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创新与继承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内容提要:课程改革是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课程理念的创新来自实践,是对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课程方法的创新包括课程设计方式、课程编制方法、课程评价和实施方法等的创新;课程体系结构的创新,是涉及课程领域各个具体方面的关键;课程内容的创新主要表现是课程基础的创新。关键词:课程改革创新继承在新的社会和经济思潮的推动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世纪之交再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注意。处于转型时期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学校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呼声对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注重儿童个性成长和发展的社会需求与强调共性和机械的学校课程设计冲突日益显现。时代要求凸显了改革当前学校课程的紧迫性和重要性。但就课程改革本身而言,它又是一个持续进行的过程,是一个创新和继承并存的过程。创新和继承,是跨世纪基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使命。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在创新的前提下继承,使这场跨世纪的课程改革具有坚实的地基,成为对第一轮义务教育课程改革的一种超越,而不是简单的否定,不是将改革的整体或局部建筑为一种空中楼阁,这是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

一、课程理念的创新课程理念是指导课程改革的哲学,新的时代呼唤新的课程理念?新的理念来自哪里?尽管可以在书斋里冥思苦想,尽管可以借鉴和移植,但课程改革作为一个教育实践的事业,新的课程理念应该首先来自教育实践的需要。对教育实践的深切的认识,才是新的教育理念来源的活水。我国改革开放以来20余年教育改革的伟大实践,应该成为新的课程理念和思想产生的土壤。课程理念需要创新,但不是口号和名词的创新,重要的是课程理念内涵的创新。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课程理念增加了具有时代感的新内涵①。课程理念创新的可贵之处,也不是通过堆砌一大堆新的理念和口号,而是要抓住最紧扣时代的方面,简洁地、重点突出地体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鲜明的时代精神。即使是处于课程改革的意识形态层面的课程理念,也应该让教育实践工作者看到具有操作落实的可能性。课程改革需要新的理念来推动,但改革决不仅仅是是理念的革新。在当前的课程改革中,从重思辩逐步转变到同时重操作可能性的方向,只会对改革产生积极的影响。课程理念的创新也需要具有广泛的思想基础,传播和接受一种新的课程理念都决非易事,往往需要作出比改变实际操作方式更加倍的努力。对课程理念的思考和认识有一个发展过程,个人的理念要成为大众的理念也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新旧理念产生的碰撞和冲突,引发的是人们思想认识的革命,并最终导致课程实践的变革。新的课程理念作为新生事物的价值并不仅仅是针对过去事物的弊病,以素质教育为核心的课程理念的深化,要求我们提出的理念具有针对性、实践性,理想主义和十全十美的想法可能导致课程改革的方案脱离实际,偏离正确的轨道。我们需要的是既切实可行,又在观念上有了更高的突破的课程理念。与课程理念紧密相关的是课程的目标,课程目标要体现课程理念的基本精神。按照新的课程理念来设计培养目标,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层次感非常重要;从课程目标很难直接到课程设计和课程实施,是否需要一个中间层次的课程发展或课程改革目标,描述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形态目标,也就是说,让参与课程改革的实践工作者从课程发展或课程改革目标中直接窥视未来课程的大致轮廓。二、课程方法的创新课程改革总是伴随着新的课程方法,所以,跨世纪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必然要求课程方法的变革和创新。课程方法的创新包括课程设计方式、课程编制方法、课程评价和实施方法等的创新。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设计和编制,前期是从苏联的移植,改革开放以来又受到西方新的课程设计思想如结构主义课程论的影响,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一套固有的模式,具有较大的惯性和稳定性。有人在批评我国课程设计和编制的时候,往往认为是长期凭经验进行设计和编制,这是一种真正的误解。实际上,我国的课程设计和编制,从来也不缺乏理论的指导,所存在的问题是,某种或某些指导课程设计和课程编制的理论在固形以后,在形成稳定的操作方式后,在经过长期的过度使用后,如果忽视不断进行突破和革新,就容易成为习惯,成为经验,并最终成为课程改革的阻力。在课程评价上,单一的终结性的评价大行其道,而综合的形成性的评价始终没有获得应有的位置。特

别是对课程改革或课程整体的评价,往往受经验性判断的左右,不重视调查和搜集数据,轻率地否定或肯定。走出那种今天否定昨天、明天再来否定今天的比较极端的评价模式,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和方法,是决定课程改革成败的重要因素。②课程实施的问题和我国教学研究的总体水平密切相关,尽管近年来在教学领域涌现了许多新的教学模式或方法,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那种普遍存在的以教师讲述和学生课堂接受为主的传统僵化的教学形式,随着主体性教学和发展性教学等新的教学思想和方法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和传播,将可能大大改进和革新基础教育课程的实施模式。应该注意到,课程方法的创新不是完全重起炉灶,它也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总结实践经验教训,分析清楚原有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评价和课程实施方法的利弊,趋利避害;要根据时代的新要求和教育科学的进展,及时吸收和消化那些经过国内外实践检验的新方法,不断对原有的方法体系进行发展性的更新。那种完全不顾长期实践的从天而降的新方法,缺乏稳固的地基,可能会象建立在流沙上的房屋一样,其倒塌的危险性倒是更大。三、课程体系结构的创新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体系结构需要创新。课程的体系结构,是涉及课程领域各个具体方面的关键,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最实质的部分。课程体系结构的僵化和单一,一直都是改革开放以来课程改革力图想要解决的问题。到今天它仍然成为课程改革的实质性的难点问题,说明体系结构改革的复杂性和艰巨性不容忽视。因为,课程的体系结构的改革不是单一方面的改革,它和课程内容、课程方法以及考试制度等内外因素紧密相关。由于历次的课程改革在这个问题上的协调和整体改革意识薄弱,造成了想改但一直不十分成功的现实状况。课程的体系结构的改革最重要的并不是现在能否提出的更新的东西,而是在实践上、措施上如何能够保证顺利落实的问题。从单一的学科课程到学科和活动相结合,从必修课程到必修和选修课程相结合,从重视分科课程到引入综合课程,从只重视学校的正式课程到同样重视对学生起潜移默化作用的隐性课程,从只有以学年为单位的长期课程到兼有单元式、讲座式的短期课程,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步子尽管缓慢,但还是取得了积极的成效。课程体系结构改革的每一步,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需要,改革的成果应该得到珍惜。课程体系结构的改革创新应该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要特别体现义务教育九年一贯制的优势。目前课程结构改革的焦点在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它们分别对应于分科课程和学科课程,但两者之间也有某种联系。综合课程在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和结构中应该占据什么样的位置?综合的范围应该多广多大?这是课程结构改革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综合是否一定比分科好?怎么看待理科综合和文科综合?这又是改革需要解决的思想观念问题。在我国,实施课程综合的条件和困难是什么?条件的满足和困难的克服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以保证,对这些问题的估计又是能否成功进行改革的先决条件。思想上到位了,还需要在行动上到位。活动课程作为基础教育课程10多年改革的一个重要成果,已经在课程结构中占有重要位置,并逐渐形成了具有我国特色的活动体系。如何深化活动课程的改革,减轻其中出现的活动课程学科化的偏向,是目前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不能因为活动课程在落实中出现偏差,就否定或怀疑活动课程的作用,而试图轻率地用其他课程方式来加以取代。切实把活动课程的开展在设置、保证措施和评价等方面加大力度,对推进课程体系结构改革有重要意义。最近出现的把综合课程和活动课程结合起来,在学校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的呼声代表了课程结构改革的一个新的方向,但这种课程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比较新的尝试,其价值和功能还没有在我国课程教学的实践中得到清晰的证明,如果这类课程要在新的课程体系中占据大量的时间,就值得我们认真关注了。教育作为一种生产活动同样是讲究效益的,新的综合实践活动作为一种主流课程能在学生发展上产生多大的效益,需要我们本着认真的科学态度进行探索,课程在结构层次上的改革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决定着未来人才的知识和智能发展的结构,决定着能否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对这样的问题切忌轻率的回答。在体系结构上把学校课程划分为基础性课程、拓展性课程和研究性课程三类③,充分体现了改革和创新精神。三类课程的划分使课程可以在一种新的轨道上运行。但并不是说三类课程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