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决定命运 《浪潮之巅》读后感2500字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ac8660b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ea.png)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浪潮之巅》的读后感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浪潮之巅》的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1吴军讲述了整个IT产业的大公司,并从大公司发展寻找共同的特点。
首先,一家公司是有自己独特的基因的,它的成功取决于这家公司的基因,它的失败大部分的原因也是基因决定的。
其次,想要颠覆现有的大公司,一定不能是和大公司正面交锋,而是通过大公司疏漏的方面入手,然后迅速占领市场,以阻止大公司的攻击。
谷歌就是这样对付微软的,吸取了很多前辈炮灰的经验。
再次,硅谷是一个反派文化盛行的地方,不断的有新的创意冒出,然后有工程师把它实现。
公司都是有生老病死,只有不断的跳槽,才能磨练自己,让自己更值钱。
创业公司通过期权才能笼络更多的人才。
最后,未来的大公司一定不是现有的公司,大公司的转型是非常困难的,而成本也是很高的。
即使是吴军这样的人,也没有看到互联网30的模样,而互联网20才是雏形。
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丰富,不仅是技术史的书。
而且对于个人的行为有所启发。
你的工作未来有前途吗?你的公司的寿命还有多少?你有应对未来的能力吗?这些思考一直在我心中萦绕,我开始学习了python编程,很苦很难很累,但是不会编程就是未来的文盲。
能站在浪潮之巅的公司,都是那些敢于创新,不断进步的,我相信,人也是一样。
《浪潮之巅》的读后感2近日断断续续阅读完此书,由于时间跨度较大,相较前面的部分已印象淡薄,但总体来说,给我的感觉还是挺深刻的。
此书以近些年在IT领域高速发展的几个大型跨国企业:AT&T、IBM、Microsoft、Intel、Yahoo、Mac、Cisco、Google、Facebook为范本,简单叙述了各个企业的成长历史及发展历程,透过其发展壮大的过程,揭示了其在各个领域真正取得飞跃性突破的本质:一个企业的要真正寻求长远的发展,必须要发掘出自己独特的盈利模式,必须具有创新的精神、长远的'眼光、战略性思维,必须能够不断的适应或引领社会的发展。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2fb7f4d4cd22bcd126fff705cc17552707225ee9.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当我合上《浪潮之巅》这本书,心中仿佛经历了一场波澜壮阔的科技之旅。
这本书就像一扇通往科技巨头世界的大门,让我看到了那些在时代浪潮中勇立潮头的企业的兴衰起伏。
书中所讲述的那些公司,如英特尔、微软、苹果、谷歌等,它们的故事并非仅仅是一串串枯燥的商业数据和事件,而是充满了热血、创新与挑战的传奇。
这让我想起了自己曾经对科技产品的那些痴迷和好奇。
记得小时候,家里买了第一台电脑。
那是一个笨重的家伙,有着大大的显示器和主机箱。
在那个时候,能拥有一台电脑是件特别了不起的事情。
我好奇地盯着屏幕,用生疏的手法敲打着键盘,探索着这个新奇的世界。
那时候的操作系统还没有现在这么智能和美观,但对于我来说,每一个图标、每一个程序都是那么神秘而有趣。
随着时间的推移,电脑逐渐普及,性能也越来越强大。
我见证了从拨号上网时那漫长的等待,到宽带连接瞬间就能畅游网络的巨大转变。
而那些曾经在电脑领域称霸一时的公司,也在不断地竞争和创新中改变着自己的命运。
就像英特尔,它一直致力于芯片的研发和创新。
从最初的简单处理器,到如今强大的多核芯片,英特尔的每一次进步都推动着整个计算机行业的发展。
而微软的 Windows 操作系统,从 Windows 95 到Windows 10,每一个版本的更新都带来了新的功能和更好的用户体验。
这些科技的进步,让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便捷和丰富多彩。
再看看苹果公司,它的产品总是能给人带来惊喜。
从最初的Macintosh 电脑,到后来的 iPod、iPhone 和 iPad,苹果以其独特的设计和创新的理念,引领了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潮流。
记得 iPhone 刚推出的时候,那种全触屏的操作方式和简洁美观的界面,让所有人都为之惊叹。
人们排着长队只为能第一时间拥有它,我也曾是其中的一员。
然而,科技的浪潮是无情的。
在这个竞争激烈的世界里,没有哪家公司能够永远站在巅峰。
诺基亚,曾经的手机霸主,因为没能跟上智能手机的发展潮流,逐渐没落。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f7a921f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3b.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我认同作者的观点,即不懂历史的人难以理解现在和预测未来。
《史记》采用纪传体的方式,正是为了更好地总结规律。
《浪潮之巅》的价值在于其对规律的提炼,而非简单地陈述事实。
这些规律对于我们这些 IT 从业人员来说是必须理解并体现在工作中的。
反摩尔定律强调了创新的紧迫性。
如今的先进技术在 18 个月后可能就会落后,这迫使我们不断创新,否则就会被淘汰。
这一定律不仅适用于芯片领域,也适用于整个 IT 行业。
我们不能满足于过去的辉煌,而应时刻保持敏锐,积极探索新的方法和技术。
70-20-10 定律揭示了行业竞争的残酷现实。
在 IT 领域,只有一家公司能够占据浪潮之巅,其他公司要么生存艰难,要么被淘汰。
想要超越行业领导者并非易事,通常需要等待下一波浪潮的兴起。
这一规律提醒我们要保持警惕,不断提升自身实力,以应对激烈的竞争。
基因决定论则强调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适应性。
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取得成功后,其基因会影响其在其他领域的发展。
IBM 未能抓住 PC 时代的机遇,Google 也不擅长社交网络,这就是基因的力量。
我们在选择职业和发展方向时,应充分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更好地发挥潜力。
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我不仅对 IT 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身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思考。
全面发展是必不可少的。
吴军作为计算机博士,具备技术、行业和文笔等多方面的素养。
作为技术人员,我们不能局限于自己的专业领域,而应广泛涉猎各方面的知识,拓宽视野。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行业的全貌,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更多的思路。
要深入钻研。
书中指出,技术人员的成长和公司的发展都需要扎实的技术基础。
我们应专注于技术的提升,相信技术的前途,同时公司也应关注技术人员的回报和发展道路,为他们提供更好的发展机会。
要勇于接受新思维,摒弃旧思维。
新的浪潮往往会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要敢于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积极适应变化。
在IT 行业中,新思维的涌现速度极快,如果我们不能及时跟上,就会被淘汰。
《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
![《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https://img.taocdn.com/s3/m/1d3a78365022aaea988f0f71.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精选8篇)《浪潮之巅》读后感1《浪潮之巅》读后感1花了大概半个月的时间,读完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第四版,受益匪浅。
整本书读起来像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介绍了知名的科技、金融公司的兴衰历程及背后的本质规律。
这本书作为一部IT人非读不可,非IT人也应该阅读的作品。
能够帮助IT行业的从业者开阔视野,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自身所见所学的那一点点知识。
在书中,从几十年的发展中总结的规律和作者看待问题的眼光,见解等都是只知道学习技术的工科生所非常欠缺的。
而对于非IT行业的人来说,也能够为他们如何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抓住机遇提供帮助。
作者认为,一个人最大的幸运,莫过于站在了浪潮之巅,这样他可以顺势而为,在大时代里成就一番事业。
一个产业发展的浪潮一旦启动,就会顺势而为很长时间,电子商务便是如此。
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做事情站在浪潮之巅顺水推舟,要远比没有目标拼命划船合算得多。
这几句话让我想起了在高中时看过的一个故事。
有两个手机销售员,其中一个业绩惨淡,而另一个却有着非常高的业绩,然后顺利升职加薪。
那个业绩不好的销售员的亲戚就抱怨她:你为什么不能和人家一样努力,搞好自己的工作,积极往上走呢?那个销售员也满含怨气的说道:因为那个销售员的柜台是卖苹果手机的,而我是卖诺基亚的,就算我再怎么努力,也不可能有她那样的业绩。
这让我认识到个人和个人的努力放在整个社会的大环境中是非常渺小,甚至微不足道的。
初中历史课本的封面上有这么一句话: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
既然选择了计算机这个正处于时代浪潮的行业,就更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技术水平、专业素养,争取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把握机遇,创造属于自己的生活。
《浪潮之巅》读后感2《浪潮之巅》读后感2高新技术产业对于一般的公众来讲并不陌生,但倘若认真的去思考我们对这个产业的认识,阐述这个产业的发展规律。
似乎又会们觉得它离我们很远。
即使朦朦胧胧的可以说上几句,肯定自己都无法认同。
读《浪潮之巅》有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
![读《浪潮之巅》有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afbcbf66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b4.png)
读《浪潮之巅》有感《浪潮之巅》读后感读《浪潮之巅》有感《浪潮之巅》读后感读《浪潮之巅》有感《浪潮之巅》读后感胡炜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上、下)对我来说可谓来得正当其时,之前在朋友圈里看到有朋友在看这本书,但没有特别关注。
最近有个想法,把之前、有的甚至是十几年前看过的《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谁说大象不能跳舞》、《惠普之道》、《杰克?韦尔奇自传》、《赢》、《FACEBOOK:关于性、金钱、天才和背叛》、《再造宏碁》、《滚雪球——巴菲特和他的财富人生》、《史蒂夫?乔布斯传》这些书找出来重新看看,之所以有这样的想法,是因为现在出的书可看的、想看的实在不多,如一本被炒得很热的《从0到1》压根就没看(对炒得太热的书总是不太提得起兴趣),《大数据时代》看了两章也是看不下去。
正好,就在这个时候,老友之柏在微信里对我说:“推荐一套书:吴军写的《文明之光》,一套四册。
假如喜欢的话,可以看他所有别的著作。
我非常佩服这位作者,虽然是大科学家,却能把人文学科总结得那么精彩。
另外他的《智能时代》,薄薄一本书却把最新的科技走向总结的非常精彩到位,别的人写《大数据》、写《AI》、写《搜索、导航》,作者不是玩金融的忽悠蛋,就是只知皮毛的假科学家,他却是自己撸起袖子做过具体工作的,所以讲得很到位,言简意赅。
以他的才气,我觉得他并不乱显摆,很踏实的学者。
”于是赶快去kindle里搜索,遗憾还没有电子版,只得到亚马逊去买纸质书,先买了他的《文明之光》(4册)、《浪潮之巅》(上、下)、《智能时代》。
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买纸质书,一是贵,最主要还是房子太小,家里4个书柜已经里三层、外三层的堆满了,再没地方可以放了。
本来还想买《数学之美》(上、下)的,我虽然读的是工科,但从小到大最怕的就是数学,更体会不到数学之美,只能体会到数学之难,因此很想看看数学究竟有多美,可朋友说这套书太难,暂时先放弃。
看完这三套之后,估计还会把他的《大学之路》(上、下)和《硅谷之道》(《浪潮之巅》的续篇)再买回来。
《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
![《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https://img.taocdn.com/s3/m/2b0362698762caaedc33d47e.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当仔细品读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到底应如何写读后感呢?以下是《浪潮之巅》读后感范文(通用3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浪潮之巅》读后感1《浪潮之巅》,是一本难得的好书,重点讲述的是硅谷IT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变迁,分析了一些曾经辉煌的公司走向衰落的过程和原因,并讲了关于风投的有关知识,里面披露了很多知名IT企业的很多发展过程中的细节,浪潮之巅读后感。
由于书是断断续续地看的,持续了有两三个月,很多当时很清晰的印象已渐渐变的模糊,简单的写几句吧。
1、伟大的公司都不是从一开始就伟大的,很多的创业就始于民房,车库,之所于后来变得伟大,取决于他们的经营战略、技术和坚持勇往直前的勇气。
2、伟大的公司都是在挫折中成长起来的,在灾难面前能够起死回生,练就了一身抵抗风雨的本领,才能走得更远。
3、企业经营者的战略很重要,商场如战场,小心“一步走错,满盘皆输”的局面。
4、硅谷是盛产奇迹的环境,硅谷不断创新的气氛造就了硅谷的辉煌。
5、“胜不骄,败不馁”,在发展的高处时要放眼未来,不能固守着自己的地盘,不去创新,安心享受,最终断送了前程。
有很多企业不是死于忧患,而是死于安乐。
《浪潮之巅》读后感2展开正文前首先感谢团支部组织的图书活动,有这样一个契机读一本好书,做一些思考,也为20xx年留下些记录思想的文字。
浪潮之巅,凭此书名,便联想到许多。
古人云"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浪潮更替之间,便是兴亡转折之时。
只见浪潮捧出新一批弄潮儿,镁光灯下舞台中央接受大众膜拜,不见旧人黯然转身,随旧时代远去留下落寞背影。
对此类公司商业案例一向有执著的个人偏好,关注郎咸平、时寒冰,也曾读过吴晓波的《大败局》而深省。
如果说《大败局》提到的公司因年代偏早而有距离感,那么这本《浪潮之巅》所讲述的公司,恰恰是我们这一代人极为熟悉的。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bf3a013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09.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相关推荐《浪潮之巅》读后感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浪潮之巅》读后感,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浪潮之巅》读后感1无意中发现了吴军博士的《浪潮之巅》这本书,可以说是看得入迷。
这是一本讲IT兴衰历史的书,我看着却是比小说还精彩。
如果说像“回形针”这样的流媒体是当代生活的说明书,我更觉得这本书是当代生活的底层逻辑说明书。
在你听歌时,它让你知道你现在用的各种音乐软件是怎么从磁带一步步发展而来的;在你远望路上的车流时,它能让你知道汽车革命正在朝着什么方向进行;在你用着头条写文章时,它能让你知道什么是互联网2.0,移动互联的下一代是什么。
正如书里所说的,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赶上一次浪潮不能保证其长盛不衰;但是,对于一个人来说,一生赶上一次这样的浪潮就足够了。
一个弄潮的年轻人,最幸运的,莫过于赶上一波大潮。
书里的观点吸引着我,让我忍不住地想看。
只要是手里的工作一有空歇,我就拿起书来。
将近一千页的书,我半个月看完了,意犹未尽,又买了吴军博士的“之”字系列的书来看。
我非常喜欢吴军博士的文字和叙事手法,感觉和“大冰”讲故事一样,把冰冷的科技讲得栩栩如生。
而且我也想了解吴军这个人,作为一名高级工程师、科学家、投资家,有如此强大的叙事能力和广博的学识,我觉得是我们新一代学生应该学习的。
读史使人明智如果说像《史记》、《资治通鉴》这样的史书可以让人知道朝代的更替,使人建立宏大的视角。
那我觉得《浪潮之巅》就是近代的科技史,让你能更加准确的把握科技发展的脉搏。
这本书从各个角度描述了世界上各大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
AT&T和通用电气这样的老牌科技公司,到微软、Google这样的科技新秀。
你会看到各个公司发展的风云变幻,你会知道公司基因的重要性,你会知道时代的发展、商业模式、领袖的力量其实比技术更加重要。
书里既有鱼吃,又有渔学,会让人忍不住的想去把握规律,思考下一次的时代浪潮会在哪里。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852928997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e2.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是美国科技作家吉恩.艾柯斯顿撰写的一本关于计算机业的发展史的经典著作。
该书出版于2000年,从20世纪50年代算法的发明开始,详细描述了计算机工业的历史、发展和未来趋势。
读完《浪潮之巅》,我深深地被书中描述的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历程所吸引。
在这个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计算机行业成为了各国最重要的战略产业之一,并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互联网产业。
这种产业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是前所未有的,而且还有一种不可小视的能力——颠覆一切现有规则。
今日之所以如此之多的产业都得赖计算机业者的推动,却始于上世纪60年代,而这才仅仅过了近60年时间。
在阅读《浪潮之巅》时,我尤其感受到了这种行业发展的规律。
艾柯斯顿在书中提出了一个颇有意义的观点——每十年左右,计算机技术的突破会迈入一次全新阶段,推动行业变革及新兴市场崛起。
从此,计算机行业的发展就像一场疯狂的旋转,每几年换一次颜色,每隔几年又展开一次变革,永远在颠覆和革新中发展。
如今,智能化变革已然开始,人工智能技术研发正备受瞩目。
相信25年后,这个领域也会像计算机、互联网产业一样站在顶端,让人们看到未来的无限可能。
而就在这个变革的过程中,书中描述的创业故事更是让我印象深刻。
从艾柯斯顿的描写中可以感受到,每个公司的创始人和员工都在尽力追寻并打磨自己的目标。
正是这些努力,让他们不断超越自我,成为当时行业的中流砥柱,并带领着整个行业向前发展。
当人类站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之巅之时,才能够看到自己的成就和不足,才能够走的更高更远。
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也让我受到某些启示。
首先,我对新兴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努力深入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其次,对我而言,毅力和成长态度是我必须去具备的品质。
在行业颠覆和创新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能不断发掘自己的潜力,并持着一份好奇心去探寻和研究新兴产业。
总之,《浪潮之巅》是一本深入浅出、极富启发的作品。
它不仅展现了计算机行业的历史和未来,也给人们提供了更多的思考和反思,对于从事科技类行业的人士来说,阅读该书将会是开阔视野和拓宽思路的极佳选择。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7d3aacdc85868762caaedd3383c4bb4cf7ecb7c9.png)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书中介绍的许多科技公司的发展历程让我印象深刻。
例如,IBM、微软、苹果、英特尔等公司,它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也都经历了起伏和挑战。
这些公司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其自身的原因,有的是因为技术创新,有的是因为市场策略,有的是因为管理问题。
通过对这些公司的分析,我明白了一个道理:科技行业是一个充满变化和竞争的行业,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立足。
书中介绍的IT行业的发展规律也让我受益匪浅。
例如,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理等,这些规律都深刻地影响了IT行业的发展。
摩尔定律指出,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两年便会增加一倍;安迪-比尔定律指出,软件的升级会消耗硬件的性能,从而推动硬件的升级;反摩尔定理指出,如果你今天和十八个月前卖掉同样多的、同样的产品,你的营业额就要降一半。
这些规律都说明了科技行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加速的过程,只有不断创新和提高效率,才能在这个行业中生存和发展。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科技公司的管理经验和文化,也让我深受启发。
例如,谷歌的“不作恶”原则、Facebook的开放文化、苹果的设计理念等,这些都体现了科技公司的创新和人文精神。
这些公司不仅注重技术创新,还注重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建设,从而吸引了优秀的人才和客户。
书中还介绍了一些科技行业的投资和创业机会,也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科技行业是一个充满机会和挑战的行业,如果你有创新的想法和技术,那么你可以考虑创业;如果你有投资的眼光和能力,那么你可以考虑投资科技公司。
但是,无论你选择什么职业,都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科技行业的发展和变化。
《浪潮之巅》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它不仅让我了解了科技行业的发展历史和规律,还让我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对所有对科技行业感兴趣的人都有很大的帮助。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
![浪潮之巅 《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3b5823a35ebfc77da26925c52cc58bd63086934a.png)
浪潮之巅《浪潮之巅》读后感优秀8篇《浪潮之巅》读后感篇一《浪潮之巅》是我最近看过的一本书,也是自己觉得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书。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
在长达十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里,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19世纪末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思科公司、雅虎公司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
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
这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让我们更真实地了解美国、了解科技产业,以此理解科技创新和商业公平在美国文化生活中的深刻意义。
里面可以获得的知识和可以发出的感慨实在太多,本文着重讲几点我掩卷而思后的感想。
一、关于创新硅谷公司的成功无一例外均来自创新,创新一词譬如:当世界上所有的公司都沉醉在软硬件一体的模式的时候,微软告诉我们原来软件是可以单独开发单独销售的;当所有公司都在寻找从互联网的内容进行收费取得盈利的时候,雅虎告诉我们原来免费的模式也可以赚钱的;当大家都意识到通过网页投广告可以赚钱的时候,谷歌告诉我们通过搜索也可以盈利。
所以通过对模式的研究,大胆地打破常规,建立一种超过常人判断的商业模式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二、关于专注研究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我们会发现创新之所以会成功,很大程度取决了另外一个看似与创新矛盾的词——专注。
专注于一种理念、一类产品或一门技术,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把产品做到极致,这才是成功的源泉。
我们看到乔布斯对产品极致的追求,在全球所有的IT公司都开始软硬件分离的时候,他却坚持了通过软硬件一体的做法为用户提供完美的体验,即使被自己创立的公司赶出去也没有改变他的专注,最终实现完善的回归。
无独有偶,我们熟知的IBM能成为科技界的长青树,要归功于它的二字秘决——保守。
浪潮之巅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
![浪潮之巅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https://img.taocdn.com/s3/m/a72ad68af021dd36a32d7375a417866fb84ac012.png)
浪潮之巅读书心得体会(通用12篇)浪潮之巅读书篇1在老师的推荐下,我了解了关于《浪潮之巅》这本书的一些内容。
近一百多年来,总有一些公司很幸运地、有意识或者无意识地站在技术革命的浪尖之上。
一旦处在了那个位置,即使不做任何事,也可以随着波浪顺顺当当地向前漂个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在这十几年间,它们代表着科技的浪潮,直到下一波浪潮的来临。
从一百年前算起,AT&T公司、IBM公司、苹果(Apple)公司、英特尔(Intel) 公司、微软(Microsoft) 公司、思科(Cisco)公司、雅虎(Yahoo)公司、惠普(HP)、摩托罗拉(Motorola)公司和谷歌(Google)公司都先后被幸运地推到了浪尖。
虽然,它们来自不同的领域,中间有些已经衰落或者正在衰落,但是它们都极度辉煌过。
它们都曾经是全球性的帝国,统治着自己所在的产业,本书系统地介绍了这些公司成功的本质原因以及科技工业一百多年的发展。
在这些公司兴衰的背后,有着它必然的规律。
和世界所有事物的规律一样,科技行业的规律性也是可以认识的。
今天,我们来讲讲苹果公司。
1976年,乔布斯同斯蒂芬·沃斯尼克以及韦恩三个人创立了苹果公司,后来韦恩退出,乔布斯同沃斯尼克坚守下来,他们当时的愿望是把计算机商业化,让计算机走向千家万户,而当时计算机还是很昂贵的,需要数万美元。
这样昂贵的价格显然是一般家庭难以承受的,经过一番努力,苹果电脑一代,即apple-I出来了,价格只有几百美元。
虽然现在看起来这个苹果一代还很廉价,几乎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这代表了计算机不再是大型组织的专属品,它有可能走进千家万户。
而当时计算机领域的龙头老大是IBM,它也推出了面向个人的计算机,而且一出手就占据了当时微机市场的75%。
针对于此,乔布斯致力于开发苹果二代,终于于1984年开发出来,这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交互式图形界面并且有鼠标的个人电脑。
苹果二代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一产品同时助推苹果股价登上高峰,1985年,苹果市值达20亿美元,而乔布斯本人则同样是名利双收。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97ac9f4a76e58fafbb00369.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浪潮之巅读后感最近想想了一本关于IT行业历史的书——《浪潮之巅》,里面提到了诺维格定律:当一家公司在某个领域的市场占有率百分之五十后,将市场占有率无法再而使市场占有率翻翻。
乍一看,这是一句错误的废话。
但是这其中却暗示着几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是,资本市场的容量是有限的。
第二层意思是,要想继续保持非常高增长,必须在其他领域进行扩张。
此外,还有基因定律:在公司目前某一个领域特别取得成功的公司,当开拓新领域时,会不自觉地用原来的做事方法、思维方式去应对新整个市场。
公司的基因是限制一家公司转型和发展的源头。
从我呆过的两家公司,确实都有这种现象。
TP-LINK是家用路由器的巨无霸,占据着全球40%左右的市场份额。
这对于国内的任何一个入门级企业和任何一个细分专业领域来说,可能做梦都没错。
但是在经历过多年的高速产业发展后,发展势头显着慢了下来。
TP-LINK在高速发展阶段,就产业发展早已预见到发展的不可持续,在保持原有业务的时候,向很多个领域进行规模扩张,包括功能机、PLC、移动电源、IPCaramel、智能机等等。
但除了在PLC外,其他的重要领域并不是很成功。
这应该是由TPlink的基因决定:tplink是一个家族企业,大权一直在家族手里,换句话说下面的人并不能真正的放手去做。
所以,在赵氏兄弟熟悉的领域,tplink都顺风顺水;一旦进入新领域,就会遇到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
尽管如此,还是必须为tplink的积极拓展点赞的。
我呆过的第二家公司目前是移动。
在经过近二十年的发展后,终端已经是一家独大,比联通和电信市场占有率的总和还六分之一高。
到了这个时候,移动想进一步扩大市场占有率即便已经基本不可能(国家也不希望出现完全垄断的情况,需要在适当的时候给另外两家一些政策打压并对移动进行打压)。
在这种情况下,移动的提法也是一样的,在移动通信以外的领域进行扩展,成立了一系列的专业类的控股子公司(包括中移物联网、中移互联网、咪咕公司、中移杭州研发中心、终端公司、中移电子商务等)。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c6ab67b443610661ed9ad51f01dc281e53a56cc.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书中提到了“企业的基因”对企业未来发展道路的决定性作用。
技术型企业、服务型企业和销售型企业各自有着不同的发展路径,再强大的企业也很难在自己的固有路线之外取得竞争优势。
这就好比一个人的性格和天赋,会影响他的职业选择和发展方向。
企业也一样,只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基因,才能在市场中立足。
作者强调了 CEO 的决定作用。
一个好的创始人(如盖茨、乔布斯)可以将自己的烙印深深地打在企业身上,并为企业的发展奠定长期的成功基础;一个好的 CEO(如韦尔奇)可以将一个企业带上高峰或从低谷中拯救出来;而一个坏的 CEO(如菲奥莉娜)则可能让企业陷入深渊。
这就如同一个国家的领导人,其决策和领导能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兴衰存亡。
此外,书中还探讨了“金融推手”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
风投和天使投资人可以为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使其迅速壮大和成功;而华尔街的贪婪也可能为了追求短期利益而对企业杀鸡取卵。
这些金融推手既可以将企业推向天堂,也可以将其推入地狱。
这让我想到了资本市场的双刃剑作用,它既可以为企业提供发展所需的资金,也可能带来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然而,这本书并不仅仅局限于硅谷企业史的描述。
作者更关注的是硅谷成功背后的故事,如金融创新(如风投和天使投资人)、生产关系创新(如扁平化管理、工程师文化、新的企业股份架构等)等助推器。
传统的工业强国如欧洲和日本为何没有如此多的创新?美国东部科研实力更强的高校如哈佛和麻省为何不能造就硅谷?这些问题引发了我更深层次的思考。
正如作者所说,硅谷虽然创造了许多伟大的产品,但所使用的技术其实在其他地区的公司和大学里早已存在,硅谷的工程师只是富有创意地将这些技术拼接在一起。
那么,是什么让硅谷的工程师具有如此强大的创新能力呢?隐藏在企业成功背后的制度性创新才是我们真正需要考察和学习的地方。
硅谷的成功并非偶然,其背后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经验。
硅谷拥有丰富的人才资源和创新氛围,吸引了世界各地的优秀人才前来创业和发展。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439ce6321fd9ad51f01dc281e53a580216fc50af.png)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信息科技的历史长河,见证了一个个科技巨头的兴衰沉浮。
这本书不仅让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商业竞争和创新有了新的认识。
科技公司浪潮在计算机及硬件领域,太阳公司、英特尔公司、微软公司、苹果公司和惠普公司等巨头都曾引领时代的潮流,但最终都难逃市场的变幻和竞争的挑战。
这些公司的兴衰历程让我深刻体会到,科技行业的发展是如此之快,一个小小的失误或决策失误都可能导致企业的没落。
同时,我也看到了那些能够适应时代变化、不断创新的公司是如何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
信息科技行业定律书中提到的“70-20-10 定律”、“摩尔定律”、“安迪-比尔定律”、“反摩尔定律”和“诺威格定律”等行业定律,让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定律不仅反映了市场竞争的残酷现实,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例如,“70-20-10 定律”告诉我们,在一个行业中,前三名通常占据了大部分市场份额,因此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不断创新,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商业模式商业模式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谷歌的广告系统、eBay 的在线市场和亚马逊的在线市场等成功案例,让我深刻体会到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的价值。
这些商业模式都具有简单、高效、自动化等特点,能够为企业带来稳定的收入和持续的发展动力。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三种不好的商业模式,即每增加一份收入就要增加一个人、无法横向拓展和需要消耗更多的原料和成本。
这些教训提醒我们,在设计商业模式时,要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以确保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个人小结通过阅读《浪潮之巅》,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有了一些思考。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我们必须不断学习和适应变化,才能在职业生涯中取得成功。
同时,我也意识到创新和合作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只有与他人合作,才能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211c555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5087a27.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首先,从书的内容来看,《浪潮之巅》所叙述的是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历史,但其实也可以说是讲述了一种商业模式的演进过程,即“平台模式”。
作者吴军通过详实的事实和数据,剖析了互联网兴起与发展的根本原因,解释了为什么像谷歌、微软这样的互联网公司能够迅速崛起并成为行业巨头,而原有的传统企业却在互联网时代面临并最终被取代的命运。
互联网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突破和创新。
本书提到了许多技术创新的里程碑,如个人电脑的出现、TCP/IP协议的推广、网站的兴起等等。
这些技术的突破和应用,带动了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
而关于技术创新的讲述,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创新对于企业和产业的重要性。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除了技术创新,还有一种商业模式也是互联网公司成功的关键。
这就是“平台模式”。
书中提到的谷歌、苹果、亚马逊等互联网巨头的成功,正是依靠这种商业模式的运营。
在这个模式中,平台提供者通过吸引大量的用户和开发者,构建起一个生态系统,从而使得平台产生了极大的网络效应。
而对于其他企业而言,要想在这个生态系统中获得利润,就必须与平台进行合作。
这种合作模式不仅符合市场规律,也是互联网企业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
书中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是关于商业模式的变革。
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和数据统计,揭示了一些企业的衰落与兴起。
这些案例和数据表明,一个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上取得成功,往往并不是因为一种优秀的技术或者产品,而是因为其能够不断改变和创新其商业模式。
正如书中所提到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成功,只有相对的成功。
”成功的企业必须时刻保持警觉,保持创新的动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除此之外,我还从《浪潮之巅》中观察到了一些深层次的思考。
互联网行业的发展,实际上是科技进步和社会变革的一种体现。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甚至是整个经济社会结构。
互联网不仅仅是一个行业,更是一种新的生产力。
通过互联网,人们能够更方便地获取信息,更便捷地进行沟通和交流,也更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商机和机会。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650a840571252d380eb6294dd88d0d233d43cb2.png)
读《浪潮之巅》的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一本很有意义的书,它讲述了一个梦想家的成功之路。
书中的主人公从一个普通的小孩出发,最终成为一个企业家,他把自己的梦想变成现实,把自己的公司发展到了浪潮之巅。
从书中,我学到了许多有关企业家精神的道理,比如要坚持不懈的奋斗,要勇于接受挑战,要勇于拼搏,要把握机遇,要坚持自己的理想,要坚持信念,要勇于冒险,要勇于创新,要勇于承担责任,要认真负责,要相信自己的能力,要谦虚谨慎,要善于总结,要专注努力,要把握市场,要敢于改变等等。
《浪潮之巅》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企业家精神的魅力,激发了我追求梦想的信心。
它让我明白,只有不断奋斗,不断拼搏,才能实现自己的梦想,走上成功之路。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af4f4d1a842458fb770bf78a6529647d272834a1.png)
《浪潮之巅》阅读感想在中国,文化向来与历史紧密相连。
人们常说“以史为鉴”或“读史识人”,可见历史对于我们的重要性。
然而,对于历史,人们的理解和视角各不相同,因此产生的认识也存在差异。
这些角度和认知都是宝贵的参考,使我们能够从不同的层面去认识和理解历史。
作为一名行业内的人士,我阅读《浪潮之巅》时,发现其中有许多以前我不知道的细节,也提出了很多我以前没有考虑过的问题,甚至推翻了我以前的一些固有想法。
尽管我并不完全认同作者的观点,但不可否认的是,我从中获得了很多新的启发和收获。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另一本书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
这本书强调了伟大的时代、伟大的地方和伟大的英雄之间的偶然与必然。
用作者的话来说,这带有一定的宿命论色彩。
这是一个有趣的角度,其对错姑且不论(这可能会引发一场千年之辩),但至少作者进行了思考、假设和推导,这本身就孕育着希望,而希望则推动着进步。
相比之下,麻木不仁地看待王侯将相的故事,陷入千年的循环,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或许有人会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
但人类思考的意义并不在于取悦上帝,而是为了自身的成长和进步。
思考并表达是人类的责任和义务,我们的思考无法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因此我们必须将其整理成文字,表达出来,供后人参考、验证,甚至否定。
作者具备这样的知识储备、表达能力,以及责任感和勇气,这值得我致以崇高的敬意。
阅读《浪潮之巅》让我受益匪浅。
它不仅让我对 IT 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引发了我对历史、文化、人类进步等诸多问题的思考。
我相信,这本书会成为我人生中的一本重要读物,我也期待着未来能够阅读到更多类似的优秀作品。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c219070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c646309.png)
吴军在书中对科技企业的分析充满了人文关怀。他以细腻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科技发展背后的文化现象和社会问题。例如,他分析谷歌和Facebook的成功时,指出:“这两家公司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们的技术创新,更在于它们对人的理解和关注。”这样的观点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企业的成功离不开对人的关怀和理解。
然而,我也对作品中的某些部分有些不太满意。例如,在讲述中国互联网企业的发展时,吴军虽然提到了腾讯和阿里巴巴等企业的成功,但对于其他国内企业的探讨相对较少,这使得书中对中国互联网产业的描绘略显单薄。
阅读《浪潮之巅》让我对科技产业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同时也对作品中的角色和情节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我对那些在科技产业中勇敢探索、不懈追求的企业家们充满敬意,同时也对科技产业的变迁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明白,科技产业是一个充满变数和机遇的领域,只有那些能够把握住浪潮的企业和企业家才能取得成功。
在阅读《浪潮之巅》的过程中,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作品的结构严谨和语言魅力,这些特点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价值和阅读体验。以下将从结构和语言两个方面对作品进行分析与评论。
首先,作品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吴军在组织材料时,采用了时间顺序为主线,以科技产业的变迁为背景,讲述了互联网企业的兴衰成败。这样的结构使得作品具有清晰的逻辑关系,便于读者理解和把握。同时,吴军在论述每个企业的成功与失败时,都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使得作品具有较高的实证性。例如,在讲述谷歌的成功时,吴军首先介绍了谷歌的成立背景,然后分析了其核心竞争力,最后讨论了谷歌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这样的结构使得作品内容丰富,且层次清晰。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e3530c5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3d2664f.png)
《浪潮之巅》读后感
《浪潮之巅》是一部探讨科技发展和商业竞争的经典著作,作者吴军通过对科技行业的历史和发展趋势进行剖析,揭示了科技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和失败的教训。
在阅读完《浪潮之巅》之后,我深深感受到科技行业的竞争之激烈和变化之迅速,企业要想在这个领域立于不败,必须具备创新能力、快速应变的能力和远见卓识的领导力。
书中对于谷歌、微软、苹果等科技巨头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深入的剖析,让我对这些公司的成功之道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一些科技公司的失败案例,如诺基亚、黑莓等,这些失败的故事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认识到在科技行业,没有谁能永远站在浪潮之巅,只有不断创新和适应变化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
总的来说,读完《浪潮之巅》让我对科技行业的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意识到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不断学习、创新和适应变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法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因决定命运《浪潮之巅》读后感2500
字
导读:读书笔记基因决定命运《浪潮之巅》读后感25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基因决定命运——《浪潮之巅》读后感2500字心得感想范文:在中学历史,讲工业革命的时候大概就是几句话带过,主要提的就是在英国发生,蒸汽机的发明,解放了生产力,基本就可以60分了。
寥寥几句无法体会工业革命个人带来的震撼。
但是我们又是幸运的,处在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之中,能在有生之年感受到这种浪潮,这种震撼是翻天覆地的,我还能找10年前的诺基亚,可是我现在却在用着iphone,一个品牌已经成为历史,一个品牌的股价正在上涨趋势之中,而他们都是这个浪潮的一朵浪花。
在好友的推荐下,我读完了吴军写的《浪潮之巅》,确实是好,带我们穿过历史的尘埃直到现在,感受那股方兴未艾的浪潮,个个都是熟悉的公司,包括AT&T、IBM、苹果、英特尔、微软、甲骨文、思科、雅虎、惠普、摩托罗拉、诺基亚、Google、3M、GE,还有孕育硅谷的斯坦福大学,还有公司成长的助推剂——金融公司等等,从这里能够观察到公司的兴衰,能够理解创业维艰,能够了解技术的内容,能够领悟一些工作的方法。
读完一本好书,感想会很多,如果不整理下思路着实可惜,自己
文字拙劣,但散着来几篇应该也差不多够了。
今天就先整理下从辉煌到失败的公司的共性。
公司为什么会失败,看完这些公司的兴衰史来看,有两条是比较主要的,一是基因决定命运,二是人的因素。
基因决定命运:
公司的基因就是其商业模式所决定的发展路径,公司是否最终能成功,商业模式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IBM战胜不过微软,主要是其硬件+软件捆绑的模式发展遇到了瓶颈。
微软推出的操作系统使硬件和软件相互分离;从现在的角度来看,微软的windows系统就是一个平台模式,微软自己设计的软件并不多,反而是这种开源系统养活了很多软件商,他们为平台提供更多的内容,微软只需要保持和英特尔的联盟不断向硬件商扩张。
我们现在常说平台模式最佳,连接比拥有更重要。
这种商业模式就是轻资产模式,也是印钞机模式。
微软帝国看起来不可战胜,但是这种模式居然被google给压制了。
这是因为google的基因更适合在互联网生存。
Google以新型互联网广告(算法自动推送广告)和搜索业务发家,颠覆了雅虎传统的互联网广告(手动推送广告,类似传统纸媒);依托过硬的技术和出色的经营,阻止了微软向互联网扩张的步伐。
微软的基因是以操作系统平台起家,因此浏览器业务只是其中位轻言微的部门,其设计IE浏览器使用不稳定,占用资源大;浏览器是互联网战争的前线,微软没有意识到,Google很早就意识到了这
一点,其Chrome在设计上不但技术先进,而且使用方便稳定,受到使用者的追捧;随着互联网包括移动技术的快速发展,Google把很多原有微软的OFFICE功能搬到了互联网上,只要有互联网就能随时随地使用,虽然功能不一定有office那么全面,可是office那么多功能,我看大家平时也就用用wordpptexcel,因此Google在线文档的功能已经足够使用。
就这样,在互联网的环境下,用户对于微软英特联盟构建的硬件逐渐不再依赖,而稳定的浏览器更加重要。
看看现在阿里巴巴和腾讯,也基本上是印钞机的模式,并且有微软、IBM、google的先例,他们也许能走得更加长远。
至少在这种平台模式下,其他公司的创新是有难度的,及时创业起来,面对资本雄厚的大佬,要么被买下来,要么就是大佬自己模仿新型创业的模式,挤压潜在对手的生存空间,让自己生存更久。
不过这个是有前提的,最重要的就是环境和技术是契合的,如同微软实力雄厚的时候,为了扩展手机应用领域,收购了诺基亚,可是他们的基因都不适合在互联网生存,最后微软没有进入手机领域太多,而诺基亚成了令大家追忆的伟大公司。
所以,基因决定命运,而适合当下技术及商业环境的基因才可能生存下去,即使开始很小,也可能成为时代的巨人,如同小小的google发展起来,挑战了传统老大微软一样。
人的因素:
公司靠人,人的因素很重要。
上面说的公司的基因,实际上也是创始人带入的,后面发展起来再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所以说,
好的CEO对一家公司很重要。
看完这本书,对我印象最深刻的,应该就是劳伦斯·爱德华·佩奇(LawrenceEdwardPage),google的创始人之一。
从书中的介绍,他的大致形象是:
1、观察力敏锐,能够看到商业的本质。
他意识到,不一定需要自己提供内容,只要通过技术,实现给客户提供有用的信息,就能赚大钱。
因此,google搜索提供的都不是自己的内容,他们只是搬运工,完全通过技术算法提供有用的信息,而不采取收费排名(不像国内某公司)推送垃圾信息给客户。
有用和垃圾天壤之别。
2、不作恶,品行端正,和员工亲近。
本身是博士,又是技术出身,吃饭也基本和员工一起,CEO的亲和力能够提供强大的凝聚力。
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如果一个公司CEO品行不端或者作恶,下面的员工多少也会因此而发展扭曲,这种公司必然走不长远。
3、果敢好学,具有前瞻性。
作为IT出身,据说他对公司财报研究也很深入,在这种氛围下,Google工程师的财报分析能力不比高盛差,通过这种分析研究,取长补短。
佩奇相信基因决定命运,因此对google进行了拆分,传统成熟的业务(搜索、广告、Youtube 和安卓)交给自己培养的CEO管理,而自己担任拆分后的Alphabet 的CEO,Alphabet包括需要投入资源和协调的新业务,如Google 风险投资、Google资本、X实验室、Google医疗Calico、Google 家庭Nest和Google光线Fiber等。
这样,google的基因也会由佩奇带入Alphabet。
即使以后google传统业务衰落了,但是
Alphabet的业务可能会带着google的基因壮大繁荣起来。
反观国内的大多数公司,一般创始人最后都被洗出局,能存活下来就已经很不容易。
即使成功的公司,在扩张新业务的时候,也不会是自己上,很可能是找所谓的专家去推动,最后成功的基因没有带入,而错过了发展的机遇。
自己虽然不是传说中的研究猿,但是深深感到在分析公司估值是便宜还是贵之前,应该首先看清楚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其次是CEO或者创始人是个怎样的人,公司员工又是怎样的人,公司的核心技术是什么。
清楚这些以后,估值才有意义。
Google,依靠技术,大多数员工都是名校出身,据说前台也是斯坦福大学毕业的,google 奉行杀鸡也用牛刀的思路。
这就是基因和人的力量。
作者:鸟市雪茄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