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中心区传统商业步行街复兴策略研究
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现代步行街改造设计

以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现代步行街改造设计1. 引言1.1 背景介绍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步行街在促进市民生活质量、促进商业发展、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许多历史文化街区的步行街逐渐面临着老化、拥挤、环境污染等问题,亟需进行改造和提升。
历史文化街区作为城市的文化遗产,有着独特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如何在步行街改造中保护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成为了现代城市规划和设计的重要课题。
通过对历史文化街区步行街的改造设计,不仅可以使其成为城市的重要文化景点和旅游目的地,还可以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质、促进商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等。
如何在充分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现代步行街改造设计,成为了我们需要重点研究和探讨的课题。
本文将围绕历史文化为背景的现代步行街改造设计展开讨论,深入探讨其意义和重要性,并提出相应的设计原则和实施步骤,以期为城市规划和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1.2 问题意义现代步行街改造设计是当下城市发展中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在城市建设中,如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基础上,将现代化的元素融入步行街的设计中,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不仅关乎步行街的功能性和美观性,更关乎城市的形象和文化传承。
在传统步行街上,历史文化往往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许多传统步行街面临着老化和功能单一化的问题。
这就需要对步行街进行改造设计,让它更好地适应当代人们的生活需求和审美追求。
步行街的改造设计应该注重文化传承,保护和弘扬历史建筑和文化遗产,使其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
在当代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如何在尊重历史文化的实现步行街的现代化改造,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只有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才能让步行街焕发新的活力,成为城市的一道亮丽风景线,也使历史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
【问题意义】2. 正文2.1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开发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与开发是一项重要任务,它涉及到城市的文化遗产传承和城市更新发展的平衡。
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交通规划——以王府井步行街为例

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交通规划——以王府井步行街为例范本1:(正式风格)1、引言本文档旨在对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交通规划进行全面详细的规划,以王府井步行街作为案例进行分析和展示。
2、背景介绍2.1 商业中心区步行街的重要性与需求2.2 王府井步行街的现状与问题分析3、交通规划目标3.1 提高步行街的通行效率3.2 优化步行街周边交通组织3.3 提升步行街的交通安全性4、步行街交通规划方案4.1 步行街人行道及道路规划设计4.1.1 人行道宽度与设计原则4.1.2 交通设施设置与标识标线4.1.3 人行道与道路交叉口设计4.2 停车场规划与布局4.2.1 停车位数量与布局要求4.2.2 停车场管理与便利设施设置4.3 公共交通接驳优化4.3.1 公交车线路调整与优化4.3.2 地铁与步行街的衔接规划4.4 电动车与自行车停放规划4.4.1 电动车停放点规划4.4.2 自行车停放设施规划5、法律法规与政策依据5.1 城市交通规划法律法规5.1.1 城市交通基本规划法5.1.2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5.2 城市步行街规划相关政策文件5.2.1 城市步行街规划管理暂行办法5.2.2 城市步行街交通组织指南6、结论与建议根据对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交通规划的详细研究和分析,结合王府井步行街的实际情况,提出了一系列交通规划方案和建议,力求提升步行街的通行效率和交通安全性。
附件:1. 王府井步行街交通规划设计图纸2. 商业中心区步行街交通规划相关调研报告法律名词及注释:1. 城市交通基本规划法:指对城市交通进行基本规划的法律法规,包括对城市交通的布局、组织、设计等方面的规定。
2. 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条例:指对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管理进行规定的法律法规,包括对道路交通标识、标线、交通设施等方面的规定。
3. 城市步行街规划管理暂行办法:指对城市步行街规划管理进行暂行办法的相关文件,包括对步行街人行道、交通设施等方面的规定。
4. 城市步行街交通组织指南:指对城市步行街交通组织进行指导的相关文件,包括对步行街交通流量、交通标识等方面的规定。
文化步行街可行性研究报告

文化步行街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背景介绍文化步行街作为城市中具有独特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旨在打造一个汇聚文化、艺术、美食和娱乐的综合性步行街。
在当今城市发展中,文化步行街逐渐成为各地政府及商业机构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对文化步行街的可行性展开研究,探讨其对城市发展的潜在影响。
二、文化步行街的定义文化步行街是指以传统文化、时尚艺术为主题,集餐饮、购物、娱乐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商业街区。
它不仅是城市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传播当地文化和历史的重要载体。
文化步行街通常具有独特的建筑风格、文化氛围和商业特色,吸引着游客和当地居民前来参观、购物和休闲。
三、文化步行街的优势1. 促进文化传承文化步行街不仅是商业场所,更是传播当地文化的平台。
在这里,可以展示当地传统工艺、民俗文化以及地方特色美食,促进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2. 带动地方经济文化步行街吸引大量游客和消费者,带动当地商业的发展,促进就业增加和地方经济的繁荣。
3. 塑造城市形象文化步行街的建设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软实力,打造城市的文化品牌,提升城市形象和知名度。
4. 促进城市旅游业发展文化步行街作为城市的重要旅游景点,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游玩,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四、文化步行街的挑战1. 地段选择文化步行街的成功与否与地段选择密切相关,需要选择交通便利、人流量大、文化底蕴深厚的区域。
2. 商户经营文化步行街的商户经营水平直接影响着步行街的发展,需要引进优质商户,提升服务水平。
3. 管理与维护文化步行街的管理与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保持步行街的整洁、安全和有序。
4. 文化融合在建设文化步行街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文化融合问题,避免文化碰撞和冲突,打造具有地方特色和国际视野的文化步行街。
五、文化步行街的可行性分析1.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文化消费需求的增加,文化步行街具有较大的市场需求潜力。
通过市场调研和分析,可以更好地把握市场趋势,满足消费者需求。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和趋势分析

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和趋势分析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可以删除This document is for reference only-rar21year.March商业步行街开发与经营的发展和趋势分析摘要商业步行街作为一个年轻的地产形式,它的发展总是充满挑战和希望。
诞生之初,商业步行街的开发与经营面对城市空心化及郊区购物中心的挑战,凭借其自身的特点长期繁荣在城市中心区域。
当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的提高,让商业步行街的发展充满希望和机遇;同时,它作为传统的商业模式不仅要面对现代商务金融的绝对竞租优势,还要面对以网络购物为代表的电子购物的新型消费模式的冲击。
一方面,一些城市的商业步行街风光无限,是一座城市商业名片和城市繁荣的象征。
另一方面,商业步行街街的失败案例越来越多。
很多步行街变得越来越“不行”。
因此,我们有必要对商业步行街打发展趋势做出科学合理的专业分析。
关键词逆城市化;郊区购物中心;竞租理论;“步行”街;体验型消费;1 商业步行街的开发与经营历史分析商业步行街起源于中国,早在唐代时期,长安的集中市场东市和西市就各设了两条步行街。
[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手工业者阶层的壮大,中国市场变得更加开放,道路两宋时期,商业步行街开始出现在城市中普遍存在,但大多是自身街道尺度太窄,或是服务功能为主的城市尽端路不宜让车马通行而被迫成为步行街,这一景象在清明上河图中表现的较为典型。
但真正意义上的现代步行街的开发与经营却起源于欧美国家,上世界五六十年代,欧美各国战后经济得到恢复,社会专业化分工更加具体,各城市产业得到空前发展。
同时为进一步减小交易成本,更多不属于土地资源依赖性的经济活动在城市及城市周边聚集现象明显,是现代城市规模不断膨大,同时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家用小汽车的普及,使得欧美城市的中心区交通混乱,空气质量下降,环境污染加重。
让这些地区的城市中心区社会商业衰落,吸引力下降,为了便于对公民的管理以及不让城市基础设施不至于闲置,复兴城市中心区商业,改善中心区交通环境和安全状况以及迎合人们对工业机械化生活的厌倦,西方很多城市几乎在同一时期建设了一大批新型商业街区,这些商业街区往往完全禁止社会车辆通行,并更加注重行人感受,商业步行街由此而生。
基于心理学基础的商业中心区步行系统规划的研究——以观音桥商圈步行系统规划为例

因素 很 多 , 主 要 包括 步 行 空间 的环 境卫 生 、 醒 目的引 导 江 北 区观 音桥 位于 重庆 渝 中 半 岛和 北 部地 区 的几 设施 , 优 美 的沿街 景观 等 。在步行 系 统规划研 究 中加 强 何 中心 , 是传 统 的商 贸 繁华 区域 , 是重庆 市 人 民政府 确 对 人性 化 的考 虑 , 注 重 细 节 景观 处 理 , 真 正做 到“以人 定 的五 大 商 圈之 一 , 是 江 北 区政 治 、 经济 、 文 化 中心 和 为本 ” 的步 行空 间环境 。
一
大 ,其 中人 流量 最 大为 建 新北 路人 行天 桥 ( 泰 兴 电脑 城) , 双 向人流量 达到 了 5 0 3 0 p / h 。由于地形 原 因和 其他
2 . 3 行人在步行空间里寻求安全性步行心理 圈 再 提
升—— 以太 阳谷 、 超 大 型新华 书 城 、 百脑 汇等 为 龙头 的 行 人 在街 道 行 走 时 , 会 有 意 无 意靠 近 围墙 、 柱列、 5 0 0万 m 的“ 一心 四片 ” 商 圈核 心 区。 ‘ 树列 、 栏 杆扶 手 等 , 因 为这 些 物 体 可 以提 供 依 靠 感 , 以 4 . 1 观音桥 商业中心区现状步行特点 至 靠 近 他 们 可 以减 少 自 己被 注 意 和 自 己要 关 注 的 范
施人 流 量差 差 异较 大 ,人 行天 桥 的通行 压 力差 距 也很
庇 护感 。
3 商业中心区步行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城 市 商业 中心 区在地 理 位置 上 的优 势 ,使 城 市 中 心 区交通 便捷 、 可达 性较 好 , 吸 引着 相 当数 量 的居 住人 口和 商业 、 文 化 活动在 这 里聚 集 , 公共 空 间与 公共 生活 同样 的丰 富 多彩 , 中心 区是城 市 中最 有 活力 的地 区 , 是 城 市 的魅 力 所在 。重视 中心 区步行 空 间 、 环境 的开发建 设, 并在 城 市 设 计 过 程 中逐 步 实 现其 整 体 化 、 系 统化 , 最 终形 成 步行 系 统 。城 市商 业 中心 区 的空 间形 态 是多 种 多样 的, 建 立 中心 区步 行 系统 , 旨在 强调 各个 空 间形 态 之 间或 者各 个 活 动 场所 之 间 的联 系 和 相 互 作用 力 。 个好 的步行 系 统 ,是深 入 地 区空 间 网络 内部 的主 线 和 脉络 , 以其清 晰 、 明确 、 整体 的空 间联 系机 制 , 促进 形 成 从局 部 到全 局 的 中心 区整 体空 间格局 ,并协 助营 造 出符合 人们 行 为心 理 和地 域 、 文 化特 色 的空 间环 境 , 帮 助 人们对 城 市地 区整体 空 间意象认 知 的一致和 延 续 。 商 业 中心 区步 行 系统 要 与 区 内的城 市 交通 网络 形 成对 应配 合 的密切 关系 。主要 包括 : 步行 体系 与 区 内主 要 交通 站 点直 接相 连 , 与 公交 站 点密 切 结合 ; 步 行体 系 各个 接 口与停 车场 有 便捷 的联系 :步行 体 系及 其各 换 乘 点与 中心 区 内人群 的 出行模 式 、流 量 分布 相 一致 等 等 。其 中 , 最重 要 的还是 要充 分 了解 中心 区 的整体 交通 状 况 以及特 殊 性 ,协 调好 各个 交 通方 式之 间 的组织 关 系。 使 之 符合 中心 区未 来发 展 的需 要 。其 次 , 商业 中心 区 内建 设步 行 系统 后 ,一 方面 由于某 些路 段 封 闭 了机 动车 交通 专 供行 人 使用 ,机 动 车 可利用 的道 路面 积 减 少; 另一 方面 步行 街 吸 引 了更 多 的客流 , 客 运 交通 量增
城市旧商业街区的改造与更新

【篇名】城市旧商业街区的改造与更新【作者】赵仁冠【刊名】城市建筑2005年08期【机构】美国CI TI设计事务所上海·201424【关键词】旧商业区;;旧城改造;;重整;;购物中心【摘要】商业进化和城市发展遗留下来的旧商业区的更新,是旧城改造的重要组成部分。
旧商业区不仅是城市历史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它的建筑和空间所具有的独特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开发商和建筑师去开发和挖掘。
本文讨论了有关旧商业区落后的原因、重整改造模式和开发内容,同时根据旧商业区改造成功的实例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一、旧商业区的历史沿革1.现代商业对传统商业的冲击在近代商业出现以前,城市的商业业态多为沿城市街道布置的商店和餐馆,在一些主要的街道上由于店铺的聚集形成商业街,而郊区和小城镇仍保持着集市的形式。
长期以来,这种商业街和市场式的零售商业形态,是人们最熟悉的购物环境和最基本的购物方式,并与当时以手工业、农业为主的商品生产能力和人们的生活方式相适应。
近百年来,虽然商品生产、购物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人们对商业购物环境的基本要求并没有多大的改变传统的商品零售形态受到的第一次较大的冲击是上个世纪初百货公司的出现。
百货公司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产物,是以商品工业化生产为基础的商品零售形态。
一个业务完全的百货公司的建筑面积比传统的商店要大上几十倍,商品品种齐全,顾客购买时有多样的选择。
由于装有空调和自动扶梯等新设备,其良好的室内环境也是吸引消费者前来购物的重要原因之一。
这些百货公司大都建在最繁华的市中心,是一个城市商业区或市中心的主要标志而以百货公司为主力商店,加上沿街排列零售商店的商业街,并在其周边地区建立电影院、剧院等公共娱乐设施,形成一个城市或一个地区的中心商业区,曾经是一个现代城市理想的商业区规划模式这些在当时是全新模式的商业区对传统的商业区冲击很大,相比之下,那些传统的商业区和商店由于资金不足和商品品种的限制,已逐渐走向衰落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国外盛行,而我国在90年代开始建造的以室内步行购物环境为主的购物中心,对传统商业区造成了第二次较大的冲击。
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研究

SHEHUIZHILI| 社会治理 | 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发展研究◎赖阳 李馥佳摘要:进入“云消费”时代,消费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成功升级。
作为线下商业的一种良佳载体,步行街契合消费升级的体验化、趣味化需求,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标志之一。
本文从国内外多个城市步行街改造与提升的案例出发,提出城市步行街改造提升的五个维度,即业态组合、品牌结构、门店形态、街区动线以及街区设施。
同时提出,改造提升过程中应避免过度追求主街宽度、大型购物中心与百货店数量以及要求街区整齐划一呈现形式等误区。
关键词:步行街;消费升级 ;改造提升中图分类号:F297 文献标识码: A城市步行街是指在交通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域设置的行人专用道,原则上排除机动车通行,外围设置停车场,是行人优先活动区[1]。
步行街通过人车分流的方式,保护了城市文化古街的历史建筑,营造了休闲、舒适的购物环境与体验化的购物氛围,更好地将商业与自然、人文景致,以及现代的小品、雕塑乃至广场、博物馆等设施相融合。
其不仅是消费者购物的场所,更是一个城市发展水平和繁荣程度的标志。
进入“云消费”时代,消费得以突破时间、空间的障碍,为消费者带来零距的消费体验。
步行街作为线下商业的呈现载体,契合消费升级的体验化、趣味化需求,具有深厚的商业发展潜力。
但其商业形态与品牌构成等其他重要商业要素,也需持续改造、调整和提升,才能不断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保持强大生命力。
近年来,政府从政策引导角度,不断加大对城市步行街的改造、提升力度。
今年年初商务部印发《关于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的通知》,决定在北京王府井等11条步行街开展步行街改造提升试点工作,引发各界高度关注。
步行街的发展思路将从过去单纯注重对人车分离的街区形态改造,转向对内部商业要素构建以及基础设施改造等的多维度、全方位提升,旨在把步行街打造成为促进消费升级的重要平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以及扩大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
步行街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

步行街建设可行性研究报告一、步行街建设的背景和意义1.城市人口增加和交通拥堵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人口不断增加,交通拥堵问题日益凸显。
传统的商业街道往往存在着交通噪音、尾气污染等问题,影响市民的购物体验。
2.城市形象提升和商业发展步行街是城市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和商业活力,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商家,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3.环保和健康生活方式步行街的建设有利于减少机动车行驶,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市民健康生活方式的培养。
二、步行街建设的可行性分析1.经济可行性(1)步行街商业价值。
步行街环境优美,商家经营环境好,更能吸引消费者,增加商家的盈利。
(2)商业配套设施。
步行街的建设还会带动周边商业设施的发展,形成商业配套效应,进一步增加经济效益。
(3)经济带动效应。
步行街的建设将吸引更多的游客和商家,形成经济带动效应,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
2.环境可行性(1)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步行街的建设将减少机动车行驶,减少尾气排放,改善城市环境质量。
(2)提升城市形象。
步行街的建设将提升城市的形象,彰显城市的文化氛围,提升市民和游客的生活品质。
3.社会可行性(1)促进城市社区活力。
步行街的建设将增加城市社区的互动性,促进社区活动的丰富多彩。
(2)促进文化传承。
步行街可以展示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特色建筑,促进文化传承和发展。
三、建设步行街的建议1.规划设计合理。
在步行街的规划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市民的出行需求、商业发展需求和城市形象塑造需求,合理规划步行街的功能分区和建筑风貌。
2.商业配套设施完善。
在步行街周边建设商业设施、停车场、公共厕所等配套设施,为市民和游客提供便利的消费和休息场所。
3.加强管理和维护。
建设步行街后要加强管理和维护,保持步行街的整洁、安全和有序,提升市民和游客的购物体验。
结论步行街建设是城市经济发展和城市形象提升的重要举措,具有较高的可行性。
通过本报告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出步行街建设对城市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等方面都有积极影响,建议城市在步行街建设上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实施步行街建设,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城市经济的发展。
武汉市江汉路步行商业街调研与评价

武汉市江汉路步行商业街调研与评价武汉市江汉路步行商业街调研与评价具体内容是什么,下面本店铺为大家解答。
步行商业街是西方发达国家为缓和生产力高速发展的压力、复兴商业、重建商业中心的有效手段。
我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消费方式不再仅限于单一的购物活动。
步行街以其安全、舒适、轻松、高效的购物环境与休闲理念受到青睐,在全国的城市建设浪潮中脱颖而出,迅速发展起来。
武汉市近年也加大了建设力度,投资亿元进行改造建设的江汉路作为武汉市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一个窗口,于2000年9月竣工向市民开放,成为武汉市的一大新闻焦点。
半年多过去了,江汉路改造效果如何呢?一百年老街江汉路历史上分为南北两段。
南段为英租界,名太平路,定位为金融贸易区,建有多幢西式建筑,至今保存完好;北段原为沙滩洼地,20世纪初由地产巨商刘歆生买下地产筑路,名“歆生路”,主要为商住建筑,底层商业空间多为骑楼形式,上层是住宅。
南北两段华界与英租界对峙,充满了民族斗争与异质文化冲突的矛盾与融合。
1927年,政府收回英租界,将太平路与歆生路合二为一,命名为江汉路,沿用至今。
江汉路历经百年兴衰,今天已发展成为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江汉路上的物质环境逐渐老化。
为了改善交通状况,提高社会经济效益,挖掘老街的文化传统内涵,政府决定将江汉路改造为集购物、餐饮、旅游等于一体的完全步行商业街,重塑老街新形象。
二改造现状改造工程自2000年3月开始,历时半年多,于9月竣工开放。
改造后的江汉路面貌一新,在交通、环境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改善,吸引了很多人前来观光、购物、休闲。
1 交通江汉路全长1210m,实行全封闭管理,禁止除运钞车、清洁车、残障人代步车以外的机动车与自行车通行,设安全督察队在路上巡逻值勤,各路口设专人把关。
严格的管理保证了江汉路步行交通安全顺畅,行人可以安心享受步行的乐趣。
2 环境在环境建设方面,对江汉路的路面重新进行设计和铺装;对道路两边的建筑立面进行全面整修,尤其是对13幢优秀历史建筑整旧如旧,还其本来面目;在道路空间设计上精心布置了几个休闲广场和周到完备的街道家具,并请雕塑家项金国先生设计、制作了几组铸铜雕塑点缀街头。
旧城商业步行街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贵阳市西路商业街为例

旧城商业步行街空间更新策略研究——以贵阳市西路商业街
为例
李骁;陈波;杨睿
【期刊名称】《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24(41)3
【摘要】随着城市发展从增量时代进入存量更新时代,城市旧城区土地空间的更新利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旧城商业步行街。
一方面,区位优势明显;另一方面,旧城商业步行街存在空间低效、传统商业逐渐衰落等问题,而传统的更新方法难以呼应现实需求。
基于此,从空间更新理念、利用效率和更新再利用模式3个方面对旧城商业步行街的空间更新难点进行了分析,提出更新、激活、织补三大策略,并以贵州省贵阳市市西路商业步行街为对象加以研究,以期能为类似情况的商业步行街空间更新规划提供参考。
【总页数】8页(P78-85)
【作者】李骁;陈波;杨睿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984.13
【相关文献】
1.老城传统商业街区游憩空间微更新策略研究——以观前街区为例
2.旧城区商业街道适应性更新设计研究——以苏州、无锡、常州旧城区商业街道为例
3.共享(街
道)空间在旧城商业街更新中的应用研究——基于重庆市八一路的实证调查4.历史步行商业街区的微改造更新——以沈阳中街商业步行街为例5.旧城复兴视角下城市中心区商业步行街的场所精神与空间更新——以绵阳北街步行街为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城市商业步行街规划设计的探讨——以广州市北京路商业步行街为例

聚拢 人 气 , 北 京 路 步行 街 的 宽 度在 2 5 米 左 展必 须 强 调城 市 文 化 内涵 , 对 于作 为 城市 商 业 活动 及 社会 活 动 重要 场 所 的商 选 定 购 买行 为 。 为保证 尺度 宜 人 , 局 部 尺度 还适 当放 大 。建 筑高 度 与道 路 宽 度 比值 为0 . 8 : 1 左右 , 空 间 尺 度 业街 , 要根 据 不 同 的条件 , 不 同 的空 间环境 采 取 保存 、 利用 、 创 新 等途 径 来承 续 右 , 宜人 , 步行 其 间 , 感觉 舒适 , 不 觉压 抑 。 这 样 的空 间尺 度关 系 既不失 亲 切感 , 又 城 市 的历史 文 脉, 塑 造具 有 独特 文 化 内涵 的商 业景 观 。
本” 出发 , 根 据 商 业 街 的具 体 情 况 , 配 备 了交 通 设 施 ( 公 共 汽 车站 、 停车场) ; 公 共 设施 ( 路灯 、 公厕 ) ; 绿化 设 施 ( 行 道树 、 花 草坛) ; 休 息设 施 ( 座椅) ; 卫 生 设施 ( 饮 水
器、 垃圾箱 ) ; 信息设施( 电话亭 、 电话 挂 机、 标志牌 、 导游 图) ; 景观设施( 雕 塑 小 品, 喷泉 , 护栏 ) 等 相应 的旅 游 、 休 闲 和娱 乐设 施 , 创 造 了 良好 的购物 休 闲 环境 ,
2 、 以人 为本 的理 念
随着 商业 街 功能 地位 的 逐 步提 升, 市 民消 费 需求 层 次 的提 高 , 以人 为 本成 增强 商 业街 对 消费 者 的吸 引力 。 ( 3 ) 商 业 街布 局 注重 处理 好 与交 通 的关 系 为商业街发展的基本取向, 商业街需要提升档次, 完善功能, 营造 良好的购物 北 京路 步 行街 的规 划 建设 重视 周边 路 网 和静态 交 通设 施 ( 停车场) 的 统一 休 闲环 境 。将 人 的需 要 作 为商 业街 规 划 及建 设 的根 本 出发点 , 合 理设 置 人 行 建设 , 以使客 流 能方 便集 聚 和疏 散 , 并 且不 影 响城 市 的整体 交通 运 行 . 道, 厕 所, 座 椅, 停 车 位, 治 安 岗亭 , 公 共 交通 系 统等 , 为 顾客 创 造 一个 舒适 的购 物
城市老街区的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比较分析

城市老街区的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比较分析一、城市老街区商业改造的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其对于那些既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在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型城市,必需要解决好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历史街区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保留遗产的精神实质;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发挥其巨大价值;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出于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对城市老街区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的动态保护观念已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在许多城市引入了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实践证明成功商业开发会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供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资金,提升历史街区人气,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二、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保护模式比较早期的老街区商业项目改造多由政府主导开发,加之经济利益较低、资金投入大、资金投资回报期较长,此类项目往往成为烫手的山芋,主动请缨接手改造的开发商甚少;众多项目大打文化继承及城市文脉牌,但所谓的老街区改造充其量是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拼贴式的异地重建,均无法重塑历史厚重感,最终往往沦为穿衣戴帽式建筑的复古仿古比拼,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上海新天地改造后口碑叫好收益叫座,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三大改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大幅增加旅游收益,一时间全国兴起老街区改造热潮,开发商、政府、投资商对此类改造趋之若鹜,各地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及保护更是各施各法,归纳总结基本可划分为外在的穿衣戴帽式,内在的功能置换式及内外兼修的文化复兴式;三、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界定3.1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划分对于历史老街区,启动保护改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持续经营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才是此类项目的盘活初衷与改造难点;这个过程中面向市场的商业化是项目发展不可避免的模式;单纯的封闭式冻结保护无法将历史文化传承,也无法服务更多的市民;因此如果将商业化和历史文化结合,既为当地提供文化保护土壤和意识,也为当地创造经济效益,是未来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研究重点;根据近年市面已有的商业形态及具体案例情况,老街区改造项目发展模式一般有三种模式,即依托商业中心发展模式、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双重依托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在区位、商业业态经营品种、区域特征、依托资源和消费群落等方面都呈现不同的特征;类型依托商业中心发展模式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模式双重依托发展模式区位特征城市商业中心非城市中心,临近旅游景点商业中心,并与旅游景点结合依托资源城市商业中心区位的商业价值强势旅游资源城市中心商业价值以及旅游资源商业业态特征大型购物中心、主力店、步行街步行街步行街,附近有大型购物中心商业业种特征百货、服装、精品购物、餐饮、休闲娱乐等现代商业以旅游纪念品、当地手工艺品、当地特产、特色餐饮以及休闲娱乐等为主以具有怀旧色彩的业种如旅游纪念品、古玩书画、手工艺品、土特产品、茶楼咖啡、酒吧等为主街区吸引力商脉、现代商业历史文化、古建筑,本身成为景点历史文化、原生态生活方式、传统建筑、特色商业客户群特征城市居民为主以外地游客为主城市居民+游客典型案例广州上下九、深圳东门、上海新天地、香港1881黄山屯溪老街、阳朔西街、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杭州清河坊,绍兴仓桥直街、泉州中山路鉴于依托商业中心模式及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模式之间截然不同的模式特征,下面将对此两种模式的代表案例作详细分析;3.2依托商业中心发展模式的案例分析——上海新天地、香港18813.2.1上海新天地项目概况投资商:香港瑞安集团物业地址:上海卢湾区太仓路18号占地面积:30000㎡建筑面积:60000㎡容积率:项目投资:14亿元改造成本:2万元/㎡拆迁安置成本:亿元项目定位:上海新天地是一个“Mall”本质上新天地就是一个Mall英文全称“shoppingmall”;新天地现在的经营定位是在开发过程中,在开发的不同阶段,逐渐深化而最终确定的,这一深化过程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综合性时尚场所第一阶段由于认识上的局限性,主要强调综合性,目标是作成上海第一个将餐饮、娱乐、购物和旅游、文化等等全部集中在一起的综合性场所;这一目标的参照物是以特色着称的衡山路,但由于衡山路是不A太平桥人工湖绿地/ B上海新天地/ C翠湖天地/ D企业天地/ E瑞安总部大楼同的个体组成,没有一个整体的投资者和管理者;对比之下,瑞安认为新天地应该是一个大型完整的综合性的商业场所;但这一阶段定位较浅,没有深刻挖掘与利用石库门的历史价值;第二阶段:锁定主题“都市旅游景点”随着项目逐步经验,瑞安重新将项目主题定为上海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都市旅游景点”成为游客来上海必到之地;第三阶段:顺应潮流与国际接轨最后瑞安决定把新天地设计成为一个国际交流和聚会的地点;层层深化的定位使得项目在保留原始历史风貌底蕴的前提下,成功地穿上时尚文化外衣,抓住人们眼球,脱颖而出;项目商业布局及业态分布新天地分为南里和北里两个部分;从业态来看,这种依托商业中心发展的街区主要以餐饮、酒吧、服饰配饰等为主,满足市民和游客休闲、购物、旅游的目的;从规划来看,新天地没有完整的保持石库门风貌旧建筑,而是采用南北不同时代建筑融合的思路,将南里现代建筑和北里石库门旧建筑结合,新旧对话,实现了交相辉映,相得益彰的改造目标;南里业态组合北里业态组合项目经营情况:只租不售,实现高投入与高产出上海新天地采用整体持有、只租不售战略,实现商业整体运营;这种模式有利于运营商有足够的空间和力量集中资源,调控商业业态与装饰风格,最大限度的凸显老街区历史特色;开发商的收益主要来源于保底租金以及租户利润分成;上海新天地的投资较大,总投资额近10亿元,但由于“新天地”的品牌效应,带动了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从最开始的每平方米8000元~10000元,到后续的每平方米5-8万元;“翠湖天地”自2002年6月7月销售伊始售价每平方米就高达17000元~25000元,最高时每平米接近100000元;综合来看,开发商实现了高投入、高产出的目标;以“新天地”品牌效应带动周边房地产地价的提升,成为“新天地商业模式”的重要特色;3.2.2上海新天地商业模式复制的成功因素分析上海新天地项目的成功创造了老街区改造后发展的新模式,这种发展模式成为很多城市老街区改造或者房地产项目的借鉴经验和复制对象;上海瑞安集团自身就将这种项目经验直接复制到杭州、重庆等地,但项目本身发展却差别较大,这其中成败关键与这种模式所需要的特殊因素有关;目前杭州西湖天地、佛山岭南天地已经成功开发,但重庆新天地目前却处于困难时期;从几个案例对比中可以发现,此类发展模式最重要因素是依托商业中心,具有历史积淀的老街区,交通便利,处于居住区,如果没有这些因素,这种项目开发将会处于比较尴尬的发展境地甚至有可能失败;重庆新天地不是老街区改造,也不处于商业中心,它仅是建筑物的仿古创造和包装,在缺乏历史文化底蕴的前提下,项目发展难度可想而知;案例1:西湖天地西湖天地是上海新天地最正宗的姐妹篇,仍由瑞安集团投资;首期投资10 亿元,取名“园林篇”;它延续了“上海新天地”的特色,老建筑结构没有变,融合进的现代元素主要是大而透明的玻璃;“西湖天地”商户大都符合“国际化、时尚化、杭州西湖化”的高标准,园林绿化是主角,而掩映其中建筑反倒成了点缀,商铺虽少但特色明显;案例2:重庆新天地重庆新天地是瑞安集团在重庆地产项目的配套部分;整个项目位于重庆市主城区几何中心地段——渝中区化龙桥区域,东起嘉华大桥,西至红岩革命纪念馆,北临嘉陵江,背靠鹅岭,占地约1900亩,拥有约2公里江岸线;地上总建筑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地上容积率约为,由高尚住宅区、休闲及娱乐区、国际商务中心以及人工湖及湿地公园景观区组成;但目前重庆新天地陷入商业招商困难以及缺乏有效客户支撑的困境,其根本原因是脱离了依托商业中心发展模式的特点,而且本身项目只是复古建筑,缺乏真正的历史文化涵义;案例3:宁波新天地宁波老外滩是南京条约开辟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保留着很多有价值近代建筑;借鉴上海新天地经验,保护原有历史风貌和街区格局的前提下,兴建了画廊、咖啡吧、展馆等一批新建筑;总规划6 大街区,基本包括了地产所有功能;6 大街区各有不同定位,沿江三部分包括城建展馆、国际酒店、世界美食,另一侧是行业会馆、生活天地和城市公寓;虽名为新天地,但实质上项目并非由瑞安投资开发,而是由宁波城投公司接手宁波老外滩项目后,借鉴了上海“新天地”商业区的经验,在保护原有历史风貌和街区格局的前提下,原状保留和复建了巡捕房、老商铺“宏昌源号”、民国商人私宅“严氏山庄”、“朱宅”等面积近万平方米的4处文保建筑,兴建了画廊、咖啡吧、展馆等一批新建筑;改造后的街区将成一个集居住、经商、展览和旅游于一体的历史文化街区;案例4:岭南天地总规上仍贯彻新天地的设计思路,商业街区则保留岭南建筑特色,将现代都市韵味与传统文化相融项目位于佛山市禅城区祖庙东华里中心地段,规划土地面积约650,000平方米,规划建筑面积约164万平方米;该项目将保留佛山风情风貌,充分挖掘佛山粤剧之乡、陶艺之乡、武术之乡、美食之乡的历史文化特色,同时融合时尚元素和现代化设施,为佛山精心打造一个优质的市中心综合发展项目;参考“上海太平桥地区重建项目”的发展模式,其开发内容包括住宅、办公楼、零售、酒店﹑餐饮、娱乐、旅游等多功能设施;该项目还借鉴上海新天地石库门建筑的成功改造经验,运用现代化的手法保护改造祖庙东华里片区内具有典型岭南民居建筑风格的优秀历史建筑,使商业开发与历史建筑无论在外观形态和内涵等各方面都做到彼此呼应;3.2.3香港1881商业改造商业开发与历史建筑完美融合项目简介香港1881坐落于尖沙咀广东道,占地约13万尺,项目原址由1880年代开始直至1997年,一直为香港水警总部;以往香港城中名人最喜欢在IFC或置地广场喝茶购物消费,不过,自从由尖沙咀旧水警总部变身而成的古迹活化项目「1881 Heritage」于日前正式开幕后,一个地方就汇聚了酒店、国际品牌旗舰店、高级食肆以至古迹名胜;百年经典建筑与国际品牌名店、时尚食府、古迹酒店融汇而成,「1881 Heritage」已成为香港集文化旅游与购物消闲的新地标;规划思想:以旧址的建筑风格指导新建建筑,整新如旧,古迹活化项目的规划思想是保存历史,见证历史的更迭;新旧建筑融合,让历史焕发活力;项目前身是由5幢建筑组成,包括前水警总部主楼、马厩、时间球塔、九龙消防局及九龙消防局宿舍,建筑以维多利亚式设计为主,充满殖民地色彩;李嘉诚旗下的长实于03年获得发展权后,耗资逾10亿港元,邀请不同范畴的专家如建筑师、历史建筑物保育专家、专业设计师、树木专家、园艺师等,尽力参照主楼维多利亚式建筑的特色来设计新翼部分,务求令新旧建筑融合;在保护方面,从前的防空洞、时间球塔等已作复修,让市民可一睹古物古迹的旧貌;业态规划:酒店餐饮及钟表珠宝为主,服装精品为补充,准入门槛高,均为国际品牌在项目业态选择上,租户组合中钟表珠宝占34%、服装精品占16%、酒店、餐饮及相关设施占50%;以百年名店伴百年建筑为主题思想,因此所有商户均为世界知名品牌,云集多家国际级品牌珠宝、世界名表、着名时装设计品牌、高级精品;国际级名牌包括卡地亚、Tiffany & Co、万宝龙、Piaget、Van Cleef & Arpels、IWC、De Beers 、劳力士、英皇钟表珠宝、溥仪眼镜及上海滩等已进驻商场,其中不少世界级品牌与「1881 Heritage」一样,已拥有逾百年历史;另外,「1881 Heritage」内亦有多家高级食府及古迹酒店Hullett House,提供各地特色美食;百年经典建筑与品牌名店、时尚食府、古迹酒店融汇而成,「1881 Heritage」已成为香港集文化旅游与购物消闲的新地标;3.2.4依托商业中心发展模式小结无论是上海新天地,还是香港的1881 Heritage,一个“成功”的案例正魅力无穷地吸引着众多追随者的目光,衍生出无数个的无数个关于城市人文气质和商业地产的梦想; “新天地”正借机开创了新的商业模式,作为一种理想的既保留城市人文气质又宣扬繁华物质文明的案例,“新天地”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符号象征;但是“新天地”这样的案例却不适宜大规模盲目复制;首先,上海“新天地”属于上海的黄金地段,本身地价就很昂贵;瑞安集团还要保持老上海风情,把占地3万多平方米的旧石库门建筑群改造为上海新天地,造价更是不菲;比如为了保持石库门建筑的原貌,需要从德国进口昂贵的防潮药水,注射进石库门墙体;比如石库门旧房没有地下排污管、煤气管等基础设施,新天地的每幢楼都要挖地数米,铺设下水、电、煤气管道,通信电缆,污水处理,消防系统;这比盖新楼的成本还要高很多;地价、成本之外,“新天地”从商业上获得的收入其实有限,其商业养活后,周边身价倍增的住宅开发为企业收益贡献重大;其次,新天地为吸引优秀商家进驻,不惜降低租金的要求,引进大量的优秀商户,聚集起了全中国瞩目的商业人气,但是项目本身没有达到直接盈利阶段前都是还在赔本赚吆喝,这对背后运作的开发商的资金要求较高;虽然瑞安可以新天地形象使地区地价升值,使得企业后续开发的物业身价倍增,但前提是开发商的前期真金白银实实在在的资本投入和较长投资回报期的预期等待,对于想靠营造一个类似于”新天地“的商业地产直接获得成功的城市或者开发商而言,必然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愿意而且有足够的实力支撑起这样的商业项目;正在不断涌现出的“新一代”的“新天地们”,还是不可盲目照搬复制;3.3依托旅游资源发展模式案例分析——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比较3.3.1项目概况及开发内容锦里锦里古街由旧民房改造而来,与三国圣地成都武侯祠东侧一墙之隔,古街呈南北走向,蜿蜒曲折近400米,街道不宽,悠长而曲折;建筑面积6520平方米,高低错落,层高只有一二层,一黑、白、灰为主色调;青砖铺地,尤显古朴、典雅;项目民俗文化街与武侯祠博物馆一体规划,以蜀汉三国文化为背景,川西民风民俗为内涵.明清建筑风貌为外表,并融入当下时尚生活元素,将历史与现代有机融合,创造了崭新的休闲、体验、互动式旅游形态,形成了一条体现成都特有休闲文化氛围的旅游休闲街区;文殊坊文殊坊位于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与千年古寺文殊院仅一墙之隔;目前已完成的一期工程包含成都会馆和成都庙街两大部分;街区以佛禅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传统川西街院建筑群为载体,力图保留老成都人文历史精髓;规划提出了打造以文化休闲旅游为主的城市“游憩商务区”RSD;与其南侧的城市中心商务区CBD相融合的想法,尝试区别于成都已有的武侯祠、杜甫草堂等纯历史文化旅游景点,而以古建筑、古遗迹、民俗景观为核心,开展可参与的现代体验式旅游;宽窄巷子由宽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条平行排列的老式街道及落群组成,是成都市三大历史文化之一,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在南方的“孤本”;按规划,控制面积为479亩,核心保护区108亩,以“修旧如旧、保护为主”,“原址原貌、落架重修”为规划思路;3.3.2项目空间规划比较锦里的规划布局特点作为历史古街的缩影,锦里的空间格局相对简单:临街建筑围合成2-4m宽的线型空间;街道从入口处由南至北延伸;在中部集散广场处分为平行两路,于街区北端交汇,形成套索状的总体平面;为了营造古时街道尺度宜人的亲切感;临街建筑以二层居多,呈现出统一的川西风格,以灰、白为主色调,选用薄片青砖砌墙;木料装饰门窗,配以小青瓦和白石灰勾缝.运用马头墙、歇山顶、飞檐角、二楼飘廊、木板墙裙等语汇真实地再现了成都明清时期的古朴建筑风貌;与武侯祠博物馆及园林取得了和谐的统一;文殊坊的规划布局特点文殊坊规模较大,由新老建筑、院落和街道共同组成;其街巷格局比锦里复杂得多,空间变化也更为丰富;街区北部保留的成都会馆经修复和改迁;形成了平行二合院、三合院、四合院、L形拐尺和大院套小院等传统形式院落;通过2—3m尺度宜人的道路纵横相联、院院相接:南部新建的成都庙街采用丁字型街道组织方式;形成富有趣味的转角空间,不同形态、功能的节点由4—6m宽的道路串联;南北结合重现了老成都“九街十庙、庭院艺坊”的街坊结构,塑造出走大街一穿小巷一进院落一上堂屋一入居室的空间序列体验;但两大区域之间宽达12m的主要道路显得尺度过大,削弱了空间的围合感,且因人车混行,在造成交通混乱的同时也阻碍了南北两区的紧密联系;在建筑风貌方面,文殊坊同样保持了川西民居小巧亲切的体量,采用穿斗结构,深色柱梁粉白墙;风格统一、古色古香;建筑细部的刻画尤为精致:线条简洁流畅的的磉蹬、挑枋、撑弓、挂落;精雕细刻的照面枋、连珠板、拴马桩、抱鼓石,各式镂花门窗、屋脊装饰等等,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宽窄巷子的规划布局特点有着“千年少城”最后遗存之称的宽窄巷子是古代城池和兵营格局的完美结合,有中轴线和城墙;为我国极罕见的特殊形态的城中城;宽、窄、井巷子三条老街宽4—6m,形成东西向主轴,33条l一2m的南北向胡同沿其次第排列,形成极具特色的鱼脊骨形道路结构;改造后在街区东西两端新增的入口节点增强了区域的可识别性和吸引力,丰富多变的庭院与街道结合呈现出以线串点的总体空间结构,营造出休闲、惬意的历史文化氛围;改造后的宽窄巷子内部新旧建筑混杂,约有20%的老建筑得以保留,40%进行更新,其余40%均为新建;保留建筑为明清时代所建,多属合院式;青砖墙、高门楼、花墙裙,既体现了南方川西民居的的特色,也包含了北方满蒙文化的内涵;新建建筑以青砖、灰瓦、棕木为主要材料;在总体上呼应了原有老建筑的特色:但有部分店铺出于商业需要设置了大面积的落地玻璃窗和钢结构支撑,虽然具有现代感,但在清雅、淳朴的民居风貌中稍显突兀;锦里的空间布局文殊坊的空间布局宽窄巷的空间布局3.3.3社会、经济效益分析锦里于2004年lO月正式开放的锦里,是成都首个古街旅游项目,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产业“四川模式”,被评选为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全国十大商业步行街;据2006年统计数据显示,锦里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接待游客近1000万人次,销售额3000余万元,统一的产业平台让进驻的商家收益颇丰,扩展的文化氛嗣使周边商业楼盘价格一路攀升,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促进不言而喻;而民间工艺、习俗等活动项目的开展与武侯祠互为功能补充;复原、强化了三国古蜀文化,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作为成都独有的地域资源,弘扬了民族传统文化,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实现了社会、经济效益的3 开发模式与规划方法思考的双赢;文殊院2006年10月,文殊院历史文化保护区内的商业街区文殊坊建成并开始运营;客观地说,文殊坊在历史底蕴、投入资金和建造规模方面都具有赶超锦里的优势,然而其文化主题定位和活动项目设置却模仿锦里,没有深入研究自身的地域特色和使用者的特殊需求,以至没有达到预期的开发效果;除去刚开街时和节假日,每日一两千人流量使占地30余公顷的街区显得空旷、冷清,旅游及其相关产业的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限制;而与文殊院缺乏紧密联系、对佛禅文化没有充分强调义使文殊坊的自身特色不够鲜明,不具备足够影响力以担当城市核心游憩区的重任;宽窄巷子同属三大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宽窄巷子,将其街区开放时间定在了中国文化遗产日,并作为2008年5·12震后四川推出的首个旅游新景点,引发了极高的社会关注;吸引了大量游人到访,对恢复四JlI旅游的信心、重振四川旅游形象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由于引入了时尚生活的主题概念,宽窄巷子的招商项目中外资所占比例达到了10%,已签约的豪华酒店也将投入运营;这样的商业定位和操作手法无疑改变了该历史街区的使用人群,使其变为城市高价。
基于城市触媒理论的城市步行街更新策略

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第 3 期 总第 178 期 Journal of Shandong Academy of Governance
质积累向城市品牌营销、内在活力提升等现代化可持续方向改进。 城市步行街以其功能包容性强、场所经营互动、
公共空间共享等特征日益成为城市更新的发力点和展示平台,但同时也存在着管理错位、业态固化、文化同质等弊
端,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城市更新的内生活力和整体效益。 以城市触媒理论为切入点和分析框架,通过青岛市台东步
③
[美] 韦恩·奥图、 唐·洛干:《 美国都市建筑———城市设计的触媒》 ,王邵方译,台北:台北创兴出版社,1994 年,
④
金广君、陈旸:《 论“ 触媒效应” 下城市设计项目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规划师》2006 年第 11 期。
tent_5424989.htm。
dex.htm。
第 79-91 页。
非物质形态触媒如政策( 城市规划、保护文件等) 、功能置换( 退二进三、扶持消费等) 、事件营造( 文化
节、运动会等) 等刺激城市良性发展潜力的行为,其带来相应的强烈且具有延续性、再生性的变化还可进
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城市品牌营销①。 城市触媒理论启发了城市更新理念的进阶,城市发展路径由
物质积累和经济增速为导向指标的城市建设,逐渐转向功能多样和文化特色为主的城市活力再生,有助
〔 DOI〕10.3969 / J. CNKJ.ISSN.2095-7238.2021.03.010
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模式的转变,近年来我国城市更新进入到内涵提升、品质优化的进阶发展时
期,城市活力和品牌形象日益成为城市改造的现代化追求。 其中,步行街作为城市更新的重要展示窗口
上海中心城区新辟周末步行街研究

上海中心城区新辟周末步行街研究宋琰陈畅吕朋(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200003)摘要:随着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面对新机遇,上海确立了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发展目标。
研究上海中心城区步行街发展,深入提炼经验、厘清瓶颈,进一步调整和优化政策手段,形成新的发展机制,有利于丰富提升城市空间功能,解决周末休闲资源匮乏的困境,为市民提供多重选择的周末好去处。
关键词:大众旅游上海中心城区步行街中图分类号:C913.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309(2019)08-0086-010中共上海市委《关于面向全球面向未来提升上海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的意见》指出,上海要打造令人向往的品质生活新高地。
着眼于满足超大城市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加多层次、高水平公共服务供给,使高品质生活成为提升城市能级的助推力。
上海市政府《关于促进上海旅游高品质发展加快建成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若干意见》提出,紧紧围绕上海打响“四大品牌”战略,突出中国特征、海派特点、江南韵味,立足新需求、新消费、新体验,扩大和优化旅游供给,提升旅游文化内涵,打造一批在国内外叫得响的旅游品牌。
周末步行街是纽约、伦敦、东京、巴黎等全球城市拓展都市旅游内涵、增强城市魅力的重要载体之一。
上海拥有丰富而多元的建筑和街区资源,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但是在周末步行街创设和运营管理方面还没有形成叫得响的品牌,应充分挖掘上海中心城区开辟周末步行街的潜力,将上海潜在的都市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现实的都市旅游发展优势。
统筹协调城市旅游发展,除了在微观层面研究上海步行街重点区域和重点项目的设施优化方案外,还必须研究发展现状与背景,从宏观层面提出上海旅游发展的蓝图与目标,提出旅游产品供给与市场体系创新的方向!打造具有都市特色、海派格调的城市旅游新貌。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家旅游局《旅游业基础术语》对步行街的界定为“禁止机动车驶入的商业街区,一般设在游客密集的市中心,街道两侧商店林立,道路较窄便于游客穿行,是主要的游客购物场所”,其常因特色不同,被广泛地冠以特色街区、休闲购物街区、商业特色街区、历史文化街区等#步行街被视为城市的名片,是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
商业步行街可行性研究报告

满足消费者需求
商业步行街作为消费者购物、休 闲、娱乐的重要场所,可以满足 消费者对多样化消费的需求。
促进就业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将带动相关产 业的发展,从而创造更多的就业 机会。
项目建设意义
推动城市商业升级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将推动城市商业的升级换代,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
传承城市文化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文化的重要载体,可以传承和展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风貌。
03
因此,我们认为商业步行街的建设是可行的,并且能够为社会带来积极的影响 。
08
研究结论与建议
研究结论回顾
市场需求
根据调研数据,商业步行街项目具有较高的市场 需求,尤其是在节假日和周末,客流量明显增加 。
技术可行
该项目采用了现代化的商业步行街设计理念和工 程技术手段,如人行道铺装、绿化景观设计、公 共设施配备等,确保了项目的实施质量和效果。
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商业步行街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和游 客,增加地方消费,促进地方经济的 发展。
提升城市形象
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的重要商业区, 将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知名度。
项目与社会的互动关系
01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将改善当地的基础设施,如道路、公共交通 等,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02
商业步行街将为当地居民提供更多的购物和娱乐场所,满足他
促进旅游业发展
商业步行街的建设将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新的动力,促进旅游业的繁荣发展。
02
市场需求分析
市场需求概述
1
商业步行街在城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居 民提供了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于一体的场 所。
2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商业步行街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传统商业街区历史景观元素保护性改造设计研究——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

传统商业街区历史景观元素保护性改造设计研究——以泰安市通天街为例于彩云;陈东田;胡瑞祎【摘要】该文运用调查问卷、访谈、观察等方法研究了泰安市通天街商业街区的现状及存在的不足之处,根据通天街的实际情况,提出泰安市通天街区规划改造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措施.通过对泰安通天街商业街区的分析研究,总结出传统商业街区改造应遵循"完整性、真实性、生活延续性"的原则,进而总结出对传统商业街区进行历史性景观的保护性改造设计应运用"循序渐进、审慎更新、居民参与、社区发展"的方法.%By applying the method of questionnaire, interview, observation, etc. we study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a commercial street district named Tongtian street in Tai''an.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ongtian street, we put forward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methods of planning and reconstruction measures.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research of Tongtian Street, we sum up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district transformation should follow the principle of "integrity, authenticity and continuity". Finally we conclude that the traditional commercial district of historic landscape protective retrofit design should use the method of "gradual, prudent update, resident participation, community development".【期刊名称】《华中建筑》【年(卷),期】2017(000)005【总页数】5页(P62-66)【关键词】传统商业街区;历史景观;保护;改造【作者】于彩云;陈东田;胡瑞祎【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4.18传统商业街区保留了大众的历史记忆,它是具有相对独立的历史场所感的城市特色空间区域,它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内容是经营具有泰安市当地传统特色的商业活动。
城市老街区的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研讨

城市老街区的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比较分析一、城市老街区商业改造的背景随着中国城市化的高速发展,各地城市都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矛盾,尤其对于那些既拥有厚重历史文化、又在全面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大中型城市,必需要解决好这样一个核心问题:如何让历史街区在适应社会发展变化的同时,保留遗产的精神实质。
实现文化的有机演进,使城市文脉得以传承、延续,发挥其巨大价值。
历史街区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中历史地段的组成部分,是城市演进历程的见证和传统文化的体现,其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出于遗产保护的必要性和城市发展的必然性,对城市老街区(历史街区)进行适当的改造与更新的动态保护观念已在业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并在许多城市引入了商业开发的改造模式。
实践证明成功商业开发会在充分尊重历史遗产的基础上,满足居民生活需要,提供历史建筑、文物的保护资金,提升历史街区人气,带动旅游业发展,使地段重新焕发生机和活力。
二、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保护模式比较早期的老街区商业项目改造多由政府主导开发,加之经济利益较低、资金投入大、资金投资回报期较长,此类项目往往成为烫手的山芋,主动请缨接手改造的开发商甚少。
众多项目大打文化继承及城市文脉牌,但所谓的老街区改造充其量是采取博物馆式的冻结保存或拼贴式的异地重建,均无法重塑历史厚重感,最终往往沦为穿衣戴帽式建筑的复古仿古比拼,无法实现预期的经济收益和社会效益。
上海新天地改造后口碑叫好收益叫座,成都锦里、文殊坊、宽窄巷子三大改造提升城市品牌形象、大幅增加旅游收益,一时间全国兴起老街区改造热潮,开发商、政府、投资商对此类改造趋之若鹜,各地城市历史街区的改造及保护更是各施各法,归纳总结基本可划分为外在的穿衣戴帽式,内在的功能置换式及内外兼修的文化复兴式。
三、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界定3.1 老街区商业改造项目发展模式的划分对于历史老街区,启动保护改造只是第一步,后续的持续经营发展和历史文化传承才是此类项目的盘活初衷与改造难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中心区传统商业步行街复兴策略研究——以天津市滨江道商业步行街综合整治规划为例于劲翔赵维民【摘要】全国传统商业步行街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现代商业模式的冲击中,已经普遍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综合整治规划的亲身实践后,初步总结出传统商业步行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普适的改造方法,以此来指导同类型传统商业步行街的改造复兴,为其重新焕发活力指明方向。
【关键词】传统商业步行街;复兴1.研究背景在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由于消费者购物方式的多元化,使得以零售模式为主的传统商业街面临着诸多因素的巨大生存挑战(如网络购物,电子商务等)。
如何迎接挑战并通过调整提升复兴传统商业街的活力是当前面临的普遍问题。
1.1 传统商业步行街的经营模式一直以来传统商业步行街作为城市消费者购物的主要场所深受大众喜爱,并且是一个城市对外展示综合实力与商业形象的重要窗口,作为传统商业模式的载体给消费者最直观的购物感受是其重要的销售优势。
其中真实的购物环境、浓厚的商业氛围、独特的文化魅力、优美的历史建筑等都是其吸引购物者前往的重要动力。
1.2 目前传统商业步行街遇到的问题现代生活中,步行商业街已成为都市人必不可少的去处。
步行商业街是一个城市繁华的支柱,它的发展繁荣了城市,吸纳了大量劳动力就业,在经济区域中起到了经济增长“极”的作用,更在流通产业中发挥了枢纽的作用。
城市的步行商业街若出现“消化不良”,整个城市就会出现“病症”,呈现出毫无生气的状态。
步行商业街在假日经济中的作用尤为显著,“五一”“十一”“春节”等几个长假,步行街是人们消费的好去处。
但近些年随着商业的快速发展,商品购物方式已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其中网购在中国的普及率已经达到26.2%,并且更多的消费者倾向于在网上购物。
两者相比较电商因避免了租赁场地所产生的费用及人员成本的降低确实在价格上存在较大的竞争优势,并且网络购物的便捷与快速搜索商品及比较功能让人欲罢不能,这对传统购物模式的冲击可谓生存的挑战,在加上商业街一般都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交通拥堵、停车难、整体定位不明确、购物环境差等问题都使其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大大的减退。
2.研究目的:追源、察因、求发展全国传统商业步行街在随着时代的发展与现代商业模式的冲击中,已经普遍不适应经济的发展,笔者通过对天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综合整治规划的亲身实践后,初步总结出传统商业步行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普适的改造方法,以此来指导同类型传统商业步行街的改造复兴,为其重新焕发活力指明方向。
3.滨江道商业步行街的发展状况3.1 滨江道商业步行街发展演变的历程滨江道商业步行街作为天津市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建于1886年;大沽路至南京路一段建于1900年。
1946年将两段合并,定名滨江道。
作为天津市城市主中心核心商业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建于1886年,兴盛于上世纪20年代初,有着“东方夜巴黎”的美誉。
曹禺先生在此汲取创作灵感所诞生的剧作《日出》和见证城市百年发展的商业文化演变历程业已成为天津城市发展的写照。
与上海南京路、北京王府井同为全国十大商业步行街之一。
3.2 滨江道商业步行街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一是之前提到购物方式多元化对传统步行街的冲击的情况也波及到滨江道商业步行街,与往年相比各大商场营业额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即使在旅游黄金周、节假日等购物者集中出游的时间,去商业街购物的人群已经明显减少;二是滨江道位于天津市14片历史保护街区内,由于保护措施的不完善及主题定位的模糊致使街区传统特色缺失;三是街区存在部分铺装破损严重,街道家具设置距离不合理,没有提供游客休憩的室外空间,整体环境品质不高的问题,造成外部环境缺乏吸引力;四是滨江道步行街位于中心城区商业核心区,本来交通情况复杂,过境交通量很大,又处于历史保护街区范围内,路网多以窄路密网为特色,由于没有有效的交通疏导及规划使得交通整体混乱,停车难等一系列问题制约了步行街购物人群的可达性,也是导致步行街重新焕发活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4.滨江道商业步行街复兴策略针对滨江道商业街现阶段存在的问题,本次综合整治规划力求以活力为源、文化为根、体验为先、品质为本的原则探索焕发传统商业街活力的途径。
4.1 活力为源—调整研究范围,引入多元业态。
为了焕发商业街活力,通过对滨江道游客构成,消费收入结构及客源年龄结构分析,结合国际商业街业态构成比例,针对北方地区消费者活动特点,提出在滨江道步行街原有业态的基础上减少32%的零售业态,增加15%的服务业态、18%的体验业态,打造“全天候、全时段”的活力新街区。
在业态调整策略方面,规划积极引入“触媒”理念。
通过“以点带面”的介入原则,以劝业场、中原百货、友谊新天地、滨江商厦等多个大型综合百货商场为业态调整主体,构建底层以零售为主,上层以餐饮、娱乐为补充的多元业态综合体,形成示范效应,带动街区业态整体的调整。
同时规划范围“由街变区”在充分结合滨江道周边现有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打造以滨江道商业步行街为主干,山西路、陕西路、新华路等七条特色服务街为有利支撑的多元业态结构体系。
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文化、餐饮、娱乐等主题休闲服务功能区,增强地区吸引力,成为“能吃、能玩、能住、能看”的综合性商业街区。
4.2 文化为根—传承城市记忆,突显文化品位。
“文化先行”充分发掘滨江道独有的历史文化底蕴,规划再现以劝业场、惠中饭店、兴业银行等历史建筑组群为背景的城市记忆,营造独具特色的历史氛围,通过风貌建筑复原、设置情景雕塑、欧式小品等街道设施,并恢复“八大天”体验天津相声、大鼓、戏曲、话剧等文化表演项目,最终发展成为能全方位体验“近代百年看天津”独有文化品位的城市窗口。
借鉴“微循环有机更新”的理念,强化对丰余里历史风貌街坊整体的传承与利用,采用整理街区微环境功能置换的方式将原先的居住功能调整为餐饮娱乐等体验式消费,同时对丰余里建筑的外立面进行拆除违章、修补残墙、规范广告牌匾等整治,最大限度的恢复历史建筑的原貌。
充分发挥“老字号”的品牌影响力。
展现狗不理、亨得利、桂发祥等天津百年传统商业的新活力,实现现代与传统的和谐共存,提升滨江道步行街的商业内涵,再现滨江道百年辉煌的历史。
4.3 体验为先—尊重人性感受,提供便捷条件。
作为全国最长的商业步行街,为了提高游客步行体验的舒适度,规划依据不同年龄人群步行距离疲劳度曲线确定300米~500米为段落建设停留空间,通过改造入口广场、新建休闲广场、后退大型商场入口,营造特色体验空间形成四处舒适宜人的商业休闲空间,缓解购物人群由于商业街过长造成的单调感,在节假日时又可成为政府和商家政策宣传、品牌推广的空间平台。
为满足游客便捷购物的需求,规划设置残疾人坡道、翻新破损盲道、降低沿街商场入口台阶高度、增加道路交叉口语音信号提示、商业标识系统等设施,实现全街区无障碍设计的体系化,建设一条游客充满乐趣不知疲倦的商业步行街。
为了解决长期困扰滨江道地区“进不来、停不住、出不去”的交通难题,规划提出“公交优先,差额停车”的交通策略,结合地铁站点,通过体系化公交车专用车道,限时段公交专用路、出租车停靠站及商业街电动游览车线路,建立完善的公共交通接驳系统。
同时为了限制机动车对该地区的交通压力,通过在与滨江道相交的新华路、河南路等七条路上设置单向通行交通,并在部分路段采用临时与永久相结合的停车系统,解决40%的机动车停车需求控制机动车到达与停留意愿。
大大改善了滨江道地区的交通条件,提高了游客前来购物的认同度。
4.4 品质为本—改善购物环境,提升街区品质。
为了全面提升街区环境品质,规划编制包括建筑首层界面控制要求,商业橱窗广告牌匾规范在内的多个街区控制导则,不仅对滨江道一条街区,乃至更大范围的商业街改造都有据可依。
规划将整治商业建筑立面、丰富绿化层次、增设景观小品、提升环境设施、美化夜景照明、立体化商业橱窗、规范广告牌匾设置等措施纳入商业街整体空间中考虑,使之能够有机融合,营造浓厚的商业氛围。
打造充满乐趣高品质的商业购物环境。
通过对滨江道步行街的综合整治,有效的整合天津市核心商业区功能,带动天津市商业的整体发展,在2010年国庆黄金周,每日百万的客流量,营业额同比26%的增长,短短两年时间,改造后的天津市滨江道商业步行街讲述了百年老街重新焕发活力的故事。
5.传统步行商业街综合整治规划经验总结5.1 梳理综合交通,形成便捷路网体系在雅各布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一书中,作者赞赏步行交通体系对于一个城市焕发活力的重要性,即使在下雨天,步行街仍然充满了闲逛的人们,这意味着对购物者而言,无序的交通比坏天气更是一种巨大的阻碍。
对于城市步行商业街,除了安全、人性化和多样性以外,顺畅的交通,便捷的人流可达性是保证步行商业街成功的重要因素。
商业街的交通要考虑方便购物人流到达,应该合理处理后勤服务车流和购物顾客车流,特别要注意尽量避免人流、车流交叉干扰。
在大城市的大型商业街区,商业设施服务的人口较多,因此组织立体化、网络化的交通对商业街的成功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有地铁轻轨等快捷交通的城市、地铁和轻轨均应在最繁华的商业区通过并设置停靠站,常常与大型商业建筑组合建设,地铁的出入口就设在建筑物入口大厅内。
在停车场问题上,在步行商业街周围不仅应该有足够的停车位,而且还应该保证这些停车位在人们可承受的步行范围之内。
对于新建步行街有条件的应该考虑设置停车楼和地下停车库,对于老商业街应该在允许的范围内将部分地下商业恢复停车功能,并在一些有条件停车的现状单位在节假日提供对外停车的功能。
从管理和规划等多个层面解决和缓解停车难的问题。
5.2 注重使用者心里感受,营造宜人购物环境一些基本的经验数据显示,在完全封闭的商业步行街合适的长度为750米左右,顾客大约需要步行10分钟左右;完全敞开式的商业步行街长度应为1200米左右,顾客大约需要步行20分钟左右;其中要考虑的重要的因素是:其一周边顾客步行到达的距离;其二是顾客在商业街内逗留的时间。
这两个因素实际上都与商业街的吸引力和顾客的体能相关。
人们在常规情况下可以连续轻松地步行时间为2个小时,可以逛1万平米的商场。
通过以上的常规分析得出要想让购物者在愉快舒适的环境中购物,必须融入生态、环保、健康、人性、保护传统文化等理念。
优雅和人性化的购物环境和良好的城市景观始终是人们购物享受的重点之一。
不仅体现在建筑立面的精心设计,还要通过精心设计的休憩广场,提供饮食的特色小卖亭、还有随处可见的花草树木、雕塑喷泉、休息坐凳和其它环境小品,使商业街具有良好的城市景观、生态环境外,还在各种细微之处体现出对人的关怀。
5.3 突出传统文化底蕴,重焕历史街区活力对于传统步行商业街而言,既是城市百年生活的见证,又是繁荣经济的载体,它代表了地区民族的传统和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