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技巧:例谈”在烘托、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_写作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技巧:例谈”在烘托、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_写作技巧
烘托显神韵对比见个性——例谈”在烘托、对比中突出人物形象”
湖北省松滋市南海中学黄松海
《陌上桑》中的罗敷之美、《三国演义》中的关羽之勇、《水浒传》中的吴用之智……这些人物的神采鲜活地刻在人们的记忆深处,其原因不仅是正面描写到位,而且还恰到好处地运用了烘托与对比,使得人物形象更加惟妙惟肖,收到一种如见其人的效果。由此可见: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我们倘若妙用烘托与对比,会使人物形象更加光彩夺目,人物个性更加鲜明凸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那么,我们如何运用烘托、对比来突出人物形象呢?下面我结合实例给大家具体谈谈。
烘托是指通过侧面描写,使所要表现的对象鲜明突出的表现手法,即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写来表现主要对象。因此,常见的烘托方式有环境的烘托与人物的烘托,巧妙运用这两种方式,会使人物活龙活现,跃然纸上。写人时,我们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人手:
一、巧借环境烘托,勾勒人物神韵。精要的环境描写,可以起到渲染文章氛围,烘托人物心情,诗意地表现人物性格特点。运用得当,会收到“绿叶扶花,烘云托月”的艺术效果。且看中考佳作《走过风雨》一文:
一场突如其来的秋雨闯入了我的青春。
雨缠绵地飘飞,如丝,如线,如烟,如雾。在这场风雨中,我收获了坚强。
“今天我们进行测试。”老师下达命令,我们这些“蚁族”,只有努力完成。手表的秒针疾速地飞转,同学们都在奋笔疾书。窗外冰凉的秋雨侵袭着玻璃窗,我茫然地看着桌上沉重的试卷,不知所措。刺骨的悲痛,让我只想逃避:
考试的结果不言而喻,我的试卷如下坠的落叶,带着一种悲凉与无奈,让我不寒而栗。我如同跌进深渊,无法面对自己惨淡的成绩,我的心与那场秋雨一起悲泣。
我闭上眼睛,对自己说——这只是暂时的,我必须战胜失败,走出这阴郁的雨季。
作者借秋雨来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物忧伤的心情,真切展现出自我坚强不屈的个性。这个片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环境描写要契合人物心境,即以乐景烘托人物的喜悦,以哀景烘托人物痛苦;环境描写要精当传神,愈写得动人,愈是能突出人物的神韵,也愈会使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二、妙用人物烘托,展现人物风采。写入时,我们会用次要人物来陪衬、烘托主要人物,使主要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这种方式就是人物烘托,也叫“以人烘托人”。如《陌上桑》一诗典型的范例:“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怒怨,但坐观罗敷。”秦氏采桑女子之美,使得耕者锄者归来彼此抱怨,因
为看罗敷耽误了劳作。作者不直言罗敷之花容月貌,而是细述观者之反应,烘云托月,衬出罗敷之美妙不可言。其学生佳作《同桌的你》同样精彩——
“牛高马大,一见害怕;洋相百出,笑掉大牙。”这就是我们班“活宝”——杜尧最真实的写照,只要他一出场,大伙便笑口常开,没准比姜昆还逗人呢!只要一提起他,总会听到同级的人如此感叹:“就是那个长得健壮,活像《水浒》里的花和尚鲁智深的那个家伙,地球人都知道!”全年级的老师,没有一个不认识他的,每当看到他时,总会幽幽一笑,默叹道:“这小子真逗!”特别是他那浑厚的男低音,含糊不清,常常逗得大家开怀大笑,使得成为名噪一时的“傻帽哥”。
此段抓住同级的学生与老师对人物的评价,写活人物幽默的个性特点,让人过目难忘。
这个片断给我们的启示就是:描写“云”时,心中要有“月”这一重心,只有“云”绘得适度,“月”才会显得动人。
对比,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写人之时,我们可将人物置身具体事件中,对不同人物之间或同一人物前后的态度、表情、神态、语言、动作等进行细致描绘,成功地运用对比手法,可以凸显人物个性,突出人物形象。()运用对比,可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对同一人物在不同对期或不同环境下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如学生佳作《赶车》一文就是采用对比的手法来展示人物性格,突出人物形象——
周末,放学回家,我来到路口等车。终于来车了,人真多,大家一拥而上,尽管我抢先挤进去了,但仍是个“站客”。没办法,现在超载是常事,能有我的一脚之地,那已是不幸中的万幸了。“喂,打票了!”一个中年男人把手伸到我的面前,极不耐烦地说。有这样的售票员吗?态度那么差。我有点儿不满,再一看,天啊,他是售票的吗?乘客们站着,他却坐着。看到了他手中的那一叠钱,才确认了眼前的这位“太爷”是明正言顺的。我无可奈何,谁叫咱们是学生呢!我只好付款。
“哎呀!李书记,今儿怎么坐我们这破车?”又上来了个中年男人,看那整齐的西装和亮得刺眼的皮鞋就知道他不是个平常人物。“生意挺好嘛,这么多人。”那人说话的样子挺文雅,“今天有急事,怎么也得将就将就!”“快!让个座!”他拍了拍那老头儿。又笑嘻嘻地对西装说:“您这儿坐吧。”“算了,站一回没什么的。”“那多不好意思,站着很累的。”售票员也挺关心人。“到前面的乡政府多少钱?”那西装倒挺主动的。“我们谁跟谁呀!还要什么钱?”尽管“西装”执意要给,但售票员还是没收。
文章抓住售票员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前后细微的变化,在对比之中生动刻画出一个自私自利、欺贫爱富、趋炎附势、粗俗刻薄的售票员形象。这样一对比,人物个性就昭然若揭,不言自明。
二、对不同人物之间各自的表现进行对比。如中考佳作《那一刻,我长大了》一文就把“我”和父母在对待爷爷的态度上作了鲜明的对比——
爷爷生病后,我一直很少接近他,很不愿意看到爷爷那张骨瘦如柴,已被病魔折磨得脱形的脸。听说爸爸妈妈要为爷爷操办八十大寿。我想,爷爷早已病得不明世事,为他做生日,有什么意义?爷爷生日那天,妈妈烧了一桌丰盛的菜——都是爷爷以前爱吃的;爸爸特地用新买的剃刀为爷爷刮了脸
[1] [2] 下一页
巧用课本素材扮靓考场作文
作者/王学华
坐在考场里,面对作文考题,我们的考生常常愁眉苦脸、不知所措,因为找不到合适的素材。这时候,聪明的考生往往灵机一动,将思维的触须伸入课本,潜心挖掘课文中的写作素材,让它们为自己的作文增光添彩。先请看下面的一篇考场满分佳作:
有一种理智叫作舍弃
2012年甘肃一考生
记得毛泽东曾经说过“放下包袱,开动机器”。在战争年代,有时放弃一座城池,舍弃一些坛坛罐罐,轻装前进,反而能打胜仗。和平年代也是如此,舍弃一些东西,工作效率会更高。人生也是如此,舍弃一些东西,人生会更加美好。
舍弃,是寄情山水,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飘逸之风。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他不安于现实的宣泄。生性自由的他怎耐得住皇家苑囿的束缚?他抛弃丰厚的俸禄,用旷远的心态去面对人生世事。寄情于山水使他具有不同凡俗的高风亮节,他的才思留给了后入,更将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飘逸之风留给了子孙万代。他用他的诗诠释着人生真正的意义,他的舍弃,成就了一代诗仙——李白。
舍弃,是幽然心会、自得其乐的和谐之风。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心向往自由的他,放弃了官场,毅然回归于田园,安于“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生活。他不为五斗米而折腰,他的志趣,他的睿智,他的品格,因舍弃官场黑暗污浊而愈加彰显。学会舍弃,陶渊明找到了自得其乐的和谐之风,并由此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田园派诗人。
舍弃,是重振旗鼓的豪迈之风。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说的是两千多年前的吴越之战。战败的他,并没有垂头丧气,而是咽下心中的苦水,重新审视自己,不甘心,不气馁,重整旗鼓。他放下了锦衣玉食,卧薪尝胆。他最终取得了成功,只因他舍弃了帝王之尊。学会舍弃,就变得理智而不再迷惘,就变得豪迈而又强大。从而复国雪耻,创造了奇迹。
其实,舍弃需要很大的勇气,在纸醉金迷的大都市,物欲将人们的心慢慢疏远,要我们学会舍弃的确很困难,所以人们才会失去理智地去做事。学会舍弃,我们会生活得更加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