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平县黄姚古镇景区红色旅游资源简介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昭平县黄姚古镇景区红色旅游资源简介
黄姚古镇位于贺州市昭平县境内,发祥于宋朝开宝年间(公元973年),兴起于明末清初,依山傍水,古树婆娑,集“石板古街”和“小桥流水”的独特风貌与丰富的历史遗存、深厚的文化底蕴于一体。

古镇方圆3.6平方公里,荣获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等称号。

1995年12月,被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委员会、自治区人民政府列为广西壮族自治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著名景点有文明阁、宝珠观、兴宁庙、古戏台、吴氏宗祠、郭家祠、佐龙祠、见龙祠、带龙桥、天然亭等。

人文景观还有韩愈、刘宗标墨迹,中共广西省工委旧址纪念馆,钱兴烈士塑像、何香凝、高士其、千家驹等文化名人寓所,以及许多贤哲留下的楹联、匾额、碑刻等。

宝珠观——广西省工委旧址:1944年冬,日本侵入广西,桂林沦陷(桂林是当时省工委所在地),广西省工委在钱兴的领导下迁至黄姚宝珠观开展工作,当时随省工委疏散到黄姚的还有何香凝、欧阳予倩、千家驹、梁漱溟、张锡昌等大批知名人士。

为纪念这一段历史,广西省人民政府把宝珠观定为广西省工委旧址,并于1990年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广西省工委旧址也成为了共产党员重温入党誓词的基地和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教育基地。

在广西省工委旧址里,陈列一块美国飞虎队的墓碑,它记载着一个惊天动地的历史故事:二战期间,美国陈纳德将军所领导的飞虎队第14航空大队的一架轰炸机飞到广州沦陷区执行任务,任务完成后在返回桂林机场的途中,不幸被日机击中,在黄姚古镇上空坠落,机上有7人跳伞,其余3人因受重伤与飞机同归于尽。

当地群众闻讯赶来抢救7名跳伞的美军,并将他们送到昭平县城妥善安置,还将三名为中国人民抗日事业捐
躯的烈士按当地的习俗用棺木安葬在黄姚,并刻了这块墓碑。

抗战胜利后,美国政府派人到黄姚把烈士的骸骨运回美国,只留下这块墓碑作为中美友好的历史见证。

此外,广西省工委旧址还陈列有钱兴塑像,陈伟东、杨汉成、姚大年、江清、范克武、邹冰、苏曼、黄彰、罗文坤等共产党员和何香凝、陈劭先、千家驹、欧阳予倩、梁漱溟、张锡昌等爱国民主人士的挂像和简介。

古戏台:始建于明代,是目前广西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造型最完美的古戏台。

斑驳的八根木柱,撑起了古戏台几百年的历史,黄姚一代又一代的居民,在戏台前度过了他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时光。

而1944年的冬天和接下来的1945年春夏,欧阳予倩带领的广西省艺术馆成员,在这里演出了《铁蹄下的歌女》,《放下你的鞭子》《卢沟桥问答》等抗战节目。

而香港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与昆仑电影公司在这里放映了抗战影片《八百壮士同守上海》、《铁蹄下的人们》、《日寇暴行录》等等,黄姚四乡八里的山民,由此深深感受到抗战的气息,这个小镇因此迅速与当时的全民抗战接轨。

欧阳予倩寓所:欧阳予倩,这位中国现代戏剧大师是广西文化史上的功勋人物,他在抗战时期及其前后于当时的省会桂林筹建广西省立艺术馆,为广西培养艺术人才, 倡导桂剧改革,并且与田汉等人一道,筹办了举世闻名的西南剧展,把广西的艺术水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1944年他带领广西艺术馆迁到黄姚,借吴氏宗祠为馆址,继续上课,演出,办画展,他积极参与创办《广西日报》昭平版,黄姚中学,他还提议创办黄姚图书馆并任馆长,与黄姚小学的老师一道,挑着担子,挨家挨户的劝捐图书。

她的女儿欧阳敬如还和艺术馆同仁们一道,办起了妇女识字班,教妇女们识字,黄姚的气象为此一新,这个边远小镇因而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

《广西日报》旧址:《广西日报》昭平版创刊于1944年11月12日,四开铅印,1945年1月因日寇进犯蒙山,昭平告急而停刊,3月25日在黄姚镇复刊继续出版。

1945年8月,日本投降,抗战胜利后,于9月30日停刊,迁回桂林。

《广西日报》昭平版前后存续
了8个月时间,其中有6个多月时间是在黄姚出版的。

《广西日报》昭平版的创办,是张锡昌(地下党员)倡议的。

当时由陈劭先去电百色,征求广西当局的同意,出版《广西日报》昭平版。

由陈劭先、欧阳予倩、千家驹、张锡昌、莫乃群、胡仲持、徐寅初、周匡仁等人组成社务委员会,推举陈劭先为主任委员(后由欧阳予倩继任),莫乃群任总主笔兼发行人,徐寅初为经理。

下设编辑、印刷、营业和经理四个部。

当时利用广西教育厅的收发报机(广西教育厅电化教育室负责人陈汀生也疏散到昭平)收录国内外电讯,并请《大公报》的人员临时培养了一批报务干部。

这样,遂有了国内外电讯来源,包括新华社的电讯。

经过一个多月的筹备,最初出油印试版,由华昌泗刻写、设计版面,有时套色印刷。

《广西日报》昭平版对全省影响很大,它在我地下党支持下开展抗日宣传和新闻报导工作,宣传我党的抗日民主方针,宣传我党关于“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抗战,反对投降;坚持进步,反对倒退”的主张。

同时还转载国内外新闻和新华社消息,国内外的重大事件,除撰写社论加以评论外,还组织专家张铁生、陈此生等写专论文章,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从而推动了抗日民主运动,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抗日救亡斗志。

在沦陷区的群众对抗日新闻的要求如饥似渴,报纸供不应求之时,除畅销桂东地区各县外,还采用古代驿站的方式,传递到广东省连县、曲江和湖南省江华、临武等地,每天发行量达四千多份。

自发刊至停刊止,共出版295号,成为桂粤湘边区敌后的一支新闻尖兵,为抗日战争胜利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广西艺术馆旧址:从明万历年间开始,黄姚的古、莫、梁、郭、劳、林、吴等大姓人家为了扩充势力,团结一致对外,力求本族人丁兴旺,财业发达,纷纷在古镇建造宗祠。

古镇内现有各姓氏宗祠11座,结构规模雄伟壮丽、装饰豪华考究。

其中以吴氏宗祠最富文化特色。

宗祠分前座、后座,中间有一偌大的天井,祠内格外明亮。

宗祠墙面绘制了许多山水花鸟和人物的壁画,构图美观,线条流畅,栩栩如生。

抗战时期,广西省艺术馆疏散至黄姚,曾把吴氏宗祠当作课堂,
如今宗祠被公布为“广西省立艺术馆旧址”,是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何香凝在黄姚:何香凝老人与民主党派爱国进步人士陈劭先、千家驹、欧阳予倩、梁漱溟、张锡昌等从桂林疏散沿桂江顺抵昭平。

她到昭平后,和民主党派爱国进步人士密切协作,广泛团结当地各界人士和人民群众,大力宣传民主抗日,组织成立“昭平民众抗日自卫工作委员会”,她被聘请为委员会顾问。

何香凝老人平易近人,慈善爱民。

她在昭平期间拜访了当地许多绅士和居民,对人民遭受战乱的疾苦深表同情,给人民群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黄姚逗留三个多月后,于一九四四年冬离开前往八步。

她离黄姚的前一天,以昭平县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主任、国民立法委员、老同盟会员严直方和昭平县民众抗日自卫委员会副主任、县长韦瑞霖为首,召开各界人士和民众代表参加的“廖夫人送别会”。

会上,严直方、韦瑞霖等分别代表昭平县政界人士和民众,感谢她对昭平人民的关怀,热烈的欢送她。

在“送别会”上何香凝老人作了慷慨激昂的演讲。

她控诉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给中华民族带来极大的灾难。

她说:“桂柳相继沦陷,梧邕失守,山河破碎,民众流离,这实在是后死者的耻辱。

不特无以对总理在天之灵;且辜负千百革命烈士为革命所流的鲜血。

然而,过去的不必再说了,失之东隅是谁之责?我们不必追问,收之桑榆,这责任就落在我们全国人民的身上。

我爱国民党,我更爱祖国,我希望中国能强盛起来。

今天我们的情境仿佛在苦海的孤舟之中,不团结努力,又何能达到彼岸?第二,解决民众疾苦,唤起民众,动员民众。

在外交方面,应切实遵守总理临终遗言:我们地大物博,有如此丰富之矿藏,肥美的江山,假如能和英美苏团结一致,胜利的前途必有把握;中国的富强,也必能实现。

高士其在黄姚:1944年9月下旬,高士其乘坐小木船从昭平到达西坪,后改坐一顶用竹椅绑成的轿翻过大风坳、百步梯来到黄姚。

高士其住的那家房子后院面对宝珠山。

这里景色优美,鸟语花香,空气宜人。

每天早晨,高士其总要到后院静坐,观赏风景。

他的小房间到处是书籍和稿子还有就是玻璃瓶显微镜之类的东西。

高士其
的脸部神经麻痹使他发音困难。

高士其高度残疾行走不便,靠马宁夫妇照顾生活起居。

穿衣、洗漱、用餐都要他们照顾。

由于没有经济来源,所以三餐只能吃白粥。

马宁夫妇听得出高士其所说话的意思。

白天,王斯就一字一句记下来。

晚上,马宁整理成书稿。

高士其的著作《奇妙的数》和为《广西日报》(昭平版)写的科学小品《美味的黄姚豆豉有霉菌的一份功劳》等文章,就是此时经过马宁夫妇记录整理成稿而发表出来的。

在黄姚的日子,每隔两三天,张锡昌、欧阳予倩、千家驹等文化人士就来看望高士其。

他们总带书报和一些好吃的东西来,还扶高士其到树下聊天。

当知道黄姚靠捐书来成立图书馆时,高士其慷慨地捐出了一批书给来募捐图书的人。

日本帝国主义投降了!1945年8月16日早上,高士其不顾残疾之躯,在马宁夫妇的搀扶下,走上街去,参加空前隆重的庆祝活动。

9月1日,离别黄姚之际,他给这个小镇留下了一份珍贵的纪念品:一首题为《别了,黄姚!》的诗歌:
别说我们住厌了旧村庄,
别说我们不喜欢小草屋,
在你温暖的怀抱里,
滴落了疏散人的泪珠,
如今,抗战胜利了,
我们得回去!
别了,黄姚——我们避难时的保姆!
别说我们走厌了石板路,
别说我们不喜欢迎秀街,
在你鱼鳞似的房檐下,
收走了下江人的估衣摊。

如今,和平成功,
我们得回去!
别了,黄姚——我们患难中的朋友!
别说我们看厌了桐柏山,
别说我们不喜欢桥梁,
在你明媚秀丽的山水间,
响起了归途人的脚步声。

如今,时局稳定,
我们得回去!
别了,黄姚——我们乱世间的爱人……
从诗歌朴素的语言流露出作者对黄姚魂牵梦萦、万分流恋和无限怀念之情,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就这样,高士其和所有疏散到黄姚的文化人士一道,带上黄姚人民的深情厚谊:一包豆豉、一包黄精,告别了秀丽的黄姚山水,告别了民风纯朴的黄姚人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