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
![生理学06级 第九篇 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调节精品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a16589ee84868762caaed586.png)
下丘脑前区 下丘脑内侧区 下丘脑外侧区 下丘脑后区
1.自主神经系统功能的调节
下丘脑
传出纤维
脑干和脊髓
交感神经
心血管,呼吸,胃肠运动
2.体温调节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 温度敏感神经元
(体温调定点—36.8℃)
3.水平衡调节
水摄入
水排出
渴觉,饮水增加,排尿减少
血浆 晶体 渗透 压
②临床表现:
A.不自主的上肢和头部舞蹈样动作 B.肌张力降低
4、基底神经节的功能:
1.参与运动设计和程序编制 2.调节随意运动产生和稳定 3.调节肌紧张 4.处理本体感觉传入信息 5.参与自主神经活动的调节,学习与记忆
三、小脑的运动调节功能
脊髓小脑 皮层小脑 前庭小脑
小脑的功能
1.前庭小脑的功能
节和小脑半球外侧部(皮层小脑) 之间信息交流。
运动执行:运动皮层发出指令,经传出通 路到达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
运动的修正:来自肌肉、关节等到处的反 馈信息传送到脊髓小脑,并与大脑皮层发 出的运动指令反复进行比较,不断修正运 动偏差,使动作变得平稳而精确。
思考题
1. 什么是脊休克?其产生机制? 2.腱反射与肌紧张有何区别? 3.适度牵拉和过度牵拉肌肉分别引起何种反
二、 脊髓完成的姿势反射
姿势反射
中枢神对经系侧统伸通肌过反调射节骨骼 肌的紧张度牵或张产反生射相应的运动,
以保持或改正身体在空间的姿势,
这种反射活节动间称反之射。
1. 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脊动物的皮肤受到伤害性
刺激时,受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缩 而伸肌弛缓,肢体发生屈曲运动。
对侧伸肌反射:随着刺激强度加大,
支配 及递质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1](https://img.taocdn.com/s3/m/7a7a1dec1711cc7930b71604.png)
• 例如:中风病人下肢抬起困难,髂腰肌等抬 下肢的肌力无力所致是一个因素,但是,中 风的病人进入恢复期后,其瘫痪的肌力多有 一定程度的恢复,许多病人可恢复到Ⅱ~Ⅲ 级的肌力,理应在不负重的情况下,能较好 地活动肢体,但结果是往往不能活动。那么 这是什么原因呢?临床研究认为:主要的是 拮抗肌—腘绳肌等的痉挛,对抗了抬下肢肌 的肌力,使下肢不能抬高。
软瘫
硬瘫
常较局限
常较广泛
丧失
丧失
减退、松弛
过强、痉挛
减弱或消失
增强
减弱或消失
减弱或消失
阴性
阳性
明显
不明显
脊髓或脑运动神经元损伤 姿势调节系统损伤
⑶病理反射-巴宾斯基征(Babinski sign)
脊髓失去大脑皮质运动区的控制时出现的一种特殊脊髓反射。 当用钝物划其足跖外侧,大拇趾背曲,四趾向外似扇形展开→阳性。成 人的脊髓是在大脑皮质运动区控制下活动的,正常时这一反射被抑制而表 现不出来,一旦皮层脊髓侧束受到损伤时,就会出现巴宾斯基征阳性。 临床上检查巴氏征以皮层脊髓侧束的功能是否正常。
所以低位脊髓横贯性损伤病人,通过站立姿势的积极 锻炼以发展伸肌反射是非常重要的,从而使下肢伸肌有 足够的紧张性以保持伸直,以便能依靠拐杖站立或行走; 同时还能充分发挥未瘫痪肌肉功能,如背阔肌由脊髓离 断水平以上神经支配,但附着于骨盆,这样使病人借助 拐杖行走时摆动骨盆。
2、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⑴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和运动单位
脑干至大脑皮层等高位中枢的发出的下传信息
← 脊髓前角α运动N元 和脑运动神经元
皮肤、肌肉、关节等传入信息
骨骼肌纤维
脊髓前角α运动N元和脑运动神经元称为躯体运动反射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9654bb8365ce050876321364.png)
和6区)具有以下功能特征: (1)交叉支配,头面部部分运动为双侧 (2)精细功能定位,面积与其运动精细程
度呈正比 (3)倒置,头面部正立,肢体近端与躯体
代表区靠前,肢体远端靠后
2、其它运动区:
– 人的皮层内侧面4区前还有运动辅助区(双侧 性,受破坏难以完成 双手协调性动作)
– 第一、二感觉区等后部顶叶皮层 – 5区(与手伸向目标动作调节有关) – 7区(与手眼协调动作有关) – 8区(引起眼外肌运动反应) 有证据表明:主要的运动传出通路皮层脊髓束
大脑皮层运动区
基底神经节 低位脑干网状结构
小脑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第五节 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一、自主神经系统(指支配内脏器官的
交感与副交感神经的传出部分)
(一)结构特征:(复习)
(二)功能特征:
1、大多数器官为双重支配,中枢效 应拮抗,外周效应协调一致(唾液分 泌等例外)
2、外周传出对器官的控制具有紧张 性作用
(7)参与情绪反应的调节(动物实验表 明:在猴的下丘脑外侧区或大鼠的下 丘脑近中线区慢性埋藏电极,经训练 后的动物能学会踩动电刺激装置进行 自我“刺激”;如果在大鼠下丘脑后 部的外侧区进行同样实验,可发现不 但停止自我刺激,还有逃避和不愉快 的表现。
五、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的关系(略)
六、大脑皮层对内脏活动的调节(自学)
• 核链纤维表现为静态性(频率平稳变化)反 应;这对于引起肌紧张有意义。
– 两类传入纤维 • 核袋和核链上的螺旋形末梢兴奋由Ia类纤维 传入,与牵张反射产生有关。
• 核链纤维上花枝形末梢兴奋由II类纤维传入, 与本体感觉产生有关。
–与的动态与静态的传出型式:
• 刺激动态传出以增加肌梭对牵张频率改变敏 感性
第10章 神经系统(第三节)
![第10章 神经系统(第三节)](https://img.taocdn.com/s3/m/42c279106c175f0e7cd13754.png)
(1)屈肌反射与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flexion reflex)
概念:当肢体皮肤受 到伤害刺激时,引起受 刺激一侧肢体的屈肌收 缩、伸肌舒张,使其屈 曲的反射。 意义:屈反射使肢体 离开伤害性刺激,具有 保护性意义。
•对侧伸肌反射(crossed—extensor reflex)
概念:如果受到 伤害性刺激较强时, 则受刺激一侧肢体屈 曲的同时,对侧肢体 出现伸直的反射活动。
(1)特点:
去大脑僵直主要是一种伸肌紧张亢进状态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
(2)机制:
易化区:加强伸肌的紧张性和肌运动。 易化区较大,包括延髓网状结构背外 侧,脑桥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及被盖等。 抑制区:抑制肌紧张性和肌运动 延髓网状结构腹内侧部。 脑干以外: 机制: 切断了大脑皮层和纹状体等部位与网状 结构的联系,抑制区和易化区之间失衡,易化 区占优势的结果。
三、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随意运动的产生和协调 运动学习的过程。 由主观意识支配而产生的骨骼肌运动称为随意 运动。 起源 – 大脑皮层联络区; 设计 – 大脑皮层、基底神经节和小脑外侧部; 运动程序的编制与储存 – 皮层小脑。
最终决定于最后公路 会聚到最后公路的各种神经冲动的作用 引发随意运动(voluntary movement)
1、α运动神经元:
支配梭外肌,有两种体积不同的类型:大 的α运动神经元 - 快肌;小的α运动神经元 - 慢肌
2、运动单位: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一个α运动神经元 及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 运动单位的大小决定于神经元末梢分支数 目的多少。
分支少 - 利于做精细运动,如眼外肌,只有6 – 12根肌 纤维; 分支多 - 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生理课件-神经系统3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生理课件-神经系统3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fefd993a172ded630a1cb60e.png)
医教园
17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④ 梭内肌纤维种类 核袋纤维: 与突然牵拉引起的反应有关。 核链纤维: 与持续牵拉引起的反应有关。 ⑤ 传入神经 Ⅰa类纤维,螺旋形末梢 Ⅱ类纤维,花枝样末梢 ⑥ 传出神经 γ传出纤维
医教园
18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⑦ 肌梭的功能——感受肌肉长度 变化 当肌肉拉长时,肌梭受到的牵拉 刺激,传入动增加,反射性引 起梭外肌收缩;反之,发生相反 的变化。
制、调节肌紧张、稳定随意运动、处理本体感觉的传入信 息等有关。
当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N元兴
奋 ↓ 释放ACh ↓ 肌张力↑
当黑质内的 多巴胺能N元兴奋
↓ DA
↓ 抑制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N元兴奋性
当黑质内的多巴 胺能N元功能降 低或纹状体内的 胆碱能N元功能 加强→运动调节 功能障碍的临床 表现。
医教园
1、脊休克
脊动物 脊休克现象
脊髓与高位中枢离断后,断面以下的脊髓暂时尚失 反射活动的能力进入无反应状态,这种现象称为脊 休克。
骨骼肌张力减低或消失 血压下降 外周血管扩张 发汗反射消失 尿便潴留
脊髓反射活动可逐渐恢复
医教园
8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反射恢复速度:
进化程度
蛙——几分钟; 犬——数天; 人——数周至数月
生理学
Physiology
第8版
西医综合 高清网络课堂 医教园出品
主讲人: 庞炜
第十章 神经系统的功能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
医教园
4
第三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https://img.taocdn.com/s3/m/380f589f6137ee06eff9185c.png)
神经系统与运动控制丹东市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王健人体姿势的维持和有意识的运动,都是骨骼肌的活动。
在进行这些运动时,首先人体要保持平衡和维持一定姿势,在这个基础上有多个肌群协同活动。
肌肉有节奏地收缩骨骼和关节活动,才能维持躯姿势和发起各种运动。
人体的肌肉都有一定的紧张性,它是躯体保持平衡,维持姿势,产生随意运动的基础,它接受高级中枢的控制和调节。
运动控制▪指肢体精确完成特定活动的能力。
在狭义指上运动神经元体系对肢体运动的协调控制,涉及大脑皮质、小脑、脑干网状结构、前庭等。
广义还包括下运动神经元病变、骨关节病变和神经-肌肉病变的参与。
▪运动控制的基本要素包括力量、速度、精确和稳定。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1)反射性运动:运动形式固定,反应迅速,不受意识控制。
主要在脊髓水平控制完成,包括感受器,感觉传入纤维,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及其传出纤维。
中间神经元在反射性运动中可以有一定的调控作用。
▪临床常见的反射有保护反射和牵张反射。
例如疼痛的撤退反射等。
此类运动的能量应用效率最高。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2)模式化运动:运动形式固定、有节奏和连续性运动、主观意识控制运动开始与结束,运动由中枢模式调控器(CPG)调控。
除了CPG机制外,模式化运动已知与锥体外系和小脑系统的机能相关,出现下意识的横纹肌自动节律性收缩来“控制”。
例如步行就是典型的模式化运动。
神经支配的躯体运动形式▪(3)随意性运动:整个运动过程均受主观意识控制,可以通过运动学习过程不断提高,并获得运动技巧。
随意运动主要是锥体束的机能,由横纹肌的收缩来完成。
▪皮层的随意运动冲动受两个神经元体系控制:a.上运动神经元-皮层脊髓束和皮层脑干束;b.下运动神经元。
运动控制的神经调节▪脊髓与运动调节▪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小脑对运动的调节▪基底神经节与运动调节▪大脑皮层与运动控制脊髓与运动调节脊髓的运动神经元:在脊髓的前角中,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α和γ运动神经元),它们的轴突(α和γ神经纤维)经前根离开脊髓后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https://img.taocdn.com/s3/m/c700e75a326c1eb91a37f111f18583d049640fda.png)
第五章神经系统与运动相关的结构和功能运动是人和动物最基本的功能之一,姿势则为运动的背景或基础。
躯体的各种姿势和运动都是在神经系统的控制下进行的。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是复杂的反射活动。
骨骼肌一旦失去神经系统的支配,就会发生麻痹。
第一节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一、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在脊髓前角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即α、β、γ运动神经元;在脑干的绝大多数脑神经核(除第Ⅰ、Ⅱ、Ⅷ对脑神经核外)内也存在各种脑运动神经元。
脊髓α运动神经元和脑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去干四肢和头面部皮肤、肌肉和关节等处的外周传入信息,也接受从脑干到大脑皮层各级高位中枢的下传信息,产生一定的反射传出冲动,直达所支配的骨骼肌,因此它们是躯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作为运动传出最后公路的脊髓和脑干运动神经元,许多来自外周和高位中枢的各种神经冲动都在此发生整合,最终发出一定形式和频率的冲动到达效应器官。
会聚到运动神经元的各种神经冲动可能起以下作用:①引发随意运动;②调节姿势,为运动提供一个合适而又稳定的背景或基础;③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平稳和精确地进行。
γ运动神经元的轴突末梢也以乙酰胆碱为递质,它支配骨骼肌的梭内肌纤维(见后文)。
γ运动神经元兴奋性较高,常以较高的频率持续放电,其主要功能是调节肌梭对牵张刺激的敏感性。
β运动神经元发出的纤维对骨骼肌的梭内肌和梭外肌都有支配,但其功能尚不十分清楚。
二、运动单位一个脊髓α运动神经元或脑干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构成的一个功能单位,称为运动单位(motor unit)。
运动单位的大小可有很大的差别,如一个眼外肌运动神经元只支配6~12根肌纤维,而一个四肢肌肉(如三角肌)的运动神经元所支配的肌纤维数目可达2000根左右。
前者有利于支配肌肉进行精细运动,而后者则有利于产生巨大的肌张力。
同一个运动单位的肌纤维,可以和其他运动单位的肌纤维交叉分布,使其所占有的空间范围比该单位肌纤维截面积的总和大10~30倍。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doc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doc](https://img.taocdn.com/s3/m/80e35738844769eae009ed60.png)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一)脊髓的运动功能:1. 脊休克实验。
2.牵张反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而伸长时,能反射性地引起受牵拉的同一肌肉收缩,称为牵张反射。
牵张反射有以下两种类型:(1)腱反射: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如膝反射、跟腱反射等。
腱反射为单突触反射,传人神经纤维经背根进入脊髓后,直达前角与运动神经元发生突触联系。
(2)肌紧张:肌紧张是指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肌紧张表现为受牵拉的肌肉能发生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它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2.机制牵张反射属于肌肉的本体感受性反射。
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都是肌梭。
(1)肌梭:肌梭是一种受肌肉长度变化或感受牵拉刺激的特殊的梭形感受装置,肌梭外层为一结缔组织囊,囊内所含肌纤维称为梭内肌纤维,囊外一般肌纤维则称为梭外肌纤维。
肌梭与梭外肌纤维呈并联关系。
梭内肌纤维的收缩成分位于纤维两端,而感受装置位于中间部,两者呈串联关系。
梭内肌纤维分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两类。
肌梭的传人神经纤维也有Ia和Ⅱ类纤维两类,前者之末梢呈螺旋形环绕于核袋纤维和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位;后者之末梢呈花枝状分布于核链纤维的感受装置部位。
两类纤维都终止于脊髓前角的α运动神经元。
α运动神经元发出α传出纤维支配梭外肌纤维。
γ运动神经元是脊髓前角的另一类运动神经元,它发出的γ传出纤维支配梭内肌纤维,其末梢有两种:一种为板状末梢,支配核袋纤维;另一种为蔓状末梢,支配核链纤维。
(2)反射过程:当肌肉受外力牵拉时,梭内肌感受装置被动拉长,使螺旋形末梢发生变形而导致Ia类纤维的神经冲动增加,在一定范围内,神经冲动频率与肌梭被牵拉程度成正比,肌梭的传人冲动引起支配同一肌肉的α运动神经元活动和梭外肌收缩,从而形成一次牵张反射反应。
刺激γ传出纤维并不能直接引起肌肉收缩,因为梭内肌收缩的强度不足以使整块肌肉缩短,但γ传出纤维的活动可使梭内肌收缩,从而牵拉核袋感受装置部分,并引起Ia类传人纤维放电,再导致肌肉收缩。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生理学课件神经系统4神经系统对躯体运动的调控](https://img.taocdn.com/s3/m/594877d4cc1755270622088d.png)
一、运动调控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三级神经 最高水平:大脑皮层联络区、基底神经 节、皮层小脑---负责运动的总体策划 中间水平:运动皮层、脊髓小脑
---运动的协调、组织、实施 最低水平 :脑干、脊髓---运动的执行
策划
策划
产生和调节随意运动区的示意图
二、脊髓对躯体运动的调控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 1.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The anterior motoneurons ) ⑴ α运动神经元
体内唯一的单突触反射。
膝反射
腱反射示意图
表现: 肌肉的收缩是全部肌纤维的一次性 同步收缩,表现出明显动作。
单突触反射
②肌紧张: 缓慢持续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牵拉肌肉发生持续、缓慢紧张性 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的生理意义: 肌紧张是维持躯体姿势的最基本的 反射活动,是随意运动的基础。
易化区:前庭核,小脑前叶两侧部 和后叶中间部
2.去大脑僵直Decerebrate rigidity
1898年Sherrington发现
(1) 去大脑僵直:在中脑上、下丘之间切 断脑干, 动物表现为四肢伸直,坚硬 如柱,头尾昂起,脊柱挺硬,呈角弓 反张状态。
(2) 去大脑僵直的本质: 是一种增强的牵张反射,是抗重力肌
B.易化区 Facilitatory region: 较大 ,
包括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脑桥 的被盖、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该区兴奋→肌紧张增强。 易化区活动略占优势
②脑干以外高位中枢也存在调节肌紧张的 抑制区和易化区。
具有始动作用,通过脑干网状结构的抑制 区和易化区调节肌紧张。
抑制区:大脑皮层运动区,纹状体, 小脑前叶蚓部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
![神经对姿势运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8a40cc8c5acfa1c7ab00cc07.png)
膝跳反射
常用的腱反射
名称 检查方法 中枢部位 效应 膝反射 扣击膑韧 腰 2-4 小腿伸直
带
肘反射 扣击肱二 颈 5-7 肘部屈曲 头肌肌腱
跟腱 扣击跟腱 腰5-骶2 脚向足底
反射
方向屈曲
⑵肌紧张(紧张性牵张反射) :
概念:指缓慢而持续地牵拉肌腱时所引起的牵张 反射。
特点:肌紧张属于多突触反射。 无明显的运动表现,骨骼肌处于持续地轻
巴宾斯基征阳性
巴宾斯基征阴性
肌萎缩
不明显
明显
注:上运动神经元指管理脊髓运动N元的所有上位N元(包括
脑干、基底N节、大脑皮层); 下运动神经元指脊髓和脑干运动N核发出轴突并直接控
制骨骼肌活动的运动N元。
四.基底神经节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1.基底神经节:是指大脑基底部的一些核团。 2.基底神经节损伤的临床表现:
运动少而肌紧张增强,例如帕金森病; 运动过多而肌紧张降低,例如舞蹈病和手足 徐动症等。
⑴肌紧张增强而运动过少综合症
☆临床病症:如震颤麻痹(帕金森氏病)。
☆主要表现:全身肌紧张增高、肌肉僵硬、随意运动过 少、动作缓慢、面部表情呆板。
静止性震颤是本病的重要特征,震颤多见于上 肢, 尤其是手部,静止时出现,情绪激动时增强,随意运 动时减少,入睡后停止。
腱反射 肌紧张
⑴ 腱反射:是指快速牵拉肌腱 时发射的牵张反射,它表现为被 牵拉肌肉迅速而明显的收缩。 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
特点:腱反射是单突触反 射,所以其反射时很短,耗 时约0.7ms。
意义:了解神经系统的某 些功能状态。
如果腱反射减弱或 消失,常提示该反射弧的某 个部分有损伤; 若腱反射 亢进,说明控制脊髓的高级 中枢的作用减弱。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https://img.taocdn.com/s3/m/26fca68f763231126edb11bc.png)
神经系统的功能概述「考纲」1.神经系统的功能:①经典突触的传递过程,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与抑制性突触后电位;②突触传递的特征;③外周神经递质和受体:乙酰胆碱及其受体;去甲肾上腺素及其受体。
2.神经反射:①反射与反射弧的概念;②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③反射活动的反馈调节:负反馈和正反馈。
3.神经系统的感觉分析功能:①感觉的特异投射系统和非特异投射系统;②内脏痛的特征与牵涉痛。
4.脑电活动:正常脑电图的波形及其意义。
5.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①牵张反射;②低位脑干对肌紧张的调节;③小脑的主要功能;④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6.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①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功能;②脊髓和低位脑干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7.脑的高级功能:大脑皮层的语言中枢。
「考点」1.突触传递过程:当突触前神经元兴奋传到神经末梢时,突触前膜对Ca2+通透性增强,Ca2+进入末梢,引起突触前膜以出胞方式释放神经递质。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Na+的通透性,Na+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去极化,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EPSP大,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EPSP小,可使突触后神经元兴奋性增高。
如果前膜释放的是抑制性递质,与突触后膜对应受体结合,使后膜对Cl-的通透性,Cl-内流,使突触后膜发生超极化,产生抑制性突触后电位(IPSP),IPSP使突触后神经元抑制。
2.突触传递的特征:单向传布;突触延搁;总和;兴奋节律的改变;对内环境变化敏感和易疲劳性。
3.末梢释放乙酰胆碱作为递质的神经纤维称为胆碱能纤维。
胆碱能纤维主要包括:①全部交感和副交感节前纤维;②大多数副交感节后纤维(除去少数肽能纤维);③少数交感节后纤维,如支配汗腺的交感神经和支配骨骼肌血管的交感舒血管纤维;④躯体运动神经纤维。
胆碱能受体包括两种:M受体和N受体,M受体阻断剂为阿托品;N受体阻断剂为筒箭毒。
4.肾上腺素能受体包括:α受体、β受体。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ac02bc60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6d.png)
医学基础知识考试题库: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
的调节
生理学是重要的基础考查科目,医学基础知识很多时候都会考到,今天今天通过整理中关于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躯体运动的调节来帮助大家更好地复习。
内容总结如下:
一、骨骼肌牵张反射包括腱反射、肌紧张两种类型
1.腱反射:单突触反射;
2.肌紧张:多突触反射;是维持躯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二、腱反射和肌紧张的感受器都是肌梭
肌梭上有运动神经元、运动神经元。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外肌纤维;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纤维。
(小草需室内养,对应梭内)
三、两种特殊类型的肌紧张
1.去大脑僵直:离断中脑上、下丘出现去大脑僵直;表现为四肢伸肌强直亢进;
2.去皮层僵直:离断大脑皮层上、下段出现去皮层僵直;表现为上肢屈曲、下肢伸直亢进。
四、基底神经节的运动调节功能
1.基底神经节的功能:参与随意运动的设计和编制。
2.基底神经节的组成:纹状体(舞蹈病)、黑质(帕金森病)、丘脑底核。
3.纹状体包括:
①新纹状体:壳核、尾核。
(取得一点点成绩就翘尾巴的是年轻人)
②老纹状体(旧纹状体):苍白球。
(白发苍苍的老人)
五、神经系统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1.交感神经(战斗的神经)功能:
①心跳加快、呼吸加速、瞳孔扩大;
②心脑血管舒张、其它血管收缩;
③逼尿肌舒张、支气管平滑肌舒张、胃肠括约肌收缩、竖毛肌收缩、汗腺分泌;④有孕子宫收缩、无孕子宫舒张。
2.副交感神经:与交感神经相反。
3.脑的功能:
①脑的生命呼吸中枢在延髓;
②脑的对光反射中枢在中脑。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
![运动生理学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第三章第四节](https://img.taocdn.com/s3/m/f3979b464a7302768e9939ae.png)
1、牵张反射有哪些特点?举例说明它在运动 中的意义。
2、小脑在控制和调节运动方面行使何功能? 3、大脑皮层的躯体运动命令是通过哪些途径
实现的?它们分别行使着什么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大脑皮质对运动的调控
大脑皮质对躯体运动的调节功能,是通 过锥体系和锥体外系两条下行通路完成的。
锥体系下行途径
①皮层脊髓束:皮层运动区→延髓锥体交叉到对侧 →下行→脊髓→躯干、四肢
②皮层脑干束:皮层运动区→脑干→头面部
功能:支配随意运动
锥体外系
起源:锥体外系的皮层起源比较广泛,几乎包 括全部大脑皮层。 下行途径:下行途径复杂。 调控:作用对脊髓反射的控制常是双侧性的。 主要功能:调节肌紧张;协调不同肌群运动。
第三章 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
第四节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脊髓运动神经元
一块肌肉通常由若干运动神经元支配。这些神 经元位于脑干或脊髓前角,称为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池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
大 运动神经元 小 运动神经元
神经元支配肌纤维的收缩活动, 神经元调节长度和张力
脊髓反射的感觉传入
牵张反射
状态反射 翻正反射 直线加速运动反射 旋转加速运动反射
状态反射 头部空间位置改变以及头部与躯干的相对位置
发生改变时,将反射性地引起全身肌肉张力的重 新调配。
翻正反射 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 通过一系
列动作将体位恢复常态的反射活动称为翻正反 射。(视觉、位觉、大脑皮层)
旋转运动反射 人体在进行主动或被动旋转运动时,为了恢复
正常体位而产生的一种反射活动,称为旋转运动 反射。(位觉)
直线运动反射 人体在主动或被动进行直线加速或减速活动时,
11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11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https://img.taocdn.com/s3/m/0f644e14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fd.png)
屈肌反射和对侧伸肌反射
• 脊椎动物在受到伤害性刺激时,受刺激的 一侧肢体的屈肌快速收缩而伸肌迟缓,肢 体屈曲,称为屈肌反射。
• 屈肌反射具有保护意义。
• 若加大刺激强度,则可在同侧肢体屈曲的 基础上,出现对侧肢体伸展,这一反射称 为对侧伸肌反射,在维持躯体平衡中具有 重要意义。
(二)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节
头部侧倾或扭转时:同侧上下肢伸肌紧张性加强,对侧上下肢伸肌紧 张性减弱。 头后仰时: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增强,四肢伸直,背部挺直。 (举重运动员,提杠铃至胸前瞬间头后仰,提高肩背力量) 头前倾时:上下肢及背部伸肌紧张性减弱,屈肌及腹肌紧张性相对加 强,四肢弯曲。
(体操运动员后手翻、后空翻或平衡木动作,若头位不正,两臂伸肌 力量不一致,导致失去平衡,动作失误。)
(动态牵张反射、静态牵张反射)
动态牵张反射也称为腱反射,是由快速牵拉肌肉引起 的,它的作用是对抗肌肉的拉长,其特点是时程较短 和产生较大的肌力,并发生一次位相性收缩。
• 静态牵张反射也称 为肌紧张,实在缓 慢持续牵拉肌肉时 形成的,主要调节 肌肉的紧张度,不 表现出明显的动作, 但对维持姿势非常 重要。
二、高位中枢对躯体运动的调节
• 目前认为,中枢神经控制系统是以三个等级的方式 组构的。
• 最高水平以大脑皮质的联合区和基底神经节为代表, 负责运动的战略,即确定运动的目标和达到目标的 最佳运动策略;
• 中间水平以大脑皮质运动区和小脑为代表,负责运 动的战术,即肌肉收缩的顺序、运动的空间和时间 安排,以及如何使运动协调而准确地达到预定目标;
因为高位中枢存在,这类反射被抑制而表现不明显。
(2)翻正反射(righting reflex)
特点:先转头,再转身。 概念:当人和动物处于不正常体位时,通过一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头面部内为正立安排. 2. 机能代表区的大小与
(4) 脊髓是感觉上传和运动下行的传导道。
2. 脊髓对姿势的调节 姿势反射(postural reflex): 脊髓水平能完成的:对侧伸肌反射,牵张反射,
节间பைடு நூலகம்射。
(1)对侧伸肌反射: 屈肌反射:非姿势反射,具保护意义; 对侧伸肌反射:保持躯干平衡。
人类在锥体束和皮层运动区功能障碍时, 可出现特殊 的屈肌反射---巴彬斯基征 (+)
高位中枢断离的脊髓,手术后暂时丧失反射活动的能力 进入无反应状态的现象。
主要表现: 横断面以下的脊髓所支配的骨骼肌紧张性减低或 消失,血压下降,血管扩张,直肠膀胱中粪尿积蓄,发 汗反射消失等 ----躯体、内脏反射活动均消失或 减退。 断离水平以下感觉和随意运动丧失。
脊休克的恢复: 部分脊髓反射活动逐渐恢复。 简单的、较原 始的反射先恢复如屈肌反射;以后是比较复杂的反 射如对侧伸肌反射;血压回升,一定的排尿排便反 射。有些反射比正常时加强, 如屈肌反射和发汗反 射等。
运动神经元:支配梭内肌.前根中有1/3来自 运动神 经元.有高频的持续放电.
运动单位 (motor unit): 一个 运动神经元及其所支配的全部肌纤维所组成的
功能单位。运动单位的大小, 决定于神经元轴 突末梢分支数目的多少.
眼外肌的运动单位 (?) 三角肌的运动单位 (?)
二、姿势的中枢调节
(一) 脊髓的调节功能 1. 脊休克(spinal shock):
牵张反射的反射弧:
拉长肌肉 肌梭内感受器兴
Ia, II 类传入纤
脊髓前角 奋 运动神经元兴 被维牵拉的肌肉收
奋
缩
腱反射的临床应用:
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提 反射弧某环节损伤 腱示反射亢进, 提 高级中枢病变 (?) 示
3. 腱器官 分布于肌腱胶原纤维之间的牵张感受器, 与梭外肌呈串连 关系
反射弧:
有关的神经支配: 肌梭的传入神经有 I类, II类; 支配梭内肌的为 纤维, 支配梭外肌的为 纤维.
1. 腱反射: 快速牵拉肌腱时发生的牵张反 射特点: (1) 单突触反射,潜伏期短(0.7ms) (2) 梭内肌同时受到牵拉, 同时发动牵张反射. 肌肉的收缩
是 一次性的同步性收缩. (3) 肌肉内快 肌纤维成 分参与。
梭外肌收缩张力增加 刺激腱器
中间神经
抑制官同一块肌肉的
元 肌肉收缩被抑元
制
Ib 类传入纤 维运动神经
与肌梭功能不同: 梭外肌作等长收缩时, 腱器官的传入冲动增加而肌梭传入不变; 梭外肌作等张收缩时,腱器官的传入冲动不变而肌梭传入减少. 肌肉被动牵拉时, 腱器官和肌梭的传入冲动均增加.
腱器官是肌肉的张力感受器, 传入冲动通过中间神经元对 神经 元抑制; 肌梭是肌肉长度的感受器, 传入冲动使 神经元兴奋.
(二) 脑干对肌紧张和姿势的调 节 1. 脑干对肌紧张的调
节去大脑动物: 在中脑上下叠体之间横断脑干后的动物. 去大脑僵直: 去大脑动物出现的肌紧张亢进的现象,
四肢伸直,头尾昂起,脊柱硬挺等.
去大脑僵直是抗重力的伸肌紧张性亢进--消除肌梭传入 冲动对中枢的作用,僵直现象消失.。
去大脑僵直产生的机制: 脑干网状结构中即存在着抑制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抑制区, 也存在着加强肌紧张和肌运动的易化区.
神经系统对姿势和运动的调节
一、运动传出的最后公路(final common path)
(一) 脊髓运动神经元与运动单位
脊髓前角(脑干的脑运动神经核)存在大量运动神经元,包
括 、 和 运动神经元. 它们的轴突经前根离开脊髓后
直达所支配的肌肉.
运动神经元: 直接支配骨骼 肌 运动神经元接受来自皮肤、肌
{
抑制区: 位于延髓网状结构的腹内侧, 接受皮层, 尾状核,小脑传来的冲动, 发放下行冲动抑制脊髓牵张反射, 还使易化区受到抑
易制化. 区: 分布于脑干中央区域,延髓网状结构的背外侧, 脑桥的被盖, 中脑的中央灰质和被盖, 前庭,小脑前叶两
侧.正常情况下, 易化区比抑制区略占优势. 切断大脑皮层, 纹状体等与网状结构的联系,抑制区活动减弱, 易化区活动加强, 肌紧张过度增强而出现去大脑僵直.
2. 肌紧张 缓慢,持久地牵拉肌腱是发生的牵张反射, 表现为被
牵拉的肌肉紧张性收缩,阻止被拉长.
肌紧张是维持身体姿势最基本的反射活动, 姿势反射 的基础.
特点: (1) 多突触反射 (2) 不表现明显的收缩动作,收缩力只是抵抗被牵
拉 (3) 同一肌肉内不同运动电位交替性收缩,肌紧张 持久而不易疲劳. (4) 肌肉内慢肌纤维成分参与.
(2) 牵张反射 (stretch reflex) 概念: 有神经支配的骨骼肌受外力牵拉使其伸长时, 受牵拉 的 分类: 腱同反一射肌(肉t作en反do射n性收缩的反射效应. reflex):
位相性牵张反射 肌紧张(muscle tonus) : 牵张与反梭紧射外张的肌性感呈牵受并张器联反:关肌射系梭
断离水平以下感觉和随意运动不能恢复,永久性丧失。 脊休克的上述表现并非由切断损伤刺激引起。
讨论脊休克的意义: 从脊休克的产生与恢复,了解脊髓的功能。
(1)脊髓是某些基本反射的中枢,可以完成某些简单的 反射活动,
(2)脊髓的反射活动在高位中枢控制下不易显示, (3)高位中枢对脊髓反射控制有易化,也有抑制。
去大脑僵直是抗重力肌的肌紧张过强.
南美的树襰悬挂于树上, 其屈肌为抗重力肌, 去大脑僵直 时 屈人肌类肌患紧某张些明疾显病加时强出现. 去大脑僵直,表示疾病 已 皮侵层犯与脑皮干层,预下后失不去良联. 系, (蝶鞍上肿瘤) 出现的是 皮层僵直.
三、 躯体运动的中枢调节
(一) 大脑皮层的运动区调节功能 1. 大脑皮层运动区 (1) 主要运动区:中央前回4区和6区
大 维
小
肉和关节等地外周传入,也接受从脑 维
神经元---快肌纤 神经元---慢肌纤
干到大脑的高级中枢下传的信息,产
生一定的反射性传出冲动. 运动
神经元是脊髓运动反射的最后公路.
运动神经元的作用: (1)发动随意运动; (2)调节姿势,为随意运动提供稳定的基础; (3)协调不同肌群的活动,使运动得以精确的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