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85826fd2ad51f01dc281f1f5.png)
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问题?
欧洲中世纪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一教皇的权威
• 12世纪基督教规定了宗教仪式有七种:洗礼、坚 振礼、忏悔礼、圣餐礼、终敷礼、婚礼、授职礼。 除授职礼外,是普通百姓直至王公大臣必须施行 的。生活在西欧社会各阶层的人,无论是国王, 还是领主,无论是骑士还是普通百姓,必须在这 一宗教的框架内思想与生活。人的一生,从出生 到婚配、一直到死都有专门的宗教仪式,甚至连 日常生活吃饭,都在宗教的控制之下。各种习俗 都打上深刻的宗教烙印。
一 教皇的权威
教皇和教会在宗教领域具有绝对权威
一 教皇的权威
• 生活在中世纪的西欧人,他们的一切(肉 体与心灵)全部被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生 活是苦闷的、是悲哀的、是压抑的,他们 不能有追求,不能有自我,不能有思想。 他们体会不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总之, 生命的一切都是为了上帝,或者说是为了 上帝的代表教皇和教会而活着。罗马教皇 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 那么怎样赎罪,使灵魂得救?罗马天主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 “义人”的含义:灵魂得到拯救的人。 • “因行称义”的含义:信徒们只有遵守教会制订的教阶制度和复杂的 圣礼制度,才能获得灵魂的解脱。 • 灵魂得救的途径:持斋、守贞、安贫、乞食、忍让、服从教会、遵守 教规、购买赎罪券(自我惩罚),进入修道院是最佳途径。每个人都 应该过苦行僧的生活,不应该追求物质财富。作为一个生活在西欧的 天主教徒,要经常参加各种宗教仪式和活动,听从教会的各种安排, 还应该把自己的财产捐献给教会,通过这种不断的赎罪,以求得灵魂 得救。 • 教徒是否能得救,关键在于他是否听从教会的安排,遵守教会的各种 规章仪式。 • 在“因行称义”说法中,教会扮演什么角色? • 灵魂能否得救的关键地位。(遵守教会的制度) • “因行称义”这种主张的实质是什么? • 实质:精神独裁。把教徒紧紧束缚在教会的控制之下,听命于教会的 安排和统治。在这一主张下,人们失去了个人自由,教会、教皇的权 威地位得到强化,加强了对人们的思想控制。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
![岳麓版历史必修三第13课_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52f871e8102de2bd960588d4.png)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①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性质: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 结果: ②结果:产生了新教和新教会 不受教皇管辖, 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 牧师代替神父, 牧师代替神父,一切仪式从简 神职人员允许结婚 人人有权读《圣经》 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以通上帝
一、中世纪欧洲天主教的地位和特权 欧洲的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笼罩着宗教 欧洲的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笼罩着宗教 中世纪曾经被后人称之为 灵光的“黑暗时代” 灵光的“黑暗时代”。以罗马教廷为首的天 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主教会,处于当时欧洲“万流归宗”的地位, 不仅支配文化教育,而且干预国家政治。 不仅支配文化教育,而且干预国家政治。天 主教统治下的人们, 主教统治下的人们,基本上既是一个国家的 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臣民,也是教会的子民。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 、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
欧洲宗教 改革第二 位伟大人 物加尔文 《 加 基 尔 督 文 教 著 原 作 理 》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13课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挑战教皇的权威
![高中历史备课参考 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97f9e4d79e314332396893af.png)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经济方面: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2)思想方面:文艺复兴席卷欧洲以后,各国的人文主义思想十分活跃。
(3)教会搜刮:1517年教皇以修建教堂为名兜售赎罪卷。
2.1517年为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卷,马丁·路德发表《关于赎罪卷的功效》(即《九十五条论纲》)解开了宗教改革运动的序幕。
3.思想主张(1)强调因信得义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这一思想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上的自主权,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2)宣称赎罪卷的功效微不足道,只要内心真诚悔罪,就能得到赦免。
4.意义(1)宗教改革运动在德意志拉开了序幕,这是一场反对天主教会的社会、思想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新教登上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著作:1536年出版的《基督教原理》2.主张(1)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先定论,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积极意义:他的学说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在西欧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泛传播,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2)加尔文的新教活动富有时代特色,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
1.有一位英国著名哲学家曾经明确指出“16世纪(欧洲)的宗教改革,是一次心灵追求自由的运动。
”下列言论能够佐证这位哲学家观点的是()A.赎罪券“增加的仅仅是贪婪之心”B.“每一个人都可以是自己的牧师,’C.“上帝的恩典不是赐给所有的人”D.“教皇没有免除任何罪孽的权力”【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宗教改革。
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与迁移能力。
材料信息反映的观点是因信称义,即只要内心信仰即可以得到上帝的拯救。
故B项符合题意。
2.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3 第三单元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件(共29张PPT)](https://img.taocdn.com/s3/m/d3268ea851e79b8968022684.png)
A.教会是否腐败 B.信仰是否必要
C
C.信徒能否仅仅依靠信仰得救
D.《圣经》能否作为信仰的基础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练习巩固
2.16世纪以前的欧洲,当你问:“你是什么
人?”,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家族的。”;16
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天主徒”或“我是
新教徒”。18世纪后,得到的回答是“我是某国
中世纪的火刑柱
思想:垄断人们的意识形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领域 必要性
可能性
经济 政治
最大的封建主 教权高于王权,腐败
文化 禁锢思想
导火线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讨论:15-16C 转型下的欧洲
例2材料1 “14-15世纪,在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城市已经稀疏地出 现了资本主义生产的最初萌芽。”新兴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追求 发财致富的梦想受到教会轻商思想的严重阻碍。
中学西渐
同时传教士又把中国文化(儒家思想)带到欧 洲,为启蒙运动提供支持,形成中学西渐。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三、宗教改革的影响
例4材料1 宗教改革时,英国国王亨利八世没收教 会财产出售给贵族和租地农场主,得到土地的人 往往以资本主义方式经营土地。这部分教会土地 的资本主义化加速了英国的资本主义发展。
兜售赎罪券
经济:欧洲最大封建主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材料2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 国王权力犹如月亮,它的光 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问2:据材料可知,教皇与国 王的权力如何?
卡诺莎之辱
政治:教权凌驾于王权之上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的背景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文化史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33783a4ebe1e650e52ea998d.png)
具体体现:森严的教阶、繁琐的仪式;僵化的教规、贪婪 的敲诈
2、文艺复兴运动宣扬人文主义, 起到了思想解放的作用。
二、宗教改革运动
(一)马丁.路德改革(德国) 1、直接原因:
1)罗马教会宣扬因行称义; 2)教皇向教民兜售赎罪券
2、改革内容:
1)主张“因信称义”学说,认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 不能靠善功、圣礼和神职人员 2)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宣称赎罪卷功效微不足道, 只要内心真成悔罪,就能赦免 3)创立反对罗马教皇的新教 《马丁路德教》
真题练习三
(2013广东学业57).欧洲中世纪的绘画作 品中很少留有作者的姓名,但到文艺复兴 时期,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在自己的作品中 留下签名,甚至将自己的形象绘入其中。 这反映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 A.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B.对 宗教权威的认同 C.对教会腐败的批判 D.对 现实生活的逃避
真题练习二
(2010广东学业57).文艺复兴时代的薄伽丘在 《十日谈》中描绘了形形色色的人物,包括国王、 贵族、教士、仆人、贩夫走卒等。其中,他集中 批判了教士,这是因为( )
A.教士是封建时代最底层的职业 B.当时的社会已经普遍不信仰宗教 C.教士的权威受到宗教改革的冲击 D.教士是当时宗教禁欲主义的代表
提高自身社会地位、追求平等;加强资本积 累; 惜时如金
(二)加尔文改革(法国) 1、直接原因:德国宗教改革运动风靡全欧,许多国
家先后接受新教。
2、改革内容:
1)出版《基督教原理》,反对 上帝预定获得永生和成功的人,他的 天主教的等级观念 ,否定教皇 内心充满对上帝的信仰,而他的道德行为、 权力,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 宗教生活、日常工作等必定是具备勤奋、友 得救.(称新教百科全书 ); 【问题探究】联系加尔文先定论谈谈你怎样 爱等美德(善功)。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 理解“它从神学角度论证世俗活动和个人奋斗 成先定论 ; 把劳动、放贷生息、聚敛财富说成是教 徒获得上帝恩宠的唯一手段 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3) 建立不受制罗马教皇的政教 合一的加尔文教; 4)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传教士 加尔文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25621a1d02020740be1e9b59.png)
材料三 14-15世纪民族观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 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而教会
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挠欧洲各国的统一,天主教
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化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材料四 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了宗教改革。文艺复
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 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
的最大影响是: 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 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 C、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
必要性呢?加尔文认为上帝虽然已经事先安排好了,
但他秘而不宣,教徒并不知道自己是选民还是弃民, 所以教徒首先要有坚定的信仰,确信自己是上帝的选 民,同时要坚忍不拔的履行上帝的诫命和召唤,这样 就必然会成功,会获救。
据材料分析加尔文先定论的积极意义
1)否定教皇的权威;
2)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做辩护; 3)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合理性; 4)为一些国家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
3)新教教会不受教皇控制;
2、宗教改革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1、动摇教皇权威, 打击天主教会势力; 2、进一步促进思想解放,发展人文主义; 3、冲破教会阻碍,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
1、16世纪西欧大陆宗教改革运动发生的根本原 因是: A、文艺复兴运动使人文主义深入人心 B、罗马教廷与西欧各国世俗王权的斗争白热化 C、新兴资产阶级要求冲破封建神学思想的束缚 D、剥夺天主教会的土地和经济特权
探究一
宗教改革运动兴起的原因
材料一 “物必先腐而后生虫,教会之所以出现改革的
诉求,皆因自身的腐败” ——摘自《西方宗教史》 材料二 14一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重商主义思想流行,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三挑战教皇的权威PPT课件(原文)
![岳麓高中历史必修三挑战教皇的权威PPT课件(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c08f512776eeaeaad0f33063.png)
古尔登,这个数目比德国皇室的年均收入高出好几 信仰耶稣就可得救,主张只要真诚,就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
——吴于廑《世界史》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倍,等于1497年德皇所征税额的21倍。德意志因此 把“信仰得救”发展成为“先定论”
• 新航路开辟——• 世界被发现(人追求现实生活幸福 3、我命令你在60天内收回《九十五条论纲》,否则你们这些异教徒一定会被处死!
↓ 着人们的思想和
• 宗教改革—— • 人文主义宗教观(人的精神自由) 道路
2、政治上四分五裂,没有形成强大的王权; 社会生活:人的一生离不开天主教 我的未来我掌控(我奋斗 我成功) 结合教材和前面所学知识分析加尔文是如何继承和发展马丁·路德思想的? 财富本身决不像某些蠢人所想的应予斥责。 世界被发现(人追求现实生活幸福) 只要真诚,每一个信徒都可以直接和上帝对话! 教士、三重冠、十字架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教皇的特权(或地位)
材料一:政治上
材料三: 中世纪的欧洲, 教会控制和禁锢
着人们的思想和
“教政皇治权:力好教比权太高阳,
思想:行动控,制任和何禁不符 合宗教教锢义着的人行为们都的被思认想为是
国王于权王力权犹如月亮,它 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宗教裁
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判所送上火刑架。
上帝的归上帝,凯撒的归凯撒
3、教会剥削沉重,罗马教廷与德国的矛盾异常尖锐。 1517年,马丁·路德发表了《九十五条论纲》,并与教皇展开了激烈的论战……
↓ 本质是为树立罗马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 思想上:打破了天主教会的精神垄断,
第13课 挑战教皇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9aa4c43510661ed9ad51f38b.png)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二、宗教改革的主要内容: 1、马丁· 路德的宗教改革
欧洲宗教 改革第二
2、加尔文的宗教改革 (1)著作: (2)内容:
位伟大人
物加尔文
(宗教观核心)
①“靠信仰得救”——先定论 (3)积极作用
A为资产阶级发财致富辩护
——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
B论证世俗生活和个人奋斗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C其学说在西欧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地区广泛传播,为以 后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要求: 1、知道马丁· 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 2、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教皇权力好比太阳,国王权力犹 如月亮,它的光是向太阳借来的。” ——教皇英诺森三世
注释:教皇一词拉丁语为“父亲”的意思, 教皇可以说是脱离世俗的最高权力者。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天主教的最高统治者,任职终身,驻在梵蒂冈
宗 教 改 革
文艺复兴的影响 腐败的教会阻碍了 背景 罗马教廷的剥削 资本主义的发展 教皇出售赎罪券 发表《九十五条论纲》 代表:马丁· 路德 主张“信仰得救” 意义:创立了路德教 传播和发展人文主义 影响 使西欧人从神权统治中解放出来 为启蒙运动做思想准备
你 知 道 这 些 邮 票 是 纪 念 谁 吗 ?
2、天主教会阻碍西欧资本主义发展(根本原因)
材料1:
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
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 向而驰。 想一想:上述材料反映了一个怎样的背景呢?
材料2:主教的俱乐部 油画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 在他们热情的参与下,保龄球运动已经颇为成熟了。教皇和红衣 主教团几乎都是意大利人,他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 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挑战教皇的权威
![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9b7151d86f1aff00bed51e63.png)
二.教皇权威的挑战者 ——加尔文宗教改革(瑞士;16’C)
加尔文其他思想主张(更激进): (1)建立民主教会,教职人员由民主选择产生, 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2)政教合一,不受教皇控制 (3)简化宗教仪式 加尔文教派在资本主义较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广 泛传播。
二、宗教改革过程
教派 主张
• • • • •
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 B.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 C.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 D.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
• 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 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 亮;宗教改革生,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 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这 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 A.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 • B.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 • C.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 • D.皇帝的权力在上升,教皇的权力在下降
二.教皇权威的挑战者 ——加尔文宗教改革(瑞士;16’C) 1.背景:马丁· 路德宗教改革的推动 《基督教原理》 2.著作: “信仰得救”、“先定论” 3.主张: 目的:否定教皇的绝对权威、特权。 实质:反映的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意识形态。
4.意义:①否定对教皇的盲从,否定封建主的特权,为资 产阶级发财致富作辩护。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意 识形态方面的依据(从神学角度) ②“先定论”并不排斥个人奋斗
《九十 五条论 纲》
《基督 教原理》
二、宗教改革过程
教派 宗教学说 目的和影响 确立教皇的绝对权威 教会特点
天主 教会
路德 教派
因行 称义
教阶制度 复杂的圣礼 不受教皇管辖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1bc5161cf78a6529647d5350.png)
二、挑战权威
从马丁路德的经历说起
马丁路德:16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 动的发起者。出生于富裕市民家庭,少 年时受到严格宗教教育,18岁时进入爱 尔福特大学学习法律。1505年进入奥古 斯丁修道院当上了修道士,后入神学院 学习。1512年获得神学博士学位不久应 聘为萨克森维登大学哲学和神学教授。 曾两次访问罗马,目睹了罗马教廷的腐 败,促使他改变了对天主教会的传统看 法并从事宗教改革。先后发表《罗马教 皇权》《论基督徒的自由》和《致德意 志基督教贵族公开书》。
第13课
【课标】
挑战教皇的权威
课标解读
★ 知道马丁· 路德、 加尔文的主要思想。 ★ 认识宗教改革时 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 知道马丁· 路德等 人的主要思想。 ★ 认识宗教改革时 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一、了解天主教
天主教的中心
圣彼得大教堂 世界上首屈一指的袖珍国家——梵蒂冈,尽管面积仅有 0.44平方公里,却是世界天主教的中心。
社会、思想改革运动.(性质) (2)它使人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带有 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3)改革后的新教与天主教、东正教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 面.
(二)加尔文宗教改革
1、加尔文提出了那些主张?
加尔文主张《圣经》的权威是至高无上的, 认为信仰得救,比路德更激进,提出了“先定论”。 所谓“先定论”就是上帝的永恒旨意,上帝创世以 来,就把世人分成“选民”和“弃民”,前者注定 得救,后者注定沉沦。人在现世生活中的成功与失 败,就是“选民”和“弃民”的标志。 ————刘祚昌《世界史》
德国首先发生宗教改革的原因
德国是教皇的奶牛漫画 罗马教皇对德 国的残酷剥削
(直接原因)直接 原因: 教皇向教民兜售 赎罪券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e3c9dfac0c708a1284ac850ad02de80d4d806d9.png)
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第一篇:第十三课挑战教皇的权威教案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知识目标:路德改革背景、原因、史实、历史意义;加尔文思想;认识加尔文教与后来西欧资产阶级革命的关系。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加尔文宗教思想及其鲜明资本主义特点难点:认识加尔文宗教改革与后来西欧资本主义革命关系导课:中世纪神学家教导人们,由于人类先祖亚当与夏娃偷吃了苹果而获罪,这桩原罪遗传给他们所有的后代。
由于人生来就有罪,所以人一生就要受苦,为了救赎自身罪孽,要不断鞭打自己。
以期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
中世纪的西欧,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
人们从生到死都和天主教发生密切关系。
教皇具有绝对权威。
对宗教持怀疑态度的人,被称为异端,要受宗教裁判所审判,受到鞭打甚至火刑。
路德和加尔文就是那时的神学宗教异端,最早站出来挑战天主教的权威。
一、宗教改革背景(即宗教改革开始于德国原因)材料:⑴天主教会把从事商业贸易和发财致富说成堕落行为,这种轻商思想与当时商品货币关系蓬勃伐善的趋势背向而驰。
⑵中世纪西欧的罗马天主教会是封建主阶级的精神统治工具,它给封建制度披上了神圣的外衣,为封建统治辩护。
天主教会也是各国最有势力的封建领主,拥有天主教世界地产的1/3。
教会还是各国的特权组织,成为西欧国家实行政治统一的障碍。
⑶据估计,1521年教廷内部有2000多个神职可以用金钱买到。
教会内部贿赂成风,教皇的选举与贿赂,争权夺利结成了不解之缘,几乎所有的教皇都是靠贿赂当选的。
⑷文艺复兴唤醒了沉睡的人们,理性高于信仰的人文主义宗教观逐渐兴盛,罗马教皇至高无上的权威开始受到挑战。
问:阅读上述材料分别从经济、政治、思想概括 16C 宗教改革的背景?生回答后,师概括:1、经济:德国资本主义经济有了一定发展2、政治:天主教会的腐败及对德国的剥削阻碍资本主义发展(16世纪初,德国谚语“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展示图片A、教皇拿着桶去挤一头很壮的奶牛的奶。
B教皇任然拿着同样的桶挤比第一头奶牛瘦了的奶牛的奶。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1ca8e1fd524de518964b7d97.png)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 宗教改革的基本要点:
否定教皇的绝对权威
《圣经》为信仰的最高准则
废除教阶制度、简化宗教仪式 神职人员可以结婚、生活节俭 教随国定……
◆ 宗教改革时期的人文主义含义:
反对天主教会的宗教特权,提倡人的个性解放, 使人从罗马天主教会的精神枷锁中解脱出来, 获得更多的个人自由。
罗马教会 因行称义
教徒
马丁· 路德 因信称义
上帝 教徒(信仰上帝) 直接对话、得救 使人获得精神自由 上帝
神职人员
间接对话、得救
本质是为加强罗马天主教会 的绝对权威,是为封建宗教 神学的精神垄断而服务的。
和灵魂得救自主权 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加尔文 (1509—1564),法国宗教改革 家,基督教新教加尔文宗创始人。 1536年出版《基督教原理》。该书对新 教教义作了系统的阐述,加尔文提出“先定 论”,认为人是否得救皆由上帝事先决定,与 本人努力无关;上帝的选民注定能得救,上帝 的弃民一定要遭殃。 他主张允许经营致富、借贷取利;反对教 阶制,主张民主选举教职人员,建立民主的廉俭 教会,适应了新兴资产阶级激进派的要求。 1559年,他在瑞士创办日内瓦学院,培养 传教士。学院训练出来的传道人分布于欧洲一 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
中世纪的欧洲,教会控制 和禁锢着人的思想和行动,任 何不符合宗教教义的行为都被 认为是叛逆和异端,随时会被 宗教裁判所送上火刑架。 中世纪的火刑柱
欧洲宗教改革:挑战教皇的权威
油画《主教的俱乐部》
主教的宫邸艳丽奢华,追随者们在一同“探讨”球艺的问题。他 们把教会变成了一个奢靡的俱乐部,优雅的谈论着艺术、音乐和 戏剧。却少有提及信仰的问题。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3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https://img.taocdn.com/s3/m/fb531cee524de518964b7d90.png)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一、开端——马丁.路德
1、背景:
①原因:罗马教廷对欧洲实行封建政治、经济和思想压迫;分裂的德意志地区所受压迫最为严重;
②条件:文艺复兴促进思想解放;③导线:1517年教皇兜售赎罪券
2、路德主张:因信称义,信仰得救;最高权威是《圣经》不是教会;世俗王权高于教权;反对赎罪券。
3、影响:揭开宗教改革序幕;路德新教派确立。
二、扩展——加尔文
1、代表作:1536年《基督教原理》
2、主张:①信仰得救,②“先定论”
3、与路德主张比较:①相同点:信仰得救;《圣经》是最高权威;简化宗教仪式;②不同点:主张先定论,鼓舞资产阶级的进取精神,更加符合资产阶级的利益。
三、历史意义
1、宗教改革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运动,否定了天主教会的绝对权威,从更广的社会层面、更深的心灵角度传播了人文主义。
2、确立了适应资产阶级的新教;
3、促进了启蒙运动、民族国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社会进步。
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
![挑战教皇的权威岳麓版](https://img.taocdn.com/s3/m/8510dd54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38.png)
欧洲##改革:挑战第1教4课皇的挑权战教威皇的权威
出售免罪券 1517年,通过行贿当上大主教的亚尔伯特为了偿还行贿欠下的巨款,自愿充当教皇 的代理人,在德意志推销"赎罪券".他宣扬道,只要支付金钱,就可以被上帝赦免本人和死 去的亲属的罪孽,死者的灵魂就能升入天堂.
欧洲##改革:挑战第1教4课皇的挑权战教威皇的权威
欧洲##改革:挑战第1教4课皇的挑权战教威皇的权威
日内瓦大学 1559年,加尔文创办了日内瓦学院〔即后来的日内瓦大学〕,学院训练出来的传 道人分布于欧洲一些国家,其影响力遍及欧洲各国.在17世纪前,日内瓦大学只是一个 拥有神学院和人类学学院的小学校.到了18世纪,医学院和自然科学院相继成立.19世 纪中期,政治学院和社会学学院也加入到其中.现为瑞士第二大公立大学.
④都反对因行称义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欧洲##改革最大的功绩是 天主教会受到沉重的打击 B. 推动了希腊罗马文化的发展 C. 提高了封建君主的地位 D. 为欧洲走向现代社会创造了条件
欧洲##改革:挑战第1教4课皇的挑权战教威皇的权威
本课小结
天主教会 日益阻碍 欧洲资本 主义的 发展
马丁·路德的 "因信称义"
## 改革
加尔文的 "先定论"
新教摆脱了 罗马教廷的 控制,推动了 资本主义的发 展
课堂设问
第14课 挑战教皇的权威
阅读教材的“解析与探究”。请思考:“因行 义”、“因信称义”和“信仰 救”三种学说有什么异同?
欧洲##改革:挑战第1教4课皇的挑权战教威皇的权威
国〕
基督教 〔诞生于公元一世纪的罗马帝
第一次分裂 1054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3课挑战教皇的权威【课标要求】知道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学习重点】马丁路德和加尔文的宗教主张。
【学习难点】宗教改革产生的原因。
【知识梳理】一、马丁·路德与《九十五条论纲》1、背景:(1)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各国的思想十分活跃,一些虔诚的天主教徒也受到很大影响。
(2)马丁·路德强调的学说,主张人只有靠才能得救,不能靠、和。
他的思想使人获得和,带有鲜明的色彩。
(3)1517年,教皇以修教堂为名向教民兜售,搜刮民财(改革的导火线)。
2、经过:1517年马丁·路德张贴《》,反对赎罪券,宗教改革的序幕首先在拉开。
3、影响:(1)是反对改革运动。
(2)改革后创立的教登上了欧洲历史舞台,与原来的教、教形成三足鼎立的新局面。
【思维拓展】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二、独树一帜的加尔文1、背景:马丁·路德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的推动作用。
2、主张:(1)1536年,出版《》一书,主张只有依靠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统治人民的权力。
(2)把“依靠信仰才能得救”解释成论,认为人的一切都是先定的,人的意志,这是加尔文宗教观的核心。
3、意义(1)加尔文的先定论否定对的盲从,也否定的特权,在宗教改革时期具有积极作用。
(2)为发财致富做辩护,在西欧广泛传播,为以后的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
【思维拓展】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色彩的?三、影响:欧洲宗教改革家用挑战以教皇为首的宗教权威,为西欧社会的、为人类不断认识自己的历史写下了发人深省的一页。
【重点难点解析】1、宗教改革的背景和影响如何?背景:(1)政治方面:天主教会在西欧社会垄断了一切(政治统治和精神统治)。
教会的独裁和腐败引起各国人民普遍不满。
(2)经济方面(根本原因):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资产阶级要求摆脱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天主教会和神学。
(3)思想方面:文艺复兴的思想解放潮流席卷欧洲后,人文主义思想也使天主教徒受到很大影响。
(4)直接原因:天主教会腐败,1517年教皇利奥十世印制大量“赎罪券”向教民兜售,引发宗教改革。
积极影响:宗教改革是一场在宗教外衣掩饰下发动的反对封建统治和罗马教皇神权统治的政治运动。
它打击了西欧的封建势力,摧毁了天主教的精神独裁,新教成为了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并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重大影响;在文艺复兴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了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了西欧各国民族文化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新兴民族国家的发展。
消极影响:导致宗教迫害和宗教纷争愈演愈烈。
2、马丁·路德和加尔文宗教改革的异同相同点:都是西欧早期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斗争,都采取神学异端的形式,都得到社会广泛支持,都反对天主教神学,都否认教皇权威,对教会信仰、制度、仪式都有不同程度的改革,都主张信仰得救,体现了人文主义精神。
不同点:马丁·路德改革引发农民战争,使天主教会势力受到学生打击,封建诸侯取代教皇,确立“教随国定”原则。
加尔文宗教改革倡导先定论,建立民主教会,更适应资产阶级激进派要求,其思想为以后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意识形态方面的依据和理论武器。
【预习检测】1.16世纪初,德国有一句谚语说:“德国是教皇的奶牛。
”这说明了A.罗马教皇对德国搜刮掠夺 B.罗马教皇对德国的重视C.德国的畜牧业发达 D.德国与教皇的关系密切2.“必须训示基督教徒,如果他们看见—个贫苦困难的人置之不顾,而使用自己的钱去购买赎罪券,那么他所得到的不是教皇所应许的赦罪,而是上帝的愤怒。
”这段话最有可能出自A.彼特拉克 B.马丁•路德 C.加尔文 D.伏尔泰3.马克思在评论西欧宗教改革时说到:“它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
它把僧侣变成了俗人,但又把俗人变成了僧侣。
”文中的“它”反映的思想是A.“因行称义” B.“因信称义” C.“先定论” D.“理性主义”4.马丁•路德说:一个信奉基督的人不受任何事物的束缚,……他无须做任何事情,只要信奉上帝就可以丰厚地得到这些礼物。
他说这番话的目的是为了宣扬A.上帝的权威B.因行称义C.先定论D.因信称义“当钱投入钱柜丁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
……5.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有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对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A.反对兜售赎罪券 B.主张简化宗教仪式C.主张“信仰得救” D.希望结束分裂局面6.欧洲宗教改革期间,德国萨克森的一位大主教曾问马丁·路德:“你不信教皇,不信教阶和圣礼,那么你说,有罪的灵魂如何才能得救呢?”马丁·路德可能会说:A.关键在于信仰,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B.永生与永罚都是上帝先天定的,人的意志无法改变C.只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D.教皇是“两足禽兽",人民应起来粉碎教会这个邪恶势力7.加尔文指出:“一个人之所以发财致富,不在于他的品德、智慧或勤劳,而完全靠上帝的恩赐。
”这句话反映的观点出自A.《九十五条论纲B.“先定论”说C.“因信称义”说D.《基督教原理》8.右图为被誉为“欧洲宗教改革的第二位伟大人物”的加尔文,他的学说之所以能够在西欧广泛传播,主要是因为A.他宣传信仰得救,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B.他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C.他的先定论将上帝摆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D.他的学说符合当时新兴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愿望9.西欧宗教改革运动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大影响是A.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夺取了天主教会的土地和财产B.西欧各国的王权得到加强C.摧毁了天主教神学的精神统治D.促进了西欧各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合作探究】1、提起瑞士,人们不禁会浮想联翩,那里有世界最富有的银行;那里有最诱人的“瑞士名表”;那里有世界著名的旅游胜地日内瓦。
500年前,就在这片土地上,加尔文曾经在此奋笔疾书,写下了自己对时事、对宗教“不合时宜”的真知灼见,领导了一场宗教改革运动,他以自己睿智的思想,翻开了西方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新的一页,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15、16世紀的欧洲,探寻宗教改革的足迹。
(1)宗教改革采取神学异端的方式的原因?(2)“因信称义”与“因行称义”的分歧点在哪里?(3)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新教废除教阶制度、不受教皇管辖、简化宗教仪式的改革反映了当时资产阶级什么样的要求?2、材料一“当钱投入钱柜叮当作响时,增加的只是贪婪爱财的欲望,而不是灵魂升天……信徒得救一不靠教皇,二不靠圣礼,只是靠终生‘悔改’,才是基督教的正道。
”──《路德选集》材料二“教皇须让我国不再受他们的不堪忍受的劫掠和搜刮,教皇须交换我们的自由、权利、财产┉┉教皇须让皇权成为名副其实的皇权。
”──《路德选集》材料三教皇在德国的特使报告说:“十分之九的德国人高喊‘路德’;剩下的十分之一少数高喊‘罗马教廷该死!’”──《路德选集》请回答:(1)材料一的论述针对的是当时的什么事件?(2)材料二中路德的要求反映了什么问题?(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走进高考】1.(2011·安徽文综)奥利维尔·克里斯汀说:法国的宗教改革迈出了犹豫不决的步子。
这时,对福音的向往、路德教的影响、激进派的诱惑等都交错在一起。
”与之相关的正确史实是A .法国由镇压胡格诺派最终转为宗教宽容B .法国因笃信上帝在新旧教之间摇摆不定C .法王因尊重教皇权威而不愿改革天主教D .胡格诺战争后新教在法国占据主导地位2.(2011·上海单科·5)中世纪的一位教皇把他的母校巴黎大学称作“为整个世界烤制面包的烤炉”,这一比喻的含义是希望母校( )A .开展世俗教育B .成为传播神学的中心C .自由探讨真理D .多出学术研究的成果3.(2010·上海单科·7)人们在一座古老建筑的墙上发现了一幅画(右图)它反映了西欧中世纪某个阶段的政教关系。
其特征是A .教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B .教皇成了君主的人质C .教皇和君主各执权柄、互不干涉D .教皇和君主相互依存、相互利用4.(2008·广东文基·30)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B.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5.(2008·上海综合能力·9)宗教改革前,关于教皇和皇帝的权力,有这样一种形象的比喻:教皇是太阳,皇帝是月亮;宗教改革后,人们换了一种说法:上帝的归上帝,恺撒(泛指皇帝)的归恺撒。
这种认识的改变反映了( )A .教皇和皇帝的权力一直是平等的B .教皇的权力在上升,皇帝的权力在下降C .教皇的权力始终大于皇帝的权力6.(2008·广东文基·30)下列有关16世纪宗教改革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宗教改革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没有关联B. 宗教改革运动受到所有世俗贵族的镇压C. 宗教改革家与启蒙思想家都抨击宗教愚昧D. 宗教改革家认为教徒自己可以通过信仰得救7.(2007·广东单科·10)马丁·路德说:“我们应当让世俗政权在整个基督教世界中执行它的职务,不要加以阻碍。
无论什么人,不营他是教皇、主教、传教土,或是修土、修女,世俗权力都有权来管他。
该材料反映了马丁·路德( )A .倡导人的解放B .否定基督教C .宣扬《圣经》精神D .否定教皇地位【能力提升】《奥格斯堡声明》图探究思考请思考:《奥格斯堡声明》得益于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图片说明在奥格斯堡帝国议会上提出的路德教教义的声明,史称奥格斯堡声明,宣称改革后的新教会不受教皇管辖,废除教阶制度,一切仪式从简等,建立人人有权读“圣经”、人人可通上帝的“廉价教会”。
【思维拓展】1.如何理解马丁•路德“因信称义”的学说体现了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提示:马丁•路德强调人只有靠信仰才能得救,不需要教会作为中介。
它实际上否定了教皇的权威,使人民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从而带有鲜明的人文主义色彩。
2.加尔文宗教改革是如何体现人文主义色彩的?提示:加尔文主张人只有依靠信仰才能得救,以此反对天主教的等级观念,否定教皇统治人民的权力;主张先定论,否定了罗马教皇的权威和教会的作用。
在思想上体现人文主义精神。
探究思考请思考:《奥格斯堡声明》得益于什么运动,这一运动产生了什么积极影响?参考答案(1)马丁·路德宗教改革。
(2)马丁·路德宗教改革给罗马天主教势力以沉重的打击,摧毁了天主教会对人们思想的禁锢,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人文主义精神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