌面上,观察小车的运动情况,并让学生描述观察到的现象。
3. 学生会观察到带有毛毡底的小车在桌面上滑动得更远。
询问学生为什么带有毛毡底的小车在桌面上会滑动得更远,引导学生认识到这是摩擦力的作用。
小学科学_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小学科学_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c3f30461a6c30c2258019e54.png)
运动与摩擦力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了初步感受。
本课是继学生了解了重力、弹力、反冲力,以及学习测量力的大小,认识力的单位的基础上,引出摩擦力。
同时本课是后面学习“滑动与滚动”和“设计小赛车”的基础。
因此本节课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课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第三部分: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内容:79--81页教学目标: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通过在桌子上拖动手掌等方法感知摩擦力,通过测量物体匀速运动起来需要的力来感知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粗糙的关系。
这个问题的推测和实验都不难,所以教科书要求用提供的材料设计实验来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研究这个问题的方法、过程与上一个实验类似,要求学生独立地完成这个实验。
科学概念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摩擦力的存在,进行有关实验设计。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线绳、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纸盒、钩码、毛巾教学过程:一、情景引入师:同学们喜欢雪吗?生答。
师:老师和大家一样,喜欢雪。
可是冬天下雪之后,路面会变得很滑,开车很不安全,于是有些司机会在轮胎上加上这种防滑链(课件出示),防止车辆打滑。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8c3d57e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e8.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第5课《运动与摩擦力》优质课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来控制摩擦力的大小。
本课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于摩擦力的科学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还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理解。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2.实验操作的技巧以及数据的处理。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探究法、合作学习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砝码等。
2.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实例,如自行车行驶时需要刹车,来引入摩擦力的概念。
提问:什么是摩擦力?为什么我们需要摩擦力?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实验一:将小车放在木板上,推动小车,观察小车在木板上的摩擦力;实验二:在毛巾上放置滑轮组,拉动滑轮组,观察滑轮组在毛巾上的摩擦力。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观察摩擦力的大小变化。
要求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4.巩固(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提问: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什么关系?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举例说明。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摩擦力的概念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
![《运动和摩擦力》教学设计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87690e16f111f18583d05af4.png)
4.出示实验步骤,布置学生实验。
5.汇集实验数据,听取学生汇报并评价。
6.小结: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
学生
活动
(一)(学生汇报测出的数据,看数据),学生讨论, 提出假设。
(二)1.学生猜测说说自己的理由。
2.学生小组内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法。
4.出示实验步骤,布置学生实验。
5.汇集实验数据,听取学生汇报并评价。
6.小结: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三)同法探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之间的关系(学生可自己完成这一实验。)
1.推测:摩擦力的大小和物体重量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你这样推测的理由是什么?
2.出示实验材料,学生自主设计实验。
2、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运动方向(或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3、要使物体运动起来需要克服摩擦力。
·过程与方法
1.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和重量大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与价值
对科学产生兴趣,关注身边的科学现象。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用实验检验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
2.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师:当我们用测力计沿水平方向慢慢开始拉动一个物体,刚好能使这个物体运动起来的力的大来后,我们要保持它做匀速直线运动,这时读出读数。读数时视线和指针相平。
学生
活动
1.学生体验:把手放在桌面上,轻轻往前推;第二次用力压着桌面往前推,比较两次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2)设计控制变量,探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4335cb2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6a.png)
小学科学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明白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初步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学生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实验兴趣和问题解决兴趣,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重点1.运动和摩擦力的概念。
2.运动和摩擦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摩擦力的特点和作用。
2.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培养。
四、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1)出示一张赛车比赛的图片,引发学生的思考:赛车为什么可以行驶得很快?(2)学生交流回答,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赛车在行驶的时候需要充分利用摩擦力?(3)教师进行简单的概念讲解:什么是运动?什么是摩擦力?2.讲解(15分钟)(1)通过图片和实物,介绍摩擦力的作用和特点。
(2)深入浅出地解释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并与赛车比赛的情景进行联想。
(3)学生进行互动讨论,理解摩擦力的意义和作用。
3.实验观察(25分钟)(1)教师组织学生进行摩擦力实验。
(2)实验1:将不同材料的物体放在斜面上,观察物体下滑的速度和距离。
(3)实验2:用不同材料的物体在水平面上进行推移,观察力的大小和距离。
(4)学生进行实验记录和讨论,总结摩擦力的特点。
4.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20分钟)(1)小组合作,就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进行讨论,然后进行汇报。
(2)教师给出讲解和指导,对学生不清楚或错误的观点适时纠正。
5.归纳总结(15分钟)(1)教师进行归纳总结:摩擦力对运动的影响是什么?(2)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教师给予指导和引导。
6.练习与解答(15分钟)(1)教师提供相关的练习题,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相互讨论和对答案。
7.拓展延伸(20分钟)(1)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例子能体现摩擦力的作用?(2)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找其他例子,并进行展示。
(3)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47f4b2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0f.png)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提高他们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他们对摩擦力的认识较为模糊,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来进一步深化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善于动脑、动手、动口的好习惯,树立团队合作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摩擦力的量化表达和实验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结合实验、讨论、探究等环节,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学习科学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木块、毛巾、砂纸、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关于摩擦力的图片、视频和动画。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生活中摩擦力现象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同时,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摩擦力吗?”,让学生初步了解摩擦力的概念。
呈现(5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摩擦力的定义,以及影响摩擦力的因素,如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
同时,展示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如增大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减小压力等。
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摩擦力的变化。
实验一: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观察摩擦力的变化;实验二:在物体上放置不同厚度的毛巾,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巩固(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总结摩擦力的变化规律,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
同时,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96e40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bc.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课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科书通过简单的实验和活动,引导学生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我们的生活中的应用。
这一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他们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和探究一些简单的科学现象。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简单的实验,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2.培养学生观察和实验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让学生通过学习,培养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探究,从而达到理解摩擦力的概念,了解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的目的。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验器材:滑轮组、木块、毛巾、斜面等。
2.准备实验材料:铅笔、纸张、砂纸等。
3.准备PPT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和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引发学生对摩擦力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呈现(10分钟)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初步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重要性。
3.操练(15分钟)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让学生亲身体验和探究摩擦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教师在实验过程中进行指导,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实验方法。
4.巩固(10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让学生回顾和巩固所学内容,加深对摩擦力的理解,知道摩擦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
![小学科学《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及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3195319f29ea81c758f5f61fb7360b4c2e3f2a0d.png)
教学设计及反思•课程背景与目标•教材分析与处理•教学过程设计•教学方法与手段•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评价与反馈•教学反思与改进方向目录课程背景与目标小学科学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科学实验和探究活动,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科学实验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 2 3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生活中的摩擦力《运动与摩擦力》教学内容教学目标与要求知识与技能目标01过程与方法目标0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03教材分析与处理强调实践性跨学科性摩擦力的定义摩擦力与运动的关系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难点与疑点解析难点静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两者产生条件和特性有所不同,学生易混摩擦力是否总是阻碍物体运动?解析:摩擦力有时是动力,有时是阻力,取疑点010405060302拓展资源推荐教学过程设计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兴趣情境导入提问导入向学生提出与摩擦力相关的问题,例如:“为什么运动的物体会停下来?”、“什么是摩擦力?”,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实验二探究滚动摩擦力与滑动摩擦力的区别。
让学生分别用滑动和滚动的方式移动同一物体,感受两种摩擦力的不同,并记录实验结果。
实验一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通过改变物体的重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等变量,观察并记录滑动摩擦力的变化。
实验三了解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引导学生思考并尝试使用润滑油、改变接触面形状等方法减小摩擦力,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探究环节:实验设计与操作总结环节:知识归纳与提升思维提升知识归纳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如汽车刹车、自行车链条等,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
情感升华教学方法与手段创设情景提出问题启发思维030201启发式教学法应用小组合作探究模式分组合作明确任务交流分享信息化教学手段辅助多媒体课件网络资源互动软件学生活动设计与实践观察不同物体在光滑和粗糙表面的运动情况,记录现象。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4c59f4d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971f951.png)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和活动,有助于学生直观地理解摩擦力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身边的物理现象充满好奇心。
他们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一些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但可能没有系统地思考和总结。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他们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分析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大小的影响因素。
2.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实验观察法、讨论法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思考,从而得出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桌子、毛巾、滑轮、铅笔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生活中与摩擦力相关的现象,如滑板、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2.呈现(5分钟)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摩擦力的存在。
将木块放在桌子上,用手推木块,观察木块的运动状态。
讨论:为什么木块会停止运动?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改变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等来观察摩擦力的变化。
4.巩固(5分钟)学生汇报实验结果,总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粗糙程度、压力之间的关系。
5.拓展(5分钟)讨论: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减小摩擦力?6.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案课后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ac752dda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f0.png)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优秀教案课后教学反思一、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以及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通过实验和实例分析,使学生能够理解摩擦力的作用,并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说出摩擦力的概念;(2)了解摩擦力的影响因素;(3)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观察摩擦力的表现;(2)通过实例分析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探究精神,使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摩擦力的概念、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2. 难点: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四、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演示、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和作用。
2. 知识讲解:(1)摩擦力的概念;(2)摩擦力的影响因素:压力、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润滑剂等。
3. 实例分析:分析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了解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摩擦力的作用和应用,并分享自己的观点。
5. 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6. 课后作业:布置一道有关摩擦力的应用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课后教学反思:在本节课中,学生通过实验和实例了解了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因素,能够运用摩擦力的知识解释一些日常现象。
但在课堂上,对于摩擦力的计算和摩擦力在实际运动中的应用,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理解困难。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运用能力。
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思考能力,使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六、教学评价本节课结束后,通过课后作业、课堂表现和小组讨论三个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38c0f614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1eb201e.png)
新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第三单元《5.运动与摩擦力》优秀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时内容,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教材中提供了多个实验方案,旨在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并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此外,教材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对于简单的实验现象能够进行描述和解释。
但是,对于摩擦力的概念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还存在着一定的理解难度。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学会用实验方法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学会用科学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2.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引导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观察现象、讨论交流,深入理解摩擦力的相关知识。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小车、毛巾、木板、弹簧测力计等。
2.教学课件:相关实验动画、图片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摩擦力的存在。
例如,将一个小车放在木板上,用弹簧测力计拉动物体,让学生观察并感受摩擦力的作用。
2.呈现(10分钟)利用课件呈现摩擦力的概念,以及摩擦力与物体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同时,展示多个实验方案,让学生了解本节课要进行的活动。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实验现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实验1: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积的关系。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fc068a9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3423667.png)
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3.5 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3.5 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课是教科版四年级科学上册的一部分,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的因素以及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生活中的摩擦力有一定的认识。
但是,学生对摩擦力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通过实验和探究来进一步巩固。
此外,学生可能对一些专业术语还不够熟悉,需要在课堂上进行讲解和引导。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2.培养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来探究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摩擦力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2.如何减小和增大摩擦力。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观察法、讨论法、讲授法等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材料:木块、滑轮、毛巾、砂纸、桌子等。
2.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摩擦力现象,如自行车刹车、鞋子摩擦地面等,引导学生关注摩擦力。
然后提问:“什么是摩擦力?摩擦力有哪些影响因素?”2.呈现(10分钟)讲解摩擦力的概念,介绍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有关。
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摩擦力的存在和大小。
3.操练(10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和压力之间的关系。
学生通过实验操作,总结出减小和增大摩擦力的方法。
4.巩固(5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教师进行点评和讲解。
5.拓展(5分钟)提问:“摩擦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如何运用摩擦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65f237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1e.png)
最新教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3-5《运动与摩擦力》教案一. 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这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以及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通过实验和探究,让学生感受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能力,对于生活中的现象有自己的理解和认识。
但在摩擦力方面的知识较为薄弱,需要通过具体的实验和实例,让学生感受和理解摩擦力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摩擦力的概念,知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学会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感受科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2.难点:摩擦力的具体应用和实际操作。
五. 教学方法采用实验法、问题驱动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观察、思考、讨论,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实验器材:滑轮组、绳子、木块、毛巾、砂纸等。
2.教学工具:PPT、黑板、粉笔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滑板车、自行车等,引导学生关注运动与摩擦力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利用PPT展示摩擦力的概念、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等基本知识,让学生对摩擦力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3.操练(15分钟)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体验摩擦力的作用,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摩擦力的影响因素。
4.巩固(5分钟)通过提问和讨论,巩固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引导学生理解增大和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5.拓展(5分钟)让学生举例说明摩擦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
6.小结(3分钟)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化学生对摩擦力的认识和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与摩擦力》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科学》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推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发生摩擦,运动物体受到阻碍运动的摩擦力。
2.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表面光滑,摩擦力小;表面粗糙,摩擦力大。
3.在水平面上运动的物体,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1.学习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2.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物体重量的关系。
3.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1.养成认真进行实验的习惯,学会小组合作探究实验。
2.了解摩擦力在生活中的作用,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重点和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物体重量的关系。
难点:掌握对比实验的关键与要注意的问题。
【教学准备】弹簧测力计(2.5N),供拉动的小车,砂纸,钩码(作为载重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上课前老师想请问一下大家,我这样测出来的读数是什么力啊?(用弹簧测力计勾起物体),那这样呢(用弹簧测力计拖动笔袋)。
那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一下大家刚才说的对不对。
(一)认识摩擦1、科学源于生活,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多现象,也都可以通过科学知识进行合理的解释。
(出示鞋的图片)这里有新旧鞋的图片,仔细观察一下,鞋上的花纹有什么不同,是如何造成的。
(一个学生回答即可)2、说的真好,在科学上,我们把这种现象叫做摩擦。
3、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摩擦现象呢?(5、6个学生说即可)(二)摩擦与运动密不可分1、看来摩擦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那么让我们来进一步的了解摩擦。
2、感受摩擦力认识摩擦力。
我们把手放在桌面上推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把手离开桌面做同样的运动,感觉用了多大的力?对比一下,两次用力大小有什么不同?那手放在桌面上不动感觉得到摩擦吗?3、通过刚才的自己的感觉,大家说一下,怎样才算有摩擦?(它们不仅要相互接触,而且只有相互运动时才会有摩擦)4、你真善于思考!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表面运动时,两个物体的接触面会发生摩擦,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我们叫做摩擦力。
也就是我们本节课的探究重点。
二、了解摩擦力(一)感受认识摩擦力的大小。
师:我们以前学过,可以用什么来测量力的大小呢?请问使用测力计时应注意什么问题呢?(用之前首先调零,读数时眼睛要与指针相平,要读出测力计的数据,不要超过测力计的最大量程。
)其实摩擦力也可以用这种工具来测量。
(二)测量摩擦力的大小(1)用弹簧测力计测量摩擦力的大小。
当我们用弹簧测力计慢慢拉动小车时,测力计的计数就是它所受到的摩擦力,在测量摩擦力前要先把测力计的指针调到零位,测力时,要让小车匀速直线运动,读数时视线要与指针相平。
特别应注意,你的测力计不能偷懒,倚靠在桌面上,也不能淘气,向高处跑,一定要与被拉动的物体相平。
(教师边说边演示)下面我们来用测力计测一下我们的小车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看哪个小组完成的快。
(2)学生动手测试,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分组练习物体运动时受到的摩擦力。
(3)(如果学生测出的数据基本相同,老师提出来一个不同的。
)三、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一)推测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1、通过自己的亲手操作,大家都测出了摩擦力。
请各组派代表说出你们测量的摩擦力是多少?2、很好,从这些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3、学生讨论,提出假设。
4、(适时板书接触面光滑程度和物体的重量)你们真善于思考总结。
你们的猜测都有着一定道理,那他们之间可能有着怎样的关系呢?想探究吗?(二)探究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
1、影响摩擦力的因素有很多,我们先来探究一下摩擦力与接触面光滑程度的关系吧。
老师可先提醒大家这是一个对比实验,我们应让我们得到的数据形成对比,想想应该如何利用手中的材料(运货小车、钩码,测力计,砂纸)完成这个实验呢?2、学生一起讨论实验方案,并记录实验方案。
3、你们真可称得上是小小科学家,想的都很周到。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实验方法,老师给予大家一些提示,请看大屏幕。
如果有时间,你们还可以选择其它的接触面,比如地面,桌面来进行实验,填写在第三行。
你们会做了吗?实验时,注意实验数据的记录,当你们完成实验后,把你们的发现告诉我,好不好?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通过刚才的实验,大家是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大还是小。
也就是说,每一个小组都是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吗?(三)探究摩擦力与物体轻重的关系。
1、现在我想问一下,你们小组接触面光滑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这个数吗?同样是光滑的接触面为什么摩擦力不一样呢?接触面粗糙时,摩擦力是多少牛顿?其他组是不是也不同呢?这是为什么呢?(被测物体重量不同)2、如何证明被测物体重量与摩擦力的关系呢?3、指出1-2个学生说出实验方法。
老师听明白了,是这样做对吗?让学生看大屏幕的提示。
4、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
5、学生比较一下自己的测量数据,被测物体物体重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被测物体物体轻时,摩擦力是大还是小呢?6、你们的实验很成功,数据也很准确,得到的结论很清楚,老师为你们的精彩表现而折服。
四、课堂总结。
1、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应该知道摩擦力的大小与接触面的光滑程度和物体轻重的关系。
总结板书。
2、我们的生活中,时时刻刻离不开摩擦力,摩擦力有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方便。
有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应有的损失怎么办呢?对我们有利的我们就要加以利用,有害的我们就要加以防止。
3、为了检验大家的知识掌握情况,老师出了一些题,看看你们能解决吗?4、同学们这节课表现的特别棒,科学的探究是无止境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探究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对摩擦力继续研究。
板书设计:运动与摩擦力一、摩擦力接触运动阻碍运动的力二、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物体的重量物体重,运动时的摩擦力大;物体轻,运动时的摩擦力小……三、增大有益的摩擦和减小有害摩擦【教学反思】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5课。
在前几课中,学生们已经利用小车和弹簧测力计对运动和力作了探究。
因此,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自主动手操作,自主学习获得知识的探究性课。
通过引导,讨论,实验操作,观察,感知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感知摩擦力,经过分析交流,认识测量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探究摩擦力大小受到哪些因素影响。
通过交流猜想,制定探究方案,完善方案,实施实验,在小组共同探究分享中获得知识。
《运动与摩擦力》学情分析小学五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和实验技能,基本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加之此前了解了几种生活中常见的力,学会了测量力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较抽象的摩擦力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的。
通过小活动让学生感知、体验摩擦力入手,让学生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自己总结出摩擦力的概念。
接下来学习摩擦力大小的测量方法,在熟练摩擦力大小的测量方法时感受到摩擦力有大有小,接下来的实验中可采用“提出问题——大胆猜测——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四步完成,不仅使学生经历了完整的探究过程,也让学生形成了认准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培养了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
《运动与摩擦力》效果分析孙老师讲的《运动与摩擦力》一课重在引导学生探究并认识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抓住了本课的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可以看出教者对教材理解得比较深入和透彻。
课堂上老师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能做到有扶、有放,真正做到了把学生当作受保护的探究者。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比如,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计划,研究接触面光滑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在学生掌握了接触面光滑程度对摩擦力影响的研究方法、具备开展研究的能力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开展物体重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课堂上的两处两点:1.创设对比情境,建立“摩擦”“摩擦力”概念的生长点。
孙老师的教学中,通过课件展示两双不同的鞋底,唤起学生对生活经验的再现,从而引出摩擦的概念,比较自然。
对于摩擦力的概念教学中,老师注重学生对摩擦力的亲身体验,通过让学生用手压桌面向前推和把手抬起向前推的对比,引导学生认识了摩擦力的特征,并感受到了摩擦力的存在。
孙老师的这些作法有利于学生良好科学素养的培养。
2. 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探究方法的指导。
比如,先指导全班同学共同讨论制定计划,研究接触面光滑程度对摩擦力的影响,在学生掌握了接触面光滑程度对摩擦力影响的研究方法、具备开展研究的能力之后,再放手让学生开展物体重量影响因素的研究。
第一个实验以扶为主,第二个实验以学生自主设计为主。
《运动与摩擦力》教材分析《运动与摩擦力》是教科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运动和力”的第五课。
本单元属于力学知识板块,学生初次学习,但学生对力已有初步的感受。
教材从研究小车的运动开始,转到力的概念认识、力的测量,然后进入本课的学习。
此前学生已经掌握用弹簧秤测定力的大小的实验,本课的知识是学习第六课“滑动与滚动”的基础。
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与初中的力学单元联系紧密,为初中学生学习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惯性等知识打下了基础。
本课的探究活动可分为三个部分:第一、感知摩擦力和测量物体运动时的摩擦力。
第二、研究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光滑程度关系,这一活动是要求学生根据材料来自行设计实验、检验猜测。
第三、研究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的关系。
《运动与摩擦力》评测练习1、由于摩擦,物体会受到一个阻碍运动的力,这种力是___。
2、摩擦力的大小与_________和_________有关。
两个物体的接触面越光滑,摩擦力就___;两个物体接触面越___,摩擦力就___。
物体越重,摩擦力就___;物体越轻,摩擦力就___。
3、桌上拉动木块可以用()测量出摩擦力的大小。
A、测力计B、水平尺C、天平秤4、在()上水平拉动同一辆小车,用的力最省。
A、玻璃B、木板C、毛巾5、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