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昆《经济学原理(宏观经济学分册)》(第6版)核心讲义(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0章 货币增长与通货膨胀
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古典通货膨胀理论
1.物价水平与货币价值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待经济中的物价总水平:
(1)物价水平可看作一篮子物品与劳务的价格。当物价水平上升时,人们必须为他们购买的物品与劳务支付更多的钱。
(2)可以把物价水平看作货币价值的一种衡量指标。物价水平上升意味着货币价值下降,因为每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变少了。
用数学方法来表述上述思想:假设P 是用消费物价指数或GDP 平减指数所衡量的物价水平,那么P 也就衡量了购买一篮子物品与劳务所需要的美元数量。用一美元所能购买的物品与劳务量等于1/P 。换句话说,如果P 是用货币衡量的物品与劳务的价格,那么1/P 就是用物品与劳务衡量的货币价值。因此,当物价总水平上升时,货币价值下降。
2.货币供给、货币需求与货币均衡
(1)货币供给
货币供给指一定时期内一国银行系统向经济中投入、创造、扩张(或收缩)货币的行为。 货币供给的基本方程式:s M B M =⋅,它提示了影响货币供给的两大基本因素:基础货
币(B )和货币乘数(M )。
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通常认为货币供给是由中央银行决定的。
(2)货币需求
①货币需求指有效的货币需求,它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意愿;二是必须有得到或持有货币的能力。
②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因素很多,其中主要包括收入状况、信用的发达程度、市场利率、消费倾向、货币流通速度、社会商品可供量和物价水平、心理预期、人们的资产选择等因素。物价水平上升(货币价值下降)增加名义货币需求量。
③名义货币需求指社会各经济部门所持有的货币单位的数量。实际货币需求指扣除了通货膨胀因素后的实际货币数量。
(3)货币均衡
货币均衡指货币供给与由经济的实际变量或客观因素决定的货币需求相符合。如图30-1所示,横轴表示货币量;左边纵轴表示货币价值1/P ,而右边纵轴表示物价水平P 。物价水平轴正好上下颠倒:较低的物价水平接近于这条轴的顶端,而较高的物价水平则接近于底部。这种颠倒的轴表示,当货币价值高时(用接近左边纵轴的顶端来表示),物价水平低(用接近右边纵轴的顶端来表示)。货币供给曲线是垂直的,因为美联储固定了可得到的货币量。货币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表示当货币价值低(物价水平高)时,人们需要更大
量的货币来购买物品与劳务。在均衡时,如图30-1中A点所示,货币需求量与货币供给量平衡。这种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均衡决定了货币价值和物价水平。
图30-1 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如何决定均衡的物价水平
3.货币注入的影响
在经济原来是均衡的条件下,中央银行突然增加货币供给时,会造成物价水平上升,货币贬值。
设想经济最初是均衡的,后来美联储通过在公开市场操作中向公众购买一些政府债券而向经济中注入货币。图30-2显示了发生的变动。货币注入使供给曲线从
MS向右移动到
1
MS,而且均衡点从A点移动到B点。结果,货币价值(用左边纵轴表示)从1/2下降到2
1/4,而均衡物价水平(用右边纵轴表示)从2上升到4。换句话说,当货币供给增加使美元更多时,结果是物价水平上升,这使每一美元更不值钱。
图30-2 货币供给增加
4.调整过程简述
(1)货币注入的直接影响是创造了超额货币供给。在注入之前,经济是均衡的(图30-2中的A点)。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人们拥有的货币量正好是他们想拥有的。当注入货币后,人们钱包里的美元比他们想要的多了。在现行的物价水平下,货币供给量现在超过了货币需求量。
(2)人们试图以各种方式花掉这些超额货币供给。他们可能用所持有的超额货币购买物品与劳务;或者他们也可能用这些超额货币通过购买债券或把货币存入银行储蓄账户而向
其他人发放贷款,这些贷款又使其他人可以购买物品与劳务。在这两种情况下,货币的注入都增加了人们对物品与劳务的需求。
(3)然而,经济中生产物品与劳务的能力并没有改变,因为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产量由可获得的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自然资源和技术知识决定。货币注入并没有改变这些因素中的任何一项。因此,这种对物品与劳务需求的增加就引起其价格上升。而物价水平上升又增加了货币需求量,因为人们要为每次交易支付更多的美元。最后,经济在货币需求量又等于货币供给量时实现了新均衡(图30-2中的B点)。物品与劳务的物价总水平以这种方法调整货币供给与货币需求的平衡。
5.古典二分法和货币中性
(1)古典二分法
古典二分法(classical dichotomy)是指对名义变量和真实变量的理论区分。(二分法指分为两类,古典指早期的经济思想家。)
大卫·休谟在18世纪认为所有经济变量应该分为两类:第一类由名义变量组成——名义变量是按货币单位衡量的变量;第二类由真实变量组成——真实变量是按实物单位衡量的变量。这种分类称为古典二分法。特别是名义变量,主要受经济中货币制度发展的影响,而货币制度对于理解重要真实变量的决定因素基本是无关的。
(2)货币中性
货币中性(monetary neutrality)是指认为货币供给变动并不影响真实变量的观点。通常认为,在短期中货币变动对真实变量有重要影响。但在长期中,货币供给变动对名义变量有重要影响,但对真实变量的影响却是微不足道的。
6.货币流通速度与货币数量论方程式
(1)货币流通速度
为了计算货币流通速度,用产出的名义值(名义GDP)除以货币量。如果P表示物价水平(GDP平减指数),Y表示产量(真实GDP),M表示货币量,那么,货币流通速度为:
()/
=⨯
V P Y M
(2)货币数量方程式
⨯=⨯
M V P Y
这个方程式说明,货币数量(M)乘以货币流通速度(V)等于产品的价格(P)乘以产量(Y)。
数量方程式说明,经济中货币量的增加必然反映在其他三个变量中的一个上:物价水平必然上升,产量必然上升,或货币流通速度必然下降。
(3)货币数量论的本质
①货币流通速度一直是较为稳定的;
②由于货币流通速度稳定,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量(M)时它就引起名义产量价值(P Y
⨯)同比例变动;
③一个经济的物品与劳务产量(Y)主要是由要素供给(劳动、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自然资源)和可以得到的技术决定的。特别是,由于货币是中性的,货币并不影响产量;
④在产量(Y)由要素供给和技术决定的情况下,当中央银行改变货币供给(M),并引起名义产量价值(P Y
⨯)相应的变动时,这些变动反映在物价水平(P)的变动上;
⑤因此,当中央银行迅速增加货币供给时,结果是高通货膨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