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度测量装置研究报告与设计方案
车刀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车刀角度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684813f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2f.png)
车刀角度测量实验报告车刀角度测量实验报告摘要: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车刀角度来探究其对车削加工的影响。
通过实验测量得出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车刀角度对车削加工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引言:车削是一种常见的金属加工方法,广泛应用于制造业。
而车刀作为车削的主要工具,其角度的合理设置对于加工质量和效率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车刀角度,探究其对车削加工的影响。
实验方法:1. 实验器材准备:准备一台车床、车刀、测量仪器等。
2. 实验样品准备:选择一种常见的金属材料,如铝合金,制备成合适的样品。
3. 实验步骤:a. 将样品固定在车床上,并确保其位置稳定。
b. 调整车刀的位置和角度,使其与样品接触。
c. 开始车削加工,并同时记录车刀角度和车削过程中的数据。
d. 完成车削加工后,测量样品的尺寸和表面质量。
e. 根据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如下:1. 样品尺寸:样品的直径、长度等尺寸数据。
2. 表面质量:样品表面的光滑程度、粗糙度等数据。
3. 车刀角度:包括切削角、前角、后角等角度数据。
实验讨论:通过对实验结果的分析和比较,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 车刀角度的合理设置对于车削加工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如果角度设置不当,可能导致加工表面质量差、加工速度慢等问题。
2. 切削角的大小会直接影响切削力的大小。
合适的切削角可以减小切削力,提高加工效率。
3. 前角和后角的设置会影响切屑的形状和排出方式。
合适的前角和后角可以减小切屑的卡刀现象,提高车削加工的稳定性。
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得出了以下结论:1. 车刀角度的合理设置对于车削加工的质量和效率有着重要的影响。
2. 切削角、前角和后角的合理设置可以提高车削加工的质量和效率。
结语:本实验通过测量车刀角度,探究了其对车削加工的影响。
通过实验数据的分析和比较,得出了车刀角度的合理设置对于车削加工的重要性。
这对于制造业的发展和提高加工质量和效率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b326a60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0.png)
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报告1.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通过使用全站仪进行角度测量,掌握全站仪的使用方法,了解全站仪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实验仪器和设备本次实验使用的仪器和设备有:全站仪、三脚架、反光棱镜等。
3.实验原理全站仪是一种多功能的测量仪器,能够同时进行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测量。
其原理是利用仪器内的光学和电子设备,对测量目标进行定位和角度测量,并通过数码显示屏显示测量结果。
4.实验步骤4.1设置全站仪首先,将全站仪放在平整的地面上,并调整三脚架的高度,使全站仪处于水平状态。
然后使用水平仪进行准确调平,确保仪器的测量精度。
4.2定位测量目标使用全站仪的目标对准功能,将仪器对准待测量的目标物。
在目标物上放置反光棱镜。
4.3进行测量打开全站仪的测量模式,将视线对准反光棱镜,并通过调节仪器的水平和垂直角,使视线精确定位在棱镜上。
然后按下测量按钮,记录仪器所显示的水平角和垂直角的数值。
4.4反复测量进行多次测量,计算出平均值,以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5.实验结果根据实验步骤所得到的数据,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并计算得到所需的角度测量结果。
6.实验误差分析7.实验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学习了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并进行了角度测量实验。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获得了需要的测量结果。
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实际测量中存在的误差,并探讨了减小误差的方法。
总结而言,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是一项基础的测量实验,能够帮助我们掌握全站仪的使用方法,并了解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通过这次实验,我们不仅熟悉了全站仪的操作步骤,还加深了对测量误差的认识,提高了我们的实验能力和测量技术水平。
全站仪的使用和操作的实验报告
![全站仪的使用和操作的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d0681f38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e8.png)
全站仪的使用和操作的实验报告1. 引言全站仪是一种用于测量地面上的点在三维空间中位置和坐标的仪器。
它主要由望远镜、测距仪、自动水平器和数据处理系统等部分组成。
全站仪具备高精度、高效率和方便携带等特点,广泛应用于建筑、土木工程和测绘等领域。
本实验旨在掌握全站仪的基本使用方法和操作技巧。
2. 实验设备•1台全站仪•三脚架•杆•测量点3. 实验步骤步骤一:全站仪的架设将三脚架放置在需要进行测量的点上,调整脚架使其稳定平衡。
然后将全站仪放在三脚架上,通过调节全站仪的三脚螺旋使其与地面水平。
这一步骤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全站仪的稳定性和测量的准确性。
步骤二:测量基准点选取一个基准点作为参考点进行测量,可以是地面上突出的物体或者已经确定坐标的点。
在全站仪上设置基准点的坐标,并记录下来供后续测量使用。
步骤三:测量其他点的水平方向角通过望远镜观测测量点,并将其视线对准。
然后通过全站仪上的角度测量装置测量出点在水平方向上的角度,并记录下来。
步骤四:测量其他点的垂直方向角利用全站仪上的自动水平器,使仪器在水平方向上保持平衡。
然后通过望远镜观测测量点,在垂直方向上调整望远镜的位置,使其与水平线垂直。
利用全站仪上的角度测量装置测量出点在垂直方向上的角度,并记录下来。
步骤五:测量距离利用全站仪上的测距仪,在全站仪和目标点之间进行测量距离。
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有电子测距仪和激光测距仪两种类型。
根据具体仪器的使用方法进行操作。
步骤六:计算坐标和距离根据测量得到的角度和距离数据,结合基准点的坐标,利用三角测量原理,计算出其他点的空间坐标。
4. 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以上实验步骤,我们成功地完成了全站仪的使用和操作实验,并得到了测量的结果。
根据测量得到的角度和距离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其他点的空间坐标。
这些数据对于建筑和土木工程等领域的测量和设计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实验中可能存在的误差主要来自于仪器的精度和操作者的技术水平。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选择合适精度的全站仪,并进行专业的培训和操作。
角度测设实训报告
![角度测设实训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38e99f6a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72.png)
一、实训目的本次角度测设实训旨在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方法与技能,提高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的测绘课程和实际工程项目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训时间与地点实训时间:2023年3月15日至2023年3月17日实训地点:测绘实验室三、实训内容1. 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2. 角度测量的仪器及使用方法3. 角度测量的误差分析4. 角度测量的数据处理5. 角度测量的实际操作四、实训过程1. 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在实训过程中,我们首先学习了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
角度测量是测绘学中的一项基本技能,它主要应用于地形测绘、建筑测量、工程测量等领域。
角度测量主要包括水平角测量和垂直角测量两种。
2. 角度测量的仪器及使用方法实训中,我们主要使用了经纬仪进行角度测量。
经纬仪是一种常用的角度测量仪器,它可以测量水平角和垂直角。
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学习了经纬仪的结构、使用方法以及注意事项。
(1)经纬仪的结构:经纬仪主要由照准器、望远镜、水平度盘、垂直度盘、测微器等部分组成。
(2)经纬仪的使用方法:首先,将经纬仪架设在测站上,调整照准器,使其指向目标点;然后,通过望远镜观察目标点,调整水平度盘和垂直度盘,使度盘上的读数与目标点对应;最后,记录读数。
3. 角度测量的误差分析在角度测量过程中,由于仪器误差、人为误差等因素的影响,测量结果往往存在误差。
因此,我们需要对误差进行分析,以提高测量精度。
4. 角度测量的数据处理在实训过程中,我们对测量数据进行了处理。
首先,对数据进行检查,确保数据的准确性;然后,对数据进行计算,求出平均值;最后,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测量精度。
5. 角度测量的实际操作在实训的最后阶段,我们进行了实际操作。
在操作过程中,我们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选择测站,架设经纬仪;(2)进行粗略照准,调整照准器;(3)进行精照准,记录读数;(4)重复上述步骤,进行多测回测量;(5)对测量数据进行处理,求出平均值;(6)计算测量误差,评估测量精度。
角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
![角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8741d91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f2.png)
角度测量实验报告总结
角度测量实验是物理学中非常重要的实验之一,通过该实验可以测量不同物体之间的夹角、物体的倾斜角度等。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使用了经典的仪器——万能电桥进行角度测量。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对万能电桥进行校准,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接着,我们使用万能电桥测量了不同物体之间的夹角,并记录下了实验数据。
最后,我们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了各个角度的值,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掌握了角度测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而且还深入了解了万能电桥的使用方法。
此外,本次实验也加深了我们对物理学知识的理解和认识,为今后的学习和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总之,角度测量实验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实验,在物理学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不仅获得了实践经验,也提高了自己的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
角度测量装置的研究与设计
![角度测量装置的研究与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3d4524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cd.png)
角度测量装置的研究与设计一、引言角度测量是在工程测量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它广泛应用于建筑工程、航天航空、机械制造等领域。
随着技术的发展,角度测量装置已经从传统的光学仪器逐渐转向激光测量和电子测量等现代化测量方法,因此对角度测量装置的研究与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二、角度测量装置的分类1.光学测量装置:利用光的传输、反射和折射原理来进行角度测量的装置,如经典的经纬仪、测距仪等。
2.激光测量装置:利用激光的干涉原理和光电检测器等技术来进行角度测量的装置,具有高精度、高速度和非接触等优点。
3.电子测量装置:利用电子元件和电磁感应原理来进行角度测量的装置,如旋转变压器、码盘等。
按照测量方式来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1.绝对测量装置:可以直接测量出当前的角度数值,如电子码盘和激光测距仪。
2.相对测量装置:测量出的角度值是相对于一些基准角度的差值,如经纬仪和旋转变压器。
3.动态测量装置:可以在运动状态下进行角度测量,如陀螺仪和惯性导航系统。
三、角度测量装置的研究与设计内容1.测量精度控制:角度测量装置的测量精度是评价其性能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研究与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误差源,如系统误差、环境干扰等,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降低误差。
2.测量范围设计:不同领域对角度测量装置的需求不同,需要根据具体应用场景来确定测量范围。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合理选择测量原理和测量方式,以满足特定的测量需求。
3.装置结构设计:装置结构设计是角度测量装置研究与设计的关键环节之一、在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装置的稳定性、可靠性和便携性等因素,以确保装置在不同环境下能够正常进行测量。
4.信号处理与数据分析:角度测量装置通常会输出原始测量数据,需要进行信号处理和数据分析,以获得最终的测量结果。
在设计过程中需要选择合适的数据处理算法,并进行相应的精度验证。
四、角度测量装置的应用1.建筑工程:角度测量装置用于建筑工程中的精密测量和布线工作,如地基测量、墙面垂直度校验等。
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角度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a0f4ea34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8b.png)
角度测量实验报告实验目的:掌握制备角度测量实验装置的方法及原理,通过实验掌握角度的测量方法和技能,提高实验操作技巧和实验报告撰写能力。
实验原理:角度是平面内两条射线之间的夹角,通常用度数表示。
计算和测量角度可以使用通用角度计或其他角度测量仪器。
在实验中我们将使用通用角度计和直角三角板来测量角度。
通用角度计是一种用来测量角度的仪器。
这种仪器由半圆形刻度盘和可旋转的尺度条组成。
刻度盘被分成360度,并用几何原理测量角度。
通过旋转可旋转的尺度条,可以确定两条射线之间的夹角。
直角三角板是一个三角形,有一个角度为90度的直角。
这种工具可以用来确定一个角的度数。
通过直角三角板,我们可以测量任意角度。
我们还可以使用三角板来确定一个角是否是直角、锐角或钝角。
实验装置:1. 直角三角板2. 通用角度计3. 直尺4. 试卷实验过程:1. 使用直尺将一张试卷剪成一个直角三角形。
2. 将直角三角形固定在工作台上,水平摆放。
3. 将通用角度计放在试卷上,使其指针沿着一条射线指向另一条射线的端点。
4. 记下通用角度计上的角度读数。
5. 使用直角三角板测量同一射线和不同射线之间的夹角,并记录读数。
6. 使用直角三角板测量另一个角,并记录读数。
7. 使用通用角度计测量同一角度的另一个角,并记录读数。
8. 计算每个角度的测量误差。
9. 将实验结果汇总,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结果:通过本次实验,我们测量了角度的大小和测量误差。
测量结果如下:角度1(使用通用角度计测量):45度角度1(使用直角三角板测量):44度角度2:82度角度3:53度误差:2度讨论:在本次实验中,我们掌握了测量角度的方法和技能。
我们使用通用角度计和直角三角板来测量不同尺寸的角度,并计算出它们的测量误差。
我们发现,使用不同的测量仪器和方法可以导致不同的测量结果。
这实际上也引起了实验误差。
在本次实验中,我们计算了测量误差,可以将它们用于进一步比较和探讨。
结论: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角度测量的原理和方法,熟悉了角度测量仪器的使用,并掌握了如何计算测量误差。
测量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
![测量学实践教学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08f1493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95.png)
第1篇一、引言测量学是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水利工程等领域的基础学科,其目的是研究如何通过测量方法获取工程建设的空间信息。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对测量学理论知识的理解,本报告将对测量学实践教学进行总结和分析。
二、实践目的1. 理解测量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2. 掌握测量仪器的使用和维护。
3. 提高实际测量工作的组织与实施能力。
4. 培养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
三、实践内容1. 水准测量(1)水准仪的构造和使用:了解水准仪的组成部分,学习水准尺的使用方法,掌握水准仪的校正和调整。
(2)水准测量的原理:学习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水准面、高程和水准路线等概念。
(3)水准测量的实施:进行实际水准测量,包括水准点的布设、水准路线的规划、水准测量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2. 全站仪测量(1)全站仪的构造和使用:了解全站仪的组成部分,学习全站仪的测量原理,掌握全站仪的使用方法。
(2)全站仪测量的原理:学习全站仪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角度测量、距离测量和坐标测量等。
(3)全站仪测量的实施:进行实际全站仪测量,包括测站点的布设、全站仪的测量操作和数据处理。
3. GPS测量(1)GPS的原理和设备:了解GPS的原理,学习GPS接收机的使用方法,掌握GPS 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2)GPS测量的原理:学习GPS测量的基本原理,包括GPS定位、卫星信号捕获和数据处理等。
(3)GPS测量的实施:进行实际GPS测量,包括测站点的布设、GPS接收机的操作和数据处理。
4. 施工放样(1)施工放样的原理和方法:学习施工放样的基本原理,包括放样点、放样线和放样点的测量等。
(2)施工放样的实施:进行实际施工放样,包括放样点的布设、放样线的测量和放样点的确定。
四、实践过程及结果1. 水准测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学习了水准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水准路线的规划,成功进行了水准测量。
通过数据处理,得到了各个测点的高程值,验证了水准测量的准确性。
2. 全站仪测量在实践过程中,我们掌握了全站仪的使用方法,进行了测站点的布设,成功进行了全站仪测量。
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4d24511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aa.png)
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报告全站仪角度测量实验报告1大学物理实验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在这一年的大学物理实验的学习让我学会了很多。
在大学物理实验课即将结束之时,我对在这一年来的学习进行了总结。
大学物理实验课的学习,让我收获多多。
但在这中间,我也发现了我存在的很多不足。
我的动手能力还不够强,当有些实验需要很强的动手能力时我还不能从容应对;我的探索方式还有待改善,当面对一些复杂的实验时我还不能很快很好的完成;我的数据处理能力还得提高,当眼前摆着一大堆复杂数据时我处理的方式及能力还不足,不能用最佳的处理手段使实验误差减小到最小程度…但是通过学习也改变了自己很多实验的很多矛盾,以下是我学习和实验的一些方法吧!!老师要求我们提前实验预习。
估计是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高效率地完成实验,达到良好的实验效果,所以需要认真地预习。
首先是根据实验题目复习所学习的相关理论知识,并根据实验教材的相关内容,弄清楚实验的总体过程,了解实验目的,基本原理,仪器的正确操作步骤,特别是要注意那些可能对仪器造成损坏的事项。
然后写预习报告,包括目的,原理,仪器,操作步骤,数据表格等。
这里应注意,数据表格与操作步骤密切相关,数据表格的排列顺序应与操作步骤的顺序相一致。
这样可以随时观察和分析数据的规律性。
开始我们不注意预习报告里的数据表格,将数据随便记录,结果整理数据时出现混乱和错误,尤其是数据比较多的时候。
对于不明白的问题或实验原理中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在课堂上问老师,只有把实验中所有的地方都弄通弄透彻,才能把实验做的更好。
实验教会了我们要养成良好的科学的实验习惯。
我们做实验是在双周周周一的下午,首先实验辅导老师会对实验进行讲解,老师的讲解很重要,一定要认真地听。
因为老师会讲一些实验中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及注意事项,这会帮我们解决很多麻烦,可以避免很多错误。
老实讲解完实验有关的事情后,还会给我们再详细的对实验仪器的使用进行讲解,在对基本实验的装置了解之后,我们对自己动手实验就不会有一种很陌生的感觉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很有利,我们可以很投入和很成功的'完成实验。
转动惯量测定 实验报告
![转动惯量测定 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5b096d87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f2.png)
转动惯量测定实验报告转动惯量测定实验报告引言:转动惯量是物体对于转动运动的惯性特征,它的大小决定了物体在转动过程中所需的力矩。
准确测定物体的转动惯量对于研究物体的旋转运动以及设计相关装置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测量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探究物体形状对转动惯量的影响,并验证转动惯量的测定公式。
实验过程:1. 实验器材准备:实验中需要使用转动惯量测定装置、不同形状的物体(如圆柱体、球体、长方体等)、测量尺、计时器等。
2. 实验装置设置:将转动惯量测定装置放置在水平台面上,并调整使其水平。
3. 测量转动惯量:首先选择一个物体,如圆柱体,将其放置在转动惯量测定装置的转轴上,使其能够自由转动。
然后,用测量尺测量物体的尺寸,如半径、高度等,并记录下来。
接下来,用计时器测量物体转动一定角度所需的时间,并记录下来。
重复上述步骤,测量其他形状的物体的转动惯量。
4. 数据处理:根据测得的物体尺寸和转动时间,计算出每个物体的转动惯量,并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
实验结果与分析: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计算出不同形状物体的转动惯量,并进行比较分析。
在实验中,我们选择了圆柱体、球体和长方体作为研究对象。
首先,我们测量了不同半径和高度的圆柱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转动惯量的定义公式,我们可以得到圆柱体的转动惯量公式为I=1/2mR^2,其中m为圆柱体的质量,R为圆柱体的半径。
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验证这一公式的正确性,并进一步探究半径对转动惯量的影响。
其次,我们测量了球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转动惯量的定义公式,我们可以得到球体的转动惯量公式为I=2/5mR^2,其中m为球体的质量,R为球体的半径。
通过测量得到的数据,我们可以验证这一公式的正确性,并与圆柱体的转动惯量进行比较分析。
最后,我们测量了长方体的转动惯量。
根据转动惯量的定义公式,我们可以得到长方体的转动惯量公式为I=1/12m(a^2+b^2),其中m为长方体的质量,a和b为长方体的边长。
碰撞实验报告
![碰撞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03fd2381611cc7931b765ce050876323112743b.png)
碰撞实验报告导言:碰撞实验是物理学中的一项重要实验研究,通过对物体间的碰撞现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揭示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
本报告将介绍一次碰撞实验的过程、观测结果以及实验所带来的意义。
实验设计:本次实验采用了简单的杂物碰撞实验。
我们选择了两个等质量的金属小球,一个推动器和一个平滑的水平轨道。
我们将推动器与轨道的一端固定,通过给推动器施加一定的力,使其向前移动,从而推动其中一个小球。
实验过程及结果:实验开始时,我们在轨道的另一端预先放置了另一个小球,并确保它与推动器上的小球距离较远。
然后,我们以相同的力度推动了推动器,使其带动小球在轨道上移动。
观测到的现象是小球在碰撞后改变了运动状态。
当推动器的小球与预先放置的小球发生碰撞时,两个小球均受到作用力,改变了它们的速度和方向。
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发现,碰撞后两个小球分别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并且其速度和运动轨迹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碰撞现象,我们对碰撞前后的数据进行了收集和分析。
通过使用高精度的速度计和角度测量装置,我们测量了小球在碰撞前后的速度、方向以及气体迹象。
根据我们的实验数据,我们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首先,碰撞后小球的总动能有所减少,这说明在碰撞过程中有一部分能量被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例如热能和声能。
其次,我们注意到小球在碰撞前后的速度和运动方向发生了变化,这表明碰撞过程中动量的守恒定律得到了验证。
讨论与意义:碰撞实验不仅反映了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还为我们理解现实世界中许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例如,理论物理学和工程学领域中的研究往往涉及到物体之间的碰撞,通过对碰撞过程的分析,我们可以预测和控制许多复杂系统的行为。
另外,碰撞实验也是培养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的重要方法。
通过亲身参与实验,学生们可以学到观察、测量和分析的基本方法,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
结论:通过本次碰撞实验,我们观察到了物体碰撞后的运动状态变化,并验证了动量守恒定律。
角度测量研究报告总结
![角度测量研究报告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a49a7857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f.png)
角度测量研究报告总结前言角度测量在许多领域中具有重要应用,包括工程测量、航空航天、地理测量以及机器人技术等。
本研究报告总结了当前角度测量的各种方法、技术以及应用。
通过对角度测量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技术和设备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方法与技术1. 传统角度测量方法传统角度测量方法主要包括光学仪器和力学仪器两种。
光学仪器光学仪器包括经典的经纬仪、全站仪、电子经纬仪等。
这些仪器通过测量光线的角度来确定位置,精度较高。
然而,由于光学测量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如大气折射、光线反射等,对测量结果的精确性有一定的限制。
力学仪器力学仪器主要包括角度传感器和陀螺仪。
角度传感器可测量物体的旋转角度,常见的包括编码器和倾斜传感器。
陀螺仪则通过测量物体的角加速度来确定旋转角度。
这些仪器具有高精度、快速响应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导航和惯性导航系统中。
2. 惯性导航系统惯性导航系统是一种利用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等传感器,通过积分测量物体的加速度和旋转速度,从而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姿态的技术。
惯性导航系统具有无需外部参考和高精度的特点,在航空航天、导弹制导以及自动驾驶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
3. 计算机视觉计算机视觉是一种利用计算机处理图像和视频的技术,通过分析图像中的特征点和边缘,来确定物体的位置和姿态。
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进行角度测量,可以实现实时、非接触和高精度的测量,广泛应用于机器人导航、工业自动化等领域。
4. 激光测距与几何测量激光测距技术通过测量光线的传播时间或光的相位差来测量物体的距离,并结合几何关系进行角度测量。
激光测距技术通常具有高精度和快速测量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工程测量、三维建模以及机器人技术中。
应用领域与发展趋势1. 测绘与地理信息系统角度测量在测绘和地理信息系统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传统的地理测量仪器已经逐渐被全站仪和激光测距仪等先进的仪器所替代。
当前的发展趋势是利用计算机视觉技术、激光扫描技术和无人机等新兴技术,实现高精度地理信息数据的快速采集和处理。
汽车风洞测力实验报告(3篇)
![汽车风洞测力实验报告(3篇)](https://img.taocdn.com/s3/m/835764ab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dc.png)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通过汽车风洞测力系统,对汽车在不同速度和角度下的空气动力学性能进行测试,包括风阻系数、升力系数、侧向力系数等参数的测量。
通过实验,分析汽车在不同工况下的空气动力学特性,为汽车设计和改进提供科学依据。
二、实验原理汽车风洞测力实验基于空气动力学原理,通过测量汽车模型在风洞中受到的空气作用力,计算出风阻系数、升力系数、侧向力系数等参数。
实验过程中,利用风洞产生的均匀气流,对汽车模型进行不同速度和角度的测试。
三、实验设备1. 汽车风洞:用于产生均匀气流,模拟汽车行驶环境。
2. 汽车模型:与实际汽车尺寸相似,用于测试空气动力学性能。
3. 测力系统:包括力传感器、力矩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等,用于测量汽车模型受到的空气作用力。
4. 计时器:用于测量汽车模型通过风洞的时间,从而计算速度。
四、实验步骤1. 准备实验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
2. 将汽车模型放置在风洞中,调整角度和高度,确保模型稳定。
3. 开启风洞,调整风速,使气流均匀。
4. 记录风速、角度等参数。
5. 测量汽车模型受到的空气作用力,包括水平力和垂直力。
6. 利用数据采集系统,实时记录实验数据。
7. 改变汽车模型角度和高度,重复实验步骤。
8. 分析实验数据,计算风阻系数、升力系数、侧向力系数等参数。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风阻系数(Cd):实验结果显示,汽车模型在不同速度和角度下的风阻系数有所差异。
在高速行驶时,风阻系数较大,随着速度降低,风阻系数逐渐减小。
在特定角度下,风阻系数达到最小值,说明汽车模型在该角度下空气动力学性能最佳。
2. 升力系数(Cl):实验结果显示,汽车模型在不同速度和角度下的升力系数有所变化。
在特定角度下,升力系数达到最大值,说明汽车模型在该角度下具有良好的操控性能。
3. 侧向力系数(Cη):实验结果显示,汽车模型在不同速度和角度下的侧向力系数有所差异。
在高速行驶时,侧向力系数较大,随着速度降低,侧向力系数逐渐减小。
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11f84d61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b4.png)
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车刀几何角度测量实验报告》
在机械加工领域,车刀是一种常用的切削工具,它的几何角度对加工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
为了准确测量车刀的几何角度,我们进行了一项实验,并将实验结果进行了报告。
实验中,我们首先选取了一把常用的车刀,并使用了专业的测量工具进行了几何角度的测量。
在测量过程中,我们特别注意了测量的准确性和精度,以确保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经过测量,我们得到了车刀的主要几何角度数据,并将其整理成了报告。
在报告中,我们详细描述了测量方法和步骤,并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同时,我们还比较了不同车刀的几何角度数据,以便更好地了解车刀的特性和加工效果。
通过这次实验和报告,我们对车刀的几何角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为今后的机械加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我们相信,这份实验报告将对相关领域的研究和实践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期待更多的研究者和工程师能够参与到这一领域的探索和创新中来。
激光雷达调研报告
![激光雷达调研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9cdee0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95.png)
激光雷达调研报告1、概述激光雷达(LiDAR)是一种基于激光测距和精确角度控制的测量设备,能够通过发射激光束并接收反射回来的信号,实现对目标物体的高精度三维坐标测量。
随着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机的广泛应用,激光雷达技术逐渐成为这些领域中的关键技术之一。
本报告将对激光雷达的市场现状、应用领域、竞争格局等方面进行调研分析,并提出未来发展趋势的预测。
2、市场现状近年来,随着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机等应用领域的快速发展,激光雷达市场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
根据市场调研公司的数据显示,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从2016年的约xx亿美元增长到了2020年的约xx亿美元。
预计到2025年,全球激光雷达市场规模将达到xx亿美元以上。
在应用领域方面,激光雷达主要应用于自动驾驶、机器人、无人机、测绘等领域。
其中,自动驾驶是激光雷达最主要的应用领域之一,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商业化落地,激光雷达市场也将迎来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机器人、无人机等领域也对激光雷达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成为激光雷达市场的重要增长点。
3、应用领域(1)自动驾驶在自动驾驶领域中,激光雷达是实现高级别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激光雷达的精确测量和感知能力,可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全面感知,包括车辆、行人、道路标志、交通信号灯等物体的位置、距离和速度等信息。
同时,激光雷达还可以生成高精度的三维地图,为自动驾驶车辆提供更加准确和可靠的导航信息。
(2)机器人在机器人领域中,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机器人的定位、导航、避障等功能。
通过激光雷达的测量和感知能力,机器人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实现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和避障等功能。
同时,激光雷达还可以用于机器人的三维重建和视觉识别等领域。
(3)无人机在无人机领域中,激光雷达主要用于无人机的导航、避障、地形测绘等功能。
通过激光雷达的测量和感知能力,无人机可以实现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从而实现在复杂环境中的自主导航和避障等功能。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光的折射研究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光的折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0469d20c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f1.png)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光的折射研究引言大学物理实验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的重要环节。
实验报告是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以光的折射实验为例,展示一个完整的大学物理实验报告范例。
实验目的本实验旨在研究光在不同介质中的折射现象,通过测量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验证折射定律。
实验原理折射定律光在从一种介质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会发生折射,其折射定律可由斯奈尔定律描述:sin(θ1) sin(θ2)=v1v2=n2n1其中,θ1和θ2分别为光线的入射角和折射角,v1和v2分别为光在两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n1和n2分别为两种介质的折射率。
折射率的测量根据折射定律,可以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关系来确定折射率。
假设光从空气(折射率为1)射入一种介质中,通过测量入射角和折射角,可得到介质的折射率。
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在光的折射实验中,还可以研究折射率与光的波长之间的关系。
根据康普顿散射理论,光的波长与折射率成正比,即:n=A+B λ2其中,n为折射率,λ为光的波长,A和B为常数。
实验步骤本实验的具体步骤如下:1.使用光源发出平行光束,可以使用激光器或者光纤光源。
2.将平行光束射入一个半圆形状的玻璃体中,可以使用一个半圆形的玻璃棱镜。
3.在玻璃体中设置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测量装置,如反射镜和角度测量仪。
4.测量一系列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数值,记录下来。
5.根据折射定律计算不同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折射率。
6.绘制折射率与入射角的关系曲线。
7.测量不同波长下的入射角和折射角,计算折射率并绘制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曲线。
实验结果通过实验测量得到的一组数据如表所示:入射角(度)折射角(度)折射率30 20 1.5040 25 1.6050 30 1.6760 35 1.7170 40 1.75根据测量数据计算得到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关系曲线如下图所示:曲线图曲线图从曲线可以看出,折射率随着入射角的增大而增大,符合折射定律的预期结果。
角度测量工作总结
![角度测量工作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b03b431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6.png)
角度测量工作总结
在工作中,总结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通过总结,我们可以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回顾和分析,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今后的工作提供经验和借鉴。
而角度测量工作总结,则是一种全面、客观的总结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工作的情况和成果。
首先,角度测量工作总结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在工作总结中,我们不能只看到表面的成绩和结果,还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比如工作的过程、团队的协作、个人的成长等等。
只有从多个角度进行测量,才能更全面地了解工作的情况。
其次,角度测量工作总结要客观公正。
在总结工作时,我们不能只看到好的一面,也要看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只有客观公正地分析工作,才能找出问题的根源,从而更好地改进工作方法和提高工作效率。
最后,角度测量工作总结要有针对性。
通过角度测量工作总结,我们可以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然后有针对性地提出改进的建议和措施。
只有有针对性地进行改进,才能真正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总之,角度测量工作总结是一种全面、客观、有针对性的总结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工作的情况和成果,找出问题并提出改进的建议。
希望大家在工作总结中能够多多采用这种方式,从而更好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角度测量装置研究报告与设计方案
![角度测量装置研究报告与设计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45ff5596529647d26285222.png)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角度测量装置的研究与设计学生222222指导教师尹义斌高级实验师年级2008 级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别物理系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2018 年5 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尹义斌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1 序言 (1)2 系统基本方案设计 (1)2.1 各模块方案的选择 (1)2.2 系统总体概述 (5)2.3 系统结构框图 (2)2.4 系统总电路图 (3)3 硬件系统设计 (3)3.1 单片机芯片介绍 (3)3.2 传感器芯片介绍 (4)3.3AD转换装置 (6)3.4四分频电路 (9)3.5液晶显示电路 (10)4 系统程序设计 (13)系统程序流程图.......................... . (13)5结论 (14)参考文献 (14)致谢 (15)附录 (16)外文页 (19)电子角度测量仪的研究与制作李洪卫摘要角度测量装置是某控制系统中瞄准装置的关键部件.在以往的控制系统中,多数都是仅凭设备操作人员眼睛瞄准指定目标,然后作出相应的控制,这样就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操作人员的经验、瞄准装置转盘的空回都可能会严重会影响瞄准目标的精确程度,从而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精度.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瞄准精度,在控制系统的瞄准装置中增加了角度测量装置,操作人员要求目标后所要达到的角度值能够精确定量地显示在操作面板上,帮助操作人员更加准确地实现对角度的精确需求,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精确度.本系统就是角度测量装置的一个简单的应用,设计采用单片机为控制单元,用倾角传感器检测平衡板倾斜角度,采取步进电机控制平衡板角度并使其达到预置角度的目的。
车刀角度实验报告
![车刀角度实验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bd8879b1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0224787.png)
车刀角度实验报告引言车刀角度是指切削工具车刀与工件表面之间的夹角。
车刀角度的选择对于工件加工质量和加工效率具有重要影响。
本实验旨在研究不同车刀角度对切削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影响,并找出最佳的车刀角度,以提高加工效率和工件质量。
实验装置与方法实验装置本实验使用的装置如下: - 铣床:用于模拟工件加工的车刀操作 - 直角度量尺和千分尺:用于测量车刀角度和工件表面粗糙度 - 数字力传感器:用于测量切削力大小 - 不同角度的车刀:用于进行实验时的角度调节实验方法1.将铣床开机并调整至合适的工作状态。
2.准备不同角度的车刀。
3.将车刀安装在铣床上,并根据实验要求进行车刀角度调节。
4.设置切削参数,如进给速度和切削深度。
5.使用直角度量尺和千分尺测量车刀角度,记录测量结果。
6.将数字力传感器安装到铣床上,准备测量切削力。
7.运行铣床并记录切削力数据。
8.使用千分尺测量不同角度下的工件表面粗糙度。
9.根据实验数据分析结果,找出最佳的车刀角度。
实验结果与分析车刀角度测量结果车刀角度(度)实验1 实验2 实验35 5.12 5.11 5.1310 10.15 10.16 10.1415 15.21 15.19 15.2020 20.10 20.12 20.1325 25.14 25.13 25.12切削力测量结果切削力的测量结果如下: | 车刀角度(度) | 实验1(N) | 实验2(N) | 实验3(N) | |————–|———|———|———| | 5 | 15.2 | 15.4 | 15.2 | | 10 | 20.1 | 19.9 | 20.2 | | 15 | 26.5 | 26.3 | 26.4 | | 20 | 30.2 | 30.1 | 30.0 | | 25 | 35.5 | 35.3 | 35.4 |表面粗糙度测量结果表面粗糙度的测量结果如下: | 车刀角度(度) | 表面粗糙度(μm) | |————–|—————-| | 5 | 10.2 | | 10 | 8.6 | | 15 | 7.8 | | 20 | 9.1 | | 25 | 11.5 | 分析与讨论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切削力随着车刀角度的增大而增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唐山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题目角度测量装置的研究与设计学生 222222指导教师尹义斌高级实验师年级 2008级专业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系别物理系唐山师范学院物理系2018年5月郑重声明本人的毕业论文<设计)是在指导教师尹义斌老师的指导下独立撰写完成的。
如有剽窃、抄袭、造假等违反学术道德、学术规范和侵权的行为,本人愿意承担由此产生的各种后果,直至法律责任,并愿意通过网络接受公众的监督。
特此郑重声明。
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年月日目录标题 (1)中文摘要 (1)1 序言 (1)2 系统基本方案设计 (1)2.1各模块方案的选择 (1)2.2系统总体概述 (5)2.3系统结构框图 (2)2.4系统总电路图 (3)3 硬件系统设计 (3)3.1单片机芯片介绍 (3)3.2传感器芯片介绍 (4)3.3AD转换装置 (6)3.4四分频电路 (9)3.5液晶显示电路 (10)4系统程序设计 (13)系统程序流程图 (13)5结论 (14)参考文献 (14)致谢 (15)附录 (16)外文页 (19)电子角度测量仪的研究与制作李洪卫摘要角度测量装置是某控制系统中瞄准装置的关键部件.在以往的控制系统中,多数都是仅凭设备操作人员眼睛瞄准指定目标,然后作出相应的控制,这样就带来一系列问题,如操作人员的经验、瞄准装置转盘的空回都可能会严重会影响瞄准目标的精确程度,从而严重影响控制系统的精度.为了提高控制系统的瞄准精度,在控制系统的瞄准装置中增加了角度测量装置,操作人员要求目标后所要达到的角度值能够精确定量地显示在操作面板上,帮助操作人员更加准确地实现对角度的精确需求,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控制系统的控制精确度.本系统就是角度测量装置的一个简单的应用,设计采用单片机为控制单元,用倾角传感器检测平衡板倾斜角度,采取步进电机控制平衡板角度并使其达到预置角度的目的。
关键词角度传感器单片机 AD转换分频1 序言现如今,角度测量装置在很多机械应用系统中都是关键的部位,而且是需要高精度的重要装置,但是在以往的一些控制系统中多数都是单凭依靠设备操作人员的主观判断来锁定目标,然后来做出相应的判断和控制,这就带来了很多问题,比如这会由于操作人员的经验,目测误差以及对装置操作问题所引起的操作误差,甚至误差过大而远远不符合实际要求。
所以为了提高角度测量的精度,提高装置的可操作性,所以需要角度测量装置来帮助实现。
本设计开始利用角度传感器SCA60C的角度测量功能对其所在位置的角度输出模拟信号,然后利用模数转换芯片ADC0809将传感器所输出的将模拟量转变为数字量,然后将数字量输入到单片机89c52内部控制并通过数码管输出显示出实际的角度值。
2系统基本方案设计2.1 各方案论证与比较(1)传感器的选用方案一:选用高精度单轴倾角传感器SCA61T,其具有稳定性高,抗冲击能力强,分辨率高,防震性能好,方便工程调试设计,和具有模拟、数字双输出以及稳定的灵敏感性度等特点,但是此传感器的成本偏高,虽功能较多灵敏度也较好,但在此处功能的需求上未必都会用到,所以性价比较低。
方案二:选用低价单轴倾角传感器SCA60C,其具有抗冲击能力强,能耗低的特点,精度高等特点,并且其外围电路十分简单,测量范围为-90°~+90°,可以满足设计要求,并且此传感器价格低廉,可以满足设计要求。
比较上述两种设计方案,此系统选用价格较低的传感器SCA60C较为合适。
(2)单片机的选用这里选用的是AT89C52单片机,它是51系列单片机的一个型号,它是ATMEL公司生产的。
AT89C52是一个低电压,高性能CMOS 8位单片机,片内含8k bytes的可反复擦写的Flash只读程序存储器和256 bytes的随机存取数据存储器<RAM),器件采用ATMEL公司的高密度、非易失性存储技术生产,兼容标准MCS-51指令系统,片内置通用8位中央处理器和Flash存储单元,功能强大的AT89C52单片机可为您提供许多较复杂系统控制应用场合。
这里可以满足要求,且恰好自己备有此单片机,故选用了AT89C52。
(3)模数转换芯片的选用ADC0809芯片是 8 位逐次逼近型 A/D 转换器,VCC电压端接+5v电压,能满足本设计要求,因此选用了此芯片2.2 系统总体概述基于单片机AT89C52的平台角度测量系统,系统主要分为倾角传感器的角度检测电路、AD芯片的模数转换电路、分频芯片的四分频电路,单片机信号处理电路以及液晶显示部分。
本设计的主要应用就是平台的调平,利用的主要测量部分电路即为角度传感器,角度传感器输出电压值正比于所测量角度,因此只需利用电压值来读出角度即可。
但是由于此处传感器SCA60C所输出电压信号为模拟电压,因此需要加入模数转换电路,这里采用的是28脚直插式ADC0809芯片,可满足要求。
又由于ADC0809的工作性能要求输入时钟信号频率不得高于640khz,又根据单片机自身12mhz 晶振6分频后输出一个2mhz时钟信号,所以这里增加采用了一个四分频电路,以达到实验要求的时钟信号。
模拟信号经ADC0809转换后输出二进制数字信号,经由单片机处理,直接将处理结果在LCD1602上显示出所测角度值,即达到调平的目的。
2.3 系统结构框图本系统主要由单片机模块、角度检测模块、A/D 转换模块、四分频模块和液晶显示器模块等部分组成,系统连接图如图1所示:图1 系统结构框图2.4 系统总电路图包括AT89c52单片机、倾角传感器SCA60C、模数转换芯片ADC0809、四分频芯片74ls74的系统总电路图如图2所示图2 系统总电路图3硬件系统设计3.1 AT89c52芯片介绍AT89c52单片机引脚图如图3所示图3 AT89c52引脚图3.2传感器芯片介绍1.单轴低价倾角传感器 SCA60C特点及电路连接图:<1)单轴倾角传感器<2)测量范围 1g(±90 度><3)单极 5V 供电,比例电压输出<4)模拟 0.5-4.5V 输出<5)工作温度范围宽图4 传感器引脚连接图2.电气特性如图5所示:图5 SCA60C电气特性3.倾角传感器连接电路及引脚定义:图6 倾角传感器引脚定义4.传感器输出电压与角度测试结果对照如表1和表2:表1 传感器精确值3.3模数转换芯片介绍ADC0809是采样频率为8位的、以逐次逼近原理进行模—数转换的器件。
它是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可以和单片机直接接口。
其内部有一个8通道多路开关,它可以根据地址码锁存译码后的信号,只选通8路模拟输入信号中的一个进行A/D转换。
1.芯片主要特性1)8路8位A/D转换器,即分辨率8位。
2)具有转换起停控制端。
3)转换时间为100μs 4)单个+5V电源供电5)模拟输入电压范围0~+5V,不需零点和满刻度校准。
6)工作温度范围为-40~+85摄氏度7)低功耗,约15mW。
2.芯片内部结构图7 AD芯片内部结构ADC0809是CMOS单片型逐次逼近式A/D转换器,内部结构如图7所示,它由8路模拟开关<通道选择开关)、通道地址锁存与译码器、比较器、8位开关树型D/A转换器、逐次逼近寄存器,定时和控制器、8位锁存和三态门几个部分组成。
多路开关可选通8个模拟通道,允许8路模拟量分时输入,共用A/D转换器进行转换。
三态输出锁器用于锁存A/D转换完的数字量,当OE端为高电平时,才可以从三态输出锁存器取走转换完的数据。
3.外部特性<引脚功能)ADC0809芯片有28条引脚,采用双列直插式封装,如图8所示。
下面说明各引脚功能:图8 引脚功能<1)IN0~IN7——8路模拟输入,通过3根地址译码线ADD A、ADD B、ADD C来选通一路。
<2)D7~D0——A/D转换后的数据输出端,为三态可控输出,故可直接和微处理器数据线连接。
8位排列顺序是D7为最高位,D0为最低位。
<3)ADD A、ADD B、ADD C——模拟通道选择地址信号,ADD A为低位,ADD C为高位。
地址信号与选中通道对应关系如表1所示。
<4)V R(+>、V R(->——正、负参考电压输入端,用于提供片内DAC电阻网络的基准电压。
在单极性输入时,V R(+>=5V,V R(->=0V;双极性输入时,V R(+>、V R(->分别接正、负极性的参考电压。
<5)ALE——地址锁存允许信号,高电平有效。
当此信号有效时,A、B、C三位地址信号被锁存,译码选通对应模拟通道。
在使用时,该信号常和START信号连在一起,以便同时锁存通道地址和启动A/D转换。
<6)START——A/D转换启动信号,正脉冲有效。
加于该端的脉冲的上升沿使逐次逼近寄存器清零,下降沿开始A/ D转换。
如正在进行转换时又接到新的启动脉冲,则原来的转换进程被中止,重新从头开始转换。
<7)EOC——转换结束信号,高电平有效。
该信号在A/D转换过程中为低电平,其余时间为高电平。
该信号可作为被CPU查询的状态信号,也可作为对CPU的中断请求信号。
在需要对某个模拟量不断采样、转换的情况下,EOC也可作为启动信号反馈接到START端,但在刚加电时需由外电路第一次启动。
<8)OE——输出允许信号,高电平有效。
当微处理器送出该信号时,ADC0809的输出三态门被打开,使转换结果通过数据总线被读走。
在中断工作方式下,该信号往往是CPU发出的中断请求响应信号。
CLK:时钟脉冲输入端。
要求时钟频率不高于640KHZ。
Vcc:电源,单一+5V。
GND:地。
地址信号与选中通道的关系如表3:表3 地址信号与通道关系4、ADC0809的工作时序与使用说明ADC 0808/0809的工作时序如图9所示。
当通道选择地址有效时,ALE信号一出现,地址便马上被锁存,这时转换启动信号紧随ALE之后(或与ALE同时>出现。
START的上升沿将逐次逼近寄存器SAR复位,在该上升沿之后的2μs加8个时钟周期内(不定>,EOC信号将变低电平,以指示转换操作正在进行中,直到转换完成后EOC再变高电平。
微处理器收到变为高电平的EOC信号后,便立即送出OE信号,打开三态门,读取转换结果。
模拟输入通道的选择可以相对于转换开始操作独立地进行(当然,不能在转换过程中进行>,然而通常是把通道选择和启动转换结合起来完成(因为ADC0808/0809的时间特性允许这样做>。
这样可以用一条写指令既选择模拟通道又启动转换。
在与微机接口时,输入通道的选择可有两种方法,一种是通过地址总线选择,一种是通过数据总线选择。
如用EOC信号去产生中断请求,要特别注意EOC的变低相对于启动信号有2μs+8个时钟周期的延迟,要设法使它不致产生虚假的中断请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