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初探

、
心。
( 二 )课堂提 问的基本 原则 课 堂提 问对我 们组织 教学具 有重要作用 ,它还 是调动学生 阅 读 、思考 、积极 主动获取 知识 、发展智 能的重要教学 法手段 。但 教学 中 ,往往 又会 出现 “ 满堂问”的弊端 ,为此 ,笔 者认 为还应 注 意课 堂提 问的技 巧性 ,使我们 的课堂 提问更 为科学 有效 而富有 艺术韵昧。 1 .课堂提问要新奇 有趣以激起学生 的求知欲望 首 要的问题是课堂提 问必 须在保证教学质 量的基础上 沣意新 颖性 ,具有趣 味性 。只有 激发起学生 的学习兴趣 ,才 能推动他们 去钻研课文 。当学生 寻求 到答案 以后 ,就会 为获得新 知识 和能力 而激动 、 振 奋 ,为探 索和创造 的成功 感到愉快 。孑 L 子云 : “ 知之 者不如好之 者 ,好 之者不如乐之 者。”激发兴趣是 提 问的第一要 素。课 堂教 学 中,提问就必须有 一定 的特异性 ,以激起学 生的求 知欲望。 2. 问 题 要难 易适 度 ,有 启 发 性 启发性原则要 求教师所设计 的问题要有一定 的思考价值 ,能 调动 学生的主 动性 ,集 中他们 的注意力 ,引导他们生 动活泼 的学 习,使他们经 过 自己的独 立思 考 ,对知识融会 贯通 ,从而提高分
提问要尽量 避免概念化 、一般 化的老生常谈 ,不能 总在段 落 大 意 、中心 思想 、写 作特 点 上绕圈 子 ,而 应该 理论 与 实践相 结 合 ,历 史与现实相 结合 ,书奉 与生活相结 合 ,注 意采用 比较新 颖 的说法 ,从新 的角度巧妙切 入 ,使问题富有 形象 性 、启 发性 ,以 激起学 生 的兴趣 ,引导他们 进行积极 的思 维活动 。如在 教 《 晏子 使 楚 》时 ,先创 设一 个情 境 ,假如 你是 晏 子 ,正 面临 楚王 的诬 蔑 :齐人 固善盗 乎?然后 提问 : “ 你是晏 子 , 那 么你将 如何反驳 楚 王呢? ”学生 们各抒 已见后 ,教师再说 明晏子对楚王 的反驳 , 通 过学生们 的回答与晏 子的反驳两相 比较 ,分析总结 出晏子是一 个 怎样的人 。这 样显然 比直接 问 《 晏子使 楚 》表现 了什 么 ,晏子 是 一 个 怎 样 的人 更 能 引 起 学 生 思 维 的 兴趣 ,也 更 加 深 了 学 生 的 印 象。 2. 疑 于 无 疑 ,平 中 出奇 有些 课文的 内容看 似意蕴平平 ,处于无 疑的境地 ,教师就 要 善于 激疑 ,引 起学 生探 讨课 文 的微 言 大义 ,体 会作者 的匠心 独 运 。如教 《 济南 的冬天 》时 ,可 以问 :济 南 的冬 天总的特点是 什 么?作者 是如何 写 的?这 …提 问即可引导学生深 入的思考 ,最 终 明 白了这 是作 者通过对 冬天 的北平 、伦敦 、热带 的天气特点 j 济 南 的天气 特点 相 对 比 ,以此 烘托 出 济南的 冬天 响亮 、温 情的 特 点 。这是 曲折行文 的一 种写作 方法 ,也表达 了作 者对济南 的冬 天 的热爱 、赞美之情 。 3.利用矛盾 ,激发疑问 x l立的事物都是 互相排斥 的,人们碰 到这种情况时 ,容易 引 , 起思考 ,学习也是 如此 。教 师在提 问式教学 中可 以抓住课 文奉身 的矛盾 ,抓住学生 理解 课文过 程中产生的种 种矛 盾 ,引 导学 生开 动脑筋 。如 《 本命 年的 回想 》文中有这么 两句话 : “ 小 米 、玉米 糁儿 、红 豆 、红薯 、红枣 、栗子熬成 的腊八 粥, 占全 了色 、味 、 香 ,盛在 碗 里令人 赏心悦 目 ,舍不得吃。可 是吃 起来却 又没有 个 够 ,不愿 放下筷 子。”教师 可以提 出:既然 “ 舍 不得吃 ” ,却 又 “ 吃起来 却又没 有个够 ”,两者是否矛盾 ?这一 问题引 起学生 的 注 意 。学 生通 过 思索 会 明 白 : “ 舍 不得吃 ”是 因为腊 八粥太 珍 贵 、太可爱 、太 好吃 ,出于 珍惜 、俭约 、好 日 子 要细水 长流的心 理, 从 而舍不得 吃它 ; “ 吃 起来却又 没有 个够”也是 因为 “ 太好 吃 ”一一 吃起来 就忘 了其它 ,怎么吃也不 过瘾 ,吃 了还 想吃。这 两 句话看似矛盾 ,其实一点 也不矛盾 ,它 们是统一 的。这种写法 使 人感到真实 可爱 ,富 于情 趣 。学生 弄懂 了这两个句 子 ,就能加 深 对课 文 的理 解 。 当然 ,上述课堂提 问的艺术并非是孤 立的,单独存住 的,一 堂课并非 只是 运用其 中的一种方法 ,更多的是多种方 法 的综合 运 用 、互相 渗透。这就需 要教师对 问题教学法有更 深的理解 ,努 力 掌握 ,灵 活运用这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 总之 ,课堂 提问是语文教学 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 环节 ,它 贯穿 于课 堂教学 的始 终 ,直接 影响着课堂教学 的成败 。因此 ,我 们要大力提倡采 用问题教学法进行语文课 堂教学 。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初探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 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 的 , 教 者应有意地给学生设置问题 的“ 障碍 ”形成他们心理 ,
了前面第 一处的 “ 曲问”学生就 比较容易理解小姑娘在 , 此处 “ 机警” 的性格特点 。凶此 , 因势利导 、 富于技 巧性的
变抽象为具 体 , 通过 数形 结合 、 相互印证 , 可以培养学生 的直觉思维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充分发挥 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想象 的能力。 其次 , 班集体能 集思广 益 , 有利 于学生 之间 的多向
交流 , 在班集体 中, 取长补短 , 堂教学 中有 意识地搞好 课 合作教学 , 使教 师 、 学生 的角色处 于随时互换 的动态变
强, 久而久之 , 学生对这样 的提 问会感 到索然无 味 , 并在
一定程度上妨碍 了思维 的发展 。假如我们把 问题 以“ 曲
课堂提问 , 要讲究发 问方式 、 改变提 问角度 , 问题 使
提得巧 , 发人深思 , 要力求新颖 , 能激发学 生兴趣 。例如 : 在讲《 苏州 园林》 , 师导人 新课 时可 以这 样 没计 问 时 教 题: 同学们 , 人们 常说 “ 有天堂 , 上 下有苏杭 ” 桂林 山水 ,
上 的一种“ 冲突” 。当学生急于解开这些“ 冲突 ” , 时 也就
意 味着进 行 了思维训 练 , 对课 文重点 、 难点 的理解 自然
提问 , 能有效地培 养学生思维 的综合能 力 , 极大地 提高
教学效率 。
也水到渠成。上海 的于漪 老师在教《 孔乙 己》 一文时 , 就 很注意发问的技巧。她一开篇就 问学生 ,孑 乙己姓甚名 “L 谁?” 这样一个看似简单 却又炸 以一下子回答 的问题 , 很 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 渎课文 。教者在此基础上 , 势 顺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探索

初 中 语 文 课 堂 提 问 的 艺 术 性 探 索 明光 明 安 2 94 ) 3 4 1
摘 要 : 计 良好 的 提 问 , 开拓 学 生 的 思 路 。 设 能 开发 学 生 的 潜 能 , 高 学 生 的 分 析 、 决 问题 的 能 力 . 而 达 到 较 好 的 提 解 从 教学效果。 关 键 词 : 中语 文 课 堂提 问 艺 术性 初
一
的不 良 习惯 。 因此 , 师在 设 计 问题 时必 须难 易适 中 . 能 超 出学 生 的 教 不
3 6
知 识 和 能 力 范 围 , 符 合 学 生 的 知 识 发 展 水平 , 与 教 学 目标 要 并 紧密 结 合 。 3调 控 课 堂提 问的 等 候 时 间 . 长 期 以来 , 论 是 传 统 的课 堂 教 学 , 是 现 代 多 媒 体 教 学 无 还 都 存 在 一 个 普 遍 问 题 : 师 在 提 问 后 只 停 留很 短 时 间 就 开 始 教 点名 。 学生 由于 思 考 时 间 不充 分 、 精神 紧张 、 准备 不 足等 原 因 , 通 常无 法 回答 或 者 仓 促 回答 导 致 错误 ,教 师必 须 花 费更 多 的 时 间给 学 生 提 示 或 者 纠 正 学 生 的错 误 ,如 此课 堂 教 学 任 务 不 易完 成 。 浪费 时间 又 容 易 导致 学 生 的反 感 。 今 提 倡 用 多媒 既 而 体教 学 , 突 出 特 点就 是 教 学 目标 多 , 学 任 务 重 。 教 师 为 了 其 教 达 到 教 学 目的 , 往 问 题 一 提 出 , 案 就 显 示 出来 , 少 留 给 往 答 很 学 生 思考 时间 。这 样 只 能 造 成 学 生 惰 性 , 维 形 成 固定 模 式 , 思 反 正 老 师会 总 结 。 因而 , 们 要 根 据 问 题 的 难 度适 当控 制 问题 我 的 等候 时 间 ,教 师 在 提 出问 题 后 应 该 给 学 生 留 有 一 定 的 思 考 时 间 , 般 自提 出 问 题 到 指 定 学 生 回 答 。 少 等 候 3 秒 。如 一 至 —5 果 教 师所 提 出 的 问题 是 开 放 性 的 ,那 么 留给 学 生 等 候 时 间 以 1秒 左 右 为宜 。 0 这样 才 能 提 高 学 生 问答 的准 确 性 , 高课 堂教 提 学效率。 4 注 意课 堂 提 问 的 管 理调 控 . 每 一 位教 师都 喜欢 在 教 学 中 营造 活 泼 快 乐 的氛 围 。充分 调 动 学 生 的 积 极性 ,发 挥 他 们 的 主动 性 。轻 松 地 完 成 教 学 目 标 。当 然 这些 和教 师 的 态 度 息 息相 关 。教 师 提 问 时 。 让 学 生 要 感 到 亲 切 , 是 以权 威 者 的 姿 态 出 现 。 样 学 生 会 感 到 陌 生 害 不 那 怕 。 师 的表 情 要 自然 、 蔼 , 近 师 生 之 间 的 距 离 。 得 学 校 教 和 拉 记 组 织 的一 次公 开课 , 师 只提 问 举 手 同 学 , 注 面小 。有 的 学 教 关 生频 繁 发 言 , 的从 不 举 手 发 言 。 节课 就 变 成 了少 数 同 学 的 有 一 天下 , 使其 他 同学 懒 于 思 考 懒 于 回答 。学 生 回答 不 出 问题 时 , 教师 情 绪 化 . 同学 冷 嘲 热 讽 , 样 使 学 生 更 不 敢 回 答 。 结 果 对 这 可想 而知 , 教学 效 果 不 太 好 。 师 授 课 时 , 注 意 自己 的表 情 、 教 要 体态 、 动作 等肢 体 语 言 . 到 “ 声 胜 有 声 ” 效 果 。 教 学 中不 达 无 的 断 地 给学 生 表 现 机 会 , 平 地 对 待 每 一 个 学 生 , 他 ( ) 自 公 让 她 们 己 主 动举 手 回答 问 题 。 待 回答 问题 的学 生 , 论他 ( ) 对 不 她 回答 正 确 与 否 , 不 予惩 罚 。 都 如果 学 生 答 对 了 , 便 用 “ 我 很好 ”非 常 “ 不 错 ” 进 行 表 扬 。 果 答 错 了 , 其 是 不 经 常发 言 的 学 生 , 等 如 尤 我 便 会 旁 敲 侧 隐地 提示 他 ( ) 仔 细 想 想 , 者 让 他 ( ) 下 她 再 或 她 坐 思考 , 学生鼓掌表示鼓励。另外 , 让 当教 师 发现 课 堂气 氛 不好 时 应 有 意 识 地 注 入 一 些 快 乐 、 就 轻松 的 “ 母 ” — 如 幽 默 的 酵 — 话 语 , 意 的玩 笑 等 激 活 课 堂 , 活 学 生 思 维 , 他 们 积 极 参 善 激 让 与 到 课 堂 学 习 中来 。 5课 堂提 问要 学 会 延 伸 拓 展 . 在 教 学 过 程 中 , 当地 延 伸 拓 展 问题 , 以 让 学 生 更 好 地 适 可 开 阔思维 , 胆 地发挥 想象 , 角 度地思考 , 得 更可 能多 、 大 多 获 新 、 的答 案 。 奇 我 在 上 《 塑 生 命 》 , 大 家 联 系 自己 的 阅读 体 验 , 再 时 让 以及 古 今 中 外 那 些 付 出艰 辛 卓 绝 努 力 而 成 功 的 残 疾 人 士 的事 迹 , 从 他们 身 上 你 学 到 了 什 么 ? 如 果 你 以后 也 遇 到 了 不 幸 或 者 灾 难 , 会 和 他们 一 样 吗? 个 问题 一 出 , 动 了他 们 的 想 象 力 , 你 这 调 激 活 了思 维 能 力 。大 家 踊 跃 发 言 , 得 都很 深 刻 , 仅 加 深 了 谈 不 对 课 文 的理 解 。 锻 炼 了语 言 组 织 能 力 。 还 总之 , 无 定法 , 无 止 境 。 堂 提 问 既 是一 门学 问 , 教 学 课 �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初探摘要:问题设置和课堂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之一。
本文在强调认识课堂提问重要性的基础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侧重探讨语文课堂提问的基本原则、课堂提问艺术和途径,认为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课堂提问的艺术可以直接影响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采用问题教学法,认真研究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问题,能够有效地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陶行知先生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思维心理学还告诉我们,思维是从研究问题开始的,学生学习过程实际上是一个不断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注重问题设置的质量和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
问题教学法就是以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为着力点,以问题为主线组织学科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
它通常包括指导预习、问题教学、设问学习、简洁转新四个步骤。
采用问题教学法的关键在于课堂的提问,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调动和拓展学生的思维,它的重要性也就日益彰显。
一、对课堂提问的认识(一)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在新一轮的课堂教学改革中,课堂提问的使用率也已大大地提高了,因此有必要认识课堂提问的重要性。
1.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有效地引起学生的注意上课时,我们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学生注意力涣散,思想不集中,容易被一些与上课无关的事情所吸引。
这时,富有技巧的提问,就可以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保持高昂的情绪,还可以将无意注意诱导到有意注意中来,实现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的结合。
2.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论研究指出,从本质上讲,感知不是学习产生的根本原因,产生学习欲的根本原因是问题。
没有问题也就难以诱发和激起学生的求知欲,高质量的问题设置和富有技巧的课堂提问,能触及学生的心理,使学生产生疑虑之情、困惑之感,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顺利地解决问题。
3.富有技巧的提问能够诱导学生展开定向思维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富有技巧的提问可以促使学生的思维按“启动──定向──活跃──收拢”的方式进行,对学生思维活动的发展具有导向作用。
初中语文教学提问艺术浅探

摘要:提问是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 注意力的一个良好方法,可以及时检验教 学成果,同时促进学生认真听课,培养学 生自我思考能力的一个教学环节,因此教 师应增强提问的趣味性和艺术性,并且有 针对性地提问,根据不同的教学情境对不 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提问,以提高教 学效果以及学生的学习效率。
关键词:初中 语文 提问艺术 方 法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进行,教师们也逐渐 意识到了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以及核 心,这一点毋庸置疑。教师应促使学生主 动去学习,起到引导性的作用,这样让学 生 自 主 学 习 就 会 明 显 提 高 教 学 效 率 ,在 学生对问题进行思考的时候,就是拓宽 学生思维的过程。学生只有有了求知欲 和 探 索 欲 ,才 能 够 高 效 学 习 ,主 动 学 习 。 这种主动学习的心态是当代教育的必然 要求,在如今的初中语文教学中,这一点 更是十分重要。
一、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在进行初中语文的教学时,教师首先 应该关注到学生的情绪,在不良情绪下学 习的学习效率是十分低下的,往往事倍功 半,所以在进行正式内容的讲解之前教师 应首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同时集中学生 的注意力,这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之前 设置艺术性的问题。在问题的设置上,不 仅要有趣味性,更应该贴近教学内容,使 学生对课本内容充满探索的欲望;设置的 问题不能死板枯燥,也不能过于娱乐化, 教师应根据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实 际教学环境来设置,激发其好奇心以及求 知欲,并促使学生自我学习。 例如在进行《春》这一篇散文的教学 之前,可以提问学生你眼中的春天是怎样 的?在春天获得什么样的感受,喜不喜欢 春天?想不想进行课外春游等等引起学生 共鸣的趣味性问题,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入 课文内容,从学生的回答入手对课文进行 讲解,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进行思考,深 入性理解课文内容,让学生自行思考作者 在每一句话中蕴含的情感,然后以点及 面,使学生积极去探索去感受文章内容, 促进其对课文进行探索,在进行提问时要 适度对学生进行表扬赞赏,让他们自尊心 得到满足,充分提高这样 可以更加促进其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 一个学习程度较好的学生,他的问题肯定 是层次较高的问题,一般不会是基础性的 问题,所以教师在针对这一类学生进行提 问时,应适当提高问题的高度,这样才能 起到拓宽思路使其思维更加开阔的目的; 而面对学习程度较差的学生,他可能对基 础性的知识掌握不牢固,假如教师对他提 问作者思路等高层次的问题,往往是回答 不出来的,这类学生就会丧失学习的积极 性以及自尊心,甚至可能会变得讨厌语文 这一学科。所以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起引 导作用,采用艺术性的引导方式,针对性 地提出问题,问题设计有层次感,这样可 以使教师的教学任务更容易完成,使学生 的学习效率进一步提高。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论文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探析摘要:新课改的过程中,生成了新的教学理念,其中最显著的是“问题意识”。
课堂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组织学生,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
其中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提问就是一门艺术,并且是讲究技巧的,如何让学生在问中思考,提高教学质量,是本文主要论述的内容。
关键词:初中语文课堂提问方法提问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最多了。
因此不少的语文教师,开始研究提问的方法,经过多次的教学实践,提问艺术在不断的发展。
传统的教师的问,学生的答,忽视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与智力水平的开发。
一、语文课堂提问是个师生双方互动的过程提问,是教师将问题出示给学生,然后在教师的组织下,在师生平等对话的基础上,由学生共同讨论,让学生回答。
同时提问具有双向性,学生根据学习的内容,开动脑筋提出问题,或者对教师的讲述提出质疑,发表独特的见解。
在问题的提出与解答过程中,师问生答,生问师答,生与生之间互问互答,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课堂上教师的提问,能使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思想的集中度进行有效的控制。
打破学生“思维缺席”现象,师生在人格平等的场景中,通过有效的提问,可以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很清晰地呈现给学生。
在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中,能够彰显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二、语文课堂提问的开放性文科与理科不同,语文学科的问题尤其明显,语文学科与数理化学科提出的问题完全不同,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
笔者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问题的提出,不急于给学生定论,采取给学生提供时间和空间的办法,让学生之间就某些问题展开激烈的争论。
在反复的训练中,让学生自我设疑,学会解疑释惑,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生活与学习中必须具备的求异思维。
学生在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能力,而且活跃了课堂气氛。
我在给学生讲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窗》一课时,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小说与自读能力,我让学生对小说的故事情节进行复述并对文章进行质疑探讨,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反思能力。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
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诱导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因为一节语文课的优劣成败,与教师能否成功地诱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教师的课堂提问将制约着学生思维训练的发展。
课堂提问,是艺术性很强的教学手段之一。
可在实际教学中,有部分教师由于没有抓准提问的契机,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区。
如:1.表面性提问,旨在追求热闹场面,问题肤浅潦草,要求一问齐答,表面轰轰烈烈,实则空空洞洞。
提问过于简单,没有思考价值。
2.提出的问题空泛、难度大,让学生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
如一开篇就问学生”课文写的是什么?”、”写作特色是什么?”,对学生只能启而不发,因为他们对课文内容还没有感性的全面的认识,怎么会回答上呢?3.提问过于急于求成。
有些教师发问后,还没有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就要求立刻作答,这样只会压抑学生的思维训练。
4.提问对象过于集中,只顾优生,忽略差生,很容易挫伤差生的积极性。
以上种种提问的做法,都是不科学的,它不仅收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还会扼杀学生学习积极性,更不用说锻炼思维能力了。
因此,有效的课堂提问应是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的知识内容与思想内容,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来精心设问、发问;另外,还应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学生的知识水平与心理特点,找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来问,使提问真正问到学生们的心”窍”上。
我们在教学中要有效地激发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能,必须在课堂提问的艺术性上着实下一番功夫。
首先,把握文本与课堂设疑1.要精心设问。
讲授一篇课文之前,首先应在吃透教材和学生两头的基础上,精心设计要提问的问题。
这些问题,要紧紧围绕教学目的,体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不仅让学生知道“是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
这些问题,应紧密关联,由浅入深,有助于引导学生进入作品情境,体会个中妙处,使之有渐入佳境的喜悦感。
这些问题,应力求难度适中,太浅显的不必问,太艰深的不宜问,难度较大的可分几步问。
语文教师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稼 强
蠲 敞舸碾重疆向 窳圃蕊 ≯
■ 用说 锻炼 思维 能 在新《 课标》 普遍 实施 的今天 , 有些语 文教师教 的思维 , 学成绩总是上不去 , 往往抱怨这样那样 的问题 , 甚至 力 , 提高语文素养 了。 二 、 堂提 问应 该 注 意 的 问 题 课 对新《 课标》 产生 了怀疑 。依我 看来 , 虽然影 响教学 效率 的因素有很 多 , 但是语 文教师 的课堂提 问艺术 ( 要 贴近 学生现有的语 文知识 学习能力。 一) 教师 提 出 的问 题 应 是学 生 在 认 真 看 书 和 深入 思 水平 的高低是其中最重要 的因素之一。 纵 观 目前 的教 学 实 际 状 况 , 们会 发现 , 部 分 考后 能 够 回答 的 , 应 是 班 里 大 多 数 学 生 经 过 主 观 我 有 还 教 师 在 教学 实践 中 往 往 不 能 抓 准 提 问 的 契 机 , 懂 努力之后能够 回答 的。就如树 上的果 实 , 非唾手 不 既 提 问的 艺术 , 现 了 不少 提 问 的误 区 , 把 这 些 年 来 可得 , 出 我 又非 可望而不可及 , 而是跳一跳才能得到 。如 听课时发现 的一些问题归纳如 下: 果提问难度大 , 学生思维 就会受 阻 , 问太容易 , 提 又 目前 语 文 课 堂提 问存 在 的 问题 会挫伤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 ( ) 一 所提 问题 太 复 杂 ( ) 贴 近 学 生 的 生活 积 累。 二 要 “ 生活有多广阔 , 语文就有多广阔 。如教《 ” 背影》 由于课堂提问都是 口头的 , 以如果 问题 太复 所 杂 , 生 就难 以 听清 记 清 , 无 法 准 确 回 答 , 种 提 《 学 更 这 我的母亲》 一类 的课 文时 , 可提问 自己与父母 的相 交 从 母 在 问就是 无效 的。如教《 囚绿记》 有 位教 师提 问 : 处 、 往 的 情 况 , 而 能 更一 步感 受 父 爱 、 爱 ; 教 时, “ 学 们 , 们读 《 同 你 囚绿 记 》 篇 文 章 最 大 的感 受 是 什 写景 游 记 一 类 的课 文 时 , 提 问 自 己家 乡 的 一 些 风 这 可 么 ?与 其他 文章 比较 , 在 语 言 上 、 思 上 、 现 方 景名胜景色怎样 , 它 构 表 这样可获得直观的感受 。 法 上 有 什 么 不 同 呢 ?这 个 问 题 实 际上 是 由几 个 问 题 ” ( ) 贴 近 学 生 的 兴趣 点 。 三 要 兴趣是学习最 好的引导 者 , 问题如能激 起学生 组 成 的 , 生 很 难 一 下 子 组 织 好 语 言 来 回答 。所 以 学 教师提问时 , 问题应 该集 中于一点 , 尽量使用简洁的 “ 说” “ 说” 想 、愿 的兴趣 , 学生才会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 语 言 来 表述 。 人 。如在分析《 社戏》 中的人 物形象时 , 以往 我的 问 ( ) 二 所提 的 问题 缺 乏 思 考价 值 法是“ 请概括文 中双喜等人的性格 特征” 学 生也能 , 但这样 的问法千篇 一律 , 刻板单 调 , 教 师提 问时 应 该 先 考虑 一下 自 己的 问 题是 不是 答出一二点来 , 有 意义 , 要无 疑 而 问 。有些 老师 喜 欢 问“ 不 是 ” 很难调动起学生 的回答 兴趣 , 不 是 、 也很难激 发学生 的答 “ 不 好 ” “ 不 对 ” , 样 的 提 问 毫 无 价 值 , 会 题愿 望。所 以我做 了这样 的设 计 : 如果你 在平 桥 好 、对 等 这 只 “ 你 ” 让 学生 的思 维 得 不 到训 练 。 因此 , 们 设 计 的 问 题 , 我 村 , 愿 意 跟 哪 一 个 人 交 朋 友 ? 为 什 么 ? 一 石 激 起 要有沉甸甸的思考价值 , 要有启发 性 , 能问而生 思 , 千层浪 , 课堂马上 活跃起来 了 , 生兴趣盎 然 , 学 各抒 发展学生思维。 己见 。这样的提问既达到 了学习 目标 , 又贴 近学 生 兴趣点 , 自然受到同学 的欢迎。 ( ) 三 自己提 问 自 己回答 在 课 堂 上 常 常看 到 这 样 的 现 象 , 师 提 出一 个 教 ( ) 四 贴近 学生的情感体验 。 问题 后 , 本 没 有 给 学 生 思 考 的 时 间 , 自己 回答 根 就 注重情感体验 , 语文课程 标准》 是《 对于 阅读 的 了 。有 时候 , 生开 始 回答 了 , 师 却 抢答 。例 如 一 基本要求。语文是 人文性浓厚 的学科 , 学 教 大多 数阅读 我 位教师教《 回忆我 的母亲 》 , :文章最 后几段语 文 章 都 包 含 了 浓 厚 的感 情 色 彩 。为 此 , 们 在 教 学 时 问 “ 言怎样 , 有没有华 丽 的词 藻? 学生答 : 没有。 教师 中要积极 引导学 生去体验这种感 情 , ” “ ” 让文章所描 绘 再问 :同学们 , “ 再想 一想对母亲 的深情如果 用华丽 的自然美 、 情节美 、 人物美等给学生以情感 的熏陶感 的语 言来 写 , 果 好 不 好 ? 此 时教 师 抢 着 说 :肯 定 染 , 效 ” “ 培养学生积极 、 健康的情感。 不好 。因为那 样会使 感情 显得 虚伪 、 浅 、 肤 矫揉 造 孔 子说 :不愤不启 , 悱不发 。课 堂上适时适 “ 不 ” 作, 抒情效果适得其 反。最 真的感情 可 以用 最朴实 度 , 而且富于艺术 技巧 的提 问 , 激发学生 的思维 , 能 的语言表达出来 , 无须 画蛇添足 。 姑且不论 教师讲 培养学生 的注意力 , ” 培养学 生的 自主学 习意 识。巧 得是 否有 道理 , 他 没 有 给学 生 思 考 的 时 间来 说 , 就 则 妙 的提 问, 能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 , 它是沟通师生教 是不恰当的。久而久之 , 学生 对教师 的提问就会 麻 与学 的桥梁 , 是传授知识的有效途径。提 问得法 , 可 木, 师只好演独角戏。 教 以启 发 学 生 积 极 思 维 , 高 学 习 效 率 ; 问 不 当 , 提 提 不 ( ) 求 标 准 答案 四 追 仅 对 教 学 无 益 , 且 会 堵 塞 学 生 思 路 , 息 课 堂 气 而 窒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 或是教师思维 的局限 , 多 氛 。 很 教 师 在语 文教 学 中执 着 于 “ 准 答 案 ” 标 。在提 问时 也 三 、 堂 提 问 艺 术 性 的表 现 课 有效的课 堂提 问应是从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心理 是如此 , 有的教师在提出 问题之 后 , 习惯于用 “ 准 标 答案 ” 去衡量学生 的回答 , 千方百计地把学生导 向自 特点上进行考虑 , 出能诱发他们思维的兴趣点 , 找 进 己心 中的“ 标准答 案” 。严格 的教师 , 甚至要求 学生 而发问。我认为课堂提问的艺术性应表现在以下几 的一词一句都要跟标准答案相一致。 个方面 : ( ) 住 要 点 , 迪 思 维 一 抓 启 所有这些都是不科学的 , 久而久之 , 会抑制学生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

一
个 问题 : 这篇文章的情 节是环环相扣 、 向前发展 的, 那么我们 起来说说看 , 这辆小火 车是如何一节扣一节地 向前滚动的呢?
一
时的教学思想及教学能力。
第二 . 恰 当的拓展 , 培养 了创新能力 语文的外延是 和生活等同的 . 我们的教学要十分注意这点。 在所听 的课 巾, 由于我们的老师精心备课 , 查找资料 , 拓展 的很
学 生的能力 , 所 以给我 的印象很深。
总之 . 提问是一 种常见的教学手段 , 又是- -I ' ] 教学艺术 。希 望广大教师也试 着用核心 问题来组织教学 . 不要将那些 优美的
义章“ 精讲” 得支离破碎 , 让那优美的旋律在课堂上 回荡 。唯其
只学 课文 , 而是和 自己的实 际生 活联 系起 来 , 特别是有 些老 师
期 日, 我们全家都要衣冠楚楚地来到海边栈桥上散步” 。由于栈
桥散步 , 就看到了“ 喷着黑烟从海边驶过来的轮船” , 这必然勾起 都是 让我们 的学生动手表 演感受一下 , 比如 《 范进 中举 》 中表 现
菲利普 夫妇想起一个 人 : 于勒叔叔 。文章顺理成章地交代 了于 胡屠 户市侩性 的那几个形象动词“ 攥” “ 舒” “ 揣” 等, 老师让学 生 表演 , 形象生动 , 栩栩 如生 . 人物的性格不 用老师再 强调 , 学 生 就掌握 了. 课堂气氛也迭 I 此而活跃 。紧接着 , 教师布置用动词来
i
初 中语 文课堂教学 中的提 问艺术
江 苏省 淮安 市钦 工镇初 级 中学 韩 志勇
对于课堂提问的艺术 , 在几年的工作 中 , 我有 了一 点体会 . 现提 出来与各位 老师共同探讨。我认为 , 课 堂提 问. 最关键 的是 要严格控制提 问的数量和质量 。一 堂课 , 一篇 文章通过设计一 两个 核心 问题 , 计 学生整 体地感 悟 、 品味 , 做到 牵一 发而动 全
新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的艺术提问

新视角下初中语文课堂的艺术提问一、艺术提问的概念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艺术提问。
艺术提问是一种启发式的教学方式,通过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本身的矛盾和深层次的思维,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艺术提问不是简单的回答问题,而是让学生在思考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成长。
艺术提问具有开放性、引领性和启发性的特点,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
二、初中语文课堂的艺术提问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运用艺术提问呢?我们需要了解初中语文的特点。
初中语文课程侧重于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基础训练和文学知识的传授,同时也要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和审美能力。
在初中语文课堂中,艺术提问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展开:1. 文学作品的剖析艺术提问可以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剖析来展开。
在对课文进行解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表达的情感、思想和意义,比如:文中的主题是什么?作者通过怎样的叙述手法来表达这个主题?你从文中读出了什么?这样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内涵,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2. 文言文的理解在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艺术提问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引领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探讨古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等方面的问题,促使学生在文言文中找到共鸣,激发学生对古代文学的兴趣。
3. 课外阅读的引导艺术提问也可以通过课外阅读的方式展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外阅读作品进行深入思考和交流,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课外读物,然后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这样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4. 语文知识的拓展艺术提问也可以通过拓展语文知识来展开,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中的词语、句子结构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促使学生在语文知识的学习中找到乐趣,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艺术提问的实施策略在初中语文课堂中,如何更好地实施艺术提问呢?以下是一些艺术提问的实施策略:1. 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在进行艺术提问时,需要精心设计问题,问题要有启发性、引领性和开放性,能够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深入思考。
试论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探索篇•课改论坛试论初中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陈剑飞(甘肃省陇南市成县陕西师范大学成州中学,甘肃陇南)在初中语文课堂中适当进行较为艺术的提问,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并且有效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培养思考问题的能力,不断丰富知识。
结合本人多年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看法,希望能对广大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思路和帮助。
一、注意把握问题难易度,使其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提问时,问题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
较难或者较易的学习会降低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问题失去兴趣。
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包括教材的特点、每节课的重点和疑难点,认真设计问题,激发学生思考的能力,让问题成为激活学生思维的钥匙,并且能够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问题设计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使大部分学生稍加思考就能得出答案。
就像果树上的果实,在树下并非伸手可得,但又不会望而却步,只需要跳一跳就能摘到。
能够让学生“跳”的跳板就是教师设计的思考阶梯。
在课堂中设计不同难易度的问题,巩固型的问题就选择让基础较差的学生来回答,以此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发散型、创造型的问题主要选择让成绩较好的学生来回答,也可设计小组讨论,学优生带动学困生积极思考,拓宽思路;较为中等的问题,适合让中等学习能力的学生来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全面调动班级整体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
二、坚持激励性、有效性原则在学生回答完教师提出的问题后,教师应当及时、有效地进行评价。
对学生正确的回答和进步较大的学生予以表扬,对创造性的回答予以夸赞,对较为内向、羞涩的学生回答问题时予以鼓励和支持,对一时回答不上问题的学生要耐心并给予希望。
这样可以使不同学习水平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初中语文课堂中的问题应当有效,而不是一味地追求课堂中热烈的气氛来提问:“对不对?”“是不是?”这样的提问往往没有实际的效果,并不是学生最真实的学习效果,应当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充分发挥其想象力。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一、要注意提问的态度。
提问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获得知识和找到获得知识的方法。
对某一个问题,学生往往会因人而异,从多角度、多侧面去思考,这不仅是正常的,也是教师所希望的。
教师对回答问题的学生,要公平、公正,要满腔热情,一视同仁。
对回答正确的学生,教师要予以表扬,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也不可指责和嘲笑,而要加以引导和启发。
教师提问时的神态要自然安祥,相信学生能够回答出问题,这样学生就会愿意回答甚至争先恐后地回答;反之,如果教师表情严肃或冷淡,学生就不能专心思考,更不能畅所欲言。
另外,提问的面要宽,不能只提问几个“尖子”学生而忽略其他学生,特别是成绩差的和不善言谈的学生。
二、提问次数要适度。
提问并非多多益善,提问的次数要根据教学内容而定,要掌握一个度。
过多,学生易紧张而来不及思考;过少,则缺乏必要的启发,学生听课容易懈担三、要有一定的梯度。
对于某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学生不可能迎刃而解,这就要增加思考的阶梯。
其方法是无梯时架梯,有梯时增加阶梯的密度。
例如讲解“拿来主义”时,就应多设几级提问的阶梯:“拿来”是指什么而言?“拿来”的原则、方法是什么?“拿来”的目的是什么?怎样才是“拿来”?“拿来主义”的重大意义何在?这一连串的问题由浅入深,逐层深入,才能启发学生对“拿来主义”有一个逐层深入的了解。
四、要选准提问的角度。
一个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来提问,但最佳角度只有一个。
选准一个角度提问,可以活跃学生思维,减少理解障碍。
如,《项链》一文中“路瓦栽夫人的悲剧是怎样造成的”这个问题,就显得太大,学生难以理解。
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来理解文章中的两句话:“极细小的一件事可以败坏你,也可以成全你!”“这些年来我忍受着许多苦楚,……而且都是因为你!”路瓦栽夫人的遭遇是不是因为丢项链这件小事?是不是因为佛来思节夫人?然后架梯设题,就可以推论出她的悲剧来自个人,来自本阶级和那个资本主义社会。
五、要注意提问的深度。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艺术探究摘要:提问是一种课堂教学的普遍形式,在教学环节中也占有这很大的比重。
充分利用好了课堂中提问的环节,不仅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效率与质量,并且让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自身的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
本文通过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高提问艺术的重要性、当前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如何提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艺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是在教会学生一些语言基础知识的同时,通过学生对课文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分析和理解表达能力,课堂上的提问便是了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
笔者通过多年的学习和教学经验,对中学语文课堂中的提问艺术之重要性与现状进行了探究,并据此提出了一些合理化建议。
1 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艺术的重要性中学语文课程的教学中,提问在上课时间上占有着很大的比重,充分利用好提问这一方式,通过充满睿智、生动有趣的提问,在教学中与学生有效互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1 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动力,听一门自己感兴趣的课,其质量和效果是被动听课所不能比拟的。
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便是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环节要完成的主要任务。
课堂上的一些睿智、生动的问题,会吸引着学生不由自主地跟随老师的步伐来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
1.2 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有艺术的提问,会消除学生对于知识学习的排斥心理,引导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断的进行思考,积极主动地跟随老师的步伐,强烈希望回答老师的问题。
而适时的提问更能够帮助学生因为好动、思维活跃而产生的不认真听讲、上课走神等问题,防止学生因为跟不上课程而丧失学习信心。
1.3 增强教学的互动性问题和回答构成了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环节,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对于老师的问题进行了思考,而老师也通过学生的回答,了解到学生对于这一问题的掌握能力,从而调整教学的侧重点,以保证学生对于课程的全面掌握。
并且,有艺术的提问更能让整个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对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大有裨益。
语文课堂之提问教学艺术初探

题要新颖 , 要能够激起学生的好 奇心 , 引人深思 。 如, 在新授 叶圣 陶 章 的内容 , 更多方面地 调动学生的思维能力 。这一系列 的问题 , 应 的《 苏州 园林 》 的时候 , 在 上课之前 我问学生 : “ 人们 常说 , 上有 天 该如何呈现才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并乐于接受呢?这就要给问题设 堂, 下有苏杭 。可见苏杭是像天堂一样美丽 的地方 , 在小学 四年级 置分层 , 使其具有梯度性。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 的实 际情况 , 由 的时候 , 我们就学 过《 桂林 山水》 , 桂林山水甲天下 , 而苏州呢 , 则是 易到难 , 从容易 的问题开始 , 帮助学生树立信心 ; 化难 为易 , 将难的 美在园林 , 下面大家读过课文之后 , 告诉 我 , 它有什么特点 , 它美在 问题化解 成为一组更容易理解 、 更有趣味性 的小 问题 , 层层递进 , 哪里? ” 这样 的设疑导人 , 既能激发学 生的学习兴趣 , 又能将问题 明 将学 生 的思 维 引 向 深处 。 确地指出 , 充分地调动学生 的积极主动性 。
一
问, 不仅会让学生感觉索然无味 , 失去学习兴趣和热情 , 而且还没
有 启 发性 , 对 于学 生 思 维 的 发 展很 不 利 。所 以 , 教 师 在 提 问 的过 程
、
巧妙 设 疑 。 激 发 情 趣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 。强烈的好奇心会吸引人们对于未知的事 中, 要注重变换提 问方式 , 把一些问题曲折化 、 形象化 , 给学生开动
“
一
学生对于事物 的认识 , 总是遵循 由多到少 、 南高 到低 、 由易 到
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提问艺术初探

“ 此人一一 为具言所 闻 , 皆 教 师提挈全篇的问题设计 , 使学生在 阅读课 文 个 问题 :课 文 中有一句 ‘
中心 ” 的观念在教师心 中根深蒂 固。 以 , 所 教师应转
无 以教师为 在课堂教学 中, 一些教师经常把一篇很好的文 种 随意 、 序和低效 问题的 主要原 因是 “ 例如 , 在教学雨 果 的《 英法联 军远征 中国给巴特 变教学观念 , 就 在课堂上投 出具有艺术魅力 的问题之 从而激 发学生 的思维 。 级教师魏 书生在教学 特 勒将军 的信 》 一文 时 , 个教师 在让学生 阅读了第 石 , 有
学
科
( 州 市保 傲塔 实验 学 校 , 江杭 州 3 00 ) 杭 浙 107
在备课 时对 “ 教师如何教 ” 想得特 别多 , 课堂教学 中问题的设 计 , 是教 师积极 引导学生 教学形 式 ,
展开学 习的关键所在 。 一堂好 的语 文课就 是一堂成 而对 “ 学生如何学” 则思 考得 比较少。 课堂上看上去
了” 然后抓住“ , 大约” 的确 ” “ 大做文章 , 开热烈的 进了学 生学 习能力 的逐步递增 。 展
讨论 。 个“ 这 牛鼻 子” 牵得 很好 , 文要解 决 的主要 全
问题 ( 物命运及性 格特 征 、 人 造成 孑 乙己悲剧 的社 L 会根源等 ) 都顺势牵 了出来 。
( 精 心设计新颖有趣且有一定启发性 的问题 三)
故 时 请学生讲 :假设水生 的儿子长大后 回到 “ 5 0自然段后提出了 8 ~1 个问题 ,其中三个是 :1 《 乡》 , ()
文 中的“ 两个强盗” 指谁?( ) 中的两个 强盗都做 了故乡 , 乡发生 了哪些 变化 , 2文 故 家乡 的人们 又如何 了哪些事情? 3对两个强盗 的所作所为 , () 作者持什 评 论 当年 的 闰土 、 二 嫂和 ‘ ’” 杨 我 ? 这样 巧 妙 的提
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提问艺术

课堂上不能满堂问, 而应在那些重点难点之处相机而问。 在教《祝 福》时,指导学生先理清情节, 然后要求他们复述故事, 再谈感受。 对于感受,大部分学生只是简单的下了一个悲剧的结论。此时我提 了一个问题:“勤劳、善良的祥林嫂如果生活在今天, 她会死去吗? 为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的思维顿时活跃异常, “礼教杀 人”的主题自然的为学生所接受。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的பைடு நூலகம்问艺术
提问是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进行双边活动的重要形式,是传递信 息的有效途径,也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驱动力,恰当而富有艺术的提 问是课堂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 挥提问的作用。而发挥提问的作用。在注意提问科学性的同时还必 须讲究提问的艺术性
1激趣设疑
好奇心人皆有之,强烈的好奇心会增强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敏感 性,激发思维, 培养学生的有意注意力,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因此,课堂提问要讲究发问方式,改变提问角度,使问题提得巧, 发人深思,要力求新颖,讲求新意。例如:在教《故乡》时,教师 可设计这样的问题:“谁埋的碗碟?”这个问题很新奇,很容易引 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为了解开谜团,认真阅读课文,努力从字里行 间找线索。教师同时诱导学生对杨二嫂、闰土这两个人物的言行、 品质分析比较,加深了学生对这两个人物形象的认识。
风乍起,吹起一池春水——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

启发艺术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在多年 的初 中教学实践 中 , 者 笔 发现 , 有部分教师 由于没有抓准提 问的契 机, 或者不懂提问的艺术 , 只是在 唱“ 脚 独 戏” 出现了不少提问的误 区。主要表现在 ,
以下 几个 方 面 :
威船 长随船沉没有无 必要 ?” 的问题让 学 生辩论 , 学生就会根 据各人 的生活经验对
4提 问对 象 过 于 集 中 。 只 叫几 个 固定 .
的好 同学 回答 , 这样很容易 挫伤学 困生 的
积 极性 。
们各 自而欢呼? 当学生说 中国人是 因为有
热 闹可 看 而 欢 呼 , 现 的是 麻 木 无 知 , 体 日本 人 是 以侮 辱鄙 视 欺 凌 中 国人 而 欢 呼 , 狂 是 妄 自大 、 目爱 国的 欢 呼 。我 便 又 继 续 问 : 盲
回答 上 呢 ?
展 。假如我们把问题换成 “ 曲问” “ 问” 、活
的方式提 } H,就能迫使 学生开动脑筋 , 并 且 要求他 们在 思维上 “ 一跳 ” 跳 才能 回答 上 。如笔者在教学《 藤野先 生》 文时 , 一 针
维 的空 间 , 又能培养 发散思维 能力。阅 凑 教学是学生 、 教师 、 教材编者 、 本之间的 文
多 重 对 话 , 思 想 碰 撞 和 心 灵 交 流 的 动 态 是
3提 问没有新意。篇篇文章都是雷同 . 的提 问 ,文章分几段?” “ “ 、各段大 意是什 么?” “ 、文章中心是什么?” 长此 以往 , , 让
学生生』 犬。
过程。阅读 中的对话和交流 ,应指 向每一 个 学生 的个体 阅读 。而教师既是与学生平
聚焦课 堂
≥
誓
豁
— —
初中语文教学中课堂提问艺术探析

【 摘
要】 传 统的初 中语文课 堂教 学遵循 的 3 P模式 , 强
调 以教 师 为 中心 , 课 堂教 学 围绕 如 何 “ 教” 展开 , 忽视 了学 生 在教 学活动 中的主导地位 , 不太关注学生如何“ 学” 的问题 , 学 生在 初 中语 文 教 学 中创 新 潜 能发 挥 的 机 会 很 少 , 阻碍 了 学习者创新能 力的提 高 , 学生的积 极性 、 主动性 受挫 , 长此 以往 也 使 得 学 习 热情 大减 。
WE N U D A0 HANG
初 的 时候 , 如 果 语 文 教 师 随便 进行 提 问 , 比如 说 问学 生 这 一 段 体 现 了 战 士 的什 么 精 神 ? 这 一 个 问题 的提 出无 疑 是 个 呆 板 、空 洞 并且 让 学 生 乏 味 的 问题 ,如 果 我 # r i l l 够 将 “ 三笑” 抓住来进行提 问 , 问学生 , “ 笑 了笑” 、 “ 笑起来 ” 以及 “ 笑着 ” 这三个笑能不能调换 ?这三 = 三 笑都表现 了什 么思想感 情 ? 这 样 的 提 问 就 变 得 十分 细 致 , 并且生动有趣 , 学生 的思 维 也 会 变 得 十分 活 跃 。 三、 提 问变 直 为 曲 。 引 人入 胜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 味地直来直去 , 启发性就不强 , 久而久之 , 学生 对 这 样 的提 问 会 感 到 索 然 无 味 , 并 在 一 定程 度』 二 妨 碍 了思 维 的发 展 。 假如 我 们 把 问题 换 成 “ 曲问 ” 、 “ 活 问” 的方式 提 出, 就能迫使学生开动脑筋 , 并 且要求他们 在 思维 卜 “ 跳一跳” 才能 回答 卜 。如在《 老山界》 一文巾 , 引导学 生 分 析 红 军 战 士 在 第 二 天 吃早 饭 “ 抢了一碗就吃” 中“ 抢” 字 用 法 时 ,学 生 可 能 一 下 子 难 以 理 解 ,那 么 可 以 换 个 角 度 来 问: “ ‘ 抢’ 字 是 否说 明 了红 军 战士 不 遵 守 纪律 呢?” 当学 生 给 予 否定 回答 时 , 又进一 步启发学生 : “ ‘ 抢’ 在这里该如 何理 解?例如小 明今 起来晚 了, 当妈妈煮好早餐后 , 他抢 了一 碗就吃 , 然后急急忙忙 学去 , 小 明的 ‘ 抢’ 又说 明了什么?” 到这里 , 经过教者设置的“ 曲问 ” 和 引导 学 生 的类 比 分 析 , 学 生 对红 军 战 士 “ 抢” 这 一 动 作 的理 解 自然 明 确 了 。所 以说 , 这 种要拐个弯才能找剑答案 的问法 ,不仅能激起学生 维的 浪花 , 有 时 甚 至 产生 “ 投石 击 破水 底 天 ” 的教 学 效 果 。钱 梦龙 先生在教学 中的“ 曲问” , 可 以说 是 创 造 了 提 问 的 最 高 艺 术 境界。他在讲授 《 愚公移I 1 1 》 一文 巾就有两处成功 的“ 曲问” ( 就是关于“ 龀” 宁和“ 孀” 宁的琊解 ) , 结 果效果是明 的。因 此, 因势利导 、 富于 技 巧 性 的 提 问 , 能 有 效 地 培 养 学 生 维 的各种综合能力 , 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四、 因人 施 问 因 材 施 教 是 一 条重 要 的教 学 原 则 ,应 用 于语 文课 堂提 问 中, 则 应 该 因人 施 问 。基 于 这 一 认 识 , 在 选 择学 生 回答 问 题时, 应该 因人而异 : 难 度 较 大 的 问 题 由优 等 生 回答 , 一 般 的让 中等生 回答 , 较容易的让差生 回答 , 比较 专门的问题则 让这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回答 。在教学过程 中 , 教师和学生 、 教材必然会产生一定的关 系 ,如果教 师对教育 工作有 正确 的认识 , 有强 烈的责任感 , 他就会热爱学生 , 热爱所教 的学 科, 他对 教育 工作 所 产 生 的感 情 就 是 积 极 的 , 否则 就是 消 极 的。而教师 的情感活动在教学语言的表达中具有重要的作 用 。比如说 , 在进行《 愚公移山》 这一个文章 的教授过程 中, 笔者提 出了 “ 为什么作者先写土屋以及太行 这两座山的坐 落位置 、 高度 以及广度?对愚公移山决心进行描写主要是通 过哪些情节?” 等 问题 , 最后 , 要求提问内容必须要具有一定 的针对性 ,身为语文教师的我们必须要根据语文教育教学 的内容 , 针对 其难 点、 重点 以及学生认识模糊 区域来进行启 发 性 问题 的 设计 。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中学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课堂提问作为一种常用的教学方法,与我们平常所说的“启发式教学”既不是同一概念,也不是同位概念。
所谓“启发式教学”指的是一种教学的指导思想,而课堂提问则是一种教学方法。
或者说,前者是教学原则,后者是贯彻该原则的手段之一。
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有很多种,课堂提问仅只是其中之一。
在教学实践中,一些形式主义的提问,其实质仍然是注入式的,毫无意义的。
诸如“……因此,我们说,志愿军战士的确是最可爱的人,对不对?”“你们说,这雷峰塔该不该倒掉”之类。
那么,什么样的课堂提问才不是形式主义呢?一、课堂提问的原则主要要注意提问的合理性、明确性、针对性、量力性和启发性。
1.所谓合理性,一是指提问中的已知判断不能是学生根本不知道的。
如果不了解学生的已知领域,不熟悉初中语文教材的有关内容,提问就难免是不合理的。
如对初二年级的学生提问:“‘吾与汝毕力平险’(《愚公移山》)中有几处是词类活用?什么词活用作什么词’?”又如:在学生才预习过《故乡》的课文后就提问:“你认为‘豆腐西施’杨二嫂是怎样一个人物?作者对其是采取什么态度的?”这类问题当然是不合理的。
其二是指提问不能无疑而问。
如“韩麦尔先生的这些爱国言行表现了他的什么思想?”未知就包含在已知中,无需再思考,当然也是不合理的。
2.所谓明确性,就是说问题要提得明晰,使学生能弄清问题的性质和要求,否则,学生就无从思考,无从作答了。
一是问域不能过大,问域过大,学生会无所适从的。
如教学《荔枝蜜》时问“起初,我对蜜蜂是怎样一种感情?”这个问题就是明确的,如果问:“开头是从哪里写起的”?问句中“哪里”这个问域就太大了,学生无从作答。
二是问句中的概念不能含混不清。
概念不明确,就会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
仍以上文为例,如果问“课文‘蜜蜂’象征什么?”就是明确的,若问“蜜蜂是表示(或:代表)什么的?”就问得不明确。
三是要求学生分类的问题,问句中的概念不能是相容的。
例如“哪些词表现了大海的愤怒与凶猛?哪些词表现了大海的巨大力量与威严气势?”概念相容,令学生无法作答。
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良好 的开头是成 功的一 半 。一 堂好课 ,开个好 头尤 为 重要 ,有效 的导入过程必将 有利于激发学 生的求知欲 ,引 领 学生带 着 问题主动投 入到探 究过程 中去 。可见 ,有效 的
导入 ,就 好 比一石激起 干层 浪 ,使学 生的学 习过程 更主动 更积极 。
2 . 在疑 问处提 问
展。
教学 的过程 ,就 是一个选 择 的过程 。学会 针对 不同 的 对象 选择 合适 的问题 发问 。为 了避免 让少数 优秀学 生或愿 意表 现 的学生独 占课堂 回答 问题的时 间。教师 提 问的方式 可 以是个 别 回答 或小组 代表 回答 ,或 学生抢答 ;教 师也可 以根 据问题 的难 易程度选 择不同层次 的学 生来 回答 。
程 的教 学 动 态 。 2 . 问学 生 有 一 定难 度 的 巧 问题
1 . 问题 设 置要 有差 别 性
教学过程 要讲究 层次性 ,要善 于根据学 生学 习的需要 设 计不 同层次 的问题 ,对 于不 同水平 的学生 ,要善 于提 出 能 调动他 们学 习积极性 、适合 他们发展 思考 力的有针 对性 的问题 ,让不 同层次 的学生都能体验 到一种成就感 。
二 、提问的时机 抓住教 学的契机 来发 问效果显 著 。由于 初 中学 生年龄 较 小 ,注 意力缺 乏持久 性 ,在 课堂上极 容 易出现注 意力分 散现 象 。因此 ,教师在 提 问时 ,一要 注意适时 提 问 ,二要 善于 恰好 好处地提 问 ,在关键处 或疑难处 发问。
1 . 导 入 新 课 时提 问
团 课堂
浅 谈 中 丈 漾 哭
江苏省如东县大豫镇兵房初 级中学 戴跃飞
提 问是语文 课堂教学 的基本形 式之 一 ,也是教 师教 学 艺术 的具体体现 。教学活 动中 ,为创造 良好 的课堂教学气 氛 ,有效激 发学生 的创造 性思维 ,真正 体现素质教 育 的要 求 ,教师必 须精心 设计课 堂提 问的技巧 ,恰到好 处地对 学 生进 行提 问 ,这样 才能有 助于开拓 学生 的思维 。本 人根 据 多年 的教学 实践 的体会 ,就 初 中语 文课 堂提问浅谈 几点 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作者:黄春秀 (初中语文广西灵山县初中语文一班) 评论数/浏览数: 9 / 1603 发表日期:2011-11-12 20:08:22初中语文课堂提问问题设计要难易适度,要有趣味性,要有探究性,要有创新性,要有迁移性,要面向全体学生,要有挑战性,要有拓展性。
初中语文课堂提问艺术初探在初中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问题很有讲究,它是以问题为中心,通过师生的对话或讨论,使学生理解所有学内容,获得知识的一种教学方法。
在我国最早的教育学著作《学记》中就有提问法的论述:“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
善待问者如撞钟,扣之以小者则小鸣,扣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待问者反此。
”这种方法有着古老的历史,也是现代教学中一种具有重要价值的教学方法。
有位教育家说,教学的艺术全在于如何恰当地提出问题和巧妙地引导学生回答问题。
提问设计得巧妙,则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究,从而产生知识迁移,形成能力;相反,如果只是简简单单地设问,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需要作过多的思考,则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那么,应该怎样提出问题呢?本文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语文课堂提问的设计艺术。
一、问题要难易适度。
二、提问必须要有思考的价值,这样才能刺激学生投入学习,诱发学生的学习欲望,激发他们主动探索的精神。
课堂提问是为了促进学生的深层次思考,所以设计问题时要把握好分寸,注意难易适度,使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努力“跳一跳”能“摘到桃子”。
学生在尝到甜头,才会更积极主动地去解决问题。
如果设计的问题太容易,则无助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如果设计的问题难度太大,会挫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
在实际操作中,教者可以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中生的认知规律与情感特点,把难问题分解成易理解,更有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一环扣一环地问,这样的提问处理具有层次性和联系性,能为学生搭设思维的跳板,让他们向更高更远的层面飞跃;让课堂波澜迭起,形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细细涟漪荡开来”的教学氛围,在这种由“善问”营造的有效教学中,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并能从中享受成功的快乐。
例如,在教学《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堂提出的问题:(1)从题目的示意中可以知道,全文划分多少部分?(2)为什么说百草园是我的乐园?(3)为什么说三味书屋的学习生活是枯燥乏味的?(4)你学习了本文,喜欢怎么样的学习生活。
又例如,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引入新课后,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1)济南的冬天给你的总印象是什么?(2)济南的冬天为什么会给你这样的感觉呢?(3)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再例如,在教学《盲孩子和他的影子》中,可以这样设计课堂问题:(1)默读课文,找出体现盲孩子心情变化的词语并结合文中的关键词语说说谁带给她快乐?(2)自由读课文,找出最喜欢的段落,同桌之间进行分角色朗读。
(3)再读课文,用“文章预言美,美在——”的句式说说本文语言的特点。
(4)展开想象,试用文中你认为最美的语句描绘一幅美丽的画面。
(5)你还能想象出一两种景物,用“他还看见了……”的句式说话,使画面更完美吗?(6)在这个童话故事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这些问题难易适度。
学生通过思考这些问题能使自身的认识水平和解题能力得到提高,进而达到教学的目的。
我们不难看出,这些问题的设计落实了语文双基教学,并以此为线,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与课外的知识和谐地融为一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发现美、感受美和表达美的同时,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些问题的设计在整个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带着有层次性的问题潜心读书,边读边思考,边读边讨论。
对重点句段进行比较、分析,最后找出答案,较好地体现了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得。
二、问题要有趣味性。
教育家乌申斯指出:“没有丝毫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探求真理的欲望”。
兴趣是求知的动力,好奇是兴趣的先导。
课堂是否生动活泼,很多时候是由提问的问题来决定的。
趣味性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与成功,它通常用于新课开始时,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注意,促使学生生疑,知疑,产生学习新知的兴趣和强烈的探索动机。
教师进行问题设计要尽可能使问题新颖、灵活,使学生感兴趣。
如教学《七颗钻石》,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你读过哪些童话故事,你喜欢童话故事吗?(2)《七颗钻石》是一个很美丽的童话故事,你速读课文之后能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这个故事吗?(3)写水罐的哪次神奇的变化,是你最感兴趣的。
其中哪些词句写得最好,好在哪里?并请你有感情的朗读出来。
(4)究竟是什么让水罐变得如此神奇的?假如当时你见到了那个小姑娘,你会对她说什么呢?(5)你也曾经给予别人帮助或接受过别人的帮助吗?让我们一起分享你叙说的感人的爱心故事吧!因为设置的问题有趣,学生对此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急于想通过学习新知得到答案,从而使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问题要有探究性。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就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这就是说,通过教学要培养学生探究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是“以学生发展为本”思想的体现。
只有让学生亲历探究的过程,通过探究去获得教学知识,才能培养学生敢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才能彻底改变学生完全被动的学习状态。
教学中,如果留给学生探究的空间狭窄,时间过于紧迫,学生的思维连一点“旁逸斜出”的机会都没有,学生中就不会迸发出有创见的思维火花,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就无从谈起。
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探究时空,这样才有利于学生充分地、主动地、积极地展示及表现其思维过程,发挥其创造潜能,从而使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不断发展。
在设计问题时,问题情境不能离开学生的生活太远,问题要和学生学过的知识有某方面的联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例如在教学《端午节》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1)湘西的端午习俗有哪一种在我们家乡不曾有过?(2)我们这一带的端午日有一些什么习俗?又如在教学《本革命的回想》时,也同样设置这样的问题:(1)第一个本命是几岁?(2)班上同学有十二岁的吗?谁能告诉我,本命有什么讲究?(3)同学们过年都是在城里过,还是到老家过年的?在老家过年,你的家乡有哪些习俗?由此学生结合生活的习俗,很快找到答案,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去进行探究。
又例如在教学《伟人的细胞》时,要求学生第一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的伟人细胞表现在哪?第二遍自读,感悟探究:为什么贾里实现伟人的三次计划都失败了?第三遍自读,感悟探究:贾里意外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每一遍自读,都不急于让学生回答问题,而是给足学生读书和探究思考的时间。
有的学生探究思考的不理想,就让学生多读几遍,有时要求默读,有时抓住关键情节齐读、范读。
由于学生有自主读书,深入思考的时间,因此,在交流时学生有话可说,甚至连平时不发言的学生都提出了一些问题,取得较好的效果。
因此,在探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自己思考,去发现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从而获得知识和能力以及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学生通过自己探究获得答案与教师传授答案其效果是不同的,前者将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欲,而后者产生一种坐享其成的懒惰心理。
四.问题要具有创新性。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因此,肩负培养青少年一代重大使命的学校教育,毫无疑问地应该把作为人的本质的创新精神焕发出来,而“语文的情感性、艺术性、审美性和汉字的象征性、表意性、灵活性给了语文以想象的空间,以创新的魅力。
”语文学科的这些优势是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语文理所当然地担当起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重任,这已成为语文教育界同仁的共识。
我们在进行语文教学时,常常会发现一些课文的艺术“空白点”,即作者略写或没有写到的内容,如果利用这些“空白点”,让学生进行充分的创新,对作者没有写到的外貌、神态、语言等进行细致的描绘、充实,让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的潜台词,言外之意进行补充,就能使学生头脑中产生新的形象,以想象的激活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
例如:(1)《故乡》中,宏儿和水生二十年以后的友谊是否如“我”和中年闰土有隔膜?(2)《孔乙己》中孔乙己的长衫哪儿去了?孔乙己最后一次离开咸亨酒店后命运如何?(3)在《竞选州长》中,“我退出竞选活动后,伍德福和霍夫曼二位先生如何继续他的竞选活动?”(4)《皇帝的新装》在小孩揭示真相后,皇帝怎样处置这个小孩?(5)《我的老师》当作者二十年后再遇到他的老师时会怎样?(6)《范进中举》中,范进赶考那几天家里的生活情况如何?又例如在教《小桔灯》时,文中写到“王春林也失踪了”,我们就可以提出问题“王春林去哪里了?”学生积极思考后,有的说被国民党特务抓了,因为参加了共产党组织的地下活动;有的说随地下组织被迫撤退了;有的说躲避起来了等等。
答案不尽相同却又丰富多彩,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总之,只要我们用心营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细心点拨引导,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真心给予正确评价,培养学生的创新耐力,让语文教学“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让学生“人认识创造之人”我们的学生就一定能勇敢地面对新世纪的挑战,成为课程改革舞台上的一批新人和21世纪的创造人才。
五、问题要具有迁移性。
叶圣陶先生曾精辟地论述过:“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8]论述中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语文迁移能力,例如,在教学魏巍《我的老师》时,可以创设下面的迁移情境,将美国作家海伦·凯勒的《我的老师》发给学生,引导学生对两篇文章进行比较探究,进行迁移训练:(1)都是写“我”的老师:两个学生的情况是否一样?老师的教法是否一样?(2)老师对学生、学生对老师的感情是否一样?(3)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有何异同?由于所给材料和表达的情感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学生容易比较这两篇文章的写作手法、语言风格和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异同。
教师出示的三个问题自然地把他们带入迁移训练的情境之中。
可见,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
六、问题要有自主探究性。
一种教学是否有效是以用这种教学法进行教学时是否参与、怎样参与、参与程度如何来决定的。
因此,在设计课堂提问的问题时,既要考虑成绩优秀的学生和成绩一般的学生,还要考虑成绩较差的学生;既要考虑积极发言的学生,也要考虑不肯发言的学生。
问题设计好之后,还要考虑这个问题应该由那一类学生回答。
原则上是比较简单的问题应尽量指定中下等成绩的学生回答,较难的问题也可指定中等生回答,中等生回答不出来,再指定基础较好的学生补充,解答以调动全体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满足不同水平层次学生的个性要求与求知欲望,使各层次,各类型的学生在课堂上都各尽所能,各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