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及审美特征
摘要:
马家窑文化作为我国最早期的文化存在着,其中所发掘出来的彩陶拥有独特的纹饰特点,拥有着鲜明的时代感,为研究那个时代提供了极为重要的价值。今天,笔者就从马家窑彩陶纹饰的基本特点出发,分析马家窑文化彩陶的演化发展,以及与之发展相对应的社会形态以及其自身独有的审美特征。
关键词: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演变;审美特征
一、马家窑文化彩陶的基本特征和价值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追求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因此,便带动了鉴宝藏宝以及相关拍卖行的发展。马家窑文化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占有一席之地。
马家窑文化作为仰韶文化的一个重要继承和分支,充分体现了其向西的延伸。继仰韶文的彩陶在中原地区衰落之后,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之后的数百年之间呈现着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并且达到了彩陶发展的最高峰。在以彩陶器为代表的马家窑文化中,它的图案丰富多变、纹饰生动形象而且颜色抽象炫丽,同时种类齐全多样,彩陶风格自成一体。这些都凝聚着古人的智慧。它不仅仅为我国的工业文明和农业文明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同时体现了当时人类审美的独特水平,这也是我国艺术文化形成发展的滥觞。因此具有马家窑文化特点的彩陶不仅是一件收藏品,它自身所蕴含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已经大过了收藏价值。
二、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的发展演变
(一)石岭下、马家窑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马家窑文化的初期,以石岭下类型文化位置为主。这个时期的纹饰多以鱼类纹饰存在于日常用具罐和瓶之上。艺术源于生活,因此我们可以发现,那时候马家窑地区存在着大量的鱼类,而此地区的人以鱼类作为日常生活的重要饮食。彩陶纹饰上的鱼纹饰,一方面反映了人民生产生活的劳作方式,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当时人们开始对于美产生追求。生活已经不再局限于枯燥单调的方式,并将这种美好的情愫寄托在日常必需品之中。从而使之有一个良好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同时,我们可以看出这些都是马家窑地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这些图案纹饰之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马家窑当地生活之中经济的主导。对于临水(洮河、湟河、黄河等)而居的马家窑人,从地理上,我们可以清晰的看到马家窑人对于水产食物的由来。同时,作为捕鱼的重要工具渔网来说,马家窑人民对此也拥有着深刻的认识。对他们来说,渔网不仅仅是一个生产工具,更是其保证生活继续的必需品。因此,从实际的感官刺激到抽象的艺术表达,这是马家窑地区人民根据其自身的主观认识而达成的对自然界的膜拜。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网纹也是马家窑文化陶器纹饰的主要纹饰。
(二)半山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生产力有所发展的半山类型时期,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还是生存问题。但是这个时期的马家窑人已经对部落的强大有了深刻的认
识,因此,他们便开始重视生育和繁殖。因此,从这个时期的图案上,我们可以看出和鱼有关的纹饰的具体化和繁殖化的表现,鱼鳞渔网的密集象征着子子孙孙的繁衍不息。在将希望寄托与艺术手法表达的时候,也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水平,因此从逐步完善的图形到抽象化的色彩,都可以让我们清晰地了解当时的文化内涵。三、马厂类型时期的网纹
在4350多年前的青海省和县马厂土塬形成了马家窑文化发展的另一个时期—马厂类型时期。马厂时期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对于彩陶制作的专业性很强,内部有清晰明显的分工。但是,这个从这个时期陪葬的彩陶工艺来看,它的制作相对粗糙简单,同时,对于陶器的精加工不再重视。彩绘之后便直接烧制,不经打磨的彩陶烧制之后会有明显的突兀感。从这里,我们也可以分析到,马家窑文化的彩陶在逐渐的走向衰败。
但是,这个时期的纹饰更加多样,以漩涡纹、环形纹、三角纹、人纹以及一些动物纹饰和特殊符号为主。网纹作为最常使用的纹饰,逐渐发展拥有更强的装饰性,同时与其他纹饰一同和谐的在马家窑彩陶文化中不断发展。
四、马家窑文化彩陶纹饰构图审美特点
马家窑文化是原始社会彩陶文化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在纹饰上,总的情况是马家窑呈现了浓厚的水乡气息。在表现手法上,马家窑比较偏向自由的放射单独模样,半山则是两方连续的严谨组织纹饰,马厂则是将半山纹饰的开放、粗犷之作。
马家窑类型彩陶底色多以橙黄色为主,表面精细光滑,以黑色彩绘纹饰为主。装饰纹样丰富多彩,表现技法也十分熟练。许多纹饰几乎布满器身全部,给人十分饱满和华丽的感受。多样综合的装饰方法在马家窑型彩陶中十分突出,即是在同一个陶器身上装饰着多种纹饰,同时图形的整体结构和节奏安排上显得变化多样,却又兼有对比和协调的美妙关系,这在其他类型的彩陶纹饰中是不多见的。
【作者单位:青海师范大学美术系】
【参考文献】
[1]汪洪洋,刘建峰,杜子峰,刘秀英.文艺人类学新探索:文艺人类学的理论与实践,评介.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9(4)
[2]张杰和,刘亚辉,王荣涛.论岩画、青铜器动物纹饰艺术中的游猎民族生命美学意蕴.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5(3)
[3]王华阳,刘思颖,张莎莉.心灵的真实与自由的创造——论原始彩陶纹饰的符号性特征.陶瓷科学与艺术,2006,40(4)
[4]李远东,王琦善,张曼莉,冯永康.点“击”彩陶——“点”在庙底沟类型彩陶纹饰中的妙用,美与时代(下半月),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