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的本质学说
游戏理论归纳总结
![游戏理论归纳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294e444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e4.png)
游戏理论归纳总结概述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和文化现象,已经深入人们的生活,并在不断演进和创新。
游戏理论研究探索游戏的本质、规则、设计以及对人的影响。
本文对游戏理论进行归纳总结,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游戏的基本原理和创新思维。
游戏的定义游戏的定义有多种观点,但其中最为广泛接受的是荷兰玩具学家约翰·胡伊兴斯的定义:“游戏是自愿的、内在的、目标具体的活动,是为了满足人类的感官、思维和动作的需求,并导致一个封闭的结局。
”根据这一定义,游戏具有以下特征: - 自愿性:参与者参与游戏是出于自愿,没有任何强制要求。
- 内在性:游戏活动本身具有吸引力,能够激发人们的持续兴趣。
- 目标性:游戏必须有明确的目标,参与者通过达成目标来获得满足感。
- 具体性:游戏的规则和参与者的行动都是具体和可操作的。
- 封闭性:游戏具有明确的开始和结束,形成一种完整的体验。
游戏理论框架1. 流动体验理论流动体验理论由心理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开发,用于解释人类在参与高度投入的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流动体验指的是人们在完全投入并全神贯注的活动中感受到的愉悦和满足。
在游戏中,玩家常常可以体验到流动状态,这是游戏设计者追求的目标之一。
2. 娱乐化理论娱乐化理论认为任何领域的内容都可以被转化为游戏形式,以增加用户参与和提升用户体验。
娱乐化的目的是通过游戏化的设计和体验来吸引用户,并让用户在参与中获得乐趣。
娱乐化在教育、健康管理、市场营销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3. 行为主义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关注游戏中的行为和奖励,强调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激发人类的学习和行动。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游戏设计者可以通过奖励机制和规则设置来引导玩家的行为,使他们获得积极的游戏体验。
4. 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研究人类在社会交互和沟通中获得知识和经验的过程。
在游戏中,社会认知理论可以应用于多人游戏和在线社交游戏,通过合作、竞争和互动来促进玩家之间的学习和共享。
游戏的本质
![游戏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eb1ef31b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45.png)
游戏是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也是他们的基本权利,我国学前教育也主张和倡导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那么到底什么是游戏。
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一起探讨的问题。
本节课我要讲5个内容。
人类的发展史,是由野蛮走向文明、由低级走向高级的发展史,人类游戏的发展也经历着相同的历史发展过程。
从游戏与实用生活密切联系,到从实用生活脱离出来,最后发展成了我们现在的游戏。
远古时期,人类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是由工作或劳动,和闲暇生活一起构成的。
游戏则被归入闲暇生活的范畴。
人类的闲暇时间或游戏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作为前提,只有当人类通过工作所获取的生存资料能够满足机体的生存需要以后,人类才可能游戏,也就是说,就最单纯的闲暇活动来看,它的成立也是以得到剩余时间为前提条件的。
游戏不存在强迫,当人类以劳动为基础,拥有了闲暇生活后,是否享受闲暇生活进行游戏,则取决于人们的生活态度。
比如远古人们有知足者常乐的生活态度,这使他们可以享受休闲和游戏。
那么游戏的方式从何而来呢?许多远古的游戏在最初可能来源于人们的生产劳动。
劳动不仅为游戏创造着前提,也为他提供着灵感。
例如,荡秋千游戏,源自平时训练攀越山崖溪流能力的一种活动。
传入中原后就演变成一种消遣娱乐型的游戏。
也就是说,通过生产劳动获得温饱之后人们才有了闲暇的时间和游戏的可能,那些原先曾是生产劳动的技能才能转变为游戏娱乐的形式,游戏才能成为人们生活的组成部分。
但是,今天人们用来“自娱”的游戏,在远古时代却并不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游戏意义,与祭奠活动有关。
是为了死去的人的灵魂的归宿,期盼好的天气、为丰收感恩而安抚神灵的。
从以上内容我们可以看到游戏和实用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游戏不同于实用生活,要成为真正的游戏就要从实用生活或劳动中脱离出来。
在游戏的历史起源问题上,有三种不同看法的争论。
本能论用“本能”解释游戏在人类社会的存在,但仅用本能是不足以解释人类游戏的复杂性的,因为人类游戏经历着不同于动物游戏的文化发展过程。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7b13c15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b4.png)
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篇:学前儿童游戏教案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第一节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词义二、游戏的本质学说三、游戏的本质特征第二节幼儿游戏的特征一、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二、幼儿游戏的基本特征三、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第三节学前游戏教育一、幼儿游戏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二、游戏教育及其模式探索第二单元角色游戏第一节角色游戏概述一、角色游戏的特点二、角色游戏的结构三、角色游戏的产生和发展第二节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一、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二、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三、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四、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第三节角色游戏的指导一、角色游戏指导的主要内容二、各年龄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四节角色游戏指导与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角色游戏的观察与记录项目二角色游戏的教学指导计划第三单元表演游戏第一节表演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表演游戏的特点二、表演游戏的种类三、表演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表演游戏的指导一、表演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与指导第三节表演技能实训项目一手影表演技能项目二木偶表演技能项目三歌唱表演技能项目四综合表演技能第四单元结构游戏第一节结构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结构游戏的特点二、结构游戏的分类三、结构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结构游戏的指导一、结构游戏指导的基本任务二、各年龄班幼儿结构游戏的特点及指导三、结构游戏教学指导范例第三节建构技能实训项目一积木建构技能项目二凸点型积塑建构技能项目三分割拼图的设计与制作技能项目四七巧板的制作与游戏指导技能项目五其他常用拼板玩具的制作技能第五单元体育游戏第一节体育游戏的特点和教育作用一、体育游戏的特点二、各年龄班幼儿体育游戏的特点三、体育游戏的教育作用第二节体育游戏的结构和分类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一、体育游戏的结构二、体育游戏的分类第三节体育游戏的组织和指导一、幼儿自主体育游戏的指导二、体育教学游戏的组织和指导第四节体育游戏的创编一、体育游戏创编的步骤和方法二、体育游戏情节的构思方法三、体育游戏竞赛方法的设计四、体育游戏细节的设计第五节体育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幼儿园体育教学活动观摩与记录项目二幼儿体育游戏的创编与改编项目三幼儿体育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六单元智力游戏第一节智力游戏的特点和指导一、智力是什么二、智力游戏的结构和特点三、智力游戏的指导第二节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一、听觉游戏二、视觉游戏三、触觉游戏四、嗅觉与味觉游戏五、观察力游戏的指导第三节发展注意力和记忆力的智力游戏一、注意力游戏二、记忆力游戏第四节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智力游戏一、想象再造游戏二、想象创造游戏第五节发展思维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智力游戏一、发展思维能力的游戏二、发展操作能力的游戏第六节智力游戏教学技能实训项目一发展观察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二发展记忆力的智力游戏活动设计项目三迷宫设计项目四游戏棋设计项目五幼儿智力游戏的教学活动设计第七单元其他游戏第一节语言游戏一、幼儿语言发展阶段二、幼儿语言游戏的类型三、幼儿语言游戏的指导要求第二节数学游戏一、幼儿数概念的发展阶段二、幼儿数学游戏的主要内容第三节音乐游戏一、幼儿音乐游戏的类型二、幼儿音乐游戏的设计第四节美术游戏一、幼儿绘画游戏的发展阶段二、幼儿美术游戏的指导第五节集体娱乐游戏一、集体娱乐游戏的组织二、集体娱乐游戏的主持技巧第六节婴幼儿游戏一、婴儿的发展与游戏引导二、婴幼儿游戏的类型三、婴幼儿游戏的指导要点第一单元学前儿童游戏导论要求:了解游戏的一般概念,了解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游戏学说,理解游戏的本质特征,认清游戏乐趣的自足机制,明辨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深刻理解幼儿游戏的本质特征。
幼儿游戏与指导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酒泉职业技术学院
![幼儿游戏与指导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酒泉职业技术学院](https://img.taocdn.com/s3/m/ded5055d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96.png)
幼儿游戏与指导知到章节测试答案智慧树2023年最新酒泉职业技术学院第一章测试1.儿童最早玩的游戏类型是()参考答案:练习游戏2.幼儿反复敲打桌子,在房间里跑来跑去,在椅子上摇来摇去,这类游戏属于()参考答案:机能性游戏3.儿童游戏的前提和基础是()参考答案:基本生存的需要和安全需要的满足4.把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种类型或水平:练习性、象征性、规则性游戏的心理学家是()参考答案:皮亚杰5.儿童在游戏中可以获得影响力与控制环境的能力,建立起对自己的自信,获得成功的喜悦,这种现象表明游戏可以满足儿童()参考答案:自我表现、自我肯定的需要6.游戏复演说的提出者是()参考答案:霍尔7.游戏的社会本质观强调()参考答案:成人的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8.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参考答案: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9.幼儿游戏与成人游戏的区别在于()参考答案:游戏内容不同;价值功能不同;游戏的驱动力不同;游戏在各自生活中的地位不同;游戏的心理状态不同10.关于游戏的本质学说,各种游戏观所作的阐述精彩纷呈,岐见迭出,其中包括()参考答案:成熟说;生活准备说;放松说;精力过剩说第二章测试1.幼儿拿一根竹竿当马骑,竹竿在这个游戏中属于()。
参考答案:象征性符号2.角色游戏中游戏组织的重要环节是()参考答案:讲评、总结游戏3.幼儿在做游戏时,幼儿教师正确的做法是()参考答案:做幼儿的游戏伙伴4.对于初生2、3个月的婴儿,应提供的玩具和游戏材料有()参考答案:色彩鲜明的小球5.游戏是幼儿最主要的活动形似,幼儿游戏是()参考答案:一种社会性活动6.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包括()参考答案: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促进幼儿意志品质的发展7.在角色游戏中幼儿用最简单的、最直观形象的动作表现游戏情节。
()参考答案:对8.“信号灯”、“猫捉老鼠”、“放鞭炮”是以游戏情节或主题特点来确定游戏名称,“圆圈接力跑”、“听鼓声变速走”是根据游戏动作和活动方式的特点来确定游戏名称的()参考答案:对9.通常,幼儿根据自己的情感取向来选择所扮演的游戏角色。
希勒的游戏说名词解释
![希勒的游戏说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d2857d1e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f0.png)
希勒的游戏说名词解释希勒的游戏说(Homo Ludens)是由荷兰学者荷塞尔提出的一种对游戏的理论解释。
这一理论认为,游戏作为人类的基本本能之一,在人类社会中起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对希勒的游戏说进行深入解读,探索游戏的本质和其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首先,希勒的游戏说强调了游戏与纯娱乐活动的区别。
在传统观念中,游戏通常被视作一种消遣的方式,与工作、学习相对立。
然而,希勒认为游戏不仅仅是为了娱乐,它在人类文化中是一种高度意义的表现形式,具有许多重要的功能。
游戏能够塑造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传承文化传统,并促进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互动。
这种观点突破了游戏仅仅是娱乐的固有观念,进一步探讨了游戏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希勒的游戏说还强调了游戏的自主性和创造性。
根据他的观点,游戏的规则被玩家制定,游戏的目的在于生成一种自由行动的空间。
游戏中的参与者能够在规则框架内展开自己的创造性,并从中获得乐趣和满足感。
相较于传统的任务导向型活动,游戏鼓励参与者主动探索、实验和创新,从而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希勒的游戏说还关注了游戏与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游戏被认为是一种超越现实世界的活动,在其中参与者能够暂时地逃离社会规范和约束。
然而,游戏也是社会结构的一种反映和表达方式。
在游戏中,人们会模拟社会关系和角色,扮演不同的身份和角色,通过交流和互动来进一步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
游戏因其与社会之间的关联而成为了一种社交媒介,可以促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最后,希勒的游戏说还针对不同文化和历史背景中游戏的变化与演进进行了研究。
他认为游戏的规则、形式和目的在不同的文化中存在差异,这也进一步支持了他对游戏自主性的观点。
游戏的变化与演进反映了不同社会和历史时期对游戏的需求和理解,体现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进步。
通过对希勒的游戏说的解读,我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游戏的本质以及游戏在人类社会中的作用。
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的方式,它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义。
第一章-游戏导论
![第一章-游戏导论](https://img.taocdn.com/s3/m/c006d5ebc8d376eeaeaa314c.png)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想的 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 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 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在假 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儿童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 品,通过身体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 围世界的活动。(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游戏是儿童借助对现实的认知、理解, 在假想的情境中模仿与再造成人的实践活动, 是儿童内部动机驱使的感知与操作活动。(郑 健成主编2008) 游戏是幼儿喜爱的自愿的、主动的一种 活动,是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而获得生命活动意 义的活动。(阎水金)
游戏的概念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通过模仿和 想象,有目的、有意识、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 活的活动,是人的社会活动的初级形式。
1、社会性 2、虚构性
3、兴趣性
4、愉悦性
5、具体性
6、自主性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特征
1)游戏的外部行为特征
①表情特征
②动作特征
③角色扮演特征
④语言特征 ⑤材料特征
表情特征
非游戏的表情特征
游戏的表情特征
愤 怒
哭
厌 烦 无 聊
茫 然 发 呆
专 注 认 真
平 和 轻 松
微 笑
嬉 笑
夸 张 变 形
大 笑
2.游戏的本质学说
(1)早期传统游戏理论 (古典游戏理论) —— 一战之前
(2)现代游戏理论
◆经典的游戏理论
1、剩余精力说 2、松弛说 3、预演说 4、复演说
◆ 当代的游戏理论 1、认知学派的游戏理论 2、精神分析学派的游戏理论 3、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游戏理论
《游戏的本质研究》范文
![《游戏的本质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dcd8a6d4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cd.png)
《游戏的本质研究》篇一一、引言游戏,作为一种人类文化现象,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无论是儿童的游戏还是成年人的娱乐活动,游戏都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游戏的本质究竟是什么?是简单的娱乐消遣,还是更深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的体现?本文将就游戏的本质展开深入探讨,试图揭开其内在的深层含义。
二、游戏定义及分类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游戏。
游戏通常指的是一种在特定规则和条件下进行的、具有竞争性或非竞争性的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娱乐、教育或实现其他目标。
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游戏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电子游戏、体育游戏、角色扮演游戏等。
三、游戏的心理本质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游戏的本质在于满足人的内在需求。
游戏为人们提供了一个安全、有趣的环境,使人们可以在其中探索、挑战自我、实现自我价值。
在游戏中,人们可以体验到成功、失败、竞争与合作等多种情感,这些情感体验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
四、游戏的生理本质从生理学的角度来看,游戏有助于促进人的身体健康。
许多类型的游戏都需要身体的活动和协调,如体育游戏和户外活动等。
这些游戏可以锻炼人的肌肉、提高身体协调能力、增强体质。
此外,游戏还可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和锻炼,如电子游戏和策略游戏等可以锻炼人的反应能力、空间感知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五、游戏的社交本质除了心理和生理需求,游戏还具有社交功能。
在游戏中,人们可以与他人进行交流、合作和竞争,从而建立和维护人际关系。
游戏中的社交互动有助于提高人们的社交能力和沟通能力,使人们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此外,通过游戏,人们还可以结识新朋友、拓展社交圈子。
六、游戏的多元价值综上所述,游戏的本质并非单一方面的体现,而是涵盖了心理、生理和社交等多个方面的多元价值。
游戏不仅可以满足人的内在需求、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社交能力,还可以作为教育工具,帮助人们学习新知识、培养技能和素质。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和重视游戏的多元价值,正确引导和利用游戏为人类的发展做出贡献。
第三章游戏的本质和特征
![第三章游戏的本质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d75d884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fd.png)
第三章游戏的本质和特征游戏作为一种社交文化现象,是人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给人们带来了娱乐的乐趣,更是帮助人类发展智力、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以及锻炼身体等方面的重要手段。
下面将从游戏的本质和特征两个方面来讨论游戏。
一、游戏的本质1.博弈:游戏最基本的特征就是博弈,即一种竞争和交互的方式。
玩家根据游戏规则和目标,通过决策和行动与其他玩家竞争或合作,以实现自己的游戏目标。
2.规则:游戏中有明确的规则和行为准则,它们在游戏中限制了玩家的行动范围和方式。
规则是游戏的基础,没有规则就没有游戏。
规则可以是游戏规则、道德规范、社会规范等。
3.成就感:游戏给玩家带来的满足感和成就感是其本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是通过闯关、击败对手还是收集道具,玩家在游戏中取得的成就感都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和满足感。
4.自由与约束:游戏中玩家既有一定的自由度,可以根据个人意愿采取行动,又受到游戏规则和目标的限制。
这种自由与约束的结合使得游戏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和激励性。
二、游戏的特征1.游戏目标:每个游戏都有明确的目标,玩家在游戏中通过完成任务、达到指定要求来实现这些目标。
游戏目标可以是胜利、成绩、积分等等。
2.游戏规则:游戏规则是游戏进行的基础,它规定了玩家在游戏中的行动方式和限制。
游戏规则可以是明确的书面规定,也可以是隐含的习惯和约定。
3.参与者:游戏是一种社交活动,通常需要两个或更多的人参与。
参与者可以是个人或团队,他们通过协作、竞争等方式与其他参与者互动。
4.互动性:游戏是一种互动的活动,它要求玩家参与其中,通过决策和行动与其他玩家或系统产生互动。
这种互动性使得游戏具有更丰富的体验和挑战性。
5.角色扮演:许多游戏允许玩家扮演特定的角色或身份,通过角色的技能、属性和能力来影响游戏进程和结果。
这种角色扮演的特征增加了游戏的趣味性和变化性。
6.虚拟性:游戏中的世界通常是虚构的,并通过游戏系统和设备传达给玩家。
虚拟性使得游戏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和想象力,为玩家提供一个与现实世界不同的体验。
席勒的“游戏说”:起源论?本质论?
![席勒的“游戏说”:起源论?本质论?](https://img.taocdn.com/s3/m/1e59e85a2f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7.png)
席勒的“游戏说”:起源论?本质论?席勒作为德国古典美学过渡阶段的理论家,他上承康德,下启黑格尔,完成了主观唯心主义向客观唯心主义的转变。
康德第一次以理论家的身份提出艺术与游戏的关系,他认为“艺术是自由的游戏”,席勒继承了康德的观点并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了艺术的起源“游戏说”。
十九世纪英国的哲学家斯宾塞发展了席勒的观点,尤其在“游戏源于过剩的精力”一说上如出一辙。
因此,“游戏说”也被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然而,仔细研究便会发现,在康德—席勒—斯宾塞这条发展线索上,其实各家自有各家说法,并不能一概而论,本文也正是基于此,试图辨明其中的差异。
康德在《判断力批判》中提出艺术的本质在于“自由的游戏”的观点,这一观点从某种程度上揭示了文艺既不受对象又不受概念直接约束而具有自由性的本质特征。
康德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审美,审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性”,它不服务于任何具体功利却内在地指向某种总体性目的,这个总体性目的就是人的自由,在这一点上艺术和游戏是相通的。
可见,康德提出“游戏”的概念,是为了解释艺术的本质,艺术不是自然,不是科学,也不是手工艺,它是“自由的游戏”。
这里要辨明的是,康德所说的“游戏”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游戏”的概念是否相同。
请看他的一段话:“艺术也和手工艺区别着。
前者唤做自由的,后者也能唤做雇佣的艺术。
前者人看做好象只是游戏。
这就是一种工作,它是对自身愉快的,能够合目的地成功。
后者作为劳动,即作为对于自己是困苦而不愉快的,只是由于它的结果吸引着,因而能够是被逼迫负坦的”。
康德认为游戏能够引起人身心的愉悦,与劳动是不同的,他所说的“游戏”和通常意义上的“游戏”概念具有一致的内核,即能使人身心愉快的活动。
康德的继承者席勒又是怎样定义“游戏”的呢?在其美学著作《审美教育书简》中,席勒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把游戏分为两种:“物质游戏”是无理性的生物因生命力过剩而产生的生命力的自我表现活动,是在不受物质“需求的压迫”的意义上具有一定自由性但在仍需受“过剩的压迫”的意义上又还不自由的也即部分自由的生命活动;“审美游戏”是兼具感性与理性的人以自身两种本性的内在和谐的方式进行的并因而具有“审美自由(因和谐而来的整体自由)”的生命活动。
游戏的本质和特征
![游戏的本质和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e1e71498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fb.png)
02
03
04
游戏剧情与角色设定
04
游戏的社会影响与文化意义
增强社交技能
多人在线游戏为青少年提供了与同龄人交流、合作的机会,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社交技巧。
引导正确的价值观
游戏中的故事情节和角色塑造可以传递积极的价值观念,如团队合作、勇气和正义。
角色扮演游戏
强调策略制定和资源管理,玩家需制定有效的策略来取得胜利。
总结词
策略游戏的核心玩法是制定策略和管理资源。玩家需要合理规划资源、发展经济、训练军队等,以在战争或竞争游戏中取得胜利。常见的策略游戏类型包括回合制战略游戏和实时战略游戏等。
详细描述
策略游戏
冒险游戏
以探险和解谜为主,玩家需探索未知世界并解决一系列谜题。
传统游戏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出现,电子游戏逐渐兴起,成为现代社会中最为流行的娱乐方式之一。
电子游戏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网络游戏逐渐成为电子游戏的主流形式,玩家可以在虚拟世界中与其他玩家互动。
网络游戏
游戏的历史演变
随着游戏技术的发展,游戏引擎的进步使得游戏画面更加逼真、游戏性能更加稳定。
游戏引擎
虚拟现实技术的出现,为玩家带来了更加沉浸式的游戏体验,使得游戏更加真实、生动。
总结词
冒险游戏的核心玩法是探险和解谜,玩家需要探索虚拟世界中的未知区域,解决一系列谜题和挑战。冒险游戏的剧情通常较为丰富,玩家需要通过完成各种任务来推动剧情发展。
详细描述
VS
模拟现实生活或场景,玩家需管理或操作虚拟环境中的事物。
详细描述
模拟游戏的核心玩法是模拟现实生活中的场景或事物。玩家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或管理不同的环境,如模拟经营、模拟飞行、模拟城市等。模拟游戏的重点在于真实性和细节的呈现,要求玩家具备较高的管理能力和决策能力。
第一讲 游戏的本质
![第一讲 游戏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deb49888d4d8d15abe234ebb.png)
复演说
(美)霍尔
游戏重演了人类进化的历史,使个体摆脱原始的、不必 要的本能动作,为当代复杂的活动做准备。
课后思考题
• 如何理解经典游戏理论中存在的相互对 立矛盾的观点,是否可以进行统一?
佳佳的半日
5岁的佳佳早晨醒来在床上自己穿毛衣,脑 袋好不容易从领口里钻出来,却怎么也找不到藏 在里面的袖子,于是又想脱下,却只露出了脸而 脱不下来,一边大喊着“妖怪的帽子,妈妈来看 呀”,一边伸手抓来袜子,把手伸进袜子里,在 枕头上拳击起来。于是妈妈骂骂咧咧地过来,替 佳佳穿上了衣服。 早餐时,因为不小心将一只杯盖掉在地上, 他惊讶地看着杯盖旋转了几下停顿在地上,于是 他有意识地再尝试了一下,又尝试了一下,高兴 得跳起来,“转啦,转啦”,但被妈妈喝住。
第一讲
游戏本质的讨论
§1 什么是游戏 §2 为什么要游戏
§3 游戏为什么更多属于年幼儿童 §4 游戏的功能
§1
什么是游戏
一、游戏有约定俗成的含义,但是很难定义
先来看一段有趣的母子对话
•判断标准:活动者的心理体验
二、游戏很难精确定义,但可以描述其特征
• • • • •
妈妈:我要打扫房间了,你出去玩。 儿子:出去玩是什么意思? 妈妈:你知道的。 儿子:我不知道。 妈妈:就是出去干那些你想干的,能让你开心得 忘了回家吃晚饭的事。 • 儿子:你是说对着车库扔网球、漆完我的自行车、 练习倒立、逗迪安的妹妹玩,还是掏鸟窝? • 看来要求对什么是玩做出解释是很难的。
游戏就是一个孩子自己的世界 游戏调节幼儿心理需要与现实之间的冲突
弗 洛 伊 德
补偿说
游戏能象征性地实现现实中 不能实现的愿望。
游戏能排解并控制现实中 的创伤性事件引起的消极 情绪。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
![游戏理论主要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83368d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86.png)
❖ 阶段二:直觉思维阶段(4~7岁)。
❖ 第一,向规则游戏过渡,一直延续到成 人社会。
第二,向构造游戏转轨,构造游戏是象 征性游戏与非游戏活动之间过渡旳桥梁。 所以构造游戏最开始具有象征性旳特征, 如构造一种汽车来玩开汽车旳游戏,它是 重过程旳;而后来逐渐变成了真 正旳智力活动,追求过程以外旳成果。
❖ 贡献:
❖ 注重小朋友游戏旳动机,对后世影响极大。 对人们注重小朋友旳模仿游戏及象征性游 戏、角色扮演等有增进作用。精神分析学 派对小朋友进行游戏治疗已成为一般性旳 临床业务,把游戏作为一种评价工具来使 用,已成为公认旳对小朋友情绪情况进行 精神病理诊疗旳措施。
第三节 认知发展学派旳游戏理论
❖ 瑞士著名心理学家、认知发展学派旳创始人 皮亚杰以为许多游戏理论不能正确地解释这 种小朋友期所特有旳现象,主要原因是这些 游戏理论都把游戏看做是一种孤立旳机能或 活动。
❖ 第一阶段:练习性游戏(0~2岁) ❖ 第二阶段:象征性游戏(2~7岁) ❖ 第三阶段:规则游戏(7~11、12岁)
四、 象征性游戏旳发展
❖ 象征旳一种主要体现形式就是象征性游戏: 假装、假扮和幻想旳世界。皮亚杰指出,早 期旳假装游戏主要是用一种物品来替代另一 种物品。
❖ 象征性游戏活动有两个特征。
第一阶段:反射练习期(0~1个月)
第二阶段:练习性游戏发生期(2~4、5个月)
第三阶段:有目旳旳动作逐渐形成期(4、5~9 个月)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https://img.taocdn.com/s3/m/e0529730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4.png)
《学前儿童游戏与指导》教学辅导一(第一、二章)教材:《学前儿童游戏》,柳阳辉张兰英主编,郑州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版第一章游戏概述一、游戏的本质(一)游戏的定义1.经典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席勒(德):游戏更多的是享乐,使多余生命力摆脱了外部需要的自由表现,愉快是从游戏中得来的。
格鲁斯(德):游戏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是本能的练习。
斯宾塞(英):游戏是健康儿童在正常生活后,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福禄贝尔(德):游戏是儿童潜在本能的表现,是儿童内在需要与冲突引起的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是神的意志的体现。
拉察鲁斯和裴茄克(德):游戏是工作疲劳后,恢复精力的一种方式。
霍尔(美):游戏是种族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加维(美):游戏应当是有内驱力所策动的一种快乐的活动。
以上解释说法不一,但都认为游戏是一种本能表现,自发、愉快、自由式游戏的基本特征。
2.现代游戏理论对游戏的解释精神分析学派:游戏是表现原始的、受压抑的冲动和和欲望的最好方式。
认知发展学派:游戏不是独立的活动,它是智力活动的一个方面,是个体把信息纳入原有认知图式的方式,是同化超过顺应得活动。
活动教育学派:游戏是一种社会性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是真实之外借助想象,利用象征性材料,再现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活动。
觉醒理论学派:游戏是对环境起作用的方式,可以探寻和调节外部与内部刺激的数量,以产生一个最佳的平衡,从而获得更多的个人满足,游戏是激励探索的手段。
元交际理论学派:元交际依赖于双方对于隐喻的信息的辨识和理解。
儿童的游戏就隐喻着“假装的”、“不是真的”,这种言外之意正是元交际的对象。
因此,他们认为,只有参与者能够携带着“这是玩”的信息的信号,达成协议或进行元交际,游戏才能发生。
所以,游戏是信息的交际和操作的过程,元交际是其特征。
3.游戏定义中的困难游戏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的主体精神的活动,它具有丰富、复杂的内涵。
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下定义,每一种解释和定义都预示着一种角度、一种眼光和一种理解。
学前儿童游戏的词义与本质学说
![学前儿童游戏的词义与本质学说](https://img.taocdn.com/s3/m/9b2b39734028915f804dc2c6.png)
现代的游戏 理论
早
精力过剩说
期
生活准备说
的
成熟说
游
放松说
戏
行为复演说
理
休养说
论
生长说
精力过剩说
代表人物:德国诗人 席勒 F·Schiller;英国哲 学家 斯宾塞 Herbert Spencer)
理论观点: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高级生物生存 能力更强,并有维持生存之外的剩余精力,游 戏是一种出路。
角色模仿的游戏观
代表人物:心理学家萨立(sully) 理论观点:
认为儿童游戏的实质在于执行某个角色,创造 某种新地位。
儿童最初对游戏产生的兴趣,明显地表露出儿 童内心幻想的成果,这些内心幻想深埋于儿童 心中,并成为游戏的源泉。儿童通过扮演现实 生活中某个角色,而“实现”其愿望。
认知动力的游戏观
理论观点: 游戏受所处社会文化和历史条件的制约,反映 了成人世界的特征。 游戏是一种“社会性实践”,儿童通过游戏掌 握基本的社会关系, 获得社会性的发展。
思考:
早期的游戏理论与现代的游戏理论在研究 走向上有什么不同?
谢谢大家
游戏的词义与本质学说
学前儿童游戏导论
游戏的词义 游戏的本质学说
“游戏”的词义
汉语中与游戏有关的表述: 《尔雅》:“游,戏也。”又曰:“戏,谑
也。”“谑,戏也。” 《说文解字》:游,锦旗之流也。戏,三军之偏
也。 《新华词典》游戏:玩耍;娱乐; 游乐嬉戏。
“游戏”的词义
游戏是儿童对未来生活的一种无意识的准备, 是一种升华本能、演练生活的手段。
成熟说
代表人物:荷兰心理学家 博伊千介克 F·Buytendijk
理论观点: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 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游戏不是练习,是儿童幼稚动力一般特点的表 现。游戏也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四章__幼儿游戏及其指导[1]
![[教育心理学]【幼儿版】第四章__幼儿游戏及其指导[1]](https://img.taocdn.com/s3/m/e2f6422fcfc789eb172dc8f9.png)
第四章幼儿游戏及其指导第一节游戏的实质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不同的研究者试图对游戏的本质、特点、功能等有关问题给予解释,提出了各种不同的游戏理论。
一、什么是游戏游戏是幼儿运用一定的知识和语言,借助各种物品,通过身体的运动和心智活动,反映并探索周围世界的一种活动。
它是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一种独特的活动形式,是对人的社会活动的一种初级的模拟活动形式。
在人类社会中,从古至今,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有儿童的游戏。
但对游戏的研究,却是与文化科学的发展,尤其是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上,一些研究儿童教育的教育家首先注意到了游戏,并对游戏提出了一些看法和主张,而且对后来的儿童教育及其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二、国外关于幼儿游戏的理论(一)剩余精力说该学说由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他认为生物都有保护自己生存的能力(精力),身体健康的儿童除了维持正常生活以外,还有剩余精力需要发泄。
游戏活动是剩余精力的最好表现,是发散体内过剩精力的方法,剩余精力越多,游戏便越多。
(二)练习说或生活准备说该学说由德国生物学家、新达尔文主义者格罗斯提出。
他从生物进化论出发,认为游戏不是无目的的活动,而是为将来生活做准备。
游戏是人与动物都有的一种天赋的本能活动。
游戏时间的长短随动物进化的程度而异,越是高级的动物,在成年后维持生存所必需的基本技能越复杂,需要练习的时间越长,幼儿期越长,游戏的时间越长。
最初是实验性游戏,包括感觉运动游戏,这种感觉运动游戏逐渐发展到建造游戏和高级智能的练习。
然后是社会经验游戏,包括争斗、追逐、模仿、社会和家庭游戏等。
实验游戏的目的是发展自制能力,社会经验游戏的目的是为了发展人际关系。
(三)游戏欲望说荷兰生物学家拜登代克反对格罗斯的观点,认为游戏是儿童操作某些物品而进行的一种活动,游戏不是本能,而是一种欲望的表现。
引起儿童游戏的欲望有:发展个体主动性的欲望、适应环境的欲望、重复练习的欲望等等。
(四)复演说美国心理学霍尔认为,儿童游戏反映了从史前的人类祖先到现代人的进化过程。
《游戏的本质研究》范文
![《游戏的本质研究》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36ab514b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15.png)
《游戏的本质研究》篇一一、引言游戏,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娱乐形式,自古至今都深受人们的喜爱。
从简单的儿童游戏到复杂的电子游戏,游戏的形式和内容不断丰富,但其背后的本质却始终引人深思。
本文旨在探讨游戏的本质,从定义、特征、价值等多个角度出发,深入剖析游戏的内在规律和外在表现。
二、游戏的定义游戏,通常指一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活动。
它可以是简单的儿童游戏,也可以是复杂的电子游戏。
从广义上讲,游戏是一种通过规则和目标导向的互动活动,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游戏不仅仅是娱乐形式,更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三、游戏的特征1. 规则性:游戏具有明确的规则和目标,玩家需要按照规则进行操作以达成目标。
2. 互动性:游戏中的玩家之间以及玩家与游戏环境之间存在互动关系,这种互动关系构成了游戏的基础。
3. 目标导向性:游戏通常具有明确的目标,玩家需要通过达成这些目标来获得满足感和成就感。
4. 娱乐性:游戏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娱乐,使玩家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快乐。
四、游戏的本质游戏的本质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讨。
首先,游戏是一种人类社会文化的产物,反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
其次,游戏是一种通过规则和目标导向的互动活动,使人们在参与过程中获得愉悦感和满足感。
此外,游戏还具有以下特点:1. 体验性:游戏为玩家提供了丰富的体验,使玩家在游戏中获得不同的感受和体验。
2. 挑战性:游戏中的挑战和困难使玩家需要不断尝试和探索,从而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
3. 社交性:游戏中的互动和交流使玩家能够与其他玩家建立联系和友谊,增强社交能力。
五、游戏的价值游戏作为一种娱乐形式,具有多种价值。
首先,游戏可以带来快乐和愉悦感,使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中得到放松和休息。
其次,游戏可以锻炼人们的思维能力、反应能力和判断能力等。
此外,游戏还可以培养人们的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等。
在游戏过程中,玩家需要不断思考、尝试和探索,从而提高自己的能力和素质。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84ffb22af45b307e871972e.png)
学前儿童游戏复习资料名词解释1、游戏:是一种在固定时间和地点限制内的自愿活动或消遣,遵循自由接受但绝对应该遵守的规则;游戏本身具有一定的目标,同时伴随着紧张、喜悦的感觉和“不同于平常生活”的意识。
2、游戏规则:是游戏者在游戏中的行为顺序和被允许或者被禁止的各种行为的固定。
3、角色游戏:是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愿望,以模仿和想象,通过扮演角色,创造性地表现其生活体验的一种游戏。
4、机能性角色:幼儿通过模仿对象的典型动作来进行扮演的角色。
5、互补性角色:是指幼儿所扮演的角色是依角色关系中另一方的存在为条件。
6、表演游戏:也称戏剧游戏,是指幼儿根据故事或童话等文学作品的内容和情节,通过扮演角色,运用语言、动作和表情进行表演的一种游戏形式。
7、桌面游戏:指在桌面上以小玩具替代作品中的角色,幼儿以口头独白、对白和操纵玩具角色的动作,来再现作品的内容。
8、结构游戏:称建构游戏,是幼儿利用各种不同的结构玩具或结构材料(如积木、积塑、金属片、泥沙、雪等)构造物体形象,反应现实活动的一种游戏。
9、局部改变创造法:改变某一物体的局部就是创造。
10、列项改变创造法:列出可以改变的项目,为幼儿提供创造的思路。
11、智力游戏:根据一定的智育任务设计的,以智力活动为基础的一种有规则的游戏。
12、智力: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我们每个人多少都具有的智力因素,包括观察力等,我们称之为类智力因素。
另一部分是人类具有的,二我们某个人可能有且差异很大的智力因素,包括数学能力等,我们称之为个性智力因素。
解答与论述一、游戏的本质特征(P6-9)1、游戏是内在需要的自愿活动2、游戏是“日常生活”的表征3、游戏富有选设性的自足乐趣4、游戏是有规则的活动二、幼儿游戏的发展阶段(P13)1、依据认知发展的游戏阶段(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①、练习性游戏阶段(0---2岁)②象征性游戏阶段(2---7岁)③规则性游戏阶段(7---12岁)2、依据社会性发展划分的游戏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帕登)①、独自游戏阶段(学步期)②、平行游戏阶段(3岁左右)③、联合游戏阶段(4岁左右)④、合作游戏阶段(5岁以后)三、角色游戏的教育作用1、发展幼儿的智力2、促进幼儿社会性发展3、培养幼儿的意志品质4、培养幼儿的情感和性格5、促进幼儿身体和语言的发展四、小班角色游戏的特点与指导要点(P44)特点:1、目的性不强2、同伴间交往较少3、角色意识不强指导要点:1、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而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2、教师多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游戏中3、帮助他们明确主题。
学前游戏论考试要点
![学前游戏论考试要点](https://img.taocdn.com/s3/m/ffa6b687a45177232e60a279.png)
学前游戏论一、游戏的生物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本能活动二、游戏的生物本质观的学说有:剩余精力说、游戏复演说、游戏成熟说三、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游戏是儿童的社会性活动(由前苏联心理学家和教育学首先提出)四、游戏的社会性本质观强调成人与教育影响在游戏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五、科学的儿童游戏本质观的新探索:游戏是儿童的主体性活动,其实质在于儿童的主体性、自主性能够在活动中实现,从而也点明出了游戏的主体性本质六、游戏是儿童主体性活动的理论意义:1、强调了儿童在游戏活动中内部的主观体验即主体性体验的决定性地位,有助于深化对游戏结构的整体和全面的认识2、充分对游戏活动中儿童能动地加驾驭和控制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的自主性、独立性、创造性的主体性属性予以承认和肯定,深刻提示了游戏本身所固有的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本质特征3、提示游戏中儿童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功能特性,展现出游戏满足儿童身心发展需要,促进儿童主动性、独立性与创造性发展,有益于儿童主体性培养,从而实现游戏活动的独特功能和价值4、充分肯定了儿童自身作为游戏主体的兴趣、需要、能力等在游戏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并不排除作为活动对象的客体对儿童游戏主体性发挥和发展的制约5、促使我们在促进和引导儿童的游戏的实践中,必须尊重儿童的主体性为其根本前提和基础七、儿童主体性发挥的程序是评判教师指导游戏指导水平高或低的关键指标八、我国对学前游戏基本特征的认识1、游戏是儿童主动的自愿的活动2、游戏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反映周围生活3、游戏没有社会价值,没有强制的社会义务,不直接创造财富4、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九、游戏是愉快的活动,是属于游戏的外界刺激十、游戏的特性:1、是由内部动机所控制的行为2、是活动的手段而不是活动的最终目的3、区别于探究行为4、区别于工具性行为5、不受外部强加的规则的束缚十一、三内说:控制、真实性、动机十二、四因素论:灵活性、内部动机、虚构性、肯定的情感十三、五特征:1、令人愉快、有趣的活动2、没有外在的目标3、自发自愿的4、包括对游戏者的积极约束5、与非游戏之间有着某种系统性的联系十四、六特点:自由、松散、易变、非生产性、由某种规则和玩法所支配、虚构十五、游戏行为特征:内部动机、对手段的注意、我能拿它做什么、想象或虚构、规则来自游戏的需要、游戏者积极参与十六、游戏情景的特征:游戏者熟悉的环境、儿童能够自由选择、成人的干预减少到最低限度、舒适安全友好的心理气氛、身心放松机能状态良好十七、游戏的外显因素:表情、动作、活动对象、言语等十八、游戏动作的类型:探索、象征、嬉戏十九、儿童所扮演的角色的类型:机能性角色、互补性角色、虚幻性角色二十、儿童游戏语言,按功能分类: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二十一、游戏的内部主观心理因素:动机与体验1、游戏动机:内部动机、直接动机、内部控制2、游戏性体验:兴趣性体验、自主性体验、胜任感体能/成就感、幽默感、驱力愉快二十二、外部条件因素的特征:1、儿童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与可能2、活动的方式方法由儿童自行决定3、活动的难度(任务)与儿童的能力相匹配4、儿童不寻求或不担忧游戏以外的奖惩二十三、学前儿童的认知游戏分类: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规则游戏二十四、学前游戏的社会性分类:无所用心的行为或偶然的行为、袖手旁观的行为、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游戏、合作游戏二十五、按儿童在游戏中的体验形式分类:机能游戏、想象游戏、接受游戏、制作游戏、二十六、根据儿童在游戏中的主要行为表现及特征分类:动作性游戏、探索性游戏、表现性游戏、建构性游戏、角色扮演性游戏二十七、按游戏的教育作用(或目的)分类: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娱乐游戏二十八、按儿童游戏的关键特性的分类:创造性游戏(角色、结构、表演)、有规则游戏(智力、体育、音乐)二十九、游戏的开展与教育教学任务的结合分类:本体性游戏、工具性游戏三十、以认知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1、学前游戏的最初发展-感觉运动性水平2、学前儿童游戏的典型发展-象征性水平(情景转变、以物代物、以人代人)3、学前儿童末期的游戏新发展――规则性水平三十一、以社会性为主线的学前游戏的发展:独自游戏阶段、平行游戏阶段、联合游戏阶段、合作游戏阶段三十二、学前游戏总体发展的一般趋势1、内容的发展2、游戏形式的发展:动作的渐次连贯、游戏语言的发展、持续时间的推延、规则的明朗化、游戏活动的社会化三十三、游戏的价值:1、游戏为儿童所喜爱、为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所需要2、游戏实现着促进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的作用3、如果前者是儿童主观上的需要的话,后者则是客观上的结果,两者统一于儿童发展的同一过程,并同时实现。
解释“游戏”的本质
![解释“游戏”的本质](https://img.taocdn.com/s3/m/40d5eccf195f312b3169a5e7.png)
解释“游戏”的本质[摘要] 伽达默尔在《真理与方法》中重新阐释了“游戏”概念,他是从艺术作品本体论的意义上来论述“游戏”的概念:游戏既不依赖于客观对象,也不依赖于主观意识。
他是一种重复往返的运动。
游戏的真正主体不是游戏者,而是游戏本身。
游戏的存在方式就是自我表现。
游戏者要在游戏中达到自我表现,需要观赏者参与。
[关键字]游戏本质参与一、游戏的词义西方语言背景下对“游戏”的理解和汉语的“游戏”有相当的不同,不同的哲学家在其理论中使用游戏一词时,“游戏”所指称的内容有时会不同于我们出于中文习惯所理解的内容,《现代汉语大词典》对“游戏”词条有以下几种解释:1、游乐嬉戏、玩耍。
2、犹戏谑,也指不郑重、不严肃的活动。
3、文娱活动的一种。
分智力游戏(如拼图七巧板、猜灯谜、玩魔方)、活动性游戏(如捉迷藏、抛手绢、跳橡皮筋)等几种。
一目了然,游戏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玩儿”和“玩儿的活动”在德文中游戏作为名词是Spiel。
根据《新德汉词典》speil有以下几种意思:作为中性名词(1)玩耍、娱乐、消遣、游戏(2)赌博(3)娱乐性比赛(4)(体育)比赛、竞赛(5)(弹子戏、牌戏、网球赛等的)一局(6)剧、戏剧(7)(无规则、无目的)跳动、闪动、飘动、波动(8)轻举妄动、嬉戏、儿戏(9)一副、一套(10)[机械工程]间隙、余隙、空隙、游隙(11)[狩猎](雄山鸡、雄松鸡、野鸡的)尾巴。
作为复数名词,(1)(戏剧演员的)做功、表演、演技、表情(2)演奏。
汉语中“游戏”一词同时既可作为名词又可作名词,而在德语中,游戏作为动词是Spielen,它和名词Spiel是同一个词根。
动词Spielen有以下几个意思:作为及物动词(1)、玩、做(游戏)(2)、赌、打(牌)出(牌)下棋(3)玩(游戏)等(4)演奏、奏乐、弹奏(5)表演、演出(6)(故事)发生(7)飘动、飞舞、闪动、浮现(8)闪耀、闪光、闪烁(9)玩弄、戏弄、开玩笑,不严肃地对待,轻率地对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拉察鲁斯、裴茄克
人类在脑力和体力劳动中都会感到疲惫,为了放松自己,消除疲劳、恢复精神,就产生了游戏。
现代游戏理论
精神分析的游戏说
费洛伊德
一切生物都具有一些与生俱来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而人的原始冲动和欲望在现实社会中受到压抑,这种压抑如果找不到一条出路便会导致精神分裂,游戏便排解内在心理矛盾和冲突的途径之一。
社会活动的游戏观
维果斯基
儿童游戏反映了成人世界的实践活动。
鲁宾斯坦
游戏是一种经过思考的活动,是儿童对周围现实态度的一种表现。
艾里康宁
游戏作为儿童活动的一种组织形式,是由于儿童的地位在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发生了变化而出现的。
精心搜集整理,只为你的需要
游戏的本质学说
时期
名称
代表
主要观点
早期的游戏观
精力过剩说
席勒、斯宾塞
生物都有维持自身生存的能力。
生活准备说本能练习说 Nhomakorabea预习说格罗斯
儿童有天生的本能,但本能不能适应未来复杂的生活,要有一个生活准备阶段。
成熟说
博伊千介克
人有潜在的内部力量,而心理的发展就是在这种潜在的内部力量的驱动下完成的,不需要游戏做准备、不需要练习也能发展起来。
角色模仿的游戏观
萨立
儿童游戏的实质在于执行某个角色,获得某种新的地位感。
认知动力的游戏观
皮亚杰
游戏是儿童认识客体的重要方法,也是巩固已有概念和技能的方法,还是使思维和行动相协调、平衡配合的方法。
行为主义的游戏观
桑戴克
儿童的游戏是一种学习行为,受社会文化和教育要求的影响,也受学习效果律和练习律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