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医疗概念应用案例解析及国外经验借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慧医疗概念应用案例解析及国外经验借鉴

来源:数据观时间:2016-02-23 16:36:29 作者:

智慧医疗概念

智慧医疗英文简称WIT120,是最近兴起的专有医疗名词,通过打造健康档

案区域医疗信息平台,利用最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患者与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医疗设备之间的互动,逐步达到信息化。

在不久的将来医疗行业将融入更多人工智慧、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能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在中国新医改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正在走进寻常百姓的生活。

下面我们首先来了解嘉兴市智慧医疗建设的经验。

智慧医疗案例:嘉兴市借力互联网大数据建立智慧医疗

ct、磁共振、b超……对于一家医院来说,每过一天,都意味着有几千张新的

图文影像资料生成。这些影像资料的数据占据着医院大部分数据存储空间,给医院带来存储和经济上的巨大压力。近日,记者从嘉兴市第一医院获悉,该院日前上线的影像数据“云存储”系统成功打破了以往的数据存储瓶颈,在该院的智慧医

疗建设进程上树起了全新的“里程碑”。该举措不仅开创了全省先河,在全国范围内也屈指可数。

6月2日上午,市一院呼吸内科,58岁的施爱文正为自己的哮喘病寻医问诊。为了对照患者过去的病情做出更精准的诊断,副主任医师张齐通过“云存储”系统轻松调取了患者在2013年12月拍的一张肺部ct来仔细查看。“现在真方便,通过电脑就可以看到我过去来医院拍的影像。不然时间过了这么久,放在家里的片子我肯定找不到了!”施爱文说。

医院新推出的“云存储”系统,不仅给来就诊的病人带来了便利,也为提升医生的诊断服务提供了方便。“以前的片子都由病人自行保存,很多人再来看病时经常会忘记携带原先的片子,又或者是因为保存不当,片子的分辨率降低,不便于医生给病状做出进一步的判断。”张齐告诉记者,过去自己为寻找病人以往的影像资料,常常要联系放射科,再花上几十分钟,“现在只要把病人的名字或就

诊卡号输入系统,等待不到十秒钟,就可以直接调出病人在我院所做过的所有影像资料,既快捷又清晰。”

近年来,随着我市医疗业的快速发展和数字医疗进程的推进,医院数据量已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据该院信息科科长詹伟国介绍,以该院每日新生成的影像资料数量为例,就已从2011年医院整体搬迁时的约30gb/日增长到了60gb/日。“这对医院原有设备的存储能力是个极大的挑战!”詹伟国说,为了给每日新产生数据预留存储空间,医院不得不将生成日期超过3天的影像数据上传到放射科服务器,将超过3个月的通过移动硬盘备份后转存,“如果有医生或病人在此期间

需要查看原来的影像资料,过程会很费时费力”。

如果技术上没有创新,医院就只能一次又一次地在购买存储设备上做出投入。然而,这样的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缓解影像数据生成和存储上的供应失衡。今年

4月初,面对已有存储量又将再次接近饱和,该院领导和相关科室的负责人一致决定,去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试水“云存储”,借助互联网大数据的信息处理方式打破以往的存储容量的界限,为病人保存完整的影像资料。

首创并非易事,从最初的下定决心到最终系统成型,医院与相关的网络和软件运营商一起经过了近2个月的反复测试和技术攻坚。5月21日,“云存储”系

统正式启用。截至6月1日,系统已成功上传5tb的原始影像数据,相当于该院“搬家”后所有已存储的原始影像数据量的六分之一。“剩下的原始数据,将在3

个月内全部转存至云端。等全院的业务打通后,所有新生成的影像数据也将实时上传到云端。”詹伟国还告诉记者,“自从有了…云存储‟,医院的存储能力打破了

空间的限制,上传和下载的时间都得到了大大缩短。”此外,采访中,詹伟国表示,患者们可以对该系统数据存储的安全性放心。“首先,本项目的合作商中国

电信天翼云存储在全国有三个异地备份中心。即使医院机房出现故障,正常数据传输可由云计算和云存储完全接管;其次,对影像资料的解读需要具备很高的医

学专业基础,且只能由专门的图文影像浏览软件才能打开,除了患者本人外,查看该类数据是没有意义的。”

据了解,今后该院还将尝试在“云存储”里建立病人的“个人影像档案”,将病人在我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的影像资料都共享进这份“个人影像档案”中,使之成为个人健康档案的一部分。“此外,在技术成熟后,也会尝试让病人借助电脑、手机等设备通过互联网来共享在医院检查的所有影像资料,进一步优化病人的服务体验。”詹伟国说。

在了解了智慧医疗的基本概念以及案例之后,相信你一定对智慧医疗有了基本的认识。接下来,小编精选了智慧医疗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深入地认识智慧医疗。

智慧医疗来袭,让医生失业的不是马云,而是他

“现在有信息告诉我们,Watson(认知计算的代名词、超级电脑)照样能通过医学的考试。”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管理学教授、原院长朱晓明在2015中国健康产业创新平台奇璞峰会上表示,智慧医疗已经临近。

一年前,马云放言“三十年后医生会失业”时,引起了舆论的强烈反弹,几乎一面倒地驳斥这样的论调,高呼着“医生永远都会有工作”。

然而,朱晓明简单地举了个例子,告诉我们,有一天——而且这一天并不远了,拥有认知计算能力的超级电脑将能直接给人类看病。

他例子中的主人翁名叫Watson,是IBM公司研发总部的一个小团队历经数十年努力终于开发出的一台智能机器。他与其他智能机器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他已经有了“人的思维”。例如,他不仅能从知识库中搜索出使用者想要的答案,还

懂得对孩子说“我们一起来讲个故事吧”!这种互动已经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了。再例如,他已经学会了和人“聊天”,那种会考虑到对方背景的、带点奉承的“聊天”:A:世界上最伟大的足球运动员是谁?

Watson:(思考良久)我本来想说贝利的,但有人提醒我,我现在在阿姆斯特丹,我得说是古利特(荷兰史上最杰出的运动员之一)。

更关键是,这个技术离中国并不远,它已经有许多应用的案例。

比方说,前几天登上《新闻联播》的百度无人驾驶汽车技术,“这当中汽车在倒车时用的就是使用了认知计算”,朱晓明告诉我们。

再比方说,京东机器人客服JIMI,它目前承担了30%的客户服务,而对面的客户甚至可能不知道回答的是一个机器人。

而且,在不远的将来,也许只是三五年后,目前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一件事情——投资——也可以通过如Watson这样的超级电脑完成,业绩还极可能秒杀某些投资经理。“现在已经有中国人将Watson的一部分能力引入到投资领域了,如果还是守着以前的投资方法就out了,至少三年后会out了。”他表示。

看到这些拥有“人的思维”的计算机不断应用于各行各业的例子时,脑海中那个“医生永远都会有工作”的信念是不是已经有点动摇?也许有一天,我们看病时,对面坐着的不再是人类,而是人工智能机器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