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 知识点集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
第六课《我的老师》
1、作者简介
魏巍,当代作家,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
其主要作品有散文(通讯)《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其中,《东方》于1983年获得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
2、《我的老师》生字词
蔡芸芝、魏巍、黑痣、褪色(shǎi)、焚香、磕头、瞌睡、啰嗦、榆钱、狡猾、存心、背诵、海鸥、占(zhàn)据、占(zhān)卜、牵挂、援助、权威、纠(j iū)纷、慈爱、依恋、珍宝、纯真、时辰(chen,轻声)、迷迷糊糊、模模糊糊
3、《我的老师》词语解释
①狡猾:诡计多端,不可信任。
这里是贬词褒用,调皮、机灵的意思。
②军阀:指旧时拥有武装部队,割据一方,自成派系的人。
③劝慰:劝解安慰。
④纠纷:发生争执的事情。
⑤莫大:没有比这个再大。
⑥心清如水:形容心地纯真。
⑦迷迷糊糊:神志(或眼睛)不清,是相对于清醒而言的。
⑧模模糊糊:形容不分明,不清楚,是相对于清晰而言的。
4、“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真正要打的意思。
”这里为什么用“狡猾”一词呢?
(1)“狡猾”在这里是贬词褒用。
作者在它前面加了限制成分“儿童的”,这样它就具有了“调皮”“机灵”“淘气”的意思。
(2)形象地写出了“我”天真调皮的神态,反映了“我”与蔡老师非常亲近的心理状态。
5、“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本文全篇用第三人称指代蔡老师,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使用第二人称有利于直接抒情,显得亲切自然。
(2)文章改用第二人称“你”来称呼蔡老师,可见,记忆唤醒了“我”对蔡老师的强烈的思念,一个“你”字,把作者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充分表达出来。
6、文章写了7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
(1)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
(2)这七件事的安排详略得当,前五件略写,后两件详写,使得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表现出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7、这七件事的顺序可以调换吗?说说理由。
由课内到课外,由假日到平时,由校内到校外,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
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所以不能随意调换。
8、《我的老师》中心思想:文章通过记叙作者儿童时代生活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表现了蔡老师对学生的热爱,抒发了作者对温柔敦厚的蔡老师的挚爱。
第七课《再塑生命的人》
1、作者简介。
海伦·凯勒(1880-1968),美国女作家、教育家。
1964年被授予“总统自由勋章”。
主要著作有《我生活的故事》《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等。
2、《再塑生命的人》生字词。
安妮·莎莉文、捡、截然、感慨、搓捻、抚弄、绽开、唯恐、争执、惭愧、激荡、疲倦不堪、小心翼翼、不求甚解、混为一谈、恍然大悟、花团锦簇、美不胜收
3、《再塑生命的人》词语解释。
①感慨:有所感触而慨叹。
②疲倦不堪:形容过度疲乏。
③小心翼翼:形容举动十分谨慎。
一点不敢疏忽。
④不求甚解:现在多指读书学习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了解。
⑤混为一谈:把不同的事物混在一起,说成是同样的事物。
⑥恍然大悟:猛然清醒,一下子明白。
⑦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⑧悔恨莫及:指后悔已经来不及。
⑨花团锦簇:形容五彩缤纷,十分鲜艳多彩的景象。
⑩美不胜收:形容美好的事物、景色非常多,人们一时间领略、欣赏不过来。
4、作者在安妮•莎莉文老师出场前铺垫了哪些内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铺垫的内容:先总写“我”的感受,强调莎莉文老师到来的那一天“是我一生中最重要的一天”;接着写家里人的活动、“我”的等待,春天的阳光和花朵等;再用设问、比喻进行烘托,用呼告表达自己的渴望。
在这样层层铺垫下,莎莉文老师出场。
好处:(1)用层层铺垫烘托出莎莉文老师对于“我”的重要性,也加重了开头所说的“最重要的一天”的分量;
(2)给读者留有阅读期待,让我们急于了解莎莉文老师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5、“水唤醒了我的灵魂,并给予我光明、希望、快乐和自由。
”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引发你怎样的联想?
水让海伦对世间万物有了新的认识。
莎莉文用“水”开启了海伦智慧和情感的大门,让海伦获得生命的意识和情感,也拥有了求知的美好感受。
这些感受带给了海伦希望和快乐,让她感受到了光明和自由。
6、《再塑生命的人》中心思想
本文叙述了莎莉文老师教海伦识字、认识事物的过程,赞扬了莎莉文老师高超教育技术,同时也表现了作者求知的热情以及艰辛而愉快的生活经历,表达了作者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激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