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应对及答题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应对及答题方法
作者:贺抗柱
来源:《新高考·高三语文》2012年第10期
一、文学类文本阅读题的特点和走势
2013年,新课程改革将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新课程改革的方向与命题特点如何,值得研究,尤其是文学类文本阅读的命题,发生了哪些变化,我们很有必要进行一番研究,以提高这类阅读的得分率。
高考语文要求考查考生的识记、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表达应用和探究六种能力,分别表现为六个层级(A、B、C、D、E、F)。
其中,探究是指对某些问题进行探讨,有见解、有发现、有创新,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
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在选材上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化,由以往散文体裁一统天下的局面改变为散文、小说平分天下。
第二,在命题的特点和走势上,以下两点特别值得注意:①突出文学类文本的鉴赏。
②突出各种文本,尤其是对文学类文本的探究题、评价题的考查。
第三,阅读文学类文本的要求:①阅读内容为阅读鉴赏中外文学作品。
②阅读方法为了解小说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③鉴赏要求是注重审美体验,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内涵,分析艺术表现力,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④能力层级是分析综合C级,鉴赏评价D级,探究F级。
第四,文本解读的一般方法有:①知人论世,结合具体的社会历史背景解读文本。
②了解文本的特征,从结构要素方面把握文本的基本内容。
③阐释文本的基本意蕴,发掘文本的特色。
④基于文本,超越文本,独立探究等。
二、答题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高三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经验,但以下问题仍然比较常见:①不能突破对文本深层次内涵的理解及鉴赏。
②不太重视阅读文本的过程和方法,缺乏对文本的分析和评价能力。
③缺乏基本语感,不能做到前后贯通,抓不住文本的实质,忽略了隐含信息,筛选、整合、归纳能力较差。
④阅读解决后却无法实现答案的精确、简洁、规范与有序。
⑤读题不全、不准,对题干的理解角度不全,答非所问,不能紧扣得分点,实现规范作答。
⑥表达水平不高,语言不简洁,语句间逻辑关系不清,混淆文中主客体关系,不能切中要害,缺乏一定的答题模式,迟迟写不出答案。
⑦不能实现分数的最大化,得分率太低。
三、对策及技巧
针对具体题目,可按以下方法进行。
要求:12分钟左右读两遍,先细读后粗读。
方法:整体把握——定向阅读——规范作答。
方法分解:
(一)整体把握
1. 概括全文主旨(一句或两句)。
2. 注意标题(副标题)。
3. 对象及特点,线索,表现的精神,角度,人物及性格特点,情感态度,表现手法(托物言志、对比、衬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烘托、渲染、虚实结合、侧面描写、正面描写、借景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具体事例等,一一弄清。
4. 划分层次,提炼要点,理清思路。
5. 勾画核心句(揭示文章中心的语句、内涵丰富的语句、过渡句、段的起始句或终结句、段落中结论性的抒情句、议论句)、核心词。
(二)定向阅读(局部入手)
1. 明白题中所问与原文的哪些段落、语句相关。
2. 弄清各段落语句有何因果关系。
3. 理清文中一些代词、喻词的原本意思是什么。
4. 开放性试题(阅读最后一个小题,问评价、看法、观点),首先要亮明自己观点,赞成或反对,然后讲文中的道理,再讲天下公理,最后举出实际例子。
(三)规范作答
1. 审全、审清题干:题干所问的实质是什么,答什么才正确,应怎么答。
2. 答题的顺序层次是什么,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现象、手法、作用)。
3. 加工整理:直接摘录、整合、归纳。
但要注意一定要结合上下文、语境、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