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中国风歌词中的修辞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些中国风歌词中的修辞手法
0920304116 汉语0911 黄驷楠
我一直很喜欢听一些中国风的抒情歌曲。
总觉得与那些语词直白的流行歌曲相比,中国风的歌词即使不懂它是什么意思,甚至原本就没有什么意思,只是词句的堆叠,迎合押韵的需要,那也有一种别样的感伤和韵味在里面。
所以这次就举几首比较有名的中国风歌曲来分析歌词。
1“如传世的青花瓷自顾自美丽,你眼带笑意。
”——周杰伦《青花瓷》
用比喻手法将美人比作传世的青花瓷。
写出美人内敛、清秀而高雅的气质。
正如青花瓷那般,简单的蓝白两色,第一眼并不能让人惊艳,但自有一种脱俗的气质让人难忘。
单纯之美,本就是很有格调的。
歌词中提到的美人或许是现实中的佳人,或许只是一幅美人图,“传世”二字一下子加深了时空的深邃感,让青花之美,美人之美变成永恒。
2“落款中署名悔,你伤过谁,不忍看宣纸内,晕开的泪”
——周杰伦《花恋蝶》用比喻手法将宣纸上晕开的墨汁比喻成泪。
形象而贴切。
让人强烈地感受到主人公内心的悲伤仿佛就像这墨晕那般,眼泪滴落,点染徽墨,一片片,散开了,斑驳着。
3“一盏离愁,孤单伫立在窗口。
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
”
——周杰伦《东风破》用比拟手法离愁与漂泊本都是无形的东西。
歌词中用“盏”和“愁”两个量词将具体的东西具体化了,让人对离愁和漂泊有了更为生动形象的认识。
冷月残星,一盏孤灯,羁旅漂泊,一壶苦酒,愁肠百转。
4“你走之后,酒暖回忆思念瘦。
”——周杰伦《东风破》
“瘦”字用得好。
瘦的哪里是回忆和思念,是回忆与思念的人。
让人联想到“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
”杯中酒仍暖,陌上花已开,伊人知归否?
5“岁月在墙上剥落,看见小时候。
……枫叶将故事染色,结局我看透。
”——周杰伦《东风破》
“剥落”本指的是墙纸一类的东西,此处用墙纸的剥落代指时间的久远,让人更形象地感受到岁月的流逝。
“剥落”与“染色”两个动词的运用让句子有了一种动态的美感,感伤的气氛也逐渐蔓延开来。
人生若只如初见,竹马青梅,终成追忆。
6“帘外芭蕉惹骤雨,门环惹铜绿,而我路过那江南小镇惹了你。
”
——周杰伦《青花瓷》用排比手法。
歌词连用三个“惹”字。
与“沾”或“染”相比,“惹”字具有不请自来的意思,主动性更强,甚至具有主动性、戏剧性与侵略性。
同时,也让芭蕉、骤雨、门环与铜绿有了几分人的灵气。
骤雨原是偶然的,但打在帘外芭蕉却是必然的;门环终究要惹来铜绿相伴。
一如“我”和“你”的邂逅,深院幽庭,晓阴无赖,蕉窗听雨,一眼万年。
7“菊花残,满地伤,你的笑容已泛黄。
”——周杰伦《菊花台》
用满地的菊花将满感伤具体化。
“泛黄”一词也将“你”的笑容如照片一样定格。
这句歌词的好处就在于让人在吟唱事脑海中能出现具体的情景又能由有限的情景生发出无限的想象。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8“愁莫渡江,秋心拆两半。
”——周杰伦《菊花台》
拆字:字有形、音、义三方面,把所用的字析为形、音、义三个方面,看别的字是否有哪一面与它相合,随即借来代替或推衍上去。
这句歌词中是将“愁”字拆成“秋”“心”两个字。
一方面满足了音韵的需要,另一方面,将一个字拆成两半恰如有情人分隔两地。
秋天是萧瑟的季节,也是企盼团圆的季节,而“心”是主人公心境的写照。
冷落清秋节,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9“独留我孤单在湖面,成双”——周杰伦《菊花台》化用了李白“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和《诗话》中“池花对影落,沙鸟带声飞”的诗句。
“孤单”与“成双”两个词形成对比,斯人已去,“我”只能与“我”的影子作伴,更强化了“我”的孤独感。
绿水无情,因风皱面。
与谁同坐?清风,明月,我。
10“繁华如三千东流水,我只取一瓢爱了解。
”——周杰伦《发如雪》这句话化用了“弱水三千,吾只取一瓢饮。
”第一次正式出现是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纵淫心宝蟾工设计,布疑阵宝玉妄谈禅》宝玉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此后就用这句话表示自己对爱情忠贞不二。
此处还将“繁华”比喻成“三千东流水”,更强调了“我”对爱情的专一。
流年似水,柔情似水,长相思兮长相忆。
11“只恋你化身的蝶。
”——周杰伦《发如雪》
这句歌词化用梁祝化蝶双飞的传说,既点出了“我”和“你”已不再可能长相厮守,也强调了“我”对“你”的感情始终未变。
今生为你痴狂,枯萎了容颜难遗忘。
12“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我等待苍老了谁。
”
——周杰伦《发如雪》这句歌词用了转品的手法,即在构句时,改变词汇原来习用的词性,譬如将形容词或名词转成动词来使用。
苍老”一词,就是从形容词转成了动词,意思是使轮廓、使谁变得苍老。
这种用法,不仅赋予既有的词汇新颖的用法,也使句子的陈述显得简洁扼要,却又含藏丰富的语言意蕴,更让人感受时间无情催人老的压力与无奈。
同样出现在《发如雪》“你发如雪,凄美了离别”中的“凄美”也是形容词转动词,意思是使离别蕴涵一种凄美的感伤。
以“凄美了离别”取代“让离别更显凄美”,更具动感,而且越显露哀戚诗意。
多情自古伤离别,春红已谢,好景难留。
13“金雀钗玉搔头是你给我的礼物,霓裳羽衣曲几度轮回你为你歌舞。
剑门关是你对我深深的思念,马嵬坡下缘为真爱魂断红颜。
”
——李玉刚《贵妃醉酒》借代:用“金雀钗玉搔头”、“霓裳羽衣曲”、“马嵬坡”、“剑门关”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意象代表了唐明皇与杨贵妃爱情的四个阶段:定情、情浓、情断、思忆。
用四个句式相似的句子既让人感受到李杨爱情的延续性,又使这个乐段具有了一种一气呵成的气势。
华清水暖,长生月明,马嵬香残,剑阁梦碎。
终得人间天上,比翼双飞。
14“有些爱像断线纸鸢结局悲余手中线,有些恨像是一个圈冤冤相报不了结”——许嵩《半城烟沙》
比喻:将“爱”与“恨”分别比喻成“断线纸鸢”和“一个圈”。
前者写出这份爱并没有获得理想的结局,但主人公手中还留着已被扯断的线,似乎对这段情还念念不忘,或者是这份爱让主人公难以释怀。
后者则写出了“恨”的无穷无尽。
不过这似乎不是离愁别绪,而是一种仇恨。
这种恨为下文有情人分别,而男子最终战死沙场,只期盼能魂归故乡埋下伏笔。
滚滚沙场埋一滴泪。
伊人梦中,可到辽西否?
15“金戈铁马替谁争天下。
一将成万骨枯多少白发送走黑发。
”
——许嵩《半城烟沙》化用了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和唐代曹松《己亥岁》中“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
”的词句。
生动揭示了战争带给普通百姓的只是无穷无尽的灾难这一现象。
也使原本描写爱情的歌曲具有了一种苍凉悲壮的感觉。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16“看铁马踏冰河丝线缝韶华红尘千帐灯,山水一程风雪再一
程”——李宇春《蜀绣》化用了陆游“夜阑我同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诗句,以此指代战争。
丝线逢的本是绣品,但这里却说缝的是韶华。
借女子每日刺绣时思念丈夫的动作表现出丈夫出门已久妻子在一年年的等待中逐渐老去。
想佳人,妆楼颙望,却只见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17“桥边红药叹夜太漫长”——许嵩《庐州月》
“桥边红药”一词出自姜夔的《扬州慢》:“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
”“红药”是指红色的芍药花。
二十四桥又名红药桥,附近盛产红芍药花。
这几句是说,想桥边的红芍药,还是一年一度地盛开着,可它们是为谁生长为谁开放呢?这句话让红药有了人的生气的同时寓情于景,委婉表达表现“我”离开家乡后,“我”心爱的女子的哀伤以及对“我”的思念。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都融入这陌头柳色,迢迢春水。
18“太多的伤,难诉衷肠,叹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
”
——许嵩《庐州月》
这一句化用纳兰性德《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
”意思是说所有的这些事,在当时看来却是很平常的事。
词人在此借用了赵明诚、李清照夫妇“赌书泼茶”的典故。
李清照在《〈金石录〉后序》一文中曾追叙她婚后屏居乡里时与丈夫读书的情景,文中说:“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页、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
中,既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甘心老是乡矣!”这首词本就是纳兰为悼念亡妻所做,此处也是用来描绘“我”回忆与恋人的美好过去时的伤痛与悔恨的。
一句“当时只道是寻常”道尽多少无奈。
道什么“金榜题名誓不归”,到如今,桃花依旧,物是人非。
19初春的暗雨潇潇敲打窗楹。
独坐孤庭,信手弄香凝。
南憩的飞雁遥遥悠悠北去,日落石街曲寂。
她放了发髻,驻步那里。
镂空的酸枝窗前绕花絮,(注:“酸枝”是西关的特色木料,用于做桌椅门窗等家具。
)手中轻丝衣是谁新衣。
空对着咫尺天窗叹息,(注:“天窗”是屋顶透光的小小玻璃瓦)岁过乞巧青春去。
(注:“乞巧节”是西关传统节日,延续到现在)玉琵琶一曲唱罢却没有人听,清风也不解风情地扬长而去。
她带走的香气,不知哪里去,翻开了诗卷又徒添悲意。
——陈艺鹏《西关》《西关》是对梁少卿为代表的末代西关小姐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女子的高阁生活的哀吟,是深居阃闱的少妇的怨咽。
此曲用尽岭南文化特有事物:西关小姐、酸枝窗、趟栊横木。
这些代表岭南文化的符号已经通过文字的灵活组合融入了整首歌曲,熟悉广州的听者在悠悠歌曲声中自然翻开对逝去的西关文化的记忆,不了解西关背景的听罢歌曲后自然接受了西关文化,对末代西关小姐70余年的孤独西关大屋生活发一句:“惋惜!”叹息轻轻溢出……
20“有人在兵荒马乱的分离中,折半面铜镜,飘泊经年又重圆如新。
有人在马嵬坡外的夜半时,留三尺白绫,秋风吹散她倾城的宿命。
有人在干涸龟裂的池塘中,见鲤鱼一对用口中唾沫让彼此苏醒。
有人在芳草萋萋的长亭外,送情人远行,落日照着她化蝶的眼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