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元代文化特色——从元代青花瓷透析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元代文化特色
——从元代青花瓷透析元文化的包容性与多元性
一、元历史、元前文化、元青花简介
自从我们的祖先在黄河这条母亲河的滋润下创建商文明以来,悠悠1500多年,一直都由儒家和道家两种文化为主导,其它的原创文化相辅佐,世代相传,基本保持着传统原创文化的纯正性。虽然期间亦有出使西域、东渡东瀛等的文化交流现象,但这也仅仅只能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外的探索性扩张。
直至公元八年,在忽必烈的一令《建国号诏》下,“元”这个由蒙古“马背上的民族”统治的封建政权正式登上了中国历史舞台。它对保持了千年之久中原汉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包容性和多元性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瓷器,一直作为中华文明的骄傲被人们津津乐道,而元代青花瓷无疑是中国瓷文化史上的一朵瑰丽的奇葩。它同时柔和了中国传统文化、蒙古文化和伊斯兰文化,也正式这样一个中西结合的产物才能同时符合中西方的审美情趣,至今深受追捧。
二、伊斯兰装饰元素与传统纹饰的演变
由古闪米特文化、古希腊文化及波斯文化构成的伊斯兰文化本身有很强的地域性特点,造就了伊斯兰艺术浑融的风格。在艺术形式方面,宗教强调主体的情感和理念,艺术则是审美主体以感性形象显现审美客体的存在。而这在元青花上最具代表性的莫属于“开光”纹饰。所谓开光就是借鉴于古建筑的开窗。指瓷器的主要部位,以曲直长短线型,钩勒出圆形、方形、长方形、菱形、云头形或花瓣形等的栏框。在“开光”内描绘花纹,使主题纹饰突出。元代青花瓷器上的云头形、菱花形、葵花形开光很普遍。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是收到波斯银器及清真寺装饰风格的影响,是中、西亚,波斯装饰元素的汇总和演变。
元青花纹饰的另一个特点是构图层次较多,有时一件器物有多达七八层,画面显得比较满。虽然层次多,但处理得当,主次分明,浑然一体,受西方透视绘画技法影响。辅助纹饰的一个重要特征同时也带有伊斯兰几何图样的典型特征:线条、构图简单,却又华丽有很强的艺术性。例如云纹为如意头飘带云,云角很长,似飘带。这也是元代云纹作为青花辅饰主要特征之一。
三、波斯篮对水墨传统的冲击
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青花瓷之所以得名,是以独特艳丽的靛蓝来装饰瓷器,故因此得名。然而,这是与中国传统的水墨着色风格完全不同的,同时,也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富贵祥和之色完全不统一。儒家思想主张的是含蓄,中庸理念,在艺术上表现为中国画的
水墨色,以“墨分五色”来达到肌理与层次的效果,传统饰色上多以红色、黄色为喜庆吉祥色彩。而蓝色在元青花出现之前,往往被认为是与死亡有关的,佛教绘画作品中多以蓝色来描绘十八层地狱,庙宇中的小鬼也常被粉饰蓝色,以青面獠牙的形象示人。但元青花的出现,完全打破了对色彩理解的局限。青花瓷采用的着色原料为钴,从唐、宋开始就从海外开始进口,原产地主要是古波斯,中东等地,成分中含铁量较高,这也是与国产钴料含锰量较高截然有别,成品色分为靛泛紫和青翠两种。正是这种带了很强西域色彩的蓝色瓷器,让西方社会快速接受,并认为青花蓝有着中国特有的贵族气息,这就颠覆了一贯的色彩内涵。
在元朝之后的明、清时期,青花瓷的蓝色被广泛接受,而之前的朝代唐宋中原地区的黑白装饰风格被渐渐遗弃,装饰色趋向于丰富多彩,琉璃、珐琅、淡彩工艺相继为流行社会采纳。可以说元青花的出现直接改变了当时以及后世的审美情趣,是艺术文化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四、青花之外
元代青花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繁荣。元代虽然游牧民族达到了统治阶层,但生活习惯还保持了很多传统,比如生活器具仍以不宜碰坏的金属器为主,著名的马克.波罗在游记中就有记载:“元代皇帝与用餐具是漂亮的镀金金属制品。”既然青花瓷尚为被当时上流社会采纳,为什么会在元代大量烧制呢?唯一的答案就是海外贸易的需要。国内现存的元青花完整器物很少,但在广东、海南的海域却发现大量沉船碎瓷残片,即所谓的“出水瓷片”,大量的出水瓷也可从窥见当时元青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
经济贸易频繁带来了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空前昌盛,使不同地区、国家和地区间的经济文化双向交流加速。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传入阿拉伯和欧洲,为中国四大发明推动地区及世界文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同时阿拉伯医学、天文学、农业技术,欧洲的数学、金属工艺,南亚的雕塑艺术等也相继传入我国,促进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元代中西文化交流信息量之大、传播范围之广、对当时及未来历史影响之大,都是人类历史从未有过的。
五、结论:元文化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产物
元青花融合了中、蒙、波斯文化的特点,客观的体现了民族性纳入,突破了民族平等交流的障碍,可见,元朝的建立,不光从政治上实现了“正统观”,而且在思想、艺术、文化上打破了此前历史上出现过的人为的文化屏蔽现象,中华文化多样性的现实得到普遍认可,“四海为家”、“天下一家”的观念深入人心,多元一体格局在统一的环境里变为事实。此外,对外贸易加速了中国的国际化,无论是港口数量,还是贸易金额,都通过元青花等当时的中国商品改变了中西方对世界文明的理解和认识,开拓了新的文化视野,对大航海时代的来临
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影响。元文化是中西文化多元一体化、海纳百川的飞跃,是中西文化的第一次全面共享,对文化历史有着广泛而深渊的巨大影响。
简论宋型文化的现代影响
所谓宋学,又称理学道学新儒学。是以中晚唐的儒学复兴为前导,由韩愈李翱开启的将儒学思想由外转而向内,援佛道以证儒理,通过两宋理学家多方面共同努力而创建的中国后期封建社会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由于这个思想体系以“理”作为宇宙最高本体,以“理”为哲学思辨结构的最高范畴,所以被称为理学。由于这批思想家们自认为他们是承继尧舜禹汤文武周孔的道统,并将“明道”作为其学术的终极目的,因此,被称为道学。由于从学术思想上讲,这个思想体系虽以儒家礼法、伦理为核心,却因其融合佛道思想精粹而区别于原始儒学,给人焕然一新之感,所以被称为新儒学。到清代时,考据学大兴,清儒们推尊汉儒,对宋代理学家空疏解经的弊病肆意攻击,遂呼之为“宋学”以示与“汉学”相区别。
从整个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看,如果说唐文化重在继往,那么,“宋型文化”则重在开来。作为中国文化的高峰,“宋型文化”对后代影响甚巨,或者说,近现化文化,是直接受“宋型文化”辐射而定型,虽然其远源仍可追溯到先秦古老的文化原典之中。
宋型文化对现代的影响,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内在的文化心态和外在的文化表征两方面去看。
从文化表征上看,首先,宋代特殊的历史背景所形成的南北文化差异,不仅形成了十二,十三世纪南北中国的文化特色,而且很大程度上为现代江南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差异,奠定了基础,这是宋型文化的地域表现。
其次,宋代在“天人合一”基础上组成的封建王权文化,既是对秦汉以来封建王权文化的完善,更主要的是它不仅以超强的亲和力促使了元朝蒙古统治者的汉化,而且为明清两代封建制度的完善打下基础。当历史进入近现代之后,这种王权模式仍有相当的影响。
其三,宋儒穷究天理的治学精神,大大增强了我国古代哲学的思辩色彩,成为我国进入近现代之后与西方对话的基础。
其四,宋代文人于兼济独善之间出处从容的态度,保持了学术的独立自由与精神纯粹,浇铸了后代文人的人格特性。
最后,“宋型文化”中占相当份量的市民文化特色诸如戏剧小说民风民俗等,不仅直接刺激了明清两代市民文化的繁荣,也基本上可以说是近现代市民文化的雏形。
宋代文化形态全面走向成熟,士人文化趋于柔美典雅,与此同时市俗文化也是全面开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