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级 实习一 凌河地形地质图 读图报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习一2009.09.07

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读图报告

该图为凌河地区地形地质图,图件比例尺为1︰20000 ;工作区面积为×××。

一、地形特征分析:

该区海拔最高点为SE方向的团堡山顶峰,高度1162米,NW 方向次高点峰岭,海拔1150米,有山峰六个,主要分布在该区北部。最低点为SW石村一带,高度为200米左右。相对高差南部960米左右,北部350米左右。

工作区北部与南部各有一列山脉,均呈现自东向西依次递降的趋势,但南部山脉递降幅度大于北部山脉。该区中部地形呈现两山夹一沟势态,垂直主河道,沟谷十分发育,沟谷数目可达12条之多。分别为,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牛溪河、羊沟、黑水、白水、岩沟、牙溪、北沟;南部山区自西向东有无名沟、洪溪、黄水、麻溪、南沟。

该区整体地表形态为,东部较高,西部较低,北部较高,南西部略低的簸箕型地表形貌,簸箕底部发育有流向为NE——SW的较大河流一条,其分枝小河流很多。从地形来看,应以河流的下蚀作用和溯源侵蚀为主。

区内分布有居民居住点4个,其中石村居民点相对较大,人口较多,交通较为便利。其他村庄分布于600米~900米山坡之上,人口较少,交通不便。

二、地层分析:

凌河地区出露的地层可分为四个时代,由老到新分别为,中泥盆统(D2)白云岩砂岩、下石炭统(C1)页岩煤层、中石炭统(C2)页岩砂岩、上石炭统(C3)薄层石灰岩、下二叠统(P1)泥灰岩、上二叠统(P2)页岩砂岩、下白垩统(K1)砾岩、上白垩统(K2)砂岩。

白垩统地层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NE和SE 地区;石炭统、二叠统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中部地区;泥盆统主要分布于,工作区的NW地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与下石炭统之间缺失上泥盆统的地层;二叠系上统地层与白垩系下统地层之间,存在大量地层缺失,存在两个“地层不整合”接触现象。

三、地质构造分析

据读图分析可知,凌河地区白垩系(K)上、下统地层应该为水平岩层,其他地层均为倾斜岩层,而且,北部岩层倾向与地表坡向倾向相同,但岩层倾角大于地表坡角;南部岩层倾斜方向与地表坡向相反。整体为单斜构造。地层产状为×××。

通过读图分析,可知中泥盆统(D2)与下石炭统(C1)之间缺失上泥盆统(D3)的地层,据两套岩层产状不同判断应该为一个“平行不整合” 接触关系。

二叠系上统地层与白垩系下统地层之间,缺失三叠与侏罗系的地层,据两套岩层产状不同判断应该也为一个“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四、该区地质发展演化史分析:

据工作区图件分析资料,概略可知,该区早古生代古地理环境为滨海,受加里东旋回影响,后期地壳上升,沉积间断,泥盆纪中统地壳上升,沉积环境改变岩性变粗,因而也缺失了泥盆纪上统地层,沉积的间断形成了泥盆(D2)与石碳(C1)两套地层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不整合形成时代为泥盆系中统——石炭系下統之间。

晚古生代海西旋回,长期的风化剥蚀结果,和地壳运动,该区经历了一个由广大的滨海平原到浅海再到陆地的古地理环境环境变化过程,从而形成了石炭纪一套滨海沼泽页岩、煤层——滨海砂岩、——浅海石灰岩沉积地层;从其岩性变化推断应该是一个,由陆地到海洋,海水逐渐进袭陆地的过程。

海西旋回后期,地壳开始上升,形成了二叠纪一套自细到粗的泥灰岩——砂岩沉积地层;从其岩性变化推断应该是一个海水退出陆地,地壳不断上升使古地理环境由浅海变为陆地的过程。

中生代的印支旋回,使该区地壳整体上升,沉积间断,遭受风化剥蚀,从而缺少了三叠纪——侏罗纪的全部地层。同时北部岩层受力抬升地层发生变形,泥盆—二叠地层向南发生倾斜形成了单斜构造。造成二叠系地层与白垩系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角度不整合形成时间为二叠之后白垩之前。

中生代的燕山旋回前期,又使该区地层再次小幅沉降,形成了覆盖全区的一套白垩纪河、湖沉积地层。(自三叠纪后我国均为陆相沉积地层)

中生代的燕山旋回后期,该区北西区上升,遭受长期风化剥蚀,使白垩纪地层几乎丧失殆尽;此后该区再未经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使白垩纪地层保持了原生形态,显现出只经受风化作用影响的地表形态。

总之该区一共经历了四次大的构造运动,才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见到的白垩系水平地层与中泥盆统——上二叠单斜构造相交接构造的形态,和地表形态。

×××班级:

姓名:

顺序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