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语言和思维的关系
摘要:语言和思维之间到底谁决定谁?语言和思维究竟孰先孰后?亦或是二者毫无关系各自独立,还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从语言的起源直到现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一直是哲学家、心理学家、语言学家探讨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将从语言与思维的含义,从历史上有关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争论中,从人脑的生理机制上等方面,论证语言和思维之间并不存在谁决定谁,孰先孰后的问题,二者是同时存在的,并且互相依赖,互相制约,互相影响,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的观点。
关键字:思维,语言,关系。
一、语言与思维概述。
语言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符号系统;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们利用它来互相交际,交流思想,达到互相了解的目的;语言是同思维直接联系的,它是思维的工具,是思想的直接现实,是人区别于其他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语言是社会的产物,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社会之外无所谓语言”。【1】思维统指大脑的意识活动,是人类认识现实世界时动脑筋的过程,是指人们对客观对象进行概括分类,形成概念,并运用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过程和能力,思想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范围很广,
大致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包括感觉、知觉、表象这些层次的带有形象的心理活动,比如在商店买衣服,回忆过去的同学等等这些都是属于形象思维。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
正是因为语言和思维含义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人们观察事物的角度的多样性,从而引发了思维和语言关系问题的争论。
二、语言与思维关系的众家之说。
(一)、独立论。
持这种观点的学者,是从语言产生的角度提出和论证思维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这一观点。语言产生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人类的思维能力要达到一定的水平,应该能够对客观世界的事物进行分类和概括,并且有一定的记忆和想象,判断和推理的能力,只有具备了这种心理条件,才有可能产生语言。也就是说在语言产生之前,思维已经独立存在了。在语言产生以后,仍存在不需要语言参与的思维,思维还能采取语言以外的其他形式表达。例如:画家画的画,音乐家谱的曲,断臂的维纳斯等等,这些现象都是运用人的视觉、听觉等的刺激,与创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达到情感上的共鸣。这一观点的最有力的论证是聋哑人和失语症人,他们当中有的人完全丧失了语言能力,但他们的思维没有消失。从这一角度论证了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而存在。该观点可以追溯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他认为思维是一种不能用语词说出来的洞察。英国哲学家洛克认为思维可以独立于语言,由
外界引起的感觉是认识的源泉。这个观点把语言与思维完全割裂开了,它只看到了思维可以独立与语言的极个别的现象,却忽视了语言和思维之间的总体上的关系,用这一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与思维之间的绝大部分问题。
(二)、先后论。
一种观点认为思维先于语言。持这个观点的典型代表人物是皮亚杰,他认为婴儿能在言语水平上作出正确的推理之前,他就有可能在具体水平上正确的进行推理。例如:婴儿能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三根棍子,如a>b>c,并且能正确推理说如果a大于b,b大于c,那么a
就大于c;这是他能在纯粹言语的水平上完成这个推理活动之前就能做到的。因而皮亚杰的出了这样的结论:发生学的研究表明,智力是先于言语而存在的。皮亚杰的这一观点与人类发生学家观点相似。人类发生学家研究发现,人类在学会使用语言以前就能制造工具了,因而提出思维先于语言而存在的观点。在现实生活中,写文章或思考问题都有一个构思过程,这种现象被认为是一种思维先于语言的现象。
另一种观点认为语言先于思维。法国语言学家温得勒斯认为“最初人的语言也许纯粹是情感的,而不是思想的。例如它也许起源于劳动的号子,能被他人重复,人在自己的活动中有了这个方便的产物,就利用它来和其他伙伴们交流,参加或诱发他们中的某种活动。”【2】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通过叫喊声进行交流,那是不是说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也有语言?然而语言是人类特有的财富,动物纯粹的情感释放的叫喊声,不是人所使用的的语言,当时的人只能算是“形成中的人”,
只能算是语言的“史前阶段”。所以这一观点很显然是错的。
(三)、决定论。
前苏联学者Lvyotsky认为思维决定语言。Lvyotsky通过对类人类猿和人类婴儿的思维与有声语言发展过程的研究发现两者存在“前语言阶段”和“前思维阶段”,即语言和思维并不是同时产生的,而是思维先于有声语言。正是基于这一种认识,在思维和语言的关系问题上,Lvyotsky做出了思维决定语言的论断。我国学者秦勤也认为“尽管语言确定对思维会有一定的影响,但不能无限夸大语言的作用,不能说语言决定思维,而主要是思维决定语言。”【3】
语言决定思维。法国语言学家洪堡特就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每一种语言都是一种特殊的世界观”。【4】但最具代表性的还是撒皮尔—沃尔夫假说。撒皮尔把语言比喻成一副有色眼镜,事先为人类规划了事物的形状和外貌。沃尔夫认为“没有任何人能不受任何限制,不带任何偏见来描写大自然,除非他们语言背景相似或能用某种方法校正。”【5】洪堡特和沃尔夫这里绝对的无限的夸大语言对思维的作用,认为语言完全决定人的思维。这种观点不对。有相同语言的人完全可以有相反的世界观,反之亦然。如人们对于绿色的反映,不会因为中国人使用“绿”,英国人使用“blue”而造成不同的现象。对思维起决定作用的是客观事物本身,是人的社会实践和生活经验,而不是语言。
三、思维和语言的同时并存关系。
(一)、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
语言是现实的编码体系。这句话可以用一个公式来理解,即“现实—语言·思维—现实”。第一个“现实”是纯客观的存在,在语言存在之前已经存在,通过现象表现基本性质和规律。第二个“现实”是人们通过语言对客观现实的认知,能从偶然性表面中找出必然性规律。“语言·思维”是联系两个“现实”的桥梁。它们互相依存,共同实现对现实的编码和认知。语言对第一个“现实”的编码,语言对于第二个“现实”的关系可以简单的说是用码,也即语言是思维的工具。英国语言学家科恩斯托尔给“码”下了个定义:“码”是最重要的形成条件是能重复使用,服从一定的规则,灵活的搭配,能和其他“码”的搭配,来表达不同的意思。动物的叫喊声没有以上特征,因而人类以外的其他动物没有语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找到不表示任何思维内容的语言符号。
日常生活中,因为太平常、太习惯,我们往往感觉不到思维的伴随,但我们会发现当我们思考复杂问题或学习外语时,我们常常在内心先用方言或本民族共同语把意思想好,然后在表达出来,所以学习外语要养成用外语思维的习惯。皮钦语也是这种现象。所以语言不能先于思维而独立存在。
(二)、思维不可以先于语言而独立存在。
思维分为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抽象思维与语言之间血与肉的联系就不用进行展开论述了。抽象思维是在概念、判断、推理这些心理层次上进行的,概念的载体是词语,判断以句子为形式,推理涉及一组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