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学与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世纪:中国大学与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学习江泽民“四个应该”和“四个坚持”的体会
浙江师范大学教育评论研究所所长教授刘尧
内容摘要:本文论述了新世纪中国大学和大学生的发展方向,探讨了新世纪中国大学的使命和大学生的职责。
关键词:新世纪中国大学大学生发展方向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这是我国第三代领导核心江泽民同志的一贯思想。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面临知识经济和新世纪激烈挑战的世纪之交,江泽民同志以战略家的恢弘气度纵览全球,对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精湛深遂的论断。1996年江泽民同志在与四所交大领导座谈时指出:“我们的教育工作必须进一步解决好两个重要问题,一是教育要全面适应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二是要全面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简单地说,一是适应问题,二是提高问题。这也可以说是当前全国教育工作面临的两个重要转变。”1998年江泽民同志在北大一百周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全党和全社会都要高度重视知识创新、人才开发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大作用,使科教兴国真正成为全民族的广泛共识和实际行动。”1999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讲话中指出:“有远见的、成熟的、合格的领导,必然是重视教育的领导。各级党和政府都要将教育纳入战略发展重点和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之中,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重点地位。”2000年江泽民同志在《关于教育问题的谈话》中又提出:“抓好教育和青少年学生的思想工作,直接关系到我们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取得成功,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能否取得成功,大家都要从这样的高度来认识问题,开展工作。”“正确引导和帮助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
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是一个关系我国教育发展方向的重大问题。”江泽民同志在世纪之交关于教育问题的一系列论断,为我国新世纪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笔者认为,江泽民同志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向一流大学提出的“四个应该”和向全国大学生提出“四个坚持”的要求,是新世纪中国大学和大学生的发展方向。
一、“四个应该”是新世纪中国大学的发展方向
江泽民同志1998年在北大百年校庆讲话中提出:“为了实现现代化,我国要有若干所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一流大学。这样的大学,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这“四个应该”虽然是为一流大学提出的要求,但我认为,它对我国各类型各层次高等学校指明了发展方向。我不是说每所高等学校都要向一流大学看齐,而是强调每所高等学校都要按“四个应该”的要求积极发展,使自己成为所在地区、所在行业中的一流,使自己的潜力发挥到一流。
(一)应该是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江泽民同志曾反复强调:“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将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以文明著称,但近代落伍了,其深层次的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羁绊是蔑视人的创造性。我们中华民族的振兴,全赖于我们的教育要革故鼎新,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新世纪,中国的大学应该从正反两个方面汲取历史经验教训,按照《学会生存》所阐述的教育要“保持一个人的首创精神和创造力量而不放弃把他放在真实生活中的需要;传递文化而不用现
成的模式去压抑他;鼓励他发挥他的天才、能力和个人的表达方式,而不助长他的个人主义;密切注意每一个人的独特性,而不忽视创造也是一种集体活动”。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在适宜的教育情境中得到充分发展,成为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中国大学应该成为培养和造就高素质的创造性人才的摇篮。
(二)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德国著名高等教育家洪堡认为,大学兼有双重任务,一是对科学的探求,二是个性与道德的修养。这双重任务的完成就是“由科学而达至修养”,因而大学是从事科学的机构,而非狭义的教育机构。“大学应视科学为一尚未完全解答的问题,因而始终处于探索之中”,大学应“唯科学是重”,大学的核心是发现知识。在北大百年校庆“大学校长论坛”上,美国斯坦福大学卡斯帕尔(G·Casper)校长在谈到斯坦福大学成功的经验时提到,无论社会与大学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大学要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基础科学研究与教学仍然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任务。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伯代尔(M·Berdahl)校长在讲话中指出:“21世纪的大学不仅要担负起保护知识的重任,也要担负起保护文化遗产和向人们解释不断增加的含混意识的责任。大学还必须增强研究能力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科研人员必须尽他们的最大努力通过国际合作解决诸如环境、疾病、运输与能源等全世界面临的可怕问题。”因此说,新世纪中国大学只有走在知识发展的前沿,才能不断地创造新思想,引导社会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中国大学应该是认识未知世界、探求客观真理、为人类解决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的前沿。
(三)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江泽民同志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讲: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在知识经济中,知识特别是高科技知识,成为经济发展的第
一生产要素。知识的创新和创造性应用被提到前所未有的重要程度,大学特别是重点大学,不仅要能培养出掌握高新科技知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而且还要成为向企业不断输送高新技术知识的源头,成为孵化高新技术产业的温床。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从世界范围来讲,许多人都在研究国家创新体系的建立问题。中国科学院已提出一份《迎接知识经济时代,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报告,旨在创建国家创新体系的系统结构。在这个体系中,有三个主要环节,即企业、科研单位和大学都应该发挥重要作用。中国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应有其重要的位置,不论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还是知识传播和知识应用,都能够发挥重要的不可代替的作用。中国大学应该是知识创新、推动科学技术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重要力量。
(四)应该是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成果交流借鉴的桥梁
高等教育国际化是一种历史现象,因为大学产生以来,对知识的追求和传播从来就是没有疆界的。然而,伴随着科技经济全球一体化的高等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新的趋势。知识经济的到来,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全球化进程正在使世界经济结构和格局发生历史性转变。高等教育国际化是全球社会由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种必然现象。1992年,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单位发起,召开的《美国高等教育面临的国际挑战》的专题研讨会上,麻省理工学院和斯坦福大学校长都明确提出:国际化已经成为大学发展所面临的关键性问题,他们甚至提出要把创办“全球性大学”作为未来发展的基本目标。日本早在1974年就提出“国际化时代的教育”问题。在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早在1993年11月和1995年11月,就召开过两次高等教育国际化的学术讨论会。会议认为,高等教育国际化已从边缘逐渐变成了高等学校管理、规划、培养目标和课程的一个中心因素。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21世纪世界高等教育应当跨国界和跨大洲地交流知识和技能。因此,在新世纪,我国无论是重点大学还是一般大学,都要在已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