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一)【推荐下载】
![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一)【推荐下载】](https://img.taocdn.com/s3/m/d60a941ee45c3b3567ec8bbc.png)
浅析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一)一、引言文化涵盖的范围很广,它既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的价值观、思维定势和情感方式,又指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和交际方式,如共同的生活习惯、风俗、言谈举止等。
但由于英汉民族所处的环境不同,历史发展各异,因此彼此的文化有差异,有时差异还很大。
本文拟先从以下四个方面简单地看一下它们的差异:语言语法词汇文化差异;语言交际文化差异;价值观差异和思维文化差异,然后再探讨一些翻译方法。
二、中英文化差异1.语言词汇文化方面的差异汉英文化的不同主要体现在语言的差异上。
而词汇又是语言的基石,是最明显承载文化信息、反映人类社会文化生活的工具。
比如“月亮”,中国人看到月亮常常联想“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而“moo■”,美国人看到“moo■”则往往联想到登月、太空人等。
2.交际文化方面的差异文化具有社会性,为社会成员所共享。
学习外语的根本目的在于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操不同语言的社团里的人进行跨文化交际。
如打招呼,谈天气,问候健康,询问年龄、收入、个人隐私等,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含义。
3.价值观方面的差异价值观指人的意识形态、伦理道德、宗教信仰及风俗人情等为人处世准则的观念。
一般认为是特定文化和生活方式的核心,表现在两种语言中,会对语言理解和翻译造成很多障碍,足以引起翻译工作者的重视。
中国文化中以儒家文化为主,其种族亲属和社会关系表达得十分清楚和严格,不容丝毫的含混和马虎。
英语民族崇尚个人主义,个人至上主义价值观是西方文化的特点。
中国人注重整体、综合、概括思维。
所以中国文化习惯从整体上、直观上看问题,强调社团和集体的价值。
4.思维文化方面的差异英语民族的思维是个体的、独特的。
英美文化习惯于逻辑分析,强调个人为中心。
因而导致语言表达上的种种差异。
例如,在姓名、时间、地址的表达方式上,汉英两种语言的行文方式明显地体现了这种思维方式的差异,中国文化从大到小,从整体到局部;而西方文化则正好相反。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a7357765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7d.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习语是语言的精华,恰到好处地使用习语,可以为文章增添色彩。
由于习语在语言中的重要地位,习语的翻译早已引起了翻译界的重视。
恰如其分的习语翻译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习语的理解错误很多是由文化因素引起的。
文化影响到习语的方方面面,不深入了解文化背景,就根本无法准确理解习语。
从文化角度对比研究中英习语,有助于掌握习语的意义和运用。
一、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1.地域文化差异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
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及其相应物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
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南尊北卑的传统,人们常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象征“春天”、“温暖”,它吹绿大地,使万物复苏,故有“东风报春”之说,所以中国人偏爱东风。
明朝的兰茂有诗“东风破早梅,向暖一枝开。
”唐朝韩翃的《寒食》中有:“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的消息的是西风。
西风对于英国人来说是暖风,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天的讴歌。
另一位英国诗人Alfred Tennyson有诗云:Sweet and low,sweet and low,Wind of the western sea,Low,low,breathe and blow, Wind of the western sea!(轻轻地、柔和地,轻轻地、柔和地西边吹来海风;轻轻地、轻轻地吹拂,西边吹来海风!)在翻译时,为了让中国读者更好理解,也有把“西风”译成“东风”的,例如在方重译的《坎特伯雷故事集·总引》中的诗句“When also Zephyrus with his sweet breath Exhales an air...”里,“Zephyrus”一词是西风的意思,而译文则是“当东风吹香……”。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256cb4c3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e2.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与翻译策略是指在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本身文化背景的不同,对一些习惯用语的理解和表达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翻译者通常需要采取一些特定的策略,以保证句子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一般来说,英汉习语翻译时,翻译者可以采用如下几种策略:
1、同义词替换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根据习惯用法,选择相应语言中拥有同义词的单词或短语来代替原语言中的习惯用法,以达到句子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直接翻译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直接将英语或汉语中的习惯用法翻译成相应语言中的习惯用法,不加修饰,使译文具有明确的意思并能够被接受。
3、按概念翻译法: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不将英汉习惯用法的具体语言形式翻译出来,而是根据习惯用法所指的概念,使用相应语言中的短语或词汇进行翻译。
4、用其他方式表达:这种策略是指翻译者采用多种表达方式(如句子结构、句型、词汇等)来表达英汉习惯用法,从而达到一致的效果。
最后,英汉习语翻译需要翻译者考虑两种语言文化之间的差异,根据文章内容和读者的背景知识,采取有效的翻译策略,以保证翻译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f559a1f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7.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当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往往会遇到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文化差异指的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在价值观、习俗、传统和社会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这些差异在习语中得到了生动的体现,使得我们在翻译时必须深入了解其文化内涵。
从词汇角度来看,英汉习语中的文化差异尤为明显。
例如,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都表达了共同的意境,但在文化背景上却大相径庭。
英语中的“in the same boat”源自欧洲的航海文化,而汉语中的“同舟共济”则源自中国的传统水文化。
同样,英语中的“black sheep”和汉语中的“害群之马”虽然都表示“不合群的人”,但在文化意象上却存在差异。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深入理解习语的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从语法和表达方式方面来看,英汉习语之间也存在显著的文化差异。
英语常常采用比喻、拟人、反语等修辞手法,而汉语则更注重对仗、平衡和和谐。
例如,英语中的“talking through one's hat”和汉语中的“纸上谈兵”都表示“空谈”,但英语中的比喻让人产生更加直观的感受。
英语中的习语往往言简意赅,而汉语中的习语则更为凝练、含蓄。
例如,“a skeleton in the cupboard”和“家丑不可外扬”都表达了相似的意境,但英语中的习语更显得简洁有力。
针对这些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采取适当的翻译方法。
对于一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直接音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能够保留原文的文化意象,同时使读者更容易产生共鸣。
例如,英语中的“情人节”(Valentine’s Day)就直接音译为“瓦伦丁节”,既保留了其文化源头,又让中国读者更容易接受。
对于一些在意象和语法表达上存在明显差异的习语,我们可以采用意译的方法。
这种方法更注重译文的生动性和准确性,能够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
例如,“to break the ice”可意译为“打破僵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原意。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afa8d1d649649b6648d74736.png)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摘要: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直译,或意译,或直译加注,或套译,或直译意译兼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1](P109)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信息,成为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习语的来源,拟找出英汉文化差异的根源,并据此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2.习语来源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的来源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等[2](P13),下面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及神话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1生活环境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海上运输业与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2](P49-57)。
比如,allatsea (全在海里)指不知所措;allhandstothe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指情况危险,要全力以赴;likeafishoutofwater(像离水之鱼)指处在陌生环境中,不自在;drinklikeafish(像鱼儿那样喝)比喻能喝;abigfishinalittle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矮子中的巨人等。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doc](https://img.taocdn.com/s3/m/7c4bd28784868762caaed547.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张宁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
本文所要讨论的习语是广义的、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和,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由于地理、历史、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方面的差异,英汉习语承载着不民的民族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它们与文化传统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习语中的文化因素往往是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试图借助语用学的理论,对英汉习语的翻译作一些探索。
美车哲学教授H.P.Grice在他的Meaning一书中把话语的意义分为自然意义(natural meaning)和非自然意义(non-natural meaning)两种。
话语的非自然意义指人们意欲表达的意义,即在特定的场合下表达出交际者意图的语用隐含意义。
这就是Grice的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理论的基础。
那么,由于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的差异,同样字面意义、形象意义的话语文章可能具有完全不同的隐含意义。
隐含意义才是说话人或作者所要表达的意义。
根据我们的观察,英汉习语之间的多方面差异可归为两类:一是形象意义的差异,一是隐含意义(包括褒贬义)的差异,而它们都是字面以外的意义,是文化差异的具体反映。
由此出发,本文提出了英汉习语文化意义翻译的具体原则和方法。
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https://img.taocdn.com/s3/m/6de0e067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8eb9f71.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及其互译语言不仅是传达信息的工具,而且牵涉着一个文化的背景、文化思维、文化价值及本土社会文化等。
大量的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的差异让学习者很难理解,也使得这些习语的互译极具挑战性。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1.历史背景英汉习语的诞生都依托于母语的历史发展背景,历史背景的差异导致了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差异。
例如,在英语习语“oncein a blue moon”中,“blue moon”一说源自古老的英国历史,意思是满月二次出现;而中文习语“千载难逢”却指的是罕见而难能可贵的事情。
2.思维方式从文化角度看,汉语习语是理性的,具有哲学的内涵,特别强调人的内在本质;而英语习语,其说话方式经常依赖于比较和外界信息,为向外扩展和传播而构建的短句更具有意义及实用价值。
例如“one apple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暗示了一件好事可以把大不了的问题远远避开,而“人无完人”却暗示优秀是不存在的。
3.文化价值英汉习语在文化价值上也有差异,汉语习语崇尚朴实无华,重视能够磨练心智的思考和行为;而英语习语则崇尚高尚的文明,强调坚持原则,如“no pain no gain(不努力没有收获)”。
二、英汉习语的互译由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差异,仅通过翻译不能完全表达原有的内涵和意义,这就导致英汉习语的互译很容易出现问题。
1.词义辨析单纯以词义辨析为准,很容易翻译错误。
例如,英语中的“apple”既指苹果又指英国的“苹果公司”,而中文中的“苹果”则只指吃的水果,并不能翻译成“Apple”。
2.文化差异由于文化差异,原有的文化背景意义很容易丢失,也影响了英汉习语的可操作性。
例如,英语中的“red tape”指的是政府官僚作风,表现在中文中就变成了“繁文缛节”;另外,英语习语“pig in a poke”源自旧时西洋猪拳,中文则变成“买老虎铁笼”,并多带着贬义。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2d9a3ba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8f.png)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英汉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一、英汉习语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朱光潜先生在《谈翻译》一文中说:"外国文学最难了解和翻译的第一是联想的意义……","它带有特殊的情感氛围,甚深广而微妙,在字典中无从找出,对文学却极要紧。
如果我们不熟悉一国的人情风俗和文化历史背景,对于文字的这种意义就茫然,尤其是在翻译时这种字义最不易应付。
"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在《原始文化》(1871)一书中,首次把文化作为一个概念提了出来,并表述为:"文化是一种复杂,它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作社会上习得的能力与习惯。
"可见文化的覆盖面很广,它是一个复要的系统。
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反映一个民族丰富多彩的方化现象。
1、生存环境的差异习语的产生与人们的劳动和生活密切相关。
英国是一个岛国,历史上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
比喻花钱浪费,大手大脚,英语是spend money like water,而汉语是"挥金如土"。
英语中有许多关于船和水的习语,在汉语中没有完全相同的对应习语,如to rest on one's oars(暂时歇一歇),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all at sea(不知所措)等等。
在汉语的文化氛围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夏天常与酷署炎热联系在一起,"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是常被用来描述夏天的词语。
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139e8ec6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41e48d1.png)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语言交流在我们的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习语是一种充满文化色彩的语言形式,它不仅仅是语言交流的一种方式,更是反映文化差异的重要表现形式。
在进行英汉翻译时,习语翻译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本文将对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进行分析与探讨。
一、文化差异文化是一种社会共同体中的共同思考方式。
在不同的文化中,习语具有不同的含义和使用方式。
因此,了解文化差异是进行习语翻译时必须考虑的重要因素。
1. 天气习语2. 社交习语英语中的社交习语非常多,如“How do you do?”(你好吗?),“Nice to meet you”(见到你很高兴)等。
这些习语是英语中非常常见的礼仪用语,但在中国,这些习语的使用频率比较少,中国人普遍更多地使用谦虚、客气的表达方式,如“麻烦您了”、“不好意思”等。
3. 食品习语英语中也有很多与食品有关的习语,如“the icing on the cake”(锦上添花)、“to have a sweet tooth”(爱吃甜的)等。
这些习语反映出英国人对食品非常重视,而且很多情况下会使用食品作为比喻。
而在中国,食品的比喻习语也不少,如“一餐打发”、“一碗水端平”等,但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习语中的食品往往是具体的中式菜肴,比如面条、米饭等。
二、翻译探讨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需要遵循一些原则,以保持习语意义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1. 动态等效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应遵循动态等效原则,即尽量使目标语习语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意义相同或相似。
因为习语具有文化差异性,所以在进行习语翻译时,要结合文化差异,考虑目标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习惯,确定习语的翻译技巧和策略。
2. 语境翻译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注意语境的含义和使用。
习语通常都是在特定的语境中形成的,所以在进行翻译时要尽量使翻译后的结果与源语习语在语境上相似。
3. 保留原汁原味的原则在进行英汉习语翻译时,要尽量保留习语的原味,即保持原习语的形式和含义。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bb938e0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1c6d96e.png)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中英两国习语是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表达方式,反映了当地人的思维方式、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
由于各自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中英两国的习语在表达方式和内涵上存在着许多差异。
翻译中英习语时,需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恰当地传达原文的意思,使译文能够被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和翻译方法两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翻译中英习语。
一、文化差异1. 礼貌与表达方式中英两国的文化差异在于对待礼貌的态度和表达方式,这也体现在他们的习语中。
在英国,人们对于礼貌和面子很重视,因此在表达上往往会更加委婉和间接。
而中国人在习语表达上则更愿意使用直接而直白的方式。
举个例子,英国人可能会用“Could you please pass me the salt?”来委婉地请求盐,而中国人则可能会直接说“给我盐”。
2. 自然环境与历史文化中英两国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文化差异也会在习语中得到体现。
在英国,由于其多雨的气候和充沛的水资源,习语中常常以水相关的比喻来表达丰富和多样性。
而在中国,由于其广阔的土地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习语中则更常以土地和土壤为比喻,表达稳健和厚重。
3. 宗教与哲学思想中英两国的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也造就了他们不同的文化差异。
在英国,基督教传统影响深远,因此习语中常常会涉及到圣经故事和宗教寓言。
而在中国,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对习语的影响更为显著,因此习语中常常会体现出崇尚和谦逊的价值观。
二、翻译方法1. 直译与意译在翻译中英习语时,我们需要根据文化差异进行适当的处理,一方面要尽量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也要让译文更符合目标语言的表达习惯。
有时候,可以采用直译的方法,尽量保持原文的形式和结构不变;而有时候,也需要进行意译,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来进行调整。
2. 补充说明和解释由于中英习语在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因此在翻译时可能需要对习语进行一定的补充说明和解释,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内涵和意义。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b3c13f3c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40.png)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是由具有固定词序和固定词汇组成的短语或句子,具有惯用的意义。
在英汉语言中使用的习语有很多相似之处,但在文化背景下,它们有着很大的差异。
本文将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问题。
英汉两种语言的习语表达方式有很大程度的不同,这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关。
一般来说,英语的习语更加直接和具体,汉语习语则更加抽象和反映思考,这源于两种语言不同的文化特点。
1. 文化差异英语国家崇尚实用主义和效率,习语通常用简短、明确、直白的语言来表达,更加注重行为,而汉语国家则更加注重人际关系和含蓄表达。
因此,英语习语通常是由具象化的语言或动作来表达,而汉语习语则多由隐喻或谜语来表达。
2. 语言差异二、英汉习语翻译问题习语是一种具有文化特点的语言形式,因此在翻译中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影响。
以下是英汉习语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直译和意译问题由于英汉语言的文化背景差异,如果直接翻译英语的习语到汉语,常常会引起歧义和不理解。
因此,翻译时需要采用意译的方式来表达意思,尽量避免翻译成字面意思。
例如,“break a leg”这个英语习语是用来祝愿演员成功的,如果直接翻译成“折断一条腿”,汉语听者将难以理解其文化背景。
因此,最好采用意译的方式来翻译,如“祝演出成功”。
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习语中所含有的文化色彩。
有时候,一个英语的习语翻译成汉语后,可能已经成为一个新的习语,甚至可能对本族语言也产生了影响。
例如,“time flies”这个英语习语翻译成“光阴似箭”,在汉语中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习语,表达的意思和英语的“time flies”有所不同,不能再简单地当作英语习语的翻译。
3. 文化背景不同的问题英汉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不同,习语的表达方式也不尽相同,在翻译时需要考虑这些语言习惯的不同之处。
例如,“burn your bridges”这个英语习语是用来提醒人们不要将自己的退路都断掉,但这个习语在汉语中不存在,因此在翻译时需要采用汉语的习语来表达,如“毁了舟再造舟,断了橋再架橋”,以保持其习语特色。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8f47a86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5b.png)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是人们日常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语言和文化的体现。
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中英习语之间存在着一些差异。
在进行翻译时,常常会遇到一些难题。
本文将就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进行探讨。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背景差异:中西方文化背景的差异导致了中英习语的不同。
“一箭双雕”在中国习语中表示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可能用“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来表达同样的意思。
2. 传统习惯差异:中西方的传统习惯也影响着习语的表达方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个中国谚语,表达了行动的重要性,而在英语中可能会用“a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begins with a single step”来表达同样的观念。
3. 历史文化差异: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所以中文中的许多习语都源自古代的故事、典故或者传说。
“不翼而飞”就是一例,它出自《诗经》中的《小雅·鹤鸣》:“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
非不说子,自有先焉。
不翼而飞,沉水而止。
”而在英语中,由于历史文化不同,习语常常与西方的历史和神话有关。
以上内容表明,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存在于语言的表达方式、内涵和源头等方面,这给中英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针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我们在翻译时需要采取一些对应的方法来保持习语的原汁原味,也要使其容易为目标语言的读者接受。
以下是一些翻译方法:1. 直译法直译法是最常见的中英习语翻译方法,它在尽量保留习语原意的基础上,用目标语言中与之相类似的习语来替换。
中文中的“九牛一毛”在英语中可以直译为“a drop in the bucket”。
2. 动态对等法动态对等法是相对灵活的一种翻译方法,它不是简单地对习语进行翻译,而是根据习语的内涵和文化特色,选用目标语言中更具有表现力和文化内涵的习语。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9ddcf31ba2161479171128e9.png)
英汉 习语 的文化 差 异
英汉两种语 言历史悠 久 ,包含着大量的习语 ,他们形象
生 动、妙趣横生 ,且蕴涵 着丰富的文化气息 。因此 ,要做好 习语 的翻译 ,必须首先 了解英汉 两个民族的文化差异 。英汉
习语 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
1 地理环境 . 英 国是一个 岛国, ,而汉民族在亚洲大陆生活繁衍,人们 的生活离不开土地。比喻花钱浪费 、大手 大脚 , 英语 是 sed pn
风俗习惯是一个 民族在长期岁月 中逐渐形成 的文 化意识
的反映和表现 ,受民族心理状态 的支配 。英汉风俗 习惯 的差 异是多方面的。猫头鹰在英汉文化 中有着截然不 同的形象 。 中国人认 为碰 到猫 头鹰 就会倒霉 , 所以汉语中有 ‘ 猫子 ( 夜 猫
4 套译法 :有相 当一部分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 内容 和 . 形似上都非常符合 ,双方不但有相 同的意义 和修辞 ,而且有 相 同或相似 的形象 比喻 。这种情况 ,可套用汉语 中的同义 习 语 ,例 如 :破 釜沉 舟——b m n ’Sb a;Wash v as u o e ot l aeer l
Ma rp ss o soe 谋事在人 , n o oe,G dd p ss( p i 成事在天)等 ;而 中
国是个多神教 国家 ,其 中尤 以佛 教的影响最大 ,因此汉语 中
参考文 献 :
2 0 0 0.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
[】 1平洪, 国扬. 张 英汉习语 与英 美文化【 . M] 外语教 学与研 究出版社 【】 2刘小枫. 中国文化的特质[ ] M . 三联 书店 19 . 90 【】 炎昌, 3邓 刘润清. 语言与文化【 . M]外语教 学与研 究出版社.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fd4d1c45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f2.png)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习语是每个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语言交流中最具挑战性的一部分之一。
在不同的语言间翻译习语是一项很困难的任务,因为往往需要考虑到文化的差异。
英汉两种语言虽然都是很有影响力的语言,但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这些文化差异深刻地影响了英汉习语的翻译。
一、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1. 礼仪中国人讲究礼仪文化,礼节在交际中是必不可少的。
英国人也很注重礼节这一点,但他们的礼节文化与中国不同。
英国人往往注重个人空间和自由,他们更喜欢直接表达自己的意思,并且在表达时往往比较直白。
相反,中国人在交际过程中更多的是注重礼貌和尽量不给别人带来不便,他们往往更加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意思。
2. 观念中西文化差异很大,文化观念和价值观念也各有不同。
虽然中国和英国都很重视友谊和家庭,但他们的观念和文化不同。
中国人在友谊和家庭观念方面更加传统,强调团结和互助,而英国人则更加注重个人情感和独立性。
3. 语言汉语和英语有很大的差别,在翻译英汉习语时,需要考虑到这些语言差异。
汉语的语法结构和英语有许多不同之处,尤其是在表达方式和习语方面。
中文有很多词语和表达方式是英语中无法表达的,所以翻译习语时需要很好地理解两种语言差异。
二、英汉习语的翻译翻译英汉习语需要考虑到文化和语言的差异。
以下是几个要点:1. 了解背景和文化了解什么是习语,它们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的含义和使用方式非常重要。
在翻译时,需要了解源语文化和目标语文化之间的区别和异同点。
如果一个人只是单纯将英语翻译成中文,而不了解文化差异的话,就可能会犯很多错误。
2. 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来翻译习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形式,通常不可直接解释。
因此,在翻译英汉习语时,应该选取最合适的方式来表达信息。
有时候一个习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物,那么需要根据语境和背景来判断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3. 在语境和情景中使用习语通常是在特定的语境和情景下使用的,因此在翻译时需要考虑到这种情况。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d2b1c41090c69ec3d5bb7524.png)
to carry coal to Newcastle
字面意思:将煤运往纽卡斯尔”(英国产煤中 心),指“多此一举,背着石头上山” Don’t be too proud of your premature success, as it always turns to be a Pandora’s box. 切不可为过早的成功得意忘形,因为它常常会变成 灾祸的根源(Pandora’s box 潘多拉的盒子,见希 腊神话,用来比喻灾难、麻烦、祸害等的根源)
或相似,隐含意义也相同的表达方法,就是 说,此类习语字面意义和形象意义传达出了 相同的文化信息,可以相互转换。
像蜜蜂一样忙碌 as black as crow 向乌鸦一样黑 He who laughs last laughs best 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 A fall in the pit, a gain in your wit 吃一堑,长一智
Mary and her mother are as like as two peas。
玛丽和她的母亲长相酷似。 He treated his daughter as the apple in the eye. 他把女儿视为掌上明珠。
to spring up like mushroom
to tread upon eggs as thin as a shadow to fish in the air
waters”(浑水摸鱼); “to sink or swim”(不论 瓜熟蒂落 成败); “still waters run 五九六九河边看柳,七 deep”(大智若愚); 九八九耕牛遍地走 “to 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图存) 瑞雪兆丰年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100e276e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d175c4f.png)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摘要】中英习语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有着截然不同的表达方式,这种文化差异对于翻译产生了重要影响。
本文通过探讨语言背景和文化差异对习语翻译的影响,比较直译和意译的区别,以及文化适应和贴近度这几个方面,分析了中英习语翻译中存在的问题和难点。
在文章总结了语言翻译中所面临的挑战与策略,强调了学习和运用中英习语的重要性。
通过本文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中英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为未来的翻译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关键词】中英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语言背景、直译、意译、文化适应、贴近度、挑战、策略、学习、重要性1. 引言1.1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习语在两种语言文化中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反映了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习惯、价值观念和情感体验。
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性,导致了在习语翻译过程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中英习语在表达方式和句式上也存在一定差异。
中文习语常采用成语、俗语等固定格式,具有一定的诗意和音韵美;而英文习语则更注重简洁明了和引人入胜的表达方式,更强调情感和幽默的体现。
要准确翻译中英习语,需要深入了解两种语言和文化的背景,准确把握习语的含义和内涵,避免翻译成“字面意义”,而应注重传达文化内涵和情感体验。
通过对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才能更好地实现跨文化沟通和交流的目的。
1.2 翻译方法翻译方法是中英习语翻译的关键之一,也是在跨文化交流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在翻译中,我们需要根据两种语言和文化背景的差异,采用不同的翻译方法来保持原意和表达方式的准确性。
直译和意译是常见的两种翻译方法,直译是按照原文的字面意思来翻译,而意译则是根据目标语言和文化习惯来重新表达原文的意思。
在翻译中,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运用直译和意译,以确保翻译的质量和准确性。
文化适应和贴近度也是翻译方法中重要的考虑因素,要尽可能保持原文的文化内涵和表达风格,同时又要符合目标语言和文化的习惯和表达方式,以使翻译更加地通顺和自然。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4b7808e9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cd.png)
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摘要:英汉习语是英语和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们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和深刻的文化内涵,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因此,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遵循翻译原则,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本文从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两个方面,探讨了英汉习语的翻译问题。
一、引言英汉习语是英语和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语言表达方式,它们不仅具有浓厚的文化色彩,而且反映了不同文化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需要注意文化差异,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和翻译原则两个方面,探讨英汉习语的翻译问题。
二、文化差异英汉习语反映了英语和汉语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它们的含义和使用方式也存在着明显的文化差异。
1.文化背景差异英汉习语的含义和使用方式受到所处文化背景的影响。
例如,“兔子尾巴”在汉语中是指事情的结局,而在英语中则是指某个计划或项目最后完成的部分,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的文化背景不同所致。
2.文化内涵差异英汉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例如,“纸上谈兵”在汉语中是指只会说而不会做的人,而在英语中则是指在纸上进行的讨论或辩论,这是因为汉语和英语在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上存在差异。
3.文化语境差异英汉习语的使用也受到文化语境的影响。
例如,“狗仗人势”在汉语中是指依仗别人的势力欺压弱者,而在英语中则是指借助朋友或关系获得成功,这是因为英语和汉语的文化语境不同所致。
三、翻译原则在英汉习语的翻译中,需要遵循一些翻译原则,以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内涵和表达效果。
1.保持习语的文化内涵英汉习语的文化内涵是其存在的核心和灵魂,因此在翻译时应该尽量保持其文化内涵,避免直接翻译或字面翻译。
例如,“一石二鸟”在汉语中是指一举两得,而在英语中则是“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直接翻译则不仅不能保持其文化内涵,而且可能产生歧义。
2.考虑文化差异英汉习语的翻译需要考虑文化差异,以保证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环境下的通顺和合理。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https://img.taocdn.com/s3/m/8d11d8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7.png)
关于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分析与翻译探讨英汉习语是两种语言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了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智慧。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不同文化背景和历史环境,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着诸多的文化差异。
本文将从文化差异的角度出发,探讨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并就翻译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文化差异的来源文化差异是英汉习语之间存在的最主要的差异之一。
文化差异源自于两个不同文化中人们的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习惯观念等方面的不同。
这种不同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语言表达。
在语言表达中,英汉习语所体现的文化差异也是多种多样的,其中包含了相当丰富的文化信息,呈现出了独特的文化特色。
二、文化差异的体现1. 民族性格的不同英汉两种语言所处的文化环境不同,其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性格也不同。
英国人民族性格较为内敛和保守,英语中的习语往往包含了这种内敛和保守的性格特征。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习语表达中所包含的“隐喻”和“比喻”等修辞手法,恰恰体现了英国人民族性格的内敛与保守。
而中国人则以随和、热情、务实著称,因此在汉语的习语表达中往往体现了中国人的热情以及对生活的乐观态度。
2. 不同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英语和汉语分别是英国和中国的官方语言,两种语言所处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不可避免地导致了英汉习语之间的文化差异。
比如英语中的一些习语往往与历史事件、宗教信仰等有关,而汉语中的习语则往往与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神话故事等相关联。
三、英汉习语的翻译探讨由于文化差异的存在,英汉习语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遇到种种问题。
翻译习语是一项非常困难的工作,如果不了解两种文化的特点,就很难完全理解并准确翻译出其中所包含的文化内涵。
为了更好地进行英汉习语的翻译,我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 善于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在英汉习语的翻译过程中,我们需要善于了解不同文化的内涵。
只有充分了解了习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才能做到更好地理解和翻译。
2. 保留原有文化内涵在翻译习语时,我们应当尽量保留原有的文化内涵。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4a465bc6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de.png)
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习语是每个语言和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们承载着文化的精髓和民族的智慧。
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习语在不同语言中的表达往往存在着较大差异,这给习语的翻译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本文将围绕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方法展开讨论。
一、中英习语的文化差异中英两国拥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文化底蕴,习语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在两国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中西方的价值观和文化背景不同,导致了习语表达的差异。
中文习语中的“以柔克刚”和英文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表达了不同的文化观念。
在中文中,“以柔克刚”强调通过柔和的手段来对待强硬的问题,反映了中国人讲究柔和、平和的价值观;而英文中的“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则强调一举两得,追求高效率和结果,反映了西方人务实的思维方式。
中英两国的职业和社会制度也带来了习语表达的差异。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尊老爱幼的社会,讲究“家和万事兴”,这在中文习语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而英国是一个注重自由和个性的国家,讲究“天下为公”,英文习语更注重个人的独立和自由。
中文中的“国色天香”强调国色天香,美丽动人,体现了中国人对美好的追求;而英文中的“devil's advocate”则强调挑战权威,发表不同见解,体现了西方人讲究个人独立和自由的思维方式。
中英两国的宗教信仰和历史传统也对习语表达产生了影响。
中国是一个多神教的国家,儒释道三教合一,因此在中文习语中常常出现对神灵和佛教文化的表达;而英国是一个天主教传统的国家,基督教文化在英文习语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中文中的“炼石成金”和英文中的“sour grapes”分别反映了中国人追求神话传统和英文中人们对基督教故事的理解。
二、中英习语的翻译方法由于中英两国文化差异的存在,习语的翻译不仅要求翻译人员精通两国语言,还需要对两国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有深入的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习语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摘要: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直译,或意译,或直译加注,或套译,或直译意译兼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关键词:英汉习语,文化差异,翻译方法1.引言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文化反映相似或相异的文化。
古德诺夫在《文化人类学与语言学》中指出:“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其特殊性表现在:它是学习文化的主要工具,人在学习和运用语言的过程中获得整个文化。
”[1](P109)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这种文化是在特定自然环境、历史条件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具有特殊性。
习语是某一语言在使用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固定的表达方式,是民族思想和智慧的结晶。
广义的习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典故等。
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但由于它们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历史及生活习俗等方面,承载着不同民族的文化特质和文化信息,成为翻译中的难点。
本文通过对比英汉习语的来源,拟找出英汉文化差异的根源,并据此提出英汉习语翻译的方法。
2.习语来源习语是语言长期使用的结果,是人民大众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与人和人生活的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习语的来源包括地理环境、历史背景、经济生活、风俗习惯、宗教信仰、心理状态、价值观念、日常生活等[2](P13),下面我们分别从生活环境、历史发展、宗教信仰及神话等几个方面对比一下英汉习语的来源及其文化内涵。
2.1生活环境英国是一个岛国,其航海业曾一度领先世界,海上运输业与捕鱼业在英国经济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这就使得英语中有许多关于水和鱼的习语[2](P49-57)。
比如,allatsea (全在海里)指不知所措;allhandstothepumps(所有人都去抽水)指情况危险,要全力以赴;likeafishoutofwater(像离水之鱼)指处在陌生环境中,不自在;drinklikeafish(像鱼儿那样喝)比喻能喝;abigfishinalittlepond(小池塘里的大鱼)指在小范围内出名的人,矮子中的巨人等。
而汉民族地处亚欧大陆,人们的生活离不开土地,许多习语与农业相关[3](P138),比如:“五谷丰登(abundantharvestofallfoodcrops)”;“挥金如土(spendmoneylikewater)”;“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yousow,youshallmow.)”;“面如土色(one’sfaceturnedwhite/pale)”等。
2.2宗教信仰及神话英语国家人民多信仰基督教,很多习语来源于圣经及莎士比亚作品,同时受希腊、罗马文化影响,也有许多习语出自希腊罗马神话等[4](P86)。
如:theappleofone’seye(掌上明珠)(出自《圣经?旧约?诗篇》);aneyeforaneye,atoothfora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出自《圣经?旧约?申命记》);sour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one’spoundofflesh(某人的一磅肉)喻指合法但不合理的要求(出自莎士比亚作品《威尼斯商人》)。
而中华民族主要信仰佛教与道教,敬奉天神,汉语许多习语来源于佛教、道教,以及古代一些经典名著[5](P250),比如:“借花献佛(presentBuddhawithborrowedflowers)”;“临时抱佛脚(takemeasuresonlywheninurgency)”;“八仙过海,各显神通(Everyonehashis/herownstrongpoint.)”;“精卫填海(jingweideterminestofillupthesea.)”(出自《山海经》)等。
2.3历史发展一个民族的历史是其社会发展的如实记载,它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同时也会给习语打上深刻的烙印。
比如英国历史上曾受过罗马人、条顿人(包括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斯堪的纳维亚人等入侵,同时,英国也曾在北美建立过殖民地,而两次世界大战英国都是非常重要的角色,这些历史都会反映在英语习语中[2](P28-45)。
比如,AllroadsleadtoRome.(条条道路通罗马),比喻殊途同归(受罗马人影响);thefifthcolumn 第五纵队,比喻“敌人派入的间谍”(西班牙内战时一队派做内应的兵力,二战前奏);thecoldwar冷战(美苏二战后的政治影响);themost-favored-nationtreatment最惠国待遇(美英经济影响)。
汉语中也有很多与历史联系紧密的、具有明显历史文化特质的习语。
比如:“说曹操曹操到”(speakofthedevilandheappears)(三国故事);“暗渡陈仓”(implysomethinggoingoninsecret)(项羽、刘邦的故事);“望梅止渴”(tosuppressthirstinessbylookingatgreenplums)(三国故事);“请君入瓮”(topunishoneinthewayonethoughtupbyhimself)(唐朝故事);“跳槽”(jobhopping)(改革开放词语);“下海”(gointobusiness)(改革开放故事)等。
不同的风俗习惯对习语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主要体现在饮食、动物、颜色、数字等方面。
比如:英语中用主食breadandbutter(面包和牛油)喻指生存之道,hardcheese(硬奶酪)喻指倒霉,以“Everydoghashisday.(每只狗都有他的好时光)”比喻“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中国人主食以米饭为主,餐桌上多有小菜、酒肴等,烹调离不开油盐酱醋……对于狗的态度,常以贬义为主,这些与英语有所不同[6](P132)。
比如,“小菜一碟”(apieceofcake)比喻做一件事很容易,“添油加醋”(addhighlycoloreddetailsto)比喻夸大其词,还有“酒足饭饱”(havedinedandwinedtosatiety),“狼心狗肺”(cruelandunscrupulous)(指人的心肠坏),“狗仗人势”(likeadogthreateningpeopleonthestre ngthofitsmaster’spower)等。
3.习语翻译方法由于英汉习语来源不同,文化内涵有时相似,有时差异很大,因此在翻译习语时,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仅要保全原文内容,更要做到简洁、流畅,使之读起来朗朗上口。
下面是一些翻译习语时常用的方法。
3.1直译法如果英汉习语在形义方面完全相同,在这种情况下采用直译既能再现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意义,又能保留原文独特的表现手法。
比如:(1)Strikewhiletheironishot.趁热打铁(2)Weregardthewarbetweenthetwonationsasanimperialistdog-eat-dogtypeofwar.我们认为这两国之间的战争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狗咬狗的战争。
3.2直译加注法有些习语直译后,仍不能把原意准确表达出来,可以采用直译加注的方法,对文化信息作必要的补充和解释,从而最大限度地传达习语固有的文化内涵,使读者尽可能领略原作的风姿和神韵。
(1)Thiswasaragtothebull.这话简直是朝着公牛摇晃红布,火上浇油。
(2)Whileitmayseemtobepaintingthelily,IshouldliketoaddsomewhattoMr.AlistairCooke’sexcellentarticle.我想给阿里斯太尔?库克先生的杰作稍加几笔,尽管这也许是为百合花上色,费力不讨好。
3.3意译法当直译或直译加注而勉强译出,而读者仍无法理解时,一般采用意译法。
这样可以抓住内容和喻义,结合上下文,从而比较灵活地转达原意。
比如:(1)我要是有个三长两短,你给玉山捎个话!Ifanythingshouldhappentome,letYushanknow!(2)IraqitroopsrolledintoIrantotoppleIraqi’snemesis,AyattollahKhomeini.伊拉克军队源源不断地开进伊朗,去消灭伊拉克最凶恶的敌人———阿亚图拉?霍梅尼。
(Nemesis———希腊神话中之复仇女神,报复女神)(3)Let’snotcountourchickens!咱们别打如意算盘了!(划线部分源于“Countone’schickensbeforetheyarehatched.”)3.4套用法有的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在内容和形式上都“相符”,双方不但有相同的意义和修辞色彩,且有相同的或大体相同的形象比喻,在翻译时不妨直截了当地套用目标语同义习语。
比如:(1)TryingtostudyalessonforoneclassduringanotherclassislikerobbingPetertopayPaul.在这节课里学习那节课的内容无异于拆东墙补西墙。
(2)Ididn’ttellGeorgewhenhecamehome.Orhe’dhavelaughedhisheadoff.乔治回家时我没敢告诉他,否则他会笑掉大牙的。
(3)只有大胆地破釜沉舟地跟他们拼,也许还有翻身的那一天!Allyoucandoistoburnyourboatsandfighttheminthehopethatonedayyou’llcomeoutontop.3.5直译、意译兼用法这种方法是在翻译汉语习语时,保留一部分原文的表达,另一部分用意译的方法。
如:(1)他一路风餐露宿。
Hebravedthewindanddewonhisway.(brave为意译;windanddew 为直译)(2)她一个单身人,无亲无故。
Shewasallbyherselfandfarfromhome,withoutasinglerel-ativeorfriendtohelpherout.(加译上“tohelpherout”使全文更明确)4.结语英汉习语由于来源于不同的生活环境、宗教信仰及神话、历史发展及风俗习惯等方面,其文化内涵往往具有巨大的差异,因此在处理这些饱含文化特质的内容时,我们应当针对具体情况作出不同的处理方法,或直译,或意译,或直译加注,或套译,或直译意译兼用,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运用习语。
参考文献:[1]李明喜.从英汉习语来源看英汉民族文化差异[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2003,(1):109.[2]平洪,张国扬.英汉习语与英美文化[C].北京:外研社,2000.[3]陈雪莲.英汉文化差异与习语翻译[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2008,(6):138-140.[4]谬昌义.英汉习语文化差异探讨[J].四川理工学院学报,2004,(3):86-89.[5]刘铁成.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其翻译[J].中州学刊,2005,(6):249-251.[6]许美珍.试论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131-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