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掌握戊戌变法的基本过程。
2.过程与方法: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国家历史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点】1.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2.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教学难点】1.戊戌变法的具体过程和原因2.戊戌变法的失败原因和教训【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戊戌变法的背景,引导学生思考戊戌变法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二、自主学习1.学生阅读教材,了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2.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和意义。
三、课堂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包括当时国内外形势、社会矛盾等。
2.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如政治改革、经济改革、文化改革等。
3.教师分析戊戌变法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化。
四、课堂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五、案例分析1.教师呈现戊戌变法相关案例,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事迹。
2.学生分析案例,理解戊戌变法过程中的艰辛和复杂性。
六、课堂小结七、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2.收集戊戌变法相关的历史资料,进行拓展阅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戊戌变法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了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在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环节,学生积极参与,对戊戌变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在讲解过程中,部分内容可能较为抽象,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重难点补充:一、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戊戌变法发生在哪个朝代吗?它的发生有什么特殊的历史背景?”2.自主学习教师指导:“请大家阅读教材第页,找出戊戌变法的四个主要改革领域,并简要记录。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戊戌变法的政治改革试图建立君主立宪制,经济改革鼓励私人企业发展,文化改革则提倡新学,这些改革措施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
八年级上 第七课 戊戌变法说课稿
老师同学,大家下午好!我是13号孙萍,我说课的课题是第七课《戊戌变法》,我主要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方面来进行我的说课。
首先我们来看说教材。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戊戌变法选自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七课,本课是近代化探索的继续与发展,它前承洋务运动,后启辛亥革命,因而本课地位显著。
一方面:甲午战争以后,中国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先进知识分子为挽救民族危机,希望通过改良,实现民族的独立与富强。
但最终戊戌变法的失败,进一步促使资产阶级进行反思,为以后的资产阶级革命奠定基础。
另一方面:戊戌变法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开始跳出“中体西用”的迷局,越过“器物层面”的学习转向“制度层面”的学习。
2、教学目标根据上述分析,结合教材内容,以及新课标对本课的要求:(课件看一下)我设计了一下三维目标:3、教学重难点通过对教材地位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重难点: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戊戌变法能从一种理论成为一场重大革新运动,其背后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
难点:(一)、百日维新,它是这次变法的最高峰,是维新思想的一次重要尝试,尽管这些措施带有不少的局限,但这表明维新思想家们已经认识到封建统治的危机,并在积极谋划中国的出路。
(二)、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戊戌变法作为资本主义方案的一次尝试,虽告失败,但它体现出的进步性、启蒙性和爱国性,对后来的资产阶级革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说教法说完教材,下面我们来看说教法在说教法之前,首先要知道了解学生是上好课的必备条件,因此要对学情加以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因此,对于八年级的学生除了仍然要加强以上这些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
、针对学生的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以下教法:首先是讲授法,其次是是启发式教学法,最后是“讨论法”。
初中戊戌变法 说课稿
《戊戌变法》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七课《戊戌变法》,我将从教材分析、重点难点、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来进行说课,下面是我的说课内容。
一、教材分析本课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的一部分,重点叙述了变法过程中的几个典型事件,突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民族危亡,在近代化道路上的艰难探索。
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一次重要尝试,所以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本课前承《洋务运动》,下启《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形成近代化探索的一条重要历史主线。
二、重点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
确定依据:公车上书是维新变法的序幕,在维新变法运动中占有重要地位。
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需要在了解变法的主要内容这一基础上掌握。
再者学生只有了解了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才能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和意义。
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确定依据:戊戌变法作为地场救亡图存运动、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十分深远。
课本对此问题未作阐述,学生只能通过戊戌变法的内容来探讨戊戌变法的意义,需要学生有较强的分析、理解、综合、概括能力,这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
三、教学目标根据课程标准“知道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代表,了解百日维新的主要史实”这一要求,结合课本知识和学生具体情况,我制定了以下三层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公车上书的主要内容和百日维新的基本史实;知道维新变法运动发生的背景;掌握维新变法的主要内容;理解戊戌变法的性质及其历史意义;理解变法失败的原因。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归纳戊戌变法的主要内容,学会归纳、概括历史知识的方法;通过探讨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与历史意义,提高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认识到戊戌变法符合历史发展的潮流,是爱国的、进步的;通过学习维新人士变法图强的斗争意识和义无返顾的英雄气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高尚情操和历史责任感。
新课标人教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
重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
难点:戊戌变法失败的根本原因
一、公车上书——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公车——举子、举人
康有为、梁启超,邀请 各省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 联名上书光绪帝,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 要是哪些
人?
1895年在北京参加科举考试的举人,其中领袖人物是康、 梁。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光绪 帝被囚禁在这里。
载湉(1871--1908) 1875年即位,年号光 绪。1889年亲政。
望门投止思张俭,
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谭嗣同绝命诗
同学们,你 们认为他的 死是否值得 呢?
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进步、爱国、启蒙
1、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符合当时中国历史的发展趋势。
将《万国公报》改 名为《中外纪闻》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强学会遗址
三、百日维新——戊戌变法运动的高潮
光绪帝(1871—1908), 1875年至1908年在位。他即 位时年仅四岁由慈禧太后 “垂帘听政”。1887年亲政 但仍由慈禧太后“训政”。 1889年,太后“撤帘归政”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 布“明定国是诏” ,宣布变 法。
光绪帝 下诏变法。 不作亡国之君,______
反对变法维新,______发动政变,
谭嗣同 慷慨就义。 以血唤醒民众,______
慈禧
时光倒流.讨论
假如历史可以重演, 你认为经受了戊戌变 法失败的康有为要第 二次发动变法的话,他 该怎么做?
学史感悟.我来做小小改革家
现行的历史教育 及考试制度有何不妥 之处?请提出你的1~2 条合理建议.
教学目标:
1、什么是公车上书?它的地位和作用怎样? ——理解公车上书的意义 2、戊戌变法主要内容有哪些? ——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 社会的影响。 3、戊戌变法103天就失败了,原因是什么? ——就康有为、梁启超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 变法运动失败原因的理解。
八年级上册历史课 第7课《戊戌变法》
(2)基本情况
公车上书其背景源于1894年中 日甲午战争,中国败于日本。1895 年春,乙未科进士正在北京考完会 试,等待发榜。《马关条约》内割 让台湾及辽东,赔款二万万两的突 然消息传至,在北京应试的举人群 情激愤。台籍举人更是痛哭流涕。4 月22日,康有为、梁启超写成一万 八千字的“上今上皇帝书”,十八 省举人响应,一千二百多人连署。5 月2日,由康、梁二人带领,十八省 举人与数千市民集“都察院”门前 请代 奏。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洋务运动
?
《马关条约》的内容有 哪些?对中国社会带来 怎样的影响?
1、清政府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 2、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 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 4、增辟通商口岸
材料一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帝 国主义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 危机空前严重,面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公车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书失败后„„
(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通过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2)在北京组织强学会
定期集会演讲。
(3)将《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作为强学会的机关报发行。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
维新派的这一系列 宣传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冲击了封建社会腐朽沉闷的思想文化, 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 国家命运的热情,调动了人们探索救国之道 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 的铺垫。
(3)影响
“公车上书”虽没有成功,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却将 它印发全国,引发了各阶层人士的广泛关注,促进了维新 运动的发展。1895年康有为领导的“公车上书”,标志着维 新思想由书生议政,舆论宣传发展成为社会请愿、爱国救 亡的政治运动。并由此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初中八年级上册历史《戊戌变法》课件
4.废除八股,改试策论,开办 新式学堂
5.裁减绿营,训练形式军队
有利于思想的解放及西方思想 的传入
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和军 事素质
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 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
政变,囚禁光绪皇帝, 搜捕维新人士,废除变 法诏令。“戊戌六君子” 遇害。
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史称“百日维新”
w
回顾旧知
1. 时间:1895年春; 内容: 割地、赔款、开商埠、允许投资设厂 影响:1.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到中国腹地; 2.大大加深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 3.刺激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2.列强瓜分中国的方式:抢夺利权、强租海港、划分势力范围。 3.美国于1899年提出了“门户开放”政策
中华民族面临空前 的民族危机!各个 阶级, 为了救亡图存
u
x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u
b
i
a
n
f
a
y
u
n
d
o
n
g
议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 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利益。 顽固派掌有实权,阻挠和破坏变法法令的贯彻。
2. 维新派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核心;
3. 维新派不敢发动群众,脱离群众;也没有获得 强大的武装支持。
4. 维新人士缺乏政治策略,没有彻底的反封建、 反侵略的勇气又急于求成。
2.维新变法拉开序幕的标 志性事件是什么?
康有为
梁启超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提出了哪些主 张?其结果是什么?有 何意义?
1.康有为与公车上书
“公车上书”失败后,康、梁二人又进行了 哪些运动?
在各地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 传变法,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 广泛传播。
部编版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课件PPT
材料四 1898年6月,光绪帝发布诏令精简机构与人员,主要有:裁撤詹 事府、通政司等衙门...;裁撤湖北等三省巡抚...;裁撤...;仅京师一地被裁 撤衙门就达十余处,被裁的官员胥吏“将及人”,以致“朝野震骇,颇 有民不聊生之戚”。
材料五 1898年9月4日,光绪帝先是罢免礼部六堂官,次日又拔擢谭嗣同四 人入值军机处,两次人事变动均没有征求过西太后的意见。数日以后,光 绪帝向西太后提出重开懋勤殿的提议,以维新党人组成新的决策机构, 这将使西太后的权力最终不保。
1897年德国强占胶州湾,帝国主义瓜分中国之危机迫在眉睫。 “若不及时图治,数年之后,
四邻交逼,不能立国。”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 “明定国是”诏书,宣布实行
光 绪 皇
变法。
帝
因1898年是农历戊戌年,历史 上称这次变法为“戊戌变法”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汉朝时,政府用公车 接送应试的举子,后来, 把参加科举考试的举子叫 做“公车”,故称为“公 车上书”。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日本之于台湾,未加一矢,大言恫吓,全岛已割......故谓 割地之事是小,亡国之事是大......伏起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 迁都定天下之本,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31岁
万 木 草 堂
34岁
公 车 上 书
38岁
广东南海人;
父亲、祖父都是清 朝官员
康有为的思想发生了怎样重大的转变?
时代的缩影
第二单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与民族危机的加剧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课件 新人教版
四、主要内容
• 3.文化上 •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 传播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 4.军事上 • 训练新式军队。
五、性质
• 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六、失败原因
三、主要经过
• 3.高潮 • 1898年,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前后持 续103天,史称“百日维新”。(这一年是 旧历戊戌年,因此此次变法又叫戊戌变 法)。
三、主要经过
• 4.结束 • 1898年9月,慈禧太后发政变,囚禁光 绪帝,谭嗣同等六人被杀害,变法失败 (戊戌政变)。
四、主要内容
第7课 戊戌变法
一、历史背景
• 《马关条约》签订,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二、代表人物
三、主要经过
• 1.序幕 • 1895年,康有为、梁启超发起“公车 上书”。
三、主要经过
• 2.发展 • 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 (后更名为《中外纪闻》),组织强 学会,宣传变法,维新派政治团体形 成。
• 1.资产阶级力量薄弱,没有发动人民 群众,依靠一位没有实权的皇帝。 • 2.变法触犯了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封建 顽固派的利益,遭到他们的极力反对。
七、历史意义
• 戊戌变法冲破了封建思想的束缚,在思 想、文化领域产生很大影响,在社会上起 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 进程。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戊戌变法
临刑前有绝命诗: “有心杀贼, 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 快哉,快哉!”
第五幕 功败垂成
究原因
假如你是政府官员, 你会支持变法吗? 假如你位想考取功名的学子,你会支持吗?
假如你是农民,你会支持变法吗?
戊戌变法中的几条内容: “裁撤冗官; 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取消旗人由国家供养的特权,令其自谋生计; 裁汰旧军; 废除八股取士。”
第三幕
戊戌变法
掀高潮
开始标志: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
光绪帝与康有为、 梁启超在一起
《明定国是诏》
1898.6.11-1898.9.21
政治上: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任用维新人士。 有利于民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复习回顾 1.甲午战败对中国造成了什么影响? 2.洋务运动失败后,哪一新兴力量开始登上政治舞台?
1.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民族危机严重。
2.民族资本主义产生发展,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时间 1863-1894 1895-1898 企业数 119 74 资金额(万元) 680 1432
甲午中日战争前后民办企业对比表
惧怕亡国灭种,却不敢把矛头指向列强; 采取改良方式,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渴望救亡图存,却又梦想得到列强支持; 痛恨皇权专制,却感戴圣主的浩荡皇恩;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他们无权无勇,却又仇视群众的革命热情。
1、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采取改良方式,缺乏反帝反封建的勇气; 依靠没有实权的皇帝,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2、封建顽固势力的强大。 以慈禧为首的顽固派掌握大权; 袁世凯的出卖。
八上第7课戊戌变法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听康有为 讲俄国和日本如何通过变法使 国家富强,觉得很新鲜。于是 他诚恳地拜康有为做老师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 少年进步则国进步, 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 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中南海瀛台,戊戌政变后, 光绪帝被囚禁在这里。
公车上书
历史小百科
何谓『公车』
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被征举的读书人, 后来,人们就用“公车”作为举人入京 应试的代称。
一、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什么是维新?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 通常指变旧法,行新政。 语出:《诗·大雅·文王》。 后因称改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康有为在“公车上书”后
为实现改革愿望又作了哪些 准备活动?
1.创办<万国公报 >宣传维新变法思想
2.成立强学会-----政治团体形成
北京强学会遗址
3.《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
4.与顽固派的论战
5.三次上书光绪帝Fra bibliotek公车上书 变法维新运动揭开了序幕
失败后
创《万国公报》
继续宣传维新变法
组织强学会 维新派的政治团体形成了
1.囚禁光绪帝于中南海瀛台 2.逮捕维新人士,参与朝政的“戊 戌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3.康有为、梁启超仓促逃往海外
戊戌 变法 的背 景: 民族 危机 空前 严重
戊戌变法
发展
高潮
百日维新 实行变法
创办报刊 建强学会
发生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
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第七课戊戌变法优秀教案第7课戊戌变法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变法和戊戌六君子等有关知识。
二、能力目标:(1)引导学生思考分析和理解维新变法运动兴起的背景,归纳和总结康、梁维新变法的主要活动;(2)通过讨论“变法失败的原因”,培育学生运用历史知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目标:(1)通过本节课,使学生熟悉到戊戌变法是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发动的一场救亡图存的政治活动,是符合历史发展潮流和中华民族利益的,具有爱国和进步的意义,从而对戊戌变法有一个正确的熟悉。
21教育网康、梁为代表的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在民族危难之际,以拯救民族危亡为己任,奔走呼号,宣传变法,投身改革,要求维新变法。
应该学习他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学习他们与时俱进,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培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和“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
处置方式:运用多媒体投影、图片等直观手腕,从康、梁的活动入手,讲清公车上书的情况。
通过度析、理解、归纳等方式掌握“百日维新”的内容。
法的内容:哪些触及顽固派利益,哪些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进一步分析支持维新变法的人有哪些,弄清维新变法运动的社会基础,引导学生从力量对比、策略得失等方面分析变法失败的原因,理解变法的作用。
教学方式:分组学导,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渗透点:(1)用不同形式总结本课,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2)训练学生按照史实,掌握论从史出的分析方式。
教学设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卫星接收的教学资源,中央电教资源库资源。
(3)光盘。
教学进程:一、课前导学:(1)小组内学生分工搜集,处置有关资料。
(2)学生预习本课,做小报、结构图,分角色演出来总结本课。
(3)结合本课内容进行自我教育。
初中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二单元第7课戊戌变法名师教案 人教新课标版
第7课戊戌变法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公车上书、百日维新、戊戌政变与六君子等历史基础知识。
2.结合教材,利用新闻快报、文件奏折、宣传画照等各种历史资料培养学生的历史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从中找出维新变法发生的社会原因、政治原因以及经济原因。
此外,就康梁变法一事对比社会各界的反应,加深对变法失败的理解。
3.通过学习,使学生能解释变法人士的进步立场,激发爱国情操与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公车上书、维新变法的开展、百日维新2.难点: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三、教学要点(一) 公车上书——序幕(二) 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酝酿和发展(三) 百日维新——高潮1.变法的开始2.变法的内容(四) 戊戌政变——失败1.变法的失败2.失败的原因3.变法的意义四、教学过程【导入新课】自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面对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开始探索救国道路。
在探索的道路上也留下了我们无锡人的足迹。
图片欣赏我们来看看他在无锡的住宅,他是谁呢?薛福城薛福城是谁?他曾任驻英、法、意、比等国公使。
因其外交有功,赐其住宅为“钦使第”。
他同时也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19世纪60年代后,伴随着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传入和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的产生,中国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
薛福城和王韬、郑观应等人主张学习外国的先进技术、发展工商业外更提出了要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实行君主立宪。
早期维新派的思想并未形成系统的理论,更没有付诸实践。
但他们的思想和政论却给了后人以启迪,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将维新思想进一步发展,并付之于行动。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样一场试图改变中国落后制度的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
【讲授新课】一、公车上书我们先看一段短片。
请同学们看完之后告诉我:这段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它和戊戌变法之间有什么关系?这个短片反映的历史事件是?——“公车上书”。
这一事件和戊戌变法的关系是?——揭开了戊戌变法的序幕。
八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戊戌变法精品课件 人教新课标版
材料一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以守旧而 亡,……观万国之势, 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 小变仍亡。” ——康有为上清帝第 六书 材料二 戊戌变法时“家家言时务,人人变西学”“举国 鼓舞欢蹈,争求上书,民疾苦,悉达天听。”
请回答:①材料一反映了哪一政治派别的观点? 该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哪些?
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 则国强,少年独立则国独立,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少年进 步则国进步,少年胜于欧洲 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于地 球则国雄于地球。
——梁启超
课堂总结练习:
填写出戊戌维新中的四位历史人物: 为走救国之路,______ 再次上书, 康有为
光绪帝 不作亡国之君,______下诏变法。
慈禧 反对变法维新,______发动政变, 谭嗣同 以血唤醒民众,______慷慨就义。
考考你:
考上“北大” 是有志青年的 美好愿望,你 知道北京大学 是我国历史上 哪个事件留下 的产物吗?
科举考试的举人,联名上书光绪帝,反对同日本议和,请 求变法图强。 其中领袖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
2.为什么他们会提出变法的要求?
• 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清朝统治的危机;
3.公车上书有何影响?
• 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康有为
梁启超
返回
康有为、梁启超等维新派为推动变法还进行 了哪些活动? 1、康有为、梁启超创办《万国公报》,后 来改名为《中外纪闻》。宣传维新变法。 2、康有为、梁启超联合朝中大臣在北京组 织强学会,定期集会讲演。 3、康有为又三次上书光绪帝,请求变法。
北大校徽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祖宗之法是用来治理祖宗的领土的。今天祖宗的 领土都保不住了,祖宗那套法还有什么用呢?就拿总 理衙门来说,祖宗的法里并没有,是最近这些年要跟 洋人打交道,才新设立的。时代变了,祖宗之法也非 变不可。” ──康有为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③重点句:
- “戊戌变法是晚清社会变革的一次尝试。”
- “戊戌变法虽然失败,但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 “戊戌变法的主要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推动了变法运动的发展。”
- “戊戌变法对近代中国政治、经济、文化改革产生了积极影响。”
课堂
1.课堂评价:
-通过提问: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问题,了解学生对戊戌变法知识的掌握程度。例如,询问学生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主要过程、影响等,观察学生的回答情况,判断他们对知识点的理解程度。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科目
授课时间节次
--年—月—日(星期——)第—节
指导教师
授课班级、授课课时
授课题目
(包括教材及章节名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教案中华书局版
教材分析
本节课选自八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戊戌变法”,中华书局版。教材通过讲述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过程及其影响,旨在让学生了解晚清中国社会变革的尝试,认识民族危机下仁人志士的救国运动。课程内容紧密联系课本,强调戊戌变法与近代中国思想启蒙的关系,以及变法失败的原因和教训。通过分析教材,指导学生深入探讨历史事件,培养其历史思维能力和爱国主义情怀,增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
核心素养目标
本课程以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着重培养学生以下能力:首先,提升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时空观念,通过分析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理解其在近代中国历史发展中的位置和意义;其次,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意识,学会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对戊戌变法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客观评述;再次,强化学生的历史理解能力,通过探讨变法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变革的复杂性和内外因素的作用;最后,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从戊戌变法中汲取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探索的精神力量,激发学生为国家强盛而努力学习的责任感。
八年级 历史 上册 第7课 戊戌变法
结果: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囚禁光绪, 逮捕了维新派人士,掌握清政府全权,戊戌变法失败。 这次变法历时103天,又称“百日维新”。
戊戌变法的意义与教训
失败原因
①封建顽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良运动。
意义
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 中国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的潮流。
教训
①创办《万国公报》,后改名为《中外纪闻》
②组织强学会,维新派政治团体的形成
光绪为什么支持变法?
1、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不当 亡国之君; 2、通过变法从慈禧太后手中夺回最高统 治权; 3、也有爱国、保国、抵制外强的思想。
1898.6.11-1898.9.21
任用维新人士。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有利于资 产阶级参 与政权
政治上: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经济上: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
有利于民 族资本主 义的发展
文化教育上: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
思想上: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军事上:训练新式军队。
有利于 军事强大 反映资产 阶级民主 政治需求
有利于传 播资产阶 级思想
公车上书
背景 目的
百日维新
时间 内容 结果 性质
时间
地点
代表
结果
失败原因
影响
公车上书 背景 《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
目的
时间
反对同日本议和,请求变法图强
1895年春 北京 康有为、梁启超等数千名举人
失败。
地点
人物 结果
影响
公车上书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梁启超
康有为
维新 反对旧的,提倡新的。通常指变旧法,行新 政。语出:《诗· 大雅· 文王》:“ 周 虽旧邦, 其命维新。” 毛传:“乃新在 文王 也。” 陈奂 传疏:“维,犹乃也;维新,乃新 也……言 周 至 文王 而始新之。”后因称改 变旧法推行新政为维新。 维新派的活动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
八年级历史上册:《戊戌变法》知识点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维新变法、维新运动,是晚清时期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人士通过光绪帝进行倡导学习西方,提倡科学,改革政治、教育制度,发展农、工、商业等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戊戌变法知识点内容总结,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内容戊戌变法从1898年6月11日开始实施。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开办新式学堂吸引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训练新式陆军海军同时规定,科举考试废除八股文,取消多余的衙门和无用的官职。
但因变法损害到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守旧派的利益,而遭到强烈抵制与反对。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光绪帝被囚,康有为、梁启超分别逃往法国、日本,谭嗣同等戊戌六君子被杀,历时103天的变法失败。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这次变法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二、变法内容文教改革创办京师大学堂;所有书院、祠庙、义学、社学一律改为兼习中西学的学堂;各省会设高等学堂,郡城设中等学堂,州县设小学;鼓励私人开办学堂;设立翻译、医学、农务、商学、路、矿、茶务、蚕桑速成学堂;派皇族宗室出国游历,挑选学生到日本游学废八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考试,改考历史、政治、时务及四书五经,以及定期举行经济特科;设译书局,颁发著书及发明给奖章程,保荐格致人才。
主要措施为: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
经济改革康有为强调中国必须以工商立国,才能富国养民;另因为官办企业多弊病,故也着重鼓励民办企业;设铁路矿务总局、农工商总局,并在各省设分局;广泛开设农会,刊印农报,购买农具,订立奖励学艺、农业程序,编译外国农学书籍,采用中西各法切实开垦;颁发制器及振兴工艺给奖章程;在各地设立工厂;在各省设商务局、商会,保护商务,推广口岸商埠、开放八旗经商的禁令,名其学习士农工商自谋生计;倡办实业,促进生产;鼓励私人开办工矿企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心准备之二:组织团体
• 名称: 强学会 • 地点: 北京 • 创办人:康有为、梁启超 • 机关报:《中外纪闻》
大展宏图:百日维新
光绪帝召见康有为
康有为舌战群儒
类别
戊戌变法
洋务运动
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
政治 任用维新人士
空白经济 Leabharlann 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保守”
文化
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 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
“惊心” 之二:
万园之园 一片灰烬
“惊心” 之三: 北洋水师
全军覆没
清国海陆两军,连战连 败……其战败之因,盖其墨守 常规……不知通变所致也。
—日本海军司令 伊东祐亨
“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第二篇章
《变法维新》
拉开序幕: 公车上书
公车:汉朝时,政府用车马接送 被征举的读书人。后世便用“公 车”作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
A 公车上书 B 组织强学会 C 光绪帝发布变法法令 D 创办《万国公报》
3、近代历史上的“百日维新”指
的是( )
A.洋务派发起的洋务运动 B.康有为等发起的戊戌变法 C.陈独秀等领导的新文化运动 D.共产党领导的工农革命运动
4、康有为创办的《万国公报》 起的主要作用是
A.使强学会有了自己的机关刊物 B.在它的周围聚集了维新派人士 C.较广泛地宣传了维新变法的道理 D.使中国人开始了解到西方世界 的状况
拉开序幕:公车上书
直接原因 《马关条约》的签订
发起人
康有为、梁启超
时间: 内容:
影响:
1895年
反对与日议和 请求变法图强 揭开维新运动序幕
维新三杰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人,少 年立大志,曾经在香港逗留的经历,使他 深受触动,从此萌发在中国实现变革实现 资本主义的理想。
我评谭嗣同 谭嗣同死得值吗?
合作探究
戊戌变法为什么会失败?
1、封建顽固派的强烈反对,且 势力强大 2、光绪帝没有实权 3、没有发动群众
…….
第三篇章
《 自强不息 》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 少年独立则国独立,……少年进步 则国进步,……少年雄于地球则国 雄于地球。”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课堂回顾 一二三四
一份报纸:
《万国公报》
两个时间: 三位领袖:
1895年
1898年
康有为 梁启超 谭嗣同
四项内容: 政治 经济
文化
军事
1、 “公车上书”的直接原因是 ()
A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B 西方先进思想的传入 C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 D 《马关条约》的签订
2、 揭开维新变法运动序幕 的是: ( )
示。
——滕州一中
第7课 戊戌变法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发展的基本线索; 2.掌握光绪帝在“戊戌变法”中
所采取的措施; 3.理解国家治乱兴衰的基本规律
自主学习
1.完成《历史助学》中“预习笔 记”部分 2.在课文中标出重点、圈出疑问 3.尝试解决本课中的“动脑筋”
第一篇章
《步步惊心》
“惊心” 之一: 鸦片战争 割地赔款
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
只办学堂 不开言论
军事 训练新式军队等
性质 资产阶级的改良
类似
封建的自救运动
曲终人散: 戊戌政变
慈禧太后
光绪帝
谭
杨
嗣
锐
同
戊
戌
刘 光
林 旭
六
第
君
康 广 仁
子
杨 深 秀
狱中题壁: 我自横刀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
绝命诗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我以我血荐轩辕”
千古流芳 /userlog28/208599/in dex.shtml
梦回汉唐 /news/200901/24/content_2053356_13.htm
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助学》达标训练
1-5 AADCD
6、⑴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发动 政变,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 不愿逃走。
⑵“贼”指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 派。“无力回天”指因变法遭到以 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镇压而导 致无法挽回的局面。
拓展延伸:
历史教研 /blog/static/1515 6112009112212629785/?mode=edit
梁启超(1873-1929),少年聪慧,13岁 考中秀才,17岁中举。在万木草堂结识 了康有为之后,即拜康有为为师,跟随 师父为维新变法奔走。
谭嗣同(1865-1898)号复生,出生官宦 人家,却厌恶科举功名,读了万卷之书, 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变中国现状。
精心准备
精心准备之一: 创办报刊
“本刊是为推广与 各国有关的历史、地 理、政治、科学、工 业等一般进步知识的 期刊”
第7课 戊戌变法
公示
根据北京大学“中学校长实名推荐
制”有关要求,我校制定了《滕州一中
2013年向北京大学校长实名推荐优秀学
生的实施方案》。学校严格依据程序,
聘请有关专家对申报同学进行了资格审
查和面试,市纪委、市监察局的有关同
志、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和学生代表作
了全程督查。综合学业成绩、面试成绩,
确定候选人为:党向新同学。现予以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