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生态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各地在经济发展上普遍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同时也出现了人口增长过快、资源消耗过多、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诸多问题。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这些问题如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和控制,势必对目前和今后我国的经济快速增长、社会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一、当前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我国是自然资源和生态条件比较薄弱的国家。人均资源占有量较少,许多重要资源如森林、淡水、耕地、重要矿产的人均占有量也不到世界平均数的三分之一。许多资源都出现了与可持续发展不相适应的状况,加之我国经济技术水平低,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许多行业和企业还处于“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低效益”的状态,资源利用率低,更加剧了生态恶化,给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很大压力。

1.森林质量下降。目前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总体呈现数量型增长与质量型下降并存的局面,森林生态系统趋于单一化。由于森林资源的采育失调和过量消耗,导致森林资源质量下降和生态功能的衰退,具有水土保持、涵养水源、调解气候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多种功能的天然林、成熟林所占比例过小,且不断下降。人工林面积虽然不断扩大,但单位面积蓄积量下降。由于人工林树种单一,多为同龄林;且集中连片种植,林木抵御病虫害能力减弱。另外,种植人工林时毁坏大量灌木植被,郁闭度降低,使水土流失加重和地力衰退,造成林地生产力降低。林种结构比例失调,珍贵树种急剧减少,林地资源流失严重。森林恢复中重植轻护、重纯轻杂的现象使森林恢复工程未起到应有的改善环境和恢复生态功能的作用。

2.水土流失严重。目前全国面积的43%存在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比新中国成立初期增长了40%,每年泥沙流失总量达50亿吨,其中62%来自耕地表层。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植被不良、夏季暴雨集中的黄土高原地区、太行山区、南方丘陵山地以及长江上游等天然植被遭到严重破坏的地区。水土流失一方面导致耕地的耕作层变浅、质地变差,土壤中所含的有机质和各种可溶性速效养分(如速效磷、速效钾)大量损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最终失去生产能力;另一方面,水土流失会导致河流中下游河床、湖泊被淤塞,蓄洪、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干旱灾害发生的频率加大。

3.荒漠化快速发展。我国是世界上沙漠化受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从50-90年代,每年沙化土地扩大面积从560平方公里增加到2460平方公里,而中国强沙尘暴发生的次数也由50年代的5次增加到90年代的35次,2000年则一年超过了10次,近几年还有愈演愈烈的趋势。随着水土流失的严重和人为破坏,沙漠化面积不断扩大,程度加剧。目前,我国仅北方地区的沙漠化土地已达15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17.6%。此外,约有5900万亩农田、7400万亩草场(2006年统计)以及许多城镇、工矿、乡村受到沙漠化威胁。

4.耕地资源日趋减少。中国现有耕地实际面积1.30亿公顷,人均0.11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45%。造成耕地面积减少的直接原因是非农用地(国家建设、集体建设、个人建房)、灾害毁地、污染与废弃地增加。目前耕地水土流失面积高达0.4亿公顷左右,约占耕地总面积的30%;受荒漠化影响,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耕地的40%处于不同程度的退化状态;受工业“三废”污染的面积达400万公顷左右。按现有情形看,耕地资源退化的速度如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将进一步减少。

二、实现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

目前,在国家层面确定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的环境保护方针,颁布了《全国生态环境建设规划》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并采取了保护天然林、退耕还林(草)、重要生态功能区保护等一系列积极有效的生态保护措施。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也特别注重和加强了生态环境保护,这些政策与措施对遏制生态恶化趋势发挥了重要作用。

1.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方针。生态保护应坚持生态保护与生态建设并举,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贯彻预防为主,保护优先的指导思想。

①是以发展经济为中心,标本兼治,从解决生态破坏的根源入手,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发展不足导致粗放型经济发展和掠夺式资源开发所导致的生态破坏。重点解决天然林砍伐、乱采滥挖、草原开荒、围垦湿地、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人为生态破坏问题。

②是以自然恢复为主,人工建设为辅。对重点生态破坏地区实行顺应自然规律的封育、围栏、退耕还草还林等措施,积极发展农村能源,对现有的天然林地、天然湿地、天然草场、实行最严格的生态保护。

2.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调整产业结构。

①林业:大力发展林业精深加工产品的附加值,淘汰浪费和大量消耗林木资源的生产方式;积极开拓国外木材市场,缓解国内需求矛盾;大力发展以塑以钢代木,减少国内木材砍伐量;在分类经营的基础上,集约经营商品用材林,减缓非商品林木材生产的压力;重点地区要坚决停止天然林采伐,全国范围内要逐步停止天然林的采伐;干旱半干旱地区要严格限制速生丰产林建设,陡坡山地严格控制用材林建设,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应划为禁垦区、禁伐区,停止林木的采伐、加工利用。

②工业:严禁新上无经济规模、污染重、水耗能高、资源浪费严重的企业;布局不合理的要搬迁;污染重的企业要结合技改限期治理;治理无望的企业要坚决关停;要建立缺水地区高耗水项目严格管理制度,逐步调整用水紧缺地区的高耗水产业,停止新上高耗水项目。

③城镇建设:加快城镇化步伐,积极推动生态脆弱地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

移;在生态脆弱地区的城镇化发展中,要注意控制人口规模,做到人口规模与水资源承载能力相协调,与能源利用相协调,与污染治理相协调。

3.加大生态保护力度,科学开展生态建设。

①生态功能保护区建设:国家及地方政府应加强江河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水土保持的重点预防保护区和重点监督区、江河洪水调蓄区、防风固沙区和重要渔业水域等重要生态功能区的保护,对其生态严重退化的地区,应建设生态功能保护区,实行抢救性保护。

②植被保护与建设:退耕还林还草和水土保持工作要以当地的降雨、水资源等生态条件为前提,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在降雨量小于400mm以下区域,植被建设应以灌草为主,400mm以上区域以乔灌为主,坚持适地适树适草,严格按自然规律办事。高海拔的地区,重点要放在草甸的保护恢复上;要逐步改造林种、树种单一的林分,防护林应以复合林为主;畜牧业发展要以优先保护天然草场作前提,坚决制止天然草场开垦;缺水城市、城镇绿化不宜种植高耗水的树、草。

③荒漠化防治:重点应放在农牧交错带、荒漠绿洲和西南山地丘陵区;要科学划定农牧交错区,降低干旱区的垦植指数;转变传统的治沙方式,防止引水造林治沙造成的水资源短缺,坚持“宜治则治,宜荒则荒”的原则,保护沙漠周边地区地表结皮、固沙值物等,切忌盲目的“人进沙退”,改革农耕方式,推广免耕法及改革农机具,严防开垦造成新的土地沙化。

④能源建设:坚持多能互补,在能源紧缺的农村区域,要大力发展替代能源,结合地区特点,应积极发展太阳能、风能、沼气等清洁能源;广泛开展“五代一改”(即以煤、电、沼气、太阳能、液化炉代柴,改灶节柴),减少薪柴消耗,从根源上保护了森林植被。

⑤旅游业:要坚持“保护优先”的原则,科学确定旅游区的游客容量,使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旅游设施建设应与自然景观协调;旅游区必须依法治理污水、烟尘和生活垃圾。

4.增加生态保护资金投入。

国家在生态保护的资金投入上和政策上要给予优惠支持,各级政府应增加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要逐步建立生态公益补偿、资源开发

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保护投入应按照事权划分的原则,中央政府主要负责以生态效益为主的天然林、防护林、天然草地的保护与恢复、生态功能保护区、自然保护区建设的投入。

5.生物多样性保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