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语文专题散文阅读试题(附答案)
专题十六散文阅读 [学法――抓住形神,品味情思] [视情选学,有备无患] [把握文体特征] 明结构,快读文;知特点,准做题一、散文的定义现代散文有广义和狭义两种理解。

广义的散文,是指与小说、诗歌、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是指诗歌、小说、戏剧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学性的散行文章。

除以议论抒情为主的散文外,还包括通讯、报告文学、随笔杂文、回忆录、传记等文体。

随着写作学科的发展,许多文体自立门户,散文的范围日益缩小。

狭义的散文是指文艺性散文,它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

本专题所讲的就是狭义的散文。

二、散文的特征散文的文体特征概括来说就是“形散神聚”。

所谓“形”应指散文中用来表情达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

“形”的“散”体现在联想的广泛、时空的纵横等方面,但目的却是统一的――用来表现理念、抒发情感、阐述哲理、表达志趣、寄寓情趣等。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神聚”。

例如,《窗》就是通过描述一系列与窗相关的事物来阐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过写景来抒发情感,《说不尽的狗》就是寄寓一种生活、艺术和思想中蕴含的情趣。

三、散文的分类通过对几年来高考现代文阅读选文的分析,根据写作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把散文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一)写景状物类写景状物散文是一种篇幅短小、题材广泛,通过描写特定的景或物的形态、色彩、神韵等特点,来表现作者内心情感、人生理想和生活情趣的散文。

1.体裁特点其主要特点有: (1)既描绘景物的色彩、形状、声音,让景物具有立体感,也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味觉等多种感觉描摹景物,突出其可感性。

(2)既变换观察角度,让景物形态具有全景感,也描写景物变化,突出景物形态的丰富性。

(3)既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扩大想象空间,也运用比喻、对比等手法,突出景物特点。

(4)情景关系富于变化。

①以景勾连情思:如“景物依旧,但时光流逝、人事已非,自然能生出伤感怀旧的情感”。

②以景渲染气氛:精心描绘经过选择的景致,就能营造出某
种氛围,即使不直抒胸臆,情感依然能够传达出来。

③因景的变化而生的情思:景物本身会有变化,而使人产生欢愉或悲愁等种种不同的情思。

④寓情于景:利用想象、联想,作者将主观的情感直接寄托在景物之中,所描摹的景物都充满作者当时的情感。

⑤取代表性的景以凸显情:作者描写的景本身已具备明显的象征意义,如月的阴晴圆缺,如草的春风吹又生,如水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融情于景就显得自然,也能引发读者共鸣。

(5)常见的结构形式①静赏式:进入经典――依次静赏――赏景联想――离开景点。

特点:赏景的缘由;多角度的写景;使用联想,用抒情的方式来深化主题。

②情索式(以情味线索来连缀景物):情的缘起――情的积蓄――由情及人――情的归结。

特点:看似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将景物特征分解成若干方面,从这几个方面进行抒情。

③象征式:物的概述――物的性格――由物及人。

特点:用物来象征人,形在写物,旨在写象征之人;卒章显志;篇末点题。

④怀念式:睹眼前景――思从前景(人、事)――抒怀念情。

特点:借联想和想象写怀念之物,表达寄托的情思。

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从一景联想到相关的另一景,且另一景中寄托着作者的主要情感。

(二)议论说理类以发表议论,阐述道理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说理散文。

议论说理类散文是作者对现实生活的领悟,是人的思想火花在生活过程中的表现,它不是靠“三论”(论点、论据、论证),而是借助于感性具象来阐述道理。

议论说理散文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哲理散文等,具体特点: (1)内容的丰富性在思维形式上,议论性散文如天马行空,自由无羁,便于考生将平日阅读积累的大量知识,根据实际需要,精心选择那些鲜活生动的材料,恰到好处地运用于文中,使文章言之有物,内容充实,显示出知识性和趣味性,厚重耐读,更易于打动读者。

(2)语言的形象性它与一般议论文相比,文学色彩更浓厚,整体的文学性高于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观点,议论生动、形象,很有感染力。

(3)表现形式的多样性在表现形式上,议论性散文更加自由灵活,无拘无束,可记叙可议论,可描写可抒情,可引经据典,可发表见解。

描写使内容形象具体,记叙使列举材料清楚真实,议论使文章富于思辨、观点鲜明、主题明确,抒情则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作时可使用多种修辞手法,运用多种句式,使文章语言精辟、文辞华美,最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文字功底,展示自己的文采。

(三)文化游记类文化游记散文是指将科学研究的“理”与文学创作的“情”结合起来,或讲述文化知识,或感悟文化现象,或评析世态人情,既充满思考的智性,又不乏文化关怀和个人感受,行文缜密而不失活泼,结构自由而不失谨严的一类散文。

其特点有: (1)取材上的文化性即所写对象是文化意味突出、文化含量丰富的社会现象或自然景观,多借助名人、文化古迹,咏史怀人,阐发作者对此的认识和评价,有时在此基础上联系现实,借古讽今,引发人们对历史、现实、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

(2)文化意识强烈即明确地从文化角度和文化意识来表现对象。

(3)文化解剖具有穿透力即以独立的文化思考和深刻的文化思想来解剖事物的特征和发掘现象的本质。

在行文上具有文化韵味,主要体现在语言风格上。

(4)文化游记散文和抒情散文存在交叉关系如作者在记游过程中常常通过写景状物表达自己的情感。

但是,大部分因景抒情的散文,景常常只是一个引发感情的触发点,而游记则不论抒情色彩如何浓郁,总要摹山拟水,总要描述自然景观和与之相联系的人文景观。

(四)写人记事类写人记事类散文是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人物、事件为主要表述对象,借写人记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感情、感悟的散文。

写人的散文,着意于刻画人物鲜明的思想性格;记事的散文,致力于发掘所叙之事的实质。

其特点主要有: (1)写人记事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2)记事散文很少有单一、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常将若干零碎、琐屑的生活片段组合成篇,而这些片段又以一线贯串,来反映一个主题;记事散文所记之事一般来说都比较平凡,讲究以小见大。

写人散文所写或是一个人,或是几个人,或是一类人,或是几类人,甚至是几者的综合。

人物形象的塑造通常是通过叙事、人物描写来完成。

(3)写人、叙事往往不可分离,文中的人、事都来自于生活,而并非虚构。

无论写人还是叙事,其目的都是抒发感情,阐明事理。

(4)写真人真事,不虚构不夸饰,语言朴实,感情真切。

学案1 结构思路分析类2大题型高考对文章的结构和思路的考查,大多与文章的段落、句群相联系,考查文章结构、段落结构、
段与段的逻辑关系、句与句的逻辑关系等。

“分析结构思路类”试题在高考散文阅读中出现频率较高,此类试题与《考试说明》中“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考点相对应,着重考查考生的分析综合能力。

按照分析对象分类,这种题型主要有两类:一类是按线索梳理文章行文思路的,一类是分析文章开头句段、中间句段或结尾句段在全文中作用的。

题型一整体行文思路分析(按线索梳理)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的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结构体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行文线索以及段落的关系与安排。

它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安排结构安排关系类型子类型具体特点相承关系承接关系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哲理散文的层层相递递进关系相并关系并列关系文章材料之间是平行的,它们之间或并列或对照对照关系相属关系总分关系先总说再分说,或者相反分总关系 2.材料组织材料组织的方式: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感情、事物、人物、思绪、景物、行程、时间、空间等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常见设问方式] 2015年湖南高考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2012年重庆高考文章主要写了画家老刘的“太阳梦”,请就此梳理作者的写作思路。

2012年大纲卷这篇文章是怎样构思的请简要分析。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描写×××的景色,却从另一面写起,这样安排材料好不好请简析。

(2)本文主要写了几幅画面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 (3)文章的情感线索是怎样的请分条列出文章情感发展变化的情况。

(4)作者围绕什么写了哪些事
[例一] (2015?湖南高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童年随之而去(节选) 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 回家??!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家庭教师是前清中
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原卷如此。

应为“朗朗上口”――编者注)。

某日对着案头一只青瓷水盂,不觉漏了嘴,老夫子竟听见了,训道:“哪里来的歪诗,以后不可吟风弄月,丧志的呢!”一肚皮闷瞀的怨气,这个暗趸趸的书房就是下不完的雨,晴不了的天。

我用中指蘸了水,在桌上写个“逃”,怎么个逃法呢,一点策略也没有。

满船的人兴奋地等待解缆起篙,我忽然想着了睡狮庵中的一只碗!那饭碗却有来历――我不愿吃斋,老法师特意赠我一只名窑的小盂,青蓝得十分可爱,盛来的饭,似乎变得可口了。

母亲说:“毕竟老法师道行高,摸得着孙行者的脾气。

” 我又诵起:“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

”母亲说:“对的,是越窑,这只叫?D①,这只色泽特别好,也只有大当家和尚才拿得出这样的宝贝,小心摔破了。

” 每次餐毕,我自去泉边洗净,藏好。

临走的那晚,我用棉纸包了,放在枕边。

不料清晨被催起后头昏昏地尽呆看众人忙碌,忘记将那碗放进箱笼里,索性忘了倒也是了,偏在这船要起篙的当儿,蓦地想起:“碗!” “什么”母亲不知所云。

“那饭碗,越窑?D。

” “你放在哪里” “枕头边!” 母亲素知凡是我想着什么东西,就忘不掉了,要使忘掉,唯一的办法是那东西到了我手上。

“回去可以买,同样的!” “买不到!不会一样的。

”我似乎非常清楚那?D是有一无二。

“怎么办呢,再上去拿。

”母亲的意思是:难道不开船,派人登山去庵中索取――不可能,不必想那碗了。

我走过正待抽落的跳板,登岸,坐在系缆的树桩上,低头凝视河水。

满船的人先是愕然相顾,继而一片吱吱喳喳,可也无人上岸来劝我拉我,都知道只有母亲才能使我离开树桩。

母亲没有说什么,轻声吩咐一个船夫,那赤膊小伙子披上一件棉袄三脚两步飞过跳板,上山了。

船里的吱吱喳喳渐息,各自找乐子,下棋、戏牌、嗑瓜子,有的开了和尚所赐的斋佛果盒,叫我回船去吃,我摇摇手。

这河滩有的是好玩的东西,五色小石卵,黛绿的螺蛳,青灰而透明的小虾……心里懊悔,我不知道上山下山要
花这么长的时间。

鹧鸪在远处一声声叫。

夜里下过雨。

是那年轻的船夫的嗓音――来??……来??……可是不见人影。

他走的是另一条小径,两手空空地奔近来,我感到不祥――碗没了!找不到,或是打破了。

他憨笑着伸手入怀,从斜搭而系腰带的棉袄里,掏出那只?D,棉纸湿了破了,他脸上倒没有汗――我双手接过,谢了他。

捧着,走过跳板…… 一阵摇晃,渐闻橹声?G乃,碧波像大匹软缎,荡漾舒展,船头的水声,船梢摇橹者的断续语声,显得异样地宁适。

我不愿进舱去,独自靠前舷而坐。

夜间是下过大雨,还听到雷声。

两岸山色苍翠,水里的倒影鲜活闪袅,迎面的风又暖又凉,母亲为什么不来。

河面渐宽,山也平下来了,我想把碗洗一洗。

人多船身吃水深,俯舷即就水面,用碗舀了河水顺手泼去,阳光照得水沫晶亮如珠……我站起来,可以泼得远些――一脱手,碗飞掉了!那碗在急旋中平平着水,像一片断梗的小荷叶,浮着,汆着,向船后渐远渐远…… 望着望不见的东西――醒不过来了。

对母亲怎说……那船夫。

母亲出舱来,端着一碟印糕艾饺。

我告诉了她。

“有人会捞得的,就是沉了,将来有人会捞起来的。

只要不碎就好――吃吧,不要想了,吃完了进舱来喝热茶……这种事以后多着呢。

” 最后一句很轻很轻,什么意思现在回想起来,我的一生中,确实多的是这种事,比越窑的?D,珍贵百倍千倍万倍的物和人,都已一一脱手而去,有的甚至是碎了的。

那时,那浮汆的?D,随之而去的是我的童年。

(选自《哥伦比亚的倒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有删节) [注] ①?D(wǎn),一种敞口而深的食器。

也作“碗”。

综观全文,从情节的发展分析“我”的心理变化。

(6分) [自主尝试] [解题指导] 本题以人物心理变化的形式考查文本的行文思路。

解答此题,首先要按照行文顺序圈画并归纳概括与“我”有关的情节,然后抓住本文线索既有时间线索又有情感线索,关键是在时间线索下揣摩分析“我”在每件事情中的心理状态(情感线索):刚离开睡狮庵,是终于回家了的兴奋;发现忘带?D,固执而任性地要拿回?D,不因即将开船和众人等待而妥协;等?D时,因耽误众人时间和劳烦船夫而心生懊悔;再次拿到?D 时,对船夫心怀感激,并对自己的行为有了自省;?D飞掉时,则是对?D的惋惜、对母亲和船夫的自责;而母亲一番劝告,引发了“我”
更深层次的思考。

最后分条作答即可。

[参考答案] ①兴奋地回家,登船时发觉忘带心爱的?D,固执而任性的“我”执意要取回,不肯妥协。

②等?D时,心生懊悔,得?D后,心怀感激,“我”有了自省。

③失?D后,“我”觉得难以面对母亲与船夫,既惋惜又自责;母亲的劝慰与教诲,引发了“我”更多的思考。

[解题方略] 行文思路分析“5字诀” ――明确题材,把握全貌通过阅读,明确散文题材,是写人叙事、写景状物,还是阐发哲理,概括文章主要叙述了什么事情或者谈的是什么问题,不同的文章题材,行文思路有所不同。

――圈点勾画,抓关键语在通读时要善于捕捉文本中体现时间、空间、人物、事件、感情的句子,以及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

――抓住线索,理清思路思路是作者思维的轨迹,如能找出贯串全文的线索,就能很快理清文章的思路。

散文的线索类型主要有:具体事物线、人物线、中心事件线、思想感情变化线、时间推移或空间变化线、作者的所见所闻线等。

――合并段落,概括要点要针对文章的内容,进行认真思考,逐段分析文章的段意,再看哪些段落集中表达一个意思,划分出层次,理清文章各个段落之间的联系等内容。

具体做法是寻找段落中的明显信息,如开头总起句、中心句、结尾总结句、承上启下的过渡句等,它们往往就是段意的提示。

另外,段落中的议论抒情句往往有助于我们加深理解段意,因此需加以关注。

无明显信息的段落,应该通读全段,找出概括性语句关键词语,分析合成段意。

这些都没有时,要考虑句间的关系,先划分层次,概括出各层意思,再综合成段意。

当然分类合并时要根据题干要求的方向。

然后理清每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进而理清段落层次之间的关系。

――运用模式,组织答案常用答题模式:首先写了……,其次写了……,最后写了……。

题型二局部思路的分析(句段作用分析) 局部思路的考查,即题目往往不是要求总体分析,而是选择“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分析其在全篇结构思路中的作用,形成了考查散文行文思路的特色题――句段作用分析题。

这种题型,看似考查局部,实则是以句段为切入点,考查对全文结构思路的把握。

因此,在把握住所给句段的要点后,就要看它与全文在内容、主题、情感和构思方面的内在联系,如结构间的总分、铺垫、并
列、对比、反衬关系。

只有把这个联系找出来,才能答好答全这类题。

[常见设问方式] 2015年山东高考简析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2015年湖北高考文章第②段引用波德莱尔散文诗《头发中的半球》的片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015年重庆高考文章末段写西红柿为什么说“味道格外甜美”和“迄今吃过的味道最美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其他设问方式: (1)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好处、效果、目的、用意、妙处等) (2)说说画线处的句子在文中的好处。

(3)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一段或句 (4)某段或句删去行不行为什么 [例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耽在磁器口的光阴向狸狸离开重庆已有三年,我仍不时想起那个湿漉漉的城市,想起清晨中的南山,想起沙坪坝广场上黄昏里的行走,想起我的烟雨迷蒙的磁器口,永远的磁器口。

我已望不见它,却知道它仍旧在重庆城西,头微微偏着,左手轻轻挽着嘉陵江水。

这个曾经的水陆码头,嘉陵江下游的物资集散地,民国时期变迁成的着名瓷器产地――它因此而得名,就如此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那时候我真是青春年少,一不耐烦就将书本一推,径直出学校后门搭车去磁器口。

磁器口的大门横立在马路中间,敞敞亮亮的,任由各式车辆在其中来来往往。

磁器口的正街从上往下,将世界剖为迥然不同的两个:半条街住着的磁器口人,靠在时间的背后,坐在低矮的檐下,嗑着瓜子,闲聊着天,不曾看三三两两过往的行人一眼,他们是磁器口的昨天;走下一段陡峭的石梯,整个繁华的热闹的磁器口闹市就近在眼前了。

茶馆是磁器口大街上旧时的影子,店堂很小,台下的人喝茶聊天,台上的艺人敲敲打打,唱着我们闻所未闻的曲子。

在离开重庆之前,我和朋友从茶馆门前经过,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在那些黑漆漆的板凳上坐上一小会儿,突然一阵接一阵砰砰的沙哑的胡琴声传来,那么近那么真切,我的心被揪紧了,那一刻我仿佛顿悟了我从未听懂的茶馆里的音乐,我知道离别即将来临。

…… 我终于离开磁器口了。

尽管如此,我仍然经常想起磁器口,想起那些兜兜转转的少年往事,想起不能回复的独一无二的大学时光,想起那些耽在磁器口里的光阴。

我就这样从青春的路口路过,来来回回地路过,直到最后一次路过,从此再也没有回去。

(有删改) 1.分析开头第一段在全文结构中的作用。

(4
分)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 ①总领下文,引出描写对象――磁器口。

(2分)②渲染了一种感伤氛围。

(2分) 2.文章第三段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4分)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 ①照应前面的“离开重庆已有三年”,并与结尾相呼应,使全文浑然一体。

(2分)②领起后文对磁器口的介绍。

(2分) 3.分析结尾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4分) [自主尝试] [参考答案] ①总结上文,照应开头。

(2分)②强化了对青春时光的怀念,表达了无法回去的痛惜之情。

(2分) [解题方略] (一)开头句段作用“5考虑” 1.开篇点题首段的作用往往是呼应题目,总括全文,点明题旨,或者表达与主旨相关的某种感情(奠定感情基调)。

2.引起下文引起下文;或与下文形成对照;或为下文做铺垫;或设置悬念,暗示下文解释;或运用特殊语言,以照应结尾。

3.奠定基调如果开篇即连续感叹,抒发强烈情感,那么即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4.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如果首段连续发问,那么,首段还兼有引人入胜或发人深思的作用。

5.景物开篇,烘托渲染文章开篇如果是景物描写,那么首段首句的作用从结构上看,它可能是铺垫作用;从景物描写上看,作用是烘托(多为衬托)、勾勒环境、提供背景、营造(渲染)某种气氛等。

答题模式:开头点题(照应文题,或首尾呼应),表现了……,渲染了……,自然引出下文,为下文叙写……事(人、物)做铺垫,使行文自然巧妙。

(二)中间句段作用“2思考”“1模式” 1.中间句段如果比较短,那么它只有在结构上的作用――承上启下(过渡)作用;前后呼应作用;或照应开头的作用;或呼应结尾的作用;或转换作用,是全文内容、思路的转折点;或引领或引起下文的作用。

(近几年高考题中间段从结构上考查多属此类。

) 2.中间句段如果比较长,而且描写的是选文的主要物象或论述的与情感有关的事情,那么,它在内容上的作用一般是扩展思路、丰富内涵、具体展示、深化主题或照应前文。

结构上一般是承上启下。

答题模式:文字本身要表达的内容(形象、主旨、情感等)与主体内容的关系(一般为因果、反衬、对比等关系)+结构作用(含相关结构作用的文本内容分析)。

(三)结尾句段作用“3思考” 1.首尾呼应(照应)而结构完整,揭示并深化主旨或总结全文,点明题旨,深化中心。

2.有暗示主题或强化作
者感情的作用。

3.委婉含蓄,意在言外,发人深思。

特别提示:要注意与句段作用相近的题型。

文中引述性、插入性材料的作用题,其答法分三点:①对当前段落的作用;②对全文主旨、结构的作用,如拓展思路,使思路灵活多变,丰富了文章内容等;③引述性、插入性自身特点所带来的文学性、文化性等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25分) 生死之间雷抒雁①一位墨西哥的作家曾说:“死亡不是截肢,而是彻底结束生命。

”是的,即使一个人的手不慎失去了,残肢还会提醒他手曾经的存在。

死亡,如雪的融化,雾的消散,云的飘移,永远没有了,没有了。

②可是,记忆没有随着死亡消失,每天,一进房门,你就寻找那张让你思念、惦记,你如此熟悉的面孔。

如果没有找到,你会情不自禁地喊一声“妈妈!”然后,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找,看她是在休息还是在操劳――是在洗那些永远洗不完的衣物,是在为孩子们做晚饭,还是在专注地看电视可是,这一回,你的声音没有得到回应。

房子里空荡荡的,她不在。

看着墙上那张照片,你知道她已永远离开了。

那张一直带给你欢乐的母亲的照片,你突然发现其中竟有一缕忧伤。

难道,照片也有灵性,将她对你无微不至的关怀凝聚在目光中③我不愿再走进母亲的房间,不愿触动她老人家遗留下的衣物,就让它原样留存着,任灰尘去封存。

唉,每一件遗物都是一把刀子,动一动就会刺伤那脆弱的神经。

④日子一天天过去,我不再流泪。

谁不知道死是人生的归宿!生,让我们给生命打了一个结,死,便是一种解脱。

妻子这样安慰我,儿子也这样安慰我。

他们很快就从痛苦中跳出来,忙忙碌碌,快快乐乐,去干他们自己的事,好像母亲的离世已是很久以前的事了。

母亲的死,给他们留下的只是短暂的痛苦,并没有留下伤口,而在我的心里,却留下了很深的伤口,有很多的血流出,我常常按着胸口,希望那伤口尽快愈合。

可是很快我发现,愈合的只是皮肉,伤痕的深处无法愈合,时常会有疼痛蔓延开来。

⑤我永远不会忘记2001年9月6日下午5时,在中国作协的会议室学习讨论的过程中,我以一种近乎失态的焦灼,希望会议早点结束,然后迫不及待地奔向母亲的住处。

快到家时,我打电话给家里,想马上听到母亲的声音。

铃声空响,我希望她是到楼下散步去了。

⑥推开门,像往常一样,我喊了一声“妈妈”,无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