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紧盯前沿理论透析传播实践
O N G N A N C H U A N BO实务探索——新闻采编
走出新闻与文学关系的认识误区
叶砺华
(南平广播电视台福建南平353000)
摘要: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

同样,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固化是与新闻的本质内涵相悖逆的,大量重复性的程式化报道不仅令受众大倒胃口,也使新闻的创新意识严重退化,因而新闻写作不能囿于既定程式,而是从内容到形式都适用文学的陌生化原则:
关键词:人学新闻人物塑造陌生化新闻创新
新闻与文学,由于它们分属纪实与虚构两个本质属性处于两极的文体范畴,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强调两者的不同点,片面将其放大,以至到了截然对立的程度;而彼此的相同点则受到普遍漠视,被人为缩小,以至于完全消解。

其中颇具代表性的观点,如认为新闻是“事学”,而不象文学那样是“人学”;新闻写作要遵循既定的程式,而不能象文学那样追求“陌生化效果”等。

这些理念堪称流行,并广泛渗透于新闻实践之中,给新闻采访、写作和创新带来诸多负面效应。

那么这些认识误区是怎样产生的7我们又应当怎样走出这些认识误区呢7
一、新闻也是“人学”
文学是“人学”,一门以人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高尔基在八十多年前提出的这一命题,如今不仅成了教科书上的文学定义之一,而且作为重要的文学理念被大众普遍接受。

那么能不能说,新闻也是“人学”呢?到目前为止,我们的确还没有听到这样一种正式的说法。

相反,倒是有一种观点由来已久,认为新闻是“事学”,“一门以‘事’为研究对象的学问”。

111从它的内涵和句式一望可知,它包含了一句不言而喻的潜台词:新闻不是“人学”。

那么这一提法正确吗7
的确有相当一部分新闻是以报道刚发生的事件为主要目的,如“911事件”、“723甬温动车事故”中的大量即时新闻,就是把视角对准这些突发事件本身,而无暇去关注和表现事件中的新闻人物。

尽管如此,这类以时效性见长的消息类新闻,毕竟只是新闻中的一部分,远不能代表新闻的全部。

在新闻谱系中,新闻绝非只有“消息”或“事件新闻”一个单一品种,而是门类丰富,成员众多,如通讯、新闻专题、纪录片等,它们除了关注事件,往往更关注事件中的人。

当遇到某个新闻当事人,其性格、行为及社会影响堪称“典型”之时,记者就要把对这一新闻人物的性格刻画与形像塑造,对其内心世界与精神风貌的展示,作为新闻的首要目的,而对事件的报道则退居于次要位置。

新闻报道以“事实”为出发点,离开事实则不成其为新闻,这一点无庸置疑。

然而新闻报道不应该就此止步。

新闻记者作为社会的良心,不能拒绝关注人与人性,剖析人的行为的社会动因,透视人的性格与内心世界;新闻记者应当借对新闻事件的观察来透视世道人心,塑造时代典型人物,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人。

而当我们说新闻是“事学”的时候,能够涵盖这些内容吗?把新闻定位于“事学”,对新闻内涵的理解是浅薄的,对新闻整体的概括也是片面的。

新闻是正在发生的历史。

自从新闻问世以来,新闻记者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史官之职,肩负起了同步记录历史进程的使命。

历史不是一连串的事件堆积,里面还活动着众多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

我国古代史官都很注重人物塑造,《史记》、《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在记事写人上都堪称典范,《史记》还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可见史学与文学不仅没有相互排斥,反而相互渗透,相得益彰,我国古代文史不分家的传统便是由此形成的。

一部没有人的历史是不可想象的:同样,一部不关注人的新闻史也一定是残缺的。

雷锋、焦裕禄、孔繁森、任长霞等不就是活在新闻史中的典型人物吗?正是许许多多类似的新闻人物,组成生动多彩的新闻人物画廊,成为新闻史中浓墨重彩的重要构成。

拿这些新闻中的典型人物与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进行比照,尽管担负的教育和审美功能不同,但就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可谓不分轩轾,各有千秋。

如果将这些人物章节从新闻史中抽离,那么一部新闻史就会残缺不全,黯然失色。

因此,新闻绝不仅仅是“事学”,从更高层次和更深意义上说,新闻也是“人学”。

虽说我们熟悉的新闻人物典型可以列举不少,但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由于受新闻是“事学”的观念影响,不少新闻记者认为塑造人物是文学的任务,而非新闻的份内之职。

他们在新闻实践中往往以完成事件性报道为满足,忽略甚至忘记了表现新闻中的人。

我们甚至看到,一些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重大新闻事件报道,也常常是见事不见人,或虽然写到人,但因没有深入挖掘和细致刻画,致使人物形像扁平,缺少立体感,难以在受众心中存活下来。

我们的新闻人物画廊由此减少了许多鲜活生动、感人至深的典型形像,这是令人遗憾的。

笔者在长期担任电视新闻编导过程中,曾经报道过许多难忘的新闻人物。

因过去多年从事文学写作和评论,后来将文学塑造人物的多种手法运用于新闻采访写作,感到帮助很大。

如1998年,闽北地区比长江流域提早两个月发生了百年不遇的“622”特大洪灾,当时笔者从一条事件性短消息中发现了新闻人物线索,立即向领导提议组成摄制组前往拍摄,经过深入挖掘,并运用文学典型化手法,创作了人物纪录片《桥的故事》。

该片讲述村支书吴友农一家两代
2013年第2期(总第102期)I东南传播

L 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