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景观包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景观包含着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而对于此,我着重进行探究调查的则是人文景观。
景观美学是环境美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主要在于研究自然美的保护和加工,探讨自然没得成因,存在以及开发和利用自然美进行装饰等方面。
城市景观的定义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快感。
其中自然景观要素主要是指自然风景,如大小山丘、古树名木、石头、河流、湖泊、海洋等。
人工景观要素主要有文物古迹、文化遗址、园林绿化、艺术小品、商贸集市、建构筑物、广场等。
这些景观要素为创造高质量的城市空间环境提供了大量的素材,但是要形成独具特色的城市景观,必须对各种景观要素进行系统组织,并且结合风水使其形成完整和谐的景观体系,有序的空间形态。
而我所认为的美学首先是一门学科也可以说是科学。
其次,美学指的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
自然景观大家众所周知,所以我觉得最终探究调查的结果也是大同小异,而我在这里索要谈到我之前锁探究的方面,就是城市景观中的人文景观。
随着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城市的迅猛发展,很大程度上存在着以牺牲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为代原生态的美在新城市规划建设中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取而代之的是高楼大厦、人工水;原本自然天成的山、水、湖、石等生态环境,换来的是一马平川的地形或人工堆砌的小山,从而体现出了园林景观、建筑、环境的不和谐性。
其中,人文景观分为物质景观和非物质景观。
物质景观包含建筑景观,园林绿地,和道路交通景观等等。
可以说,中国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来说,除了破坏了原有的自然景观外,带来的好处就是体现在人文景观方面了,尤其是在物质景观方面。
例如园林绿地。
城市的发展破坏了大量的绿地和植被,使得之前的大面积景观遭到严重的破坏。
而对于城市的主体——人来说,景观的存在是有很大的必要的。
城市的发展为了使服务与人,所以,虽然城市以着飞速发展,但城市建设者也愈发地注意到城市景观的重要性。
苏州算是地域特色比较突出的城市了。
现如今,城市中广场的覆盖率增加,随之而来的是广场中绿地园林的覆盖率的增加不少。
这毫无疑问是值得推崇的方面,这然既满足了人对没得需求,也满足了城市生存对于绿化的需求,可以说是一举两得。
园林绿地的保护与创造,为城市增添了积分美感,也给了人可以追求美的途径。
的确,一个全是钢筋混凝土的城市,是很难充满活力的。
但道路两旁的植被,刻意营造出来的公园绿地小景观,苏州园林一直文明于天下。
而不管是从文化遗产的保护或者说是从城市景观的保护来说,苏州在这一点都做的很不错。
园林的保护很有成效,对于园林的修补很好地保护了城市景观,也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苏州人对于景观的需求。
还有一点苏州做得很好的就是,为了保护好珍贵的历史城市景观,苏州的老城区几乎完全保留了苏式的风格,而高新现代化建筑都集中在园区。
这是对城市景观保护的一个很好的榜样!
另一方面,城市的发展对于城市景观来说肯定是有弊端的。
人文景观的弊端就大多表现在非物质景观方面。
当然,这种弊端在苏州没有表现的特别明显。
比如苏州的山塘街和平江路虽说现在也多少用于商业部分,但是其大体上的景观却没有被大动干戈,也算是宽慰人心。
但正如俞孔坚的《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的交流》一书中所提到的:讲究城市形象的呼声越来越高,从要求树立纯粹标志性建筑物,到要“包装”整个城市,所谓打造“城市名片”、树立“城市品牌”等等,甚至有的旧城市、旧区一时拆不了,也要筹巨资,请外国专家,想X平方公里的密集街区都包装一番。
这就把对城市形象的要求推到了极端的境地。
这种盲目地去建设和“保护”城市景观,实则还是为了城市的发展,只能表面上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从根本上来说,毫无美感可言,更不要说体现美学价值了。
我认为,对于城市主体的人来说,人们想看到的是非物质景观的保留和发扬,人们希望看到的就是历史遗留下来的美。
而不是
刻意去对古建筑,古风俗礼仪的可以宣传与传播,这样只会显得格格不入,仅仅为了经济利益去对当地的民俗礼仪等非物质景观进行商业用处,也许可以取悦一下外地慕名而来的游客,拉动一下经济的发展,但是最终,人们的心里无非就是凑凑热闹罢了。
不要说美学感悟,就连最基本的欣赏都谈不上。
所以,一个城市的发展我们是没法阻止的,对于天然景观的破坏我们也是只能加以规划而已。
那么,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形成最好的城市景观。
我想,在于人文景观方面,还是要以人为本。
知道人们要的到底是什么,人们的审美心理是怎样,认真地去了解民情,而不是只顾着经济的发展而忽略了城市的主体,人类,对于城市景观,对于美学的追求。
参考文献《城市景观之路——与市长的交流》作者:俞孔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