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社会学考试重点归纳

合集下载

劳动社会学归纳重点

劳动社会学归纳重点

12月15日--林可全华夏劳动社会学概念辨析归纳要点1.劳动社会化P23 vs 劳动者社会化p952.三方性结构27v s 三方性机制283.职业结构P39 vs 职业分层p1424.非正式结构p59 vs非正式组织p1805.艾尔需求层次vs马斯洛需求层次6.职业生涯原理P123 vs 职业生涯设计p1347.劳动关系vs 劳务关系200一、名词解析1、劳动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再社会化是因某些个人或团体基本社会化和继续社会化的中断或失败而进行的社会化补课。

3、职业是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4、集体谈判是指资方和雇员代表借助谈判,旨在达成覆盖某一雇员群体的协议,以决定就业条件与待遇,协调雇佣关系的一种方法。

5、社会保障指劳动者及其家属由于生育、年老、疾病、工伤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失业,从而失去生活来源时,根据立法,由国家和社会提供一定程度的补偿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6、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7、劳动者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为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8、劳动关系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包括各类企业:个体工商户、事业单位等)在实现劳动过程中建立的社会经济关系。

9、劳务关系是指劳务关系的当事人依据民事法律规范而形成的关于一方向另一方提供劳动的权利和义务关系。

10、职业生涯管理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1、职业生涯设计指的是一个人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劳动对社会政策的反馈
劳动者的利益诉求和行为选择也会对社会政 策的制定和实施产生影响,如劳动者参与工 会组织、罢工等行为对社会政策产生影响。
劳动政策的内容与特点
劳动政策的内容
包括就业政策、工资政策、工时政策、安全卫生政策等,旨在保障劳动者的权益和促进 劳动力市场的健康发展。
劳动政策的特点
具有法律性、强制性、公共性和福利性等特点,需要政府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并强制执行, 同时需要社会各界的参与和监督。
3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相互依存
劳动与社会制度之间存在相互依存的关系,劳动 需要社会制度的支持和保障,而社会制度也需要 劳动的维系和发展。
不同社会制度下的劳动状况比较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状况
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主要体现为雇佣劳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分离,工资水平受市场供求关系影响,劳动者权 益保障相对较弱。
工资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带来企业效益的提升 ,从而带动劳动者工资水平的 提高。
工作条件改善
经济发展促使企业更加注重工 作环境和员工福利,进而改善 工作条件。
职业发展机会增多
经济发展为劳动者提供了更多 的职业发展机会和晋升空间。
劳动对经济发展的贡献
创造价值
劳动者通过生产劳动为 社会创造价值,推动经
济的发展。
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劳动者的地位和权益也会有所不同,如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 权益问题和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劳动者权益保障。
劳动与社会制度的互动关系
1 2
劳动推动社会制度的变革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劳动的形式和性 质也在不断变化,这会对社会制度产生影响,推 动其变革。
社会制度制约劳动的发展
社会制度对劳动具有制约作用,不同的社会制度 下,劳动的发展也会受到不同的限制和影响。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 (1)

第一章结论119世纪20—30年代。

P12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P13P24、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②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③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④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

P25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P26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其研究内容:①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②劳动者③劳动的社会关系④劳动的社会结构⑤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⑥劳动与社会变迁P3 ~ P47、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的体系。

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P68、①泰勒,经济人②梅耶,霍桑试验,社会人③制度学派的观点主要源自韦布夫妇10、古典经济学:威廉·配第亚当·斯密P811、现代劳动社会学主要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战至今的学说。

它分为两个阶段,一是1945-1975年前后;二是20世纪70年代末至今。

P812、新马克思主义,又称新马学派或激进学派,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姆森及马勒等。

1314、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P1115、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16、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研究类型:①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②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③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17、劳动社会学的具体研究方法:P17①社会调查法(常用的有:文献、访问/访谈法、问卷和实验四种调查法)问卷的结构一般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个组成部分。

究,而需要在占有大量实证性材料基础上进行定量分析。

③比较分析法。

④参与调查法。

也称实地观察法,是社会学常用的方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用)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1、论述劳动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及各大流派的主要观点及其代表人物?5—131)古典劳动社会学理论:劳动价值、剩余价值及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功能主义和结构主义(迪尔凯姆);科层制(韦伯);科学管理(泰勒);社会人(梅耶);制度学派(韦布夫妇)2)现代劳动社会学:新马克思主义(马尔库塞、普兰查斯);冲突理论(达伦多夫、米尔斯);新制度主义(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新管理学派(包括科学理论、组织管理理论、人本理论);新经济社会学(斯威伯格、格兰诺维特)。

3)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第二章1、职业结构变迁的趋势是什么?请分析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的职业结构变化。

42—441)趋势:是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份额不断减少,而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2)结构变化:农业社会向非农业社会转型的特征;第二产业的产业工人的比重在20世纪工业化高潮中呈明显上升;专业技术人员一直呈上升趋势;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也有了快速的增长。

2、试阐述劳动士气激励理论中的人性假设X、Y、Z理论?67—71X理论对人性假设的核心内容:1)人的本性是不喜欢工作的,只要有可能、人就会逃避工作。

2)由于人天性不喜欢工作,对于绝大多数人必须加以强迫、控制、指挥才能迫使他为组织目标去工作。

3)一般人宁愿受别人指挥,希望逃责任,较少野心,对安全的需要高于一切。

4)人是非理性,本质上不能自律,易受他人影响。

5)一般人都是为自己的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参加工作的,只有金钱和其他的物质利益才能激励他们努力去工作。

X理论任务管理措施:1)管理就是为完成任务而进行计划、组织,指挥,管理的重点是提高劳动生产率。

完成劳动任务,而不去考虑人的感情。

2)管理是少数人的事,与一般员工无关,员工的任务就是听从指挥,努力生产。

3)在奖励制度上,主要依靠金钱来刺激员工的生产积极性,同时对消极怠工者予以严惩。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广东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1、劳动: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2、劳动: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3、劳动社会学:劳动社会学士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6、劳动社会化: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的、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紧密的、大规模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得共同劳动的过程。

7、劳动保护: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统称。

8、劳动士气:劳动士气是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9、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0、劳动者行为: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所发生的社会行为。

11、劳动效用就是这种以劳动行为而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12、劳动社会化:指的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社会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13、职业生涯:职业生涯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担负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14、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15、职业锚: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综合整理)《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

《劳动社会学》章节复习知识点(课程代码:00294)第一章:绪论一、单选、多选知识点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4、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5、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7、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

8、新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马尔库塞、普兰查斯、汤普森及马勒。

9、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10、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实际观点、实证观点、整体观点、发展的观点。

11、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二、名称解释、简答12、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 19 世纪 20-30 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 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13、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14、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15、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它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1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1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自考《劳动社会学》各章重点

第七章
劳动关系
本章重点
○ 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的概念及区别 ○ 影响劳动关系的重要因素 ○ 集体谈判 ○ 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
1. 工会的职能及其在调整劳动关系中的作 用
第八章 劳动报酬于社会收入分配
1. 本章重点
劳动报酬
社会学上的劳动报酬
收入分配
1. 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因素和体 制因素
第十章 劳 动社会保障
第十一章 劳动与就业问题
本章重点
○ 弹性就业 ○ 失业及其类型(P284~285) ○ 摩擦性失业 ○ 失业治理的途径 ○ 非正规就业的意义
1. 自主型农业劳动力转移对我国现代社会转型有着积极的功 能
第十二章 特殊劳动群体问题
本章重点
○ 特殊劳动群体的概念及其分类 ○ 职业性别隔离 ○ 职业结构 ○ 提高我国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对策
1. 移民的成本的分析和主要表现
第十三章 中国当代劳动问题
本章重点
单击此处添加正文。
一. 二元经济 二. 新时期我国劳动关系变化及其特点 三. 改善我国劳动关系的措施
① 对青年人才职业流动的引导主要从哪几个方面着手
1. 第六章 劳动组织
2. 本章重点
○ 组织的概念及其构成要素 ○ 组织文化 ○ 组织机构设置主要的方法 ○ 非正式组织具有的特点、作用(包括积极与消极) ○ 古典组织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法国的法约尔、德国的韦伯、英国的厄威克
及美国的幕尼等。古典组织理论的核心是组织结构的合理化。 ○ 韦伯的三种权力 ○ 劳动组合的类型 3. 人力资本化及其途径
第九章 政府政策和劳动争议
本章重点
○ 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的主要职能 ● 劳动争议 ●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 1. 劳动争议的处理程序

《劳动社会学》复习考试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考试资料
D效率观念,高效率成为现代社会的主要标志和对劳动者的根本要求
2)时间观念
3)企业效益与社会效益一致的观念
4)竞争与合作并存的观念
5)创新观念
6)自主观念
7)民主观念
20.企业文化(单项选择、多项选择、论述)★★★
D企业文化的含义
①企业文化是一种亚文化,是企业所特有的文化气氛
②它既反映着企业职工这个特别群体的文化特征,又是一种企业治理思想
③适应人际关系,完成角色的转变
3)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
14.劳动中的人际关系(单项选择、多项选择)
★★
1)霍桑实验说明提高工效的决定因素是更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2)人际吸引:直接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①能力;②品貌、气质;③酬劳;④相似与互补;⑤邻近与熟悉
15.劳动群体的结构(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名词解释、简答、论述)★★★
1)劳动群体的特征
①劳动群体是一种组织,即劳动力的组织。它是劳动过程中人与人的结合体。集体各成员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相互沟通,有相对持久、明确的关系②劳动群体是一个体系或系统,是一个具有层次性的结构。不同层次的劳动群体,它们彼此之间上下相系、左右相连构成了一个由低到高的层次结构,每一个层次都有相对独立的作用,又都是整体的一个局部、一个局部
4)妇女素养的上下,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2.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答)
★★
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缺乏
2)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累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体力性的、非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减少脑力性的、技术性职业的劳动者所占的份额不断提高

《劳动社会学》复习要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要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要点2011年6月14日整理一、考试题型1、单项选择 30分=1分/题×30题2、多项选择 20分=2分/题×10题3、名词解释15分=3分/题×5题4、简答题15分=5分/题×3题5、论述题20分=10分/题×2题、第7章请同学们自己复习。

二、复习要点1、劳动的概念(P1)2、劳动者必需具备的四个要素(P2)3、劳动社会结构的含义(P4)4、具体研究方法(P17)5、问卷调查法(P18)6、社会统计法的概念((P19)7、劳动的概念,三个层次的要求(P22)8、劳动的社会职能是那三个方面,劳动社会化的概念(P23)9、三方性结构的概念(P27)10、三方机制的含义(P28)11、劳动者性别结构反映社会现状体现在哪些方面(P45)12、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体现在哪四个方面(P45)13、劳动保护的含义(P49)14、传统组织结构的类型5点(P56)15、劳动者的特征4点(P73)16、企业文化的含义(P85)17、劳动者社会化定义(P95)18、劳动者社会化包括哪三文方面的内容(P95)19、劳动者社会化的途径(P97)20、职业的定义,特征(P109)21、影响职业生涯八大因素(P111)22、职业生涯管理的含义(P122)23、职业锚的类型5种(P126)24、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P130)25、影响职业生望评价的因素(P141)26、社会分层的意义(P153)27、职业流动决策 6个步骤(P159)28、组织机构设制5种(P176)29、韦伯的三种权力(P183)30、劳动报酬定义(P222)31、影响收入分配的主要因素(P227)32、具体来看,我国改革中的政府劳动管理职能主要有以下几点(P236)33、社会保障的内容包括哪几方面(P250)34|、失业的类型(P284)35、失业的治理途径(P286)36、关于移民成本分析,致使劳动力流动成本居高不下,主要表现在:((P314)考试必看:。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及历年试题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及历年试题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

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

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

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

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3.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

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

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劳动社会学》复习课重点内容

《劳动社会学》复习课重点内容

2010.7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社会学是一门用社会学理论体系和方法对劳动者的社会劳动活动的结构、功能及其运行规律进行研究的分支社会学。

3、劳动社会学基本研究类型:1)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2)横剖研究与纵贯研究。

3)普查、抽样调查和个案调查。

4、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象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个体进行详尽调查的一种方法。

5、具体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

A、文献调查法B、访问调查法(访谈法)C、问卷调查法D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

3)比较分析法。

4)参与调查法。

6、社会调查法。

通过种种社会现象,深入实际对客观事物做系统周密的社会调查,以揭示劳动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在特定劳动环境中的规律的方法。

7、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8、社会统计法是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9、参与调查法指观察者有目的、有计划地运用自己的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象。

10、实地观察可以下接获得资料,是一种获得非语言资料的有效方法,具有简便、易行的特点,但是往往受时空条件以及观察者本人自身条件控制,同时观察结果很难推断全局。

11、劳动的社会职能。

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

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

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

12、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1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生产资料使用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

3)劳动成果社会化。

14、劳动社会化的发展进程:四个阶段。

1)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简单协作阶段。

2)以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工场手工业阶段。

3)机器和大工业阶段。

4)以微电子为主角的新的技术革命阶段。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

社会学:劳动社会学考点1、问答题简述土尔干的功能理论。

正确答案:(1)道德是对社会系统内对社会秩序和整合起作用的主要因素;(2)新的社会制度具有为了共同利益二持续不断的地调节自私冲突的能力;(3)人们具有不同(江南博哥)才能,如果一个社会要兴旺发达,那么最有才能的人必须担当最有价值的功能;(4)社会是一个存在着不同社会群体和力量的多元或冲突的整体。

2、单选联合国《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职业分类的标准是劳动者从事劳动时所具有的()。

A.职位B.岗位C.职能特性D.工作性质正确答案:C3、填空题()是一个人就业前从事专业、职业技能学习的时期。

正确答案:职业准备期4、单选近年来,第三产业得到了突飞猛进式的发展,就业结构变动很大,下列描述有误的是()A.劳动力由传统工业部门流向新兴工业部门B.绝大多数的劳动力由资本密集型企业流向劳动密集型企业C.劳动力由劳动力生存率低的部门流向劳动力生存率高的部门D.劳动力由供应基本物质生活资料的物质部门流向享受资料的部门正确答案:B5、名词解释职业介绍正确答案:职业介绍是一定组织对于社会上谋求职业的人提供帮助,使其了解社会某些职业岗位空缺及该职业的具体内容,从而选择其中某一职业6、单选下列既不是用来分析现代社会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力分配不公平、社会结构不协调的概念,又不是社会学、政治学、社会政策研究等领域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的是()A.社会弱势群体B.社会脆弱群体C.社会弱者群体D.未成年人群体正确答案:D7、名词解释三方性原则正确答案:所谓三方性原则,是指在社会劳动关系方面,实行劳工、雇主和政府三方面参与和进行协调的原则。

这是劳动关系方面的国际惯例,也是具有特殊重要地位的国际组织——国际劳工组织所奉行的准则,从而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的体制性手段。

8、单选衡量在业者就业质量和就业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历来学者们研究女性就业情况和女性社会地位的首要指标是()A.职位隔离B.性别人力资本C.职业结构D.职业收入正确答案:C9、多选职业生涯理论包括以下几种理论()A.职业自我论B.职业决策论C.职业生涯整体发展论D.无职业论正确答案:A, B, C10、单选如劳动者的职业变动发生在职业体系的不同层级之间,这种职业流动属于()。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广东自考00294劳动社会学重点知识点汇总速记宝典

劳动社会学(00294适用广东)速记宝典一、简答题命题来源:围绕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特点、内容。

答题攻略:(1)不能像名词解释那样简单,也不能像论述题那样长篇大论,但需要加以简要扩展。

(2)答案内容要简明、概括、准确,即得分的关键内容一定要写清楚。

(3)答案表述要有层次性,列出要点,分点分条作答,不要写成一段;(4)如果对于考题内容完全不知道,利用选择题找灵感,找到相近的内容,联系起来进行作答。

如果没有,随意发挥,不放弃。

考点1:简述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答:(1)劳动社会学的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考点2:简述狭义意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的要素。

答:(1)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2)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3)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4)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考点3:劳动社会化的内容答:①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②劳动操作过程的社会化③劳动成果的社会化考点4:简述性别结构反映劳动社会的现状答:1)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2)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3)男女劳动者在各行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4)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考点5:简述老龄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答:1)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2)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3)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考点6:简述企业文化的内容答:①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文化的核心,企业价值观念是企业全体职工一致赞同的关于客观事物和人是否有价值和价值大小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它是企业追求的目标、理想,是企业员工的行动指南②企业意识:表现为职工对企业性质、地位、特征、企业的兴衰存亡以及个人的前途命运是否与企业依存等看法③管理方式:独特的管理方式作为企业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促进了企业文化的发展④企业规范:反映了为全体企业人员所接受和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1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二章、第四章)一、简答题1、简述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的特征是什么?(p9)答:社会学意义上的劳动者具有以下特征:1)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

任何人只有达到一定的生理和心理成熟程度,具有相当的体力和智力后,才能成为劳动者。

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

劳动岗位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劳动工具和劳动手段,也为劳动者提供了一定的合作群体。

3)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处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劳动规范不仅是劳动的自然过程的要求,而且是劳动的社会过程的要求。

4)参与实际劳动过程。

劳动者在具备以上条件后,通过实际投身于现实的劳动过程,参与社会劳动才算是真正的劳动者。

2、劳动者的行为特点是什么?(p23-24)答:劳动者的行为通常有以下几个特点:1)与一定的目标有关;2)劳动者行为是与他人的互动中发生的;3)劳动者的个体行为与群体行为会对组织产生作用和影响;4)劳动者的社会行为会影响社会结构和社会发展。

3、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服从组织的总目标;2)服从一定的合法权威;3)与劳动者在正式组织中的地位相符;4)受到各种正式的规章制度的限制。

4、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什么?(p25)答:劳动者非正式群体行为的特点是:1)具有同质性;2)有特定的行为符号,主要包括风俗习惯和规范;3)与正式群体目标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4)以社会性行为为主,无正式的约束;5)同一非正式群体有共同的兴趣、信仰、价值观和行为取向。

5、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哪些内容?(p32-33)答:劳动者社会化的特点包括:1)起点。

劳动者的社会化是从人进入一种职业或一个劳动岗位这一刻开始的。

2)目标。

劳动者社会化的目标是要使人成为合格的劳动者。

3)社会化施体。

即社会化的实施者,对劳动者社会化的主要力量来自劳动者的劳动岗位、班组、车间企业、行业以及与这些实体相关的劳动价值、劳动规范以及劳动技能。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及历年试题---精品管理资料

自考劳动社会学重点及历年试题---精品管理资料

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第一章:绪论名词解释:1.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象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象的社会学的分支科学,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这一名称最早出现于法国,1959年乔.弗里德曼和彼.纳维利首次使用这词。

2.劳动的基本含义,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选择或名词解释)3.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4.冲突:是指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激烈对立的社会互动方式和过程,她是一种基本的人类特质和社会特质。

5.冲突理论所重视的不仅是个人的、人际之间的或文化的层次,而是社会现实的结构层次,主要研究社会冲突的起因、形式、制约因素及影响。

6.问卷调查法:是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其结构主要包括前言、主体和结语三部分.7.社会统计法:运用统计学原理研究社会现象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方法。

单选:1。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单选)2。

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3。

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他的思想对后来的功能主义、结构主义、社会语言学和后现代性的研究都有深远的影响.4.马克斯·韦伯是一名著名的社会学家,他对劳动社会学的发展作出过的重要贡献。

5。

泰勒是“科学管理”运动的创始人。

6、梅耶-—“霍桑实验”,他认为工人是“社会人”不是“经济人”。

多选或简答:1.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的六个部分:(1)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2)劳动者(3)劳动的社会关系(4)劳动的社会结构(5)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6)劳动与社会变迁。

2.反映劳动社会学的经典理论的人物:马克思、迪尔凯姆、韦伯、泰勒与梅耶.3.科层制(韦伯)的基本要素:①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及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②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③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④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自学考试劳动社会学复习重点(完全版).doc

劳动社会学复习资料第一章绪论一、劳动社会学:是以研究劳动这一社会现彖与所构成的劳动问题为对彖的社会学的分支学科,形成于19世纪20・30年代。

出现在法国,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徳曼和彼•纳维利。

二、劳动者是社会学研究的主体。

是基本要素。

广义的劳动者:指一些具有劳动能力的,并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的人。

狭义的:处于劳动年龄。

具冇一定的体力和智力。

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

有劳动报酬和经营收入。

三、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和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白觉性、目的性和创造性是人类劳动的本质特征。

四、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人流派。

各流派的发展人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古典阶段、现代阶段和后现代阶段。

五、管理学派的代表任务是:泰勒和梅耶。

梅耶认为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六、新制度主义学派包括:新集体主义、法团主义、新放任主义。

七、个案调查:是从研究对彖中抽取少数个人或小型团体作为样本进行详尽调査的一种方法。

八、问卷调查法:只调查者运用统一设计的问卷向被调查者了解情况或征询意见的方法。

九、实地观察:指观察者有冃的、有计划地运用口己的感觉器官或者借助科学的观察仪器, 直接了解当前正在发生的,处于自然状态下的社会现彖。

第二章劳动一、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來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二、劳动社会化的内容:1、牛:产资料社会化。

2、劳动操作过程社会化。

3、劳动成果的社会化。

三、广义上的市场经济运行主体,不但包括直接经济运行主体——企业和劳动者,还包括进行社会运行或者经济资源宏观配置的主体——国家,以及对金业的运行进行调节的无形主休——市场。

四、国家、企业、劳动者之间的联系,最主要的两方关系是企业与劳动者之间建立的劳动关系。

三方关系由劳工、雇主和政府构成。

五、第三产业以第一、二产业发展为基础,反过来又对第一、二产业的发展起到巨人的推动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劳动社会学的重点第一章劳动社会学的产生和研究内容1、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2、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3、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1)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这些从属关系受严格的内部等级的支配,依从与复杂的任务或职务分工,按规则行事是人们的义务。

3)非人格性,各种权利关系都是刻板的、非个性化的、合理性的体系。

4)人们凭借技术优势居于支配地位。

4、劳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的基本观点是什么?(简)1)实际观点2)实证观点(不加任何评价,实实在在表现出来)3)整体观点(要看作整体,不能孤立的看)4)发展的观点5、具体的研究方法:(1)社会调查法,包括文献调查法、访问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实验调查法。

(2)社会统计法(3)比较分析法(4)参与调查法第二章劳动6、劳动是指人类创造自身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物质财富和财富的、有目的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的服务活动。

7、劳动的社会职能是什么?(多、简)1)劳动创造社会财富2)劳动改造和完善社会3)劳动满足人的生存需要和发展需要8、劳动社会化:是一个与生产力发展相联系的概念,主要是指在孤立、狭小的劳动转变为由紧密的、大规模的分工和协作联系起来的共同劳动的过程。

9、劳动产业结构的发展趋势:这种现象在理论上被称作“配第一克拉客命题”。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的历程,三次产业结构有由“一、二、三”向“三、二、一”转变的趋势,这是产业结构变迁的一般规律。

10、职业:是人们从事社会劳动的工作岗位。

职业不仅可以反映人们的经济状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而且也是人们的社会阶层、受教育程度的和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

综合各社会学者的观点,我们主张将职业界定为:劳动者从事的相对稳定的、有经济收入的、专门的工作。

11、劳动力性别结构(简);性别是劳动者的自然特征,劳动者的性别结构从多重侧面反映了劳动社会的现状。

首先,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社会的文明程度。

其次,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所占的比重反映了生产装备的先进程度。

再次,男女劳动者在各行各业中的比例,反映着性别分工及其合理程度。

另外,妇女素质的高低,就业意识的强弱,家务劳动负担的多少,也可能影响女职工在全体职工中的比重。

12、年龄结构劳动化对劳动生产率的影响:(简)中国人口老龄化具有熟读比较快、达到的水平比较高和空间分布不平衡的特点。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发展会带有一定的影响。

首先,劳动年龄人口比重的下降而导致劳动力的不足。

其次,人口老龄化会影响劳动生产率。

再次,人口老龄化还会导致养老经费的不断增加,从而导致消费基金的增加,使积累基金相对减少,这对扩大投资无疑是不利的,从而对经济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13、劳动保护:是指国家和社会(包括企业)为保护劳动者在生理、经济和社会各方面的权益而采取的各项保障和维护措施的简称。

14、劳动保护的内容:( 1 ) 劳动安全和健康保护(2)劳动的经济条件的保护(3)劳动的社会条件的保护15、劳动安全与健康保护的主要内容包括:(1)劳动时间的限制。

(2)劳动速度的限制。

(3)劳动的物质条件的改善。

16、梅耶总结了霍桑实验的成果,提出了人际关系理论:(1)证明影响人劳动积极性的不仅有物质条件因素,也有社会和心理因素;工人不是单纯的追求经济效益的“经济人”,而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社会人”。

(2)影响工人劳动生产率的不仅仅是生产条件、劳动环境和待遇的改进,最重要的是工作中的人际关系。

(3)传统管理只研究正式群体,而霍桑实验还提出非正式群体,这种非正式群体是自发形成的,有其特殊的感情和倾向,控制着成员的行为,还可影响正式组织中人们的行为。

(4)在领导类型上,霍桑实验强调了领导和群众沟通意见的重要。

17、(多选题)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除了社会、经济、政治等因素外,还受一些更为直接的、具体的因素影响:(1)能力(2)品质、气质(3)报酬(4)相似与互补(5)邻近与熟悉18、群体:是人们为了追求社会需要的满足,通过一定的社会关系结合起来进行共同活动的集体。

19、劳动群体:是一种基本的和重要的社会群体,它是指从事劳动活动中具有一定关系的劳动者所组成的群体。

20、传统的典型组织正式结构有几种类型?(1)直线制结构(2)职能式结构(3)直线—职能式结构(4)水平结构(5)矩阵结构21、直线制组织结构具有的特征:(1)一条指挥的等级链(2)职能的专业化分工(3)权力和责任的一贯性政策(4)工作的标准化22、非正式结构的积极作用:第一,能够减轻成员在组织中的心理压力,增强组织的稳定性。

第二,有助于增强社会组织的灵活性。

非正式结构的消极功能:第一,当非正式结构在目标、利益和规范等方面与正式机构不一致时,如果不加以合理引导,容易产生消极抵触情绪和逆反心理,破坏组织的整合力。

第二,非正式结构容易形成传播“小道”小西和散布流言蜚语的源头,影响组织的凝聚力。

第三,放任非正式结构的发展,还可能带来一些极端的情况,破坏组织系统的正常运行。

如组织内部出现拉帮结派,徇私舞弊,阻扰变革,压制先进等。

23、劳动士气:指劳动者在劳动中的精神状态,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劳动积极性。

24、士气激励理论:所谓激励,就是通过组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

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处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规划组织成员的行为,有效地实现组织及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

25、士气激励理论包括?(一)需要理论(1)需要是人类行为的积极的动因和源泉,需要引起动机,动机驱动行为。

(2)七种需求从低级向高级上升,即只有当低一级需求获得基本满足后,追求上一级需求才会成为驱动力。

(3)只有通过满足高级需求来调动的积极性才具有更稳定、更恒久的力量。

(4)每个人在不同时期都有一个占主导地位的需要,它是在七种需要中力量最强的一个。

(5)人的需求具有无意识性,从而使需求层次理论可以跨文化、跨阶级而存在。

马斯洛在1943年的理论中,把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1954年又把人的需要分为七个层次,这七个层次是:1)生理需要。

即人们维持生命最基本的需要,是各种需要的基础。

每个人都有衣食住行的需求,而且要首先考虑。

2)安全需要。

即人们对人身安全、生活稳定、免遭痛苦、威胁或疾病等方面的需求。

3)社交的需要。

即人们对友谊、爱情以及隶属关系的需要。

4)尊重需要。

即人们期望自己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地位,有对名利的欲望,要求个人能力和成就得到社会承认。

5)求职需要。

即人们又知道、了解和探索食物的需要,而对环境的认知则是好奇心的结果。

6)求美需要。

即人们都有追求匀称、整齐和美丽的需要,并且通过丑向美的转化而得到的满足。

7)自我实现需要。

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即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并获得成就。

(二)期望理论(三)公平理论(四)双因素理论(五)人性架设与X、Y、Z理论26、“自我实现型人”假设与“Y理论”(了解)第三章劳动者27、劳动者:就是在一定的社会分工体系下,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有目的地、相对持续地从事或向他人提供有价值物品与服务活动的社会人。

28、劳动者的特征:(1) 具有一定的劳动能力(2)处于一定的劳动岗位(3)出于劳动岗位的人,还必须遵循一定的劳动规范。

(4)参与市级劳动过程。

29、1、劳动者的素质包括:自然素质和社会素质。

2、自然素质包括:体力、智力、心理因素3、社会素质包括: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体现着劳动者的素质机构的本质层面,它是劳动者的素质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30、(1)企业价值观念(2)企业意识(3)管理方式(4)企业规范(5)企业英雄人物(6)企业形象31、劳动者行为:是劳动者在有意地构建其劳动时所进行的实践活动。

32、劳动者社会化:是社会将一个普通的社会人转变成一个能适应一定的社会和时代文化,掌握文化所需要的劳动技能和必要的劳动规范,遵守劳动纪律,适应工作环境的文化,从而履行合格的劳动的过程。

33、(简)(一)学习和掌握一个职业必需的知识和技能(二)了解和学习劳动规范,融入企业文化(三)34、(简)1)家庭教化2)学校教化3)社会教化4)网络互动5)35、(简)p99(一)预期社会化(二)劳动者的初始社会化(三)劳动者基础社会化(四)劳动者的继续社会化(终生学习)第四章职业生涯36、职业:指人为维持自己的生计,同时实现社会联系和实现自我而进行的持续活动方式。

有两层的含义:第一,它表明并不是任何工作都能成为职业,某项工作只有变得足够重要足够维持自己的生计才能够成为职业。

37、1)社会性2)差异性3)层次性4)时代性:即事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连续负担的工作职业和工作职务的发展道路。

:(1)健康(2)社会阶层(3)教育(4)性别(5)年龄(6)负担(7)自我观(8)地理因素39职业发展理论分为幻想期、尝试期、现实期。

40:(1)成长、幻想、探索阶段。

(2)进入工作(3)基础培训(4)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5)职业中期(6)职业中期危险阶段(7)职业后期(8)衰退和离职阶段(9)离开组织或职业——退休41、萨柏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1)成长阶段『幻想期(10岁之前)、兴趣期(11-12岁)、能理期(13-14岁)』(2)探索阶段『试验期(15-17岁)、过渡期(18-21岁)、尝试期(22-24岁)』(3)建立阶段『尝试期(25-30岁)、稳定期(31-44岁)』(4)维持阶段(45-64岁)(5)衰退阶段(65岁以上)42、“职业概率”是择业者获取某项职业的可能性。

职业概率的大小取决于以下四个条件:(1)某项职业的需求量(2)竞争能力即择业者自身的工作能力和求职能力(3)竞争系数即谋求同一职业的劳动者的都少.(4)其他随机因素43、职业生涯管理:是指组织和个人根据组织发展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对职业生涯进行计划、发展和评估的过程,既包括个人的管理,也包括组织的管理。

44、“职业锚”:是一种指导、制约、稳定和整合个人职业决策的自我观。

45、“职业锚”的类型:1)技术/职能型“职业锚”2)管理能力型“职业锚”3)安全/稳定型“职业锚”4)创造型“职业锚”5)自主、独立型“职业锚”46、职业生涯发展与成功的道路是怎样的?(一)立足本职的道路(二)自学成才的道路(1、空间广阔的职业发展道路2、自学成长目标的设置)(三)转换职业的道路(四)自我创业的道路47、职业生涯的设计概念:指一个制定职业目标,确定实现目标的手段的不断发展的过程,它是个人一生中在事业发展上的战略设想和计划安排、职业生涯设计的步骤:1)自我与环境的评估2)确立目标48、制定方案,立即行动4)评估与反第五章职业分层与职业流动49、职业声望:是与财富、权并列的相对独立的要素,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社会舆论,反映了特定社会发展历史时期人们对职业的社会心理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