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广西民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姓名:黄庆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

指导教师:何龙群

2008052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增收问题研究

导师:何龙群博士作者:黄庆硕士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发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我国以大约占世界百分之七的耕地养活大约占世界百分之二十二的人口。从农民收入方面上来看,我国农民收入水平总体上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人均纯收从1978年的134元提高到2007年约4140元。但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及增长幅度却呈现出阶段性递减的变化趋势,农民收入增长出现滞缓现象,突出表现为增幅下降、增收困难。从政府方面来看,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央陆续发了8个“一号文件”。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以及2004年、2005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一再强调要把解决好农民增收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尽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加大了解决“三农”的力度,付出极大的努力,也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从整个社会发展来看,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得以改变,最难解决的问题依然是农民增收问题。在这种背景下,构建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效机制就尤显必要。

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更是一个农民大国,三农问题一直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而三农问题的核心问题就是富农问题,即农民的增收问题。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增加农民收入,对整个农村乃至全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农民收入增长问题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最终实现。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要“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而目前我国约有8亿农村人口,超过全国人口总数的60%。在农村居民中,还有2000多万人处于贫困或绝对贫困状态。要实现和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当务之急是要迅速着手解决农民收入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人,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如果农民增收缓慢,不能快速、持续增长,农村经济发展迟缓,则不符合小康社会的标准,就难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因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中。” [1]因此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意义重大。

其次,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投资需求、消费需求和出口需求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这三大需求之中,消费需求处于决定性地位。因投资需求最终决定于消费需求:出口需求对经济的拉动是有限的,外贸依存度过高,会危及国内经济的安全 [2]。所以,启动内需至关重要。从国内市场看,中国的“过剩经济”是一种低水平的过剩,主要发生在城市,而农村是一个庞大的市场,农村是最大的消费市场,农民是最大的消费群体,农村市场广阔。现在难题就在于农村市场启而不动,从表层来看,主要是农村消费水平下降,从深层次来看,是农民收入水平不高,增幅不快,预期收入安全指数小,购头力低。因此,启动广阔的农村市场,扩大内需是促进我国经济走出低谷的强劲引擎。而农民需求是由农民收入水平决定的。只有增加农民收入,形成农村购买力的基础,农村市场的开拓才有根本的动力,才能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和协调发展。

再者,促进农民增收关系到农村乃至全国的和谐稳定。“改革、稳定、发展”,这是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方针,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基本经验。要保持中国的社会政治稳定,首先要保证广大农村地区的稳定。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曾于1984年指出:“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不稳。” [3]。然而,近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断扩大,导致各种矛盾加剧,已经严重威胁到农村的稳定和整个国家的稳定。这不仅是重大的经济问题,而且是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实现国家的稳定,化解农村不稳定的因素,最根本的前提是要让农民能分享国家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实现农民收入增加、生活得到改善和提高。与此同时,农民收人作为反映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综合性指标,近年来倍受社会各届关注。而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角度来看,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最关键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出发点和归宿。要实现农村“生活宽裕”依靠的是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农民收入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总之,农民增收问题,是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正处在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发展形势,也是农民增收形势最严峻的时期。必须看到,迄今为止,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些根本性的、深层次的矛盾尚未消除,农民增收举步维艰。如何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快速、稳定增长必将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承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围绕农民增收问题,研究和分析制约农民增收的影响因素,在借鉴、吸收现有有关农民收入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深入探讨和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对“三农”问题的最

终解决和农村经济的快速持续健康地发展以及对我国实现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意义。

此外,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农民增收问题近年来成为理论研究的热点,实践的难点。如何有效地促进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是我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中函待研究和解决的重大问题。在学术界,国内外的许多专家学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从不同的角度开展了研究和探讨,并已经取得了若干重要的研究成果。

在国外,对如何建立农民增收长效机制,相关的研究较多。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如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和劳动力转移理论、舒尔茨的收入流理论等都是对农民增收理论的经典论述。

就国内研究现状来说,如何切实有效地增加农民收入,近年来己成为国内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重大课题。从农民增收的成因上来分析比较典型的观点有:吴敬琏的资源票赋不足论、温铁军的城乡二元结构论、陈锡文的农村劳动力剩余说、还有其他学者的农民权益缺陷说、制度性阻碍说、市场化进程缓慢说、农业结构调整滞后说、农村公共产品供给不足论等都是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精辟见解。在促进农民增收长效对策上具有代表性的有陈锡文城乡统筹发展论、林毅夫的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论、党国英的农民权益保障论、吴敬琏的农民充分就业论和其他学者的技术推动论、非农化带动论、产权制度改革论、加大资源投入力度论、合作组织论、农业内部增收论等等涉及农民增收的方方面面。这些研究成果从不同的角度对当前我国农民增收问题提出了许多有见解的思路和建议。

虽然国内外学者对农民增收问题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但是由于国内学者对农民增收问题的论述往往局限于某一方面,仍然存在某种程度的缺陷:一是国外学者关于本研究的成果中符合中国农民增收实际的研究成果不多;二是提出解决农民收入增长措施存在短期性,对农民收入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问题研究并不多见;三是对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的演变历史过程缺乏全面系统分析与研究。本文将在批判、借鉴和吸收国内外学者有关农民增收思想的基础上,力图克服上述研究中的不足中的不足之处,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

在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上,本研究将把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作为一个复杂的系统来研究,力图吸收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农业经济学、管理学等理论成果,采用描述性研究与解释性研究相结合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方法,比较分析方法、定量分析方法以及归纳等多种分析方法详细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民收入增长的历史沿革,深入分析和研究农民收入的现状与特征,找到了制约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根本因素,从中探导农民增收的规律性,在此基础上构建农民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