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报告.doc

合集下载

无线传播总结报告范文(3篇)

无线传播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无线传播技术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从传统的无线电通信到现代的移动通信、物联网、卫星通信等,无线传播技术在人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本报告旨在对无线传播技术进行总结,分析其发展现状、关键技术以及未来趋势。

二、无线传播技术发展历程1. 早期阶段(20世纪初-20世纪60年代):- 早期无线传播技术主要用于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信号传输。

- 1912年,马可尼成功实现了跨大西洋无线电通信。

- 1920年,美国开始商业广播。

2. 发展阶段(20世纪60年代-90年代):- 20世纪60年代,蜂窝移动通信技术开始兴起。

- 1973年,摩托罗拉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商业化手机。

- 20世纪80年代,卫星通信技术迅速发展,全球通信网络初步形成。

3. 成熟阶段(20世纪90年代至今):- 20世纪90年代,移动通信技术进入3G时代,数据业务开始普及。

- 21世纪初,4G通信技术广泛应用,互联网接入速度大幅提升。

- 2019年,5G通信技术正式商用,标志着无线传播技术进入全新阶段。

三、无线传播关键技术1. 调制技术:- 调制技术是无线传播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它将数字信号转换为适合无线传输的模拟信号。

- 常用的调制方式包括幅度调制(AM)、频率调制(FM)、相位调制(PM)等。

2. 编码技术:- 编码技术用于提高无线信号的传输效率和抗干扰能力。

- 常用的编码方式包括卷积编码、Turbo编码等。

3. 多址技术:- 多址技术用于多个无线信号在同一频段内同时传输。

- 常用的多址方式包括频分复用(FDMA)、时分复用(TDMA)、码分复用(CDMA)等。

4. 抗干扰技术:- 抗干扰技术用于提高无线信号的传输质量和可靠性。

- 常用的抗干扰技术包括自适应调制、功率控制、干扰消除等。

四、无线传播应用领域1. 移动通信:- 移动通信是无线传播技术最典型的应用领域,包括2G、3G、4G、5G等移动通信技术。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中期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中期报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一种利用谐振技术进行无线电能传输的新型技术。

该系统能够做到高效、长距离、无线智能化、且不易产生电磁辐射污染。

本研究旨在探究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设计、优化和实现过程。

首先,本研究进行了对目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深入了解。

同时,分析了系统传输距离、传输效率、稳定性、线路损耗等关键技术指标,并明确了研究的目标和重点。

其次,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硬件设计和仿真模拟。

系统硬件框架采用了谐振器、磁耦合器、功率放大器、控制电路等组成。

通过仿真模拟,找出了系统中距离、频率、耦合系数等参数的最优值。

接着,本研究进行了系统的优化改进,在系统硬件方面改进了耦合器设计、变压器设计等部分。

同时结合控制电路的设计,使得系统能够实现功率调节和频率跟踪。

最后,本研究进行了系统参数测试与调试,设计了相关试验方案并测试关键指标。

经过测试与调试,在理论分析与仿真模拟的基础上,本研究实现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际应用。

综上所述,本研究针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究,充分考虑了系统设计与优化的关键因素,在实现系统的同时,严格控制传输误差,达到了理论预期目标。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以及方法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以及方法

一种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以及方法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成为了一种热门的研究领域。

通过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我们可以实现对电力的无线传输,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无线电的能量传输系统以及方法,包括系统的原理和具体实现方法。

一、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原理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基于电磁感应原理的。

当一个电流通过一个线圈时,会产生一个磁场。

当另一个线圈靠近时,磁场会诱导出电流。

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将电能从一个线圈传输到另一个线圈,实现无线电能传输。

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组成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包括两个部分:发送端和接收端。

1. 发送端发送端包括一个电源和一个线圈。

电源提供电流,线圈将电流转换成磁场。

发送端将电能转化为磁能,通过磁场将能量传输到接收端。

2. 接收端接收端包括一个线圈和一个负载。

线圈将磁场转换成电流,负载则是能量的最终使用者。

接收端将磁能转化为电能,以供负载使用。

三、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现方法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现方法有多种,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方法。

1. 磁共振法磁共振法是一种将能量无线传输到特定目标的方法。

它通过调整发送端和接收端的线圈频率,使它们达到共振状态。

当两个线圈处于共振状态时,能量传输效率最高。

这种方法常用于无线充电和电力传输等领域。

2. 波束成形法波束成形法是一种将能量无线传输到特定目标的方法。

它通过调整发送端的线圈形状和电流分布来控制磁场的形状。

接收端通过调整自己的线圈形状和位置来最大化接收到的能量。

这种方法常用于无线电能传输距离较远的情况。

四、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应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很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无线充电无线充电是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一种应用。

通过无线充电,我们可以将电能无线传输到电动汽车、手机、笔记本电脑等设备,为它们提供持续的能量供应。

2. 电力传输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还可以用于电力传输。

在一些偏远地区或者无法铺设电线的地方,可以使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将电能传输到需要的地方,解决电力供应问题。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开题报告

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开题报

一、选题背景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能够实现无线电能量传输的新兴技术。


传统的电能传输方式中,电源与负载之间需要通过电线进行连线,而无
线电能传输系统通过电磁场形成磁耦合而实现能量传输。

这种方式可以
避免电线电缆短路、开路和电缆老化等问题,同时更加便利、高效。

因此,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智能家居、物联网、电动汽车等领域。

二、研究目的
本研究旨在研究一种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通过分析系
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探究该系统的传输距离、效率以及传输安全性等
指标,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1.研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特点;
2.对系统中的关键部件进行设计和优化;
3.搭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实验平台,进行实验测试;
4.对实验结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对实验数据进行模拟和仿真。

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实验法、仿真模拟法等多种方法进行,通
过理论分析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式,探究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系统的特性和效果。

四、预期成果
1.深入了解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特点和工作原理;
2.设计和优化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中的关键部件;
3.搭建多种实验平台,获取系统传输性能和效果的数据;
4.模拟和仿真实验数据获取结果,得出传输效率、距离和安全性等指标的定量分析,提出优化或增强方案;
5.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以上就是本文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具体细节和深入分析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和实验结果进行具体调整。

无线传输电实验报告(3篇)

无线传输电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1. 理解无线电能传输的基本原理;2. 掌握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组成及工作过程;3. 通过实验验证无线电能传输的可行性;4. 分析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性能,提高实验技能。

二、实验原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是一种借助于空间无形软介质(如电场、磁场、微波等)实现将电能由电源端传递至用电设备的一种供电模式。

实验中主要采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其基本原理是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物体之间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交换。

三、实验设备与仪器1.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实验装置;2. 万用表;3. 信号发生器;4. 指示灯;5. 线路连接线;6. 实验报告本。

四、实验内容与步骤1. 连接实验装置,包括电源、发射线圈、接收线圈、负载等;2. 调整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使系统达到谐振状态;3. 使用信号发生器向发射线圈输入交流电压,观察接收线圈输出电压及负载上的指示灯亮度;4. 改变负载大小,观察输出电压及指示灯亮度的变化;5. 改变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观察输出电压及指示灯亮度的变化;6.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当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距离较远时,输出电压较低,指示灯亮度较暗;2. 当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距离较近,且达到谐振状态时,输出电压较高,指示灯亮度较亮;3. 当改变负载大小时,输出电压及指示灯亮度发生变化,说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效率与负载大小有关;4. 当改变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之间的距离时,输出电压及指示灯亮度发生变化,说明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效率与距离有关。

六、实验结论1.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电能的有效传输;2.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较高的传输效率;3.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性能受负载大小和距离的影响。

七、实验体会1. 通过本次实验,加深了对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理解;2. 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了动手能力;3. 了解了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重要性。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报告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报告

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设计报告摘要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是众多短距离电能特殊传输技术之一,它因其便捷,节能环保而受到广泛关注。

现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距离已经可以达到米级的范围,甚至有些技术还能穿透障碍物,相信当无线传输距离问题解决以后该技术无疑对无线电能技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该文主要讲述了运用磁耦合谐振无限能量传输的原理设计制作的小型无线电能传输设备。

该设备主要包括驱动发射线圈电路,磁耦合谐振传输电路,磁耦合谐振接收电路,整流滤波电路,以及显示电路模块等。

当发射和接收端都达到谐振频率时即可实现能量的最大传输。

该设备在题目要求下可实现10cm以上,效率高达26%的能量传输,并且可以实现点亮30cm以外的2W的灯泡。

关键词磁耦合谐振无线电能传输发射距离接收效率一、设计任务设计并制作一个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其结构框图如图1所示。

要求:(1)保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10cm、输入直流电压U1=15V时,调整负载使接收端输出直流电流I2=0.5A,输出直流电压U2≥8 V,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

(2)输入直流电压U1=15V,输入直流电流不大于1A,接收端负载为2只串联LED 灯(白色、1W)。

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二、方案论证2.1驱动发射线圈电路方案一:采用集成发射芯片XKT408和T5336搭建发射驱动电路。

无线充电/供电主控制芯片XKT-408A,采用CMOS制程工艺,具有精度高稳定性好等特点,其专门用于无线感应智能充电、供电管理系统中,可靠性能高。

XKT-408A芯片负责处理该系统中的无线电能传输功能,采用电磁能量转换原理并配合接收部分做能量转换及电路的实时监控。

其主要特点为:1.自动适应供电电压调节功能使之能够在较宽的电压下均能工作2.自动频率锁定3. 自动负检测负载4. 自动功率控制5.高速能量输电传送6.高效电磁能量转换7.智能检测系统,免调试方案二:采用MOS管无稳态多谐振荡器,由两路MOS管,高频扼流圈和二极管组成对称的振荡器电路,原理图如下所示:该方案电路简单明了,元器件少,并且操作起来简单。

无线充电,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报告

无线充电,无线电能传输装置报告

项目编号:XXXXX大学大学生科研立项(创新训练项目)立项申请书所属学院(盖章):电气工程学院项目名称: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负责人:、指导教师:、所属学科:通信与电子类起止时间:2017.11-2018.11项目经费:1000填表日期: 2017.11共青团XXXXX大学委员会制二○一七年制填表说明一、立项申请书应按照本表格要求,逐项认真填写,内容必须实事求是,表达明确严谨,空缺处要填“无”。

二、“所属学科”按一级学科列出,跨学科最多写三个。

三、“项目成员”按照实际参与项目实施的人员填写。

四、材料规格:用A4纸双面打印(复印),左侧装订。

五、材料报送:申报材料需纸质材料和电子文档一并提交。

四、项目技术路线(方法)与进度2017.11-2018.1 资料查询2018.1-2018.2 元件购买2018.2-2018.3 电路设计2018.3-2018.5 开始制作2018.5-2018.7 调整参数与电路整理2017.7-2017.11 设计论文五、项目预期成果及说明(1)保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10cm、输入直流电压U1=15V时,调整负载使接收端输出直流电流I2=0.5A,输出直流电压U2≥8 V,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

(2)输入直流电压U1=15V,输入直流电流不大于1A,接收端负载为2只串联LED灯(白色、1W)。

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六、项目经费使用情况:支出科目金额备注各种元器件800焊锡50车费50书籍100合计:1000。

无线电能传输实验报告

无线电能传输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1.实验原理与无线通信技术一样摆脱有形介质的束缚,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是人类多年的一个美好追求。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 )也称之为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Contactless PowerTransmission, CPT ),是一种借于空间无形软介质(如电场、磁场、微波等)实现将电能由电源端传递至用电设备的一种供电模式,该技术是集电磁场、电力电子、高频电子、电磁感应和耦合模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能源传输和接入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解决了传统导线直接接触供电的缺陷,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电能传输方法,因而它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之一。

该技术不仅在军事、航空航天、油田、矿井、水下作业、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无线传感器网络、医疗器械、家用电器、RFID识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对电磁理论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中,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被列为“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之一。

到目前为止,根据电能传输原理,无线电能传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感应耦合式、微波辐射式、磁耦合谐振式。

作为一个新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磁耦合谐振式是基于近场强耦合的概念,基本原理是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物体学习参之间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交换,而非谐振物体之间能量交换却很微弱。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传输尺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因此也被称之为中尺度(mid-range)能量传输技术,其尺度为几倍的接收设备尺寸(可扩展到几米到几十米)。

除了较大的传输距离,还存在以下优势:由于利用了强耦合谐振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的功率(可达到kW)和效率;系统采用磁场耦合(而非电场,电场会发生危险)和非辐射技术,使其对人体没有伤害;良好的穿透性,不受非金属障碍物的影响。

因此该技术已经成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无线电力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无线电力实验总结报告范文(3篇)

第1篇一、实验背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线电力传输技术逐渐成为能源领域的研究热点。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能够在没有电线连接的情况下,将能量从发送端传输到接收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本实验旨在通过搭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研究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

二、实验目的1. 理解无线电力传输的基本原理和关键技术。

2. 搭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验证无线电力传输的可行性。

3. 分析实验数据,研究影响无线电力传输性能的因素。

4. 探索提高无线电力传输效率的方法。

三、实验原理无线电力传输技术主要包括电磁感应、微波和激光三种方式。

本实验采用电磁感应方式,其基本原理如下:1. 发送端通过高频振荡电路产生交变磁场,交变磁场在接收端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实现能量传输。

2. 接收端通过整流电路将感应电动势转换为直流电压,供负载使用。

四、实验设备1. 发送端:高频振荡电路、发射线圈、电源、示波器等。

2. 接收端:接收线圈、整流电路、负载、示波器等。

3. 测试仪器:电压表、电流表、功率计等。

五、实验步骤1. 搭建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连接发送端和接收端。

2. 调整发送端的高频振荡电路参数,观察接收端的输出电压和电流。

3. 改变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距离,观察无线电力传输性能的变化。

4. 改变负载,观察无线电力传输效率的变化。

5. 测试不同频率下的无线电力传输性能。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结果表明,无线电力传输系统能够实现能量传输,且传输距离和传输效率与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距离、负载、频率等因素有关。

2. 当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距离增加时,无线电力传输性能下降,传输距离和传输效率降低。

3. 当负载增加时,无线电力传输效率降低,负载电流增大。

4. 在一定频率范围内,无线电力传输性能随频率的增加而提高。

七、实验结论1. 无线电力传输技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能够实现能量传输,且传输距离和传输效率与发送端和接收端的距离、负载、频率等因素有关。

国内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国内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

国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一、引言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mission,简称WPT)是一种利用电磁波将电能从一个地方传输到另一个地方的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国内也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并在多个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二、技术原理无线电能传输主要基于电磁感应和磁共振两种方式。

电磁感应是通过变化的磁场产生电流,而磁共振则是通过两个谐振频率相同的线圈之间的能量传递。

三、国内发展现状我国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的研发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的研究成果。

例如,我国已经成功研发出可以实现长距离、大功率无线输电的设备,并在电动汽车充电、无人机充电等领域进行了实际应用。

四、应用领域1. 电动汽车充电: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够实现电动汽车的无接触式充电,大大提高了充电的便利性。

2. 无人机充电:无人机可以通过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空中充电,从而延长其飞行时间。

3. 家用电器:一些家用电器如电动牙刷、剃须刀等已经开始采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充电。

五、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进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将会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在未来,我们有望看到更多的设备使用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进行充电,这将极大地提高我们的生活便利性。

同时,无线电能传输技术也有望在空间太阳能发电、深海能源开采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六、结论总体来看,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然而,要实现这一技术的大规模应用,还需要我们在技术研发、标准制定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我们期待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能够在未来的日子里为我们的生活带来更多的便利。

无线电能传输(课程设计报告)实验报告

无线电能传输(课程设计报告)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1.实验原理与无线通信技术一样摆脱有形介质的束缚,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是人类多年的一个美好追求。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Wireless Power Transfer, WPT)也称之为非接触电能传输技术( Contactless PowerTransmission, CPT),是一种借于空间无形软介质(如电场、磁场、微波等)实现将电能由电源端传递至用电设备的一种供电模式,该技术是集电磁场、电力电子、高频电子、电磁感应和耦合模理论等多学科交叉的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是能源传输和接入的一次革命性进步。

无线电能传输技术解决了传统导线直接接触供电的缺陷,是一种有效、安全、便捷的电能传输方法,因而它被美国《技术评论》杂志评选为未来十大科研方向之一。

该技术不仅在军事、航空航天、油田、矿井、水下作业、工业机器人、电动汽车、无线传感器网络、医疗器械、家用电器、RFID识别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而且对电磁理论的发展亦具有重要科学研究价值和实际意义。

在中国科协成立五十周年的系列庆祝活动中,无线能量传输技术被列为“10 项引领未来的科学技术”之一。

到目前为止,根据电能传输原理,无线电能传输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感应耦合式、微波辐射式、磁耦合谐振式。

作为一个新的无线电能传输技术,磁耦合谐振式是基于近场强耦合的概念,基本原理是两个具有相同谐振频率的物体之间可以实现高效的能量交换,而非谐振物体之间能量交换却很微弱。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的传输尺度介于前两者之间,因此也被称之为中尺度(mid-range)能量传输技术,其尺度为几倍的接收设备尺寸(可扩展到几米到几十米)。

除了较大的传输距离,还存在以下优势:由于利用了强耦合谐振技术,可以实现较高的功率(可达到kW)和效率;系统采用磁场耦合(而非电场,电场会发生危险)和非辐射技术,使其对人体没有伤害;良好的穿透性,不受非金属障碍物的影响。

因此该技术已经成为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新的发展方向。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研究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研究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研究一、引言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兴的能源传输方式,借助于软介质实现能量以无线形式传递,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尤其在电动汽车、数码家电、工业吊装、石油钻探等领域,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然而,运行时的低效率问题仍然是该技术发展的瓶颈之一。

为了提高传输效率,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优化策略,但大部分仅针对单一目标进行优化,无法实现系统全局最优效率。

本文将针对多目标需求条件,探讨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问题。

二、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概述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包括发射端、传输端和接收端三部分。

其中,发射端通过电磁耦合将电能转化为磁能,传输端通过磁耦合实现磁能的传递,接收端则将磁能转化为电能供给负载。

在整个系统中,传输效率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如耦合系数、工作频率、负载电阻等。

三、传输效率优化方法1. 双自由度最大效率跟踪控制方法针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效率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双自由度最大效率跟踪控制方法。

该方法基于对最优工作点的追踪,同时考虑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和静态特性,实现了系统在动态过程中的高效运行。

2.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在保持高效率的同时,具有较大的传输距离和较高的功率密度。

通过合理设计系统参数,可以进一步提高传输效率。

本文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耦合状态和传输特性进行了详细分析,为优化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

3.负载电流补偿策略负载电流补偿策略是另一种提高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的方法。

通过实时检测负载电流,对发射端电流进行相应调整,使系统工作在高效状态下。

本文对负载电流补偿策略进行了仿真分析,验证了其有效性。

四、结论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传输效率研究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

本文对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了简要概述,分析了影响传输效率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多种传输效率优化方法,包括双自由度最大效率跟踪控制方法、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以及负载电流补偿策略等。

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分析

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分析

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分析引言: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兴的能量传输方式,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以及灵活性强等优点。

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的一项重要研究内容,其在无线充电、电子设备供电等方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本文将从传输原理、传输效率和应用前景三个方面对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分析。

一、传输原理: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原理基于电磁感应和电磁波传播。

系统中一端通过无线电源产生高频电磁波信号,通过天线发送出去。

另一端的设备通过天线接收到电磁波信号后,利用电磁感应现象将电磁能量转化为电能。

传输距离与传输效率主要受到电磁波传输损耗、负载阻抗匹配和辐射能量损失等因素的影响。

二、传输效率: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传输效率与传输距离、负载电阻匹配以及天线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传输过程中,电磁波的传输损耗是影响传输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为提高传输效率,可以采用谐振器天线和功率调节电路等技术手段。

此外,传输距离也会对传输效率产生影响,通常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传输效率会逐渐下降。

因此,在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中,需充分考虑传输效率的影响因素,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

三、应用前景: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首先,在无线充电领域,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解决电池容量小、使用时间短的问题,提供更加便捷的充电方式。

例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可以利用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快速充电,增强用户的使用体验。

其次,在物联网设备供电方面,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为物联网终端设备提供长周期的供电,减少设备维护成本,提高设备运行效率。

最后,在医疗设备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也可以为设备提供持续供电,提高工作效率。

结论: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是无线电能传输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具有传输距离远、传输效率高以及广泛的应用前景等优点。

通过准确把握传输原理,优化传输效率,可以有效提高系统性能。

在未来的发展中,超薄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有望在无线充电、设备供电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更大的便利。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报告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报告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研究报告一、引言近年来,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

传统无线电能传输存在能量损耗和电磁辐射等问题,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应运而生。

本文将对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进行研究和探讨。

二、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原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主要由两个共振电路组成,即传输端和接收端。

传输端由一个电源、一个功率放大器和一个谐振电路组成;接收端由一个谐振电路、一个整流电路和一个负载组成。

传输端的电源和功率放大器将电能转化为高频电磁场,在谐振电路的作用下,高频电磁场被传递到接收端,经过整流电路的整流,最终驱动负载工作。

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的主要特点在于传输端和接收端之间通过磁耦合的方式实现能量传输,能量传输效率高,无线电辐射小,对人体和环境无害。

三、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设计1.传输端设计传输端的谐振电路由一个电感和一个电容组成,其谐振频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调整。

功率放大器的输出功率应根据传输距离和接收端负载特性进行匹配,以确保能量传输效率。

2.接收端设计接收端的谐振电路和传输端谐振电路相同,其谐振频率需与传输端相匹配。

整流电路采用全波整流电路,对于低功率应用可以采用简单的整流电路,对于高功率应用可以采用桥式整流电路。

负载可以是电池、LED灯等。

四、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根据设计参数,搭建了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实验平台。

在传输端接入电源和功率放大器,接收端接入负载。

实验结果表明,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能够实现高效、低辐射的无线电能传输。

五、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应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系统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智能家居、无人机等领域。

其中,无线充电领域是应用最为广泛的领域。

通过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可以实现电动汽车、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设备的无线充电,方便快捷。

六、结论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具有高效、低辐射、环保等优点,可以应用于无线充电、智能家居、无人机等领域。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报告.doc

无线电能传输系统报告.doc

摘要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源连接线开始困扰人们的生活,为改善传统导线电路电能传输的弊端,给出了一种基于近距离无线电能传输原理的传输系统,而电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正可以很好解决对距离有较高要求的这类问题。

本设计主要包括发射模块、传输模块和接收模块三大部分。

首先由有源晶振产生1MHZ的方波,通过驱动IR2110及MOS管提高了交流信号,加强后的信号源经发送线圈通过磁耦合谐振感应到接收线圈,再经过半波整流和滤波后得到稳定直流电压,带动负载工作,即实现了无线电能的传输。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单片机STC89C52控制液晶屏LC1602来显示负载短的的实时电压和电流值。

关键字:无线电能有源晶振驱动电路谐振半波整流AbstractIn this pap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more and more power cables on people's lives, to improve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ower transmission conductor circuit, presents a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can close radio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can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very good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have higher request for the distance.This 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e transmitting module, transmission module and receiving module three parts. First 1 MHZ square wave generated by the active crystals, driven by IR2110 and MOS tube improve the signal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the signal source approved by the sending coil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induction to the receiving coil, and after a half-wave rectifier and filter get steady dc voltage, drive the work load, which can realize the radio transmission. In this experiment, we adopt LC1602 STC89C52 MCU LCD screen to display the real-time voltage and current value of load short.Key words: radio can active vibration crystal driver circuit resonance half-wave rectifier目录一方案分析与论证 (4)1.1 系统分析 (4)1.2方案的论证 (4)(1)信号源发生电路 (5)方案一 NE555振荡电路,电路复杂,产生的频率较小。

无线电能传输实验报告

无线电能传输实验报告

无线电能传输实验报告一、实验目的通过实验探究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和应用,并实现无线电能传输。

二、实验原理1.共振传输共振传输是指通过调节发射器和接收器之间的频率使其共振。

当频率匹配时,能量传输效率较高。

共振传输主要应用于近距离的电能传输。

2.辐射传输辐射传输是指利用电磁波的辐射传输能量。

利用传统的天线和接收器可以实现远距离的能量传输。

三、实验器材1.无线电能传输装置:包括发射器和接收器。

2.电池:用于给发射器和接收器供电。

3.示波器:用于观察无线电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度。

四、实验步骤1.连接电池和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确保发射器和接收器都能正常工作。

2.调节发射器的频率和幅度,使其与接收器匹配。

3.使用示波器观察无线电波信号的频率和幅度,调节发射器和接收器以使其达到最佳传输效果。

4.测试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传输距离,记录实验结果。

5.重复以上步骤,对比不同频率和幅度的影响。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发现,当发射器和接收器的频率匹配时,能量传输效率较高。

在一定范围内,调节幅度可以影响传输的距离和传输效果。

六、实验总结通过本次实验,我们了解了无线电能传输的原理和应用。

无线电能传输作为一种新型的能量传输方式,具有应用前景广阔。

然而,目前仍面临着距离短、传输效率低等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改进。

七、改进建议1.进一步优化发射器和接收器的结构设计,以提高传输效率和距离。

2.研究新型的天线设计,减少能量传输过程中的能量损耗。

3.考虑无线电能传输的安全性和环境影响,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保护和监测。

以上是本次无线电能传输实验的实验报告。

无线供电演示实验报告(3篇)

无线供电演示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次实验旨在了解无线供电技术的原理和实现方法,通过搭建无线供电系统,验证其基本工作原理和性能。

实验内容主要包括无线供电系统的搭建、工作原理分析、性能测试及结果分析等。

二、实验原理无线供电技术,又称无线电能传输(Wireless Power Transfer,WPT),是一种利用电磁场、电场或磁场等空间介质实现电能无线传输的技术。

根据传输原理,无线供电技术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 感应耦合式:通过电磁感应原理,将能量从发射线圈传递到接收线圈。

2. 微波辐射式:通过微波将能量传递到接收端。

3. 磁耦合谐振式:利用磁耦合谐振原理,实现高频电能的无线传输。

本次实验采用感应耦合式无线供电技术,其基本原理如下:- 发射端:将直流电压通过升压电路转换为高频交流电压,驱动发射线圈产生交变磁场。

- 接收端:接收线圈在交变磁场的作用下,产生感应电动势,进而驱动负载工作。

三、实验器材1. 发射端:升压电路模块、发射线圈、电源、示波器等。

2. 接收端:接收线圈、整流电路、滤波电路、负载等。

3. 测试设备:万用表、频率计等。

四、实验步骤1. 搭建无线供电系统:按照实验原理图连接发射端和接收端电路。

2. 调整发射端参数:使用示波器观察发射线圈输出电压波形,调整升压电路参数,使输出电压稳定。

3. 测试无线供电性能:使用万用表测量接收端电压,观察负载工作情况,记录实验数据。

4. 分析实验结果: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验证无线供电系统的性能。

五、实验结果与分析1. 实验数据:| 发射端电压(V) | 接收端电压(V) | 负载功率(W) | 无线供电效率(%)|| :--------------: | :--------------: | :------------: | :---------------: || 5.0 | 0.5 | 0.25 | 5 |2. 结果分析:(1)实验结果表明,本次搭建的无线供电系统能够实现电能的无线传输,接收端能够正常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电源连接线开始困扰人们的生活,为改善传统导线电路电能传输的弊端,给出了一种基于近距离无线电能传输原理的传输系统,而电磁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技术正可以很好解决对距离有较高要求的这类问题。

本设计主要包括发射模块、传输模块和接收模块三大部分。

首先由有源晶振产生1MHZ的方波,通过驱动IR2110及MOS管提高了交流信号,加强后的信号源经发送线圈通过磁耦合谐振感应到接收线圈,再经过半波整流和滤波后得到稳定直流电压,带动负载工作,即实现了无线电能的传输。

在本实验中,我们采用单片机STC89C52控制液晶屏LC1602来显示负载短的的实时电压和电流值。

关键字:无线电能有源晶振驱动电路谐振半波整流AbstractIn this pap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lectronic products, more and more power cables on people's lives, to improve the disadvantages of traditional power transmission conductor circuit, presents a transmission system based on can close radio transmission principle, and the electromagnetic resonance coupling can radio transmission technology is very good to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 have higher request for the distance.This design mainly includes the transmitting module, transmission module and receiving module three parts. First 1 MHZ square wave generated by the active crystals, driven by IR2110 and MOS tube improve the signal communication, strengthen the signal source approved by the sending coil magnetic coupling resonant induction to the receiving coil, and after a half-wave rectifier and filter get steady dc voltage, drive the work load, which can realize the radio transmission. In this experiment, we adopt LC1602 STC89C52 MCU LCD screen to display the real-time voltage and current value of load short.Key words: radio can active vibration crystal driver circuit resonance half-wave rectifier目录一方案分析与论证 (4)1.1 系统分析 (4)1.2方案的论证 (4)(1)信号源发生电路 (5)方案一 NE555振荡电路,电路复杂,产生的频率较小。

(5)方案二 1MHZ有源晶振,电路简单,频率较大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的电磁谐振耦合距离。

(5)二原理分析计算与电路的设计 (5)2.1信号源的产生电路 (5)2.2 降压电路 (6)2.3 驱动电路 (6)2.4 功率放大电路 (6)2.5 传输模块 (7)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示意图如图所示,能量传输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受端,发射端和接受端谐振频率一致。

发射端与功率放大电路连接,接收端与整流滤波电路连接。

(7)2.6接收模块 (7)三软件设计 (8)四实际测量 (9)五总结 (9)一方案分析与论证1.1 系统分析本课题是基于电磁感应设计无线电能传输装置,该装置是一种近距离无线电能传输系统,采用磁耦合谐振式无线电能传输。

本系统可以分为发射、传输和接收三大模块,整体框图如图1所示。

图1 系统结构框图其中发送模块由信号产生电路、驱动电路和功率放大电路组成。

传输模块由发送线圈、接受线圈组成,介质为空气;接收模块由整流电路,变压电路、负载电路组成。

1.2方案的论证本设计要求保持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的距离x =10cm、输入直流电压U1=15V时,接收端输出直流电流I2=0.5A,输出直流电压U2≥8 V,并在输入直流电流不大于1A,接收端负载为2只串联LED灯(白色、1W)。

在保持LED灯不灭的条件下,尽可能延长发射线圈与接收线圈间距离x。

同时尽可能提高该无线电能传输装置的效率η。

为了达到实验目的,我们需对电路、元器件进行对比分析。

(1)信号源发生电路方案一 NE555振荡电路,电路复杂,产生的频率较小。

方案二 1MHZ有源晶振,电路简单,频率较大能够满足实验要求的电磁谐振耦合距离。

综上,选用方案二(2)驱动电路方案一采用BN7960.驱动电路输出信号时有一定的时间,且容易发热。

方案二 IR2110可靠性高、大电压、高速、不需要对供电电源进行隔离。

因此采用2110作为驱动芯片,便于实际电路的简易性。

(3)整流、滤波电路方案一半波整流电路,电路结构简单,使用元件少但整流效率低,输出电压脉动大,适用于要求不高的场合。

方案二:桥式整流电,与半波整流相比输出电压提高,脉动成分减小。

基于节能和稳定,选择方案二。

(4)显示模块方案一采用LED数码管显示。

数码管显示控制简单,调试也方便,但是显示方式单一,有些字符信息难以显示。

方案二采用液晶模块LCD1602显示。

可以显示数字,字符等,显示内容丰富。

综上,选用LCD1602显示系统。

二原理分析计算与电路的设计本设计电路的硬件组成为有源晶振、7805降压、IR2110驱动、双MOS管发大功率、桥式电路接电容滤波整流2.1信号源的产生电路有源晶振有4只引脚,是一个完整的振荡器,其中除了石英晶体外,还有晶体管和阻容元件。

有源晶振如图所示图2 引脚图有源晶振通常的用法:1脚悬空,2脚接地,3脚接输出,4脚接电压。

2.2 降压电路用78系列三端稳压IC来组成稳压电源所需的外围元件极少,电路内部还有过流、过热及调整管的保护电路,使用起来可靠、方便,而且价格便宜。

本系统采用的15V直流电源经7805后输出5V的电压,起到稳压和降压的作用。

2.3 驱动电路MOS管需要选取驱动电流较大工作频率较高的驱动电路。

本系统选择了IR2110,具有独立的低端和高端输入通道;工作频率高,可达500kHz;开通、关断延迟小。

经过实验发现频率可工作在2MHZ。

2.4 功率放大电路功率放大电路是驱动电路的俩路输出各连接一个MOS管组成,反相器使俩个MOS 管连续工作在开、断的工作状态,由于电路中使用的无源晶振频率很高,哦那个做断开、闭合的频率也很高导致其很容易发烫,因此我们要给MOS管加散热片来降低温度。

图3功率放大电路2.5 传输模块谐振耦合无线电能传输系统示意图如图所示,能量传输系统包括发射端和接受端,发射端和接受端谐振频率一致。

发射端与功率放大电路连接,接收端与整流滤波电路连接。

图4无线能量传输示意图接收线圈和发射线圈我们采用电磁谐振耦合电路,电感电容连接图如下:图5电感电容连接图上述电路满足相互耦合的一介微分方程: dt du c i dt diL-==u 2.6接收模块接收模块是在接收到前级的能量后对其进行处理的模块。

为了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 需要将接收到的交流信号进行整流、滤波处理, 处理之后的直流电压方可供其负载使用。

该模块主要包括整流电路以及变压电路。

整流电路由于接受线圈接受的电压为交流电且电压比较小,所以要经过整流滤波电路整流滤波。

图6 桥式整流电路三 软件设计由于实验对输入输出的电压、电流的大小有一定的要求,所以我们设计了显示电路来显示负载端的实时电压、电流的大小。

程序流程图如图图7 显示电路流程图通过按键控制输入到模数转换器TLC2543的模拟量,经过单片机处理在显示屏上显示出对应的电压电流值。

其仿真图如图所示000000000000000000000图8 仿真图四 实际测量在测量中存在能量的损失,其效率公式为%100⨯=ii o o I u I u η 根据实际电路,我们测量了一组输出电压和两个线圈距离的关系数据并用 matlab 绘制出其关系曲线。

表1 负载电压和两个线圈距离关系距离 6 7 89 10 11 12 13 14 负载电压 0.28 0.21 0.17 0.20 0.155 0.145 0.121 0.091 0.075图9 负载电压和两个线圈距离关系图 五 总结本次设计是基于磁耦合无线电能传输,是21世纪科研的主要研究课题。

在设计中本系统采用了有源晶振来产生信号,IR2110作为驱动芯片,经过放大电路进行功率放大,通过发射线圈和接收线圈进行无线电信号传输,负载(进行检测,实现了在较短距离内的无线电能传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