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土建水利范文.doc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土建

水利-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及模式

■黄逊

一、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特点

从空间格局看,城市是由异质单元构成的镶嵌结构,是人和自然的复合生态系统.在城市空间扩展过程中,一般是首先形成一定的凝聚核,然后沿着最有利的发展轴线向外辐射,最终形成一个较为完善的地域空问格局系统。但不同的城市系统的空间格局的演变又有各自的规律。中小城市由于本城市系统内部诸要素的现实状况对城市空间扩展的影响,在空间格局演化上也会呈现出一定的特点。

(一)对交通线强烈依附

城市地域空间的交通条件驱动城市经济发展已成为共识,建立大交通,才能产生大流通,才能发展大经济,良好的城市交通条件是其发展经济的必备前提。正缘于此,中小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对既成的城市内外交通走廊表现出极强的依附现象,往往沿区域交通网络呈线形演化发展。

(二)受大城市发展导向影响

1.中小城市在行政上与中心大城市相比是区域次中心,是大城市的区域行政管理职能得以实现的基层中心。

2.中小城市在社会

经济上是中心大城市在区域中的文化、产业、人口的辐射基地,对大城市有强烈的附属性。3.中小城市在生态上承担着平衡区域自然环境、保护地区特有文脉的任务,为中心大城市的充分协调发展提供保证。4.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通常必须考虑区域整体利益,尽可能符合中心大城市出于自身要求的方向指导。(三)区域性特征明显

1.东部城市网络化。20世纪80年代末期以来,中小城市围绕各自的中心大城市形成五个大型的密集城市群,即沪宁杭、京津唐、珠江三角洲、辽宁中南部和四川盆地城市群,其中前四个位于东部地带。由于中小城市进一步密集东部,东部的四个城市群正由目前的自成体系状态转向边界渐趋模糊、地域上相互衔接、功能上相互作用的网络化城市地域的趋势。

2.中部城市带。由于中部地带拥有一定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前,其中小城市增长快于东部,城市增长数目较大。改革开放后,随着交通建设,资源开发和新工业基地的建立等,中小城市相应地大批设置并沿长江干支流、京广线、京哈线、陇海一兰新线、焦枝一枝柳一湘贵线正形成一些城市带。3.西部城市点状分布。广大西部地区由于经济和地理条件相对较差,人口分布和城市发展都受到很大限制。1978年以来虽也设置了一定数量的中小城市,但与东、中部相比,不仅数量少,而且分布不集中,目前仍呈零散分布状态。

二、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模式

中小城市存在着历史的差异,自然区位的差异及发展阶段不同,因而虽然目前中小城市都处于空间急剧扩张阶段,但仍然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演化模式。

(一)圈层式扩张

圈层式扩张是一种处于相对自发状态下以空间分散化扩张为主形成的形态效果,中小城市的中心城区具有较强的聚合性,在大多数城市发展的相对平稳期(没有特殊因素的巨大干扰),其往往成为主要的扩张形式(自组织状态下城镇空间扩展“趋圆性”原理的作用),因而可以在各种不同类型中小城市的不同发展时期找到这种扩张方式的痕迹。许多不具对外交通便利条件的中小城市多遵循此模式。

(二)连片新区式扩张

长江三角洲地区诸多中小城市都设有不同类型的开发区,并进而将这些最初意义上以工业为主导的开发区逐步转化为城镇综合建设的新区。在旧城改造、新区开发比较成本差异的作用下,新区往往成为中小城市空间大规模拓展的新的场所,这在各个等级的中小城镇中亦是普遍的形式之一。

(三)轴线式扩张

目前这种方式发展的主要是经济规模较小的城市及小城镇,由于经济实力较小及发展机遇有限,加之中心城(镇)区的集聚能力较弱,因而总体上仍呈现出沿轴线(主要是交通轴)连续伸长的特征。

(四)飞地式扩张

飞地式扩张往往是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寻找到了新的生态优势位,并投入大量的资金加以发掘、建设,从而形成与中心城区空间相对分离的局面,这种生态优势位常常是交通资源优越点、风景旅游点或其他特殊经济类型区等。这一空间扩张模式的典型中小城市一般处于发达地区,而一般中小城市中则较为鲜见。三、中小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动力

中小城市的空间格局演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只不过

不同的城市在不同时期,某种或某几种因素的作用强度互不相同,从而形成了各个城市不同的空间格局演化特点及演化模式。这些因素中按照其对城市空间格局演化影响的方式不同,可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

客观因素作为城市空间演化的背景制约条件,具有基础性、自然性、规律性,如城市的自然地理状况、经济产业状况、交通条件、人口规模、建设技术条件等;

主观因素是以人的意志为指导,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对城市空间格局产生导向作用,具有后发性、非自然性、能动性,如个人的自发实践行为,政府的规划建设活动。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并非无因而起,它总是政府、单位、个人在认识城市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对城市进行有目的的建设活动而导致的城市空间的演化。(一)自然地理状况

任何一个城市都是坐落在具有一定自然地理特征的地表上,其形成、建设和发展都与自然地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地形、地质、气候、水文、资源等自然地理要素相互交叉组合在一起,构成了城市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背景。可以说,自城市产生之日起,自然地理环境就成为城市空间格局扩展的十分重要的基础条件。(二)土地经济价格

市场经济体制下,城市地租调节是土地配置的杠杆。区域内不同区位的土地有不同的地租,不同的产业拥有不同的效用偏好,产生了形状各异的竞标曲线,这可以使土地效用和利润达到最大,从而影响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

(三)城市人口规模及结构

从本质上说,城市空间格局扩展实际上是城市化进程的一个方面,是农村地域景观的城市化过程。城市空间是城市人口工作、

居住乃至于一切活动的空间载体,城市、区域人口的膨胀带来了城市空间格局的扩展,反之,城市空间格局萎缩。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是城市人口规模及结构变化在空间上的需求和体现。(四)城市经济产业条件

城市作为区域的中心,其与区域内及区域外的空间相互作用主要靠经济产业力量来实现。因此,经济产业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空间扩展并改变了城市外部形态,是城市空间扩展的牵动力,对城市空间扩展具有指向性作用。

(五)城市传统建设习俗

一定区域内的人群总会具有特定的生活方式与劳作方式,并进而对自己所处的区域与城市产生独特的认识,这种认识经过历史的沉淀,就形成了人们建设城市的一种风俗习惯,这种习俗可能我们有时并没有意识到,但它总在潜移默化中影响我们城市空间格局演化的方式。

(六)规划师的意识

现代城市规划是人类为了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维持公共生活的空间秩序而为未来空间格局安排的意志,是作为城市管理和城市建设的基本依据。而规划师是城市规划的创与设计者,因而规划师带有什么样的眼光去认识城市,并在认识结果的基础上怎样去设计城市未来的空间布局,在现代社会的城市空间格局演化中就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四、结语

中小城市空间格局在演化方式、演化阶段及其所形成的演化模式上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特点通过城市空间的长期发展演进沉淀下来,以带有地域个性风格的空间形态表现出来。决定中小城市空间格局的演化方向、扩展规模甚至于演化模式的深层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