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综述研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信对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之研究”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研究工作,我们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社交情况、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媒介对于大学生社交活动影响的研究成果,共计文献66篇,其中英文文献17篇,中文文献49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微信的传播特点以及其他社交媒介对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满足状况,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下面分别从“大学生社交状况”“微信”“其他社交媒介”三个方面展开本次综述。
一、关于大学生社交状况的研究
为了对微信与大学生社交需求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本节对有关大学生社交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试将所收集到的文献研究方向分为三类:“大学生社交状况调查”“大学生社交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大学生社交问题的解决”。
(一)大学社交状况调查
本部分的文献偏重于对大学生社交状况的描述和调查,且又可以分为两类研究:“未指明特定群体的研究”“特定群体或身份的研究”
1、未指明特定群体的研究
本部分侧重对于大学生普遍社交状况的研究。如吴守良(2001)在《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中通过进行247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部分学生存在比较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对其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交往能力又与其个性特点相关联。段文娥(2013)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交流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中认为:社交网络上的交流主要是一种熟人之间的浅层次交流,通过"好友"的批量生产,建构了一种平面化、符号化的聚合圈。于此研究类,Tiffany A. Pempek, Yevdokiya A. Yermolayeva和Sandra L. Calvert(2009)在《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中基于对学生使用Facebook情况的观察日记,探讨了大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社交来构建自我认知。
2、特定身份或群体的研究
在对于大学生社交状况的研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特定大学生身份或群体的社交状况调查,并进而研究他们的特殊身份与所处环境对其社交状况的影响。
例如黄凌云(2011)的《华侨大学生社交焦虑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使用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华侨大学生的社交状况进行测量,进而探讨部分人口学和心理学指标对其社交焦虑的影响。,肖飞(2012)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研究》基于量表研究和人口信息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状况。谢英香(2013)在《“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中对“90后”在独特的数字化生长环境中对网络社交信任的构建的研究。Li, D(2012)在《Out of the ivory tower: the impact of wider social contact on the valu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identities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K》中对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社交状况对他们的价值观、宗教和自我认知的影响的研究。Andrea G. Trice(2004)的《Mixing It Up: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American Students》中对美国的497名毕业留学生进行调查后,探讨他们的特殊身份是否会阻碍他们融入美国社会并参与社交。
(二)大学生社交问题成因与影响因素研究
本部分的文献侧重于寻找大学生社交问题(尤其是社交焦虑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这类文献在我们所收集到的文献中也是最多的。
如郭晓薇(2000)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认为: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自我评价中的“与人们交谈”和“社会交往”方面是成因中的重要一环。李波、钱铭怡和钟杰(2005)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中,通过量表测试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在社交焦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羞耻感和人格因素分别占据首要及次要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篇文献分别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事实上进行了关于学生身份对社交问题的成因影响研究:
陈洁(2009)在《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中,以自尊和归因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其结论认为,学生干部经历、年级高低等因素对自尊水平和归因方式有较大的相关关系,而后两个因素又对大学生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简单地说,社交焦虑程度越高的被试,越倾向于将人际交往情境中的成功归因于外界因素,将人际交往情境中的失败归因为稳定的或是外控的因素;而低自尊被试倾向于将失败看做稳定性事件,低自尊大学
生在外控失败归因和情境归因上与高自尊大学生差别显著。有无学干任职经历等学生信息,可以作为其学生社交焦虑的预测因素。
而周文莉(2005)在《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评估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中,从“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角度出发,以自编的“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初测问卷”及其调查状况进行研究。其得出结论认为,社交效能感存在着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简而言之,在总分、信心表达效能、和主动交往效能上,大四显著高于大二;在应对困难情境效能上,大四显著高于大一。总体而言,社交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有正性但微弱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文献都是以人口信息或心理生发机制为切入点的,侧重从个人因素进行归因,极少有从外部性因素进行归因的。而如果引入传播学中交往论的视角,我们认为大学生间的社交可视为一种交往,而这种交往必然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由此可见,引入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微信这种社交工具在大学生社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三)大学生社交问题的解决
本部分强调通过医学或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心理治疗或人格建设。如王丽萍、李征澜和余林(2009)的《社交效能感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通过在团体辅导中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来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根据辅导前后的数据测试,证明效能感团体辅导能够解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吴素梅、吴沁嶷、罗静和邓耀星(2011)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中使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来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根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和行为观察记录,可以得知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李璇和黄敏儿(2009)在《元情绪评价指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法研究元情绪评价指导是否能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本部分和第二部分一样,文献基本上都是从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的视角探讨解决视角。这足以证明大学生社交这个问题长期被限制在较狭隘的视域内,而传播学的视角,尤其是微信这种新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二、关于微信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