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生活 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融入生活优化数学课堂教学
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告诉我们,“为生活而教育”,“为生活的提高、进步而教育”,“为生活的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

生活中处处充满着数学的学问,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最终又服务、应用于社会生活。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原型,让学生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运用数学思维、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关注现实生活,创设情境导入
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教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良好的导入是成功的一半。

每节课的开始犹如戏剧的序幕一样,恰到好处的导入能吸引学生的有意注意,打开学生思维的阀门,有着事半功倍的效果。

小学生活泼好动,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以形象思维为主。

教师应抓住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感兴趣的生活中的素材着手,运用学生感兴趣的形式展示出来。

借助于生活中的问题创设教学情境,搭建阶梯,导入新课,降低了学生对新知的陌生感,唤起了学生探究的积极性,符合儿童的认知规律。

数学问题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例如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认识》这部分内容时,先让学生观察教室里的
物件,“你知道哪些物体的面是正方形,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吗?”学生兴趣盎然,争先恐后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获得了对“长方形和正方形特点”的初步感知。

紧接着,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像这样的图形,生活中还有哪些?你能试着找一找吗?通过学生身边的长方形、正方形的例子引入,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为学习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夯实了基础。

再如教学苏教版五年级下册《确定位置》时,师生谈话可以从学生的座位开始,介绍列和行的知识,让学生简明扼要地说出某学生的具体位置;也可以出示学校所在街区的平面图,从学生熟悉的教学楼、图书馆、草坪的位置切入主题,引发学生思考、探究。

生活情境的创设,改变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封闭模式,教学资源也更为丰富与开放。

二、联系生活现象,进行数学探究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广大一线教师研究的热点。

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能否融合得非常广泛,取决于教师是否有一双慧眼,借鉴生活中的数学实例,挖掘生活中的数学学习素材,建立在常见的生活现象的基础上,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经历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丰富学生的经历与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联系生活中的现象,在真实有效的数学探究中引发学生思维的冲突,促其主动构建,获得基本的知识与技能,形成数学素养。

这样的课
堂充满着浓浓的生活味,涌动着生命的律动。

生活世界广阔无边,五彩缤纷。

教师应在悄无声息中实现数学知识的“华丽转身”,借助于生活原型进行必要的提炼加工,让生活走向数学,师生共同经历生活数学化的过程。

如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下册《轴对称图形》时,可以把数学学习活动“蕴藏”在生活中常见的折纸活动中,让学生在生活空间中学习、感知。

折纸游戏学生都很喜欢,乐此不疲。

学生在小组中,折一折天安门的图片、纸飞机、奖杯图等,并交流自己的发现与收获,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学生手脑并用,多感官参与到学习活动中,通过自己的尝试与创新,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内涵,并自己动手设计轴对称图形。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学生能够认识到数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并被广泛应用于现实世界,才能切实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

”生活是学习探究数学的乐园。

学习有价值的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分析社会问题,学以致用,让数学知识理性地回归于生活,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是学习的最终目的。

把学生的生活与数学知识相互交融,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数学问题是教学过程的一种基本的形式。

学生在数学应用中,促进理解、巩固所学知识,培养数学的思维品质,提升综合素养。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六年级《利息和利率》这部分内容时,可以
让学生到银行参观,观察并记录银行张贴的利率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储蓄方式,模拟储蓄、取钱的过程。

算一算,“邻居王大爷将6000元存入工商银行,存期三年,年利率是5.1%。

到期后,王大爷一共能取回多少元?”再如学习《圆的面积》这部分内容后,让学生动手测量学校圆形花圃的直径,并计算出它的周长。

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的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产生学习的内需,成为学生数学探究的不竭动力。

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把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事物建立联系,增长见识,开拓数学的视野。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捕捉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课堂更多地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

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真正实现从生活中来,再回归到生活中去。

(作者单位:江苏省姜堰市溱潼中心小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