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设计课标

合集下载

《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大纲(64)

《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大纲(64)

《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教学大纲一、课程的基本性质与任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是建筑装饰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必修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主要是全面培养和训练学生的公共建筑室内设计能力和设计方法。

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设计思想和建筑观;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综合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一)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本课程后,能对公共建筑室内设计有一个较全面的和系统的了解,掌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在此基础上了解和掌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专业技巧和设计方法。

(二)技能要求掌握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方法,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的基本要素规范、设计程序和区域计划,提高学生的手工绘制能力及熟练应用电脑辅助设计能力及创造性思维。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一)公共建筑室内空间概述。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概念、主要内容、分类以及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方法步骤。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了解公共建筑室内设计的主要内容和分类以及设计步骤,对现代公共建筑设计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对公共建筑室内设计具有时代的指导意义。

(二)商业建筑室内设计1、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商业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设计类型以及设计原则;理解如何做到对商业建筑室内设计进行有目的设计而又符合对象要求的设计。

2、教学要求通过对商业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设计类型以及设计原则的掌握和理解,为商业建筑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意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三)办公建筑室内设计1、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掌握办公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设计类型以及设计原则;理解如何做到对办公建筑室内设计进行有目的设计而又符合对象要求的设计。

2、教学要求通过对办公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设计类型以及设计原则的掌握和理解,为办公建筑建筑空间设计的创意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

(四)文化建筑室内设计1、教学内容通过学习掌握文化建筑空间的设计特点、设计类型以及设计原则;理解如何做到对文化建筑室内设计进行有目的设计而又符合对象要求的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课件
《公共建筑设计》PPT课 件
公共建筑设计是指为人们日常生活提供服务和活动场所的建筑设计。通过满 足功能需求、追求美学和体现人性化,公共建筑设计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 关重要的角色。
公共建筑设计
什么是公共建筑设计
公共建筑设计是为公众提供服务和场所的建筑设计,包括政府办公楼、博物馆、图书馆等。
公共建筑的特点
公共建筑设计应考虑人的需求和行为特点,提供舒适和便利的使用体验。
设计流程
1
设计前期
包括建筑定位、概念设计和投资估算。
2设计中期Fra bibliotek包括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和设计效果图制作。
3
设计后期
包括工程监理、验收及交付。
典型案例
市政府办公大楼
该办公大楼是一个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展现了 城市政府的权威和形象。
科技馆
公共建筑通常需要满足人流量大、安全性高、功能多样的特点。
公共建筑设计的重要性
好的公共建筑设计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塑造城市形象,促进社会发展。
设计原则
1 功能性原则
公共建筑设计应优先满足功能需求,使人们能够舒适地使用建筑。
2 美学原则
好的公共建筑设计应注重美学价值,为城市增添魅力和活力。
3 人性化原则
这个科技馆融合了创新设计和互动展示,为公 众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娱乐的场所。
图书馆
图书馆是文化交流和知识分享的重要场所,需 要兼顾室内环境和阅读体验。
体育馆
体育馆需要满足观众观看比赛的需求,同时提 供良好的场地设施和舒适的观赛体验。
结语
公共建筑设计在城市发展和社会进步中起着重要作用,设计师有责任和使命 创造更美好的公共空间,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18《公共建筑方案设计(一)》课程标准

18《公共建筑方案设计(一)》课程标准

《公共建筑方案设计(一)》课程标准课程名称:公共建筑方案设计(一) 课程编码:0804113 学分:2.5 总学时:45适用专业:建筑设计技术一、前言1.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能力必修课,是主要研究不同类型的公共建筑的特点、设计要求和设计方法的工程技术型课程。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在已有房屋建筑知识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进行小型公共建筑的设计能力,并为后期的方案设计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该课程是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必修课程。

学习本课程,其所达到的目标为:使学生初步具备公共建筑的方案设计能力,初步掌握适用的设计方法,并且具有一定的电脑绘图表现技巧。

它要以《画法几何与建筑制图》、《建筑初步》、《建筑设计表现技法》、《建筑CAD设计基础》、《居住建筑方案设计》等课程的学习为基础,后续课程是《公共建筑方案设计(二)》、《居住区规划设计》、《毕业设计》。

2.基本理念本课程遵循以学生设计为主、教师辅导为辅的指导思想,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设计热情。

3.设计思路在课程设计思路方面,可以采取以下措施:①.通过现场参观、多媒体演示部分、实例分析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国内外优秀的建筑作品的设计风格和设计手法;②.通过实践性的教学进度安排让学生体验和掌握小型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和过程二、课程目标1.总体目标总体描述:对应“建筑师”岗位职业能力要求,融合“建筑设计助理”所必须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培养学生进行公共建筑方案设计的初步能力。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其具体达到目标如下:2.具体目标知识目标①掌握建筑设计中环境、功能、空间、技术、形式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②掌握建筑空间组合设计的理论与方法。

③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特点及发展趋势。

④能了解现行的相关设计规范及制图要求与要点。

能力目标①初步体验建筑方案设计的工作流程;②初步掌握正确设计方法,具备公共建筑设计相关知识;③学习查阅相关原理、规范;④提高电脑图绘制能力,能准确、快速的绘制高质量的建筑平立剖、效果图。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课程标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课程标准

附件1XXXXX学院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标准1.范围本标准适用于X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

学时范围:64 学时。

2.制定本标准的依据2.1 教育部教高[2000]2号:《高等职业学校、高等专科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教学管理要点》。

2.2教育部教高[2006]16号:《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2.3XXXXX学院各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计划》。

2.4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鉴定规范·各相关工种》。

3. 课程性质与作用《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建筑设计技术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其主要讲授公共建筑的设计原理和设计方法,包括总体布局、功能关系和空间组合、造型艺术和技术经济分析内容。

要求学生通过系统学习公共建筑设计的有关原理、方法,为公共建筑课程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等课程的学习和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理论原理讲述,结合适当的设计练习,训练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了解我国有关公共建筑建设中的方针、政策,掌握各类公共设计的原则、方法、技术经济指标及其评价标准,并熟悉有关设计规范。

4.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关系5. 课程总体设计思路“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建筑设计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独立的建筑逻辑思维和建筑设计方法,我们采用“教、学、做”合一教学思想,对这门课程理论和实训教学进行整合。

(1)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合一。

课本章节知识与设计公司的实际内容结合,以建筑设计公司设计文本为范本进行模仿学习边学边练,达到了在学中做,在做中学;(2)教学情境与工作场景合一。

我们将教学实践环节内容与建筑实训基地参观学习结合,以真实的场景进行教学,使学生身灵其境。

5.1课程设置依据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专科教育专业定位。

5.2课程目标定位课程目标:学生能够通过学习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阶段以及每个阶段该完成的设计任务,并通过学习不同类型公共建筑的功能要素分类以及布局形式,以及周边环境的分析,指导小型公共建筑设计的课程实践。

公共建筑课程设计

公共建筑课程设计

公共建筑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了解公共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和功能,掌握其设计原则和施工技术。

2. 使学生掌握公共建筑在城乡规划中的作用,理解其与环境的关系。

3. 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公共建筑的发展历程,认识不同时期的建筑特点。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设计原理和建筑技术进行公共建筑设计的能力。

2. 提高学生分析公共建筑案例,评价设计方案的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建筑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进行创新设计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公共建筑的兴趣,培养其热爱建筑、热爱生活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公共建筑的社会价值,认识到建筑与人类生活的紧密联系。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学会沟通、合作、分享。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公共建筑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设计能力、审美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其热爱建筑、关注社会发展的情感态度,为后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备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能够阐述公共建筑的基本概念、分类、功能及其设计原则。

2. 能够分析公共建筑与环境的关系,进行合理的建筑布局设计。

3.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公共建筑案例进行评价,提出改进意见。

4. 能够独立完成公共建筑设计的初步方案,并进行口头或书面汇报。

5. 能够积极参与团队协作,与同学共同完成设计任务,分享设计心得。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公共建筑基础知识1. 公共建筑的概念、分类及功能。

2. 公共建筑设计原则及施工技术。

3. 公共建筑与城乡规划的关系。

第二部分:公共建筑案例分析1. 国内外经典公共建筑案例介绍。

2. 分析案例的设计原理、建筑风格及施工技术。

3. 评价案例的优缺点,探讨改进措施。

第三部分:公共建筑设计实践1. 设计原理的应用,进行公共建筑初步设计方案制定。

2. 建筑布局、空间组织、形态创意等方面的实践训练。

公共建筑设计(Ⅱ)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Ⅱ)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Ⅱ)教学大纲第一篇:公共建筑设计(Ⅱ)教学大纲公共建筑设计(Ⅱ)教学大纲Public Building Design Ⅱ学时:96+2周学分:6一、课程的目的与任务《公共建筑设计(Ⅱ)》是建筑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在《公共建筑设计(2)》课程学习的基础上,在初步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一般程序和思维方法的基础上,解决有一定复杂性的建筑设计问题,进一步扩展设计的内容与方法,加深对建筑设计的认识,并进一步学习建筑思维方法和建筑理论与思潮。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掌握中型建筑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初步了解建筑设计中的工程技术方面的知识(构造、结构、设备)。

2、创造性地学习和掌握建筑设计方法和程序,在思维方法、构思能力和创作观念上有所突破;3、培养对建筑的理解和认识,提高其理论水平。

4、通过对建筑及技术的学习,加强对建筑的科学及艺术双重特性的理解,培养建筑设计和思维方式的创造性。

5、掌握运用语言(文字)、图式(分析)和形象诸元素表达设计的能力,培养建筑立意的思辩能力。

三、与其它课程的联系和分工本课程是建筑学专业公共建筑设计(Ⅱ)的继续。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建筑方案设计的方法、原则,为建筑学专业的后续课程公共建筑设计(Ⅲ)打下基础。

四、课程的内容与学时分配内容学时数课堂讲授学时数实验时数一讲授原理及建筑的现状及发展8 二参观、调查、分析8 三方案设计(草图、定稿图、出图、三轮设计与辅导)80+2周 80+2周总学时数96+2周五、课程的性质及适应对象建筑学专业必修课,适用于建筑学专业本科生。

教学大纲内容(1)对设计对象的同类建筑的参观调研(2)建筑地点现场踏勘、调查(3)方案构思、多方案比较(4)模型体块研究、方案定案(5)深化设计(6)室内设计、定稿图选用教材和参考书目建议选用教材:无主要参考书目:《建筑空间组合论》,彭一刚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公共建筑设计原理》,天津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公共建筑设计原理》,东南大学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建筑设计资料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文化馆建筑设计方案图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文化馆建筑设计规范》《会所及环境设计》,韩光煦、韩燕编著,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休闲娱乐建筑设计》,胡仁禄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书馆建筑设计手册》,鲍家声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书馆建筑设计》,付瑶编著,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民用建筑设计通则》《建筑设计防火规范》第二篇:《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2008《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总学时:16学时授课方式:讲授总学分: 1学分授课教师:王载波一、教学目的:结合建筑学院的培养计划,建筑设计原理课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础理论课,是本专业各延伸、拓展学科的根基和平台课程,为各项课程设计课提供了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的设计方法论。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修订稿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修订稿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的基本情况课程中文名称: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英文名称:Public space design课程代码:适用专业:建筑设计专业先修课程有:建筑设计原理、设计构成、建筑表现基础、建筑设计Ⅰ、建筑设计Ⅱ、中外建筑史、制图基础、建筑装饰CAD、Photo Shop与版式设计、建筑电脑效果图等课程。

后续课程有:毕业设计开课学院或教研室:建筑设计教研室课程性质与作用:本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一门专业选修课。

该课程根据专卖店类、餐饮类、娱乐健身类、酒店类等典型公共空间的特定功能,以设计项目工作流程为依据,采用设计项目引导与设计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通过对公共空间设计的相关知识传授与技能培养,使学生掌握公共空间设计项目方案分析、方案设计、方案表现、方案制作等核心知识和必备技能,具备从事建筑设计师、室内设计师岗位所必需的设计项目调控、设计项目协作、设计项目沟通等职业素养,课程符合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课程学时:64课程学分:4二、教学目标本课程依据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和地区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针对学生的基本情况,因材施教,突出创新精神,强化职业技能培养,促进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

本课程主要目标是教会同学们熟练地进行方案的流程设计,具备企事业单位人才岗位要求。

1、能力目标(1) 学习公共空间设计思维方式,熟练运用图形思维技巧,解决公共空间范畴的工程项目的设计内容及程序。

(2) 通过公共空间设计课程学习,掌握室内设计的图纸设计制作、设计方案表达、设计表现及对于设计原理熟练运用的能力。

(3) 通过公共空间课程项目化学习,逐步培养学生的设计项目管理、设计团队协作、设计工作沟通的能力。

2、知识目标(1) 理解商品展示的含义和特征,学习专卖店的交通流线和平面布局设计,了解设计中的基本尺度以及常见的陈列方式,掌握专卖店的空间设计方法,了解不同材料的特性。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教学大纲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简介(一)课程中文简介本课程为建筑学专业必修课,为建筑学入门阶段的重要理论课程。

本课程通过讲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般性原理和原则,使学生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深入理解公共建筑的环境、功能、艺术、技术、经济及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其相互关系,并能将其应用于设计实践中。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具有综合分析公共建筑设计中诸多要素的辩证统一关系的能力、对多功能综合性公共建筑的功能进行分析的能力、对各种建筑空间进行组织的能力以及综合处理建筑各要素互动关系的能力。

(二)课程英文简介The Design Principle of Public Architecture is a required course for architecture major as well as an important academic course in primary stage of Architecture. By means of illustrating general principles of public architecture, the course enables students not only manage basic methods of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ing but deep comprehend the concept and mutual relationships of environment, art, technology, econom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furthermore apply these achievements intodesign practice. Through this course, students can acquire crucial abilities including the ability of analyzing the dialectical relationship of vast elements in public architecture design, analyzing the function of integrated muti-functional public architecture, organizing all sorts of architecture spaces and handling the interactive relationship of numerous architecture factors.二、课程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公共建筑基本概念、性质和创作准则;正确理解建筑与环境的关系,建筑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关系;掌握公共建筑功能的内涵和要求,建筑形式美的一般规律和建筑经济技术要求。

公建设计教学大纲

公建设计教学大纲

公建空间设计课程名称:公建空间设计课程编号:课程学分:2学分课程学时:60学时课程安排:课程性质:专业选修课一、课程开设的意义,作用和地位该课程其意义和作用在于通过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扎实的基本知识及对空间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艺术设计造型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从而为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两方面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的,任务和要求1、要求学生对公共建筑的基本构成规律进行认识、理解、研究、分析。

能较客观和有效的表现方法和手段去表达公共建筑的本质特征、基本要求、功能布局。

2、要结合下一步的室内设计和景观设计的选择,较为明确目的地进行空间造型、空间意象设计的练习,进行进一步的材料、结构的训练,使学生基本掌握公建空间设计的原理和设计方法。

三、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1、公共建筑设计以抽象的公共建筑项目为主(空间构成、功能布局、设计方案表现)。

2、公共建筑设计以具体的公共建筑项目为主(材料、结构、造型、光影、色彩综合表现)。

要求学生在二个阶段的学习中,掌握以上内容的理论,并合理地运用理论指导实践,掌握各种表现方法和技能,通过教学内容的作业,体现学生对上述内容的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

四、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建议任课教师根据此大纲制定教学教案,教案必须包含大纲的所有的教学内容,两个阶段应根据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课题练习应围绕公共建筑为主题,应使用多媒体课件,安排相应的项目设计练习。

五、课程考核方法和标准考核方法:每阶段的考核评定,以任课教师的课题内容设计作业为主要对象,评定成绩以百分制。

成绩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由任课教师对学生整个学习过程进行评定(30%);第二部分由专业教师集体对学生作业进行评分(70%)。

考核主要内容:1、能否掌握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2、能否按课程教学要求,按质、按量、按时完成作业。

3、能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并在完成作业过程中有所体现。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教材:《建筑设计原理》天津大学出版社参考书目:《设计制图规范》七、教学大纲编写人、审定人本教学大纲由环境艺术专业教师集体讨论审定。

《建筑设计Ⅱ》课程标准

《建筑设计Ⅱ》课程标准

《建筑设计Ⅱ》课程标准课程编码:24149040课程类别:理实一体适用专业:建筑设计专业授课系(部):建筑与艺术系学分学时:4学分/64学时编写执笔人:专业负责人审核签字:教研室主任审核签字:审核日期:2019年9月5日系教学指导委员会会议审定审定日期:2019年9月15日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1.1课程定位与作用课程的定位:课程是建筑设计专业的专业核心能力课程。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旨在使学生通过理论教学,能够掌握本课程基本概念和操作原理的实质和要点,通过让学生实地观察、现场操作及参观学习,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巩固,以增强学生在具体实践中的基本技能,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有《建筑设计基础》,《美术》,《工程制图》,《建筑设计Ⅰ》等,后续为《建筑设计Ⅲ》,《建筑施工图设计》等。

1.2课程设计基本理念以建筑设计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为课程教学的目标,以“建筑师的助手”的行业职业能力训练为基础,着眼于学生作为未来建筑师的职业学习能力——建筑设计方案的读图能力、制图能力,设计思维的培养和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综合职业素质的养成,并充分利用现有教学资源,实现教、学、做的有机统一,达到本课程培养从事建筑设计工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教学目标。

本课程教学的基本原则是:依据岗位的工作项目与任务为中心,来重构教学内容新体系;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设置一体化项目;以教学生“如何做?”等过程性的知识为主,以“为何这么做”等陈述性的知识为辅;以分项练习内容为模块,来设置课程的教学流程。

1.教学内容模块化。

目前现行教材大都是以系统知识体系进行编排,内容多而广,对高职学生来说并不一定“实用”。

本课程在确定教学内容的时候,根据“实用”为原则进行筛选,对教学内容进行能力分解,并进行模块化设计。

使用理论、课程设计、课堂讨论和方案分析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讲解时宜有多媒体技术配合。

建筑学教学大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建筑学教学大纲——公共建筑设计原理

公共建筑设计原理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学时数:32学时(其中:理论24,实践8)学分数:2学分课程类别:专业必修课开课学期:第4学期适用专业:建筑学先修课程:建筑设计基础一、建筑设计基础二一、课程性质与目标本课程属于建筑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公共建筑种类颇多,功能各不相同,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公共建筑的环境设计、总体布局、功能关系、造型艺术、技术经济等内容。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一些基本原理,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方法,通过讲课以及对建筑的实地调研,使学生在设计构思及思维方法上得到训练和提高,具有独立处理建筑功能、技术与空间艺术关系的能力。

二、课程学时分配三、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第一章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公共建筑设计中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方法,理解公共建筑设计在功能与经济、功能与美观以及经济与美观等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掌握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的设计原则,重点掌握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方法。

教学重点: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

教学难点: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

1.1 总体环境布局的基本组成1.2 总体环境布局的空间与环境1.3 群体建筑环境的空间组合第二章公共建筑的功能关系与空间组合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公共建筑空间的三大组成部分,熟悉公共建筑空间的使用性质及功能分区,掌握建筑空间组合中水平交通并分析空间组合中的交通枢纽部分。

教学重点: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和功能分区。

教学难点: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

2.1 公共建筑的空间组成2.2 公共建筑的功能分区2.3 公共建筑的人流聚散与疏散第三章公共建筑的造型艺术问题教学目标和要求:通过本章学习,应了解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室内空间、室外形体的基本内容,熟悉民族形式、地域文化、构图技巧、形式美规律的内容,掌握一般公共建筑造型设计的原理。

教学重点:室内外空间环境艺术。

教学难点:公共建筑造型艺术的特点。

《城市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

《城市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城市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简介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以及了解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了解到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巧,并能应用于城市公共建筑的规划和设计中。

课程目标1. 掌握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知识;2. 熟悉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相关规范和标准;3. 培养分析和解决城市公共建筑设计问题的能力;4. 能有效运用设计软件和技术手段进行城市公共建筑的设计;5. 提高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和安排第一单元: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概述- 介绍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的概念和重要性;- 分析城市公共建筑设计的特点和要求。

第二单元:建筑设计基础知识- 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理论;- 建筑材料和结构的选择;- 建筑系统和设备。

第三单元: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城市规划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城市规划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城市公共建筑的规划与设计。

第四单元: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案例分析- 分析和评价不同类型的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案例;- 探讨设计理念和创意的实现。

第五单元:城市公共建筑设计实践- 学生自主组队,策划和展开城市公共建筑设计项目;- 运用设计软件和技术手段进行设计;-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设计方案。

第六单元:城市公共建筑设计评价与改进- 评价不同城市公共建筑设计方案的优缺点;- 提出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案。

教学方法和手段- 理论教学: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等方式传授基础理论知识;- 实践教学:组织学生进行城市公共建筑设计项目的实践操作;- 讨论和互动: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加强学生的交流和思考能力;- 指导和辅导:为学生提供设计指导和个性化的学术辅导。

教学评估与考核- 平时表现: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设计项目成果:评估学生完成的设计项目的质量和创意程度;- 学术论文或报告:要求学生撰写设计项目的相关论文或报告,评估其书写和表达能力。

《建筑设计》课程标准

《建筑设计》课程标准

《建筑设计》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目标建筑设计是建筑学专业核心课程之一,旨在培养学生掌握建筑设计的原理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本课程通过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建筑方案设计,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与任务1. 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包括场地规划、功能布局、空间组织、造型设计等方面;2. 学会运用相关软件进行建筑方案设计,包括AutoCAD、SketchUp、Revit等;3.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沟通与协调能力;4. 提高学生的手绘表现能力和设计表达能力,能够独立完成建筑方案设计任务;5. 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场地规划:学生应了解场地规划的基本原则和方法,能够根据场地条件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和交通组织;2. 功能布局:学生应能够根据使用需求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功能布局,考虑使用者的行为习惯和空间需求;3. 空间组织:学生应能够根据建筑性质和设计要求进行合理的空间组织,包括公共空间、交通空间、使用空间等;4. 造型设计:学生应能够根据建筑风格和设计要求进行建筑造型设计,包括立面设计、屋顶设计、阳台设计等;5. 设计表达:学生应能够运用手绘和计算机软件进行建筑方案的设计表达,包括图纸、模型、效果图等;6. 软件操作:学生应能够熟练掌握相关软件的操作方法,包括AutoCAD、SketchUp、Revit等。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案例教学的方式,通过分析经典建筑设计案例,使学生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3. 鼓励学生进行手绘表现和计算机软件操作,提高学生的设计表达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4. 定期组织学生进行成果展示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习交流和互相借鉴。

五、教学评价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2.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考试的形式,考察学生的建筑设计能力和软件操作能力;3. 综合评价:根据学生的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对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

《建筑设计B》课程标准

《建筑设计B》课程标准

《建筑设计B》课程标准中文名称:建筑设计B/Architecture design B课程编号:130300049适用专业:艺术设计专业(环境艺术设计方向)课程学时/学分:46学时/2.5学分实验(创作、制作、上机)学时/学分:审定人:开课部门:一、课程的性质和地位通过对于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的深入讲解,使学生对于建筑设计(主要是小型公共建筑)的过程有更为深入的了解,掌握基本的建筑设计方法,并进一步明确在建筑设计中的功能问题、室内外空间组织问题以及建筑造型的艺术处理和技术等问题。

同时树立较全面的建筑观,提高建筑构思能力,发挥创造性,把握建筑类型的特点。

二、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第一章博物馆的基本概念1、博物馆的定义2、博物馆的形式(范围)2-1 标准博物馆:2-2 特殊博物馆:3、博物馆的职能3-1 收集保管职能3-2 调查研究职能3-3 普及教育职能4、博物馆的规模5、博物馆的分类第二章博物馆建筑的基本组成及其功能与流线1、博物馆建筑的基本组成2、博物馆建筑的功能和流线分析2-1 博物馆建筑对外部分的功能(1)门厅(2)进厅:前厅式进厅、中庭式进厅、走廊式进厅(3)过厅式进厅陈列室(4)报告厅(5)观众服务设施2-2 博物馆建筑对内部分的功能(1)内部入口(2)技术用房(3)藏品库区(4)图书资料室(5)研究室(6)行政办公用房3、博物馆建筑的流线示意图第三章博物馆建筑的总平面设计1、博物馆建筑功能分区的合理布局2、安排好博物馆外部人流、车流、货流的交通组织3、博物馆建筑的外部环境设计第四章博物馆建筑陈列区的平面设计1、陈列区平面设计的基本原则2、陈列区布局的基本类型(1)串联式(2)放射式(3)放射串联式(4)走道式(线性组织)(5)大厅式3、陈列室的平面设计3-1 陈列室的类型口袋式穿过式混合式3-2 陈列室陈列布置的形式第五章博物馆建筑陈列区的光环境设计概述1、陈列室自然采光口的形式1-1 侧窗式1-2 高侧窗式1-3 顶窗式第六章博物馆建筑设计创意与构思的途径1、从建筑环境入手2、突出博物馆的内在特色2-1 反映博物馆的内容、主题2-2 体现博物馆的功能特色第七章博物馆建筑的造型设计实例演示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使学生:1、要求学生通过参加授课,掌握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了解文化、展览建筑的特点,从理论上掌握文化、展览建筑的功能特征和空间构成特征。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标准 沈婷

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标准  沈婷

《公共设施设计》课程标准课程编码:040427 课程类别:必修课适用专业:环境艺术设计、室内设计归属系部:艺术设计系学时:80 学分:5课程负责人:沈婷参编人员:一、课程定位(一)课程性质与功能本课程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专业能力拓展课程。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知识,熟悉室外公共设施的分类和设计的主要程序和方法,掌握设施设计与环境的结合,具备室外环境的分析调研能力,能够独立设计出一套公共环境设施,为今后从事设计师工作打下良好的专业基础。

(二)衔接课程该课程前导课程包括景观设计、广场设计,后续课程为雕塑、毕业设计选题等。

二、课程设计思路以校企合作为切入点,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以项目教学为主要手段,积极探索教学方法与成绩评价方法的创新,保证课程目标的实现。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设计。

在重视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重视方法能力与社会能力的培养。

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掌握公共设施的形成与发展、公共设施的类型及特征、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素等全方面室外环境设计能力。

由课堂学习发展到网络学习,使课程学习具有开放性,通过合作学习以及对企业实际问题的讨论提升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与创新能力。

以项目教学为中心的课程实施。

一是教学组织项目化,把课程内容设计为多个实践项目,教学要求具体并可操作;二是教学方法的运用上强调启发引导法、合作学习法、真实体验法、循序渐进法等多种方法的灵活运用;三是考核体系是由教师、学生、企业共同参与的多元考核、鼓励学生不断追求完善的动态考核、重视平时学习过程的随机考核构成。

以真实的环境案例过程开展教学设计。

本课程以马鞍山师专校园环境、马鞍山失去广场设计改造项目为课程载体,以真实的室外环境改造开展教学模块和教学方案设计,充分运用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校内定岗实习等多种教学模式。

三、课程目标(一)专业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具备从事室外公共设施设计师职业活动所需要的设计能力,能够了解公共设施设计流程,能够鉴赏设计作品和熟练掌握公共环境专业知识改造方案的能力。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

《公共空间设计》课程标准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1.1课程定位公共空间设计是建筑室内设计、建筑装饰装饰工程技术的必修课程,是建设工程管理专业的拓展课。

它不仅仅是一门关于艺术的课程,更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技术。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了解公共空间设计的基本理论,熟悉公共空间设计的流程,能够在教师指引下完成指定公共空间的设计定位、设计概念、设计方案、设计实施内容,完成整体项目设计。

《公共空间设计》的前修课程主要有《三大构成》、《设计制图》、《手绘效果图》、《photoshop》、《AutoCAD》、《3Dmax》、《家具与陈设》、《居住空间设计》等。

《公共空间设计》的后续课程主要有《景观设计》、《装饰材料与施工》等课程。

1.2设计思路公共空间设计是一门学科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不仅需要了解设计学、营销学、生理学等多方面因素,也需要了解美学、材料学等多种学科。

它是现代设计的组成部分,更能够以独立形态直接呈现在世人面前。

在短短一个阶段的学习,希望学生可以了解公共空间的设计流程,能够依据这些流程指引完成居住空间设计的各个步骤,完成设计项目。

进而举一反三,具备进一步深入学习和研究的能力,为后续其他课程奠定基础。

2.课程目标2.1总体目标通过“学习—任务—设计表现”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能力培养素质的基础上,得到一次综合实践锻炼的机会。

进而提升学生对美学的鉴赏力;锻炼学生对公共空间营造的把控力,学生根据客观要求完成设计项目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后续的相关课程和就业做好准备。

2.2具体目标(能力目标、知识目标、素质目标)能力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了解设计定位的过程与方法、设计概念的提炼过程、空间的功能设计和表现能力、施工图绘制方法与注意事项。

知识目标:通过课程的学习和设计项目的锻炼,学生应该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晓做为一名公共空间设计师以后工作的内容及相应工作程序。

素质目标:通过实训,学生应该能够具备做一名职业公共空间设计师的潜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标准
课程编号:
适用专业:城镇规划(建筑设计方向)(560201)
课程类型:□A类(纯理论课);□√B类(理论+实践);□C类(纯实践课)
课程性质:□√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
教学时数:148学时
总学分数:9学分
一、课程定位和课程设计
(一)课程性质与作用
1.课程的性质
《公共建筑设计》课程是城镇规划(建筑设计方向)专业课程学习领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

2.课程的作用
本课程是专业实践性及应用性很强的专业核心课程。

通过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和设计方法的讲授,结合具体设计题目的设计训练,使学生了解公共建筑设计的原理,掌握公共建筑设计从题目分析、方案构思到设计表达全过程的方法。

着重培养学生对公共建筑的功能分析、空间组合、设计表达及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最终能够独立处理功能、技术与空间之间的关系,完成一般中小型公共建筑设计,提高建筑设计能力,并为学生毕业设计和今后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二)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以能力本位的培养目标、过程导向的课程开发和行动导向的教学过程为指导思想,围绕技术应用能力培养这一高职教育的核心目标,结合课程本身的特点,采用按工作过程为主线设计的项目课程来构筑课程教学体系与教学内容,通过项目引领和任务驱动,并配以案例分析、课题设计进行教学。

本课程的项目课题来源主要依托于我校建筑规划设计院承接的公共建筑设计合同项目、网上教学训练项目或虚拟地形的建筑项目,模拟或仿真建筑设计单位开展建筑设计实际工作内容和操作步骤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和教学资源的合理利用将项目任务分为相对独立的若干工作模块,并根据每个模块的任务特点来组织和设计教学;课程结构从公共建筑设计的操作步骤入手,根据学生应具备的知识与能力准备来设立学习项目和工作任务模块;每个模块的参考课时主要依据实际工作中完成该阶段工作内容占项目总时间的比例来确定。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前导课程、后续课程)
前导课程:《造型设计基础》、《建筑设计基础》、《建筑材料与构造》等;后续课程:《居住区设计》、《建筑施工图设计》《毕业设计》等;该课程在专业的课程链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课程目标
通过任务引领式的项目活动,以实际工作岗位的职业能力为本课程教学目标,重点培养学生掌握公共建筑设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会编制公共建筑设计图件,会综合分析建筑设计因素及条件,进行设计评价;并注意渗透素养,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和具备再学习的工作能力,养成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和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

具体包括:
1.知识目标
(1)掌握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步骤;
(2)熟悉《公共建筑设计规范》等相关技术标准。

2.技能目标
(1)会进行建筑空间、功能和交通组织和形象塑造;
(2)会进行建筑设计方案图的构思与表达;
(3)会综合分析建筑设计因素及条件,进行设计评价;
(4)会熟练查阅并应用相关规范;
(5)会熟练编绘建筑设计方案成果。

3.素质目标
(1)具备团队合作、信息交流、组织协调能力;
(2)具备细致严谨、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职业精神;
(3)具备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4)具备项目开发规范化意识。

课程标准中的目标主要是按结果性目标和体验性目标来描述的。

结果性目标主要用于对"知识与技能"目标领域的刻画,而体验性目标则主要用于反映“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职业道德与素质”等目标领域的要求。

本标准对不同目标采用明确且不同的行为动词描述,从而更好地体现了本标准在执行中的参考价值和实现教学目标的要求。

三、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
(一)学习领域的描述学习领域的描述见表一
(二)课程教学内容
根据本课程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为使学生掌握《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目标,本课程设计了三个工学单元模块。

在项目的教学实施中,依据《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的工作过程,将每个项目进一步分解成多个项目工作任务。

课程教学内容安排详见表一。

课程体系结构安排如下:
课程:公共建筑设计(148学时)
模块一、公共建筑设计基础(32课时)
1-1.公共建筑的总体环境布局(8课时)
1-2.公共建筑的功能与交通组织(4课时)
1-3.公共建筑的造型设计(8课时)
1-4.公共建筑的技术与经济(4课时)
1-5.公共建筑的空间组合(8课时)
模块二:公共建筑设计Ⅰ-小型办公楼(48课时)
2-1.办公楼任务分析与现场踏勘(8课时)
2-2.办公楼平立剖设计(方案构思与草图)(16课时)
2-3.办公楼设计方案成果综合表达(24课时)模块三:公共建筑设计Ⅱ-幼儿园(68课时)
3-1.幼儿园任务分析与现场踏勘(8课时)
3-2.优秀幼儿园案例抄绘、分析并汇报(8课时)
3-3.幼儿园平立剖设计(方案构思与草图)(24课时)
3-4.幼儿园设计方案成果综合表达(1周=28课时)表一课程教学内容
在执行该标准时允许加减一定的教学内容,课时不超过总课时的5%;学时分配只是参考,允许根据教学实际情况作出适当调整。

四、课程实施
教学应采取项目教学法、任务驱动式教学法为主,以工作任务为出发点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中要注重创设教育情境,采取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要充分利用优秀公共建筑设计案例、图片、投影、多媒体演示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

在课程的讲授过程中教学的侧重点是以实操为主,示范作业的方法。

理论知识内容讲授不追求完整性,以够用为度。

学生能力的构建应以自我学习、总结、归纳来获得。

因此在课堂的教学中,应努力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获得公共建筑设计课程的基本知识。

在相关的专题训练过程中,应注意教学情景的设计应真实、直观,并注意训练的过程中在细节上督促和规范学生职业素质,在整个训练的过程中强调职业素质考核。

五、教学评价、考核要求
(一)、合格标准:
1.旷课不超过16节(总课时的10%);
2.平时成绩不低于40分;
3.总分大于或等于60分;
4.没有不诚信行为。

(二)、成绩构成:课程考核由平时考核(过程考核)和期末考核(结果考核)组成(本类课程平时成绩不低于60分,期末成绩不高于40分)。

(三)、考核内容:学习态度、知识点和专业技能、综合素质表现(社会能力、方法能力、职业素养等)
(四)、考核方案:考核内容、标准与方式。

六、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硬件条件
1、校内实训基地
专业设计教室
(可与建筑设计、建筑制图、园林景观设计等课程套用)
2、校外实训基地:
依托于我校建筑规划设计院,通过校企合作将课堂教学设立在企业内部,学生通过工学结合,真正参与到工程实践中去,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体现理实结合。

(二)师资条件
本课程教学团队由校内外教师共同组成具有“双师”结构特点的教学团队。

校内专任专业教师具有扎实的造型设计、建筑设计、建筑绘画表现等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有较强的高等职业教育理论知识,掌握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规律,掌握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具备理实一体化和信息化教学的基本能力以及继续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从事教育教学改革和科研
的能力,积极参加教学研究工作。

校外专业兼职教师应是来自规划、建筑设计及建筑效果制作企业一线的高水平专业技术人员或能工巧匠,具有丰富的实践经历和工作经验,70%以上应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技师以上职业资格。

兼职教师在授课前必须经过学校组织的教学方法培训,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责任心。

(三)教材编写、推荐教材
教材的选用与编写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进行选用与编写。

要充分的体现教学资源的相关内容,体现课程设计思想,以课程为载体实施教学,其教材的形式应该含盖纸质和多媒体设计演示材料。

项目内容选取要科学、符合该门课程的工作逻辑、能形成系列,让学生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逐步提高职业能力。

本门课程教材以公共建筑设计课程选用教材为主。

1.教材编写:
符合项目化课程的需要,同时符合五年制高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

体现任务驱动、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设计思想。

以应用为目的,利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公共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然后以代表性的“设计项目”为载体,将理论知识与岗位技能融为一体。

每个设计项目都采取先抛出设计任务,针对在学生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引入理论和相关设计规范对学生进行理论引导,使学生的所学能够与工作岗位衔接。

使用大量案例引导学生的学习,大大加强学生的学习信心。

2.推荐教材:
作者:张燕
教材名称:《公共建筑设计》(普通高等教育高职高专土建类“十二五”规划教材)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10月1日
(四)信息化教学资源
为了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手段,发挥学生专业学习的主动性,课程教师团队要尽可能多地开发信息化的课程学习资源,努力搭建课程学习的网站、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建立交互式的网络课程,将多媒体课件、电子教案、课程训练等多媒体素材、电子图书等课程教学资源进行网上共享,以便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差异化、个性化学习。

七、参考文献
1、江苏省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城镇规划专业实施性人才培养方案2014版
2、高职高专国家示范院校相关专业课程标准
八、其他说明
本标准应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及时调整学习情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