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综述研究

“微信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综述研究
“微信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综述研究

“微信对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满足程度之研究”文献综述

为了更好地开展本次研究工作,我们收集了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社交情况、微信以及其他社交媒介对于大学生社交活动影响的研究成果,共计文献66篇,其中英文文献17篇,中文文献49篇。通过对这些文献的分析,我们了解了大学生的社交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微信的传播特点以及其他社交媒介对于大学生社交需求的满足状况,为本次研究提供了借鉴与参考。下面分别从“大学生社交状况”“微信”“其他社交媒介”三个方面展开本次综述。

一、关于大学生社交状况的研究

为了对微信与大学生社交需求关系做进一步的研究,本节对有关大学生社交问题的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并试将所收集到的文献研究方向分为三类:“大学生社交状况调查”“大学生社交问题的成因分析”和“大学生社交问题的解决”。

(一)大学社交状况调查

本部分的文献偏重于对大学生社交状况的描述和调查,且又可以分为两类研究:“未指明特定群体的研究”“特定群体或身份的研究”

1、未指明特定群体的研究

本部分侧重对于大学生普遍社交状况的研究。如吴守良(2001)在《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中通过进行247名在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认为:部分学生存在比较严重人际交往障碍,对其学习、生活和工作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学生人际交往问题与其交往能力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交往能力又与其个性特点相关联。段文娥(2013)在《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交流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中认为:社交网络上的交流主要是一种熟人之间的浅层次交流,通过"好友"的批量生产,建构了一种平面化、符号化的聚合圈。于此研究类,Tiffany A. Pempek, Yevdokiya A. Yermolayeva和Sandra L. Calvert(2009)在《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中基于对学生使用Facebook情况的观察日记,探讨了大学生如何通过网络社交来构建自我认知。

2、特定身份或群体的研究

在对于大学生社交状况的研究中,很大一部分是对特定大学生身份或群体的社交状况调查,并进而研究他们的特殊身份与所处环境对其社交状况的影响。

例如黄凌云(2011)的《华侨大学生社交焦虑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使用问卷和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华侨大学生的社交状况进行测量,进而探讨部分人口学和心理学指标对其社交焦虑的影响。,肖飞(2012)的《民族院校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自尊研究》基于量表研究和人口信息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探讨民族院校大学生的社交状况。谢英香(2013)在《“90后”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中对“90后”在独特的数字化生长环境中对网络社交信任的构建的研究。Li, D(2012)在《Out of the ivory tower: the impact of wider social contact on the valu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identities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K》中对在英国的中国留学生社交状况对他们的价值观、宗教和自我认知的影响的研究。Andrea G. Trice(2004)的《Mixing It Up: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American Students》中对美国的497名毕业留学生进行调查后,探讨他们的特殊身份是否会阻碍他们融入美国社会并参与社交。

(二)大学生社交问题成因与影响因素研究

本部分的文献侧重于寻找大学生社交问题(尤其是社交焦虑问题)的成因及影响因素,这类文献在我们所收集到的文献中也是最多的。

如郭晓薇(2000)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认为:自我评价和社交技能是造成社交焦虑的重要原因,自我评价中的“与人们交谈”和“社会交往”方面是成因中的重要一环。李波、钱铭怡和钟杰(2005)在《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中,通过量表测试和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影响因素分析,得出结论:在社交焦虑的各种影响因素中,羞耻感和人格因素分别占据首要及次要位置。

值得注意的是有两篇文献分别使用不同的研究方法,在事实上进行了关于学生身份对社交问题的成因影响研究:

陈洁(2009)在《大学生社交焦虑、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中,以自尊和归因理论为出发点,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问题。其结论认为,学生干部经历、年级高低等因素对自尊水平和归因方式有较大的相关关系,而后两个因素又对大学生焦虑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简单地说,社交焦虑程度越高的被试,越倾向于将人际交往情境中的成功归因于外界因素,将人际交往情境中的失败归因为稳定的或是外控的因素;而低自尊被试倾向于将失败看做稳定性事件,低自尊大学

生在外控失败归因和情境归因上与高自尊大学生差别显著。有无学干任职经历等学生信息,可以作为其学生社交焦虑的预测因素。

而周文莉(2005)在《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评估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中,从“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角度出发,以自编的“大学生社交效能感初测问卷”及其调查状况进行研究。其得出结论认为,社交效能感存在着专业差异和年级差异。简而言之,在总分、信心表达效能、和主动交往效能上,大四显著高于大二;在应对困难情境效能上,大四显著高于大一。总体而言,社交效能感和社会支持对社交焦虑有正性但微弱的影响。

需要指出的是,现有文献都是以人口信息或心理生发机制为切入点的,侧重从个人因素进行归因,极少有从外部性因素进行归因的。而如果引入传播学中交往论的视角,我们认为大学生间的社交可视为一种交往,而这种交往必然是伴随着政治经济科技等多种社会环境因素。由此可见,引入传播学的视角,研究微信这种社交工具在大学生社交活动中的作用,是很有必要的。

(三)大学生社交问题的解决

本部分强调通过医学或心理学的方法进行心理治疗或人格建设。如王丽萍、李征澜和余林(2009)的《社交效能感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通过在团体辅导中通过提高大学生的社交效能感来改善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水平,根据辅导前后的数据测试,证明效能感团体辅导能够解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吴素梅、吴沁嶷、罗静和邓耀星(2011)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中使用朋辈团体心理辅导的方式来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根据对照组和实验组的在实验前后的量表和行为观察记录,可以得知朋辈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缓解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问题。李璇和黄敏儿(2009)在《元情绪评价指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中采用实验法研究元情绪评价指导是否能缓解大学生社交焦虑。

值得注意的是,本部分和第二部分一样,文献基本上都是从心理学、医学或教育学的视角探讨解决视角。这足以证明大学生社交这个问题长期被限制在较狭隘的视域内,而传播学的视角,尤其是微信这种新传播技术对大学生社交的影响,是很有意义的。

二、关于微信的研究

(一)环境变化:网络媒介平台的转移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技术革新,越来越多的电子媒介被我们日常接触,跨屏整合的各种终端被我们习以为常。在这种互动与交融的大趋势中,对于人们交流的使用满足,即时通讯应用工具显得格外重要。与此同时,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基于LBS技术和O2O等传播形态的出现,网络社交媒体正逐渐打破时空限制,媒介传播平台发生着剧烈转移。

1、Web3.0的传播趋势

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拓展到线下渠道的技术实现,虚拟社会的链接呈现出三个阶段:在web1.0时代,以新浪、雅虎为代表的门户网站时代免费为互联网用户提供各种分类信息资源,人们可以从门户网站上浏览新闻,收发电子邮件等待;信息的传输是单向的,用户是被动接受信息的,没有多少交互。

Web2.0的概念2005年由0’Reilly媒体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提姆·奥莱理Tim GTReilly提出。他对Web2.0定义:“以网络作为平台,横跨所有互联设备;Web2.0应用充分调动这一平台的内在优势;把软件作为不断升级的服务加以提供,使用软件的人越多,软件变得越好;这些应用从多种来源(包括个人用户)吸收和重混数据,与此同时,允许自己的数据和服务被他人重混” (胡泳,2008)。web2.0是相对的一个双向型互联网链接方式,打通了渠道两端,使用户可以产生交互行为。web2.0 带来了分享、交互、开放等思想,而使用web2.0 技术形成的即时通讯(IM)则使人类的信息传播发生了跳跃性的发展。

Web3.0的概念推出,强调“个性、精准和智能”,特别是在SOA、云计算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方面开放平台,用户可以建立Web应用,满足了个性化需求;另一方面支持多人同时开发,解决了不同用户的个性需求。Web3.0将是个性化的时代,其基本特征有:"一是数据和应用不需要在计算机上运行,全部存在网络服务端;二是在任何一台电脑上,甚至在电话和电视上,只要打幵浏览器就能进入自己的世界,看到自己的内容。”(王昀加、孙欢杰,2008)

2、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随着移动互联网(Mobile Internet,简称MI)的不断普及,硬件与软件的跟进,用户基于个人电脑的行为习惯逐渐被手机所替代。移动互联网兴起于国外,是区别于互联网和无线互联网的全新网络体,用户能够通过手机、Pad和其他手持终

端通过移动通信网络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方便的获得互联网上丰富的信息和多样的应用服务(刘德寰、刘向清和翟凯等,2012)。简单而言,移动互联网就是结合网络与通信技术的终端使用,随着宽带无线网络的接入以及智能终端技术的发展,人们普遍迫切更适合移动端平台使用的网络服务。

目前,全球5亿facebook用户中有2亿为移动用户,twitter用户中有一半为移动用户,40%的微博消息来自移动终端(KPCB,2011)。中国手机移动互联网

用户在近几年来经历了飞速的增长,尤其是在2008年至2010三年的高速增长,在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的上半年,短短两年间,移动互联网用户数量净增数量达到2.04亿。据互联网数据中心(Datacenter of China Internet,简称DCCI)预测,2013年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将达到7.21亿,超过7.16亿的PC网民规模,中国开始真正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数据中心,2012)。随着4G通信技术的实现,更快的网络体验与应用实现成为可能,移动互联网势必会成为下一轮研究热点。

3、智能终端的普及

随着世界智能手机技术的迅速变革,我国也逐渐步入了一个智能手机时代,根据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的报告显示,2013年第一季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达到2.16亿,比起去年同期的1.53亿支,成长率达到41.6%。另外,平板电脑、穿戴式设备与传感器的普及,这些都大大拓宽了智能终端的范围。智能终端的普及,一方面方便了通讯技术的多样化实践;另一方面则促使用户更好的体验移动互联网,使得大范围的集聚通讯应用成为可能。

(二)移动IM的概念与发展

1、移动即时通讯的定义

即时通讯(Instant Messaging,缩写为IM),属于Web2.0技术中的一种终端服务,允许两个人通过网络平台即时地传递讯息、档案、语音与视频交流等主流内容的通讯形式。而移动即时通讯(MIM)则是即时通讯在移动端的拓展与延伸(吴茹双,2013),一般需要移动终端机的服务和移动平台通讯软件的支持。艾瑞咨询在2006年给出移动通讯工具的定义:将其定义为在传统通讯系统基础上突破传统Web界限,将手机短信与手机移动互联网结合起来,使用户可以利用手机

作为终端与他人进行短信或移动互联网形式的即时信息交流。它来自固定网络中的即时通讯和移动网络中的短信讯息系统两者的结合。这种定义忽视了手机QQ

和MSN也可以通过WAP流量呈现的形式。李茜(2008)在其硕士论文中重新梳理了移动即时通讯的相关资料,将其定义为基于移动互联网,利用各种移动终端设备,比如手机、Pad、移动PC等,结合各种即时通讯工具(移动QQ、移动MSN、PICA、飞信等软件),突破地点限制与传统互联网的局限,随时随地达成与他人有效沟通以及实现自我愉悦的方式,在这个过程中,伴随着人与人、人与机器之间的实时互动,并会因此产生一定的费用。

2、移动即时通讯当前的产品分类

目前国内的MIM产品主要分为三个阶段(吴茹双,2013):

第一阶段为2000年-2005年为主,主要是桌面即时通讯在Web上的延伸,信息的呈现方式是文本,以2000推出的移动QQ与2005年推出的移动MSN为代表,作为一种无限增值业务向用户提供;第二阶段是2005-2010年,得益于移动互联网发展,用户可以借助移动数据网络使用IM信息交流,呈现方式包括语音、视频等多媒体形式,以2006年腾讯推出手机QQ为代表;第三阶段是2010至今,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开源性的操作系统与3G网络的建成,多样化的通讯工具在移动端出现,出现了较强的社交粘性,LBS定位特征以及绑定个人信息等特征,这阶段的即时通讯工具出现了泛化,包括移动端社交媒体也出现了即时通讯特征,其中微信经过三年快速发展,已经成为国内最常用通讯工具之一。

(三)移动即时通讯代表:微信

1、微信的概念

微信是一款腾讯公司2011年1月21日正式推出的基于移动端的即时通讯软件。使用者可以通过智能手机下载安装,可以从手机通讯录、QQ好友等导入通讯关系,通过消耗移动互联的GPRS流量,快捷发送文字、语音、照片、视频,支持多人群聊。

有人对微信进行了定义:“微信是基于手机通讯录直接建立与联系人连接的一款即时通讯工具,它的推广是弥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对立的一次试水,更是互联网发展的必然趋势;微信软件充分挖掘出手机通讯录的社交潜力,加上1000米以内的微信用户搜索功能。文字、图片、语音和视频发送功能,很快便聚集人气。”(周蕾,2012)其实对于任何的软件工具,其功能特征都是变化的,比如现在微信5.0版本就拥有3000米以内的用户搜索功能,对讲机的功能已经被定义多次,所以微信的本质还得回归其即时通讯特征,其通讯的表现形式会变得越来越丰富。而弥合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对立关系,一方面是源自于移动终端的自身特征,另一方面是微信自身具备O2O特征,比如二维码,驱动了线上与线下的交互关系。

2、微信发展历程

(1)微信类产品的源起

最初在移动端出现的类微信产品是国外的KiK Messenger,其是一款基于个人手机通讯录建立使用者之间联系的即时通讯软件。KiK Messenger通过信息推送技术的发展,实现了免费聊天的功能。它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复制到手机上,实现了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无缝连接,到了2010年,国外出现了类似KiK Messenger基于手机通讯录跨多平台的即时通讯软件,比如Whatsapp、iMessage、PingChat、Facbook Messager等。

国内首先出现的类似KiK Messenger移动软件是“个信”,由互动科技2010年11月推出,2010年12月,小米科技研发了相同功能的“米聊”,同时盛大公司推出“盛大KIKI”,这三者都是基于使用者通讯录的即时通讯应用。2011年1月21日,腾讯科技有限公司推出“微信”,2011年4月。联通“沃联系”登陆苹果App Store,

2011年6月,苹果推出IM产品iMessager。其后,诸如Talkbox、飞聊、翼聊、口信等本地通讯录概念产品不断推出。

(2)微信的阶段性发展

根据腾讯公司的数据:微信是2010年11月18日正式立项,2011年1月推出了腾讯微信iphone版本,3天后推出了Android版本。

2011年5月10日,微信发布了2.0版本,该版本新增了Talkbox那样的语

音对讲功能,使得微信的用户群第一次有了显著增长。同年8月,添加了“查找

附近的人”交友功能。

到2011年10月1日,微信发布3.0版本,该版本加入了“摇一摇”和漂流瓶功能,同时增加了对繁体中文语言界面的支持,并增加港、澳、台、美、日五个地区的用户绑定手机号。微信不再仅仅是一款具有强大语音即时通讯功能的软件,“其强互动性,方便性,和趣味性越来越突出,从电话短信的替代工具进化成人

们现代生活的重要社交工具”(刘德寰、刘向清和翟凯等,2012)。2011年年底,注册微信的用户达到了5000万人数。2012年3月,微信用户数突破1亿大关。

2012年4月19日,微信发布4.0版本。这一版本增加了类似Path和Instagram 一样的相册功能,并且可以把相册分享到朋友圈。同年4月,腾讯公司开始做出将微信推向国际市场的尝试,为了微信的欧美化,将其4.0英文版更名为“Wechat”,之后推出多种语言支持。2013年1月15日,腾讯微信团队在微博上宣布微信

用户数突破3亿,成为全球下载量和用户量最多的通信软件,影响力遍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东南亚,海外华人聚集地和少数西方人。

2013年8月,微信5.0上线,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扫一扫功能全新升级,可以扫街景、扫条码、扫二维码、扫单词翻译、扫封面。2013年10月24日,腾讯微信的用户数量已经超过了6亿,每日活跃用户1亿。

3、微信传播的特点

对于微信传播的特点,有学者针对性地从拉斯韦尔的“5W”理论来做理解(党昊祺,2012),微信的传播模式在控制分析上看,用户关系真实、交流亲密,因此传播的信息更为真实;从内容分析上看,私密性与实时性,并且传播的内容方式多样;在媒介分析上,智能手机的普及与媒体实践,为微信铺垫着美好未来,并且微信具备O2O跨屏传播;在受众分析上,微信的受众区分明显,从通讯录

以及QQ好友导入的关系一般密切,而通过查看附近的人或者摇一摇等渠道来添加的好友则关系弱化。也有的学者针对微信突出了传播介质与传播主体的传播特征(高寺东,2013):1.微信传播符号多样化,能多元化地传播信息,并且它改变了互联网用户以往单纯依靠文字和图片进行社交的状况,使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回归至语音;2.微信多维化的社交方式有利于用户扩大社交网络,其次其熟人圈关系,所以更有利于信息的传播可信度。

(四)国内外移动互联通讯研究

1、国外MIM研究

相比较国内外,国外的内容研究可能更倾向于移动即时通讯的整体研究,而非单一应用工具或平台研究,国内可能则倾向于某一个(比如微信、微博)具体应用来做实用研究,而国外则会更高层次来分析环境变化。作者在收集文献过程中,发现了国内媒介实用主义的特征,而国外的文献则鲜有针对单一的MIM工具进行剖析。当然近期西方也有声音出现,认为针对KAKAO TALK、MSN messenger 等移动即时通讯工具的兴趣缺乏,尤其缺少对用户满足这部分的研究(Park S,Oh Duckshin& Lee BG,2011)。

有学者会更加移动互联网的发展,来分析移动端整体应用对用户的满足研究(Wei, Ran, Karlis, Jack. &Haught,2012),随着新应用的出现,具体的个案研究也出代表性出现,比如针对单一MIM工具的对比研究(Karen Church, Rodrigo de Oliveira.2013),美国市场中有whatsapp、facebook messager 与苹果的iMessager 类似微信的应用,国外学者很多人会取用部分选择已经体验研究。

2、国内MIM研究

国内学者针对即时通讯的研究往往倾向于实用领域,尤其是对微信这款产品的研究,除了MIM本身的传播特征研究,其他两方面的文献也较多,一种是趋于信息技术,主要研究基于移动系统平台上的服务优化与创新;另一种属于前台研究,主要是利用这些应用平台获得实用效果,比如营销形态研究。相对而言,社会文化批判角度与使用满足角度的作品较少。

在社会化媒体的基础上,有学者针对性地比较了微博与微信两者传播形态的不同,谈到了新环境下营销方式的整合(陆高峰2013;张尔煦;2012),针对

微信公众平台的崛起,而探讨了自媒体对于传统媒体的营销与借鉴(张晓光;2013;陈海华,2013;甘霖,2013)

还有部分文章研究了中国用户对于移动通讯工具的选择性问题,列出了功能性感知(Perceived Usefulness)、娱乐性体验(Perceived Entertainment)、跨平台互动(cross-platform interaction)、易于使用(Perceived Ease Of Use)成为影响国内用户选择MIM的几大因素(Jiang Guoyin &Deng Wenjuan, 2011),其中功能性感知占了最大比例,说明了国内用户针对移动端的通讯工具非常看重其功能体验与多样化服务。也有人从文化现象来解释这种选择性(Liu,Min&Ji,2011),其调查八百多份样本后,概括了不确定性的回避(uncertainty avoidance)与集体主义的文化范畴,不确定性回避影响了用户的尝新性、直觉的评断性。

三、关于其他社交媒介的研究

本节主要论述其他具体社交媒介对于大学生的社交需求的满足情况,选取的媒介主要包括:国内的有BBS、人人网(原校内网)和微博,国外的有BBS,Myspace,Facebook和Twitter。社交网站(SNS)起源于美国,是以社交人际网络为基础的互联网应用服务,其理论基础为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 Milgram于1967提出的六度分割理论。它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关系网络转移到网络上,通过“熟人的熟人”来进行网络社交拓展,建立了一种新的人际关系模型,将人们线下与线上的关系紧密地联系起来。根据目前检索到的文献,关于社交网站在于大学生社交活动中发挥的功能,大致可以分为“关系维护与结识新交”、“形象塑造与印象管理”、“寻求社会支持与归属感”三个方面的研究。

(一)关系维护与结识新交。

在已有的此类文献中,大部分认为社交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交活动的最大帮助在于关系维护与结识新交,特别是关系维护。蔡斯韵(2009)在分析校内网的发展后指出,交友是用户加入此类网络社交平台的初级需求,而维系关系是用户使用校内网的最大需求。李皓(2012)认为,社交动机是预测大学生微博使用的最有力变量,微博通过信息的发布和获取、人际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多样化化的需求体验,满足了大学生之间的社交需求。Brandtz?g等学者(2009)指出,使用SNS的最主要原因是结交新朋友,其次才是与他人保持联系,以及一般社交功能。郝若琦(2010)认为,在美国大学生使用Facebook的主要动机当中,“人

际关系的建立于维系”被用户视为其使用Facebook的最主要原因。用户将社交网站看做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一个方便快捷有趣的新工具,在获得娱乐的同时会与好友保持联系与互动。徐艳等人(2012)认为,社交网站被用来扩展人际关系的作用并不突出,而更多地是对线下已有人际关系的维护。JOHN RAACKE 等人(2008)研究发现,在使用Myspace与Facebook时,绝大部分大学生的使用目的在于发现新朋友、与现在的朋友保持联系,与过去的朋友保持联系,即“结识新朋友,不忘老朋友”,这些需求在使用的过程中得到了满足。Kaveri Subrahmanyam等学者(2008)研究发现,“新兴成年人”经常使用社交网站(如Myspace和Facebook)与朋友和家人联系,使线下与线上的社交网络得以重叠。通过线上与线下的关系互动,形成与维持彼此之间的相互联系,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网。张玮(2009)认为,用户使用人人网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维护自己现实的人际关系,同时通过网络扩展自己新的人际关系。用户维系和扩展人际关系的成本降低,满足了用户社交的要求。梁丹等人(2011)认为,现实中的交往是个体校内网人际关系的主体。通过使用社交网站,减少了人际关系的形成时间,也使得交往以一种更随意更放松的方式进行。李芳等人(2010)、徐娟(2008)则分别从“名人效应”与“情绪体验”方面陈述了社交网络对于大学生社交活动的积极意义。

(二)形象塑造与印象管理

印象管理由Goffman提出,他认为,为了给交往对象留下自己所期待的印象,人们会留意自己的形象,从容貌、谈吐到一举一动,都希望处于自己的控制之下。Ellison(2007)归纳了社交网站的本质,指出它可以为用户提供“在一个有限制的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者半公开的个人形象”的体验。马俪娜(2011)认为,大学生通过社交网站中的印象管理,能够激活理想自我、真实自我和现实自我,并使得现实自我的激活程度更加靠近理想自我。Tiffany等人(2009)指出,Facebook并没有提供大量预期中的交往体验,只是理论上可行,但它在大学生自我表达与自我形象塑造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JOY PELUCHETTE等人(2008)通过对大学生关于社交网站上的内容的态度研究,指出了不同性别之间印象管理的差异性与同一性。徐晓蕾(2010)则从自我同一性与自我呈现技巧方面探讨了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行为。刘琳(2005)认为,大学生在BBS上具有塑造自我

形象的主动性,方便进行印象管理。

(三)寻求社会支持与归属感

社会支持是持续的社会集合,该集合为个体提供有助于认识自我的机会,并使个体对他人的期望得以维持(Caplan,1974)。廖丽旋(2013)认为,大学生在网络中的自我表露行为是一种策略性行为,是互动主体寻求和给予社会支持的重要途径。张雅婷等人(2012)认为,大学生通过使用人人网建构自我,形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一个社会关系网络,群体身份得到认同,并从中得到了社会归属感。Shawn M. Bergman等学者(2011)认为,在社交网站中,具有自恋倾向的人渴望得到更多的赞赏与注意,因而会更加活跃,并争取结识更多的社交网络朋友。詹恂等人(2008)研究指出,大学生为取得认同与支持,会以他人的评价为媒介不断地更改自我形象。寻求网络认同仍然是SNS媒介使用的首要功能。而此间的人际交往并没有现实回归,它是妥协的产物,其真实性是受到质疑的。

参考文献

[1]Tiffany, A, Pempek, Yevdokiya, A, Yermolayeva, Sandra, L, Calvert.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J].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009, 30(3): 227-238

[2]Li, D. (2012). Out of the ivory tower: the impact of wider social contact on the values, religious beliefs and identities of Chinese post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UK. Race Ethnicity and Education, 15(2), 241-258.

[3]Trice, A. G. (2004).Mixing it up: International graduate students' social interactions with American students. Journal of College Student Development, 45(6), 671-687.

[4]KPCB. Mobile internet trend report,May,2011

[5]Duckshin Oh, Bong Gyou Lee.(2011).Analyzing User Satisfaction Factors for Instant Messenger-Based Mobile SNS. Futur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85, 280-287

[6]Dick Wei, Evan Zhou. ( 2011).Tencent Weixin—Welcome to the Age of Mobile Internet .R .J.P.Morgan: Asia Pacific Equity Research, 2011.11

[7]Karen Church, Rodrigo de Oliveira.(2013). What's up with WhatsApp:Comparing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Behaviors with Traditional SMS. MobileHCI '13 Proceedings of the 15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with mobile devices and services . 352-361

[8]Wei Ran, Karlis Jack. &Haught Matthew. (2012)Apps, Apps, and More Apps: A Uses and Gratification Study of App Use.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heraton

Phoenix Downtown, Phoenix, AZ, May 24, 2012

[9]Jiang Guoyin, Deng Wenjuan.(2011) .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factors influencing the adoption of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in Chin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9 (6), p563-583

[10]Zhenhua Liu, Qingfei Min &Ji Shaobo. (2011) . A study of Mobile Instant Messaging adoption: within-culture variatio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obile Communications, 9(3), 280-297

[11]Pempek, T. A., Yermolayeva, Y. A., & Calvert, S. L. (2009).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networking experiences on Facebook.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0(3), 227-238.

[12]Raacke, J., & Bonds-Raacke, J. (2008). MySpace and Facebook: Applying the uses and gratifications theory to exploring friend-networking sites.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2), 169-174.

[13]Subrahmanyam, K., Reich, S. M., Waechter, N., & Espinoza, G. (2008). Online and offline social networks: Use of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by emerging adults.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9(6), 420-433.

[14]Peluchette, J., & Karl, K. (2008). Social networking profiles: An examination of student attitudes regarding use and appropriateness of content.CyberPsychology & Behavior, 11(1), 95-97.

[15]Bergman, S. M., Fearrington, M. E., Davenport, S. W., & Bergman, J. Z. (2011). Millennials, narcissism, and social networking: What narcissists do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and wh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50(5), 706-711.

[16]Brandtz?g, P. B., & Heim, J. (2009). Why people use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In Online communities and social computing (pp. 143-152).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7]Ellison, N. B. (2007). Social network sites: Definition, history, and scholarship.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13(1), 210-230.

[18]吴守良. (2001). 大学生社交能力的调查分析.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研究.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 1(1).

[19]段文娥. (2013). 大学生社交网络中的人际交流研究——以华中师范大学为例.新闻世界, (1), 55-57.

[20]黄凌云. (2011). 华侨大学生社交焦虑及相关心理因素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9(1), 64-67.

[21]谢英香. (2013). “90 后” 大学生网络社交中信任关系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华东师范大学).

[22]郭晓薇. (2000). 大学生社交焦虑成因的研究. 心理学探新, 20(1), 55-58.

[23]李波, 钱铭怡, &钟杰. (2005). 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羞耻感等因素影响模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19(5), 304-306.

[24]陈洁. (2009). 大学生社交焦虑, 自尊与归因方式的关系研究[D]. 学理论, (35).

[25]周文莉. (2005). 大学生社交效能感的评估及与社交焦虑的关系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苏州: 苏州大学).

[26]王丽萍, 李征澜, 余林. 社交效能感团体辅导改善大学生社交焦虑的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09, 1(7): 985-986.

[27]吴素梅, 吴沁嶷, 罗静, 邓耀星, &江光荣. (2011). 朋辈团体心理辅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干预.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47(3), 109-114.

[28]李璇, &黄敏儿. (2009). 元情绪评价指导对大学生社交焦虑的影响. 第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

[29]张雅婷, 占君慧, &张繁谦. (2012).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需求实证研究及分析-以人人网为例.商品与质量: 理论研究, (7), 270-270.

[30]辛文娟, &赖涵. (2012). 微博, SNS 与大学生虚拟交往需求研究——基于对重庆高校本科生使用新浪微博与人人网的情况调查. 新闻爱好者, 2, 028.

[31]胡泳:《众声喧哗:网络时代的个人表达与公共讨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86页。

[32]王昀加、孙欢杰(2008).网络新阶段web3.0正渐渐走来.经济参考报. 2008年4月17日. 008版

[33]刘德寰,刘向清,翟凯等,正在发生的未来:手机人的族群与趋势[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1

[34]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报告[R].2012

[35]盛嘉. (2011). Kik引发的短信热潮[J].互联网天地,2011(4),64-65

[36]吴茹双.微信用户使用态度影响因素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硕士论

文.2013.

[37]李茜.移动IM 使用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D].浙江大学,硕士论文.2008

[38]张长乐.微信社区化网络人际传播的建构[D].安徽大学,硕士论文.2013

[39]周蕾.(2012).微信广告传播力研究[J].东南传播,2012(1),21-23

[40]高寺东.(2013).微信的传播价值探析——基于社交、营销的视角[J].青年记者,2013(09)

[41]陆高峰. (2013). 从微博到微信[J].青年记者. 2013(06)c

[42]张尔煦. (2012). 微信推广的病毒性营销分析[J].新闻传播. 2012(06)

[43]张晓光. (2013). 浅论“自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蝴蝶效应与网络舆情监控[J]. 新闻传播. 2013(07)

[44]陈海华. (2013). 试论传统媒体借力微信之尴尬处境[J]. 新闻传

播. 2013(03)

[45]甘霖. (2013). 微博微信在广播节目中的作用[J]. 中国传媒科技. 2013(02)

[46]蔡斯韵. (2009). “使用与满足” 理论和校内网的发展. 今传媒, 7, 039.

[47]马晓红. (2012). 大学生“微博控” 现象成因分析. 新闻界, 3, 001.

[48]叶莉芳, & 江志玉. (2011). 大学生SNS 网站使用动机的研究. 黑河学刊,173(12), 117-118.

[49]徐艳, 陈奕, & 邓思慧. (2012). 大学生群体对社交网站接触动机之调查研究——以人人网为例. 东南传播, (9), 116-118.

[50]梁丹, 李丽涛, 王芳, & 邸秀娟. (2011).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特征及心理原因分析. 社会心理科学, 26(7), 45-47.

[51]张雅婷, 占君慧, & 张繁谦. (2012).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需求实证研究及分析-以人人网为例. 商品与质量: 理论研究, (7), 270-270.

[52]马俪娜. (2011). 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中的印象管理和自我和谐 (Master's thesis, 上海师范大学).

[53]刘琳. (2005). 大学生使用BBS 的心理因素初探: 质与量的研究 (Master's thesis, 华东师范大学).

[54]廖丽旋. (2013). 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互动过程研究 (Master's thesis, 安徽大学).

[55]李芳, & 曲豫宾. (2010). 大学生微博使用动机模型实证研究[J]. 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 8, 049.

[56]李皓. (2012). 大学生微博使用与满足研究 (Master's thesis, 上海外国语大学).

[57]刘春雁. (2011). 大学生微博使用状况的调查与思考. 思想理论教育, 2.

[58]徐娟. (2008). 论社会性网络对我国大学生网络人际传播的影响 (Master's thesis, 兰州大学).

[59]郝若琦. (2010). 美国大学生社交网站使用动机研究.(Master's thesis, 西北大学).

[60]刘耀庭. (2008). 社交网络结构研究 (Doctoral dissertation, 杭州: 浙江大学).

[61]张玮. (2009). 透析人人网: 大学生使用SNS 的传播学意义分析

[D] (Doctoral dissertation, 西南交通大学).

[62]詹恂, & 古玉立. (2008). 我国校园SNS 受众媒介使用的调查. 新闻界, 3, 49-50.

[63]古玉立. (2008). 我国校园SNS 受众媒介使用的研究 (Master's thesis, 电子科技大学).

[64]李园园. (2009). 校内网对大学生的影响. 青年记者, 17, 096.

[65]邓煜. (2012). 校园SNS 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Master's thesis, 北京邮电大学).

[66]徐晓蕾. (2010). 自我同一性状态和自我呈现技巧与大学生社交网站受欢迎程度的关系研究 (Master's thesis, 复旦大学).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关于大学生创业的文献综述1

文献综述 题目大学生创业专业 班级 姓名 指导教师 所在学院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创业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之一。在当前的环境下,越来越多的大学毕业生寄希望于自谋职业,自己创业。自主创业作为大学生毕业选择之一,一方面可缓解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另一方面也可有效磨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实现自我价值的有效平台,自主创业面临着来自各方面的影响因素,这些因素或推动或阻碍创业活动的顺利开展,因此,对其展开研究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在当前有关创业的众多研究中,直接针对特定区域的大学生创业意向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研究重点较多的集中在人格特质上,对创业意愿的研究,最著名的是博德的创业意愿维度分析,而该分析也并未针对大学生这个主体进行研究,其对大学生创业模型虽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但现实意义并不强。因此,为了大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进一步研究,应该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与梳理。

个人特质方面 人格特质(Personality tarit)是个人心理思维及行为模式的综合体,亦是个体对压力源的感受或压力源对个人的主观意识,对个人解决问题之过程有极大的影响。早在1970年,Hornadya和Bunker在《人事心理学》一书中就开始讨论成功创业者的心理特征。钱永红(2007)研究指出个体特质对个体的创业意愿具有重要的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个体创业意愿。Murry&MacMillan(1988)研究归纳出了影响创业意愿的主要心理特征有成就欲望、内控信念、风险承担倾向、识别和利用机会的能力、模糊性承受能力、处理问题的风格、企业家的个人价值观选择等,以上特征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得到了大量研究的证实。下面是就每种特质相关研究的归纳:第一、冒险精神。人们通常认为创业者是些喜欢冒险的人。对于冒险性的测量可以分为投射法和自陈法两种方式。对以往采用自陈法的研究进行元分析,结果表明创业者的冒险性高于非创业者(J.Miner&Raju,2004;W.Stewart&Roth,2004;张玉利和杨俊,2003)。国内学者张玉利和杨俊(2003)做了有关的实证研究。他们的研究结论包括:(1)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2)在越有利创业的文化环境和越好的经济环境下,企业家的冒险性就越高,也越自信;(3)企业家个人所具备的创业必须的能力经验越高,其冒险性也越强。 第二、内源控制。Brockhaus(1980)研究认为成功的企业家大多属于内控型人格。他们习惯于可以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未来,按照自己的意愿规划自己的生活。 第三、风险承担。许多学者想要探讨创业家是否比一般经理人更为偏好风险,其中以Brockhaus在1980年进行的研究最为具有代表性。Brockhaus将创业家与经理人分为两组,透过许多与实际商务行为相同的情境模拟,来观察二者的风险偏好程度。但这项实验的结果却指出,创业家与经理人的风险偏好并无显著差异(李乾文,2004)。计划行为模型方面 许多学者认为人们在采取具体行动之前总是存在着一定的倾向(Intention),而这一倾向反过来又会决定具体行为。Bird(1988)指出新企业的成立需要投入时间制定详细的计划,因此计划行为理论很适合用于创业意愿的研究。Ajzen(1991)提出的计划行为模型(TPB),他指出创业意愿主要由以下三个方面起主导作用:第一、创业态度。Brayfield&Crockett(1955)首次解释了态度和行为之间的联系,而学者Cialdini等和Cacioppo(1981)进一步做了实证检验,证实了态度与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相关关系。根据Shapero(1982)的研究,独立、财富、挑战等都将影响创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课题名称: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 班级:起机151203班 组员:陈世杰201512180602 张洋洋201512180733 宋少强201512180720 张鑫201512181331 指导老师:王新燕

微信对大学生的影响调查报告 【摘要】:微信是当下最为流行的社交工具之一,它对我们的学习、生活、工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微信适用群体相对广泛,对社会着有积极和消极的影响,本次调查主要是通过微信对社会的各种影响做出的报告,通过这一报告使大家了解到微信的重要影响及意义。 一、调研背景 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1月21日推出的,由张小龙所带领的腾讯广州研发中心产品团队打造。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工作平台“、”语音笔记本“等服务插件。 “微信”通过其最具特色的语音聊天方式成功传递了富有感情色彩的声音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平白的文字叙述衍生的生疏感,同时借助网络传送,突破距离的限制,甚至能与国外好友使用微信对讲。除此之外,“微信”运用最新的公众平台服务功能,在这个平台大家可以分享最新的消息和资源。 这一系列的发展,受到了包括大学生在内的众多网友青睐,他深深的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改变每一个人的一个思维和生活方式,从老到少,而其对大学生的影响尤为重要。从日常的生活到学习工作,微信在大学生的生活中频繁的出现。 二、调研目的 我们的课题调研主要目的是: 1.通过问卷了解我校学生使用微信的基本情况; 2.分析大学生对微信常用功能的实际运用及其需求满足程度; 3.结合数据,分析归纳微信对大学生产生的影响并提出合理化建议。 三、调查对象、方法与工具 (一)调查对象 太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我们选择大三14个班级共490人进行抽样调查,作为我们的调查对象 (二)调查方法 本调查以网络问卷调查为主。 由于实际操作的条件限制问题,本次调查实际调查问卷86份。 四,问卷分析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的论文

浅谈大学生人际交往 离开了家长的庇护,独立一人来到陌生的城市陌生的环境求学和生活,人际交往就成了大学生的一门首要的必修课,但是也由于是初来乍到,初次独立生活,因此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也应该是每一个大学生走出家门踏入社会的首要一门要学会的课程,据去年国家卫生部召开的青少年心理问题座谈会透露的消息,大学生中16%到25.4%有心理障碍,其中人际交往方面的困惑占一半以上,交往成为大学生最大心理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目前社会上一些不良人际交往的负面影响下,加上他们本身知识结构、心理、认知能力的局限,使得他们在交往中存在认知、情感和人格障碍 对大学生而言,对人际关系的追求往往带有较多的理想化色彩,无论是对同龄朋友,还是对师长,往往是以理想色彩看待交往,希望交往不带任何杂质,同时他们也常常以理想的标准要求对方,一旦发现对方某些不好的品质就深感失望。其实大家渴望友谊和交往,有着人际交往的迫切需要,但有一些还是不愿意想周围同学说,而是深深埋在心底,长期的积郁,再加上学业负担的压力,使大学生的人际适应力下降。因此,和其他人群相比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挫折感较强,容易由于交往受挫引发心理障碍. 那么大学生如何保持和提高良好人际关系交往和沟通能力呢?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 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2、平等原则。 3、诚信原则。 4、宽容原则。 5、换位原则。 6、互补互助交互原则。 7、功利作用原则 8、自我价值保护原则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微信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微信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篇一:微信营销成功案例分析】 与此同时,数据还显示,在微信各功能服务模块中,朋友圈高居第一。76.4%的用户会使用朋友圈来查看朋友动态或进行分享。也就是说,朋友圈已经成为我们接受信息和情感分享的重要平台。虽然任性如你,也才在最近几天收到宝马、可口可乐的推送,但其实早在2014年,微信营销大决斗就已经在朋友圈悄然展开,而其中又以html5(简称h5)页面游戏最受欢迎,凭着无需下载、即点即用的优良基因,h5轻松击败曾经叱咤风云的app党,一跃变成当红炸子鸡。 我们今天专门盘点了去年五大微信营销成功的案例,看看那些曾经刷爆你的朋友圈的游戏是否榜上有名?! 1.可口可乐我们在乎 前段时间,可口可乐我们在乎席卷朋友圈,它的真身本是一份肩负企业csr重任的可持续发展报告,内容虽然力求形象,但依然难掩厚重。为了在社交时代更接地气,可口可乐尝试用h5为报告瘦身美容:选取报告中的部分核心数据,用十五页的画面,直观展现可口可乐的努力,变成适应网络传播特点、特别是移动端观看及分享需求的形式。 营销启示:杂糅图片、文字和视音频等多媒体是h5的又一大优势。而当这种生动的形式与一些严肃的内容相遇,往往发生出人意料的化学反应。 2.维多利亚的秘密 内衣品牌维多利亚的秘密,可谓将触屏手机的特点发挥到极致!为了预热七夕,维秘在7月初上线了一款形式炫酷的轻应用:首页是一幅经过雾化处理的照片,用户只需用手指摩擦屏幕,就会有一位性感女郎浮出水面,继续浏览下去则是品牌介绍,最后到达内衣抢购页面。这项互动体验既能后来被多个品牌效法,从肥皂泡到玻璃珠,从触屏到重力感应,技术永远是最好的武器。 营销启示:互动体验对于用家来说可是乐此不疲的新鲜玩意儿。 科技改变营销,这是真理。 3. burberry 从伦敦到上海的旅程 21世纪最吃香的是什么才?全才!burberry深谙这个道理,所以在从伦敦到上海的旅程上,就能看出一些端倪。要进入这个浑身上下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浅谈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摘要: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现,涉及到生活、学习、社交、恋爱、就业等方方面面。应采取多种方法解决,以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问题;应对措施;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处于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迅速发展的阶段。在个体心理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过渡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异常活跃,充满矛盾,而自我调节能力还不完,善再加上面对社会经济的转型、学习生活环境的变迁、人际关系的复杂化、毕业就业的竞争等一系列问题,许多大学生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出现心理障碍、心理疾病。 近年来,在国内的大学校园里,休学、退学、自杀、犯罪等现象屡见不鲜,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也在逐年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因此,对于高校来说,充分认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积极措施加以有效防治是一项必然的选择。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 大学阶段是一个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在此阶段中,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尚未稳定,心理表现比成人更为敏感复杂,受环境、情绪和社会因素等的影响,引发许多心理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种: 1、环境变化引起的适应不良问题 大学生由于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往往容易出现矛盾、困惑心理。其中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对现实的失落感。由于中学时学生对大学充满了憧憬,学生也将考大学作为惟一的和最终的目标来激励自己。但当跨入大学校园后,突然发现事实并非原来所想象,进而怀念起过去的中学生活。而且一部分学生发觉自己在高手如云的新集体里不适应。进入大学后,由原来依赖父母到相对自立的生活,心理上会产生一种孤独感。 2、异性交往引起的情感心理障碍问题 大学生性发育已经成熟,恋爱问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大学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够且缺乏正确的引导,很多学生根本不懂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还有些学生不能正确地处理好异性之间的交往和双方的感情问题,出现爱困惑、性困惑,少数学生还出现异常行为,有的因理解的恋爱观与现实的具体问题发生矛盾和冲突,便陷入痛苦、迷茫、消沉之中, 为情所困而不能自拔。 3、人际关系的困扰。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较弱。进入大学后,如何与周围的同学友好相处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成为大学生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由于每个人待人接物的态度不同、个性特征不同,再加上青春期心理固有的闭锁、羞怯、敏感和冲动,都使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困难,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等心理问题。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冲突、交往恐怖、沟通不良。 4、学习负担引起的紧张焦虑问题 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学习上的困难与挫折对大学生的影响是最为显著的。由于大学学习与中学存在很大的不同,课业专业化、难度大、要求高,学习压力和竞争也相应增大,引起紧张焦虑。 5、求职择业方面引起的心理障碍问题 高校扩大招生圆了很多青年学子的大学梦,然而随之而来的却是就业的困

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研及对策研究

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调研及对策研究 本文首先阐述了关于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情况的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结合问卷调查与文献综述,对大学生在课外体育锻炼的选择项目、选择目的、活动场地以及影响因素进行整体分析,提出了相关对策,旨在加强大学生的课外体育锻炼,并为相关部门提供参考。 标签:课外体育活动;浙江省;大学生;对策研究 随着时代的变化,教育与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在公众对素质教育的大力推行下,如何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已成为高校关注的重点问题。其中,高校体育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有效促进大学生体能素质的发展。而课外体育活动是课堂体育教学的延伸与补充,充分发展学生课外活动,对其进行研究,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体育活动体系,提升学校体育活动的质量。 本文对影响课外体育活动的因素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应建议和策略,有助于提升高校体育活动的质量,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大学生体育活动的开展搭建平台,创造更多的运动的机会,充分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从而进一步促进他们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和发展,更好地服务社会。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 根据浙江省普通高校的分布状况,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将浙江省各地市500名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其中包含男生300名,女生200名,并另外对50名体育教师进行了相关调查。 2.研究方法 (1)调查法:主要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对浙江省大学生、体育教师等进行抽样调查,调查包括各地市大学生500名,以及体育教师50名。 (2)文献法:主要搜集近五年浙江省大学生的体能测试数据,搜集国内大学生体育课外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国内外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支持体系建设的资料,完成课题研究。 二、研究结果分析 1.参加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状况 大学生开展体育活动,进行身体锻炼,主要是通过课外体育活动来实现。在研究中,通过问卷调查法,研究员对浙江省各地区各年级学生进行了调查,经统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大学生学习现状文献综述 一、序言 和谐社会, 以人为本。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主体, 是我国未来先进生产力、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创造者, 这些未来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素质, 关系到我们党执政兴国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们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而大学生个人素质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自身的学习, 因此高校和社会相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学习问题。尤其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背景下, 研究当代大学生学习现状具有格外重要的现实意义。 因此,针对大学生的学习问题我们需要对其有一个完整的了解。现有的研究大部分为针对大学生学习状况的单方面调查,主要有:学习动机问题、学习倦怠问题、学习拖延问题等几个方面,但缺乏整体的,系统的调查研究。所以我们的研究方向定位于从大学生学习的各个方面整体上分析大学生的学习现状所反映出的问题,为学生和教师在学习和教学过程中提供帮助,令其更好的完成学习和教学工作。 二、历史发展 (1)学习拖延 Hin,Hill,chabot和Barrall(1976)对大学生进行了最早的有关拖延的问卷调查,共调查了5个大学的500名学生,让大学生对自己的拖延程度进行自我评定。他们的结果表明有50%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绝大多数时间和绝大多数学习任务上都存在学习拖延,而且学生的拖延程度和年级是呈正比的。Bridrdy(1980)首次对大学生的拖延进行了以心理测量为基础的问卷调查,也得出了一些有用的结论,比如发现有20%的学生报告说自己是“问题型拖延者”。Aitken(1982)对大学生的拖延问题进行了一个更加广泛也更加可信的问卷调查。她研究的样本是美国两个州立大学的大约120位大学生。尽管Aitken从来没有公开发表她的问卷,但这依然是拖延研究中重要的工具。Aitken发现学生的拖延是呈正态分布的,而拖延分数在标准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学生都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她认为有超过25%的大学生存在比较严重的拖延,而且拖延和“低自尊”有着一42的相关性。solomon和Rothblum(一984)对342名大学生进行了有关拖延的调查,有半数的学生认为拖延是个中等的或者严重的问题。McCown,Johnson和Petzel在1986年也进行了类似的问卷研究。他们发现学生的拖延和学习成绩以及大学厦门论文网生活的满意度是呈反比的。但有关拖延的最大范围的研究是1994年McCown和RobertS进行的,他们用Aitken的问卷和其他行为问卷、自陈量表调查了共1543名大学生。他们发现拖延是学生的一个重要压力源,而且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成绩。 在国内,对学习拖延的实证研究几乎是从2006年才开始的。陈宝华(2006)通过对上海476名大学生群体进行调查的结果显示,有大约20%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学习拖延。 (2)Maslaeh的三维倦怠理论 1981年,Masla。h与Jacks。n编制了工作倦怠量表(MaslachBurnoutInventory,MBI)。认为职业倦怠可以从三个维度来加以定义,即情绪衰竭(emotionalexhaustion)、缺乏人情味(depersonalization)、个人成就感降低(diminishedpersonalacc。mplishment)。情绪衰竭是指个人的情绪资源及与之相关的生理资源被用尽的感觉,代表工作倦怠的个人应激维度。在三个维度中,情绪衰竭是报告最广泛、分析最彻底的一个,有很多研究报告指出,情绪衰竭维度代表着工作倦怠的核心内容。Maslach等人提出的这种三维度理论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倦怠现象的本质,是职业倦怠研究领域中影响最大、居主导地位的理论模型。〔田MBI量表也被运用于学习倦怠的研究中,不同研究者在研切孟究学习倦怠时往往采用不同版本的姗I 量表。有些学者就曾根据MBI最早期版本发展了MBI的学生版。古尔德等(Goldetal.)学者曾以师范生为对象,探讨它们未来在教学上的倦怠现象。采用MBI一FormED.量表,修正量表中的工作地点、对象、及工作性质以适合学校情境,他们将此修正过的量表成为大学

最新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2

研究题目:微信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一、研究背景: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于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微信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当代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群体,无疑是微信的应用主体。 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 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从问卷中作出分析,找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和大学生对使用微信的困扰。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访问的形式,调查微信对于大学生影响。 2、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从问卷中作出分析,找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和大学生对使用微信的困扰。 3、通过实践内容,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三、调研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交软件逐渐普及起来。在大学生的生活中,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微信服务因其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当代大学生是走在时代潮流和思想前沿的青年群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接纳能力,使得微信很快在大学生中普及开来。“微信”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交流习惯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式的重大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微信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如何正确利用微信,是值得每个大学生思考的问题。本文我们主要围绕微信这个社交软件展开了一项“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的调查。调查范围在青岛科技大学校园内,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所有使用微信的学生。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调查显示, 100%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大部分受访者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达到了65.5%的比例,其次是使用半年到一年的有20.3%,也就是说,高达85.5%的使用者的年限在半年以上,使用三个月到半年、三个月以下的比例分别是9.8%、4.4%。每天使用微信时长六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占23.7%,4~6小时的占14.2%,2~4小时的占19.7%,0~2小时的占52.4%。对于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73.5%的学生因为朋友都在用,12.6%的学生因为使用微信可以节省短信、电话等资费,2.5%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能结交附近好友,1.4%的学生通过微信打发时间,10%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80%以上的受访者都是经常或者几乎每天都要接触微信。微信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最主要困扰为:学生自制力不足,在熄灯后仍玩微信,影响了休息(41.9%);学生私人信息被泄露(31.1%);学生经常莫名其妙被陌生人打扰(23.7%);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使用微信交流,无法认真听讲(23.7%);学生受到其他方面的困扰(11.9%)。在微信使用的内容上,90%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文字信息聊天、查看朋友圈的动态、语音信息聊天和在朋友圈里互动和分享,90.2%的受访者通过微信浏览新闻、在微信群里聊天或发布信息、查阅订阅号、记录生活心情或发表观点看法,而作为微信别具特色的摇一摇、查找附近的朋友以及使用漂流瓶结识朋友的功能,使用者的比例并不高,分别只有25.6%、26.6%和16.2%。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熟人的人际交往上,获取、分享信息和发表看法的比例也比较高,而对于微信支付和使用

有关大学生兼职的文献综述

现今,兼职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一股浩大的热潮,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出校园,做起了自己梦想的兼职。而且无论你走进哪一所大学校园,迎面而来的兼职广告,都会让你眼花缭乱,看到这些,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大学生选择做兼职了。据搜狐校园的一份调查数据显示:约有86%的学生支持大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外出打工,只有7%的学生表示不支持,而另外面7%的学生不表态。 那么,大学生为什么会如此看重兼职呢?大学生做兼职的出发点在那儿呢? 一.可以充分的接触社会,增长社会实践能力,扩大交际面 大学生为什么会急于增大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呢,这得从两个方面说起。 1.目前,我国严峻的就业形势所迫。 2004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为280万,全年平均就业率为93。3%,而2005年高校毕业生为338万,全年就业率不足80%,2006年,毕业生413万,就业率还不足73%,而且高职生就业率已经超过本科,达到92%,本科却只有72。5%左右。这就使得好多大学生提前步入社会,为的是在将来的就业中积累经验 2.我国现行大学教育体制与社会对人才需求之间存在一个断层。 尽管我国目前每年有数百万的高校毕业生流入社会,但是社会每年仍有好多工作岗位苦于找不到需要的会才。社会对大学的动手操作能力极为看重,而众多毕业生恰恰是理论知识丰富,实践能力过低。这个矛盾已经引起大学生的高度重视,为了克服这一弱点,大学生选择了做招聘,以希望通过兼职使自己的实践能得以提升。 通过做兼职,大学生的确可以增长好多知识和本领,这样既可以减少大学生对社会的恐惧感,充分了解社会,又可以培养交际能力,增强社会经验,再者,提前进入社会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方向,为将来的就业积累丰富的资料,何乐而不为呢?

最新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2

研究题目:微信对于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一、研究背景:微信是腾讯公司于2011 年推出的一个为智能终端提供即时通讯服务的免费 应用程序,微信支持跨通信运营商、跨操作系统平台通过网络快速发送免费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同时,也可以使用通过共享流媒体内容的资料和基于位置的社交插件“摇一摇”、“漂流瓶”、“朋友圈”、“公众平台”、“语音记事本”等服务。于是随着社交网络的广泛使用,微信被越来越多的人使用。当代大学生作为走在时代潮流前沿的群体,无疑是微信的应用主体。二、研究的目的及内容: (一)研究目的: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从问卷中作出分析,找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和大学生对使用微信的困扰。 (二)研究内容: 1、通过访问的形式,调查微信对于大学生影响。 2、通过以调查问卷的形式来调查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并从问卷中作出分析,找出对大学生的利与弊和大学生对使用微信的困扰。 3、通过实践内容,了解当代大学生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三、调研基本情况 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数量的增加,社交软件逐渐普及起来。在大学生的生 活中,QQ微信、微博、人人网等社交软件是必不可少的。微信服务因其移动性、便携性、个性化等特点深受广大用户尤其是大学生的欢迎。当代大学生是走在时代潮流和思想前沿的青年群体,具有极强的适应性和接纳能力,使得微信很快在大学生中普及开来。“微信” 作为信息技术领域的一项新生事物,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或社会文化,对大学生的影响已超越了技术本身,对大学生的学习思维方式、日常生活、交流习惯产生了全方位的、渗透式的重大影响。如何正确认识微信对大学生生活的影响,如何正确利用微信,是值得每个大学生思考的问题。本文我们主要围绕微信这个社交软件展开了一项“微信对大学生学习生活的影响” 的调查。调查范围在青岛科技大学校园内,调查对象为大一至大四的在校所有使用微信的学生。 大学生使用微信的现状 调查显示,100 %学生都在使用微信。大部分受访者的使用年限在一年以上,达到了65.5%的比例,其次是使用半年到一年的有20.3%,也就是说,高达85.5%的使用者的年限在半年以上,使用三个月到半年、三个月以下的比例分别是9.8%、 4.4%。每天使用微信时长六小时及以上的学生占23.7 %,4?6小时的占14.2 %,2?4小时的占19.7 %,0?2小时的占52.4%。对于选择使用微信的原因,73.5 %的学生因为朋友都在用,12.6 %的学生因为使用微信可以节省短信、电话等资费, 2.5%的学生认为使用微信能结交附近好友, 1.4%的学生通过微信打发时间,10%的学生选择其他原因。80%以上的受访者都是经常或者几乎每天都 要接触微信。微信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的最主要困扰为:学生自制力不足,在熄灯后仍玩微信,影响了休息(41.9%);学生私人信息被泄露(31.1 %);学生经常莫名其妙被陌生人打扰(23.7%);学生经常在上课时使用微信交流,无法认真听讲(23.7%);学生受到其他方面的困扰(11.9%)。在微信使用的内容上,90%以上的受访者都使用过文字信 息聊天、查看朋友圈的动态、语音信息聊天和在朋友圈里互动和分享,90.2%的受访者通过 微信浏览新闻、在微信群里聊天或发布信息、查阅订阅号、记录生活心情或发表观点看法,而作为微信别具特色的摇一摇、查找附近的朋友以及使用漂流瓶结识朋友的功能,使用者的比例并不高,分别只有25.6%、26.6%和16.2%。由此可见,大学生使用微信的主要活动集中在熟人的人际交往上,获取、分享信息和发表看法的比例也比较高,而对于微信支付和使用服务帐号这些涉及到商业或营销的活动,大学生感兴趣的并不多,对于微信结交陌生人为朋友的功能,使用者更少。 微信在大学生学习生活中的积极影响 微信作为新新媒体,对喜欢尝试和接受新鲜事物的大学生来说具有很强的吸引力。随着社交网络载

《微信策划:微信营销朋友圈卖枸杞成功案例》

微信策划:微信营销朋友圈卖枸杞成功案例 摘要:微信营销朋友圈卖枸杞成功案例分析:9月7日-10月15日,借助微信朋友圈营销,卖了38988元的枸杞、3600多元的蜂蜜,合计42588元零售额!这就是大雨和蝴蝶,利用微信朋友圈营销,实战30天的可量化结果! 微信营销朋友圈卖枸杞成功案例分析:9月7日-10月15日,借助微信朋友圈营销,卖了38988元的枸杞、3600多元的蜂蜜,合计42588元零售额!这就是大雨和蝴蝶,利用微信朋友圈营销,实战30天的可量化结果! 一、修炼好管理时间的本事 其实从发货流水上看,微信朋友圈的销量并不是很稳定,多的4000多元,少的几十元!销量不稳定的背后,隐藏了一个现实情况,就是我们的时间投入并不是很充分!其实,大雨每周要工作六天,每天早上九点忙到下午六点,一点都不轻松!每天实际能够用在淘宝店铺上的时间是极少的,我甚至从来都没有挂过旺旺!因此,我只能把平时零散的时间给利用起来,在微信朋友圈发信息、用语音或文字回复大家的咨询… 前几天,蝴蝶给我开玩笑说,你辞职吧,开启第二事业,专门下来搞枸杞和蜂蜜!因为她发现,我们做了一个月,流水还行,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了,如果全身心投入的话,销量一定

自己开始做的还不错,好像眼前的工作都成了羁绊了,工资还不如零食多,成天还要看老板的脸色,索性老子不干了,直接辞职出来,全职搞淘宝、搞朋友圈营销,过两年就飞黄腾达了,自己当老板多爽!) 我后来给她讲,这几万的流水算什么啊?我们现在究竟是忙不过来了,还是没有合理的计划与安排好时间?月流水做不到十万,我们不谈招全职的事情!现在要做的,就是做好我们工作的前提下,合理安排时间,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发呆的时间、消沉的时间、无所事事的时间…给利用好了!零散的时间不够,我们就抽晚上、周末的时间!要先把自己管理时间、提高利用效率的本事给练到极致了,再谈摆谱的事情! 管理好时间,不仅仅是做好计划,提高使用效率,更多的是懂得把握微信朋友圈营销的节奏。什么时候发布效果最好,什么时候人气最旺,每个时间段发哪种信息效果最好?每个客户从咨询到成交平均时间是多少?什么样的销售话术最常用,最有效,这些都是朋友圈营销中需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微信营销朋友圈卖枸杞成功案例分析 二、产品种类延展的思考 9月初开始做枸杞的时候,我提供的只有礼盒装的红枸杞和黑枸杞,主推两款礼盒装红枸杞和一款极品黑枸杞!但是从9月底开始,随着中秋节的结束,我及时调整了产品种类,主推青海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讲解学习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论文设计题目: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浅谈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心理健康 摘要: 健康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表现。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人际交往的重要性以及对大学生交往与心理问题分析,以探索行之有效的、增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方法。 能独自生活的人,不是野兽,就是上帝。——亚里士多德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健康 引言: 经历了高考的洗礼,进入了大学的殿堂的新生们,可能首先发现大学与中学不同的地方在于,在大学,人际之间的交往占了很大的一部份,你必须学会与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同学、老师、宿管以及社会上的人等等。如何处理好自己与他们的关系,如何与他人形成良好的交往,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去学习与思考的问题。 我们都知道马加爵事件,那正是因为没有处理好人际交往,从而使自己心理扭曲,而走上了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 人际关系非常重要,它是影响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能给人带来愉快、欢乐和幸福,而紧张、冲突的人际关系会给人带来烦恼、郁闷和痛苦。 一、人际关系的概念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不同的发展阶段,会形成不同的人际网络。人际关系沟通是我们生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人与人之间传递情态和想法的良好工具。通过人际交往结成一定的人际关系,是个体能够适应环境,适应社会生活,担当一定的社会角色,培养健全人格的基本途径。我们不仅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学习和生活,更要对清晰地认识人际交往,把握好人际交往的原则,避免人际交往中存在的危机,形成良好顺畅的沟通,增加了解,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未来。 二、人际交往的重要性 1、人际交往与个性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与其照看着之间通过积极的交往,形成稳定的亲密关系,以满足其强烈的爱与归属的需要,是其心理乃至身体正常发展不可缺少的条件。如果缺乏

大学生网络购物消费现状调查

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 调查报告 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学院:教育学院 班级:14级公共事业管理班 小组成员:李琴 1412041014 黄怡欣 1412041006 李建萍 1412041011 段奇 1412041003 李林洁 1412041010

江西师范大学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调查 一、选题背景 “网购”一词风靡全国,网络消费流行,这从双十一的消费巨额中可见一斑。现在的大学生是撑起网购世界的一支主力军,大学生网购的情况如何?这些频繁出现的网络消费行为是否合理?不合理的网络消费又会出现哪些问题?今天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关于大学生网络消费行为的调查研究,相信这份调查报告将为我们揭晓答案。 二、文献综述 目前,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网上购物逐渐成为大众购物消费的主要选择,而大学生成为了其中的主力军。国内外对于大学生网购的研究一直较多,从时间上来看,近几年对大学生网购现状及其对策的研究最为集中,并呈上升趋势;从研究成果来看,在CNKI中国知网上以“大学生网购”为关键词检索得出的搜索结果有1823个,在中国学术期刊上有614个搜索结果。 就进一步了解发现,国内外专家学者在大学生网购特征、大学生网购原因、网购影响因素、网购维权意识等方面作出了集中研究。如李雪莲和蒋文学的《大学生网购调查分析》一文,阐述了大学生网购频率高,网上购物涉及生活、学习和文化娱乐各方面,其中服装及日用品类占主要比例,知名度高、信誉度高的网站成为大学生购物的首选,通常会对产品进行综合比较分析,虽对网购普遍看好,但对网购服务

的满意度却总体偏低等特征;王明的《大学商业内网络购物流行的原因分析及建议》一文中指出大学生网购的主要原因包括网上商品物美价廉、从众心理、高效便捷的物流服务、商家层出不穷的销售手段及智能手机的发展及普及等方面;李季和涂平基于创新扩散理论通过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网上购物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得出影响网购行为的因素主要有创新性、网络摄入、时间压力、上网时间和可支配收入;洪勇强的《大学生网购状况调查分析》中研究绝大部分大学生担心的安全问题主要在信用卡安全问题和网上诈骗两方面,对于网购风险,大多数大学生都能意识到;大学生放弃网购维权的比例较高,维权行动止步不前,对法治的渴望与法律意识淡薄之间的矛盾都是当前大学生网购维权意识中出现的问题,如吴敏与王健的《大学生网购维权现状的调查研究》(2015.7)。 在现在的大学生网上消费行为调查报告的研究中由于现在电子商务发展时间较短而速度很迅猛,对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目前还不多,已有的关于网络消费行为的研究集中在网络消费特征和伦理方面,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其次,虽然在调查消费状况中,调研者对于大学生这个主体的消费动机和行为做了比较清晰多样的原因分析,而对于网上购物的另一个链条端——卖家的原因分析没有很细致的进行调查,并给出很详细的说明解析,以及网上购物发展中所出现的各种冲突状况的发生和冲突发生之后的消费者的心理变化和行为进行分析,以及对此销售者的行为做出解释分析。 在我们的调查报告中,会重点调查商家的行为表现对大学生消费者的

大学生论文 文献综述

桥梁结构弯曲变形与振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文献综述 1.引言 桥梁使道路、铁路或人行道跨越河流、湖泊、河谷、峡谷或其他道路。桥梁大多是固定的,但有些桥梁可以升起或旋转。无论是哪一类桥梁,工程师面对的设计及建筑问题是使桥梁结构牢固,不会因承受重量而下陷或破裂。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我们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和使用要求设计合理的桥梁结构,并在建造之前对桥梁结构进行弯曲变形与振动的有限元数值分析,提前发现桥梁设计不合理的地方,避免不必要的浪费。 2.桥梁的产生 在人为桥梁之前,自然界由于地壳运动或其他自然现象的影响,形成了不少天然的桥梁形式。如浙江天台山横跨瀑布上的石梁桥,江西贵溪因自然侵蚀而成的石拱桥(仙人桥)。人类从这些天然桥中得到启示,便在生存过程中,不断仿效自然。开始时大概是利用一根木料在小河上,或氏族聚居群周围的壕沟上搭起一些独木桥(桥之所以始称“梁”,也许便是因这种横梁而过的原故),或在窄而浅的溪流中,用石块垫起一个接一个略出水面的石蹬,构成一种简陋的“跳墩子”石梁桥(后园林中多仿此原始桥式,称“汀步桥”、“踏步桥”)。这些“独木桥”“跳墩子桥”便是人类建筑的最原始的桥梁,以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不断由低级演进为高级,才逐渐产生各种各样的跨空桥梁。 3.桥梁的现状 现代桥梁与过去相比无论是建造材料,桥梁结构还是桥梁跨度,载荷能力都有了极大的提升。 4.桥梁的几种常见类型 桥梁分类的方式很多,通常从受力特点、建桥材料、适用跨度、施工条件等方面来划分。 4.1按受力特点分 4.1.1梁式桥 梁式桥是一种在竖向荷载作用下无水平反力的结构。由于外力(恒载和活载)的作用方向与承重结构的轴线接近垂直,故与同样跨径的其他结构体系相比,梁内产生的弯矩最大,通常需用抗弯能力强的材料来建造。 4.1.2拱式桥

微信朋友圈营销推广 30天实战经验分析

微信朋友圈营销推广30天实战经验分析 【1、决定开始做】 11月的一天决定开始做微信朋友圈营销推广,做之前给自己了两个约定: (1)A货类、高仿类产品坚决不做 (2)朋友圈坚决不刷屏,每天商品推荐只发一次。微信上都是自己的朋友,所以不希望给朋友带来视觉污染,因此决定只做有创意、有卖点的产品。你的产品是卖给你朋友的,因此必须你的产品要有独特的一面,然后我依照有创意、有卖点这两点开始选择合适的产品,选好产品后,接下来就是用互联网的思维包装产品,对于什么叫用互联网的思维包装产品?比如简单的饥饿营销,从众消费,海报设计,广告语宣传,病毒营销,特惠活动,口碑传播等等,这一块都是实战经验了,我会系统的另外整理成一套出来。 【2、第一单营销推广上门】 前两天,马云在江苏台的《赢在中国》上说过这样一句话:兔子要吃窝边草,营销推广要从熟人做起!这句话用在朋友圈营销推广正合适。如果你选择的产品是有差异化,并且有价值体现,目标也是符合你朋友圈群体的,那朋友圈营销推广肯定是不愁的。有人说为什么我在微信圈上发东西一个东西也卖不出去,那其实我想问一句话:你自己发的东西你自己想买吗?你自己都不想买,何况你的朋友呢!第一步就走错了,怎么可能在微信圈成功做到更多的营销推广呢!当产品有卖点的时候,才自然不愁没人买。我的产品选对了,所以上图到朋友圈当天就有若干个营销推广了,第一单营销推广正是来自自己的老熟人,然后紧接着我的同学、朋友的订单纷至沓来。在这里谈下关于如何选择产品的问题 (1)要明确你的目标群体,即你的朋友圈都是什么样的人,愿意花多少钱买东西等等 (2)你产品的卖点在哪里,是成本优势,还是有创新点,还是有实效性(比如正好冬季使用的东西或正好可以当圣诞礼物等等),还是你是独家销售的等等。其他还要考虑到你的进货渠道,物流成本,是否有库存,支付渠道等等方面,展开出去可以谈很多,这里就不细谈了。 【3、打造品牌,口碑营销】 这一块是我目前正重点要做的部分了。一个好的产品卖完了也许就没了,产品自身也是有产品生命周期的,别人已经买了你的东西最多是推荐给朋友,自己不可能重复购买,当然有种情况除外,如果是日用消费品是可以重复购买的。但是只有一个好的模式才是可以复制,无非就是换个产品或服务就可以了。除了好的模式之外,就是在此基础上着力打造自己的品牌,比如我的品牌是微信公众平台:“微电商王健”,那么我和别人卖东西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我是有品牌的,因此我必须维护好自己的品牌,绝对不会为了利益胡作非为,我绝不会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样有了好的品牌别人才会相信你,才会更乐意到你这买东西,甚至分享介绍朋友来买。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一、教学目的:了解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基本知识、大学生人际关系的特点、了解目前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及运用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二、教学重点:了解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懂得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和意义,了解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方法和技巧。 三、教学难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 四、教学方法:课题讲授、案例分析 五、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根据课件做人际关系课堂问卷测试,得出不同学生不同的人际关系,提出问题:如何才能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六、思考题 1、什么是人际交往? 2、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4、大学生人际交往的意义? 5、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 6、人际交往中有哪些特殊效应? 7、如何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8、怎样运用人际交往技巧改善人际关系?

第三章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特点及技巧 一、大学生人际交往心理概述 (一)人际交往的定义 人际交往也称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人际交往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反映着人们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能否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衡量一个人是否健康的重要标准。大学时期是青年人学习知识、了解社会和探索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大学生活免不了人际交往与沟通。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类型 师生关系。老师与学生,是大学校园里两大基本群体。老师是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对象,师生关系是学生人际关系的重要内容。师生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学生在学校的健康地学习成长。 同学关系。同学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基本关系,也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主要对象。大学校园里的同学关系总的说是和谐、友好的,同学之间的关系有亲情化、家庭化的趋势,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创造一种如同亲属一般和谐稳固的同学关系。 大学生同学间关系比较频繁的场合有三个方面:即班级内的同学关系、宿舍关系与老乡、社团等关系。班级同学交往以学习与班级活动为主;而宿舍同学关系以情感交往与生活交往为主,老乡关系以情感交往为主,社团关系以兴趣与工作交往为主。 人际交往是大学生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三)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人际交往问题始终贯穿大学生活时代,随着社会对人的适应能力提出的更高要求,交往也成为当代大学生人格发展的重要课题,交往方式和交往内容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