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杂剧的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元杂剧的发展线索

第一节中国古代戏曲的形成

中国戏曲是融文学、美术、音乐、歌曲、杂技、表演等多种形式于一体的综合艺术。与传统的“乐”文化复合性特征有着天然联系。

上古原始歌舞:“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

八阙。”(吕氏春秋)

春秋战国:俳优。楚庄王“优孟衣冠”

汉代:百戏(歌舞、杂技、武术),角抵戏。

隋代:九部乐。中原乐舞和边民乐舞的交流。

唐代: 歌舞渐趋戏剧化。

《霓裳羽衣舞》等大型歌舞;《代面》等小型歌舞。

“参军戏”(参军、苍鹘两角色)表演故事进一步戏剧化。

唐代传奇为戏曲剧本提供了故事素材;

唐代诗歌、宋代长短句为戏曲唱词提供了借鉴。

宋代:杂剧。演员已发展到五人,有完整故事情节。

金代:院本。体制同宋杂剧,是向元杂剧的过渡形式。

宋金说唱艺术“诸宫调”,提供了解决故事内容与联套曲牌的音乐形式结合问题的借鉴。

古典戏曲产生并成熟于宋元时期。元代杂剧是中国古代音乐舞蹈艺术发展至宋元时期,与叙事文学相汇合,在宋杂剧和金院本的基础上,吸收说唱艺术中“诸宫调”的形式而产生的一种新的文艺形式。它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的特性,并将其融为一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形式和风格特色;特别是诗歌与音乐舞蹈的结合,确立了元杂剧作为诗剧的基本风貌。

明清:传奇.以南方音乐为主.

明代汤显祖的《临川四梦》

清代的南洪北孔: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中国五大戏曲:京剧,越剧,黄梅戏,豫剧,评剧

元杂剧的兴盛

一、元杂剧

1、元杂剧的形成是我国历史上各种表演艺术和文学样式发展的结果。宋杂剧和金院本是戏剧的雏形。在二者的基础上,融合宋金时期在民间流行的说唱结合的诸宫调,便产生了元杂剧。

2、元杂剧定义

是金末元初在北方产生的、在金院本和诸宫调的直接影响下,融合各种表演艺术形式而成的一种完整的戏剧形式。以北曲演唱,体制完备,角色齐全。并在唐宋以来话本、词曲、讲唱文学的基础上创造了成熟的文学剧本。

名作如《窦娥冤》《西厢记》等。

3、戏曲“代言体”

李白的《长干行》是典型的“代言体”。

戏曲代言体是指戏曲的文体结构 ,其核心是要弄清楚“谁”代“谁”言说。

戏曲“代言体”结构包含着五种话语言说方式 :

一是剧作家“代”人物立“言” ;

二是表演者扮演人物“现身说法” ,“代”人物“言” ;

三是“行当”“代”剧作家“言” ;

四是剧中人物“代”剧作家“言” ;

五是剧作家巧借“内云”、“外呈答云”等形式“代”剧场观众“言”。4元杂剧的基本形式

(1).“四折一楔子”的基本结构;“折”是故事发展的一个段落,又是音乐组织的一个单元。四折之外可补一“楔子”。

(2).每折都由“唱”“科”“白”三要素组成;

唱:唱曲。由曲词和曲调构成。曲词:长短句交错基本每句押韵,一折中一韵到底。曲调:每折用同一宫调的多种曲子.

科:表演。泛科,介。

指示演员表情动作和舞台效果。如:“做把盏科”,“作掩泪科”。

白:道白。有独白、背白、对白、带白、开场白、定场白、收场白等。(3).以旦、末为主的多种角色。主角正旦(旦本戏),主角正末(末本戏)。

另有净、丑及加“外”“贴”“副”“冲”的旦、末、净角。

5.元杂剧的思想内容,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揭露社会黑暗、反映人民疾苦的社会问题剧;(《窦娥冤》)

二是歌颂忠智豪杰,反映人民反抗斗争的英雄传奇剧和历史剧;

(《单刀会》、纪君祥《赵氏孤儿》 )

三是描写恋爱婚姻、反映妇女命运和家庭问题的风月爱情剧和家庭剧;(《救风尘》、《望江亭》、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等 )

四是表现人生态度的伦理剧和隐逸剧(神仙道化和隐居乐道)等。

元杂剧的家庭伦理剧着重宣传传统封建伦理道德中的“孝节义”。多取历史上著名的伦理故事,或当代生活中遵守封建伦理道德的楷模人物,加以铺陈敷演。如无名氏的《小张屠焚儿救母》。

6.元杂剧的艺术特点

一是创作手法上以现实主义为主流,又不乏积极浪漫主义手法的运用;

二是戏剧冲突集中、情节紧凑,特别适合于舞台演出;

三是人物塑造上,全方位塑造了形形色色、栩栩如手的人物形象,勾画出一幅元代社会的总体图卷;

四是语言通俗而又丰富多彩,具有很强的表现力。

此外,同以往文学形式相比,元杂剧还表现出它的鲜明的群众性,具体表现为戏剧故事,戏剧人物的群众性,戏剧创作过程的群众性,戏剧演出过程的群众性,和戏剧作家队伍的群众性。

二、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1,戏曲本身的发展;

2、元代城市经济的繁荣及市民阶层的娱乐需求,为元杂剧的繁盛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和群众基础。

3、金元时代动荡激越的现实生活、黑暗政治的影响。

胡祗遹:“乐音与政通,而伎剧亦随时尚而变。”

4、元代文人社会地位低下,促使大批文人投身于杂剧创作,这对元杂剧的兴盛起了关键性作用。大批著名演员的出现也是促使元杂剧兴盛的原因。

5、统治阶层对戏曲艺术的爱好提倡,思想文化统治的相对薄弱,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也起作用。

(元代儒生不幸的遭际:

从1237—1315年科举中断78年,文人沦落。

郑思肖《心史》:“鞑法: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民,九儒,十丐。”

余阙《青阳先生文集·贡泰父文集序》说:“夫士惟不得用于世,则多致力于文字之间,以为不朽。”

青木正儿:“不遇不平的文士,染笔于通俗文学作为发散郁闷的工具者,终于加多起来。”

元代统治阶层对戏曲的爱好、提倡:

入主中原的金元统治者,对融歌舞表演、插科打诨和敷衍故事为一体的杂剧,很有兴趣和爱好。蒙古兵在攻城掠地的战争中,不杀倡优,掳来供自己娱乐之用。南宋·孟珙《蒙鞑备录》曰,蒙古“国王出师,亦从女乐随行。”忽必烈在桓州指挥战争时,曾命教坊中人作《白翎花曲》。管理乐人的教坊司居有正三品的高位。

文化的沟通造就一批少数民族作家:

少数民族作家接受汉文化熏陶,擅长汉语创作。笔端流露出各式各样的风情格调,使元代文坛更加多姿多彩。李直夫(蒙古人)、杨景贤(蒙古人)、耶律楚材(契丹人)、贯云石(回纥人)、萨都剌(蒙古人)、薛昂夫(西域人).

(李直夫《虎头牌》王实甫《丽春堂》)

三、元代戏曲繁荣的表现

1、剧本数量多,题材丰富,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元代社会生活。

剧目530多种,存156种(《元曲选》94种,《元曲选外编》收62种)。题材分婚恋、公案、历史、豪侠、神仙道化等。

2、作家众多,名家辈出。

有名有姓者220多人。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名家,或擅文采,或擅本色,争妍斗艳,使剧坛繁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