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人民币汇率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人民币汇率问题
王继光孟英娇
[摘要]近年来,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呼声不断,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随着2004年底中国外汇储备突破6000亿美元,人民币汇率问题更是成了国际的焦点。汇率机制是一个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中国的货币制度包括目前人民币的汇率在进行任何重大的变动,所应考虑的最基本因素就是中国的国情和国家利益,除此之外不可能有其它因素。现阶段,根据国内外形势分析,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是最佳选择。
[关键字]人民币汇率战略
人民币的汇率问题目前已成为中国与西方关系的热点问题,中国国家货币制度将是二十一世纪中国能否持续发展成为世界上首屈一指强国的关键。历史也证明明清两朝的衰落和西方的崛起,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中国没有完全控制自己的白银货币。在当今的世界格局之下,对于作为世界级的大国的中国而言,货币制度不单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需高度重视的政治问题,是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核心战略问题。中国要想实现“二十一世纪是中国人的世纪”,必须要有自己的强势货币。
一、货币的产生及其对社会经济的重要意义
当人类进入私有制社会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和社会分工的细化,剩余产品的数量逐渐增加,商品内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决定了商品必须进入交换过程才能得到解决。由此导致了原本偶然发生的物物交换方式逐渐演变为一种经常的行为。为了使众多社会成员间的交换能够顺利进行,客观上必然要求产生一种特殊的商品来充当一般等价物,作为交易的媒介体,促进剩余产品的流通。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作为价值尺度并因而以自身或通过代表作为流通手段来执行职能的(特殊的)商品”[1]。随着商品交易区域的扩大,货币形式也就日益转到天然适宜于执行一般等价物这种社会职能的贵金属身上。所以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2]。根据马克思的货币流通规律可知,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数量等于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总额与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之比值[3]。但在某一时期内,同名货币的流通次数是基本稳定的,所以货币的流通数量与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总额之间有着直接的相关关系,全社会零售商品价格总额的多少直接反映着经济的繁荣程度[4]。所以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货币的流通数量与经济的繁荣程度存在一定对应关系。没有货币的流通,就不可能有市场的活跃,就不可能有商品经济的繁荣、市镇的兴起。商品经济的发展带来一系列制度变迁的同时,最终引发了社会整体的变迁。本文以中国和美国为例,进一步阐述货币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1],[2],[3]《资本论》人民出版社1975版,第一卷P149;P107;P107
[4]通过美国1950~1995年的统计数据也可以看出,经济衰退与货币流通数量的增长率大幅减少有着较为明显的对应关系。详见:Frederic S. Mishkin. The Economics of Money, Banking and Financial Market, 4th . Harper Collins College Publishers 1995, P54-56
二、以史为鉴,依赖大量进口白银是明清由盛而衰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中国,自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币制以来,外圆内方的铜币历经朝代更迭,盘踞本位货币宝座长达一千多年。虽然早在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就铸行了白金币,但白银一直未能摆脱辅币地位,甚至主要用于贮藏。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中国金银矿藏相对贫乏。所以自唐宋以来,“钱荒”的记载不绝于史。根据明、清史籍所载银课收入数字计算,自明弘治十三年(1500年)以来百余年间,中国白银年产量一直徘徊在10万两左右,到清代前期也仅约20万两左右[5]。而且我国银矿品位不高,开采往往得不偿失。流通中货币数量不足成为长期制约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瓶颈”。比如由于通货短缺,自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物价持续大幅下跌而引起的经济萧条。
在人类历史4/5的时间里,中国一直享有世界大国的辉煌。作为封建社会鼎盛时期代表的明清两朝,无论是在国家财富、国土面积、手工业农业生产力、技术水平都代表着当时的世界顶尖水平。再加上自明代开始的白银货币化,使得我国对白银的需求巨大。尤其是清代人口由清初的0.8亿增至1840年的4.13亿,二百年中增长了整整4倍[6]。人口的激增势必伴随着商业的极大繁荣,对白银的需求更是迫切。商品经济发展与钱币短缺的矛盾日益尖锐,形成的通货紧缩效应严重阻碍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此向海外的寻求成为必然。明航海业的发达,国际贸易成了经常的事情,通过国际贸易换回大量的白银是惟一的选择。当时,尤其是欧洲人渴望得到中国的手工业制品、加工后的农副产品、丝绸、陶瓷和茶叶,自己却没有任何可交换的物品。但聪明的欧洲人在商业开发和征服过程中发现并控制了美洲的银矿。他们又利用这些白银打进了世界市场,然后又扩大了他们占有的市场份额。也就是说,欧洲人从中国进口香料、丝绸、瓷器、棉纺织品和其他可供消费的实用品,中国生产这些商品出售给他们仅仅是为了换取他们手中廉价的、几乎是无偿获得的白银。根据我国学者王裕巽对国内外史料的分析,从1567年到1644年这段时间从海外流入明朝的白银总数大约为3亿3千万两[7]。中国几乎吸收了全球白银产量的一半,成了最大的白银吸收国。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下,为了获得商贸交易所需的媒介物——白银,长期以来大量商品物资的流出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中国为换取大量的白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最终侵蚀了国力;依附于一种自己无法掌握的外来货币,于是当白银货币供应发生波动时,就影响了中国正常的历史轨迹。事实上,明清两朝的衰亡至少可以部分归咎于海外白银流入减少,特别是清朝末期鸦片的走私贸易使白银大量外流,通货紧缩问题更为严重[8]。从而使国家财政发生了严重的流动性缺陷,无法应对当时国内外的各种危机,最终泱泱大国巍然崩塌。
[5]全汉升:《中国经济史研究》,新加坡:新亚出版社,1991年,P617~619
[6]《中国人口报》1995.07.03
[7]戴建兵. 西属殖民地银元对中国货币的影响.《亚洲钱币》(新加坡) 2000.02
[8]据统计,仅1820-1840年间,中国外流白银就在1亿两左右。每年平均流出白银500万两,相当于清朝
政府每年总收入的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