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嘉定区教师进修学院蒋惠芳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有人说,“学问学问,一学二问,只学不问,越学越笨。”对教师而言,“善教者则为善问者”,“知道了如何提问就等于知道了如何教学”。对学生而言,“学会提问是语文入门的标志”。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发问两个方面,那么,就这两方面的对象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

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

二、提问要有切入点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以下是抓提问切入点的“十问”。

①、问在课题处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挖掘。

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比如:看到课题《掌声》,学生就会从:“这是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学生就会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着这一切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

②、问在关键处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

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例如:课文《真正的愤怒》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生命里曾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话很关键,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孩子们所无法真切感受的内容,更是理解全文,揭示主题的钥匙。

让学生熟读这段话后质疑。果然学生对此生疑,提出了好几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碗怎样的水?”“为什么说这碗水曾经在我的生命中流淌过?”“这碗水为什么能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愤怒?”“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些问题就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阅读,不断探究。

③、问在矛盾处

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

如有位老师教《捞月亮》,一开始就板书“捞”,然后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拿)?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文中却说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启发学生探求课文的愿望。

教师要教给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之处质疑的方法。如教课文《家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后让学生找找文中有何矛盾之处?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富翁有豪华的别墅,却说没有家,为什么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说:我又有家了”。教师引导学生在结合两个故事的讨论中,对“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

④、问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课文《狼和小羊》这样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么样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学生们经过思考,为小羊设想了两种命运:

第一种设想是沿着课文的原意续写课文。如:有的学生写道:软弱的小羊无力抵抗穷凶极恶的狼,活活被狼咬死了。狼一边喝着河水,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鲜美的羊肉……

第二种设想是改变了课文的原意,描绘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反的结果。如:有的学生写道:就在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狼说:“亲爱的狼大哥,我得了一种传染病,您千万别吃我的肉,不然这种病会传染给您的。”狼半信半疑,最后还是放小羊走了。还有的学生写道:望着眼前这个凶狠的家伙,小羊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尊敬的狼大哥,您能让我在死之前再吹一首曲子吗?”狼想:你迟早都是我口中美餐,不妨就满足你的要求吧!狼点了点头。于是小羊拿起腰间的笛。小羊的笛声被树林里的猎人听到了……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又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轮到大象、螃蟹、百灵鸟争当“万兽之王”它们会发布什么命令呢?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从而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

⑤、问在写法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比较多地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帮助学生提炼文章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较少见到有教师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组织教学。即不但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些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备课时,要看看文章在写作上与其他文章有何不同,要变换角度,从写作的角度去提问或引导学生发问。如: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品词品句,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我们可以学习?

如《丑小鸭》一文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有位老师这样设计:

1、能给“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

2、“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插图,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的?丑小鸭呢?

“讥笑”、“追赶“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